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陽區太陽宮明清時期墓葬考古發掘報告

2023-11-04 13:14北京市考古研究院*
收藏家 2023年8期
關鍵詞:首飾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 (北京市文化遺產研究院)*

關鍵詞:清代墓葬 朝珠 頂戴 首飾 順治通寶

太陽宮科技文化創業大廈項目地塊(圖1)位于北京市朝陽區太陽宮鄉,西距京承高速(S11)約80米,北距太陽宮南街約100米,南距北三環東路約500米,東距太陽宮公園約1000米。

本次考古發掘面積為122.66平方米,清理古代墓葬11座(圖2)。

一、地層堆積

發掘區內的地勢較為平坦。地表墊土層較厚,建筑地基、墊土、水泥路面層層疊加,清表深度達1.6~2米。地層堆積較簡單,情況如下:

第①層:回填土層,厚0.1~1米,為地表建筑拆除后的填土,土質較為致密,呈黑褐色,內含碎石顆粒、磚塊、建筑垃圾等。

第②層:沖積土層,厚0.3~0.4米,土質較為疏松,呈灰褐色,主要有料礓石等。

第③層:膠泥土層,整個區域均有分布,厚0.2~1.3米,土質較致密,呈黃褐色,主要為料礓石。

第④層:沙土層,2米以下均為該層,土質疏松,呈淺黃褐色,為原生土層。

二、墓葬及隨葬器物

11座墓葬(編號為M1~M11)均為豎穴土坑墓,開口于①層下。按墓主人數量的多少,可分為單人葬墓、雙人合葬墓和三人合葬墓三種類型?,F將本次發掘墓葬的形制、結構、特點和隨葬器物分述如下:

(一)單人葬墓

1.M2(圖3、圖4)

該墓位于發掘區的東北部,東鄰M3。方向359°。墓壙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2.25米,東西寬1.1米。墓口距地表深0.2米,墓底距墓口深1.8米,內填五花土,土質較松。墓內放置單棺,棺木腐朽,棺長1.48米,寬0.42~0.6米,殘高0.15米。人骨架保存狀況較差,頭骨位于北部,面向不詳,葬式為仰身直肢葬。墓主人性別不詳。底板上鋪有青灰,厚約0.5厘米。該墓出土銅鏡1件、銀手鐲1組3件、銅錢4枚。

銅鏡,1件。M2:1(圖5.1、圖6),平面呈正方形,周郭完整,背面鑄有五列陽文楷書,前四列每列四字,第五列六字,字樣為“既虛其中。亦方其外。一塵不染,萬物皆備。湖城薛晉侯造”。無鈕。長8.55厘米,寬8.55厘米,厚0.25厘米。

銀手鐲,3件。M2:2-1~3(圖5.2~4、圖7),形制基本相同,平面近圓形,均為一整根銀條彎折而成。素面。直徑4.6~4.7厘米。

銅錢,4枚。M2:3-1~4(圖5.5~8),均為乾隆通寶。圓形,方穿,周郭完整,正面楷書“乾隆通寶”,對讀,背面穿左右兩側書滿文“寶泉”,紀局名。錢徑2.4厘米,穿徑0.55厘米,郭寬0.35厘米,厚0.1厘米。

2.M3(圖8、圖9)

該墓位于發掘區的東北部,西鄰M2。方向340°。墓壙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2.6米,東西寬1.2米。墓口距地表深0.2米,墓底距墓口深1米,內填五花土,土質較松。墓內放置單棺,棺木腐朽,棺長1.85米,寬0.52~0.62米,殘高0.22米。人骨架保存狀況較差,頭骨位于北部,面向上,葬式為仰身直肢葬。墓主人為女性。底板上鋪有黑灰,厚約0.5厘米。該墓出土銅鈕扣3件、銀質砝碼錠4件、“一品當朝”銀印章1件、銅錢217枚、銀飾1件、銅飾4件、銀質“必定如意”吉語徽1件。

鈕扣,3件。M3:1(圖10.1~3),均為銅質,形制基本相同,扣體呈球形,扣系為一根銅條彎折而成,連接在扣體上部。素面。通高1.4~1.5厘米,扣體直徑0.8~1厘米。

砝碼錠,4件。M3:2(圖11),銀質。形制相似,制法相同,整體呈船形,兩端起翹,底部略平,錠底及附近密布蜂窩狀氣孔,是銀錠澆鑄過程中快速釋放氣體所致,正面平面呈馬蹄形,中部有明顯束腰,銀錠面較平,有多周內外嵌套水波紋樣,應為澆鑄痕跡。大小不同。M3:2-1(圖10.4),整體長2.35厘米,寬1.35~1.6厘米,高0.65~1.4厘米。M3:2-2(圖10.5),整體長1.75厘米,寬0.65~0.8厘米,高0.65~0.9厘米。M3:2-3(圖10.6),整體長1.7厘米,寬0.95~1.15厘米,高0.5~0.95厘米。M3:2-4(圖10.7),整體長1.55厘米,寬0.7~0.85厘米,高0.6~1厘米。結合這組砝碼錠的整體形制特點來觀察,認為其略帶一些明代風格,可能鑄造于明末或明清之際。

銀印章,1件。M3:3(圖12~圖14,圖10.8),印體部分近長方體,四側面分別陰線刻草葉紋和花卉紋;印鈕平面呈圓形,鑄于印體頂部正中;印面較平,陰刻隸書“一品當朝”四字。印體長1.3厘米,寬1.2厘米,高0.7厘米;連鈕通高1.1厘米,鈕徑0.4厘米。

銀飾,1件。M3:5(圖10.9),扁片狀,平面近橢圓形,通體素面,無紋飾,中部對稱位置見一對鉆孔,尺寸一致。功用無法辨識。長3.3厘米,寬1.8厘米,厚0.1厘米。

銅飾,1件。M3:6(圖10.10),環狀,平面呈不規則橢圓環形,銹蝕嚴重,有殘損。功用無法辨識。復原后長4.6厘米,寬2.55~3.3厘米,厚0.2厘米。

“必定如意”吉語徽,1件。M3:7(圖15、圖10.11),銀質,平面整體近菱形,中部為縱向毛筆圖案,正面毛筆中央橫置一銀錠圖案,兩側飾祥云紋飾,整體取“筆錠如意”之諧音。長2.15厘米,寬1.7厘米,厚0.2厘米。

銅飾,1件。M3:8(圖10.12),扁片狀,平面呈圓形,中部見一圓形鉆孔,中部鉆孔一周分布七個小鉆孔,其中六個為兩兩一組對稱分布。素面。功用無法辨識。直徑1.8厘米,厚0.1厘米。

銅飾,1件。M3:9(圖10.13),整體呈瓢形,頂部見一銅鈕,應為系繩之用。正面內凹中空,背面光滑。素面。功用無法辨識,平面長1.9厘米,寬1.7厘米,壁厚0.1厘米,通高0.75厘米。

銅飾,1件。M3:10(圖10.14),整體呈彎曲條狀,已殘,殘存部分平面近“∈”形,銹蝕嚴重。紋飾及功用無法辨識。殘長4.35厘米,寬2厘米,厚0.25厘米。

銅錢,217枚,共64種?,F擇標本,分述如下:

M3:4-1(圖16.1),6枚。圓形,方穿,正面錢文隸書“開元通寶”,對讀。光背?!霸弊质讬M較長,下橫左挑頓折明顯;“通”字“辶”部前三筆不相連;甬旁開口較??;“寶”字下“貝”字中二橫較長。背面有郭。錢徑2.41厘米,穿徑0.70厘米,郭厚0.11厘米。重3.1克。

M3:4-2(圖16.2),1枚。圓形,方穿,正面錢文隸書“開元通寶”,對讀。光背?!霸弊质讬M較長;“通”字“辶”部前三筆相連;“寶”字下“貝”字中二橫與兩豎相連。背面穿上有一月牙紋。錢徑2.50厘米,穿徑0.68厘米,郭厚0.13厘米。重3.9克。

M3:4-3(圖16.3),1枚。圓形,方穿,周郭完整。正面錢文隸書“太平通寶”,對讀。光背。錢徑2.42厘米,穿徑0.65厘米,郭厚0.10厘米。重2.4克。

M3:4-4(圖16.4),4枚。圓形,方穿,周郭完整。正面錢文楷書“至道元寶”,旋讀。光背。錢徑2.50厘米,穿徑0.58厘米,郭厚0.10厘米。重2.9克。

M3:4-5(圖16.5),2枚。圓形,方穿,周郭完整。正面錢文楷書“咸平元寶”,旋讀。光背。錢徑2.48厘米,穿徑0.58厘米,郭厚0.12厘米。重4.6克。

M3:4-6(圖16.6),3枚。圓形,方穿,周郭完整。正面錢文楷書“景德元寶”,旋讀。光背。錢徑2.45厘米,穿徑0.62厘米,郭厚0.11厘米。重3.2克。

M3:4-7(圖16.7),2枚。圓形,方穿,周郭完整。正面錢文楷書“祥符元寶”,旋讀。光背。錢徑2.50厘米,穿徑0.62厘米,郭厚0.10厘米。重3.1克。

M3:4-8(圖16.8),1枚。圓形,方穿,周郭完整。正面錢文楷書“祥符通寶”,旋讀。光背。錢徑2.55厘米,穿徑0.62厘米,郭厚0.10厘米。重4.8克。

M3:4-9(圖16.9),5枚。圓形,方穿,周郭完整。正面錢文楷書“天禧通寶”,旋讀。光背。錢徑2.56厘米,穿徑0.68厘米,郭厚0.11厘米。重3.6克。

M3:4-10(圖16.10),2枚。圓形,方穿,周郭完整。正面錢文楷書“天圣元寶”,旋讀。光背。錢徑2.50厘米,穿徑0.70厘米,郭厚0.12厘米。重3.3克。

M3:4-11(圖16.11),2枚。圓形,方穿,周郭完整。正面錢文篆書“天圣元寶”,旋讀。光背。錢徑2.50厘米,穿徑0.69厘米,郭厚0.13厘米。重4.6克。

M3:4-12(圖16.12),2枚。圓形,方穿,周郭完整。正面錢文楷書“景祐元寶”,旋讀。光背。錢徑2.50厘米,穿徑0.70厘米,郭厚0.10厘米。重3.0克。

M3:4-13(圖16.13),1枚。圓形,方穿,周郭完整。正面錢文篆書“景祐元寶”,旋讀。光背。錢徑2.58厘米,穿徑0.68厘米,郭厚0.12厘米。重3.1克。

M3:4-14(圖16.14),3枚。圓形,方穿,周郭完整。正面錢文楷書“皇宋通寶”,對讀。光背。錢徑2.36厘米,穿徑0.71厘米,郭厚0.15厘米。重3.2克。

M3:4-15(圖16.15),3枚。圓形,方穿,周郭完整。正面錢文篆書“皇宋通寶”,對讀。光背。錢徑2.50厘米,穿徑0.70厘米,郭厚0.10厘米。重3.4克。

M3:4-16(圖16.16),3枚。圓形,方穿,周郭完整。正面錢文行書“元豐通寶”,旋讀。光背。錢徑2.50厘米,穿徑0.68厘米,郭厚0.15厘米。重3.5克。

M3:4-17(圖16.17),4枚。圓形,方穿,周郭完整。正面錢文篆書“元豐通寶”,旋讀。光背。錢徑2.55厘米,穿徑0.64厘米,郭厚0.11厘米。重3.5克。

M3:4-18(圖16.18),1枚。圓形,方穿,正面周郭完整,背面無郭。正面錢文行書“元祐通寶”,旋讀。光背。錢徑2.48厘米,穿徑0.61厘米,郭厚0.09厘米。重2.5克。

M3:4-19(圖16.19),4枚。圓形,方穿,正面周郭完整,背面無郭。正面錢文篆書“元祐通寶”,旋讀。光背。錢徑2.46厘米,穿徑0.61厘米,郭厚0.09厘米。重2.4克。

M3:4-20(圖16.20),1枚。圓形,方穿,周郭完整。正面錢文篆書“元祐通寶”,旋讀。光背。錢徑3.20厘米,穿徑0.75厘米,郭厚0.12厘米。重6.8克。

M3:4-21(圖16.21),1枚。圓形,方穿,周郭完整。正面錢文行書“紹圣元寶”,旋讀。光背。錢徑2.44厘米,穿徑0.58厘米,郭厚0.12厘米。重3.7克。

M3:4-22(圖16.22),1枚。圓形,方穿,周郭完整。正面錢文篆書“紹圣元寶”,旋讀。光背。錢徑2.40厘米,穿徑0.70厘米,郭厚0.14厘米。重3.7克。

M3:4-23(圖16.23),6枚。圓形,方穿,周郭完整。正面錢文楷書“熙寧元寶”,旋讀。光背。錢徑2.40厘米,穿徑0.60厘米,郭厚0.16厘米。重4.2克。

M3:4-24(圖16.24),2枚。圓形,方穿,周郭完整。正面錢文篆書“熙寧元寶”,旋讀。光背。錢徑2.48厘米,穿徑0.66厘米,郭厚0.10厘米。重3.2克。

M3:4-25(圖17.1),3枚。圓形,方穿,周郭完整。正面錢文篆書“熙寧元寶”,旋讀。光背。錢徑2.37厘米,穿徑0.66厘米,郭厚0.14厘米。重4.1克。

M3:4-26(圖17.2),1枚。圓形,方穿,周郭完整。正面錢文楷書“圣宋元寶”,旋讀。光背。錢徑2.55厘米,穿徑0.61厘米,郭厚0.12厘米。重3.8克。

M3:4-27(圖17.3),1枚。圓形,方穿,周郭完整。正面錢文篆書“圣宋元寶”,旋讀。光背。左下有一半圓形缺口。錢徑2.50厘米,穿徑0.60厘米,郭厚0.10厘米。重3.6克。

M3:4-28(圖17.4),1枚。圓形,方穿,周郭完整。正面錢文行書“圣宋元寶”,旋讀。光背。錢徑2.45厘米,穿徑0.65厘米,郭厚0.13厘米。重3.6克。

M3:4-29(圖17.5),1枚。圓形,方穿,周郭完整。正面錢文楷書“圣宋寶”三字,行書“元”字,旋讀。光背。錢徑2.48厘米,穿徑0.60厘米,郭厚0.11厘米。重3.9克。

M3:4-30(圖17.6),1枚。圓形,方穿,周郭完整。正面錢文楷書“政和通寶”,對讀。光背。錢徑2.40厘米,穿徑0.71厘米,郭厚0.11厘米。重2.4克。

M3:4-31(圖17.7),1枚。圓形,方穿,周郭規整。正面錢文楷書“正隆元寶”,旋讀?!罢弊肿詈笠还P的左端沒有出頭,即左豎連下橫為“└”。光背。錢徑2.45厘米,穿徑0.58厘米,郭厚0.17厘米。重3.7克。

M3:4-32(圖17.8),3枚。小平錢。圓形,方穿,周郭規整。正面錢文楷書“嘉靖通寶”,對讀。光背。錢徑2.52厘米,穿徑0.58厘米,郭厚0.12厘米。重4.0克。

M3:4-33(圖17.9),24枚。小平錢。圓形,方穿,周郭規整。正面錢文楷書“萬歷通寶”,對讀。光背。錢徑2.55厘米,穿徑0.51厘米,郭厚0.12厘米。重3.7克。

M3:4-34(圖17.10),4枚。小平錢。圓形,方穿,周郭規整。正面錢文楷書“天啟通寶”,對讀。光背。錢徑2.55厘米,穿徑0.55厘米,郭厚0.11厘米。重3.5克。

M3:4-35(圖17.11),3枚。小平錢。圓形,方穿,周郭規整。正面錢文楷書“崇禎通寶”,對讀。光背。錢徑2.60厘米,穿徑0.60厘米,郭厚0.10厘米。重3.7克。

M3:4-36(圖17.12),2枚。折二錢。圓形,方穿,周郭規整。正面錢文楷書“崇禎通寶”四字,對讀。背面穿右有一“二”字。錢徑2.89厘米,穿徑0.63厘米,郭厚0.15厘米。重5.3克。

M3:4-37(圖17.13,圖19、圖20),3枚。小平錢。圓形,方穿,周郭規整。正面錢文楷書“順治通寶”,對讀。光背。錢徑2.60厘米,穿徑0.50厘米,郭厚0.10厘米。重3.3克。

M3:4-38(圖17.14,圖19、圖20),4枚。小平錢。圓形,方穿,周郭規整。正面錢文楷書“順治通寶”,對讀。錢背穿右楷書“戶”字,紀局名。錢徑2.58厘米,穿徑0.58厘米,郭厚0.10厘米。重2.8克。

M3:4-39(圖17.15,圖19、圖20),2枚。一厘錢。圓形,方穿,周郭規整。正面錢文楷書“順治通寶”,對讀。錢背穿左豎書“一厘”,為折銀標準。穿右為漢字“戶”,紀局名。錢徑2.58厘米,穿徑0.54厘米,郭厚0.14厘米。重4.1克。

M3:4-40(圖17.16,圖19、圖20),1枚。一厘錢。圓形,方穿,周郭規整。正面錢文楷書“順治通寶”,對讀。錢背穿左豎書“一厘”,為折銀標準。穿右為漢字“工”,紀局名。錢徑2.55厘米,穿徑0.54厘米,郭厚0.12厘米。重3.0克。

M3:4-41(圖17.17,圖19、圖20),1枚。一厘錢。圓形,方穿,周郭規整。正面錢文楷書“順治通寶”,對讀。錢背穿左豎書“一厘”,為折銀標準。穿右為漢字“宣”,紀局名。錢徑2.52厘米,穿徑0.60厘米,郭厚0.11厘米。重3.5克。

M3:4-42(圖17.18,圖19、圖20),2枚。一厘錢。圓形,方穿,周郭規整。正面錢文楷書“順治通寶”,對讀。錢背穿左豎書“一厘”,為折銀標準。穿右為漢字“臨”,紀局名。錢徑2.52厘米,穿徑0.50厘米,郭厚0.12厘米。重4.4克。

M3:4-43(圖17.19,圖19、圖20),1枚。一厘錢。圓形,方穿,周郭規整。正面錢文楷書“順治通寶”四字,對讀。錢背穿左豎書“一厘”二字,為折銀標準。穿右為漢字“同”,紀局名。錢徑2.48厘米,穿徑0.61厘米,郭厚0.11厘米。重2.9克。

M3:4-44(圖17.20,圖19、圖20),1枚。一厘錢。圓形,方穿,周郭規整。正面錢文楷書“順治通寶”,對讀。錢背穿左豎書“一厘”,為折銀標準。穿右為漢字“東”,紀局名。錢徑2.59厘米,穿徑0.53厘米,郭厚0.10厘米。重3.0克。

M3:4-45(圖17.21,圖19、圖20),29枚。小平錢。圓形,方穿,周郭規整。正面錢文楷書“順治通寶”,對讀。背面穿左右為滿文,紀局名“寶泉”。錢徑2.72厘米,穿徑0.58厘米,郭厚0.11厘米。重3.6克。

M3:4-46(圖17.22,圖19、圖20),13枚。小平錢。圓形,方穿,周郭規整。正面錢文楷書“順治通寶”,對讀。背面穿左右為滿文,紀局名“寶源”。錢徑2.72厘米,穿徑0.58厘米,郭厚0.12厘米。重4.4克。

M3:4-47(圖17.23,圖19、圖20),7枚。小平錢。圓形,方穿,周郭規整。正面錢文楷書“順治通寶”,對讀。背面穿左滿文,右為漢文“浙”,紀局名。錢徑2.68厘米,穿徑0.56厘米,郭厚0.10厘米。重4.1克。其中1枚,在郭內“順治通寶”四字之間分別有一圓形穿孔。

M3:4-48(圖17.24,圖19、圖20),4枚。小平錢。圓形,方穿,周郭規整。正面錢文楷書“順治通寶”,對讀。背面穿左滿文,右為漢文“臨”,紀局名。錢徑2.75厘米,穿徑0.56厘米,郭厚0.12厘米。重4.3克。

M3:4-49(圖18.1,圖19、圖20),4枚。小平錢。圓形,方穿,周郭規整。正面錢文楷書“順治通寶”,對讀。背面穿左滿文,右為漢文“薊”,紀局名。錢徑2.75厘米,穿徑0.58厘米,郭厚0.10厘米。重4.0克。

M3:4-50(圖18.2,圖19、圖20),3枚。小平錢。圓形,方穿,周郭規整。正面錢文楷書“順治通寶”,對讀。背面穿左滿文,右為漢文“陜”,紀局名。錢徑2.65厘米,穿徑0.58厘米,郭厚0.12厘米。重4.3克。

M3:4-51(圖18.3,圖19、圖20),1枚。小平錢。圓形,方穿,周郭規整。正面錢文楷書“順治通寶”,對讀。背面穿左滿文,右為漢文“昌”,紀局名。錢徑2.81厘米,穿徑0.58厘米,郭厚0.12厘米。重3.2克。

M3:4-52(圖18.4,圖19、圖20),9枚。小平錢。圓形,方穿,周郭規整。正面錢文楷書“順治通寶”,對讀。背面穿左滿文,右為漢文“東”,紀局名。錢徑2.81厘米,穿徑0.58厘米,郭厚0.12厘米。重4.0克。

M3:4-53(圖18.5,圖19、圖20),2枚。小平錢。圓形,方穿,周郭規整。正面錢文楷書“順治通寶”,對讀。背面穿左滿文,右為漢文“宣”,紀局名。錢徑2.72厘米,穿徑0.58厘米,郭厚0.12厘米。重3.8克。

M3:4-54(圖18.6,圖19、圖20),3枚。小平錢。圓形,方穿,周郭規整。正面錢文楷書“順治通寶”,對讀。背面穿左滿文,右為漢文“同”,紀局名。錢徑2.76厘米,穿徑0.58厘米,郭厚0.12厘米。重3.9克。

M3:4-55(圖18.7,圖19、圖20),1枚。小平錢。圓形,橢圓形穿,周郭規整。正面錢文楷書“順治通寶”,對讀。背面穿左滿文,右為漢文“原”,紀局名。錢徑2.81厘米,穿徑0.75~0.88厘米,郭厚0.08厘米。重2.9克。

M3:4-56(圖18.8,圖19、圖20),1枚。小平錢。圓形,方穿,周郭規整。正面錢文楷書“順治通寶”,對讀。背面穿左滿文,右為漢文“寧”,紀局名。錢徑2.78厘米,穿徑0.58厘米,郭厚0.12厘米。重3.6克。

M3:4-57(圖18.9,圖19、圖20),1枚。小平錢。不規則形,方穿,周郭見剪郭痕跡。正面錢文楷書“順治通寶”,對讀。光背,見向心形放射狀劃痕5組共10條。錢徑2.34~2.55厘米,穿徑0.56厘米,郭厚0.10厘米。重3.6克。

M3:4-58(圖18.10),1枚。小平錢,為卷邊羅漢錢。圓形,方穿,周郭規整。正面錢文楷書“康熙通寶”,對讀?!拔酢弊殖寂缘淖髠葲]有一豎。錢背穿左右為滿文,紀局名“寶泉”。形制特殊,錢體外緣有一周內卷的包邊。錢徑2.48厘米,穿徑0.56厘米,緣厚0.28厘米。重4.1克。

M3:4-59(圖18.11),1枚。小平錢。圓形,方穿,周郭規整。正面錢文楷書“康熙通寶”,對讀。錢背穿左右為滿文,紀局名“寶泉”。郭較窄,錢徑2.24厘米,穿徑0.55厘米,郭寬0.07厘米,郭厚0.08厘米。重2.0克。

M3:4-60(圖18.12),11枚。小平錢。圓形,方穿,周郭規整。正面錢文楷書“康熙通寶”,對讀。錢背穿左右為滿文,紀局名“寶泉”。錢徑2.32厘米,穿徑0.58厘米,郭厚0.10厘米。重2.2克。

M3:4-61(圖18.13),3枚。小平錢。圓形,方穿,周郭規整。正面錢文楷書“康熙通寶”,對讀。錢背穿左右為滿文,紀局名“寶源”。錢徑2.34厘米,穿徑0.53厘米,郭厚0.10厘米。重2.8克。

M3:4-62(圖18.14),1枚。小平錢。圓形,方穿,周郭規整。正面錢文漫漶,依稀可識為楷書“乾隆通寶”四字,對讀。背面穿左右為滿文,紀局名“寶泉”。錢徑2.43厘米,穿徑0.58厘米,郭厚0.15厘米。重3.1克。

M3:4-63(圖18.15、圖21),1枚。圓形,方穿,周郭規整。正面錢文楷書“景興通寶”,對讀。光背。錢徑2.40厘米,穿徑0.61厘米,郭厚0.10厘米。重2.6克。景興是安南黎中興朝顯宗皇帝的年號,黎顯宗皇帝在位46年(1740~1786),是黎中興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與我國清朝乾隆五年到五十年同期,1景興通寶即為其在位年間所鑄。

M3:4-64(圖18.16、圖22),1枚。圓形,方穿,周郭規整。正面錢文楷書“寬永通寶”,對讀。光背。錢徑2.89厘米,穿徑0.61厘米,郭厚0.10厘米。重3.4克。寬永通寶是日本歷史上鑄量最大、鑄期最長、版別最多的一種錢幣,同時也是流入我國數量最多的外國錢幣之一。它始鑄于日本第108代后水尾天皇寬永三年(1626),從1636年開始大量鑄造。結合文字及形制特點,可推斷此枚寬永通寶應為明萬歷年間鑄造于日本,并于其后流傳入中國的。

3.M7(圖23、圖24)

該墓位于發掘區的中部,打破M8、M11。方向320°。墓坑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2.7米,東西寬1.2米。墓口距地表深0.2米,墓底距墓口深1.4米,內填五花土,土質較松。墓內放置單棺,棺木腐朽,棺長2米,寬0.52~0.7米,殘高0.5米。棺內殘存零星人骨,應為遷葬墓。該墓出土釉陶罐1件。

釉陶罐,1件。M7:1(圖25),直口,方唇,短直頸,圓肩,鼓腹,下腹弧收,平底。器身通體施白釉,器身見數處紅綠彩繪花卉圖案,有幾處釉面剝落,釉面剝落處及器物底部露胎,胎質細膩,呈灰白色??趶?.35厘米,腹徑15.5厘米,底徑9.8厘米,通高16.4厘米。

4.M9(圖26、圖27)

該墓位于發掘區的東北部,西鄰M3。方向340°。墓壙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2.5米,東西寬1米。墓口距地表深0.2米,墓底距墓口深0.8米。內填五花土,土質較松。墓內放置單棺,棺木腐朽,棺長1.66米,寬0.45~0.52米,殘高0.2米。人骨架保存狀況較差,頭骨位于北部,面向上,葬式為仰身直肢葬。墓主人性別不詳。

5.M11(圖28、圖29)

該墓位于發掘區的中部,東鄰M8。方向5°。墓壙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2.5米,東西寬1米。墓口距地表深0.2米,墓底距墓口深1.4米。內填五花土,土質較松。墓內放置單棺,棺長1.9米,寬0.47~0.57米,殘高0.4米。人骨架保存狀況較差,頭骨位于北部,面向上,仰身直肢葬。墓主人為男性。出土銅錢7枚。

銅錢,7枚。小平錢,圓形,方穿,周郭規整,光背。

M11:1-1(圖30.1),正面錢文楷書“泰昌通寶”,對讀。錢徑2.55厘米,穿徑0.55厘米,郭寬0.3厘米,郭厚0.1厘米。

M11:1-2(圖30.2),正面錢文楷書“萬歷通寶”,對讀。錢徑2.55厘米,穿徑0.5厘米,郭寬0.25厘米,郭厚0.15厘米。

M11:1-3、M11:1-4、M11:1-5、M11:1-6(圖30.3~5),正面錢文楷書“天啟通寶”,對讀。錢徑2.55厘米,穿徑0.5厘米,郭寬0.3厘米,郭厚0.15厘米。

M11:1-7(圖30.6),正面錢文楷書“崇禎通寶”四字,對讀。錢徑2.65厘米,穿徑0.5厘米,郭寬0.3厘米,郭厚0.15厘米。

(二)雙人合葬墓

1.M5(圖31、圖32)

該墓位于發掘區的北部,南鄰M4。方向0°。墓壙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3.1~3.2米,東西寬2.6米。墓口距地表深0.2米,墓底距墓口深1.6~1.7米,內填五花土,土質較松。墓內放置雙棺,其中東墓穴打破西墓穴。東側墓穴,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3.2米,東西寬1.4米,深1.6米。葬具為木棺,長2.06米,寬0.5~0.66米,殘高0.4米。人骨架保存狀況較差,頭骨位于北部,面向上,葬式為仰身直肢葬。墓主人為女性。西側墓穴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3.1米,東西寬0.5~0.62米,殘高0.5米。人骨架保存狀況較差,頭骨位于北部,面向上,葬式為仰身直肢葬。墓主人為男性。西棺出土鈕扣1件、頂珠1件。

鈕扣,1件。M5:1(圖33.1、圖34),蜜蠟質,扣體呈球形,內有貫通鉆孔,鉆孔頂部飾一銅帽形扣系,帽底呈圓形,上飾二并聯圓形銅鈕,應為系繩之用,鉆孔底部飾一銅托,托上浮雕柿蒂紋。通高2.5厘米,珠徑2厘米。

頂珠,1件。M5:2(圖33.2、圖35),蜜蠟質,珠體呈球形,內有貫通鉆孔,鉆孔兩端原或有飾件,已佚。殘高2.1厘米,珠徑2.5厘米,鉆孔孔徑0.6厘米。

2.M10(圖36、圖37)

該墓位于發掘區的西北部,南鄰M11。方向8°。墓壙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2.7米,東西寬1.9米。墓口距地表深0.2米,墓底距墓口深0.8米,內填五花土,土質較松。墓內放置雙棺,其中東側墓穴打破西側墓穴。東側墓穴,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2.7米,東西寬1米,深0.8米。葬具為木棺,長1.8米,寬0.6~0.7米,殘高0.52米。人骨架由于破壞而殘缺,頭骨位于北部,面向上,葬式為仰身直肢葬。為女性。西側墓穴,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2.7米,東西寬1米,深0.8米。葬具為木棺,長1.94米,寬0.56~0.72米,殘高0.52米。人骨架保存狀況較差,頭骨位于北部,面向上,葬式為仰身直肢葬,墓主人為男性。該墓出土銅幣4枚。

銅幣,4枚。M10:1(圖38),圓形,銹蝕嚴重,錢文及紋樣難以辨識。直徑3.15厘米,厚0.1厘米。

(三)三人合葬墓

1.M1(圖39、圖40)

該墓位于發掘區的北部,北鄰M5。方向0°。墓壙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3~3.2米,寬3.4米。墓口距地表深0.2米,墓底距墓口深1.4米,內填五花土,土質較松。墓內放置三棺,其中西側墓穴打破東部雙棺墓穴。西側墓穴,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3.2米,東西寬1.6米。深1.6米。葬具為木棺,長1.72米,寬0.54~0.68米,殘高0.2米。人骨架保存狀況較差,頭骨位于北部,面向上,葬式為仰身直肢葬。墓主人為女性。西棺出土銀簪4件、鈕扣2顆、銀戒指1件、銅鈕扣5顆、銅錢3枚。東部雙棺墓穴,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3米,東西寬1.9米,深1.6米。中間墓穴葬具為木棺,長1.76米,寬0.6~0.72米,殘高0.2米。人骨架保存狀況較差,頭骨位于北部,面向上,仰身直肢葬。墓主人為女性。東側墓穴葬具為木棺,長2米,寬0.6~0.72米,殘高0.2米。人骨架保存狀況較差,頭骨位于北部,面向上,葬式為仰身直肢葬。墓主人為男性。東棺出土帶扣1件、白水晶子珠93顆、南紅瑪瑙結珠4顆、青石大墜1件、南紅瑪瑙記念珠23顆、芙蓉石墜角3顆、銅飾件2件、南紅瑪瑙背云寶蓋1件、南紅瑪瑙佛塔1件。

帶扣,1件。M1:1(圖41.1~2),銅質,由扣首和扣身兩部分組成??凼灼矫娉蕶E圓形,外飾銅質邊框,邊框一周鏤雕紋飾,紋樣銹蝕嚴重,無法辨識,內嵌瑪瑙。長4.5厘米,寬3.2厘米,厚0.2~0.5厘米??凼着c扣身形制相似,長3.8厘米,寬3.2厘米,厚0.1~0.4厘米。

子珠,93顆。M1:2(圖41.3、圖42),白水晶質,為朝珠的子珠部分。形制相同,均呈球形,直徑1.2厘米;內有貫通鉆孔,孔徑0.2厘米。按朝珠規制,總數原應為108顆。

結珠,4顆。M1:3(圖41.4~5,圖42),南紅瑪瑙質,為朝珠的結珠部分,其中佛頭1顆、佛肩2顆、佛臍1顆。佛肩與佛臍形制相同,均呈球形,直徑2厘米,內有貫通鉆孔,孔徑0.3厘米。佛頭與其他3顆結珠形制、尺寸基本相同,除聯結朝珠主體部分之貫通鉆孔外,另有一鉆孔為聯結背云之用,孔徑為0.35厘米。

大墜,1件。M1:4(圖41.6、圖42),青石質,為朝珠的背云部分末端之大墜。整體近四棱臺形,縱截面近梯形,橫截面呈不規則矩形,長4.1厘米,寬0.8~1.6厘米,厚0.7~1.9厘米。上部中央有貫通鉆孔,孔徑0.2厘米。

記念珠,23顆。M1:5(圖41.7、圖42),南紅瑪瑙質,為朝珠的記念部分主體,形制相同,均呈球形,直徑0.9厘米,內有貫通鉆孔,孔徑0.2厘米。原應為3串,每串各10顆,總計30顆,遺失7顆。

墜角,共3顆。M1:6(圖41.8~10,圖42),芙蓉石質,為朝珠記念部分墜角。3串記念,每串各1顆。墜角形制相同,整體呈水滴形,長1.9厘米,寬0.4~1.1厘米,厚0.25~0.8厘米。上部中央有貫通鉆孔,孔徑0.1厘米。

銅飾件,2件。M1:7(圖41.11~12,圖42),為聯結佛頭與朝珠主體部分之飾件。形制相同,平面呈銅錢形,除外郭及穿郭部分外均為鏤空。直徑1.3厘米,厚0.2厘米。

銀簪,4件。M1:8(圖41.13),整體呈圓錐形,簪首已佚,末端已殘。殘長6.8厘米,截面呈圓形,截面直徑為0.15厘米。M1:9(圖41.14),簪體扁平,平面呈矩形,截面呈“一”字形,簪首呈半球形。素面。全長6.5厘米,寬0.3~0.9厘米,厚0.1~0.25厘米。M1:10(圖41.15),簪體扁平,平面呈矩形,截面呈“一”字形,簪首呈半球形,通體素面,無紋飾,末端已殘。殘長4.2厘米,寬0.2~0.7厘米,厚0.1~0.25厘米。M1:11(圖41.16),為扁方形簪,簪體扁平,截面呈“一”字形,簪首截面呈梅花形。素面。全長11厘米;簪體寬0.5~1.0厘米,厚0.15~0.3厘米;簪首寬1.1厘米,厚0.6厘米。

鈕扣,2顆。M1:12(圖41.17~18,圖43),蜜蠟質,形制相同,均呈球形,直徑1.6厘米。內有貫通鉆孔,孔徑0.25厘米。其中一顆帶銀質扣系,連頂通高2.3厘米。

戒指,1件。M1:13(圖41.19),銀質,主體部分為一整根銀條彎折而成,平面圓形,長1.8厘米,寬1.7厘米,截面呈“一”字形,寬1.2厘米,厚0.35厘米。銀條兩端接口處由一根細銀條連接,截面呈“一”字形,寬0.15厘米,厚0.02厘米。

鈕扣,5顆。M1:14(圖41.20~24),形制基本相同,扣體均呈球形,扣系均為一根銅條彎折而成,連接在扣體上部。素面。通高為1.3~1.8厘米,扣系直徑為1~1.2厘米。

背云寶蓋,1件。M1:16(圖41.25、圖42),為銅質邊框內嵌南紅瑪瑙,邊框平面近橢圓形,通體飾淺浮雕二龍戲珠紋。上下各飾一銅穿,平面呈矩形,為系掛背云絳條之用。邊框內嵌紅瑪瑙,整體呈凸透鏡形,平面呈橢圓形,截面亦呈橢圓形。通體素面無紋飾。整體平面長3.5厘米,寬3.2厘米,厚0.15~0.9厘米。

佛塔,1件。M1:17(圖41.26、圖42),南紅瑪瑙質,整體呈葫蘆形。內有貫通鉆孔,葫蘆口部一側截面平整,底部一側截面內凹,為連接佛頭之用。通高1.5厘米,寬0.7~1.1厘米,鉆孔孔徑0.2厘米。

銅錢,3枚。M1:15,形制完全相同,均為圓形方穿,周郭完整。正面楷書“乾隆通寶”,對讀,背面穿左右兩側書滿文“寶泉”,紀局名。錢徑2.4厘米,穿徑0.55厘米,郭寬0.35厘米,厚0.15厘米。

2.M4(圖44、圖45)

該墓位于發掘區的東北部,南鄰M5。方向2°。墓壙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3~3.3米,寬3.2米。墓口距地表深0.2米,墓底距墓口深1.4米,內填五花土,土質較松。

墓內放置三棺,其中東側墓穴打破西側雙棺墓穴。西側雙棺墓穴,南北長3.05米,東西寬2.2米,深1.6米。

墓穴內西側葬具為木棺,長2.12米,寬0.6~0.72米,殘高0.22米。人骨架保存狀況較差,頭骨位于北部,面向偏東,葬式為仰身直肢葬。墓主人為男性。西棺出土朝珠1組、青金石銅帽頂1件、和田白玉環1件、銅飾件2件、銅錢6枚。墓穴內東側葬具亦為木棺,長2.14米,寬0.62~0.75米,殘高0.2米。人骨架保存狀況較差,頭骨位于北部,面向偏東,葬式為仰身直肢葬。墓主人為女性。中棺出土銅錢1枚、蜜蠟珠3顆。東側墓穴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3.3米,東西寬1.3米,深1.6米。葬具為木棺,長1.78米,寬0.45~0.55米,殘高0.15米。人骨架保存狀況較差,頭骨位于北部,面向上,葬式為仰身直肢葬。墓主人為女性。東棺出土石珠4顆、銅錢2枚、鎏金銀耳環2件。

朝珠,1組。M4:1(圖47),主要由子珠、隔珠、佛頭塔、背云寶蓋、記念與墜角六部分組成,大墜缺失。子珠(圖46.1)為硨磲質,現存96顆,形制相同,均呈球形,直徑1.25厘米。內有貫通鉆孔,孔徑0.25厘米。隔珠(圖46.2~5)為南紅瑪瑙質,共4顆。其中佛頭1顆、佛肩2顆、佛臍1顆。佛肩與佛臍形制相同,均呈球形,直徑2.15厘米;內有貫通鉆孔,孔徑0.2~0.25厘米。佛頭(圖46.5)與其他3顆隔珠形制、尺寸基本相同,除聯結朝珠主體部分之貫通鉆孔外,另有一鉆孔為聯結背云之用,孔徑為0.25厘米。記念珠(圖46.8)為紅瑪瑙質,共30顆,形制相同,均呈球形,直徑0.95厘米。內有貫通鉆孔,孔徑0.25厘米。墜角為芙蓉石質,共3顆,形制、尺寸略有差異,均呈水滴形,上部中央有貫通鉆孔。第一顆(圖46.9),長1.65厘米,寬0.25~0.95厘米,厚0.4~0.8厘米;第二顆(圖46.10),長1.75厘米,寬0.2~1厘米,厚0.15~0.7厘米;第三顆(圖46.11),長1.5厘米,寬0.2~1厘米,厚0.15~0.75厘米。佛頭塔(圖46.6)為紅瑪瑙質,整體呈寶瓶形,內有貫通鉆孔,長2.2厘米,寬0.5~1.1厘米,孔徑0.25~0.35厘米。背云寶蓋(圖46.7)為芙蓉石質,外側原有金屬邊框。整體呈凸透鏡形,平面呈橢圓形,長2.8厘米,寬2.4厘米。輪廓邊緣被縱向打磨為直邊,邊緣厚0.15厘米,中心厚0.9厘米。

銅飾件,2件。M4:4(圖46.14~15,圖47),為朝珠中聯結佛頭與朝珠主體部分之飾件。形制相同,其中一件已殘,平面呈銅錢形,除外郭及穿郭部分外均為鏤空。直徑1.2厘米,厚0.15厘米。

帽頂,1件。M4:2(圖46.12、圖48),銅質,為三層組合而成,內有螺紋桿貫通固定。底層似圓帽形,有縱向條帶狀紋飾,近底緣處環飾一周點紋及一周斜弦紋。中層呈蓮花托形,一周環飾蓮瓣紋。上層頂珠為青金石質。腐蝕嚴重,表面粗糙。頂珠頂部見一銅帽,雙層,均為梅花形,下層明顯大于上層,兩層錯縫疊置。通高4.1厘米,寬1.1~2.4厘米,頂珠直徑為1.8厘米。結合清代頂珠用料制度,該帽頂應屬四品頂戴。

玉環,1件。M4:3(圖46.13、圖49),和田白玉質,整體呈環形,平面呈圓形。素面。外徑3.2厘米,內徑2厘米,厚0.5~0.6厘米。

蜜蠟珠,3顆。M4:7(圖46.16~18,圖50),規格一致,均呈球形,直徑2厘米,內有貫通鉆孔,孔徑0.15厘米。

石珠,4顆。M4:8(圖46.19~22,圖51),規格一致,均呈球形,直徑1.75厘米,內有貫通鉆孔,孔徑0.2厘米。

鎏金銀耳環,2件。M4:10(圖46.23~24,圖52),規格相同,均為一根銀條彎折而成,平面呈圓形,表面鎏金,通體素面,無紋飾。直徑1.5厘米,厚0.15厘米。

銅錢,6枚。其中M4:5-1、M4:5-2、M4:5-3、M4:5-4形制基本相同,均為小平錢,圓形,方穿,周郭規整,正面錢文楷書“康熙通寶”,對讀,錢背穿左右為滿文“寶泉”,紀局名。錢徑2.6~2.7厘米,穿徑0.55~0.6厘米,郭寬0.4~0.45厘米,郭厚0.1~0.15厘米。M4:5-5與M4:5-6形制完全相同,均為小平錢,圓形,方穿,周郭規整,正面錢文楷書“乾隆通寶”,對讀,錢背穿左右為滿文“寶源”,紀局名。錢徑2.4厘米,穿徑0.5厘米,郭寬0.35厘米,郭厚0.1厘米。

銅錢,1枚。M4:6,小平錢,圓形,方穿,周郭規整,正面錢文楷書“乾隆通寶”,對讀,錢背穿左右為滿文。錢徑2.3厘米,穿徑0.55厘米,郭寬0.25厘米,郭厚0.15厘米。

銅錢,2枚。M4:9,形制完全相同,均為小平錢,圓形,方穿,周郭規整,正面錢文楷書“乾隆通寶”,對讀,錢背穿左右為滿文“寶泉”,紀局名。錢徑2.3厘米,穿徑0.4厘米,郭寬0.25厘米,郭厚0.1厘米。

3.M6(圖53、圖54)

該墓位于發掘區的南部,北鄰M4。方向358°。墓壙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2.8米,東西寬3.1米。墓口距地表深0.2米,墓底距墓口深1.5~1.7米,內填五花土,土質較松。

墓內放置三棺,其中東側墓穴和西側墓穴分別打破中間墓穴。西側墓穴,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2.8米,東西寬1.3米,深1.8米。葬具為木棺,長1.96米,寬0.68~0.8米,殘高0.25米。人骨架保存狀況較好,頭骨位于北部,面向上,葬式為仰身直肢葬。墓主人為男性。西棺出土帶扣2件、銅帽頂1件、銀質“?!弊皱V1件、銀質“王汝才”戳印貿易錠1件、手串1件、銅錢2枚、木器1件。中間墓穴,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2.8米,東西寬1.1米,深1.9米。葬具為木棺,長1.88米,寬0.6~0.72米,殘高0.2米。人骨架保存較亂,頭骨位于北部,面向移位。墓主人為女性。中棺出土銀手鐲2件、銅煙鍋1件、銅錢2枚。東側墓穴,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2.8米,東西寬1.1米,深1.7米。葬具為木棺,長1.88米,寬0.52~0.62米,殘高0.2米。人骨架保存較亂,頭骨位于北部,面向移位。墓主人為女性。東棺出土銅錢2枚、銅質花卉紋扣3顆。

帶扣,2件。M6:1,銅質,形制基本相同,其中1件有殘損??垠w呈橢圓形,邊框為銅質,內嵌紅珊瑚,扣環與扣體一側相連,平面亦呈橢圓形,表面銹蝕嚴重,紋飾難以辨識。M6:1-1(圖55.2),全長7.5厘米,寬2.5~5.1厘米,厚0.4~1.3厘米。M6:1-2(圖55.1),全長7厘米,寬3.2~5.2厘米,厚0.4~1.3厘米。

帽頂,1件。M6:2(圖55.3),銅質,僅存頂珠。珠體呈圓形。底部見銅托,平面呈蓮花形。頂部見銅帽,整體呈帽形,近珠體一側環飾蓮瓣紋,上部銹蝕較為嚴重,紋飾難以辨識。殘高3.9厘米,珠徑2.9厘米。結合清代頂珠用料制度推斷,該頂戴應屬七品。

“?!弊皱V,1件。M6:3(圖55.4,圖56~圖57),銀質,整體呈饅頭形,上表面近圓形,中部見陰線刻“?!弊?,底部見少量蜂窩狀氣孔。長2.6厘米,寬2.5厘米,厚1.15厘米。結合其形制特點推測,應為明末清初之際的產物。

貿易錠,1件。M6:4(圖55.5,圖58~圖60),銀質,整體呈饅頭形,上表面平面近橢圓形,正中見一矩形戳印,印文為陽文“王汝才”,直讀,底部見少量蜂窩狀氣孔。長2.3厘米,寬2厘米,厚1~1.1厘米。

手串,1件。M6:5(圖61),由玉珠、瑪瑙隔珠、瑪瑙佛頭塔組成。玉珠(圖55.6),共10顆,和田玉質,形制基本相同,為長筒形中凸六面體珠,內有貫通鉆孔。全長2.6厘米,寬0.45~1.05厘米?,旇Ц糁椋▓D55.7~9),共3顆,紅瑪瑙質,形制基本相同,呈球狀,內有貫通鉆孔(其中一顆見二鉆孔,垂直分布),珠徑1.45厘米,鉆孔孔徑0.2厘米?,旇Х痤^塔(圖55.10),共1顆,紅瑪瑙質,整體呈寶瓶形,內有貫通鉆孔。全長1.25厘米,寬0.5~0.8厘米,鉆孔孔徑0.3厘米。

銀手鐲,2件。M6:8(圖55.11~12),形制基本相同,均為一整根銀條彎折而成,平面呈馬蹄形。素面。長6.6~6.75厘米,寬5.8~6.1厘米,截面呈圓形,直徑均為0.45厘米。

煙鍋,1件。M6:9(圖55.13),銅質。煙鍋呈圓形,直徑2.25厘米,內徑1.7厘米,高1.55厘米。煙鍋至頸部過渡處有一道凸棱,煙桿截面呈圓形,中間有孔。全長9.95厘米,煙桿截面直徑0.75厘米。

鈕扣,3顆,銅質。其中M6:12-1與M6:12-2(圖62.1~2)形制完全相同,扣體呈球形,扣鈕已殘,扣體頂部、底部鏤雕六瓣花卉紋樣,扣體一周鏤雕梅花、菊花圖案各兩組,位置對稱分布。通高2.25厘米,扣體直徑1.9厘米。M6:12-3,扣體呈球形,扣鈕已殘,扣體部分環飾點紋,其余部分銹蝕嚴重,紋樣無法辨識。通高2.45厘米,扣體直徑1.8厘米。

銅錢,2枚。M6:6(圖62.3~4),形制基本相同,均為小平錢,圓形,方穿,周郭規整,正面錢文楷書“乾隆通寶”,對讀,錢背穿左右為滿文“寶泉”,紀局名。錢徑2.45~2.5厘米,穿徑0.5~0.55厘米,郭寬0.25~0.3厘米,郭厚0.15厘米。

銅錢,2枚。M6:10(圖62.5~6),形制完全相同,均為小平錢,圓形,方穿,周郭規整,正面錢文楷書“乾隆通寶”,對讀,錢背穿左右為滿文“寶泉”,紀局名。錢徑2.55厘米,穿徑0.55厘米,郭寬0.25厘米,郭厚0.15厘米。

銅錢,2枚。M6:11,形制完全相同,均為小平錢,圓形,方穿,周郭規整,銹蝕嚴重,錢文已不可辨識。錢徑2.7厘米,穿徑0.5厘米,郭寬0.4厘米,郭厚0.15厘米。

木器,1件。M6:7,腐朽殘損嚴重,無法拼合,其原始形制、尺寸、功用均不可辨識。

4.M8(圖63、圖64)

該墓位于發掘區的中部,西鄰M11,南鄰M7。方向5°。墓壙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2.7~2.8米,東西寬2.2米。墓口距地表深0.2米,墓底距墓口1.1~1.4米,內填五花土,土質較松。墓內放置三棺。東側墓穴,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2.7米,東西寬0.9米,深1.3米。葬具為木棺,長1.9米,寬0.45~0.6米,殘高0.2米。人骨架保存狀況較差,頭骨位于北部,面向上,葬式為仰身直肢葬。墓主人為女性。東棺出土釉陶罐1件、銅錢1枚。中間墓穴,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2.8米,寬1米,深1.6米。葬具為木棺,長1.9米,寬0.5~0.66米,殘高0.5米。人骨架保存狀況較差,頭骨位于北部,面向上,葬式為仰身直肢葬。墓主人為女性。西側墓穴,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2.8米,東西寬1米,深1.5米。棺內未見人骨架和隨葬器物。

釉陶罐,1件。M8:1(圖65),侈口,圓方唇,短頸向內斜收,折肩,斜直腹,近底略外展,平底。器物口沿至肩部施一層青釉,釉色稀薄。腹部見滴釉現象。腹部、底部露胎,胎質細膩,呈乳白色??趶?.85厘米,腹徑11.2厘米,底徑7.35厘米,通高11.15厘米。

銅錢,1枚。M8:2,小平錢,圓形,方穿,周郭規整,正面錢文楷書“咸豐通寶”,對讀,錢背穿左右為滿文“寶泉”,紀局名。錢徑2.55厘米,穿徑0.6厘米,郭寬0.35厘米,郭厚0.2厘米。

三、墓葬及隨葬器物簡析

(一)墓葬形制

太陽宮科技文化創業大廈項目地塊范圍內共發掘明清墓葬11座。墓葬均為豎穴土壙墓,可分為單棺葬墓、雙棺合葬墓、三棺合葬墓。其中M2、M3、M7、M9、M11為單棺葬墓,M5、M10為雙棺合葬墓,M1、M4、M6、M8為三棺合葬墓。M7為遷葬墓。

(二)葬具葬式

葬具:均為木棺。

葬式:M7因墓主遷葬,故葬式不明。其余墓葬除墓主遺骨擾亂嚴重、無法判斷者外均為仰身直肢葬。頭向均為北向。

(三)隨葬器物

本次考古發掘的11座墓葬共出土各類器物59件(組)。

按質地分,主要有銀、銅、陶、玉、料及各類寶石。銀器包括銀簪、銀戒指、銀手鐲、銀錁,銅器包括銅錢、銅幣、銅帶扣、銅煙鍋、銅飾件、銅印章、銅帽頂,陶器均為釉陶罐,玉器、料器及各類寶石器包括朝珠部件、料珠、蜜蠟珠、玉手串、帽頂珠等。

這批出土器物種類豐富,形式多樣,其中不乏相對罕見的品類,其中以朝珠、銅鏡、銀錠以及品類齊全的順治通寶等較為特殊。

1.朝珠

朝珠是清朝特有的一種佩飾,也是清代服飾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用以顯示和標志所有者身份和地位的高低。朝珠主要由108顆“子珠”(也稱“主珠”)串綴而成。子珠的數量是因佛教信徒所用數珠對應12月、24節氣、72候為一年的說法而確定的。通常而言,這108顆子珠的材質、大小、形制、顏色應完全一致。在108顆主珠中,每隔27顆穿入一顆與子珠材質、顏色、大小不同的大珠,稱作“隔珠”或“分珠”,俗稱“佛頭”。這4顆佛頭將108顆子珠均分成等長的四段。在位于頸后的那顆佛頭之下,連綴一顆葫蘆形飾件,被稱為“佛頭塔”。佛頭塔中空,可穿綴絲絳,絲絳中部有“背云”,絳末端垂一顆“大墜”。在佛頭塔左右兩側穿掛3串小珠,每串有小珠10粒,稱為“記念”或“三臺”,末端各系一“墜角”,象征每月三旬各十天。佩戴時,這一串“佛頭”“佛頭塔”“背云”和“大墜”均從頸后垂于后背,“記念”則垂在胸前,男性為左二右一,女性則為左一右二。2此次太陽宮鄉出土的2盤朝珠,在數量和組合上略有缺失,但是也較為真實地展現了朝珠的使用和構成情況。

2.銅鏡

方形吉語銘文鏡是較為典型的清代乾隆時期的湖州鏡,素寬緣,鏡背飾四言四句韻語及款識,銅質精良。該鏡與浙江紹興出土的銅鏡、3旅順博物館收藏的方鏡4基本相同。在清人筆記中,薛晉侯銅鏡與曹素功制墨、穆大展刻字、顧青娘與王幼君制硯、張玉賢火筆竹器齊名,足見一時之盛。5該鏡既沒鈕,也無柄,可能與鏡臺組合使用。

3.銀錠

銀錠在北京地區的清代考古中較為少見,是當時白銀貨幣使用與流通的重要見證。白銀屬于貴金屬,在我國貨幣化開始于唐代,完成于明朝中期以后,并取得了貨幣本位的地位。從器物形制來看,明代銀錠對前代有傳承也有變化,且變化較為復雜。值得注意的是,明代中后期,完成了中國古代銀錠從宋元時期平板束腰(不起翅或稍起翅)的主流鋌形向明清時期立體起翅的“元寶”錠形的演變。隨著白銀貨幣化的加深和本位貨幣地位的進一步確立,清以后,銀錠在中國社會各個地區、各個領域都得到了廣泛的使用。清代的銀錠器形延續了明朝后期地域化的傾向,且愈演愈烈,使清代成為中國歷史上銀錠器形最為繁多的時期。清代銀錠銘文以戳記為主,基本沒有了從唐代到明代一直都存在的鏨刻銘文。6銀錠作為計重使用的貴金屬稱量貨幣,其根本的要素是成色,即含銀量。成色高下或含銀量多少,決定了銀錠的價值。根據此次對6件銀錠所做的金屬成分檢測結果,其銀含量主要在97%~98%之間,達到了清代銀錠的含銀量標準。7

4.順治通寶

M3出土大量銅錢,其中尤以品類豐富的順治通寶較為少見。

順治年間一共發生了五次貨幣改制,隨之形成了五種類型的順治通寶,一般也被統稱為“順治五式”。M3出土的順治通寶涵蓋了這“五式”。

第一式為仿明錢式,襲明錢形制,始鑄于順治元年(1644)。清軍占據北京后,同時在貨幣鑄造上大量采用了明代遺留的舊機構、工匠和錢幣制作工藝。因此這一時期鑄造的“順治通寶”錢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明朝鑄幣的風格,且由中央的工部和戶部主持造幣,而地方鑄幣在這一時期基本處于停滯狀態,所以沒有出現像明代錢幣那樣的“背文記地錢”。此式正面錢文楷書“順治通寶”四字,對讀,光背。該墓中共出土此式銅錢3枚。

第二式為單字紀局式,始鑄于順治二年,停鑄于順治九年(1645~1652)。錢背由單一漢字(有穿上、穿右及穿左三類)記載其鑄錢局。文獻記載,順治年間全國先后設有二十三個鑄錢局,開鑄單字紀局錢。該墓中僅出土其中一種,共4枚。標本正面錢文楷書“順治通寶”四字,對讀,背面穿右楷書單一漢字“戶”,即戶部寶泉局所鑄。

第三式為一厘式,始鑄于順治十年(1653,同期順治二式停鑄)。其工藝較順治二式更為精美,背文由穿右一楷書漢字紀局名與穿左楷書“一厘”組成?!耙焕濉倍秩≌坫y一厘之意,可直接與官銀兌換,故稱“一厘”式。據文獻記載,此式銅錢,全國先后設十九處鑄錢局進行鑄造。順治三式為清初貨幣銀本位制的實物證明,各地鑄錢局所鑄銅錢版式基本統一且固定,也是這一時期政局趨于穩定、經濟體系趨于完善的歷史見證。順治三式于該墓中共出土8枚。其中,背面穿右為漢字“戶”的銅錢2枚,即戶部寶泉局所鑄;背面穿右為漢字“工”的銅錢1枚,即工部寶源局所鑄;背面穿右為漢字“宣”的銅錢1枚,即直隸宣化鎮局所鑄;背面穿右為漢字“臨”的銅錢2枚,即山東臨清鎮局所鑄;背面穿右為漢字“同”的銅錢1枚,即山西大同鎮局所鑄;背面穿右為漢字“東”的銅錢1枚,即山東省局所鑄。

第四式為滿文式,始鑄于順治十四年(1657),同年各省、鎮鑄錢局停鑄各類舊式銅錢,僅保留戶部寶泉局及工部寶源局開鑄新錢,錢背穿左右各書滿文“寶泉”或“寶源”。此次幣制改革的意義在于其完全脫離了明代貨幣體系而確立了清代制錢風格,標志著從明代貨幣形制向清代貨幣形制的轉變已正式完成。順治四式銅錢是這一歷史事件重要的實物見證。順治四式于該墓中共出土42枚,其中29枚,背面穿左右為滿文“寶泉”,即戶部寶泉局所鑄;另外13枚,背面穿左右為滿文“寶源”,即工部寶源局所鑄。

第五式為滿漢文式,順治十七年(1660)戶部提準十四個地方局按照順治四式的規格開鑄新錢,錢背穿左右分別書鑄錢局滿漢文名稱。順治五式于該墓中共出土29枚。其中,背面穿左書滿文、穿右書漢文“臨”的銅錢4枚,即山東臨清鎮局所鑄;背面穿左書滿文、穿右書漢文“薊”的銅錢4枚,即直隸薊州鎮局所鑄;背面穿左書滿文、穿右書漢文“陜”的銅錢3枚,即陜西省局所鑄;背面穿左書滿文、穿右書漢文“昌”的銅錢1枚,即湖廣武昌府局所鑄;背面穿左書滿文、穿右書漢文“東”的銅錢9枚,即山東省局所鑄;背面穿左書滿文、穿右書漢文“宣”的銅錢2枚,即直隸宣化鎮局所鑄;背面穿左書滿文、穿右書漢文“同”的銅錢3枚,即山西大同鎮局所鑄;穿為橢圓形,背面穿左書滿文、穿右書漢文“原”的銅錢1枚,即山西太原府局所鑄;背面穿左書滿文、穿右書漢文“寧”的銅錢1枚,即江南江寧府局所鑄。

(四)墓葬年代

通過此次考古發掘,根據墓葬開口層位、形制、墓葬之間位置關系以及出土器物,初步確定這批墓葬年代以清代為主。僅M11因出土銅錢所定年限為不早于崇禎時期,無法準確判斷其為清代墓葬,故暫定為明代墓葬。

(五)喪葬習俗及文化性質

在考古發掘過程中,未出土墓志、墓碑等有明確文字記載的遺物,因而這批墓葬性質、歸屬、族屬不明。根據墓葬的形制及出土器物推斷,這批墓葬屬平民墓葬。這批墓葬的發掘,為研究清代平民墓的分布、形制及當時的喪葬習俗提供了新的資料。

猜你喜歡
首飾
首飾,是身體的告白
《互生》首飾系列
怡安/寶石首飾系列
寶石首飾系列
同暉首飾 福古老金系列
寶石首飾系列
寶石首飾系列
寶石首飾系列
寶石首飾系列
魔K鉆飾:這可能是2018年最潮的K金首飾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