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全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為教育強國建設筑牢根基

2023-10-30 20:35宋萑楊志清
中小學管理 2023年9期
關鍵詞:教師教育

宋萑 楊志清

摘要 強教必先強師,健全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首要任務,是教育強國建設最基礎的工作重心。為保障中國教師教育體系高質量發展,應當從體系布局、全環節建設、內涵建設和數字化轉型入手,在體系布局上優化教師教育培養結構和供給結構,在全環節發展上完善教師教育一體化建設,在內涵建設上構建教師教育標準體系和特色教師教育文化,同時基于數字化轉型建構“精量式”數字化教師教育體系,為健全中國特色的教師教育體系鋪設道路。

關鍵詞 教師教育;教師教育體系;教育強國;教師文化;教師數字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2384(2023)09-0010-06

注釋:① 本文系2020年度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我國在線教師教育體系建設研究”(項目編號:20JYA001)的研究成果。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強教必先強師。要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建設教育強國最重要的基礎工作來抓,健全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大力培養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教師教育被當作教育強國建設最基礎的工作重心,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健全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則是提升教師教育質量、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健全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的價值為何?健全的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聚焦于哪些要素和環節?如何健全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本文旨在梳理教師教育對我國教育現代化乃至教育強國建設的深刻意義,分析健全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的基本訴求,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完善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的現實路徑。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開啟了從“師范教育”向“教師教育”的體系轉型,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教師教育體系,支撐起了世界最大規模的教育系統,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面對新的時代背景,我們需要站在更高層面上,進一步認識健全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的價值。

1. 深化教育改革,承擔建設教育強國的先導性任務

興國必先重教,重教必先強師,有高質量的教師才會有高質量的教育。目前我國已建成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教育體系,是名副其實的教育大國。但是從教育大國到教育強國是一個系統性躍升和質變,必須以改革創新為動力。為完成教育改革事業,深化改革成效,形成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的教育體制機制,需要培養具有改革精神的教師。而源源不斷地培養具有改革精神的教師需要健全的教師教育體系支持。健全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有利于培養堅持自我發展、自我革新的教師,讓改革意識通過教師教育系統傳達至教育系統,積極推動教育體系重構和教育系統再造,讓各級教育變得科學完整、相互融通。

2. 助力人才強國,補足創新型教師的培養缺口

從當下視角看,當今世界日趨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的本質是人才競爭。人才是實現科技創新、把握競爭優勢的戰略性資源。而教育則是培養人才的基石,是高質量人才不斷涌現的源泉,是推動國家崛起持久而深遠的力量。高質量的教師是教育培養人才的根本保障,而高質量的教師教育體系是上述流程不斷流轉的動力母機。中國的教師教育體系在20世紀經歷轉型發展后,在培養專業化、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是對創新型教師的培養較少關注,以創新型教師推動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發展流程尚未穩固建立。健全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是保障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的先決條件,是堅持人才強國戰略、發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強國的堅實保障。

3. 承接時代之變,落實教育新規劃的必由路徑

從未來計劃看,在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的設計藍圖中,我國在實現全民終身學習、拓展教育賽道、提升教育質量和促進教育公平發展等方面有很多新的方向和挑戰。然而當下教育資源緊張、地區發展不均衡等問題仍然凸顯,同時由于人口增長放緩,未來我國教育規模呈現緊縮趨勢。因此,教師教育體系需要承擔起未來責任,著眼于培養能在時代變局中穩步推進教育強國總體目標實現的教師隊伍。健全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可以通過提升教師隊伍整體質量緩解當下教育資源壓力,通過協調教師供給布局促進教育均衡發展,通過控制教師準入實現精準供求,從而保障教師教育的時代前瞻性。

4. 貫徹立德樹人,強化以師為本的教師教育觀

從全域視角看,立德樹人是我國教育的根本任務,而教師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責無旁貸的實踐主體。堅持教師發展作為教師教育事業的價值導向是健全教師教育體系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健全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是確保教師自覺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措施。只有把教師置于教師教育事業的中心,致力于把更多教師都培養成扎實淵博、高尚純粹的“人師”,才能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健全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在微觀層面要增強教師效能感,支持教師終身學習;在中觀層面要發揮師德師風的示范和引領作用;在宏觀層面要促進形成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教育規范。

隨著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尤其是在當前教育強國建設背景下,教師教育體系建設亟待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其中包含兩個層面的健全之意:一個層面著眼于現有教師教育體系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上,表現在教師教育體系建制亟待優化,內涵建設方面提升空間大,急需從數量型發展轉向質量型優化;另一個層面著眼于創新驅動發展與人工智能時代下的前瞻性需求,教師教育體系需要服務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并著力落實數字化轉型。梳理健全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的基本訴求,主要包括如下幾方面。

1. 中國特色教師教育結構布局有待優化

其一,教師教育院校結構布局改革有待深化。2018年,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018-2022年)》,提出建設以國家教師教育基地為引領、師范院校為主體、高水平綜合大學參與的教師教育體系。該計劃明確了各方主體參與教師教育的角色,鋪設了我國教師教育體系的核心結構。但目前來看,這一目標尚未真正實現。一方面,師范院校的教師教育培養主體地位、示范作用沒有得到有效凸顯:一是目前對師范院校的綜合投入較低,作為教師教育主體的師范院校沒有受到同地位匹配的資源投入;二是部分師范院校在升格過程中向應用型高校轉型,導致師范特色有所弱化;三是非師范學科專業出身的高學歷畢業生在基礎教育崗位競爭中取得了競爭優勢,使得師范類專業的專業性和有效性受到挑戰。另一方面,高水平綜合類大學參與教師教育的積極性不高,尤其是在職前培養方面參與度較低,仍舊把培養重點放在精英型人才上。[1]在中國“雙一流”高校名單中,42所“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只有2所師范院校和3所綜合性院校承擔本科師范生培養工作。[2]然而,我國基礎教育的區域差異化與改革同步化現實,既需要強有力的師范教育來保底,繼承和發揚中國式師范傳統,實現教師隊伍的區域間均衡;同時也需要多來源、高學歷水平教師供給,激發鲇魚效應,助力師資培養質量整體提升。因此既要堅持師范院校的主體地位,更需引入高水平綜合類大學的深度參與,這是當前健全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的核心訴求。

其二,教師教育供給結構需要調整。供給側結構是教師教育體系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教師供給結構在教師的類型供給和地區供給上亟須平衡發展,提升教師供給匹配需求的精準度。一方面,類型多元的教師教育體系亟待完善。面向五育并舉的改革要求,我國教師教育供給結構更為側重智育領域的主干學科教師培養,對德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等領域師資培養不足,導致目前西部地區及農村地區的音、體、美、勞、思政、科學等學科教師缺口大,專職率低,所教非所學現象嚴重。相關教師教育專業建制亦不完善,勞動教育教師尚未形成規?;囵B,科學教師、藝術教師教育專業化水平不高,亟待進一步完善。另一方面,教師教育供給的精準度亟須加強。隨著我國學齡人口的變化,師資供給需要回應人口變化趨勢,從宏觀層面進行預測和調控,做到穩中求準;與此同時,在區域供給上,要看到當前大中城市教師供過于求和西部及農村學校教師供給不足二者并存的結構性矛盾,[3]從教師培養院校的區域布局和名額配置上進行優化。

2. 教師教育全環節一體化程度有待提升

一般來說,教師教育全環節包含師范生遴選、師范生學習、師范生入職、職后教師發展等過程,以入職為主要節點分為職前和職后兩個階段,其中還有入職前后的過渡階段。目前我國教師教育全環節一體化程度不足,主要原因在于地方政府和中小學及師范院校各方主體在共識、制度、行動和文化等方面存在著矛盾和沖突,彼此深度合作路徑不暢。[4]大多數情況下,高校、地方政府和中小學“三位一體”和“教師教育一體化”仍處于理論概念和初步嘗試階段,缺乏真正意義上的有效融合。

在職前階段,教學實習是師范生提升教學能力、融通教育理論與實踐的重要途徑。然而目前職前實習流于形式,部分師范專業學術和實踐“雙導師”獨立指導,缺乏有效溝通,導致師范生學習體驗割裂,無法較好地完成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的相互遷移。在職前與職后銜接階段,一是中小學形成了市場化的“用人必考”聘用模式,高校師范生的出口不能和中小學教師的入口有效對接,師范專業同用人單位在師范生就業上的一體化模式有待探索;二是師范生招生與就業協同制度普遍缺位,師范生就業與教師招聘入編的協同制度還不健全。[5]在職后階段,一方面是區域教師發展機構質量參差不齊,未能與職前培養院校形成發展梯度,不能有效地支撐教師專業化;另一方面以高校為主體承擔的教師培訓多關注理論學習,缺乏實踐關注,教師參訓積極性和實效性不高。二者都未能為教師持續學習提供逐級提升的發展系統。

3. 教師教育全要素內涵有待完善

其一,中國特色教師教育標準體系亟須完善。健全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需要立足本土語境完善教師教育全要素標準體系。一般來說,教師教育標準體系包括專業認證標準、師資標準、專業標準和課程標準。

在專業認證標準方面,目前我國借鑒醫學領域以及西方國家教師培訓項目的專業認證體系,形成了三級師范認證為基礎的專業認證體系,并依據三級標準對全部招生的師范專業形成辦學質量監測。師范類專業建設標準是促進教師培養專業化、標準化的重要保障,是建設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師教育院校的現實依據。但是很多高校在專業認證方面處于一種被動應對狀態,對待認證工作的態度趨于“一次性工作”的任務型導向,導致師范專業通過自我評測、專家團隊評測和機構認證實現辦學質量提升的長效機制難以建立。[6][7]在師資標準方面,目前國內尚未出臺有關教師教育者專業標準的文件,沒有對中國教師教育者的身份定位、職能和素養結構做清晰確定的說明。從國際經驗來看,教師教育內涵發展必須從教師教育者專業化抓起,不少發達國家都出臺了教師教育者的專業標準,或是在教師教育質量評估標準中對師資的專業性進行規定,確保專業教師教育師資來培養專業教師。[8]在教師專業標準和教師教育課程標準方面,當前我國師范生的培養方案大都基于2011年的《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對目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教學創新和評價改革的呼應不足。因此,教師專業標準和教師教育課程標準亟待結合新課程、新教材進行內容更新,加強培養職前教師在核心素養培育、跨學科教學、多元評價等方面的實踐能力。

其二,中國特色教師教育文化格局亟待建立。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需要繼承和發揚我國文化育人的傳統,著力推進文化建設。當前我國教師教育文化生態面臨缺乏價值共識、文化形態不健全、教師參與不充分、文化育人效果不理想等問題,[9]急需打造師德師風為先的教師教育文化氛圍。師德師風是中國教師的為師準則和行業風尚,樹立良好的師德師風必須成為我國教師教育文化建設的目標和旨歸。與此同時,目前教師教育院校對傳統的養成教育、“三字一話”為代表的實踐型培養理念等師范精神傳承不足,又未能構建起符合新時代的循證理念與研究取向的教師教育專業文化,使得教師教育實踐缺乏文化滋養,進而導致所培養出的教師專業認同不足、從教使命感不強。因此,要健全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必須充分汲取中國本土師道尊嚴和師范文化的智慧結晶,融合新時代前沿教育理念,發展出一套教師教育的先進文化。

4. 教師教育面對時代新變化亟須調整

社會形勢變化是健全教師教育體系的重要動因。當前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攻堅新階段,新的社會變化要求教師教育體系繼續完成從“增量提質”到“精量提質”的轉變。一方面,面對日益復雜的國際局勢,人才尤其是創新型人才成為國際競爭中最寶貴的資源,創新型人才需要創新型教師來培養和造就。因此,持續供給善于培養創新型人才、富有創新精神的新時代教師是教師教育體系未來努力的方向。另一方面,伴隨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教師身份和專業能力面臨信息時代的考驗,數字素養已經成為新時代教師專業素養結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因此,健全教師教育體系需要瞄準未來教師的創新素養、數字素養培育,積極融入人工智能、信息化等先進技術平臺,推進VR技術、元宇宙等新型師范生學習環境營造,探索個人化自定速學習、無障礙全納性學習等新型師范生學習方式改革,讓創新和數字化賦能教師教育變革。

為保障中國教師教育體系高質量發展,應當從體系布局、全環節建設、內涵建設和數字化轉型入手,為健全中國特色的教師教育體系鋪設道路。

1. 完善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布局

其一,優化教師教育培養結構,加強師范特色。要逐步完善以師范院校為主體、綜合大學參與、縣域教師發展系統整體配合的開放的現代教師教育體系,明確與落實各方主體參與教師教育的權責邊界,同時加強彼此之間的協作聯動。首先,要加強師范院校在教師教育中的主體位置和引領位置,增加師范院校職前教師培養的投入,在中國“雙一流”高校建設名單中加入更多有特色有質量的師范院校和師范專業。其次,借鑒世界經驗,推動中國高水平綜合類大學參與教師教育。2023年5月,教育部印發《關于實施國家優秀中小學教師培養計劃的意見》,鼓勵雙一流高校參與教師教育,是健全教師教育體系頂層設計的關鍵一步。要繼續鼓勵高水平綜合類大學利用自身學科優勢和聲譽優勢,推動學科前沿與教育理論深度融合并進行創造性轉化,在學科教育領域拓展人類知識邊界。再次,要完善區縣教師教育系統。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加快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區縣教師教育系統是與一流師范大學和一流綜合性大學等教師教育上層建筑相呼應的教師教育基礎設施。保障縣域教師隊伍質量是優化教育資源配置、促進教育公平、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提升教師隊伍整體質量的最終著力點。因此,要在地方統合高校、中小學校等多元主體的教師教育資源,建立教師專業發展學校、校本教師專業發展中心和名師工作坊構成的區縣教師教育系統,保障教師在職學歷和教學能力提升的場域和空間。[10]

其二,調整教師教育供給側結構。首先是補足五育并舉教師教育新體系建設,推進五育并舉的育人理念與教師教育相融合。具體而言,要加強德育師資、體育師資、美育師資和勞動教育師資的培養力度,建設與五育并舉并駕齊驅的“五育”教師教育體系,通過建設服務五育并舉和融合的教師教育體系落實國家關于德育、體育、美育和勞育的政策要求。[11]其次是依據“按需設崗,依崗培養,專項招聘,定向服務”的原則構建高效暢通的教師供給機制,采取如公費培訓、編制匹配、提高待遇等措施吸引優秀學生投身教育領域;同時注重提升中西部偏遠地區教師待遇,通過定向項目為弱勢地區專門培養一批高水平全科教師。再次是提升教師教育供給的學歷層次,繼續引導教師教育供給院校由中師、???、本科和研究生四個層次向本科和研究生兩個層次過渡,減少低學歷層次教師教育的供給,減量提質,逐步實現“讓最優秀的人成為教師,培養最優秀的人成為教師”的理論目標;同時加強對中西部師范院校的支持力度,在招生規模、專業開設和專業碩士點設置上予以指導和傾斜,鼓勵其面向欠發達地區培養緊缺師資。

2. 加強教師教育職前職后一體化建設

要完善高校、地方政府和中小學“三位一體”協同育人體系,助力教師教育職前職后全環節一體化建設。首先,職前教師培養是高質量教師教育體系的基石,針對職前教師選拔,要改革招生制度,堅持多元招生和定向就業相結合;鼓勵優質師范專業院校采用提前批次錄取,通過自主招生增加面試環節或入校二次選拔等形式遴選有志從教的優秀學生成為師范生。針對在讀師范生,要鼓勵地方師范大學建立本科師范生和教育碩士一體化培養模式。同時繼續完善雙導師制度,加強實習中小學與師范院校的深度合作,打通實踐基地與高校的溝通渠道。針對職前職后銜接,可引入師范生表現性評價制度,組織用人單位、實踐基地、高校導師多方合作,基于備課、授課、評課和反思等教學全過程對師范生教書育人的理論素養與實踐能力進行綜合評測。對于在職教師,則要不斷提升已有教師隊伍質量,持續推進專業發展渠道和學歷提升通道的開放。要注重發展學校本位的教師教育,將中小學建設成為教師教育的重要載體,尤其鼓勵在社會上具有廣泛影響力、師資力量雄厚、按教育規律辦學的優秀中小學校(幼兒園)在教師教育中發揮積極作用;同時應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相關條款中明確中小幼承擔教師培養工作的義務,強化學校在教師教育中的主體作用發揮。此外,還要加強和完善承擔教師培訓的師范院校與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校的協同機制。

3. 完善教師教育全要素內涵建設

其一,完善教師教育全要素標準體系,保障專業建設。首先是基于新課標、新教材的改革要求更新教師專業標準和教師教育課程標準。立足新課標、新教材重新厘清教師培養的目標,明晰新時代教師在培育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上所應具備的專業知識、能力與倫理指標,從而更新教師專業標準,為教師培養提供目標引領;同步修訂教師教育課程標準,將大單元教學設計、作業設計、學科實踐、學習化評價等新興內容納入課程標準之中,指導教師教育院校更新培養課程。其次是確定教師教育者的專業標準。要加強針對教師教育者隊伍建設方面的研究,界定教師教育者的素養,提高其專業化水平,建立教師教育者常態化交流機制,建設教師教育專業共同體。最后要繼續發展教師教育專業認證制度,細化師范專業基礎設施、資源配置、經費保障和實踐基地等方面的規定;落實師范專業認證的監測功能,在現有基礎上基于學生管理、教學流程、課程設計、實踐教學、學生就業等要素定期形成師范專業辦學質量監測報告并向社會公開。

其二,重構中國特色教師教育文化。要發展多維并進的中國特色教師教育文化。首先是繼承中華民族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和精神。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凝練中國本土歷史上孕育的教師文化內涵,在師范生培養中引入教師文化課程,在職后教師中評選典型案例,促進尊師風尚的發展。其次是形成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師范生培養文化。一方面,要從師范生入學開始就為其提供授課實踐機會,鼓勵師范生通過自身受教育經驗理解教育世界,減少理論與實踐的割裂;同時要加強師范生的教師技能訓練,增加實踐技能考核比重。另一方面,要推進教師教育向研究型轉型,依托教師教育實踐的最佳證據庫,支持教師教育院校和教師教育者開展循證教師教育實踐。在此過程中,既要基于最佳證據開展課程、教學、實習、評價的改革,更要基于改革實踐的深入研究,實現證據擴充、完善與生成,不斷迭代教師教育證據庫,[12]從而在循證教師教育氛圍中培養出具有循證精神的專業型教師。

4. 構建“精量式”數字化教師教育體系

要緊扣時代發展趨勢,打造數字化教師教育體系,以信息化技術助力教師教育發展。要推動教師教育與先進技術深度融合,以“精量式”的數字化教師教育體系,培育適應新時代、把握新時代、超越新時代的教師團隊。

其一,基于數字化建設探索“按需設崗、依崗培養”的“精量式”訂單教師培養模式。要探索利用大數據管理將實際教師崗位需求與教師教育院校培養相配合的管理模式。具體而言,就是緊密結合大數據反映的崗位需求變化實時調節教師教育的培育規模、培育內容和師資配置,實現教師供給與崗位需求之間的動態平衡。[13]

其二,利用技術優勢,整合跨時空優質資源構建全過程、全要素、高互動的數字化教師教育系統。師范生學習和職后教師工作都已進入數字信息時代,因此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實現全過程分析,拓展教師教育的線上空間,借助現代教育條件創新培訓方式;通過大數據+機器學習技術支持每一位教師的個性化專業學習與評估,切實提升在線培訓成效。

其三,積極探索人工智能在教師教育領域的倫理和應用問題,為教師教育過程中的高端智力活動賦能,助力發展新時代高質量教師教育體系。在應試能力競爭減弱和專業能力競爭增強的未來,持續精量地培養教學專業扎實、創新思維突出、多元文化貫通的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應當是新時代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的建設目標。同時,要通過人類智能和人工智能構成的高級智能共同體,探索基于技術支持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有效路徑。

參考文獻:

[1] 康曉偉.精英大學為什么不愿意參與教師教育?—以中國兩所精英大學P和Q為個案[J].教師教育研究,2016(4):64-70.

[2] 趙國祥,羅紅艷,趙申苒.論師范大學再師范化轉型及價值重塑[J].教育研究,2020(3):143-151.

[3] [13] 智學,徐愛新.教師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構建教師教育培養新機制[J].教師教育研究,2017(6):47-52.

[4] 張軍,劉建銀.世界一流大學參與教師教育的特征及啟示[J].教師教育研究,2022(1):114-120.

[5] 韓益鳳.教師教育一體化發展體系的構建[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6):140-145+148.

[6] 洪早清.師范教育高品質發展:可能與可行—基于師范專業認證施行的省察[J].教師發展研究,2021(1):73-81.

[7] 劉莉莉,陸超.高校師范類專業認證的歷史必然與制度優化[J].教師教育研究,2019(5):40-45.

[8] Association of Teacher Educators.About A TE[EB/OL].(2019-12-01)[2023-08-20].https://atel.org/a bout-ate.

[9] 孫杰遠.論中國式教師教育現代化[J].社會科學戰線,2023(7):226-233.

[10] 朱旭東.論“國培計劃”的價值重估—以構建區縣教師教育新體系為目標[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3):93-99.

[11] 管培俊,劉偉,王希勤,等.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筆談)[J].中國高教研究,2023(7):1-8.

[12] 宋萑.教師教育專業化與教師教育體系建設[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2(7):40-47.

(編輯 謝 凡)

猜你喜歡
教師教育
我國師范院校教師教育類課程設置探析
新課改下教師師范教育理念探析
新疆小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的現狀與對策研究
基于信息化網絡平臺的地方高師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探索
新建本科院校教師教育轉型發展的基本原則與路徑選擇
我國教師教育實踐研究綜述
中國—東盟背景下廣西地區大學英語教師教育與發展的問題和對策
非洲教師教育的現狀與問題
通過研培活動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研究
當代法日兩國中小學教師教育的共同特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