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高校課程思政教育的創新研究

2023-09-25 19:35彭佩林
經濟師 2023年9期
關鍵詞:創新研究互聯網+互聯網

彭佩林

摘 要:隨著我國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為高校教育帶來了全新的機遇和挑戰。高校應該緊跟時代步伐,將互聯網技術合理有效地融入到課程思政教育中,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地創新與改進,切實迎合當下“互聯網+”新時代背景下課程思政教育的需求,實現新的突破。文章通過分析“互聯網+”背景下課程思政教育面臨的問題及教學痛點,并且結合實際情況提出切實有效的創新改革路徑。

關鍵詞:“互聯網+” 高校課程思政教育 創新研究

中圖分類號:F062.5;G7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23)09-157-02

一、“互聯網+”背景下的課程思政概述

(一)課程思政的基本概念理解

關于“課程思政”的理解,各學者是眾說紛紜。高德毅認為高校的課程思政是課程觀的體現;陸道坤認為課程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展現形式;邱光偉認為課程思政是通過學習,將所學知識轉變為思想品德能力提升的一個過程;高燕認為思政課程是將毛澤東思想和馬克思主義理論貫穿教學過程的一種課程體系。而筆者認為,課程思政是通過將“思政”與教學的各個環節進行有效融合的全新教育形式,在授課的過程中完成育人的目的。隨著我國課程思政理念在高校中的不斷深入與研究,已經由過去的理論層次逐漸轉變為實踐層次。通過與各個學段、各個學科之間的有效融合,從而實現教育的變革。

(二)“互聯網+”背景下的課程思政及其特征

雖然我國課程思政已經在高校中進行推廣運用,但是在互聯網技術與課程思政有效融合方面的研究還比較少。那“互聯網+”背景下的課程思政究竟是什么呢?筆者認為:“互聯網+”背景下的課程思政就是在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目的的前提下,將新興的互聯網技術與課程思政的各個環節進行有效融合,從而推動高校課程思政的建設?;ヂ摼W與課程思政的有效融合主要有以下幾個特征:

一是將互聯網技術與思政教育進行有效的融合。在疫情常態化的今天,利用互聯網技術開設網絡課程是所有高校的必修課,通過網絡課程的實時數據分析,可以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學習情況,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二是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必要途徑,通過互聯網和課程思想的有效融合,將線上線下課程實現有效銜接,可以更好地實現育人的目的,為社會培養出一批能夠擔當復興大任的棟梁之才。三是對教學設計的改革創新是最核心的要素,因為與過去線下授課不同的是,“互聯網+”背景下的課程思政要同時實現“互聯網”“課程”和“思政”三個元素的深度融合。所以說,對教學設計進行改革創新是勢在必行的一件事,如何將“思政”與“互聯網”有效融合是學校今后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二、“互聯網+”背景下的課程思政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思政教學引導能力缺失

隨著我國課程思政教育理念的逐漸普及,高校對于專業課與思政課協同育人教育發展的重視程度也逐漸提升,將課程思政與專業教育充分融合,著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但是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以及疫情的影響,“互聯網+”與課程思政的有效融合是高校實現教育改革的必經之路,而目前部分高校固守過去傳統的課程思政教育模式,在課程思政中難以有效融入互聯網技術,導致課程思政的教學難以與基礎專業教學實現平衡發展。從而導致課程思政教育質量在“互聯網+”背景下遲遲難以突破,逐漸缺乏教學引導能力。甚至,有一些高校更加側重于課程思政的教學成績,以成績作為課程思政的結果,這導致課程思政在“互聯網+”背景下逐漸降低了影響力,無法有效地與基礎專業教學實現結合,從而阻礙了高校課程思政的發展,使課程思政淪為一紙空談。

(二)高校課程思政教育的時效性不足

隨著時代的發展,高校的教育教學已經由過去的以成績為唯一標準逐漸向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國家棟梁之才而轉變,這種教育的變革與時代發展息息相關。為了保證高校課程思政教育能夠持續高質量發展,保持時效性是重中之重。但是,在很多高校中,往往只是在形式上做出了相應的變化,而最重要的教育思想還未做到與時俱進,導致高校的課程思政教育建設流于形式。因此,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高校要積極順應時代趨勢,將互聯網和課程思政教育進行深度融合,并且結合其他專業課程實現學生全方面的發展。在教育實踐過程中,老師要積極進行探索,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自身的課程思政教育水平。通過不斷的積累和探索,為“互聯網+”背景下課程思政教育的改革創新奠定基礎。

三、“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高校課程思政教育的創新策略

(一)將高校課程思政與“互聯網+”進行雙向深度融合

通過將高校課程思政與“互聯網+”進行雙向深度融合,可以有效突破傳統教育模式中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從而將課程思政深入到學生的各個學習和生活領域中,從而保證課程思政的多元化改革能夠順利進行。如何進行深度雙向融合,主要可以從以下三點來進行:

首先,針對當前“互聯網+”背景下,高校要針對課程思政建立專屬的教學平臺,通過大數據的反饋,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可以更好地分析出學生在課程思政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與困境,使老師可以進行針對性教學輔導。在平臺搭建過程中,不僅僅可以通過大數據了解學生情況,進行信息分析與整合,而且還可以創設一個互動交流的社區,尤其在疫情常態化下,可以幫助輔導員、相關教師和學生進行教學互動,從而可以及時的解決學生問題,使學生將課程思政學習有效地融入到專業學習中去。其次,高校不應該再繼續進行專業課、課程思政的區別對待,打破教育壁壘,從而將課程思政順利地融入到專業學習中去,保證學生多元化發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思政老師和專業課老師可以互通有無,共同進行線上、線下的教學,在條件允許情況下,課程思政老師可以參與到專業課的教學中來。通過記錄分析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的表現,利用自己的專業能力進行分析,為學生下一階段的教學提出針對性的建議,從而全面提升教師的教學質量,將課程思政完美地融入到各個學科的學習中。最后,教師定期的教研會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師可以在教研會上將平時的記錄與分析進行相互交流分享,全方位地了解每位學生的學習特點,輔助教師更好地完成下一階段的教育教學。在教研會舉辦前,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與學生多多進行溝通交流,從溝通中了解學生目前學習的困難,通過專業知識記錄并解決問題,拉近與學生的關系,從而可以更全面的了解學生。因此,在“互聯網+”背景下,教師要積極發揮互聯網的特性,將其與課程思政進行有效的融合,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強化自身的教學水平,從而促進高校課程思政的改革,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

(二)堅守網絡陣地,掌握輿論引導

為什么會提出課程思政的理念,其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高校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多,速度更快,越來越多的不良輿論消息在不斷侵蝕著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影響力逐年下降,在此背景下,國家提出高校要進行課程思政的理念。旨在為大學生的思想提供一道強有力的防火墻,防止被不良信息侵犯,解決教育影響力下降的趨勢,幫助高校實現思政教育的變革,在經過幾年時間的發展,取得了不菲的成效。但是,隨著“互聯網+”時代的迅速崛起,高校的思政教育形勢更加嚴峻,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因此,高校要緊跟時代趨勢,及時地做出應對改變,確保高校思政教育的順利進行。在實際生活中,高校要堅守網絡陣地,掌握輿論引導,加強對學生思政的宣傳,從而保證高校的課程思政教育可以穩步向前發展。同時,學??梢月撌志W絡平臺對學生輿論數據進行系統的分析,實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發現學生此時面臨的思想政治難題,并在學校教育中做針對性的教學。通過利用互聯網的技術,堅守網絡陣地,掌握輿論導向,可以實時了解學生動態,及時地解決問題;而且,學校還可以運用網絡娛樂教育滲透,讓學生在放松之余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從而促進高校課程思政的建設,實現創新發展。

(三)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升教學水平

在高校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提升教師課程思政的能力,提高教師在思政教育中的教學水平就尤為重要。因此,學校在進行教育改革時,應該重視以下兩個方面:首先,要建立起正規的評價體系,定期對教師課程思政能力進行評價考核,分析教師在教學中的薄弱點,從而進行針對性的教育支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考核評價教師思政教學能力時,不能單一以學習成績為唯一標準,具體可以通過對學生進行思維、思想認知和思想覺悟等多方面進行問卷調查,評判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從而來反映教師在課程思政中的教學水平。其次,學??梢圆欢ㄆ诮M織專家教授對教師進行遠程的培訓指導,針對教師在教學中遇到的困難給予一定的解決方法,從而提升教師課程思政的教學專業水平,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思政教育。

(四)利用“互聯網+”,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部分高校在課程思政教育推廣的過程中,對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不夠重視,為了快速實現高校課程思政教育的滲入,對于過程的把控不足,滿足于推進課程思政的教育教學實踐。這樣,不僅僅未能實現課程思政教育在學生心中的影響力,甚至還會導致部分學生出現抵觸心理,從而無法將課程思政教育難以與基礎學科進行有效融合,阻礙了課程思政教育的改革。在當前“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高校在進行課程思政教育改革的同時,要以學生興趣培養為出發點,讓學生占據課堂的主導地位,改變過去由老師主動授課,學生被動接受的傳統教育模式,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不斷地探索和創新,提升學習興趣,樹立自信心。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高校一方面可以為學生構建一個自主學習課程思政的平臺;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改善教學環境,來促進學生在互聯網平臺上學習課程思政的興趣。在工作中,高??梢酝ㄟ^互聯網建立自主化學習糾錯的平臺機制,為學生構建一個可以自主探索的學習空間,從而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培養學習的興趣,減少課程思政學習的枯燥性壓迫感。通過互聯網進行學習平臺的合理功能建設,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后續課程思政和基礎課程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五)在“互聯網+”背景下,要及時優化與更迭教育內容

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高校的課程思政教育要進行內容的及時優化與更迭,在課程思政的教育體系中及時更新先進的教育內容。在具體的實際工作中,主要可以在以下兩個方面進行教育改革:一方面,可以將電子版教材逐漸融入到教學使用中去,提高教材的使用率,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不影響基礎學科教材質量的同時,可以將課程思政內容合理有效地融入到電子版教材中,從而讓學生思政學習得到潛移默化的改變。另一方面,高校要對教育教學內容進行及時的更新,在課程思政教育教學中,融入當前社會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新聞和案例,從而將枯燥的知識立體化,加強思政教學的實踐意義。例如,課程思政在與計算機課程進行融合時,教師可以搜集部分網絡犯罪的案例進行分析,使學生在案例中明晰網絡犯罪的后果及網絡安全的必要性,從而使學生可以在專業知識學習的同時,加強自身的道德素養。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要基于互聯網的特性及時對課程思政的內容進行更迭,與時俱進,時刻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如今“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高校應該與時俱進,保持對課程思政教育的持續探索與創新?!盎ヂ摼W+”下課程思政與基礎課程的有效聯動是全新的機遇與挑戰,隨著高校的持續改進。相信高校定可乘著“互聯網+”的東風,更加快速地推動高校課程思政教育的建設,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為未來高質量課程思政的教育工作開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EB/OL].新華社.(2016-12-08)

[2] 邱偉光.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與生成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2017(07):10-14.

[3] 張永紅.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問題及其應對策略[J].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遼寧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21(03):85-87.

[4] 唐偉元.依托“互聯網+課程思政”模式創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實施路徑分析[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9(09):21-22.

[5] 楊雪琴.對高職院?!罢n程思政”改革路徑的若干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02):41-43.

猜你喜歡
創新研究互聯網+互聯網
新形勢下交通運輸行業干部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研究
從“數據新聞”看當前互聯網新聞信息傳播生態
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的實施
現階段高職英語教學方法的創新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