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宗晉唐”觀念的分疏與構建
——從宋元書法題跋談起

2023-09-27 12:53劉岳恒
大學書法 2023年5期
關鍵詞:品評唐人蘭亭

⊙ 劉岳恒

“書宗晉唐”意指在書法學習中,以晉、唐兩朝的經典作品和書法楷模作為取法對象。自元代始,“書宗晉唐”觀念便深入人心,并逐漸成為習書者的根本準則。近些年的學術研究中,學界多圍繞晉唐書法的用筆觀念、習得方式、傳授譜序和后世接受情況展開探討,卻鮮有對“書宗晉唐”觀念的形成進行歷史脈絡的梳理,以及對“書宗晉唐”觀念背后,晉唐書法如何被聯系、構建展開詳細闡釋。

筆者認為,“書宗晉唐”觀念的形成,并非“宗晉”與“宗唐”思想的簡單疊加,而是在唐代“宗晉”觀念形成后,宋元兩朝對唐代規模晉法的肯定,以及對唐法與晉法的一致性塑造——即“晉唐一法”的構建。這是在宋元時期晉跡難覓、晉法難求背景下的妥協選擇,所謂“書宗晉唐”的本質依然是“宗晉”。本文從宋元時期書法題跋品評出發,試對“書宗晉唐”觀念進行分階段的梳理,并探尋元代書家如何對“晉唐一法”進行構建與塑造。

一、唐宋時期的書法“宗晉”觀

(一)唐代書法南朝化傾向下對魏晉筆法的傳承

在唐代,晉人書法被視為師法的對象。魏晉書家往往遵從言傳手授的傳承方式,在其書論之中不述用筆之妙,因而魏晉筆法沒有被明確記載,而是以嚴密的家族內部傳承形式保留下來。唐代書家則以南朝為紐帶,傳承東晉書法。劉熙載《書概》記載:“而王家羲、獻,世罕倫比,遂為南朝書法之祖,其后擅名宋代,莫若羊欣,實親受于子敬?!盵4]由此可見,南朝書家羊欣等人接續了東晉時期的書法傳承,魏晉筆法傳承得以留存。在南朝永明五年(488)前后,書學勃興,書論中也開始出現對筆法的闡釋。例如梁武帝所作《觀鍾繇書法十二意》,雖名為“十二意”,但是在論述過程中,梁武帝將“意”在某種程度上和技法直接聯系起來,用“十二意”來指代鍾繇書法中對用筆、點畫、結體、章法的處理。在這一時期,政治上雖易更四朝,但筆法傳承并未間斷,成為聯系晉與隋唐之間書法傳承的橋梁。

在歷史研究中,唐代社會結構與經濟文化等方面都有顯著的南朝化傾向。牟發松認為:“唐代書法藝術的南朝化傾向更其顯著,隋唐間書法名家幾乎都是南人?!盵5]例如唐太宗于唐初設立弘文館,弘文館書家中,太宗廣為任用東南文人,這也直接導致了唐代書法接續南朝與東晉傳統。張彥遠《法書要錄》中有一節《傳授筆法人名》記載了唐代筆法傳承的脈絡,成為唐承魏晉筆法的重要證據。

在唐代書法“宗晉”觀念背景下,唐代書家又依托南朝得到了晉法的傳承,此時筆法傳承有序,唐法與晉法的距離并未拉遠。顏真卿在《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中談道:“筆法玄微,難妄傳授。非志士高人,詎可言其要妙?”[6]盧攜《臨池訣》云:“蓋書非口傳手授而云能知,未之見也?!盵7]因此,晉唐時期筆法的傳承情況難以描述,而筆法中所蘊藏的價值又不言自明,筆法的傳授隨之被籠罩上一層神秘色彩。加之唐人對筆法玄微的描述,對筆法的探索成了元代乃至后世所傳承學習書法的核心。

(二)北宋時期“崇晉卑唐”與對唐法“尊而不親”

到了宋代,因五代十國的叛亂,筆法傳承一度中斷。歐陽修在《集古錄跋尾》中提出:“書之廢莫廢于今?!庇痔岬健敖裎娜逯?,其書屈指可數者無三四人,非皆不能,蓋忽不為爾”[8]。無不反映出北宋初期書壇凋敝的景象。在歐陽修與蔡襄等人前期復古思想影響下,以蘇軾為代表的北宋書家開始進行“尚意”道路的探索。

在筆法傳承難以維系的背景下,北宋書家以晉為宗,開始對書法進行新的解讀。首先,蘇軾以“我書意造本無法”[9]的思想開“尚意”書風之先導。隨之,黃庭堅、米芾等人紛紛響應,“尚意”書風迅速在北宋傳播開來,成為宋代學書者的普遍追求?!吧幸狻睍L所推崇的突破成法,并非是對傳承的忽視。在宋人眼中,“尚意”的提出源自東晉王羲之“意在筆前”的說法,突破成法的目標也只是指突破唐代以來形成的筆法傳承,“宋四家”的真實目的是希望在筆法傳承之外找尋其他出路。

李倜 行書跋陸柬之《文賦》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在“尚意”書風的主導下,當時的書法風氣多是“崇晉卑唐”的。在宋人以“尚意”為路徑的“宗晉”思想中,宋代書家多對唐傳晉法觀念不予認同。例如黃庭堅在《跋顏魯公帖》中說道:“初唐歐、褚、薛諸家,未能得‘二王’筆法?!盵10]其中所言“未能得‘二王’筆法”便是認為唐初書家未能書承魏晉。黃庭堅還在《跋王立之諸家書》中說道:“歐、虞、褚、薛未入右軍之室?!盵11]由此可見,針對初唐書家進行書法品評時,對其傳承“二王”筆法多是不認可的。李之儀在《跋儲子椿藏書帖》說道:“柳誠懸、徐季海纖悉皆本規矩,而不自展拓,故精神有所不足?!盵12]即以此來說明唐代書法為規矩所困,足見其貶低之意。

米芾在《跋顏書》中說道:“大抵顏柳挑踢,為后世丑怪惡札之祖,從此古法蕩無遺矣?!盵13]其中,“柳與歐為丑怪惡札祖”[14]的說法在米芾書論之中并不鮮見。米芾主要認為,唐代書家對晉代的“變法”是失敗的。在評價張旭和懷素草書成就時,這一點體現得十分明確?!安輹舨蝗霑x人格,輒徒成下品。張顛俗子,變亂古法,驚諸凡夫,自有識者。懷素少加平淡,稍到天成,而時代壓之,不能高古?!盵15]足可見其“崇晉卑唐”的思想。

趙孟行書跋“神龍本”《蘭亭序》 故宮博物院藏

當然,北宋書家并非一味卑唐,在品評中也不乏對唐代書法的稱贊。在北宋初期,歐陽修與蔡襄便以唐代書法為取法對象展開復古實踐。其后,“尚意”風氣影響下的眾書家對唐代書法成就的肯定也不鮮見,例如北宋黃伯思就在《東觀余論》中稱:“此卷雖唐人書,故自不凡,亦可珍錄?!敝档米⒁獾氖?,宋人在品評唐代書法之時,著重對顏真卿這種人書俱佳的書家進行肯定,甚至塑造其為“與王子敬可抗行”[16]的書家。蘇軾在《書吳道子畫后》說道:“君子之于學,百工之于技,自三代歷漢至唐而備矣。故詩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韓退之,書至于顏魯公,畫至于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庇纱丝梢娖鋵︻佌媲鋾ǖ耐瞥?。黃庭堅在《跋李康年篆》中說:“余嘗論‘二王’以來,書藝超軼絕塵,惟顏魯公、楊少師相望數百年?!盵17]又在《山谷題跋》中言:“觀魯公此帖,奇偉秀拔,奄有魏、晉、隋、唐以來風流氣骨?!盵18]朱天曙認為顏真卿書法地位于宋代開始確立,不無道理。

不過,北宋書家對唐代書法的推崇往往“尊而不親”。北宋書壇雖常有對唐代書法的推崇,卻少有書家對其進行持久的取法和學習,即在觀念上對其尊敬,實踐上與之遠離。一方面,這是由于以言傳手授為依托的筆法傳承在五代時期被阻斷,難以維系;另一方面,宋人肯定唐代書家成就,卻認為唐代是筆法敗壞的開端。正如蘇軾所言:“書之美者莫如顏魯公,然書法之壞自魯公始?!盵19]北宋書家對顏真卿地位的塑造,脫離不開當時“因人評書”的背景。綜合來看,北宋書壇對唐代書法,或“卑唐”或“尊而不親”,此時的唐代書法地位與晉代相去甚遠,“宗晉”觀念仍是主導。

二、從“由唐溯晉”思想萌芽到“書宗晉唐”觀念形成

(一)南宋“由唐溯晉”思想的萌芽

南宋書壇的整體趨勢是逐漸萎靡的。一方面,“尚意”書風開創新意,不固成法,這種不以法度為依賴的傳承,最終在南宋時期走入衰落;另一方面,“靖康之難”等戰亂所導致的內府與民間法書大量散佚,更使得書法資源與前朝難以比倫。面對書壇厚今薄古的現狀,吳說與宋高宗等人開始提倡書法要以古人為依托,復古潮流由此展開。南宋提倡復古思想的目標為回歸魏晉,取法古人,雖然南宋初期書壇的復古并未獲得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影響依舊深遠,被視為元代全面復古思潮的先聲。

在書壇崇尚今人風氣的環境下,南宋時期復古的主要目標是推崇以“二王”為代表的魏晉書風。宋高宗趙構倡導“學書必以鍾、王為法”,他在《跋曹娥碑》中提出:“纖勁清麗,非晉人不能至此?!盵20]表達了對晉人書法高度的認可。又在《法帖跋》中指出:“大令摛華,夐絕今古。遺蹤展玩,龍蟠鳳翥。藏諸巾襲,冠耀書府?!盵21]對王羲之書法極力推崇??祻驮凇额}蘭亭帖》中言:“如晉宋間人物,風流超逸,后人皆不可及?!币搀w現了對晉書崇高地位的推崇。

在南宋復古潮流中,除了傳統的“宗晉”觀念外,“由唐溯晉”思想開始產生,個別書家開始以取法唐人來矯正當時風氣。朱熹在《跋朱喻二公法帖》中提出:“入本朝來名勝相傳,亦不過以唐人為法,至于黃、米而欹傾側媚,狂怪怒張之勢極矣?!币环矫嬷赋霰彼我詠頃鴫呷肟窆值膯栴},另一方面指出師法唐人的必要性,并認為宋代書法“名勝相傳”離不開對唐人的學習。陸游《跋馮氏〈蘭亭〉二首》言:“繭紙藏昭陵,千載不復見。此本得其骨,殊勝蘭亭面?!蓖ㄟ^對《蘭亭》摹書的贊揚,認可了唐代對晉法的傳承。

趙孟堅是南宋“由唐溯晉”思想的主要代表。他提出:“學唐不如學晉,人皆能言之。夫豈知晉不易學,學唐尚不失規矩,學晉不從唐入,多見其不自量也,僅能欹斜,雖欲媚而不媚,翻成畫虎之犬耳。何也?書字當立間架墻壁,則不骫骳。思陵書法未嘗不圓熟,要之于間架墻壁處不著工夫,此理可為識者道?!盵22]在趙孟堅看來,晉法當然是追求的最高目標,但是,面對求晉無門的現狀,從唐代法書入手成了更好的選擇。在《宋拓小楷四種跋》中,趙孟堅還說道:“《黃庭》固類繇,欹側不中繩度,未學唐人而事此,徒成畫虎類犬?!盵23]足可說明在學晉過程中唐法的重要引導作用,因而“由唐溯晉”思想得以產生。

由此可見,南宋開始出現了以學習唐法為途徑的“宗晉”觀。但學習唐人是方法,而不是歸宿。迫于書法資料的缺失,趙孟堅等人提出“由唐溯晉”的思路,以唐法為旗幟為書壇正本清源。在這一點上,南宋書家肯定了唐代書法的正統地位,但此時對唐人的學習還停留在“當立間架墻壁”的基礎層面,唐代書法地位依然遠不及晉。

(二)元代“書宗晉唐”觀念的形成

“書宗晉唐”觀念在元代的形成,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在唐宋書法對比中,元代書家對宋代書法傳承進行有意矯正。鄧文原跋《蘇軾書御書頌》云:“觀其字畫,乃規模顏平原者,真為墨寶?!盵24]在鄧文原的題跋中,他肯定蘇軾書法的“墨寶”價值,但是論及蘇軾書法之妙時,卻只字不提“尚意”的突破,而是對其“規模顏平原”大加贊揚,將蘇軾書法之妙處歸結于對唐人的學習,類似的說法在當時是具有普遍性的。如歐陽玄跋陸柬之《文賦》言:“近代米元章書矯亢跌宕,世咸稱其自創一法。乃不知其全學柬之《頭陀寺碑》耳,元章秘而不言,以陸書少傳于世也?!盵25]此則題跋將米芾書法歸入初唐書家陸柬之之下。又如袁桷《跋米元章書》:“元章壯年學蕭誠書,后學段季展,最后悉意師褚河南?!盵26]從這里來看,無論學段季展或是褚遂良,米芾書法之出處,似全在唐人。由此可見,元人將宋人的書法成就歸功于對唐人書法之傳承,從側面顯示出對唐代書法的推崇??戮潘及稀恶宜炝寂R大令〈飛鳥帖〉》稱:“此唐人所摹,略有元常遺法,足以知字畫源流之有自也,況絕無宋人氣,是唐無疑耳?!盵27]“宋人氣”在元時已成為背離“古法”的象征,在他們眼里,只有唐人才能符合對“古法”的傳承。因此,在元人看來的唐宋書法對比中,“宋四家”的書法成就更多被理解為對唐人書法學習所得到的經驗。在面對北宋代表書家的優秀作品時,元人品評將其中“尚意”的成分忽視,重點頌揚其對晉唐的傳承,從而完成對宋書觀念的轉換,而題跋中大量存在的宋人學唐法的論述,也體現了元人對唐代書法的肯定。

其次,元代書家充分肯定了唐代古法傳承的正統性。在元代之前,書法史上已經出現了將魏、晉并列討論的先例,陳志平認為“魏晉以體勢為中心”[28],而晉、唐并列的聯系則在于筆法的傳承。在元代,不同于宋代“卑唐”的觀念,唐傳晉法被廣泛認可。在品評初唐書家時,袁桷跋《孔子廟堂碑》言:“永興公守智永舊法,故唐能書人盡變,唯永興號為第一,以右軍譜系猶在也?!盵29]李倜跋陸柬之《文賦》稱:“其筆法皆自《蘭亭》中來?!盵30]都是對其師法于晉的筆法傳承的肯定。即使針對歐陽詢的品評,元人依舊認可其筆法之變是建立在傳承之上的,如郭天賜跋《夢奠帖》曰:“率更初學王逸少書,后漸變其體,筆力險勁,為一時之絕?!盵31]元代書家還把唐人摹書作為學習晉人書法之橋梁,在品評中,塑造了“精詣”的唐人摹晉書形象。初唐書家通過摹書這一舉動,從而傳承晉時古法。于元代人而言,學唐與學晉之間的距離被拉近,元代書家肯定了唐代傳承古法的正統性,這種“晉唐一法”的塑造,也是元代“書宗晉唐”觀念形成的基礎。

最后,在元代題跋之中,晉唐書法被放到了并列位置。一方面,元人以筆法傳承為依據將晉唐書家并列。如劉塤《題干祿字書》言:“故千載而下,又以顏書配王書,俱為第一書家,謂數百年之間,質文相救,惟此二賢而已。然魯公之屋漏痕,即右軍之錐畫沙,同出一法,各極其工,是故欲學王,請自顏入?!盵32]在顏真卿與王羲之的對比中,相比于宋,元人更加肯定其“同出一法”,作為晉與唐各自時代最具代表性的書家,兩人之間對比的象征意義更加巨大。另一方面,晉與唐兩個時代,在此時的品評中被聯系了起來。如張雨跋《萬歲通天帖》稱:“晉人風采,賴此以存,……好事之家,不見唐摹不足以言知書者矣?!盵33]在此論中,唐為晉之傳承,是元代學習晉人的途徑。更為明顯的表現是李倜跋陸柬之《文賦》:“故晉唐能書者斷不如印板一一相似,政要如浮云變化,千態萬狀,一時之書一時之妙也?!盵34]由此可見,在元代的品評中,“晉唐”一詞并列,二朝書法共同成為元代學書者所學習的目標。至此,在以復古為目標的元朝,因筆法傳承而緊密聯系起來的晉唐,共同成了其師法的對象。晉唐并列,同出一法,自元代開始,晉唐筆法的地位變得不可動搖。

三、唐人摹書形象的構建與“晉唐一法”觀念的形成

元代“書宗晉唐”觀念的形成,其本質是對唐法與晉法一致性的塑造。元代書家肯定了唐人對魏晉筆法的傳承,將晉與唐并列作為可以師法的對象,這是由于晉代書跡難覓,唐代書法成為學書者取“古法”的橋梁,晉唐筆法的聯系得以更加緊密。正如趙孟跋“定武”《蘭亭》曰:“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盵35]至元后,“用筆”在學書中的重要性被充分肯定,以傳承“筆法”為中心的學書理念,再度被建立起來。

元代書家對唐傳晉法的肯定,有相當一部分來源于唐人摹晉書的成就。唐初時,太宗建立弘文館,因其慕書需要,弘文館中集聚了虞世南、歐陽詢、褚亮、褚遂良、馮承素等書法名家,除日常論書外,太宗喜愛王羲之書法,常命書家摹王書以賜近臣。因此,唐初時留下了大量的臨摹晉書作品。倪瓚在《清閟閣集》中有言:“蘭亭繭紙固不可得見,茍非唐世臨摹之多,后之人寧復窺其仿佛哉?!盵36]至元代,晉跡難覓,唐摹晉書成了管窺晉法的途徑。

在元人看來,唐摹晉書之精詣,是得到魏晉筆法的表現。臨摹作為學習書法的最有效途徑,在這一過程中,可以直接地學習前人書法,并最終探求筆法的奧秘。臨摹之時,得其仿佛易,學其精微難,姜夔《續書譜·臨摹》曰:“臨書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筆意;摹書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盵37]但是,在唐人的摹書作品中,“位置”與“筆意”是兼具的,如鄧文原跋“定武”《蘭亭》言:“然意度具足無毫發差,精鑒者當自得之?!盵38]“意度具足”的說法展現了唐摹晉書之妙。也正是因為意度具足,唐摹晉書的確可傳魏晉“筆法”,這一點在柯九思跋《褚遂良臨大令〈飛鳥帖〉》中體現出來:“此唐人所摹,具有元常遺法,足以知字畫源流之有自也,況絕無宋人氣,是唐無疑耳?!盵39]世人皆知王羲之師法鍾繇,在柯九思看來,此篇褚臨王書中,竟可看到元常遺法,觀此唐人摹書,足以知字畫之源流,唐摹書中的筆法傳承顯露無遺。

此外,唐人摹書之妙,是具有廣泛性的。黃潛在跋《唐臨王右軍二帖》中言:“右唐臨王右軍二帖,其精詣如此,而不著臨者氏名,蓋當時士大夫類能書,非獨二三鉅公顯人為可傳也?!盵40]在唐代,重要的書家往往都有摹書傳世,他們的摹書之精妙被認為是其得魏晉筆法的關鍵。在元代題跋中,唐人摹書形象被全方位地構建,而元代書家也通過品評摹書作品,從而將唐人筆法與魏晉筆法聯系起來。

唐人摹晉書最負盛名者,莫過于《蘭亭》摹書。在李世民的推動下,初唐名家都廣泛參與到《蘭亭》摹書活動中,其中產生了無數佳作,《蘭亭》摹書無疑是唐摹書成就的最好體現?,F保留至今的重要《蘭亭》摹本有“神龍本”《蘭亭》、褚遂良摹《蘭亭》、“定武本”《蘭亭》、虞世南摹《蘭亭》、陸柬之摹《蘭亭》等。元人在題跋中對這些初唐《蘭亭》摹本之精詣,不遺余力地進行了稱贊。宋濂跋虞世南摹《蘭亭》言:“摹書至難,必鉤勒而后填墨,最鮮得形神兩全者,必唐人妙筆始為無愧?!盵41]在此評“形神兩全”是為虞世南摹書之精要,并通過對虞世南的品評上升至唐人整體之筆妙。此外,倪瓚在《跋陸集善蘭亭序摹本》中也著重贊揚了唐人的臨摹成為后人管窺晉法的途徑。

康里巎巎以象喻式的手法評歐陽修的摹書之精絕,其在評“定武”《蘭亭》中言:“‘定武’《蘭亭》此本尤為精絕,而加之以御寶,如五云晴日,輝映于蓬瀛?!盵42]同樣品評“定武”《蘭亭》的還有趙孟,其在題跋中言:“無毫發差也”[43]對該摹書的精絕進行肯定;郭天錫跋“神龍本”《蘭亭》言:“右唐賢摹晉右軍《蘭亭宴集敘》,字法秀逸,墨彩艷發,奇麗超絕,動人駭目,此定是唐太宗朝供奉拓書人直弘文館馮承素等,奉旨于蘭亭真跡上雙鉤所摹?!盵44]又言:“纖微備盡,下真跡一等?!盵45]一方面指出《蘭亭》摹書的作者以及帝王的重視,另一方面,“下真跡一等”的說法也被后世所沿用,成為后世品評唐代摹書的范式。鮮于樞也肯定“神龍本”《蘭亭》的價值,跋曰:“況今相去又千載,古帖消磨萬無一。有余不足貴相通,欲抱奇書求博易?!盵46]綜合來看,元代題跋中通過品評唐人摹書作品,從而塑造出唐人經典的摹書形象,進而表明了唐摹晉書對晉法傳承的作用??梢哉f,唐人摹書形象的塑造是元代“晉唐一法”觀念形成的重要體現。

結語

“書宗晉唐”觀念的形成,實質上是“宗晉”觀念在后世的延續。在晉人書跡難得的背景下,唐代書法延續著魏晉時期的筆法譜序,具備傳承“古法”的功能,唐代書法的地位因而被抬升。元代書家通過對唐人摹書形象的塑造,來證實唐傳晉法的合理性。因此,一方面,在書法研究的史實上,晉唐筆法各有其特征;另一方面,在元代批評所構建的晉唐觀中,二者又是一法相傳的。因此在解讀歷代對于晉、唐書法筆法特征的描述時都應作兩面觀,且更應關注后世批評者在其時序中對書學觀念的闡釋與理解??傊?,“書宗晉唐”觀念的形成為后世學書者指明了書法學習的道路,構成了歷代書家所約定俗成的書法文化氛圍,晉唐書法因此成為中國書法傳承的核心。

猜你喜歡
品評唐人蘭亭
談國畫品評中的“神品”“逸品”之別
唐人路上 花瓣飄香
純牛奶中感官品評研究進展
純牛奶中感官品評研究進展
中國唐人御工坊 中國唐人琴苑
從日藏《唐人相撲》裝束看清代中國戲曲的在日傳演
色相、心相與舞臺造型——民國京劇批評中的“扮相”品評
古代也有交規,唐人超速要“打屁股”!
On Tess’s Tragic Fate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蘭亭燒烤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