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山海之間調研中國大道
——“國道之行 從雪山奔向大?!毕盗袌蟮啦稍L手記

2023-11-09 12:56費茂華張愛林王菲
中國記者 2023年10期
關鍵詞:系列報道國道

□ 費茂華 張愛林 王菲

3月28日,新華社“國道之行 從雪山奔向大?!眻蟮澜M抵達位于新疆喀納斯的219國道起點,開始了綿延萬里、長達4個多月的旅程——沿著219國道,穿過雪山、草原、沙漠、熱帶雨林,奔向蔚藍大海。

新華社攝影部聯合新疆、西藏、云南和廣西四個分社,組織實施“國道之行 從雪山奔向大?!鄙疃日{研系列報道,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講述新時代新征程的中國好故事。

219國道是中國里程最長的公路、世界海拔最高的公路,也是民族特色最濃郁的公路。系列報道關注的不僅僅是它的長度、高度以及沿路的民族風情和壯美風光,更是它與新時代中國血脈相通的精神內核?!皣馈奔仁堑乩砭S度上被稱為“國之大道”的國道219,更意指中國獨特的發展道路。通過系列報道,讓受眾在沿途的山河壯闊、生活美好中,見微知著地體悟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實效,鋪陳出新時代新征程的中國“景觀大道”。

一、深入基層踐行“四力”,探索“深度調研+體驗式采訪+行進式發稿”的報道模式

3月29日,報道組從新疆喀納斯出發,8月14日抵達終點廣西東興,在4個多月的時間里,行程超過3萬公里,其中,車程近2萬公里。其間,報道組在海拔5000米的世界最高國門,與紅其拉甫邊防連將士一起訓練、巡邏;在平均海拔超過5300米的西藏薩嘎縣昌果鄉,與護邊巡邊的牧民一起巡護邊境;在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與專業巡護隊隊員一起夜宿原始森林;在云南江城和廣西崇左,與護林員和研究人員一起跟蹤亞洲象和白頭葉猴的行蹤……報道組克服低溫、高海拔引起高原反應、感冒發燒和濕疹、過敏等危險情況,以及蚊蟲叮咬、過度疲勞的影響,踐行“四力”,深入基層調查研究,以體驗式采訪跟蹤報道對象的生活、工作,力圖掌握最鮮活、最感人的細節。

如《“讓國旗飄揚在國境線的每個角落”》一稿,通過記者跟隨昌果護邊聯防隊隊員在邊境線一起巡邏拍攝的細節生動講述了護邊員的愛國情懷,其中,聯防隊長石角和妻子的對話、聯防隊員搶險救災的場面等情節令人動容;《風雪雅江源》一稿中,記者與牧民乃乃老人一起來到雅魯藏布江之源,記錄下乃乃的自言自語和步履蹣跚、凝重面色,這些細節將一個憂心冰川、保護冰川的寬厚長者形象,深深印在受眾腦海之中;《高黎貢山深夜故事會》一稿中,記者跟隨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專業巡護隊一起走進原始森林,翻越懸崖峭壁,手挽手蹚過水流湍急的河流,在雨林中埋鍋造飯,在雨夜里傾聽他們的故事……系列報道中這些生動鮮活的細節、感人至深的故事,如果不是通過深度調研和體驗式采訪,是不可能獲得的。

□ 4月3日,阿拉山口出入境邊防檢查站民警崔洪武(左)和妻子劉欣在國門前合影

▲ 6月2日,平均海拔超過5000米的西藏日喀則市薩嘎縣昌果鄉,護邊聯防隊隊員騎著摩托車巡邏

▲ 3月30日,蘇卡(右一)和馬隊成員騎馬上山。在G219國道起點的喀納斯景區,有一個天下聞名的山村——禾木村,在這里,一座座原木壘起的木屋靜靜地矗立,小橋流水,炊煙裊裊……古樸的山村就像喀納斯湖一樣迷人。就在這個“人間仙境”,新華社“國道之行 從雪山奔向大?!眻蟮澜M看到,被村民們譽為“守護者”的村支書蘇卡正帶領著村民們在鄉村振興的路上“策馬奔騰”

本次報道采訪、發稿時間一共90天,一邊行進一邊發稿,目前發稿總數51篇,平均不到兩天一篇稿件,而且每一篇稿件都是“文稿+圖片+短視頻”的融合報道。在51篇稿件中,有超過30篇報道屬于深度調研報道:稿件的文字在2000-3000字之間;圖片數量10-30張,視頻為1-4分鐘。另外,還在新疆、西藏、云南和廣西每個段落結束后編發了時長在15分鐘以上的綜合視頻稿——發稿量之大、發稿頻率之高,創造了近年來新華社攝影部的新紀錄。通過本次實踐,探索了“深度調研+體驗式采訪+行進式報道”的融合報道模式在日常報道中運用的可能性以及相關的操作流程,并建立起一套高效的實操模式,為今后在重大報道中運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支撐起這一模式最關鍵的工作是策劃:從2022年8月報道組成立到2023年報道正式開始,這大半年的時間都在進行策劃——編輯部與分社以及相關受訪單位反復溝通,就相關選題的采訪、拍攝以及最終的融合呈現進行研究。所以報道的采訪和發稿時間雖然只有90天,但是這90天報道的順利進行依靠的是前期近200天的策劃工作。除此之外,在每個報道開始之前,報道組都進行前采,與受訪對象充分溝通,對其生活工作情況以及拍攝環境進行初步了解,并根據了解情況對采訪計劃進行調整。

當然,對這種“深度調研+體驗式采訪+行進式發稿”的融合報道模式的探索也一度讓報道組疲于奔命:尤其是在系列報道剛剛開始的新疆段,由于未能合理地安排采訪和寫稿編稿的時間,報道組成員只能在采訪結束后的深夜寫稿、編稿,常常要工作到清晨五六點,休息一兩個小時后又起來趕往下一個采訪地點,這種工作節奏也讓報道組痛苦不堪。在《守護“風口國門”的阿拉山口之“心”》的報道中,兩位受訪者一位值夜班、一位值白班,報道組第一天深夜3點多完成采訪之后,第二天早上6點多又起床拍攝,當天下午完成拍攝之后,寫稿、編稿到第三天的凌晨4點多,休息了三個多小時后又趕往下一個采訪地點——這樣的工作節奏在整個新疆屢見不鮮,也把整個報道組的體力、腦力逼到了極限。在新疆段報道結束后,報道組重新調整了報道節奏,每個深度調研結束后,專門安排出一整天的時間進行寫稿、編稿,并調整策劃,把深度調研報道和見聞類、風光類的報道合理“混裝”,讓整個報道的節奏更為合理,也更能調動報道組的精力、智慧和體力。

二、“小切口+普通人物故事”折射出大群體乃至整個社會的深刻變化

“國道之行 從雪山奔向大?!鄙疃日{研系列報道,都是從小切口入手,聚焦“小人物”的故事,反映沿線守邊、鄉村振興、民族融合、經濟發展、生態保護等宏大主題。這需要報道組對所報道的人物進行深入的采訪,挖掘其內在精神,以及能夠反映出宏大主題的細節,并在報道中進行重點刻畫和展示。

▲ 5月26日,在西藏最大的佛教石窟遺址——皮央和東嘎石窟遺址,報道組在采訪國寶守護者仁增旺扎老人

▲ 4月14日,記者楊植森、費茂華在海拔接近5000米的帕米爾高原新疆軍區某邊防團紅其拉甫邊防連駐地拍攝戰士訓練

《一場家宴,讓我走進真實的新疆》一稿,是以記者受邀參加新疆塔城市一個多民族家庭的家宴為切入點,通過家宴中維吾爾、漢、回、哈薩克、達斡爾等多個民族歡聚一堂、歡歌笑語、載歌載舞的場景,反映出新疆民族融合的歷史與現狀。一位網民評論:“這是我今天刷到的最好的新聞,56個民族是一家,民族團結才是真進步?!比纭稄难蛉Φ轿枧_ 一位〈瑪納斯〉傳承人的一天》一稿,通過跟拍一位基層草根文藝工作者的一天,帶出了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的主題。媒體用戶評論:“報道給出了新疆保護少數民族文化最扎根土壤、最意味深長的時代答案,為解讀鄉村振興、民族團結提供了獨特的視角?!比纭吨榉迥_下的鋼琴課》是以距離珠峰最近的小學——西藏日喀則市定日縣扎西宗鄉完全小學四年級三班的旦增吉宗上鋼琴課為切入點,通過旦增吉宗一家三代受教育的情況以及扎西宗鄉完全小學校長和老師的親身經歷,來講述整個西藏教育發展的巨大變遷。如《現代版“愚公移山”:生命與石頭的搏擊》一稿通過云南省西疇縣成功改造石漠化土地的生動故事,以普通村民、村干部身上閃爍的凡人微光,折射出為了夢想不懈奮斗的群體精神,匯聚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的磅礴之力。如《禁毒烈士的妹妹追著毒販躍入深溝》一稿通過一名普通緝毒民警真實的故事和情感表達,展現中國禁毒警察在邊境一線上的堅守和犧牲,讓受眾更深刻地了解中國禁毒警察的工作和精神面貌,同時感受他們的家國情懷……

還有村支書帶領村民在鄉村振興路上“策馬奔騰”的故事《守護“人間仙境”的蘇卡》;通過記錄鄉村振興過程中邊境人民住房和生活條件的不斷提升而展現中國邊陲巨變的《洛桑占堆和他的五個家》;為“一帶一路”保駕護航的邊防警察小夫妻的故事《守護“風口國門”的阿拉山口之“心”》;反映國家對西藏文物的保護和基層文物守護者故事的《75歲的國寶守護者》;刻畫邊防戰士忠誠愛國精神的《“清澈的愛”奔流在世界海拔最高的國門 》;以及父子兩代人53年守護烈士英靈的故事《“爸爸您放心,您的戰友我照顧得好好的!”》;講述苦聰人整體脫貧的故事《重返叢林 感受苦聰人的“一步千年”》;《高黎貢山,該讓這些寶貝“亮相”了》《高黎貢山深夜故事會》《野外追象直擊》《12年,大象“逛吃團”在這里流連忘返》《一群“國寶”從頭頂“嗖嗖”飛過是什么感覺》《身上爬滿蚊蟲,他們笑看“石山精靈”翩翩起舞》《亂扔果皮、懸崖上“談戀愛”……你是這樣的“石山精靈”》等稿件展示了中國生態系統多樣性、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國家對自然生態的保護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現狀。

一些媒體用戶也對這種“小切口+普通人物故事”折射出大群體乃至整個社會的深刻變化以及宏大主題的報道表達了嘉許。來自廣西廣電新媒體有限公司和云南網新聞中心的用戶表示:面對經濟發展、鄉村振興、綠色生態、民族團結等新時代中國發展重大課題,“國道之行 從雪山奔向大?!毕盗袌蟮?,沒有采取常見的大開大合的宏觀敘述,而是從細節入手,通過深入沿路人物的生活“現場”,人事相融,景情相契,以人帶路,路“見”發展,成功化解了內容和議題的距離感,貼近了日常生活的平凡與偉大。系列報道從地理視角觀照時代發展脈搏,以新穎輕松的敘事形式記錄下了新時代中國發展實踐的鮮活案例。

三、主打視覺呈現,讓受眾“看見”

這次系列報道還有一個特點:整個系列報道的文稿、圖片、視頻采集以及融合呈現,都由攝影記者和編輯完成,這是為了保證報道以視覺為核心,讓受眾“看見”:讓受眾看見如畫山河、看見燦爛文化、看見人間煙火、看見初心使命!

“看見”是攝影記者工作最大的特色,既要能看得到看得準、又要能通過報道進行精準的信息傳達,這就需要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的要求,需要攝影記者有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將深度調研報道成果與黨和國家的根本要求、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聯系起來。為了實現“看見”的目標,報道組從策劃之初,就對每一個選題的可視化進行分析研判,挑選既符合整個報道主題又具有可視化特點的選題。在拍攝時,也注意在不影響主題表現的前提下,對可視化細節進行著重表現,以期用最佳的視覺效果來烘托、展現主題。

這種視覺效果的追求沒有止境:為了拍攝國道219零公里紀念碑、紅其拉甫邊防連哨所以及阿里天文臺等標志性建筑在浩瀚星河中的畫面,報道組徹夜不眠;在《風雪雅江源》報道中,報道組冒著風雪在海拔5000多米的山口等待了三個多小時拍攝杰瑪央宗冰川的真容;在《尋找亞洲第一高樹》的報道中,報道組走進猛獸出沒、螞蟥和蚊蟲肆虐的原始森林;在《禁毒烈士的妹妹追著毒販躍入深溝》報道中,報道組在大雨中拍攝禁毒警察的訓練,全身濕透;在白頭葉猴保護的報道中,報道組凌晨5點多就出發趕到保護區,記錄下白頭葉猴在記者頭頂近距離飛過的珍貴瞬間……報道組努力記錄下受訪者真實的工作和生活狀態,以最真實、距離最近的視覺呈現將受眾帶入到新聞現場,并打動他們的心。

四、美麗的“珍珠項鏈”

10065公里、50多組報道——這些報道中的故事宛如散落在國道219沿線的“珍珠”,而國道219就是一根美麗的絲線。系列報道以路為線,通過“深度調研+體驗式采訪+行進式發稿”的融合報道不斷將守邊戍邊、“一帶一路”、鄉村振興、民族團結、經濟發展、文化傳承、教育民生、生態保護等晶瑩閃爍的新時代新征程的中國好故事串在一起之后,最終形成一條絢爛奪目的珍珠項鏈。

這條項鏈的光芒經過報道組的發現和融合展示,愈發引人矚目:截至目前,《清澈的愛,奔流在世界最高的國門》《守著璀璨星空的人》《珠峰腳下的鋼琴課》《中老鐵路,連起了她的故鄉和遠方》《現代版“愚公移山”:生命與石頭的搏擊》等五篇稿件閱讀量均過億;《禁毒烈士的妹妹追著毒販躍入深溝》登上騰訊熱榜、微博雙榜和微博要聞榜,僅微博一個平臺的閱讀量就接近1億……同時,系列報道的相關稿件在國際傳播方面也成績斐然:多篇稿件被日本MSN網站頭版采用,并被法新社、共同社轉發。

媒體用戶和業界專家也對“國道之行 從雪山奔向大?!鄙疃日{研系列報道給與了較高評價。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支庭榮說,新華社“國道之行 從雪山奔向大?!毕盗袌蟮啦捎眯羞M式報道方式,全景展現國道219沿線獨特的自然和人文風光,讓受眾沉浸其中,在領略祖國壯美山河、了解不同人群的生活和工作的過程中,自然會對我們這個偉大的時代和奮斗其中的偉大的人民肅然起敬。這就是好的新聞作品價值所在,能夠在感受時代脈動中凝聚起人民群眾拼搏奮進的力量。

內蒙古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高煒說,系列報道在空間敘事的各個維度上更突出本土化特色,延展出獨特的文化意象,賦予國道219超越敘事內涵的人文意義。欄目主題策劃的主導性、核心構成要素的多元性、景觀空間的多維性和人物故事的豐富度,將報道意圖置入一個個徐徐拉開的畫幅中,讓受眾不禁期待著下一站的“風景”,形成獨特的公路式的空間敘事美學。

廣西民族大學傳媒學院教師田嬌表示,系列報道深入捕捉各地的民族風情和社會發展故事,為受眾繪制出一條生動、寬廣的中國風景長卷。這樣的報道深化了大眾對祖國的認知,展示出地域間的文化交融與獨特性,令人沉醉于探索與發現的韻味中。值得一提的是,“國道之行 從雪山奔向大?!辈粌H展現出自然與人文的魅力,也成為展示新時代中國多元、開放、進步的窗口。

猜你喜歡
系列報道國道
插電混動車跑318國道到底什么感覺 魏牌摩卡DHT-PHEV
CIT培訓學院2020線上培訓系列報道(七)
上島大橋橫跨G207國道預制T梁安裝施工技術研究
第三屆“三晉新農人”風采展示系列報道 蜂為媒:追蜂逐蜜 向健康出發
第三屆“三晉新農人”風采展示系列報道 與“菌”相伴 健康相隨
國道G324線漳州九龍嶺段公路二期工程獲批
207國道黃集至伙牌段破損嚴重亟待維修
電子月票卡在205國道唐山段的選型和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