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技術介入對新聞攝影情感價值的挑戰

2023-11-09 12:56黃洪波王火炎
中國記者 2023年10期
關鍵詞:攝影圖像情感

□ 黃洪波 王火炎

AI圖像生成攪動了新聞攝影的一池春水?!靶侣剶z影的真實性如何在AI時代堅守與平衡”成為學界與業界廣泛探討的命題。其實,這一話題始終伴隨于攝影技術每一次迭代進化的途中。如今,當數碼技術被視為合理化工具時,人們似乎忘記了膠片時代是如何批判“靈韻”光暈的失去的。顯然,當我們探討真實性時,不能忽視有關真實性的共識是在新聞攝影歷史演進過程中不斷發展的。

當人們談論AI圖像生成發起的挑戰時,卻往往忽略了一個更為迫切的問題,即新聞攝影的情感價值。我們應該警惕的是,當AI圖像生成以假亂真,甚至影響新聞攝影的真實性時,人類本真的情感價值將如何安放?

因此,我們必須回到原點,才能更加深入地思考AI技術介入后的新聞攝影的未來。新聞攝影的情感價值來自哪里?是如何建構與傳遞的?人工智能如果介入新聞攝影,對人類情感傳遞的負面影響是什么?

一、新聞攝影的情感價值與傳遞機制

(一)新聞攝影的情感為更高級的情感

心理學家皮亞杰的研究告訴我們,任何行為模式的動機都包含一定的情感因素。人類情感并非直接反映客觀事物本身,而更多地與意愿、觀念和實際需求之間的關聯性有關。情感包含著情緒,然而情緒更多地與機體的需求相關,體現為快樂、害怕等。而社會性情感具有較高的發展水平,如美感、榮辱感等。[1]

新聞報道工作作為一個理性的行為模式,同樣也帶有情感因素。新聞攝影工作的職業價值體現,即彰顯大眾傳媒的社會環境監測、社會整合和文化傳遞等功能,最重要的是具備社會性情感,如愛國感、責任感、正義感、道德感等。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2019版)即提出新聞工作者應遵循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堅持新聞真實性原則、發揚優良作風等。

著名攝影記者解海龍在拍攝《大眼睛》為代表的“希望工程”系列攝影報道時,跑了十幾個村莊,拍攝了大量反映貧困山區孩子渴望讀書的照片?!洞笱劬Α芬云鋸娏业默F場紀實性引起了人們對老少邊窮地區孩子們教育問題的廣泛關注,改變了中國貧困地區成千上萬上不起學的孩子們的命運。[2]“大眼睛”女孩蘇明娟的人生軌跡也隨之改變。

(二)新聞攝影的情感傳遞機制

新聞攝影的情感價值傳遞即攝影通過影像語言傳遞情感信息,激發觀眾的共鳴和情感體驗。這個建構和傳遞過程,并不止于“畫面”本身,而是蘊含在攝影師(主體)、報道對象(客體)和觀眾(受體)這三者的編碼與解碼過程。

首先是攝影師的情感表達:攝影師作為新聞報道的主體,通過選擇視角、構圖、光影等攝影技巧,將自己對事件的情感和觀點融入攝影作品中,賦予作品生命力和獨特的情感色彩。

其次是報道對象的情感呈現:新聞攝影的客體是被報道的對象,包括事件中的人物、場景或物品。攝影師通過捕捉被報道對象的表情、動作和環境等細節,展現他們的情感狀態和所處的背景氛圍。報道對象的情感呈現能夠讓觀眾更加深入地了解事件背后的人性、喜怒哀樂等情感內涵。

第三是受眾的情感共鳴:受眾是新聞攝影作品的觀看者和接收者,他們通過觀看攝影作品與之產生互動。新聞攝影通過觸發受眾的情感共鳴,喚起他們內心的情感反應,讓他們對事件產生共情、同情、憤怒、關注等情緒,從而引發思考和行動。

攝影師通過其獨特的視角和情感表達能力,將事件的情感因素轉化為影像語言;報道對象的情感呈現讓觀眾更加深入地了解事件中的人性和情感;受眾通過與攝影作品互動,與事件產生情感共鳴,增強對事件的理解和關注。這種情感的建構、傳遞乃至共鳴,依賴攝影師的創意和個人視角,以人類主體(傳者)的靈性和責任感為核心,在傳遞社會共同興趣的信息之余,賦予新聞報道更加豐富的社會意義和影響力。

二、AI生成圖像對人類情感傳遞的阻斷

繼AI寫作之后,AI圖像生成進入了新聞領域,比如2022年8月重慶山火,社交媒體上出現大量AI生成的火災配圖。據《中國青年報》報道,攝影師小影在朋友圈發布了一張重慶山火中“穿越火線”的摩托車圖片,其在發布這張圖片時,曾說明為后期制作。這張經軟件后期合成,并非真實現場的圖片即刻被自媒體轉發,傳播迅速,無法控制。原作者最后發文致歉。又如2023年3月,人工智能生成的美國前總統特朗普被警察逮捕和戴著手銬的圖像,在社交媒體上瘋傳,引起公眾巨大關注。

如前所述,新聞攝影的情感價值存在于主體、客體和受眾編碼和解碼的傳導過程中。那么,AI生成圖像對新聞攝影中的情感傳遞帶來了什么樣的挑戰?當AI生成圖像可以以假亂真讓人們誤認為是新聞作品時,人類情感傳遞的消弭風險又在哪里?

(一)A I技術復制導致的“靈韻”喪失

德國著名批評家、哲學家本雅明在其著作《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中提出,在復制技術野蠻生長的態勢下,展示價值開始抑制膜拜價值。本雅明認為這所有的變化導致的最終結果是:藝術品那獨一無二的生命光暈——“靈韻”消失了。[3]沿著本雅明的思路,我們應進一步思考,技術對于意義的生成乃至情感價值傳遞的正向或負向作用。

無論是繪畫、攝影還是AI圖像生成技術,其本質都是借助技術來表達人類的情感。只不過前者是畫筆、相機、感光材料,后者用語言和算法。研究者藏策認為,ChatGPT所說的所寫的,你之所以覺得有意義,其實都是你自己的頭腦里生成的,是被ChatGPT的話語召喚出來的。而ChatGPT自身卻壓根就不理解它所說的話是什么意思,因為它根本就不能理解語義。ChatGPT對你說的話,或寫出來的文本,都是源自各種“形式”生成的,包括邏輯、語法等各種復雜的程序。[4]可以說,ChatGPT本質即為一臺海量數據的處理機器,它只管“數據”,并不理解其中的意義。倘若如此,本雅明筆下的“靈韻”,是否會隨著人工智能代替了人類智能而崩塌?

人們對AI圖像生成帶來的攝影的“靈韻”崩塌的擔憂,體現為生產主體的變化,也表現為生產方式的變化。

其一,在場觀看與離場合成。新聞攝影作品是記者通過在場“觀看”,進而將“觀看”定格為作品,傳遞給受眾。從視覺傳播學的角度來看, “觀看”是帶有一定“目的”的觀察,一般是指“特意地觀看” 或者凝視,有明確的目標或目的,在視點、視野、視角等方面都經過了認真的思考和精心的選擇。記者通過在場的視覺和感知,與其面對的場景形成一種精神空間的連接。[5]而且連接點就是記者的立場和態度,而這同時又直接決定了照片的視覺結構與空間關系,進一步營造出一種精神空間,唯有這種精神空間,才可能召喚觀者的視覺體驗。[6]現階段的人工智能通過語義再現“現場”,但這種離場合成,切斷了創造者與現場的時空聯系,使得本真的情感喚醒和體驗難以實現,也即體現為本雅明的“靈韻”喪失。如在災難報道等情況下,攝影記者將在現場感受到震撼、慘烈的災難場景進行拍攝并傳回后,經過編輯的多層加工,情感價值可能被削弱,導致讀者與報道對象的情感共鳴受到影響。

其二,缺憾的真實與完美的虛假。新聞攝影作品的獨特魅力,還在于它對瞬間的記錄和再現具有不可復制性。拘于環境、光線、角度等時間與空間的客觀限制,新聞攝影作品在實踐上經常并不能實現所謂的“完美”,但是AI技術卻可以通過算法不斷復制修改,直至創作者認為的“完美”。這種缺失人類靈性的機器程序化的復寫,可能削弱新聞作品的獨特性和情感韻味。

新聞圖像生產從膠片時代到數字時代再到智能時代,機器在生產主體和生產方式中扮演的角色不斷強化。這些變化可能會對新聞報道的情感表達、讀者的情感共鳴以及新聞作品的創新性產生負面影響。

(二)真實性的消弭帶來的倫理風險

以語義生成的圖像看上去更像藝術品,而非攝影作品。人們在觀賞“畫作”時,會驚嘆于算力的神奇,卻難描述內容的真實。比如AI重慶山火的作品,受眾能在AI作品中感受到滿山遍野被熊熊烈火包圍的場面,卻無法繼續討論與辨識一系列真實的新聞要素。比如畫面中的救火英雄摩托仔是誰?他的職業、年齡以及他有趣的故事。伴隨新聞真實性的消失,AI的圖像生成亦輕易造成情感篡改和操控造成的倫理風險。

□ 詐騙者用人工智能生成的圖像尋求捐贈

2023年2月14日,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海外一些社交媒體利用AI生成土耳其地震的場景,配上字幕“讓我們幫助土耳其”和“為地震受害者捐款”等接受捐款。其中一段視頻,展示了一個痛苦的孩子從爆炸中逃跑的畫面,然而,這張孩子的照片并非來自這次的地震。通過相似圖片搜索發現,2018年推特上就有同樣的圖片,這是一起軍事行動的畫面。還有一個賬號在12小時內發布了八次相同的呼吁,其中有一張消防員在倒塌的建筑物中抱著一個小孩的照片,然而,這張圖片是使用人工智能軟件Midtravel創建的。這種借災難用AI制作假照片騙取同情心進行詐騙的事例讓我們不得不反思,當真實性消失時,AI生成的圖像,亦輕易造成情感篡改和操控造成的倫理風險。

不僅如此,AI圖片生成還可以涉及包括地域、種族、性別等更深層次的倫理風險,一旦出現“污染”,后果則是災難性的。

三、人工智能帶來了新的可能性

傳播技術的每一次進化,都會帶來傳播機制的新的平衡。就像數碼相機代替了膠片時代,給新聞攝影帶來的挑戰一樣。當前,AI在攝影領域的應用已經取得了顯著進展,包括圖像識別、圖像處理和圖像生成等方面。這些技術的發展為新聞攝影帶來了一系列的變化,同時也給情感傳遞帶來了新的可能性。面對AI技術介入帶來的影響,需要新聞攝影師在堅守真實、誠實和公正的原則的同時,擁抱技術革命帶來的機遇。

首先,A I可以幫助攝影師更好地捕捉和傳遞情感。通過圖像識別技術,AI能夠識別圖像中的物體、人物和情緒表達,并根據這些信息幫助攝影師選擇拍攝角度和時機,以最大程度地捕捉和傳達情感。例如,當攝影師想要表達一種悲傷的情緒時,AI可以建議選擇拍攝悲傷表情的人物或悲傷的場景,從而增強圖像的情感力量。

其次,可以發揮A I在圖片數據管理和圖片質量控制中的重要作用。AI技術可以自動識別和分類圖片,通過圖像識別、目標檢測和人臉識別等技術,將圖片歸檔、分類和標簽化,從而提高數據的可搜索性和可管理性。這有助于用戶更輕松地查找和訪問所需的圖片。此外,AI圖像生成技術還可以創造全新的視覺表達形式??梢詫咕W絡(GAN)等技術生成逼真的圖像,甚至可以創造虛擬的場景和人物。這為攝影師提供了更廣闊的創作空間,可以通過合成圖像來傳達復雜的情感和觀點,打破現實攝影的限制。當然,這種方式進入了藝術創作的范疇,決不可與真實的記錄相等同。

總的來說,人工智能為新聞攝影的情感傳遞帶來了新的可能性和挑戰。通過圖像識別、圖像處理和圖像生成等技術,AI可以幫助攝影師更好地捕捉和傳達情感,同時也拓展了攝影創作的邊界。然而,我們需要謹慎應用AI技術,保持倫理和道德的觀念,并充分發揮人類攝影師的創造力和直覺,以創作出真正能夠觸動人心的新聞攝影作品。

猜你喜歡
攝影圖像情感
改進的LapSRN遙感圖像超分辨重建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長,保持獨立
有趣的圖像詩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長,保持獨立
WZW—bewell攝影月賽
最美的攝影
遙感圖像幾何糾正中GCP選取
趣味數獨等4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