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淀區中關村南大街清代墓葬考古發掘報告

2023-11-04 13:14北京市考古研究院
收藏家 2023年8期
關鍵詞:墓穴金絲器物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文化遺產研究院)

一、發掘概況

2020年4月19日至5月2日,為配合中關村南大街11號院項目的建設,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對該項目占地范圍內的古代墓葬進行了考古發掘。發掘區(圖1)位于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東至中關村南大街,北至魏公村路,南至魏公村南街。該區域GPS定位坐標為(E116°19′00″、N39°57′13″)。

此次發掘清理古代墓葬共計11座(圖2),發掘面積131平方米。

二、地層堆積

發掘區地勢較為平坦;地層堆積簡單,自上而下可分為兩層。

第①層:現代回填土層,距地表深0~1.2米,淺黃色土,土質疏松,內含現代建筑垃圾等。

第②層:自然沖積土層,距地表深1.2~4.5米,黃褐色土,土質較硬,內含料礓石、細沙和膠泥。

以下為原生土。

三、墓葬及隨葬器物

11座墓葬均為豎穴土坑墓,開口于①層下。按墓主人數量的多少,可分為單人葬墓、雙人合葬墓和三人合葬墓三種類型。

(一)單人葬墓

共3座,為M9、M10、M11。平面均呈長方形。

1.M9(圖3、圖4)

位于發掘區中部,方向350°。墓壙南北長2.9米,東西寬1.4米,墓口距地表深1米,墓底距墓口深1.5米,內填五花土,土質較松。葬具為木棺,腐朽較嚴重,長1.8米,寬0.64~0.74米,殘高0.3米,殘厚0.03~0.09米。人骨架保存狀況較差,頭骨位于北部。葬式為仰身直肢葬。墓主人為男性。隨葬器物有瓷罐1件,位于棺內北側的中部。

瓷罐,1件。M9:1(圖5、圖6),直口,方圓唇,短束頸,圓肩鼓腹,腹最大徑位于上部,下腹內收。平底,略內凹。通體施青釉。素面。輪制而成??趶?厘米,腹徑12.8厘米,底徑8.6厘米,通高14.1厘米。

2.M10(圖7、圖8)

位于發掘區中北部,南鄰M11,方向275°。墓壙東西長2.5米,南北寬1米,墓口距地表深0.4米,墓底距墓口深1.1米。墓坑內填五花土,土質較松。葬具為木棺,已朽,殘存痕跡東西長1.92米,南北寬0.48~0.6米,殘高0.26米,棺痕厚0.02米。人骨架保存狀況較差,頭骨位于西部。葬式為仰身直肢葬。墓主人為男性。隨葬器物有陶罐1件、銅錢5枚。

陶罐,1件。M10:1(圖09.1),泥質紅陶,斂口,折沿,圓唇,短束頸,溜肩,鼓腹,腹最大徑位于上部。平底,略內凹。胎質較粗糙。素面。輪制而成??趶?1.6厘米,腹徑11.2厘米,底徑7.0厘米,通高11.6厘米。

銅錢,共5枚。乾隆通寶,3枚。圓形,方穿,寬郭,正面錢文楷書“乾隆通寶”四字,對讀。背面穿左右為滿文。標本M10:2-1(圖09.2),背面滿文紀局名“寶源”。錢徑2.32厘米,穿徑0.6厘米,郭厚0.25厘米。標本M10:2-2(圖09.3),背面滿文紀局名“寶泉”。錢徑2.23厘米,穿徑0.54厘米,郭厚0.2厘米。標本M10:2-3(圖09.4),背面滿文紀局名“寶泉”。錢徑2.1厘米,穿徑0.58厘米,郭厚0.15厘米。咸豐通寶,1枚。標本M10:2-4,圓形,方穿,寬郭,正面錢文楷書“咸豐通寶”四字,對讀。背面穿左右為滿文,漫漶不清。錢徑2.4厘米,穿徑0.5厘米,郭厚0.35厘米。余1枚,銹蝕嚴重,字跡不可辨識。

3.M11(圖10、圖11)

位于發掘區中部,方向340°。墓壙南北長2.7米,東西寬1.7米,墓口距地表深1.2米,墓底距墓口深1米。墓坑內填五花土,土質較松。墓內殘存木棺痕跡,長2米,寬0.6~0.8米,底部殘存少量白灰。未發現人骨架及隨葬器物,應為遷葬墓。

(二)雙人合葬墓

共6座,為M1、M2、M3、M5、M6、M8。

1.M1(圖12、圖13)

位于發掘區中南部,方向234°。墓壙平面為梯形,東西長2.76~2.96米,南北寬1.8米,墓口距地表深0.5米,墓底距墓口深1.1~1.2米。該墓的南部打破M5,北側墓穴打破南側墓穴。墓坑內填五花土,土質較松。北側墓穴,平面呈梯形,東西長2.76米,南北寬0.8~0.94米,深1.1米。葬具為木棺,棺長1.76米,寬0.34~0.45米,殘高0.16米。人骨架保存狀況較差,頭骨位于西南部。葬式為仰身直肢葬。墓主人為男性。隨葬器物有陶罐1件,位于棺外西南側。南側墓穴,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2.96米,南北寬1.1米,深1.2米。葬具為木棺,長1.94米,寬0.64~0.74米,殘高0.26米。人骨架保存狀況較差,頭骨位于西南部。葬式為仰身直肢葬。墓主人為女性。隨葬器物有銅錢、耳環、發簪、扁方。

陶罐,1件。M1:1(圖14.1),泥質灰陶。侈口,短束頸,溜肩,鼓腹,腹最大徑偏于上部。平底,略內凹。素面??趶?0.7厘米,腹徑11.6厘米,底徑5厘米,通高10.4厘米。

銀耳環,1件。M1:3(圖14.2、圖15),環體呈圓環形,一側為龍形,中部為龍頭,口內含珠。環體最大直徑2.7厘米,橫截面寬0.2~0.5厘米。

發簪,1件。M1:4(圖14.3、圖16),銅和翡翠組合。簪首為一翡翠佛手,青色,手指圓而細長,拇指與食指合攏,作拈花狀。頸部銹蝕較嚴重。簪體細長,末端殘缺。殘長14.9厘米。簪首高2.5厘米,寬0.6厘米。

銀扁方,1件。M1:5(圖14.4、圖17),首部卷曲,主體呈長方形,尾呈圓弧形。首部飾蝙蝠紋,背面戳印“元成足紋”。長10.4厘米,寬2.2厘米。

銅錢,共4枚??滴跬▽?,1枚。標本M1:2-1(圖14.5),圓形,方穿,寬郭,正面錢文楷書“康熙通寶”四字,對讀。背面穿左右為滿文,紀局名“寶泉”。錢徑2.76厘米,穿徑0.6厘米,郭厚0.2厘米。咸豐重寶,1枚。標本M1:2-2(圖14.6),圓形,方穿,寬郭,正面錢文楷書“咸豐重寶”四字,對讀。背面穿上為“當”,穿下為“十”,穿左右為滿文,紀局名“寶源”。錢徑3.31厘米,穿徑0.77厘米,郭厚0.3厘米。同治重寶,1枚。標本M1:2-3(圖14.7),圓形,方穿,寬郭,正面錢文楷書“同治重寶”四字,對讀。背面穿上為“當”,穿下為“十”,穿左右為滿文,紀局名“寶源”。錢徑2.62厘米,穿徑0.7厘米,郭厚0.35厘米。余1枚,銹蝕嚴重,字跡不可辨識。

2.M2(圖18、圖19)

位于發掘區的中南部,南鄰M1,方向270°。墓壙平面呈梯形,東西長2.3~2.4米,南北寬1.5~1.82米,墓口距地表深0.5米,墓底距墓口深0.8~1米。北側墓穴打破南側墓穴。墓坑內填五花土,土質較松。北側墓穴平面呈梯形,東西長2.4米,南北寬0.7~1米,深0.8米。葬具為木棺,長1.8米,寬0.54~0.7米,殘高0.3米。人骨架保存狀況較差,頭骨位于西部。葬式為仰身直肢葬。墓主人為女性。隨葬器物有發簪、銅幣。南側墓穴平面呈梯形,東西長1.95米,南北寬0.8~1.02米,深1米。葬具為木棺,長1.95米,寬0.56~0.72米。人骨架保存狀況較差,頭骨位于西部。葬式為仰身直肢葬。墓主人為男性。隨葬器物有鼻煙壺、頂戴花翎、玉扳指、銅幣。

發簪,2件。M2:1(圖20.1),銀質。殘,僅存簪體,細直。殘長11.6厘米。M2:2(圖20.2、圖21),禪杖形銅簪,簪首為六面形禪杖,上套圓環。簪體細直,為錐形。簪首高2.4厘米,寬1.9厘米。通長11.9厘米。

鼻煙壺,1套。M2:4(圖20.3、圖22),由壺和勺組成。蓋已失。直口微侈,方唇,短直頸,斜折肩,筒狀深腹微束腰,矮圈足,足脊刮釉露胎,胎質細白。小平底。通體施白釉,釉上施礬紅彩,脫落嚴重。底部飾礬紅方框“道光年制”四字篆書款。另有骨質小勺1件,勺體呈圓柱狀,勺頭由打磨而成,橢圓狀。壺,口徑2.1厘米,圈足直徑2.6厘米,高6.5厘米;勺長5.4厘米。

頂戴花翎,1套,由頂戴和翎管組成。頂戴,1件。M2:5-1(圖20.4、圖23),底部為銅質圓形,上面飾圓珠紋。中部為球形藍寶石。頂部為銅質圓帽,上面飾鏤空圓圈紋。這三部分的中心用螺栓。殘高6.6厘米,寬3.3厘米。翎管,1件。M2:5-2(圖20.5、圖23),玉質,青色。圓柱形,中空。頂部有一半環形鈕,上系銅絲。直徑1.5厘米,高7.7厘米。

扳指,1件。M2:6(圖20.6、圖24),白玉質,圓環形。上端為斜面尖唇,下端為平面方唇。素面。外徑2.85厘米,高2.54厘米,厚0.5厘米。

銅幣,共4枚。光緒元寶,2枚。標本M2:3-1、M2:3-2(圖20.7、8)形制、大小相同,皆圓形,正面中心鑄“光緒元寶”,對讀,邊緣一周文字銹蝕漫漶不清。背面銹蝕嚴重,字跡不可辨識。錢徑3.12厘米。余2枚(圖20.9),形制、大小相同,銹蝕嚴重,字跡不可辨識。標本M2:7,錢徑3.29厘米。

3.M3(圖25、圖26)

位于發掘區的中南部,南鄰M2,方向300°。墓壙平面呈梯形,東西長2.6~2.66米,南北寬1.4~1.8米,墓口距地表深0.5米,墓底距墓口深0.5~0.8米。南側墓穴打破北側墓穴。墓坑內填五花土,土質較松。南側墓穴平面呈梯形,東西殘長2.6~2.64米,南北寬0.9~1米。葬具為木棺,腐朽嚴重,東西長1.84米,南北寬0.54~0.6米,殘高0.1米,殘存厚度0.02米。人骨架保存狀況較好,頭骨位于西部。葬式為仰身直肢葬。墓主人為男性。隨葬器物有玉扳指、鼻煙壺、銅幣。北側墓穴平面呈梯形,東西殘長2.6米,南北寬0.68~0.8米。葬具為木棺,腐朽較嚴重,東西長1.7米,南北寬0.38~0.4米,棺木殘高0.4米。人骨架保存狀況較差,頭骨位于西部。葬式為仰身直肢葬。墓主人為女性。隨葬器物有銅幣。

扳指,1件。M3:2(圖27.1、圖28),翡翠,圓環形。上端為斜面尖唇,下端為平面方唇。素面。外徑3.5厘米,高2.6厘米,厚0.7厘米。

鼻煙壺,1件。M3:3(圖27.2、圖29),帶蓋,蓋體為銅質圓形底座,頂部鑲嵌紅色料珠半顆。底部椎體連接一圓柱體骨質小勺。直口,方唇,短頸,折肩,筒狀體微束腰,隱圈足微外撇,足脊刮釉露胎,胎質細白,小平底。通體施亮青釉,釉色瑩潤光亮。頸部飾青花弦紋兩周。主體紋飾為青花松樹人物垂釣紋,并飾有怪石、蘭草、河流、游魚等。青花發色淡雅,飄浮感強??趶?.9厘米,底徑2.9厘米,壺體高8.2厘米;通高9.1厘米。蓋、勺通長7.5厘米。

銅幣,共5枚。光緒元寶,1枚。標本M3:1-1(圖27.3),圓形,無穿,正面中間鑄有“光緒元寶”,對讀,錢文中心飾六瓣花朵圖樣,外圈邊緣頂部鑄有“湖北省造”,底部文字為“當十”。背面中心鑄有蟠龍圖案,邊緣文字銹蝕嚴重,漫漶不清。錢徑2.79厘米。大清銅幣,2枚。標本M3:1-2(圖27.4),圓形,無穿,正面中心鑄有“大清銅幣”,對讀,邊緣文字上端為滿文“大清銅幣”,滿文兩側為“乙巳”,中間為“戶部”,底部為“當制錢十文”。背面中間鑄有蟠龍圖案,邊緣文字頂端為“光緒年造”,底部為英文“Tai-ChingTi-KuoCopperCoin”。錢徑2.79厘米。M3:1-3(圖27.5),圓形,無穿,正面中心鑄有“大清銅幣”,對讀,邊緣文字銹蝕漫漶不清,背面銹蝕嚴重,字跡不可辨識。錢徑2.79厘米。中華銅幣,2枚。標本M3:1-4和M3:1-5(圖27.6、27.7),皆圓形,無穿,正面圖案中間為交叉的十八星旗和五色旗,邊緣上部文字為“中華銅幣”字樣,下部為“當制錢十文”。背面中間鑄有“壹枚”字樣,邊緣為稻穗組成的嘉禾紋圖樣。錢徑2.69厘米。

銅幣共4枚。光緒元寶,2枚。標本M3:4-1(圖27.8),圓形,無穿,正面中間鑄有“光緒元寶”,對讀,外圈邊緣文字銹蝕,漫漶不清。背面中心鑄有蟠龍圖案,邊緣文字銹蝕,漫漶不清。錢徑2.76厘米。M3:4-2(圖27.9),圓形,無穿,正面中間鑄有“光緒元寶”,對讀,中間為滿文“寶奉”,外圈邊緣文字銹蝕,漫漶不清。背面中心鑄有蟠龍圖案,邊緣文字銹蝕,漫漶不清。錢徑2.76厘米。大清銅幣,1枚。標本M3:4-3(圖27.10),圓形,無穿,正面中心鑄有“大清銅幣”,對讀,邊緣文字銹蝕,漫漶不清。背面銹蝕嚴重,字跡不可辨識。錢徑2.79厘米。中華銅幣,1枚。標本M3:4-4(圖27.11),圓形,無穿,正面圖案中間為交叉的十八星旗和五色旗,邊緣文字銹蝕,漫漶不清。背面中間鑄有“壹枚”字樣,邊緣為稻穗組成的嘉禾紋圖樣。錢徑2.73厘米。

4.M5(圖30、圖31)

位于發掘區的南部,方向345°。墓壙北部被M1打破,平面呈梯形,南北殘長1.5~2.4米,東西殘寬1.7~2.1米,墓口距地表深0.5米,墓底距墓口深1.1~1.16米。東側墓穴打破西側墓穴。墓坑內填五花土,土質較松。東側墓穴平面呈梯形,南北殘長2.4米,東西殘寬0.9~1.1米,深1.1米。葬具為木棺,殘長1.94米,寬0.68~0.76米,殘高0.2米。人骨架保存狀況較差,頭骨位于北部。葬式為仰身直肢葬。墓主人為男性。隨葬器物為銅錢2枚。西側墓穴平面呈梯形,南北殘長1.9米,東西殘寬0.8~1.1米,深1.6米。葬具為木棺,南北殘長1.5米,東西殘寬0.64~0.76米,殘高0.2米。人骨架保存狀況較差,頭骨已被破壞。葬式為側身屈肢葬。墓主人為女性。隨葬器物有銅錢1枚。

銅錢,3枚,均為乾隆通寶。皆圓形,方穿,寬郭,正面錢文楷書“乾隆通寶”四字,對讀。背面穿左右為滿文。標本M5:1-1(圖32.1),背面滿文,紀局名“寶源”。錢徑2.25厘米,穿徑0.55厘米,郭厚0.2厘米。標本M5:1-2(圖32.2),背面滿文,紀局名“寶泉”。錢徑2.22厘米,穿徑0.55厘米,郭厚0.2厘米。標本M5:1-3(圖32.3),背面銹蝕嚴重,字跡不可辨識。錢徑2.4厘米,穿徑0.55厘米,郭厚0.1厘米。

5.M6(圖33、圖34)

位于發掘區的中南部,南鄰M2,方向270°。墓壙平面呈梯形,東西長2.56~2.6米,南北寬2米,墓口距地表深0.6米,墓底距墓口深1米。南側墓穴打破北側墓穴。墓坑內填五花土,土質較松。南側墓穴平面呈梯形,東西殘長2.56米,南北寬0.96~1米,深0.6米。葬具為木棺,已朽,東西長1.8米,南北寬0.58~0.62米,殘高0.5米。人骨架保存狀況較好,頭骨位于西部。葬式為仰身直肢葬。墓主人為女性。隨葬器物有發簪和銅錢。北側墓穴平面呈梯形,東西殘長2.6米,南北寬1.04~1.2米,深0.6米。葬具為木棺,已朽,東西長1.88米,南北寬0.54~0.62米,殘高0.5米。人骨架保存狀況較差且散亂,頭骨位于西部。墓主人為男性。無隨葬器物。

發簪,1件。標本M6:1(圖35.1),銅質。僅存簪體,細長,末端尖細。殘長11.7厘米,厚0.2厘米。

銅錢,1枚。標本M6:2,殘損嚴重,錢文不可辨識。

6.M8(圖36、圖37)

位于發掘區的中部,方向350°。墓壙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3.7米,南北寬2.7米,墓口距地表深1米,墓底距墓口深1.4米。墓坑內填五花土,土質較松。墓坑內存雙棺,東西并排。西棺長2米,寬0.72~0.82米,殘高0.3米。棺內未見人骨架及隨葬器物。東棺長2.08米,寬0.7~0.8米,殘高0.3米。人骨架保存狀況較差,頭骨位于北部。葬式為仰身屈肢葬。墓主人為女性。隨葬器物有發簪、銅錢、戒指。

金簪,3件。

M8:1-1(圖38.1、圖39),簪體已殘。簪首為一鳳凰,以較粗的金絲為骨,鳳凰、云朵等皆焊接于金骨之上,鳳首以細金絲累成,鳳尾、云朵和底部承托金葉系以金片錘揲而成,并焊接于一體,邊緣鑲以金絲,金絲上飾以陰刻細線條。鳳體左側鑲嵌一顆紅寶石。殘長2.5厘米,簪首寬3.15厘米;重4.3克。

M8:1-2(圖38.2、圖40),殘,僅存簪首,簪首中間錘揲、鏨刻成花朵形,花朵中心鑲嵌一塊紅寶石,周圍環繞一圈金珠作點綴花蕊,外圍為齒狀花瓣,左右兩側均有一金葉片,右側葉片金骨之上纏繞有三個金絲鏤空金果。整個簪首以較粗金絲為骨,花瓣和葉片均以金片錘揲而成,焊接于金骨之上,球體為云紋細金絲累成,細部圖案皆用較細金絲掐成。殘長4.6厘米,殘寬3.2厘米;重5.7克。

M8:2(圖38.3、圖41),云龍戲珠形簪首,簪體扁圓。簪首以較粗的金絲為骨,云朵焊接于金骨之上;龍作騰飛狀,駕于云霧之上,龍須、龍爪亦以較粗金絲掐成,龍首、龍體鱗甲以細金絲掐成,焊于一體,龍尾、云朵系以金片錘揲而成,邊緣鑲以金絲,金絲上飾以陰刻細線條。簪首寬2.9厘米,高4.6厘米;通長10.3厘米,重7.7克。

銀簪,2件。M8:3(圖38.4),僅存簪體,體細直。殘長6.7厘米,厚0.1厘米。M8:4(圖38.5),僅存簪體,體扁平。殘長13.9厘米,頂部寬0.8厘米。

戒指,1件。M8:6(圖38.6、圖42),金質,圓環形,中部較平,呈圓角長方形,兩側細窄處對接,戒面飾四條凸弦紋,兩側鏨刻草葉紋。長7.8厘米,直徑2.2厘米,重3.7克。

銅錢,2枚,均為雍正通寶。皆圓形,方穿,寬郭,正面錢文楷書“雍正通寶”四字,對讀。背面穿左右為滿文,紀局名“寶泉”。標本M8:5-1(圖38.7),錢徑2.55厘米,穿徑0.63厘米,郭厚0.2厘米。M8:5-2(圖38.8),錢徑2.6厘米,穿徑0.58厘米,郭厚0.35厘米。

(三)三人合葬墓

共2座,為M4、M7。

1.M4(圖43、圖44)

位于發掘區的南部,方向5°。墓壙平面為長方形,南北長2.8米,東西寬3米,墓口距地表深0.5米,墓底距墓口深1.2~1.5米。西側墓穴打破中部墓穴,中部墓穴打破東側墓穴。墓坑內填五花土,土質較松。西側墓穴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2.8米,寬1.2米,深1.2米。葬具為木棺,長2.14米,寬0.6~0.8米,殘高0.3米。人骨架保存狀況較差,頭骨位于北部。葬式為仰身直肢葬。墓主人為男性。中部墓穴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2.8米,寬1.1米,深1.5米。葬具為木棺,長2米,寬0.76~0.86米,殘高0.5米。人骨架保存狀況較差,頭骨位于北部。葬式為仰身直肢葬。墓主人為女性。東側墓穴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2.8米,寬1.2米,深1.5米。葬具為木棺,人骨架保存狀況較差,頭骨位于北部。葬式為仰身直肢葬。墓主人為女性。隨葬器物有發簪、手鐲、瓷罐、耳環、銅錢等。

金簪,11件。

M4:2(圖45.1、圖46),簪首為掐金絲鏤空不規則多面體。頂部和四周中心為菱形,各有一金累絲“?!弊?,菱形四角均焊接有一金珠,外圍邊緣均有四個金累絲卷曲狀祥云紋圖案。簪體上部為螺紋,是一體制成的錐形金條。通長11.8厘米;簪首寬1.5厘米,高1.6厘米;重7.5克。

M4:3(圖45.2、圖47),簪首為雞冠花形,整個簪首以較粗金絲為骨,花、葉、昆蟲皆以金片錘揲而成,焊于金骨之上,細部圖案皆用較細金絲掐成。葉片上焊接金片拼接的蟈蟈樣式昆蟲,觸角前伸,后肢彎曲。葉片旁邊底托由掐絲金線飾之,鑲嵌物已佚。簪體細長,一體制成,呈扁平狀。通長9.65厘米;簪首寬2.1厘米,高2.5厘米;重5.1克。

M4:4(圖45.3、圖48),云龍戲珠形簪首,簪體扁圓,簪首鍍金,保存較為完好。簪首以較粗的金絲為骨,云朵焊接于金骨之上;龍作騰飛狀,駕于云霧之上,龍須、龍爪亦以較粗金絲掐成,龍首、龍體鱗甲以細金絲掐成,焊于一體,龍尾、云朵系以金片錘揲而成,邊緣鑲以金絲,金絲上飾以陰刻細線條,尾部旁鑲嵌珍珠。簪體細長,為錐形。通長10.6厘米;簪首寬2.8厘米,高3.4厘米;重5.8克。

M4:5(圖45.4、圖49),簪首為花盆樣式,盆身中間鑲嵌寶石已佚。蘭花、梅花皆為金片錘揲而成,焊于花盆之中,中心鑲嵌金珠作為花蕊。兩側葉片和祥云裝飾均為金片錘揲而成。簪體細長,為錐形。通長9.7厘米;簪首寬2.75厘米,高2厘米,厚0.4厘米;重6.6克。

M4:6(圖45.5、圖50),云龍戲珠形簪首,簪體扁圓,簪首鍍金,保存較為完好。簪首以較粗的金絲為骨,云朵焊接于金骨之上;龍作騰飛狀,駕于云霧之上,龍須、龍爪亦以較粗金絲掐成,龍首、龍體鱗甲以細金絲掐成,焊于一體,龍尾、云朵系以金片錘揲而成,邊緣鑲以金絲,金絲上飾以陰刻細線條,尾部鑲嵌珍珠。簪體細長,為錐形。通長10.8厘米;簪首寬2.4厘米,高3.6厘米;重5.8克。

M4:7-1(圖45.6、圖51),簪首以較粗的金絲為骨,細金絲掐成鏤空底托,梅花鹿、祥云皆用薄金片錘揲而成,并焊接于一體,鹿作回頭狀。底部有一底托,鑲嵌物已佚。簪體細直,為錐形。通長10.2厘米;簪首寬2.42厘米,高2.88厘米,厚0.77厘米;重6.8克。

M4:7-2(圖45.7、圖52),簪首以較粗的金絲為骨,細金絲掐成鏤空底托,獅身、花朵和葉片皆用薄金片錘揲而成,并焊接于一體,花蕊鑲嵌金珠,有一圓形底托,鑲嵌物已佚。簪首寬2.5厘米,高1.8厘米,厚0.4厘米;重5克。

M4:8(圖45.8、圖53),簪首以較粗的金絲為骨,細金絲掐成鏤空底托,中間鑲嵌四朵以金絲為骨向外伸出的祥云,中部鑲嵌物已佚。簪體細直,為圓錐形。通長9.9厘米;簪首寬2.36厘米,高2.4厘米,厚0.7厘米;重5.8克。

M4:9(圖45.9、圖54),簪首為雞冠花形,整個簪首以較粗金絲為骨,花、葉、昆蟲皆以金片錘揲而成,焊于金骨之上,細部圖案皆用較細金絲掐成。葉片上焊接金片拼接的蟈蟈樣式昆蟲,觸角前伸,后肢彎曲。葉片旁邊底托由掐絲金線飾之,鑲嵌珍珠。簪體細長,一體制成,呈扁平狀。通長9.7厘米;簪首寬2厘米,高2.57厘米;重4.5克。

M4:10(圖45.10、圖55),簪首為花盆樣式,盆身中間鑲嵌寶石已佚。蘭花、梅花皆為金片錘揲而成,焊于花盆之中,中心鑲嵌金珠作為花蕊。兩側葉片和祥云裝飾均為金片錘揲而成。簪體細長,為錐形。通長9.7厘米;簪首寬2.8厘米,高1.7厘米,厚0.4厘米;重6.4克。

M4:11(圖45.11、圖56),簪首為掐金絲鏤空不規則多面體。頂部和四周中心為菱形,各有一金累絲“?!弊?,菱形四角均焊接有一金珠,外圍邊緣均有四個金累絲卷曲狀祥云紋圖案。簪體上部為螺紋,是一體制成的錐形金條。通長11.5厘米;簪首寬1.34厘米,高1.47厘米;重7.4克。

銀簪,10件。M4:16(圖57.1),殘,僅存簪體,體細直,為錐形,頂部為圓弧形,纏繞銀條。殘長6.9厘米,厚0.15厘米。M4:17(圖57.2),殘,僅存簪體,體細直,為錐形,頂部纏繞銀條。長8.7厘米,寬0.5厘米,厚0.1厘米。M4:18(圖57.3),殘,僅存簪體,體細直,頂部有圓孔。殘長6.9厘米,厚0.15厘米。M4:19(圖57.4),殘,僅存簪體。殘長5.4厘米,厚0.2~0.4厘米。M4:20(圖57.5、圖58),簪首卷曲,簪體扁平。素面。通長16.9厘米,寬1厘米,厚0.1~0.6厘米。M4:21(圖57.6),殘,僅存簪體,體細直,為錐形,頂部纏繞銀條。通長8.8厘米,寬0.4厘米,厚0.1厘米。M4:22(圖57.7),殘,僅存簪體,體細直,為錐形。殘長9.8厘米,厚0.5厘米。M4:25(圖57.8),簪首卷曲,簪體扁平。素面。通長16.2厘米,寬0.9厘米,厚0.1~0.6厘米。M4:26(圖57.9、圖59),簪首為花瓣形,花葉用累絲表示脈絡,體細直,為錐形。殘長16厘米,寬1.6厘米。M4:27(圖57.10),簪首為花瓣形,花葉用累絲表示脈絡,體細直,為錐形。殘長18厘米,寬2.2厘米。

銀手鐲(圖61),4件。形制相同,皆呈圓形,素面,大小不同。M4:12(圖60.1),直徑6.4~7.1厘米,周長20.5厘米,厚0.5厘米。M4:13(圖60.2),直徑6.3~7.2厘米,周長20.5厘米,厚0.5厘米。M4:14(圖60.3),直徑6.5~7.2厘米,周長20.7厘米,厚0.5厘米。M4:15(圖60.4),直徑6.5~7.2厘米,周長20.9厘米,厚0.5厘米。

金耳環(圖62),6件。形制相同,均為圓環形,素面,大小不同。M4:24(圖60.5),兩件,直徑1.4厘米,厚0.2厘米,周長4.2厘米。M4:29(圖60.6),兩件,直徑1.3厘米,厚0.2厘米,周長4.1厘米。M4:30(圖60.7),兩件,直徑1.3厘米,厚0.2厘米,周長4.2厘米。

瓷罐,1件。M4:23(圖60.8、圖63),直口,圓唇,短束頸,溜肩,圓腹,下腹弧收,近底部折收,平底略內凹。通體施青釉。素面。輪制而成??趶?.1厘米,腹徑12.2厘米,底徑8.2厘米,通高13.8厘米。

銅錢,共3枚。雍正通寶,2枚。皆圓形,方穿,寬郭,正面錢文楷書“雍正通寶”四字,對讀。背面穿左右為滿文,紀局名“寶泉”。標本M4:1(圖60.9),錢徑2.46厘米,穿徑0.55厘米,郭厚0.25厘米。標本M4:28(圖60.10),錢徑2.55厘米,穿徑0.56厘米,郭厚0.3厘米。另外1枚,銹蝕嚴重,字跡不可辨識。

2.M7(圖64、圖65)

位于發掘區中部,方向325°。墓壙平面呈梯形,南北長2.7~2.9米,東西寬3米,墓口距地表深1米,墓底距墓口深1.3~1.4米。東側墓穴和西側墓穴分別打破中部墓穴。墓坑內填五花土,土質較松。東側墓穴平面呈長方形,長2.9米,寬1.1米,深1.4米。葬具為木棺,長2.06米,寬0.65~0.72米,殘高0.15米。棺內未見人骨架及隨葬器物,底板上殘存少許白灰,厚約0.5厘米。西側墓穴平面呈長方形,長2.8米,寬1.1米,深1.3米。葬具為木棺,長2.02米,寬0.5~0.64米,殘高0.15米,棺內底板上殘存少許白灰,南部殘存零星腳指骨。未見隨葬器物。中部墓穴平面呈長方形,長2.7米,寬1米,深1.4米。葬具為木棺,長1.94米,寬0.56~0.68米,殘高0.15米,棺內底板上鋪有白灰,厚約0.8厘米,南部殘存腿骨。隨葬器物有銅錢、銅煙鍋、發簪。

銅煙鍋,1件。M7:2(圖66.1),由嘴、頸、桿三部分組成。嘴為圓形,中空,頸內彎,桿為木制。殘長9.9厘米,鍋口直徑2.05厘米。

發簪,1件。M7:3(圖66.2、圖67),銀質鎏金,簪首為如意形,簪體細直,鏨刻纏枝花紋。通長13.7厘米;簪首直徑2.3厘米,厚0.1~0.7厘米。

銅錢,共6枚。乾隆通寶,5枚。圓形,方穿,寬郭,正面錢文楷書“乾隆通寶”四字,對讀。背面穿左右為滿文。標本M7:1-1(圖66.3),背面滿文,紀局名“寶泉”。錢徑2.53厘米,穿徑0.55厘米,郭厚0.25厘米。標本M7:1-2(圖66.4),背面滿文,紀局名“寶泉”。錢徑2.5厘米,穿徑0.58厘米,郭厚0.25厘米。標本M7:1-3(圖66.5),背面滿文,紀局名“寶泉”。錢徑2.48厘米,穿徑0.6厘米,郭厚0.25厘米。標本M7:1-4(圖66.6),背面滿文,紀局名“寶源”。錢徑2.4厘米,穿徑0.6厘米,郭厚0.25厘米。標本M7:1-5(圖66.7),背面滿文,紀局名“寶源”。錢徑2.48厘米,穿徑0.58厘米,郭厚0.35厘米。另外1枚,銹蝕嚴重,字跡不可辨識。

四、墓葬及隨藏器物簡析

(一)墓葬形制

此次發掘的11座墓葬,均開口于①層下;形制上較為單一,均為豎穴土壙墓,平面呈長方形或梯形。墓葬以南北方向為主,包括M3、M4、M5、M7、M8、M9、M11,共7座。東西方向的墓葬4座,分別為M1、M2、M6、M10。墓葬方向的不同,很可能與墓主人族屬的差異有關。

按照其所葬墓主人和葬具數量的不同,可分為單人(單棺)葬墓、雙人(雙棺)合葬墓和三人(三棺)合葬墓。埋葬人數的不同,很可能與家庭成員數量、構成的差異有關。

葬式以仰身直肢葬為主,僅M5西側女性人骨為側身屈肢葬、M8東側女性人骨為仰身屈肢葬;另有M6北側人骨架保存狀況較差且散亂,葬式不明??傮w而言,葬式較為統一,具體的差別可能與墓主人的死亡狀況有關。

另外,M11的棺木、M8的西棺和M7的東棺均有殘存,鋪底白灰也有殘留,墓內填土擾亂較嚴重,并且未見人骨和隨葬器物,推斷為墓主人遷出另葬。這種現象可能與墓主人或其所屬家庭的人員關系變動有關。

(二)隨葬器物

從隨葬器物的數量、種類和材質等方面來看,墓葬之間存在著較為明顯的不同,這應是墓主人及所屬家庭生前社會地位與財富差異的反映。

隨葬器物有陶罐、瓷罐、鼻煙壺、首飾、銅錢等。其中M4和M8出土的金簪、金耳環、金戒指等器物材質貴重,多為黃金制品;造型別致生動,裝飾圖案精美,寓意吉祥美好;制作工藝復雜多樣,采用掐絲、累絲、錘打、焊接、鑲嵌、鏤雕、鏨刻等多種技法。綜合而言,其年代基本可定為乾隆朝以前。

M4:2和M4:11為五福鏤空祥云紋金簪?!霸啤蓖斑\”,云紋有“平步青云”的寓意。又因其形似如意,又有吉祥的寓意。根據《尚書·洪范》所記,五福為“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1即長壽、富貴、安康、好德、善終?!缎抡摗るx事篇》中五福的標準改作“壽、富、貴、安樂、子孫眾多”。2五福的內涵代表了古代人們心所向往的生活理想,因此五福和祥云出現在首飾的設計上也代表了吉祥的寓意。

M4:3和M4:9為雞冠花蟈蟈紋金簪?!跋X”字諧音“國”,一只蟈蟈安靜地呆在簪釵上,寓意著“國安”。雞冠花作為常見的植物,也是經常出現在瓷器上和書畫中的花卉類型,單獨出現,寓意為鴻運當頭。其與蟈蟈搭配,便是寓意“冠上加冠”,諧音“官上加官”,以祝步步高升。

M4:5和M4:10為蘭花嵌寶石花盆金簪,蘭花和梅花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被賦予了“花中君子”的稱號,象征著高潔、獨立、幽香。蘭花寓意著淡泊高雅的精神,而梅花也有傳春報喜的吉祥寓意,都是傳統植物紋飾的代表。

M4:7-1和M4:7-2為祥云雕花瑞獸紋金簪。前者為“梅花鹿”圖案。鹿與“祿”同音,代表高位,也有著長壽、富貴、吉祥的美好寓意。后者為“獅子”圖案。獅子為百獸之王,是佛教中震懾邪魔、護衛佛法的神獸,并具有辟邪、祥瑞等寓意。另外,“獅”同“師”,古代官制中有太師、少師,都是輔佐皇帝的重要職位,所以獅子的圖案,也象征著官運亨通。

這批發簪大多采用了累絲工藝,即利用花絲工藝將紋樣掐捏出來,勾勒、堆累并焊接固定出裝飾圖案的主體輪廓和樣式,如文字、花卉、動物、花籃紋樣等,從而構成了一種鏤空感的網格狀,體現出了一種精致的審美內涵。再用寶石和珍珠進行裝飾,讓發簪看起來更加高貴典雅,色彩更加豐富絢麗。這批金簪的制作承襲明朝金累絲嵌珠寶的做法,以金累絲工藝為主,鑲嵌珠寶為輔。但是在呈現“鏤空”的效果方面,與明代金累絲簪釵的厚重感覺相比,則更加精致、靈巧,這是清代金質發簪在使用、審美與技藝等多方面進一步發展的結果。

另外M4出土的6件金耳環,與滿族女子一只耳朵上扎三個耳洞,分別掛有三件圓環的習俗相符合。明末清初的葉夢珠在《閱世編》里記載有當時滿族人的衣著服飾:“與耳上金環,向惟禮服用之,于今亦然。其滿裝耳環,則多用金圈連環貫耳,其數多寡不等,與漢服之環異?!?這種“一耳三鉗”的妝飾是滿族傳統的反映,也是當時區分滿、漢女子的重要標志之一。

(三)墓葬年代

根據開口層位、形制結構及隨葬器物等綜合判斷,這批墓葬主要為清代墓葬。其年代最早的可到清雍正時期,大部分為乾隆到光緒時期,最晚的為中華民國時期。此次發掘為了解和認識北京西北部地區清代社會的文化面貌和喪葬習俗提供了較為重要的實物資料。

猜你喜歡
墓穴金絲器物
官員們說,加拿大原住民學校成千上萬的兒童或許被埋在了無名墓穴里
《鑲金絲祥龍壺》
2010年新鄭市郭店鎮工業園區墓葬出土器物
聽古器物講“孝文化”
Easter Island
恣意浪漫的楚國器物
醉鬼遇到醉鬼
古文字“丙”與古器物“房”
金絲草化學成分及其體外抗HBV 活性
低產“金絲4號”小棗密植園的改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