?

課程思政理念下大學英語綜合教程教學設計探索

2023-09-23 11:06申之韻
河南教育·高教 2023年8期
關鍵詞: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設計

摘 要:在新時代背景下,加強課程思政建設,合理設置課程思政教學目標,科學融入思政教學內容,有利于實現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的目標,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打下良好基礎。大學英語課程作為高等院校非英語專業學生的公共基礎課程,在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發揮基礎類課程育人作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立足一線教學實踐,以新世紀大學英語系列教材(第二版)《綜合教程》課文“Uncommon Decency”為例,結合師范類院校辦學特色,對教學主題下的思政元素進行挖掘和教學設計,為一線教師英語教師實施課程思政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大學英語

基金項目:2022年度山西省教育廳教學改革項目“地方師范院校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內容建設與教學設計的研究與實踐”(編號:J20220932)

作者簡介:申之韻(1996— ),女,太原師范學院外語系助教,研究方向為二語習得、英語外語教學。

一、研究背景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論述,2020年6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提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立德樹人成效是檢驗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诖?,“課程思政建設要將思想政治教育因子融入知識傳授和教學實踐過程中”,語言類課程思政更應以教材的設計理念、教學內容為基礎,從中挖掘思政元素作為立德樹人的出發“點”,教師需擴展與單元文本主題相契合且具有教學意義的課外素材與之關聯成“線”,使教材內外素材共同構成課程思政教學操作的平臺“面”,最終實現語言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大學英語作為高等院校的公共基礎必修課程,面向非英語專業學生且課時較長,在掌握意識形態主動權、培養青年學生正確“三觀”和愛國主義精神等方面意義重大,因此承載著培養新時代大學生的國際視野和家國情懷,并最終實現學科育人的目標。作為一門窗口課程,大學英語自身具有得天獨厚的課程思政實施條件,尤其是讀寫課程教材《綜合教程》,其單元主題易與思政主題相結合,且每個單元主題下包含的經典文本都蘊含理想信念、價值取向、政治信仰、社會責任等思政元素,更有利于英語語言文化的學科知識發揮出“大思政”的育人功能。

然而,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實施也面臨著一定的挑戰。大學英語的教材基本屬性涉及中西文化和意識形態問題,容易受西方文化的影響而忽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入,因此“大學英語課程思政要在有效處理異域文化沖突的基礎上,完成立德樹人的目標要求”,大學英語教師應具有敏銳的思政育人意識,在鑒賞西方文化的同時引導學生了解并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做到固本培元,從而增強青年學子的文化自信。其次,目前大學生群體以00后為主,他們更容易接受新鮮事物且自我意識較強,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若生硬地融入思政元素或以陳舊思政素材為主進行教學設計,容易使學生產生抵觸情緒。因此,如何將文本知識與中國精神、熱點事件等有機結合,并通過潤物無聲的方式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從而幫助學生理解中國精神,浸潤中國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已經成為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難點之一。

二、研究現狀

近年,課程思政已然成為高等教育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從研究選題來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研究普遍呈現出從宏觀角度切入進行探討的態勢,研究者針對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實踐路徑、教學模式、可行性及對策展開諸多論述。這些研究從理論層面剖析課程思政的實質,為一線教師開展課程思政提供了理論指引。然而,僅停留在理論方面的研究內容較為抽象,與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后期實踐聯系不夠緊密,因此并不能很好地為課堂教學服務。而部分從微觀視角(即教學實踐)切入的研究,大部分聚焦在對教材本身思政元素的挖掘,或僅停留在淺層的教學設計,即將部分思政元素融入簡單設計的教學步驟,這種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整體性,難以達到在課堂上有效實施的深度??梢哉f,大部分研究并未著重探討如何以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方式在學科知識中融入思政教育。

從研究內容來看,有關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研究大多傾向于對課程思政改革必要性和課程建設對策的論述,大部分研究未區分普通類高校、高職類院校、師范類院校等不同條件下的辦學特色和學情差異。因此,研究結果雖具有普適性,但容易忽略各類高校的辦學特色,無法更好地適應因材施教的人才培養模式。鑒于此,后續的研究應立足于大學英語課堂的整體性,從微觀角度進行課程思政設計,并結合院校辦學特色,更加細致地探索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實踐的有效途徑。

三、課文分析及思政元素挖掘

“Uncommon Decency”是一篇記敘文,用故事講述道理,相比議論文更容易拉近學生與教學內容的距離。故事以作者和公交車司機的一段不愉快經歷為開頭:狂風暴雨之下,作者在紐約街頭狼狽地等公交車,而公交車司機看到作者渾身濕透的模樣,卻執意要收取50美分的補票費。這段不愉快的經歷不禁引發作者對美國社會現狀的思考:“人人只為自己”似乎已成為一種社會常態。隨后,文章又以作者與汽車維修工的經歷為故事主線,講述了維修工搜遍城里的廢舊汽車堆放場,終于給作者的車重新換上驅動軸,并考慮到作者當時的窘境而只收取7美元的暖心舉動,讓作者感受到世間溫暖如故。

本文結構清晰,層次分明,將開頭公交車司機人情淡漠的經歷與得到維修工慷慨幫助的感動進行了強烈對比,凸顯出陌生人不經意間迸發的善意更容易讓人們感受到關懷與溫暖,而人際關系和睦融洽,也有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在結構上,這篇文章使用了過渡段來連接作者的兩段經歷,承上啟下式的議論富有層次和邏輯,鮮明生動地闡釋了文章的主題,更容易被讀者理解。

結合單元主題“Human Behavior(即人的行為)”,可確定本單元思政主題為“文明行為與仁愛之心”,從而對本單元的文本內容進行思政元素挖掘。例如,圍繞課文主題詞“decency(禮貌)”,引導學生思考人際交往的基本準則,以及不文明行為可能帶來的后果;課堂上融入儒家思想“仁”的核心要義,引導學生進一步學習中華優秀傳統美德,培養學生的仁愛之心;通過講好中國故事,將文本內容中的思政詞匯進行提煉,從思想與價值內涵角度聚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學生在思政語境之下增強民族認同感;將課文主題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的總要求進行聯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結合師范學院辦學特色,強調教師遵守職業道德的重要性,引導學生思考當代教師應具有“文明行為”和“仁愛之心”。

四、教學過程

(一)主題導入

根據單元思政主題“文明行為”,引入熱點素材Subway Etiquette: Shanghai bans loud audio on phones,圍繞該熱點素材設計小組討論,幫助學生養成關注社會熱點的學習習慣。以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為基礎設計導入活動,更有利于打開話題,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舉例身邊的不文明、不禮貌行為以及如何看待這些行為。在打開學生思路的同時,引發學生思考人與人交往應遵守怎樣的準則,從而點明文本主題decency;隨后結合聽力素材How you treat people is who you are,將kindness、integrity、understanding、compassion等思政關鍵詞進行聽力填空練習,引導學生理解decency的內涵,緊接著進入思政語境下的文本學習。

(二)文章分析

第一步 Discovering the Main Idea,即從文章結構入手,理解文章大意,旨在鍛煉學生提取文章大意的泛讀能力。文本整體分為三部分,學生根據表格信息中對文章框架的分段,總結每部分的主旨,從整體上把握文章框架Narration-Comments-Narration的結構,為后面的精讀部分作鋪墊。

第二步Reading for details,即細節閱讀,旨在幫助學生梳理故事情節,鍛煉學生抓取細節信息的精讀能力。此部分是思政要素融入的良好契機:以記敘文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和結果)為授課邏輯,通過完成表格信息的形式引導學生梳理故事線,即作者與公交車司機和汽車維修工之間的兩段經歷。學生通過對比作者與公交車司機的行為(如smiled benignly,lived his conviction,a shocking lack of compassion,put yourself in the other person’s shoes等)完成表格填寫,教師引導學生對比不同行為帶來的不同結果,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展示文本背后的主題:文明行為的力量和仁愛之心的溫暖。一個陌生人的善意(kindness)可以在人際關系之間起到破冰作用,一個人的真誠之舉(consideration and compassion)可以像漣漪一樣善意地影響他人。至此,已完成篇章的第一和第三部分,即Narration(敘述)環節。借用第三部分的中心句“People with compassion and care could do inestimable amount of good”提問學生“What traditional Chinese idea can echo with the author’s point ?”, 引出儒家思想“仁”的核心要義:compassion and conscience(人與人之間相互友愛、互助、同情),此時課文關鍵詞與思政術語融為一體,在教授學科語言知識的同時達到思政育人的目的,增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堅定文化自信。

文章結構的第二部分即Comments過渡段落,思政要點由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過渡至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讓學生利用文中語句填寫表格,體會作者家庭教育的觀念和美國社會的現狀,從而引發學生更深層次思考:Do you think that Chinese society is undergoing more or less the same change?通過這一發問,升華思政主題至國家層面:和諧的社會建立在人們對正確價值觀的選擇之上,一個人的善意甚至可以從內心觸動那些憤世嫉俗的陌生人,由此引導學生思考當代大學生應如何從點滴小事做起,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貢獻青春力量。

第三步Culture Focus,從文化層面聚焦思政元素。根據“若英語教學內容需借助提煉和升華才能與思政內容相關聯,教師應設置橋接性互動,逐步引出思政話題”的邏輯,教師通過挖掘文本中作者對人際交往的觀點“If one is to lay any claim to character,he must live his convictions daily,reflexively,in a hundred tiny way?” 詢問學生是否有成語或俗語可概括該準則,即言行一致。由此自然過渡至小組活動“用英文講好中國故事”這一環節,以小組為單位展示與主題相關的中國傳統故事,此時正是思政詞匯及主題精神的輸出環節,鼓勵學生利用思維導圖建立演講框架,從而堅定文化自信,弘揚中國精神,至此形成課程整體的學習閉環。

(三)主題升華

此部分結合師范學校辦學特色,圍繞教師維度上的“文明行為”與“仁愛之心”展開自由探討,旨在考查學生對文本當中思政詞匯使用和再輸出的能力。以“最美教師”為切入點,引入CGTN熱點新聞Teacher becomes online hit after kissing podium farewell,再讓學生結合素材思考新聞人物具有哪些閃光點以及體現了怎樣的傳統美德,此活動設計與文化層面的聚焦形成有機結合;隨后結合教育部出臺的規定引導學生思考當代教師應具有怎樣的“文明行為”和“仁愛之心”,最后再設計課后任務,要求學生以“我心目中的最美教師”為主題進行演講。學生圍繞演講主題進行小組討論時,教師鼓勵學生在討論過程中繪制思維導圖,進行邏輯思維訓練,而后利用思維導圖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演講。此部分為“產出型”任務,旨在通過演講引導學生思考“師者仁心”的內涵,提高學生的公眾演講能力。演講結束后,教師概括總結教師維度的“文明行為與仁愛之心”,教導學生規范言行舉止,在未來爭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

五、教學反思及結語

本次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探索從文本內容的整體性出發,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并結合辦學特色進行教學設計。在教學過程中引入熱點素材,加大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入,并盡可能以更恰當的方式實現思政育人的目的。但此種方式仍有不足之處,如熱點素材的引入使得課時容量增大,教學時間過長;以新聞報道、國家政策等形式引入的素材枯燥無味,不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熱情;課程整體設計側重篇章結構和閱讀理解,對目標詞匯的講解較為欠缺。后續相關研究可側重探索如何更為生動有趣地實施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或者如何巧妙地將思政元素融入詞匯教學,在語言性和人文性之間尋找最佳平衡,最終實現思政育人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EB/OL](2023—02—23).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8935836.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2020-06-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3]劉偉杰,師海娟.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實踐路徑探析[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20(11).

[4]方歡歡.提升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實效性的對策研究:以“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1”為例[J].安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3).

[5]王春.基于混合式教學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內涵式發展實施路徑:以“新視野大學英語3”為例[J].景德鎮高專學報,2020(4).

[6]王霞.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與實踐[J].海外英語,2021(4).

[7]謝爽.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設計探索[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1(4).

[8]趙晶晶,王海濤.新時代背景下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實踐策略探析[J].英語廣場:學術研究,2021(4).

[9]賀雙燕.高校語言類課程“DRR”思政教學的可行性:以綜合英語(四)為例[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20(11).

[10]藍潔.“課程思政”背景下基于產出導向法的大學英語課程設計例析[J].陰山學刊,2021(2).

[11]彭卓.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教學模式研究[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21(5).

責編:文 墨

猜你喜歡
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設計
發揮專業特色 實施“課程思政”
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湘繡專業實施課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高中數學一元二次含參不等式的解法探討
“仿真物理實驗室” 在微課制作中的應用
校園網絡背景下大學英語大班教學的缺陷探究
翻轉課堂在高職公共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現狀分析及改善建議
情感教學法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
非英語專業《大學英語》課程中語音教學現狀與重要性簡析
淺析支架式教學模式下大學英語教師的角色定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