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間人主義看日語的語言文化

2023-10-26 03:18陳藝璇
呂梁教育學院學報 2023年1期
關鍵詞:個人主義日語主義

陳藝璇

(內蒙古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1599)

一、間人主義的內涵

“間人主義”是由著名文化人類學家濱口惠俊提出的,是相對于西方“個人主義”的一個理論。在日語中表達“人”的意思,經常使用的是“人間”這個詞。從字面上看就知道,日語是把人作為處于“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存在來把握的,即把人視為一種無法脫離人際關系的存在。其中“人間”的間就是指人際關系。因此,日語中“人”這個詞含蓄地包含了“自己”“他人”和“世人”的意思,甚至還隱含著“世間”的意思[1]。所以濱口惠俊以此為基礎,將日語“人間”換了一下順序,提出了間人主義的概念。

二、間人主義的特點

(一)“間人主義”和“個人主義”

西方的“個人主義”是指,強調個人的獨立,以自我為中心,人是獨立于社會而存在的,人存在的根本因素是個人,堅信自己是不依賴任何人任何事物而存在的。而相比之下,濱口惠俊提出的“間人主義”強調的是對于他人的依賴,以社會為中心,人是必須要依賴社會才能夠存在,認為人最本質因素是人與人之間的關聯性,自己是不能獨立存在的,失去了社會,人的存在也沒有了實際意義。

(二)“報”的心理

由于西方是屬于“個人主義”,所以更加傾向于依賴自我,而非依賴他人。也是出于此,產生了對于對方及社會的不信任。所以為了互相調節各自的利己主義,維持一定的社會秩序,也就誕生了我們比較熟悉的契約精神?;ゲ恍湃?僅依賴自身的人,為了營造集體和睦需要簽訂契約,甚至在古代,西方人也會和神明簽訂契約。

表1 個人主義與間人主義對比表

但是與之相對的“間人模式”的人,是依賴于社會的,彼此之間相互協作,相互幫助,通過緣分結合在一起的,而非契約。所以從根本上來講,日本人之間是相互信任的,我給予對方恩惠,對方也會回以恩惠。所以非常確信自己的行為會得到對方的報答。

(三)“間柄”及“人間回路”

為于區分西方相關的學術用語,相對于西方社會的“社會關系”,濱口惠俊還對應的提出了“間柄”的概念。濱口惠俊認為,日本人的社會屬于“間柄”型社會。也就是說,日本人的社會是由緣分連接在一起的社會,是互惠性質的,人們彼此是相互信任的。而西方社會是互酬的,需要明確雙方的利害關系,才能更好地構建一個穩定的秩序。所以每次遇到新的人的時候,需要建立新的“契約”才能維持平衡。

而與之相對,日本人則不需要每每重新構建平衡,因為其本身就是寓于社會中的,彼此是相互信任的。所以也就有了濱口惠俊所謂的“人間回路”:即日本人不用語言也可以溝通彼此意志,這是因為日本人身上早就已經安裝了一條人與人之間的回路[2]。

(四)恩和義理

日本人出于上述“報”的心理,為了不辜負對方的期待(對方確信付出一定會得到回報),而產生了一種制約自己行為的道德標準——恩和義理。一旦締結人際關系,那么就會無條件的信任對方,無條件的施恩,而受到恩惠的一方也會懷著“報”的心理去報恩。所以濱口惠俊認為,日本的社會屬于“好意優先性社會”,是非對稱性的社會。也就有了日本社會中,本來是“滴水”之恩,相互報恩之間成了以身相許。而與之相對,西方是對稱性的社會,即職責是可以和報酬畫等號的。

日本的好意交換是被動的,因為受到恩惠的一方必須還以對方相應的恩惠,這個過程是建立與無形中的,是先與兩者存在的。而不履行這一過程,就會被扣上“忘恩負義之徒”之類的稱呼,其中義理就是作為制裁作用而出現的。因而,義理指的是,我們必須要這么做,我們有義務這么做。

三、間人主義影響下出現的語言表達

語言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載體,文化的傳授和傳播必須借助于語言。語言受文化的影響,反過來又對文化施加影響[3](劉宗和2020)。因此要想習得一門語言,需首先了解一個國家的文化。從文化入手,學習語言方能事半功倍。前文,我們對日本人的“間人主義”進行了細致的描述,本節將基于“間人主義”的特點,對日語語言表達進行分析。

(一)第一人稱代詞

就像我們前面提到的,日本人的生活模式是間人模式,也就是社會中心模式。個人是不能獨立存在的,需要在社會中尋求自我的存在,脫離社會個人將不復存在。而表現在日語中,十分顯著的現象就是第一人稱代詞的問題。這是因為“間人”需要不斷的根據對方的地位,來確認自己所處的位置。所以,在對話中,常常會優先考慮自己是對方的什么,是處在一個什么樣的地位上,因而日語中,第一人稱代詞常常不是固定的,需要根據對方的變化而變化。

著名語言學家鈴木孝夫曾經做過這么一個實驗:以一位40歲的小學教師,在不同場景(聽話人地位不同)下對自己進行指代。如果對小學生,小學教師會自稱“老師”;如果對鄰居家的孩子,小學教師會自稱“叔叔”;如果對自己的孩子,小學教師會自稱“爸爸”;如果對弟弟,小學教師會自稱“哥哥”。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日語中的第一人稱代詞常常不僅僅用一個“我”就可以,經常是需要看對方與自己的關系才能確認應該自稱什么。

而與之相對的西方的“個人主義”在前文中也提到過,是個人為中心的模式。與其說西方的“個人”是不依附社會而存在的,不如說因為有了“個人”,社會才得以成立。因此,在英語中,無論聽話人的身份地位,第一人稱代詞永遠都是“I”。

(二)鋪墊

正是因為日本人進行人際交往時是以信任為先決條件的,所以不需要每每重新構建平衡,因為其本身就是寓于社會中的,彼此是相互信任的。日本人身上早就已經安裝了一條人與人之間的回路,因此日本人不用語言也可以溝通彼此意志。所以也就會出現日語中的“以心傳心”的現象。

在日語中,常常不用把難以啟齒的訴求說完整,僅通過對狀況的描述就可以達到“以心傳心”的程度。其中,最常見的就是表示鋪墊的用法。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問路的時候,日本人常會說:“我想去圖書館……”,后面會省略難以啟齒的請求的對方幫忙指路的句子。

在《中日同聲傳譯背景知識儲備訓練——社會、經濟篇》(下簡稱《同傳知識儲備》)中就提到了一篇跨文化交際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日本人惠子和美國留學生簡住在一起,簡每天都很大聲的放音樂。某天惠子復習考試,簡還是很大聲的放音樂,于是惠子無法集中精神。下文引用《同傳知識儲備》中的一段對話:

恵子:(肩を落としてため息をつきながら)「明日、社會學のテ

ストがあってもう大変なの」

ジエ-ン:「それはかわいそうに。でも、恵子はいつも勉強して

いるから大丈夫なんじやない?」

恵子:「実は前のテストで悲慘な結果だったのよ。だから今回

こそはがんばらないと!今日は集中して勉強しなくっちや!」

ジエ-ン「じや、がんばってね!」[4])

但是,晚上簡還是照舊很大聲的放音樂。因此惠子很不解,明明已經說了要考試,為什么簡還放音樂。這其實就是一個跨文化交際失敗的例子。說到這里不得不提的一個概念就是語境文化。語境文化是由愛德華.霍爾提出的,愛德華認為,任何文化都有高中低三種語境。在高語境中,信息的承載是非語言性和語境性的;在低語境中,信息的主要載體是語言本身[5]。所以綜上所述,按語境區分的話,日語應該是一個高語境文化,與之相對的英語則是一個低語境文化。身為高語境文化的日語,經常僅需要說明狀況,而難以啟齒的建議,命令別人事情則可以通過“以心傳心”實現。

(三)隨聲附和

因為日本人是需要在社會中尋找自己的居所的,所以從開始就十分注意對方的想法,處處為對方考慮。在日語中,為了表示自己在認真聽對方說話,不讓對方感到被忽視,常常會隨聲附和對方。例如《高級日語聽力教程》中有這樣一段對話:“A:關于契約的內容想問一下您的意見 B:恩 A:首先我們提出的價格怎么樣?B:恩,可以 A:謝謝,接下來是契約的時間B:恩 A:3年可以么?”。A說完想聽一下您的意見之后B在這里說的“恩”就是一個隨聲應答,以促進接下來的會話的順利進行。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日本是一個十分顧及對方的一個民族,為了表現對對方的尊重,常會使用隨聲附和的表達方式。

(四)與對方意見不同的表達方式

除了隨聲應答之外,也是出于對對方的尊重,日本人也會常常先肯定對方,之后再緩緩的拒絕或者提出自己的意見。又或者也有先提出理由,最后再給出結論等表達方式。例如《新中日交流標準日本語》的中級上冊第12課的課文中就曾出現這樣一處表達:A:一會一起去大板繁華街喝一杯吧B:您好不容易邀請我很感謝,但是明天要早起,還是散了吧。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以和為貴的日本人,為了不讓對方感到不好意思,經常會先說例如“我也很想去”或者“看上去很有意思呢”之類的肯定對方的話之后,再提出拒絕的原因,拒絕對方。

(五)不確定的表達

就像前文中所說,因為日本人之間相互信任是先決條件,所以不會像西方“職責=報酬”那樣簽訂清晰的契約,而是非常模糊的,說開了反而不好,是對對方的不信任。同時也是出于社會是由緣分連接在一起的,人是寓于社會才能得以成立,所以日本人有很強的集團意識。認為自我是集體中的一員,不能出風頭,要和其他人保持一致。與之相對應表現在語言上就變得非常含蓄,很少或者幾乎不用表示確定“是這樣”等的表達。

例如,日本人很少用“……是……”這樣的判斷助詞與之相對經常會用“是……樣吧!”這樣的推量表現。再比如說,在做決策的時候,幾乎不用他動詞,而用自動詞。這是因為在日語中他動詞表示的是人為意志做某事,是由主語做的決策,所以責任也需要主語來負責。而自動詞只是客觀描述某事的情況,自然而然的成為了某個結果,自然而然的變成了這樣的決策,是大家決定的,不是一個人的責任。所以在決策的時候經常會使用自動詞代替他動詞。

(六)敬語體系

眾所周知,日語中有一套龐大又繁瑣的敬語體系。經常有學到了中高級,還是會有對敬語無從下手,問題頻出的學生。而運用敬語時,最重要的就是判斷這個行為是自己的行為還是對方的行為。如若是自己的行為應當使用自謙語,如果是對方的行為應當使用尊敬語。這無非是出于需要依賴于社會的,需要依賴于他人的,需要小心翼翼的維護于他人之間的關系,處處為對方考慮的結果。

間人主義是相對于個人主義的一套理論,認為日本人是在社會中不斷確認自我的存在,個人是不能獨立于社會存在的,是相互信任的。所以非常確信自己的行為會得到對方的報答。并且每次交往,是不需要重新構建平衡,因為其本身就是寓于社會中的。日本人身上早就已經安裝了一條人與人之間的回路,因此日本人不用語言也可以溝通彼此意志?;谏鲜鲩g人主義的一些特征,分析日語的語言表達,例如:第一人稱代詞的多樣性;會話中多使用鋪墊及隨聲應答的表達形式;很少說“是”反而會經常說“是這樣的吧”的推量表現;經常會先贊同對方,在拒絕對方會者提出反對意見,或者先說理由,最后說結論的含蓄表達;授受動詞等。通過對文化的解析,更深入的理解日本文化以及日語中的語言表達,以促進中國人的日語學習者日語的習得。

猜你喜歡
個人主義日語主義
從推量助動詞看日語表達的曖昧性
明朝日語學習研究
新寫意主義
近光燈主義
魯迅的個人主義思想初探
——以《文化偏至論》為例
這是一部極簡主義詮釋片
關于日語中的“のた”和“の”的研究
冬日 新碰撞主義
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流變的歷程
從語義模糊性看日語委婉表達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