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擬益氣化瘀湯對氣虛血瘀證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療效觀察

2023-10-30 02:40周紅靈黃海兵
南通大學學報(醫學版) 2023年4期
關鍵詞:氣虛益氣血瘀

周紅靈,黃海兵

(江蘇省啟東市中醫院腦病科,南通 226200)

缺血性腦卒中(ischemic stroke,IS)又名腦梗死,是腦血管局部阻塞、血液循環障礙引起的腦血管病變,常因局部腦組織缺血、缺氧壞死而出現相應的神經功能缺損癥狀[1]。在我國占腦卒中的69.6%~70.8%,在全球占腦卒中的84.4%[2]。全球疾病與創傷負擔調查結果[3]顯示,2019 年全球疾病負擔中,腦卒中排名第三;年齡≥50 歲的人群中,近30 年全球疾病負擔中,腦卒中持續排名第二;而以IS 占絕大多數。超過75%的患者經過治療后,會留下不同程度的言語不利、吞咽困難、肢體活動障礙等后遺癥,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4]。目前,IS 治療指南[5]指出,腦血管再通是急性IS 早期干預的重要措施,包括靜脈溶栓、介入取栓、血管成形術等,其中最常用的是靜脈溶栓;主要用藥為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有治療時間窗口較短、繼發腦出血等風險,故其應用受到很大的限制。但IS 急性期腦血管的再通,是神經功能恢復、后遺癥減少、生活質量提高的關鍵。因此,針對錯過溶栓和介入等治療的急性IS 患者,有必要尋求更安全有效的替代治療,以恢復梗死區腦組織的血流再通,是目前亟待研究并需解決的問題。為此,本研究采用自擬益氣化瘀湯治療氣虛血瘀證急性IS 患者,效果令人滿意。

1 資料與方法

1.1 病例選擇 選取2021 年5—12 月期間在啟東市中醫院就診的氣虛血瘀證IS 患者114 例,隨機分為兩組,每組57 例。對照組中男42 例,女15 例;年齡60~73 歲,平均(66.77±3.97)歲;發病到入院時間9~20 h,平均(12.47±2.46) h;腦梗死的部位:額葉23例,顳葉8 例,腦干6 例,基底節區20 例;合并癥:高血壓7 例,糖尿病12 例,高脂血癥3 例,糖尿病和高血壓8 例,糖尿病、高血壓和高脂血癥10 例;觀察組中男35 例,女22 例;年齡61~73 歲,平均(67.33±3.73)歲;發病到入院時間為9~22 h,平均(12.68±2.69) h;腦梗死的部位:額葉22 例,顳葉11 例,腦干6 例,基底節區18 例;合并癥:高血壓9 例,糖尿病10 例,高脂血癥3 例,高血壓和糖尿病10 例,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脂血癥9 例。兩組性別構成、年齡、發病到入院時間、腦梗死的部位、合并癥等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方案通過啟東市中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倫理號:QDSZYY-202211027)。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診斷標準 參照《中國急性缺血性卒中診治指南2018》中的IS 診斷標準[6]:(1)起病急;(2)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面部、肢體無力或麻木,語言或二便障礙等);(3)影像學檢查有相應的異常病灶,且排除腦出血;(4)癥狀體征持續24 h 以上;(5)排除非血管性病因。

1.2.2 中醫診斷標準 按照《中藥新藥治療中風臨床研究技術指導原則》[7]擬訂。主癥:言語不利,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感覺障礙;次癥:神疲乏力、面色暗黃,食欲不振,少氣懶言、自汗,小便頻數或遺尿失禁;舌脈:舌質淡暗,或有齒痕,或舌面瘀點,或舌下絡脈曲張,脈沉細。有主癥中的2 項,或1 項主癥及次癥中的2 項,結合舌苔脈象加以診斷。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 (1)符合上述診斷標準;(2)年齡60~73 歲;(3) 首次發病的急性期患者,且發病時間>6 h 入院者;(4)生命體征平穩,意識清楚,且能配合檢查及治療;(5)告知研究實施方案后,與患者或委托人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處于IS 進展期或病情危重者;(2)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腦出血、腦外傷、腦動脈炎或腦腫瘤患者;(3)由其他疾病引起的肢體功能障礙者;(4)合并嚴重認知障礙或抑郁的患者;(5)已參加過其他臨床試驗者;(6)近期曾服用過含有益氣活血化瘀成分的中藥(三七、紅花、黃芪、人參等)、中成藥或其他可能影響本研究療效評價藥物的患者;(7)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

1.4 終止與脫落標準 (1)治療中突發病情惡化,需要急救的患者,或發生嚴重不良事件,經判斷需立即停止試驗者;(2)依從性不好,未按研究方案治療、復診,導致臨床資料收集不全者;(3)要求退出試驗者。

1.5 治療方法

1.5.1 對照組 根據指南[6]給予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腦的側支循環、營養腦神經、控制血糖和血壓、調節血脂穩定斑塊等常規治療。同時,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循序漸進地進行良肢位放置、關節活動訓練和床上體位轉移訓練等康復訓練。

1.5.2 觀察組 在上述對照組治療方案基礎上加用自擬益氣化瘀湯,其基本成份:生黃芪60 g,黨參20 g,當歸尾15 g,赤芍10 g,地龍10 g,桃仁10 g,丹參15 g,川芎6 g,紅花10 g,銀杏葉10 g。在治療過程中根據患者的癥狀進行辨證加減。在IS 發生24 h后開始口服(不能口服者給予鼻飼),每日1 劑,由醫院中藥制劑室統一水煎,取汁200 mL,分早中晚3次溫服;15 d 為1 個療程,治療2 個療程。治療過程中根據患者的癥候辨證加減:有心悸、喘息者,加用桂枝9 g、炙甘草6 g,以溫經通陽;有語言不利者,加用郁金、石菖蒲、遠志各10 g,以袪痰開竅;有肢體麻木者,加用伸筋草12 g、木瓜9 g、防己6 g,以活絡舒筋;有上肢偏廢者,加用桂枝9 g 以通絡;有下肢癱軟無力者,加用牛膝15 g、杜仲15 g、川斷10 g、桑寄生10 g,以強壯筋骨;有小便失禁者,加用桑螵蛸和益智仁各9 g,以溫腎固澀;血瘀癥狀嚴重者,加用雞血藤10 g 和莪術、水蛭和鬼見羽各6 g,以破血通絡。以上劑量為常規劑量,具體用藥及劑量需根據患者病情而決定。

1.5.3 觀察指標及評分標準 分別于治療前、治療1個月后對兩組患者以下指標進行判定。(1)證候療效:采用中醫證候總評分[7]評價患者的證候療效。主癥:上肢或下肢或上下肢不遂、言語謇澀或不語、口舌歪斜、感覺減退或消失等。無,0 分;輕,2 分;中,4 分;重,6 分。次癥:頭痛、面色晦暗、口多黏涎;按無、輕、中、重分別計0、1、2 和3 分。舌脈:按正常與異常分別記0、1 分。各項分值之和為總分。(2)神經功能評分: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評價患者的神經功能。該量表有11 項,共42 分,分值越高,提示神經功能缺損越重。(3)生活質量評價: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評價患者生活質量。該量表分10 個條目,包含吃飯、洗澡、修飾、穿衣、大小便控制等,總分100 分。分值越高,說明生活質量越好。

1.5.4 療效判定標準[7]痊愈:癥狀、體征基本消失,中醫證候總評分減少≥95%;顯效:癥狀、體征顯著改善,中醫證候總評分減少70%~<95%;有效:癥狀、體征部分改善,中醫證候總評分減少30%~<70%;無效:癥狀、體征未改善,甚至有加重,中醫證候總評分減少<30%??傆行?(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6.0 軟件進行數據分析,治療前后的中醫癥候總評分、神經功能和生活質量評分符合正態分布和方差齊性,用±s 描述,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 檢驗,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臨床療效用例(%)表示;當n>40,T>5 時,用χ2檢驗;當T<1 時,用Fisher 精確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治療前后觀察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中醫證候總評分、NIHSS 評分和ADL 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治療后,兩組中醫證候總評分和NIHSS 評分均顯著下降,ADL 評分明顯增高(均P<0.05),且觀察組均優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總評分、神經功能和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分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顯效28 例,有效29 例,顯效率為49.12%,總有效率為100.00%;對照組顯效14 例,有效42 例,無效1 例,顯效率為24.56%,總有效率為98.24%,兩組患者顯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Z=-4.554,P<0.001),總有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IS 屬于中醫“風、癆、臌、膈”中的“風”,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舌強語謇為主要表現。有起病急驟、進展迅速、變化多端的風邪特性,故稱為中風。中風是血瘀、痰濁等病理產物上蒙清竅、壅塞腦竅,進而致“竅閉神匿、神不導氣”,故瘀血、痰濁是其基本病機。且瘀血貫穿中風發生發展的始終。所以,中風發病與“風”“瘀”“痰”“火”“氣”“虛”關系緊密,并以“虛”“瘀”“痰”為主。其中,“虛”以“氣虛”為主,與腎、肺、脾等臟器受損有關,針對“氣虛”,經常選用益氣、補氣的中藥?!梆觥币浴坝傺睘橹??!疤怠痹凇堆C論》中記載“痰”和“瘀”既“共患”,又可相互轉化。劉冬立教授認為氣滯血瘀是心血管病、腦血管病的常見病因[8]。詹佳虹等[9-10]認為氣虛血瘀是IS 患者最關鍵的病機之一,益氣化瘀是治療IS 的基本法。臨床上在IS 急性期、緩解期及后遺癥期應用益氣活血法治療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11]。鑒于上述理論,本研究探討自擬益氣化瘀湯治療氣虛血瘀證IS 患者的效果,為中醫治療本病提供依據。

本研究所用的自擬益氣化瘀湯方中:生黃芪是“補氣圣藥”,能補中益氣,配合活血行氣藥,達到氣行血暢的效果[12-13];生黃芪還能減少血小板黏附力、增加腦血流量和抑制血栓形成等作用;現代研究[14]發現,黃芪中的主要有效成分黃芪甲苷,是治療IS的重要活性成分;同時方中重用了生黃芪,以大補脾胃之元氣,使氣旺血行,瘀血去則絡通;為君藥。黨參益氣通絡。當歸尾既可活血又可養血,因而有化瘀而不傷血之妙;當歸還可通過上調人體的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達來促進腦微血管再生[15]。赤芍主要成分是苷類,有活血祛瘀的功效;赤芍總苷能通過降低血液黏度、對抗血小板聚集而抑制血栓形成,同時通過內膜依賴性舒張和抑制L 型離子通道,使血管舒張,從而改善腦血流變[16]。黨參、當歸尾、赤芍為臣藥。川芎可活血祛瘀、行氣開郁,川芎嗪有擴血管、抗腦缺血缺氧及促神經修復的作用[17]。丹參補血活血、化瘀生新,有抗凝抗栓、促組織修復與再生,及降脂、抗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18]。紅花活血、祛瘀、通經,紅花與黃芪聯合應用,有活血和補氣的雙重功效,常用于治療氣虛血瘀證[19]。曹金一等[20]發現,紅花與黃芪配伍比為5∶1時,可調節小凹蛋白1/VEGF 信號通路促進血管新生,改善大鼠大腦中動脈阻塞再灌注,從而降低腦損傷程度。紅花還能抑制血小板的激活和聚集,保護凝血酶,抑制血栓形成。銀杏葉的主要有效成分是銀杏黃酮和銀杏內酯[14],二者配比可減輕腦水腫,拮抗血小板活化因子,抑制血小板聚集,從而減少腦梗死范圍及腦神經損傷[21]。地龍具有通絡、利尿,多用于氣虛血瘀、半身不遂等,有纖溶和抗凝等作用[14]。故諸藥合用,具有補中益氣、活血祛瘀、降低血黏度、抑制血栓形成、促進微血管新生、增加腦血流量、促進神經修復、減輕腦梗死范圍及腦神經損傷等功效,從而改善神經功能,減輕臨床癥狀,提高治療效果及其生活質量。觀察組中醫證候總評分和神經功能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1),生活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且臨床癥狀改善程度明顯優于對照組(P<0.01)。提示在西醫治療的基礎上,對于氣虛血瘀證IS 的患者合用自擬益氣化瘀湯治療,能明顯改善患者的癥狀、神經功能及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

猜你喜歡
氣虛益氣血瘀
張淑芬辨治血瘀型崩漏的臨床經驗
話說血瘀證
氣虛便秘用白術萊菔湯
血瘀體質知多少
氣虛了,病多了
中醫特殊診法在血瘀證辨證中的運用
益氣溫陽通便方治療老年性便秘31例
益氣化瘀解毒湯治療冠心病PCI術后再狹窄30例
氣虛發熱病機探析
益氣溫陽法治療心力衰竭30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