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構建“單元整合,主題牽引”詩歌鑒賞“深度學習”課堂的策略

2023-10-14 21:59
今天 2023年23期
關鍵詞:中學語文學習者深度

沈 昊

(蘇州市吳江區盛澤第一中學 江蘇 蘇州 215228)

但隨著新課改的發展,現在教育部越來越推崇深度學習,從而促進學生今后的健康發展。深度學習的含義特別廣泛,能夠促進學生更加深入的理解課本知識,并且與實際的生活相結合,增加他們的生活經驗達到教學的真正目的。深度學習旨在建立良好的知識體系,幫助學生建立自己的知識系列。就目前的階段而言,許多學校已經開始進行了,深入的學習,并且取得了有效的成果,對于深度學習而言,其落實到語文教育課程,按照有關語文專家的解釋,應該概括為“語文教育核心能力”的實質是“話語意識與力量、思考方式與品格”,而這些力量、品格的形成又源于意識的建立、個人的能動、話語情景的使用、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之間的高度融入。由此可見,核心能力是主要旨歸,而深度教學則是實施路徑。本文將會探討有關方面的一些問題,希望對有關的人員可以提供信息的幫助。

1.中學語文詩歌教學的現狀

伴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也被要求進行改變,這不僅僅是因為學生的思想比較超前,更是一種社會的大趨勢所在。然而,在傳統的中學語文詩歌教學中,往往是以老師來主講,學生來負責聽為主。因此學生對于詩歌的了解并不透徹,只是片面的記下老師所描述的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長久的這樣下去,學生可能失去對語文的學習興趣,不利于他們今后的成長。并且在課后,傳統的語文教學方式也只是要求學生為了完成任務而將詩歌進行背誦。由于了解的并不透徹,背誦大多也都是死記硬背。這樣的詩歌教學對于學生的語文能力提升并沒有幫助,甚至可能會對他們的學習造成危害,應該轉變這種教學模式,改變現狀。近年來,推崇“深度學習”在我國教學中流行起來,對于學生的學習有很大幫助,會幫助他們更深層次的了解課堂所學知識,也會給他們的學習留下深刻的印象。就我個人而言,深度學習能夠讓學生理解到文章的本質內涵,也就是他背后所展示出來的文化精神,而不僅僅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的一些內容。因此,在中學語文的詩歌教學中要運用這種方式,要求學生深度學習,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促進自身的發展。

2.就教師方面而言,中學詩歌深度學習的策略

2.1 構建“結構化、模塊化”的知識網絡

深化讀書的中心思想認為知識點是由新舊知識學問的連接、建立起來的。所以,老師們在課堂上要編織“結構化、模塊化”的知識點網絡系統,解決學生語文讀書中“知識點片段化”的現象。教學策略的實踐依據:知識結構的形成性、建構性——深度學習理論,認為對知識的學習雖然是一種形成結構的活動,但并非接受形式的新認知,而只是在教學活動中把既有的認知激活起來,從而進行新的認識的產生和建立。例如八年級上冊中有兩篇李清照的詞,分別是《漁家傲》和《如夢令》,這兩篇詞分別寫于李清照的不同時期,可以以李清照的人生經歷為主題對這兩首詞進行群文閱讀,同時擴充這一時期的李清照所著的其他詞。讓學生在群文閱讀中對李清照有更深的了解。因此老師們必須在課堂上通過運用多種形式的教學策略,活化學習者的先前認知,使新認識之間產生相互聯系,推動對新認識的掌握,從而建立全新的認識框架。

2.2 建構“結構化、模塊化”學科體系

中學語文課學習根據課程特色,以學生為主題,老師為輔助促進學生認知、思維、審美、文化合一,建構“結構化、模塊化”課程系統。中學語文改變了過去的教學模式,不再強制學生著重理解字詞的意思、句子的語法以及書本的內容,徹底清除了語文教學的弊端。語文教學策略的實現途徑:揭示邏輯、編織網絡、構建系統——中學語文教科書采用以主體為統攝單位的方式,主體的編排以新時代中學生所應具有的思想情操為隱形主線,每單位下設3-5 篇選文。但在具體的課堂教學實踐中,單位主體往往較為籠統,它其實是一個上位定義,如題目“青春激揚”可以指向革命理念、昂揚激情、奉獻犧牲等多個層面。因此教師在課堂中應對“教材單位”重整,根據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現有認知和選文特點,構建既獨立又環環相扣,既完整又相對開放的符合所在班級的“學業單位”。這些“學業單位”可為單篇文本,亦可由多篇文本組成,但無論哪一個方法,每一個“學業單位”都應該提取出最適宜的教學單元主體,從而形成學業系統。

2.3 精選“適應性、拓展性”的學習材料

語文課堂教學的核心問題是讀書所用材料的選取要富有挑戰性,以及練習的結果要富有轉化性。所以,老師在課堂上一定要精選“適應性、擴展性”的讀書所用材料,解決學生語文讀書中“課程課程化”的矛盾。教學模式的具體依據:課堂教學的挑戰性、外移性——為了鼓勵學習者群體進一步的深度了解,課堂中確定的知識點內涵通常要求學習者群體必須做出艱辛努力才能完成的目標,并具有一定的挑戰性,要適應于學習者人群的認識最近階段;而課堂的結果則要求學生運用所學,實現對專業的轉換和移動。這也是認識的國際化對學習者人群所提供的基本要求。

2.4 整合“問題式、活動式”的教學設計

深度學習的核心課題是,教學內容的設置要激活教學參與者的主體性、批評性。所以,老師在教學上要實現“提問式、行動式”的教學設置,從而克服了教學主題缺失、教學信息內容機械的現象。教學策略的具體依據:教學參與者的主體性、批評性——深度學習是學習者個性主動探尋與深入反省的體現。主動探尋表現為學習者自身并非被動地完成接受的教學內容,而是通過熱情、毅力、動機、精力等的全面注入,自身的內心主觀積極性與教學興趣得到充分地激活,自發能動地進行學習。而深入反省則體現為在學習者自身對知識內容的掌握中自行調整的行為。它不但要求學習者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和了解,而且強調學習者對理論知識的總結和認識、思想的把握、情感的培養,進而達到個人自主能力和批判精神的養成。例如,在詩歌的閱讀中,可現讓學生以詩歌為依據進行圖畫的創作,那么,學生在進行意象選擇,畫面構圖,顏色挑選的時候就會對詩歌進行主動探尋,激發其學習熱情。

2.5 凸顯“平等型、體驗型”的情境創設

深度認知的核心是,知識的傳播是內在觀念和外在條件相互作用的產物。所以,老師在課堂上要營造“平等型、體驗型”的課堂環境,克服課堂教學環境隔膜化的現象。

深度教育也是一個“具身學會”,“人們基于軀體主觀感覺確立了感知或者思考的目標,軀體以及軀體與客觀真實世界中間的相互作用提出了意識社會學的最本原的觀念”。所以,要讓他們健康的進入教學過程,保證他們的思維保持旺盛的運動態勢,教師們必須為他們創設促進意識發展的氣氛。這里的氣氛不僅包括使他們有健康感、責任心的課堂教學情境,良性的教職工、學員生之間的教學交流,還包括與教學需要相配套的課堂教學情境。

語文在某種程度上也是“談話型、感受型”讀書,有效的教學交流、更深入的情感,在語文中都不可或缺。缺乏語言對話,也缺乏情感的課堂是機械的、隔膜的、缺乏人文主義關愛的。

2.6 建立鼓勵式的學習氛圍

中學以語文課堂教學為每個單位所安排的學業工作,在一定意義上也是通過工作中的教育情景的創造,完成了認知結構和情感結構的連接,讓在學業過程中人的心理、軀體和整個社會情景之間形成了有機系統的整合。正是這樣,經過深入學習情景的創造,把概念和抽象的內容溶化于意象化的語言場景、社交情景之中,學習者身心合一,才能進行深度學業。但值得補充的是,深度學業的情景設置中更注重平等型的學業情景,使學業在平等、被社區認同、有安全感的社交交往中進行。在日常的教學環節,教師可以設計互相分享的一個課堂,鼓勵學生分享書中最喜歡的片段或者任何文字,營造一種和諧的氛圍,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老師可以運用你們能討論一下嗎等語言,這樣開放民主、安全舒適的交流氛圍,對于學生的讀書積極性與分享欲望作用巨大。

3.就學生方面而言,培養深度學習的策略

3.1 培養學生自學習慣

隨著新課改的推行,對于學生的能力越來越重視。在中學的詩歌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老師要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自學習慣,讓他們來激發學習潛能、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像是在學習《觀滄?!愤@篇課文前,老師可以布置自學任務,讓學生提前了解《觀滄?!返膭撟鞅尘耙约斑@首詞的大致意思。也可以從作者李白的角度出發,找尋一些李白的其他詩集,對他的詩集的總的基調有一定的了解。這樣既可以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又可以培養語文素養。從這里也可以看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是十分重要的,這將會對他們今后的學習產生十分重要影響。

激發學生對詩歌的興趣是中學語文詩歌鑒賞課堂中至關重要的一環。通過選擇富有吸引力和情感共鳴的詩歌以及引入有趣的背景信息或故事,可以有效地吸引學生的關注,讓他們更加熱衷于學習詩歌。

3.2 激發學生的興趣

首先,選擇富有吸引力和情感共鳴的詩歌是激發學生興趣的關鍵一步。詩歌是一種充滿情感和想象力的文學形式,因此,選擇那些能夠觸動學生內心情感的詩歌是至關重要的。這些詩歌可能涵蓋愛情、友情、家庭、自然、人生哲理等各種主題,都有可能引發學生的共鳴。教師可以精心挑選與學生年齡和經驗相符的詩歌,確保它們既有文學價值又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關聯。例如,在初中階段,可以選擇一些經典的兒童詩歌,如李清照的《如夢令》或王之渙的《登鸛雀樓》,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其次,引入有趣的背景信息或故事也是激發學生興趣的有效方法。詩歌往往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和社會背景,通過向學生介紹這些背景信息,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詩歌的內涵。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資源、圖像、音頻等方式,生動地呈現詩歌的歷史背景,或者講述與詩歌創作相關的故事。例如,當教授杜牧的《秋夕》時,可以向學生介紹唐代的中秋文化和習俗,讓他們了解詩歌中所表達的情感與傳統節日的聯系。這樣的背景信息能夠增加學生對詩歌的興趣,使他們更愿意深入研究和欣賞詩歌。

激發學生對詩歌的興趣需要教師在課堂中精心策劃,選擇合適的詩歌和引入引人入勝的背景信息或故事。通過這樣的方法,可以讓學生更加投入課程,提高他們的文學素養,同時也培養了他們對詩歌的深度興趣,這對于他們的學習和成長都將產生積極影響。

3.3 老師引導學生學習

詩歌是對詩歌作者自身感情的抒發,也是詩人智慧的結晶。在中學語文的詩歌教學中,老師要積極地引導學生來感受詩歌的美妙與情感,為學生對詩歌的透徹了解提供保障。此外,老師還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定的自由,讓他們在學習詩歌的時候可以與詩作者產生共情的感覺。這對詩歌的情感理解是非常有益處的。在學習蘇軾的《定風波》的時候,可以在學習開展前介紹一下蘇軾在創作這首詩時所處的環境和時期,再加上詩中出現的景色來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這樣就使對于詩歌的了解更深一步。這也 是語文詩歌深度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

3.4 重視詩歌中的重難點

詩歌和現代文相比,更加重視對于詞語和語言的運用,有時候為了做到押韻或者對仗工整,難免會使用一些生僻字,這樣就給學生的詩歌學習帶來了一定的困難。所以,在語文詩歌的深度學習中,就是要把這些復雜困難的問題全部都弄明白,對詩歌中詞語和句子的意思做到準確的把握。老師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教學:對于生僻的詞語可以讓學生通過查字典的方式弄明白它的意思,然后再將它換成一個意思相近的常見詞,讓學生對于這兩個詞語進行對比。這樣會讓學生增加對這些疑難詞語的掌握,加深記憶,也會在詩歌的課堂教學中增加一些樂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像是在柳永的《望海潮》一詩的學習中,我們會發現里面的“疊巘”一詞就是一個生僻詞。它的意思是層層疊疊的山巒。那么老師就可以問學生如果將這一個詞語換成“層疊”可以嗎?很顯然,這是不可以的,因為它除了意思要一樣以外,還要對仗工整,讀起來朗朗上口。這就是在詩歌中的深度學習,讓學生充分地掌握詩歌中的重難點。

3.5 鼓勵學生深度學習

在中學語文的詩歌教學中,老師要從語言文字運用方面入手,來夯實學生的詩歌基礎知識。語文文字是學習詩歌的基礎,學生可以從文字中了解到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當然,這都只是詩歌學習的基礎。老師要鼓勵學生對于詩歌不斷地進行深入學習,學習其中的內涵。例如我們在對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進行教學時,可依據杜甫的人生不同時期的所做的詩詞來豐滿杜甫的形象,擴充《望岳》、《春望》等進行對比和類比閱讀,使學生了解一個完整的杜甫,一個心懷天下,憂國憂民的杜甫。此外深度學習還會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提升自身的素質,這對學生的健康成長也是很有幫助的。

總結

總的來說,詩歌是我國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擁有一定 的地位,也在高考中占有一定的分量。因此,老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來開展詩歌教學。深度學習對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都有一定的作用,因此要在中學的語文詩歌教學中充分地運用這種方式,將詩歌教學與深度學習有機的聯系起來,使學生在深度學習中提升自己的素質,培養語文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

猜你喜歡
中學語文學習者深度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加強中學語文朗讀訓練的思考
你是哪種類型的學習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類型的學習者
深度觀察
深度觀察
深度觀察
漢語學習自主學習者特征初探
中學語文略讀策略初探
如何讓現代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活”起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