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代際項目內容、特點與啟示

2023-11-01 03:56魏婧園何紫婷王麗萍
終身教育研究 2023年5期
關鍵詞:代際老年人社區

□ 落 鑫,魏婧園,何紫婷,王麗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國家戰略,“制定人口長期發展戰略,優化生育政策,以‘一老一小’為重點,完善人口服務體系,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1]加強對“一老一小”兩個群體的服務,已成為我國人口戰略的重要內容。在國際上,很多國家開展嘗試,將“一老一小”作為整體,為其提供高質量的代際服務,以促進雙方的共同發展。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簡稱Penn State)組織的州立大學代際項目(Penn State Intergenerational Program,簡稱PSIP)致力于當地社區和諧代際關系的建立和發展,其項目內容、實施經驗可為我國“一老一小”的共同發展提供有益的借鑒。本研究立足于我國人口老齡化與生育率走低的社會背景,對PSIP進行詳細的研究分析,探討發展經驗及其對我國實施積極老齡化戰略的啟示。

一、PSIP開展的背景

隨著人類生活質量的逐步提升,醫療水平的不斷發展,以及社會保障的日趨完善,世界人口日益呈現老齡化的趨勢。[2]1據聯合國預測,2018年,全球65歲及以上人口數量有史以來首次超過5歲以下兒童。近年來,全球人口老齡化進程逐步加快。到2050年,全世界65歲以上的人口將占世界總人口的1/6(16%),與2019年相比,上漲了5%之多。其中,80歲及以上的老齡人口將增加兩倍至4.26億。[3]在美國,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預計將從2019年的16%增長到2040年的21.6%;而85歲以上的重度老年人口更是將翻倍增長,預計將從2019年的660萬增長到2020年的1 440萬人。[4]美國是全球較早步入老齡化的國家之一;同時,由于高離婚率、貧困、失業、慢性病等原因,美國家庭中父母缺席情況日益普遍。

基于上述情況,在家庭層面,老年群體正積極地參與到教養下一代的過程當中。根據美國退休人員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Retired Persons)的報告,美國有770萬18歲以下的兒童生活在以祖父母為戶主的家庭當中。[2]11在社會層面,美國諸多社會組織和機構也在探索“一老一小”之間交流溝通、彼此支持的路徑,以便讓老年人在積極發揮個人價值、減少孤獨的同時,幫助年輕一代更好地成長。眾多社會團體通過活動參與、空間共建、談話交流、藝術分享等多種形式,為老幼之間發生社會互動創造契機,創建老幼間彼此支持的社會網絡,以增強社區不同群體,尤其是老幼之間的黏性。在這些項目中,PSIP是美國代際項目的典型代表。該項目致力于老年與兒童群體的和諧相處與有效溝通,挖掘共同興趣,促進彼此生命的成長。PSIP是賓州州立大學農業經濟、社會學和教育學系(Department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Sociology and Education)的社區服務和延伸系列活動之一,旨在運用高校學術力量滿足當地社會的實際需要。高校的參與有助于有效把握“一老一小”的身心發展規律,提升PSIP活動設計的科學性和有效性。研究者和大學生的參與為活動的開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員保障和智力支持;同時,PSIP的運行又為大學的相關研究提供了鮮活的案例,促進了學術研究的發展。

二、PSIP的理論基礎與活動設計

(一)PSIP的目的與理論基礎

PSIP由Penn State組織,旨在促進不同代際人群福祉。該項目通過提供最新的代際研究信息,幫助代際工作者設計并開展豐富多樣的代際活動,促進不同代際人群的融合。PSIP有兩個重要的實施目的:其一,為有興趣的組織提供組織引領和資源支持,促進代際之間良好關系的建立和連接。[5]為滿足老年一代、中年一代、年輕一代的共同需要,PSIP為教育工作者、社區工作者,以及其他相關組織、家庭和個人著力打造代際活動的方案和相關課程,以幫助解決家庭、社會和社區中存在的多種代際問題,促進老幼兩代人之間的友好相處和共同發展。其二,以PSIP為抓手,在實踐過程中進行代際的相關研究,為未來的實踐打好理論基礎。PSIP的研究內容涉及社區規劃與環境設計、環境教育、兒童教育、營養教育等領域。在研究設計上,PSIP將幾代人聚集在一起,通過開展代際活動,研究在不同的環境組織和文化背景下代際活動的效果。在研究目的上,PSIP重點關注教育策略和干預措施,以確保研究結果的實用性。[6]

兒童期是消除年齡刻板印象、促進老幼之間積極互動的關鍵時期。而隨著兒童逐漸成長,獨立性逐漸增強,其人際互動逐步地表現出同伴導向,越來越減少與家庭中長輩的接觸與聯系逐漸減少。因此,童年早期是建立代際關系的一個重要階段。[2]9-15從理論角度看,PSIP廣泛借鑒了埃里克森(Erikson)的生命全過程理論(Lifespan Approach)和奧爾波特(Allport)的接觸理論(Contact Theory)。生命全過程理論將人生分為8個相互銜接的階段,強調每個階段發展的需求。PSIP涉及處于不同階段的人之間的互動,而這種互動能夠使老人和兒童共同受益。研究表明,在家庭內部的代際互動中表現出來的代際協同(Generational Synergy),也同樣適應于更廣泛的社會模型中。[7]而根據接觸理論,當兩個群體的互動滿足4個條件,即地位平等、目標一致、團體合作、獲得地方法律和習俗支持時,不同的群體之間就可能減少群體偏見,甚至改善他們之間的群體關系。在不同群體接觸的過程中,個人也更可能消除群體間刻板印象,減少消極態度,產生積極態度。[8-9]PSIP視雙方為平等的主體,在共同目標的引領下,項目開展了眾多基于團體的活動,促進了代際間的接觸,改善了兩個群體的關系,促進了雙方的福祉,將社會“一老一小”緊密連接到一起。

(二)PSIP的活動設計

項目目標的實現需要設計具體的活動來完成。PSIP不是機械地將幾代人置于同一空間,也不是試圖單純通過他們的自發活動來了解彼此、建立關系。PSIP的執行者對項目進行了細致的思考和縝密的規劃,設計出了一系列的代際課程與活動??傮w來說,活動的設計圍繞代際破冰、代際協作、代際同慶、代際嵌入四部分展開。代際破冰指利用相關熱身活動,激發雙方參與興趣,促進雙方彼此熟悉。代際協作指利用相關活動,讓老幼在協作中彼此支持、增進理解。代際同慶是對PSIP前期活動的總結,并通過老幼共同參與的慶典活動,對項目效果進一步推廣。代際嵌入是將PSIP老幼活動的理念、方法和內容與其他領域的教育活動相結合,在多個領域增進老幼福祉。[10]

1.代際破冰

老年人和兒童由于年齡差異巨大,生活經驗迥異,在實踐交往活動中往往面臨著一定的障礙。為了營造老幼間積極的關系,PSIP的活動設計包含了專門的熱身活動,包括代際工具箱課程(An Intergenerational Toolboxes Curriculum)和代際活動資源包(Intergenerational Activities Sourcebook)。

代際工具箱課程旨在激發兩代人參與代際活動的興趣,幫助他們彼此分享生活經驗?;顒拥墓ぞ呦渲饕卸?一個包含用來容納描述年輕人(8—18歲)生活視角和經歷的物品,另一個包含用來容納老年人(60歲以上)生活視角和經歷的物品。代際工具箱課程包括6個環節,分別是了解工具箱、尋寶游戲、整理物品、戲劇活動、討論我們的相似和不同、“標簽黨”,每個環節持續60—90分鐘。[11]隨著工具箱的建立、使用,兩代人逐漸了解彼此的人生經歷和生活態度。工具箱課程本身可以作為完整的活動促進兩代人之間的交流和了解,也可以作為其他代際活動的熱身,為活動的開展打下較為堅實的基礎。

除此之外,代際活動資源包還開發有專門的老幼熱身活動(見表1),打破了過去由于雙方缺乏了解和信任而造成的刻板印象。由于年齡、經驗的差異,老幼之間對待事物的態度存在差別,“一老一小”兩代人之間的交往活動往往難以展開。資源包中介紹了11種熱身活動,每項熱身活動由概述、目標、步驟和注意事項構成,通過分享個人經歷與對待同一事物的看法,加深彼此的了解,為后續的交際互動活動打下牢固的關系基礎;通過一些合作與競爭,熱身活動快速拉近了兩代人的距離,使老人和兒童的關系達到融洽狀態。[12]

表1 熱身活動

2.代際協作

通過破冰活動,老幼之間建立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礎上,代際協作旨在通過雙方共同參與活動,促進老幼在情感、認知等領域的持續提升。代際協作活動主要依托PSIP的活動資源庫——代際活動資源包中的42項交際互動活動展開(見表2)。

表2 交際互動活動

這42項交際互動活動較為具體,其主題涉及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是具有高度結構化特征和詳細目標的課程方案。相關活動含有活動概述、參與者要求、活動目標、學術連接(生活技能)、活動材料、活動步驟、注意事項等部分?;顒拥姆椒òń徽?、討論、思考、合作、比賽等形式?;顒訉⑴c者的建議也十分具體,每一代人都可以找到符合年齡要求的活動,并且每個活動都連接其相對應的生活技能,讓兩代人在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中共同成長。

代際協作活動的開展遵循共同的原則,包括:避免刻板印象原則、發展適宜性原則、刺激對話原則、強調學習原則、持續性原則。這些原則旨在幫助不同代際人群了解彼此,探索共同興趣,建立具有支持性的代際關系。PSIP的設計者曾運用食譜來比喻代際資源包中的代際協作活動,他們設計出基本的流程幫助參與者建立連接,而具體的烹飪之法則交給了代際活動的實踐者。[12]實踐者可以根據興趣、資源、環境和能力,按照自己認為合適的方式混合、拼接和修改活動。此外,資源包也試圖啟發一線工作者和活動參與者從兩代人的日常生活出發,自行開發代際活動主題。

3.代際同慶

代際同慶是對前期代際活動成效的鞏固。以活動為契機,老幼共同慶祝彼此之間的交往,并邀請其他社會成員參加,從而進一步促進PSIP的影響力。代際同慶主要包括代際慶典(Generation Celebration)和代際朋友展(The Intergenerational Friend Fair)兩類活動。

代際慶典充分利用了老年人善于傾聽、人生閱歷豐富、樂于分享的特質,旨在鼓勵年輕一代與老年人接觸并學習其人生智慧和生活經驗。代際慶典活動包括6個代際活動,有的活動又含有多個子活動(見表3)。[13]活動每一階段由活動與子活動的介紹、活動開展、問答、活動總結組成,這些活動刺激了兩代人之間的雙向對話和學習。每個活動的結束部分都會有“和我的朋友一起游戲(Fun With My Friend)”環節,旨在幫助兩代人在輕松的氛圍內拉近彼此的關系、鞏固活動效果。在該項目中,兩代人能夠探索自己對衰老的態度;了解媒體如何影響大眾和本人對待衰老的態度;理解衰老如何影響感官;更重要的是與他人產生共情,并擴大彼此的朋友圈。

代際朋友展面向家庭,為期1天,目的是吸引當地社區居民的廣泛參與。該活動的主要特色是扎根社區、聚焦藝術、形式多樣。代際朋友展多由當地社區組織策劃,內容囊括美術、故事講述、音樂、舞蹈與游戲等多種文化藝術領域。[14]家庭中的幾代人可以自由選擇參與多種多樣的活動,拉近代際關系,增加他們在整個社區中學習和活動的機會。此活動給參與者提供了交流的平臺,促進了社區活力,彰顯了代際活動的影響力;同時,也為致力于開展代際項目的社區團體和組織提供了一個與公眾聯系、吸引新伙伴、獲取項目支持的平臺。

4.代際嵌入

代際嵌入進一步擴展了PSIP的影響力,它將代際活動嵌入其他領域,滲透到社會和家庭生活的多個環節,形成了“代際+”的活動嵌入模式。代際活動與環境教育、兒童教育、社區建設等有機結合是PSIP代際嵌入的典型代表。這些活動的開展促進了良好代際生態的形成,為良性代際關系可持續、自發性生長奠定了基礎。

(1)代際活動與環境教育

環境問題是全球面臨的共同挑戰。環境教育關系人類未來的生存和發展,也是當今世界各國教育界面臨的共同課題。在PSIP中,環境教育是代際活動的重要主題,代際活動又給環境教育增加了多元的實施形式,二者相互促進、互為加成。從環境教育的角度來看,不同代際群體的參與可以更加廣泛地喚起不同人群的環境保護意識,擴大環境保護實踐者的數量,加強人們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并由此開展不同年齡群體協作的環境保護活動。從代際活動的角度來看,環境問題為兩代人提供了一個共同的活動焦點。一方面,環境問題是所有世代人群面臨的共同問題和應承擔的共同責任,并可讓不同世代人群發展受益,故應在代際活動中引發他們的共同關注。[15]另一方面,兩代人在處理環境問題上,擁有不同的知識、技能和情感。例如老年一代對于土地的記憶,在發展可持續農業上的經驗和技能可以讓年輕一代受益,而年輕一代作為數字時代的原住民,可以用現代技術為老年人帶來理解環境議題的全新視角。所以,代際環境教育可以建立在“一老一小”各自優勢的基礎上,讓不同代際彼此學習,增強環境問題處理的意識和能力。在PSIP中,代際環境教育分為三大類,即:促進環保意識、開展環境問題研究、采取行動保護環境。代際環境教育的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研究者對代際環境教育的效果與非代際環境教育效果進行對比,結果表明:代際組的學生對環境的態度優于單世代組的學生。同時,項目的受益者并不僅是年輕一代,因為它還滿足了老年人、家庭和社區的眾多需求,給具有空閑時間的老年人一個與外界積極互動的機會。[16]

(2)代際活動與兒童教育

在PSIP中,兒童教育與代際活動相結合有三種基本模式:一是,兒童在成人日或敬老節探訪虛弱的老年人,在這種情況中,兒童被視為給老年人提供照顧的人。二是,老年人在兒童早期護理機構中作為照料者、志愿者或帶薪工作人員。三是,老年托管中心和兒童托育中心共用一個設施或環境的聯合托管所。[17]第一種模式,兒童并非作為老年人的照顧者,更多的是將其看作老人的陪伴者。兩代人可以通過共同感興趣的活動,達到陪伴彼此、消除孤獨的作用。這些活動往往具有較強的靈活性,可在活動進行中根據參與者的狀態隨時調整。第二種模式,通過高質量的培訓,老年人耐心、細心的特點可得以發揮,他們可成為非常出色的兒童照料者甚至是教育者。一些有經驗的老年人不僅是活動的組織者、實施者,還有可能在活動過程中創生出新的有價值的課程,為代際兒童教育貢獻自己的力量。第三種模式,幼兒園或學??蓪ふ亦徑睦夏晖泄苤行幕蚶夏昊顒又行淖鳛楹献骰锇?共同開展代際活動。老幼兩個組織可以制定共同的目標,共享場所,在一定程度上可節約活動成本,同時增加活動場所的面積。

代際活動與兒童教育的結合不應僅僅體現在活動策劃方面,而應關注代際活動的參與者。在活動中參與者應通過一定的接觸和共同經歷,樹立對彼此準確積極的觀點和態度,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事實上,代際活動在影響兒童對老年人態度方面效果顯著。研究表明,對于老年人群的刻板印象早在嬰幼兒3歲時就開始形成,而老幼間長時間的接觸將有助于雙方積極態度的產生。[16]代際兒童教育在促進兩代人形成積極認真態度、建立良好關系上具有積極的作用。

(3)代際活動與社區規劃

想要建設同時適宜于兒童和老人的社區,需要在社區規劃中加入代際融合的成分。在PSIP中,通過安排設計共享場所,年輕一代和年長一代得以置身于同一個物理地點,并共同參與活動,從而促進了彼此的了解。事實證明,代際社區建設共享場所并在其中開展代際活動是解決兩代人缺乏陪伴、孤獨的有效方法,并且它創造出一個消除年齡歧視、彌補代溝、促進其建立持久代際關系的新環境。在代際融合的社區中,社區成員能夠更好地理解和尊重與他們生活在一起的其他年齡段群體,使所在社區更加健康、更具凝聚力。[18]

三、PSIP的特點

(一)重視代際活動專業化建設,準確把握“一老一小”的身心發展規律

在賓州州立大學的學術支持下,PSIP的課程具有較高的專業水準。首先,PSIP的活動設計具有較高科學性。課程中代際破冰、代際協作、代際同慶和代際嵌入四部分內容從活動熱身到活動的高潮和延展,由淺入深,層層遞進,遵循了教育發展的客觀規律。其次,PSIP的活動多元豐富,滿足了不同個體的發展需求。PSIP的相關活動主題涵蓋范圍廣,涉及種類多,可有效滿足老幼群體內不同個人的興趣和需要。最后,PSIP的活動設計尊重參與主體的學習經驗。PSIP的相關活動以學習參與者為中心,從參與者的生活經驗出發,活動內容與參與者的已有認知和經驗聯系密切,較好地調動了參與者的積極性。

(二)構建客觀年齡認知,塑造積極老年形象

PSIP幫助代際兒童建立對年齡概念的認知,減少了其對老年人的消極刻板印象,避免了老年歧視。有研究表明,缺乏對衰老的正確認知是老年歧視形成的主要原因。作為未來社會的公民,兒童與老年人的互動體驗,以及過程中形成的對老年群體的認識,將會深刻影響其對抽象的年齡概念和具象的老年群體的認識。而在缺乏積極引導的情況下,2—3歲的兒童就可能對老年人形成消極刻板印象。[19]并且,學前兒童對年齡的歧視會隨年齡增長變得越來越消極,且難以改變。因此,從兒童階段起就應預防年齡歧視。讓兒童與老年人接觸,理解“衰老”的準確概念是預防并改善年齡歧視的有效方法。[2]8在PSIP中有許多幫助兒童理解年齡概念的活動,例如,“年齡線練習”“同心圓”“直視刻板印象”。通過這些活動,兒童對“衰老”“年齡”等概念都會建立正確認知,有利于對自己及他人的衰老產生客觀、積極的態度。同時,在眾多活動中,兒童通過與老年人接觸、交流、合作、競爭,可以消除老年歧視與刻板印象。有研究表明,頻繁與老年人接觸的兒童比與老人接觸較少的兒童更易對老年人產生積極的認知[20],由老年人撫養的留守兒童,對老年人的印象也更加積極[21]。

(三)打破老幼弱勢地位,發揮雙方比較優勢

PSIP提升了兒童和老年人在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在傳統的教育實踐中,兒童與老年人都可能被置于相對弱勢的地位。由于特殊的身心發展階段,兒童往往被視為受教育的對象,在學校的正式教育中,也經常缺少對其主體性的關照,而老年人則常被排除在接受教育的主流人群之外。在PSIP活動中,兒童和老人不再單單依靠他人的安排來活動,而是展現了極大的自主性、合作性和創造性。PSIP相關活動的設計明確老幼的適宜年齡,活動內容的選擇考慮到老幼兩代人的身心發展特點及年齡特征,在項目中兩代人都能夠找到滿足個人興趣、可實現自身價值的活動。在此基礎上設計互動環節,或溝通交流,或合作探索,都能夠激起幼兒的活動興趣,推動幼兒與老年人主動互動,實現心理和行為的對話??傊?在共同的探索過程中,兒童和老年人一樣,被看作是共同的學習者(co-learners)、發現者(co-discoverers)和創作者(co-producers)[2]5,而不是被動的引導者。

(四)重視社區教育功能,營造和諧代際環境

PSIP促進了社區教育功能的發揮。兒童和老年人一起參與以探索社區、改進社區為主題的代際活動,有利于發揮社區教育的功能。社區教育作為一種特殊的教育形式,可以通過代際活動充分發揮其作用。首先,PSIP實現了老年人群體以社區為依托的“老有所學”,鼓勵老年人在各種代際活動中向年輕一代學習新知識,促進了其終身成長和發展。其次,PSIP發揮了老幼在社區營造中的作用,兒童、老年人,以及作為管理組織者的青年人等社區中不同年齡和背景的人群可以以代際活動為契機,廣泛地參與社區生活[2]10,提升社區融合度,改善社區環境。最后,PSIP有利于實現社區全齡友好空間的打造,構建寬松、和諧、友愛的社區氛圍,有效發揮社區的教育功能。參與PSIP的社區,在改造后更加符合老年人和兒童的生活習慣,為后續兒童與老年人共同活動提供一個舒適、有保障的物質環境,促進代際關系的良性循環和持續發展。

四、PSIP的經驗與啟示

(一)加強代際活動設計,實現其教育價值

高質量的代際活動可以反映“一老一小”兩代人群的心理認知特點,準確把握其社會化特征。PSIP在大學的支持下,進行了扎實的課程活動體系的建設。在課程的宏觀架構上,PSIP課程具有系統性,可有效應對不同的活動場景,適應不同群體與個體的特征。在課程的微觀實施層面,PSIP制定了詳細的實施細節,從活動熱身、活動時長到活動步驟,細致描繪了活動的具體方案,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我國政府和社會已經逐漸認識到對“一老一小”兩個群體進行統籌服務、促進雙方共同發展的可能性與必要性。在中央層面,2022年國家發改委等多部門聯合印發《城市兒童友好空間建設導則(試行)》,鼓勵兒童服務設施與養老設施聯合設置,促進代際融合。[22]在地方層面,2022年12月,廣東省出臺《廣東省“十四五”時期“一老一小”整體解決方案》,鼓勵當地探索“一老一小”融合創新發展的路徑。[23]這些政策都為代際活動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然而,我國代際活動的開展路徑、策略和方法尚不明晰,未來應統籌教育、民政、科研等多個政府和社會部門的力量,運用科學的代際活動理念,在我國國情和文化傳統的基礎上,更快更好地進行代際活動的研發。在代際活動的實施形式上,鼓勵幼兒園、學校、養老機構、老年大學、社區活動中心等機構聯動,以其中的一方或者多方為主導,探索課程實施的多樣態模式。

(二)推動童年研究和老年學的學術對話,探索代際融合的學術話語體系

傳統上,童年研究和老年學各自側重于生命初始和生命末端兩個群體的研究。近年來,在接觸理論等學術理論的影響下,學界開始站在各自學術立場,審視代際接觸、融合,以及共同發展的原理、路徑與策略。但是總的來看,代際活動相關的理論探索仍處于較淺的層次,相關的學術話語體系還遠未建成。由于年齡、生命發展階段存在顯著區別,從雙方發展需求的角度看,兒童和老年人之“異”已有廣泛的探討。無論是皮亞杰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還是埃里克森的生命全過程理論,都將兒童與老年人劃分在不同的生命發展階段之中。但是對于兒童與老人發展需求之“同”,目前學界尚未能建立起基于代際互動、代際融合、代際溝通發展的學術話語。理論話語的缺失,可能導致代際活動發展目標不清晰,策略欠科學,限制了代際融合實踐活動發展潛力的實現。未來,無論是兒童與老年群體發展階段之“異”而帶來的互補性,還是雙方發展特征和需求的共同點,都亟待進入研究者的研究視野。

我國政府正大力發展“兒童友好社會”并倡導“老年友好社會”,代際融合理論和話語體系的建立,有利于相關活動的開展;有利于貢獻新的視角,重新審視我國社會的老年觀與兒童觀;有利于深化和發展兒童研究和老年學中“兒童主體性”和“積極老齡化”等理念的內涵。

(三)整合社會資源,加強老幼耦合,打造老幼友好型社會

PSIP依托于其所在的社區,廣泛調動起社區內養老、托幼、學校等機構組織的參與,不但促進了“一老一小”兩個群體的融合與發展,也增進了整個社區的黏性。PSIP非常注重社區公共空間的營建,為不同代際成員之間的交往創造空間基礎,豐富多彩的活動又為其社會交往提供了平臺。在此過程中,兒童與老年人的認知、情感和社會性的需求得到滿足,實現了“一老一小”兩個群體的友好。

近年來,我國政府提倡“居家養老”,提倡以家庭為核心、以社區為依托、以專業化服務為依靠,社區逐漸成為滿足養老、托育等不同群體生活與發展的重要陣地。在兒童友好、老年友好的社區理念下,社區的設計與改造應鼓勵兒童和老年人的參與,并融入他們兩者的視角,將老年友好和兒童友好的理念相結合,打造老幼友好型社區。未來應進一步加強資源整合,在有限的空間資源下,通過共享戶外活動空地、共享樓梯等,打造老幼共享、老幼友好的公共空間,促進老幼友好型社會的建設。

猜你喜歡
代際老年人社區
認識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談情說愛”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辦
社區大作戰
教育扶貧: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
3D打印社區
“這里為什么叫1933?”——銅川“紅色基因”代際傳承
在社區推行“互助式”治理
越來越多老年人愛上網購
論人權的代際劃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