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新”背景下創設情境化主任務的五種策略

2023-10-20 05:10孫小韻
中學語文·大語文論壇 2023年9期
關鍵詞:雙新古詩文教學策略

孫小韻

摘 要 在古詩文教學中,如果有意設置情境化的主任務,能觸動學生聯系實際生活、深入探究的意愿,實現學生對古詩文學習的自我建構和主動延展,將培育核心素養落到實處。本文重點探討授予學習身份的體驗式、跨媒介鑒賞的交互式、融合德智美勞的設計式、明確討論目標的探討式、切合學生生活的活動式等五種創設情境化主任務的策略。

關鍵詞 古詩文教學? 情境化任務? 策略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對語文考試、測評提出明確建議:考試、測評題目應以具體情境為載體,以典型任務為主要內容;以情境任務作為試題主要載體,讓學生在個人體驗、社會生活和學科認知等特定情境中完成不同學習任務?!熬唧w情境”和“典型任務”成為了評價標尺?!熬唧w情境”強調知識與情境的共生,“典型任務”關注知識的轉化與運用,均具有很強的指向性。如果只有“任務”而缺乏“情境”的包裝,課堂就會缺乏體驗和溫度;有的任務缺乏連續性,不過是課堂問題的“換一種說法”。如果單有“情境”而缺乏“任務”的驅動,情境僅作為激趣性導入或延伸性總結,這類情境的強加感和附著感較強,不夠真實有效。把情境和任務有機結合,以情境化的主任務驅動課堂教學,有助于構建集中緊湊的、與真實情境緊密聯系的語言實踐活動??梢酝ㄟ^以下五種策略,創設更貼近學生、靈活開放、具有操作性與實效性的情境化主任務。

一、授予學習身份的體驗式

社會建構主義者沃茨奇指出,人的交往技能往往鑲嵌于不同文化、歷史和社會制度的場景中。授予學生以學生之外的身份,如不同場景中的情境身份,能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學習實踐中。這也符合很多任務驅動型作文指定身份或自選身份的要求。

筆者以敦煌殘卷(伯2567)唐人抄本作為情境素材,模擬身份為鑒寶人,探討“作為鑒寶人,你認為教材上的《將進酒》和敦煌出土的《惜罇空》(見下圖),哪個版本是原版、正版”這一問題,通過細致的文本比較鑒賞,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生抓住兩個版本的七處差異,比較的維度包括意象、意境、結構、音韻、節奏、句式、語氣、人物形象、思想感情等。由討論可得:《將進酒》作為勸酒歌,瀟灑自信的胸懷更突出,《惜罇空》的惋惜失意的情緒更突出。以“鑒寶人”這一情境身份來切入和探究這首詩作,學生能更好地窺得“謫仙人”雄放中的深遠宕逸之神。

二、跨媒介欣賞的交互式

“跨媒介欣賞的交互式”即結合“跨媒介閱讀與交流任務群”,借助跨媒介、多媒體手段,鏈接情境素材,創設應用場景,培養學生的思辨性思維。通過搭建不同形式的文本支架,提供多樣的比較鑒賞維度,引導學生觀察同一內容的多種呈現形式。例如講授《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時,筆者選擇電視劇《蘇東坡》片段作為情境素材,邀請學生擔任“北京小百花演藝公司”的審片員,試問“拿到了‘十年生死兩茫?!臉悠?,這則樣片能否過審?”

學生嘗試多角度進行討論:拍攝時間、光線色彩,旁白語調、語速,拍攝場景,拍攝細節,鏡頭調度,鏡頭語言等,分析思考不同媒介下語言文字運用的特點。在討論過程中,須注意學習提示中“留意細節描寫”要求?!耙曨l是否留意了文本細節?”“視頻還原度高不高?”“如果你來拍攝會如何表現?”這類問題能啟發學生思考文本的細處之妙,感知語言文字的藝術表現力和古詩文言簡義豐的語言特色。

三、融合德智美勞的設計式

“融合德智美勞的設計式”即對語文教材進行深入挖掘,找到與德、智、體、美、勞五個方面相關的教育內容,充分融匯教材的人文主題,創新教學形式,指向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目的。例如在《<論語>十二章》的教學環節,以《大哉,孔子》布展方案(展區環境和文字稿部分)作為情境素材?!洞笤?,孔子》分為“孔子的時代”“孔子的一生”“孔子的智慧”“孔子與中華文明”等單元,其中“孔子的智慧”和“孔子與中華文明”展區內容比較單薄,文字介紹也不夠精彩,請學生以策展人的身份另辟單元,并配以精當的文字介紹;或就已有單元進行修改潤色。

相較于布置一個小作文(對孔子的思想與貢獻進行抒情性地介紹),這樣的設計讓學生有選擇性、參與感、代入感。除了領會孔子對社會人生的洞察,思考其思想學說對立德樹人、修身養性的現實意義,要特別打磨文字、錘煉文采,使其具體而微、深刻靈動;明確單元的劃分和與其他單元的協調;考慮整體風格的統一等。

四、明確討論目標的探討式

這一策略要求學生以評論員的身份來觀察、評論一個社會性的問題,借此對閱讀狀況作整體檢閱,給學生提供文本細讀的路徑和反思的框架。例如教學《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可結合《朗讀者》明確討論目標——影片的兩處情節設置是否合理(①女主角漢娜被判處終身監禁;②漢娜被提前釋放的前一夜選擇自殺)。觀影后,學生可以提取“工作、職責、規矩、尊嚴、自由、生命、人道、人性”等關鍵詞,但有些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沒有關系。經由第一次討論,范圍縮小到“人道”“人性”“是非”等話題,但缺乏細致表述和理論依據。研讀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之后,學生能使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等作為評論支撐。

學生還對“漢娜是否有羞惡之心”有進一步探討。漢娜的自尊僅僅停留在個人層面,而未能“擴而充之”。深入探討后,學生更理解了“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這一語義層次。在第二次討論之后,筆者延展了另一個情境,1961年猶太裔美國學者漢娜·阿倫特的社會評論著作《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影片正改變于此。書中提出的“平庸之惡”具有普遍性、傳染性,影響更大,危害更大。放棄思考,就是一種道德罪責。課堂的第三次討論,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價值觀與獨立思考、自我認知、批判性思維等思維能力相結合。

五、切合學生生活的活動式

設置貼近學生年齡特點、符合學生心理需求的活動,如回帖、發朋友圈、拍攝vlog、設計社團海報等。例如教學《大學之道》,可以設置為清華貧困生的“樹洞”自白寫回帖活動。以回帖的方式,思考“修身”問題,可以聯想到孔子“仁以為己任”“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孟子“浩然之氣”;老子“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禮記》心不妄動的靜、性情祥和的安、思慮精詳的慮、處事合宜的得。這樣,學生對《大學之道》“三綱”“八條目”有了更深的理解,對這一單元內容有所回顧和總結。

古詩文課堂教學中,真實的情境與動態的任務,能夠把古人的思想、情感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激發參與,引發共情。這樣,古詩詞經典就不是“古董”,而是長流常新的“活水”。

[作者通聯:重慶南開中學]

猜你喜歡
雙新古詩文教學策略
“雙新”視閾下福州高中信息技術 教學實施情況及思考
“雙新”背景下初中信息科技新課堂的實踐與思考
例談未知角三角函數值的求解策略
我說你做講策略
高中數學復習的具體策略
古詩文教學對培養人文素養的思考
如何培養學生在學習古詩文中入情入境
淺論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古詩文教學的利弊
從“意會”走向“言傳”
Passage Four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