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育融合視域下小學語文教學策略探究

2023-09-27 09:21朱小青
教師博覽·科研版 2023年9期
關鍵詞:五育融合語文教學

朱小青

[摘 要] 新時期的“五育”指的是《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中提出的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教育界對提倡多年的“五育并舉”理念,一直以來存在一種錯誤認知,即將“五育”分開對待,看成一個個獨立存在的對象。實際上,五育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割裂的學科教學并不適用于新時代教育的發展。因此,激發小學語文教學的活力就要踐行好“五育”融合,依據學情落實課堂教學內容,有步驟、分層次地育人。

[關鍵詞] 五育融合;語文教學;活動育人

從“五育并舉”到“五育融合”已經成為新時代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基本趨勢,這個轉變有其獨特的現實需求,是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重要推動力之一。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與“五育并舉”的融合,以培養學生道德情操和健全人格為教學目標,培養學生人文、語言、文學、美育等方面的素養,充分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與工具性、審美性與實用性的對立統一。我們要引領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就不能割裂“五育”的內在聯系,而是需要將它們融入課堂教學,以推動教學創新,提升育人活力。因此,全面認識和理解德、智、體、美、勞之間的關系,是打造“五育”全面融合的小學語文課堂的前提。在這一進程中,教師應努力推動并實現課堂范式和教學流程的重構,通過“五育融合”激發課堂活力,從而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

一、以教材為基,深挖“五育”思想

小學語文教材的選文都是經過反復斟酌的,其形式和內容科學、合理,蘊含著豐富的“五育”思想資源。教師應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強化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創新教學的形式,深挖文本中蘊含的“五育”思想。

(一)滲透道德意識

小學德育主要通過教師的榜樣力量,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為學生營造出積極向上的育人氛圍實現的。德育作為五育之首,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將其與文本思想巧妙結合起來,從根源上促進學生德行養成與語文素養提升的有機融合。以《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教學為例,教師要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逐步將學生引入文本,使其對當時落后的社會背景有深刻的認識。教師可選取文中的重點語段,讓學生反復誦讀,讀出內心的憤恨與激越。然后,再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提煉出文本核心信息:帝國主義的無恥行徑,舊中國腐敗落后的國情,民眾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樣,從“中華不振”到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就不難理解了。若僅限于對“中華不振”的表層理解,僅限于對少年周恩來立志的欽佩,那課文的教育意義就未能實現。教學應延伸文本解讀,直面歷史與現狀,引導學生立報國之志,從內心深處喚起學生的民族自信與愛國熱情?!段也荒苁拧肥且黄宰x課文,語言淺顯易懂,故事內容貼近學生生活。教學這篇課文的關鍵在于讓學生感悟誠實守信這一品質,教師可以對文本思想進行延伸,引導學生談談發生在自己身邊的守信故事。教師課堂授課不能囿于識文斷字,而應該把學習的主動權放手交給學習主體,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創新性,將德育貫穿于語文課堂教學的始終。

(二)融匯審美教育

文學作品中常常包含諸多優美的文字、新奇的事物,色彩美、聲音美、情感美在各學段的課本中俯拾即是,因此,語文學習的過程就是發現和提升師生審美情趣和能力的過程。例如,《白鷺》一課中的白鷺給人最深的印象就是一個字——美!它的顏色美,形體美,覓食、棲息、低飛的畫面也美……讓學生在字里行間感受語言及其所描述的白鷺的美是教學的重點,教師完全可以借助諸如圖片欣賞、朗讀感悟等手段實現美育。又如,在進行《觀潮》一課的教學時,教師可適當運用圖片和視頻放映等輔助教學手段,讓學生“直面”錢塘江潮。立體形象的畫面和音響效果能為學生帶來身臨其境的學習體驗,給他們的視覺和聽覺以巨大沖擊,從而有效強化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可謂一舉多得。

(三)落實體育、勞動教育

勞動教育與體育的弱化、邊緣化是當前小學教育比較突出的問題,甚至有一部分教師堅持認為語文教學與體育、勞動教育關聯性不大,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忽略深入挖掘文本中的體育和勞動元素,導致許多隱性的育人元素沒有得到良好的發揮?!囤w州橋》不僅僅是在贊美橋,更是在贊美造橋的勞動人民,教師在教學時應注意在文字之外引導學生體會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精神?!堵浠ㄉ愤@篇敘事散文,全文圍繞“種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議花生”來寫,真實地記錄了作者小時候的一次家庭活動和所受到的教育:學習花生不圖虛名、不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會的品質。其中,種花生、收花生則是一次無聲的勞動教育。

二、貫穿教學始終,滲透“五育”策略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我們越來越重視教育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模式也由傳統的灌輸式講解轉變為學生自主性探究的新型生本課堂。在小學語文與“五育”融合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有宏觀的角色定位,以情境化、生活化的滲透方式,自然激活語文課堂,讓“五育”悄無聲息地貫穿教學的全過程。

(一)課前預習,達成融合育人共識

預習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對培養學生勤于思考的習慣,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很大幫助。因此,每個語文教師都應做好學生課前預習的習慣培養與方法指導,讓學生不僅好學、樂學,還善學。在指導學生預習的過程中,教師要著力培養他們的發散思維和新舊知識融會貫通的能力。為幫助學生全面了解課文內容,把握文本主旨,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調查研究、搜索互聯網資源等任務,培養學生從繁雜材料中篩選、提煉關鍵信息的能力,進而能初步感悟出文本所蘊藏的美育、體育、德育等思想。比如《長征》這首七言律詩,它的八句四聯詩高度濃縮和概括了長征途中的典型戰例和感人事跡,但課文的時空背景離學生較遠,如果沒有充分的預習準備,很難體會到紅軍不畏艱險的英雄氣概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因此,課前布置有關長征資料的收集任務顯得尤為重要。學生需要了解“四渡赤水”“強渡大渡河”等戰例,認識烏蒙山、岷山等地形地貌,這樣才能體會紅軍歷經的千難萬險和詩歌所要傳達的精神主旨。

(二)課中講解,引領“五育”落地

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五育”元素,并用生活化、情境化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體悟。語文教師的“教”如同作家的“作”,學生的“學”則是在現有文本基礎上的再創作,是一個從簡到繁,由易及難的遞進過程。良性的小學語文課堂是創新性教學的基礎,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能一味地去說教,而是要精心設計教學過程,為學生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加強與學生互動和交流,潛移默化地滲透“五育”內容,實現“五育”在語文課堂上的落地。

(三)課后訓練,提升“五育”實效

教學過程中適當布置“五育”內容相關的課后訓練任務是重要且必需的。課后練習是學生鞏固語文知識、提高語文素養不可或缺的環節,因此教師應該結合課堂教學實際適當安排一些與“五育”相關的課外能力培養活動,并在活動的布置、落實、反饋中實現對“五育”融合教學效果的考查。例如,推薦學生閱讀《兩個小八路》《三國演義》等經典文學作品,收看《長征》《跨過鴨綠江》等影視作品,鼓勵學生摘抄一些語言美、思想美的語段或以批注的形式發表閱讀感想及撰寫觀后感等。此外,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性格與年齡特點,為學生選取一些與“五育”相關的新聞報道,并將其裝訂成冊,作為“新教材”放置在班級的圖書角,供學生隨時閱讀。

三、創新活動形式,激發“五育”活力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了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發展的教育理念。讓學生在充滿生趣的課堂活動中掌握知識,培養語文能力,對文本進行領悟、體驗、鑒賞、探究性學習,是每個教師所期待的。

(一)創新活動的內容和形式,開展多維度課堂教學

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以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為依據,結合課堂教學目標,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各種興趣活動,如組織學生開展演講、辯論、討論、朗誦等探究性學習活動;進行編寫課本劇、撰寫調查報告,以及對學習內容總結等主題式的習作訓練;開展表演、競賽、繪畫、參觀、歌唱、外出采訪等活動。

語文教學應突出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通過不同渠道,營造“五育融合”的教學氛圍,讓每個學生都在沒有精神壓力的情境中開展學習活動。比如在教授人教版三年級《海底世界》一文時,教師就可以結合學校組織的游覽海洋公園這一研學活動,鼓勵學生分享活動心得,為單元習作教學做準備。

(二)組織主題式趣味競賽,聚力打造活力課堂

為防止課堂活動流于形式,教師應當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空間,并使小組合作學習成為主要的教學方式。分組時,教師應以學生的能力和素養為依據,對活動的組織、分享、展示等環節進行明確的分工指導?;顒觾热輵越虒W目標為主導,不能脫離教材。例如,學習了《將相和》之后,學生對廉頗、藺相如這兩個人物形象有了基本認識,但是想要真正領悟文章主旨還需要一個內化的過程。教師可以精心設計一場辯論:究竟藺相如的職位該不該比廉頗的職位高?產生將相不和的深層次原因是什么?此外,還可以組織學生自編、自導、自演課本劇,鼓勵學生選擇一個場景和一個角色進行表演,這里不必強求要達到什么效果,學生對角色和情節理解的深淺也可以不一。因為,對表演的學生來說,實踐了一次,就深化了一次認識;對觀演的學生來說,則多了一次更真切的感悟。又如,教師在《普羅米修斯》授課結束后,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神話故事演講比賽,分享神話故事,進行展示匯報,角逐最佳表現的獎項。需要注意的是,為了盡可能挖掘神話故事的育人功能,避免出現學生所分享的故事雷同或中途掉鏈子的現象,教師可以要求各學習小組事先準備好所講內容。精心的組織,趣味性的競賽,“五育”思想的滲透,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必能發揮出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組織梯度式、漸進式的教學,激發課堂活力

課堂活動的目的要明確,必須要有育人的價值,切不可為了活動而活動。如果教師設計的課堂活動不能與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聯系起來,那么這些活動對學生而言則是無關痛癢的,是激發不起他們探究的興趣的,這樣的課堂活動當然也是無效的。例如,在設計朱自清的散文《春》的課堂活動時,教師可以先根據學生的預習情況設計“名家散文誦讀”的小組主題活動。在活動開展過程中,適時穿插朗讀方法的指導和中肯的點評,達到讓學生進一步感知課文的內容,形成新認識,產生新的感悟的目標。緊接著,讓學生在小組中交流預習和朗讀過程中遇到的疑問,組內能解決的問題討論解決,認為有價值暫時又不能解決的問題則做好記錄,留到下一環節全班研討。

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結合各個環節的疑難問題,引領學生有層次、有梯度地深入探究文本,從德育、美育等多個維度實現賞析語言、感悟主旨、整理并歸納寫作手法等教學目標。因此,打造充滿活力的語文課堂,要從學生的差異性出發,設計不同層次的活動內容,由認讀到鑒賞,從評價到創新,組織梯度式教學。

總之,“五育融合”是深化我國教育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小學語文教學要強化課堂主陣地作用,堅持課程育人、思想育人、活動育人,用發展的眼光改變觀念、改變行為,優化過程,開展梯度式教學,將教師的教學教研活力,學生的學習創新活力,以及教學過程的動態生成綜合起來,凝心聚力打造活力課堂,讓“五育”與小學語文教學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融合。

參考文獻

[1]羅先鳳.五育并舉的課程體系:致良知的課程旨趣及探索[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

[2]王圣春.五育并舉 立德育心[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

[3]王本陸,王永紅,劉淑芳.寓教于樂——小學語文趣味高效課堂活動80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1.

[4]姜麗萍,李俊芬.課堂活動設計指南[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4.

猜你喜歡
五育融合語文教學
面向教育信息化2.0的區域線上教育實踐研究
五育融合視野下西藏高中學生勞動素養提升探究
“五育融合”與中國基礎教育生態重建
五育融合理念下體育在中學的新發展
“五育融合”與新時代“教育新體系”的構建
打通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多元通道①
高年級古詩詞教學藝術之我見
精心設計:培養語文興趣的土壤
低年級學生課前預習能力的培養
主問題設計需“對癥下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