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實、新、趣”著手做讀者“一見鐘情”的新聞標題

2023-11-13 19:03孫蕙
媒體融合新觀察 2023年5期
關鍵詞:新聞獎新聞標題新聞報道

摘要

在“讀題時代”,編輯記者需要充分認識到新聞標題的價值意義,通過進一步強化新聞標題創作技巧,不拘泥于形式,善于打破常規,制作出能夠切實博得大眾眼球和喝彩、激發讀者閱讀興趣的新聞標題。本文將主要分析新聞標題的作用與創作要求,提出具體的新聞標題創作技巧,以期為融媒體發展提供相關參考。

關鍵詞

新聞 標題 創作技巧

隨著現代化網絡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為社會各行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媒體行業也不例外,在網絡等技術支持下新媒體應運而生。各新媒體平臺在新聞報道形式上更加多元,圖片、音頻、海報、H5、短視頻、動漫等多樣化、個性化的傳播方式“各顯神通”,更加符合融媒體時代背景下大眾獲取新聞信息的習慣。在此背景下,黨報黨刊的宣傳報道方式雖然仍以文字為主,但在快節奏的社會生活中,如何提升公眾對黨報黨刊的關注度?如何吸引讀者?如何讓黨和政府的各項方針政策得以及時有效地傳達到位?筆者認為,在確保新聞稿件內容真實、高質量的基礎上,融媒體編輯記者應著力在新聞標題制作上下功夫,通過生動、新穎、貼近生活的標題不斷提高新聞報道的吸引力,激發讀者閱讀欲望,以此加強讀者與黨報黨刊的黏性。

一、在“實”字上守根本

實,一是新聞標題與新聞報道內容要相吻合,合乎客觀實際,不能為了迎合公眾喜好、博取關注度而丟失了新聞報道的根本,違背了新聞報道的真實性;二是新聞標題語言要樸實,讓人看得懂,不能賣弄文采,華而不實。一個能吸引讀者注意的新聞標題,要將新聞所報道最主要的事實,以及對讀者最有用、與讀者最貼近的信息,用準確、簡約、貼切的語言表達出來,并在標題中傳遞盡可能多的有效信息。

新聞標題制作并不是單純為了博眼球而玩語言文字游戲。其制作必須要符合既定的新聞報道制作規范和要求,才能更好地提升新聞報道價值,反之則會起到反作用,甚至影響新聞報道整體質量。隨著新媒體行業的快速發展,微博、微信等新興媒體成為讀者獲取新聞的主要渠道,而對新興媒體的新聞標題了解發現,新聞標題不實、夸大,且利用粗俗文字吸引讀者,給媒體行業健康發展帶來一定影響[1]。因此,一方面,新聞標題擬定要體現新聞事實,有明確的目的性;另一方面,新聞標題擬定要和新聞報道具體內容相符合,做到言簡意賅、表述形象準確等,恰到好處地提升新聞報道的整體魅力。作為主流媒體,在進行創新發展中要始終保證其產出的新聞內容的真實性、客觀性與有效性,不能為了吸引眼球做“標題黨”,而是要做增強媒體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的好標題。

(一)真實

主流媒體在讀者群中具有權威性地位,公信力強,具有引導社會輿論方向的作用。對此,主流媒體在進行新聞標題創作時需要堅持真實性原則,切忌過于夸大以及利用噱頭來吸引讀者,標題更不可與新聞內容脫節。例如第40屆湖北新聞獎好標題作品《我市237家專精特新企業,取道“窄而深”,體現“專而精”,突出“特而新”——“小巨人”走出“大模樣”》,引題簡明扼要地突出襄陽市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區別于其他城市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特點,主題則用對仗的方式將襄陽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發展現狀,用8個字進行了全面的概括,整個標題讓讀者對襄陽237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特點一目了然。同為湖北新聞獎好標題作品還有《看好“小公章”管住“微權力”》短短10余字,言簡意賅,邏輯清晰,讓文章主題一目了然。內容客觀真實,開門見山,直截了當,反映出改革的成效。以上新聞報道的標題,除了陳述主要新聞事實外,每個標題中都表達出了有效信息,自然會吸引讀者閱讀。

(二)精煉

新聞標題是對新聞內容的高度概括,讀者通過閱讀新聞標題就能夠初步掌握新聞的核心內容。在標題創作時應確保文字精煉,力求用最少的文字精準地傳達新聞內容。這一方面考驗記者總結、概括、提煉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看出其知識儲備。2023年8月15日是全國首個生態日,“天眼新聞”客戶端推出了以“畫視頻”的手法呈現的融媒體產品《生態文明需要“釘釘子”》,僅從新聞標題“釘釘子”這3個字,就凸顯出黨和國家對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重視程度,以及我國設立“生態日”的重要意義和必要性,“釘釘子”一詞,雖然精煉,卻形象有力地凸顯了新聞報道的主題。

(三)鮮明

對于時政性很強的新聞而言,在創作新聞標題時除了主題突出,觀點鮮明、準確外,還要讓公眾通過閱讀新聞標題就能夠了解該新聞事件的中心思想和主要觀點。這就要求新聞標題要有創新性,能讓人耳目一新。例如2021年11月28日貴州日報《黨建周刊》的“黨風廉政”專版,編輯最初收到新聞稿件時,原標題為《貴州省推動各級黨組織切實扛起主體責任》,和大多數時政類新聞稿件的標題一樣,中規中矩,不夠亮眼。版面編輯通過認真通讀整篇文章后,將文中出現的“抓牢牛鼻子”“挨板子”等關鍵詞句提出來作為主標題,而將原稿的標題作為副標題對新聞事件做進一步說明,新擬的標題為《不牽“牛鼻子”就要“挨板子”——貴州省推動各級黨組織切實扛起主體責任》。這樣一改,整個標題更加生動形象,主題鮮明突出,增加了因果關系,“不牽‘牛鼻子就要‘挨板子”,表達意思層次遞進,也更有震懾力。

總之,對于新聞報道而言,要通過標題這雙“眼睛”來提高閱讀吸引力,就需要新聞編輯記者認真結合報道內容打造獨特的新聞標題,多下功夫,在語言學習、經驗總結和思維創新等方面不斷努力,夯實新聞標題制作基本功,在把握基本擬題原則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摸索和創造,制作出更新穎、更具吸引力的新聞標題,不斷提升新聞報道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更好地滿足公眾的閱讀需求。

二、在“新”字上見功底

新,在新聞標題中指的是標新立異?!靶隆本褪切侣剺祟}以前所未有的新視角抓住讀者眼球;“異”,就是異于他人的獨特見解。做到內容新、形式新、語言新,讓新聞的“眼睛”更具“勾魂”的魅力[2]。

“讀屏時代”的新聞標題制作一定不能過長。微信、微博、客戶端等移動媒體對標題字數要求尤為苛刻,一般應控制在12個字以內。做到言簡意賅,濃縮精華,先聲奪人。

(一)讓新聞標題更有個性

個性是一事物區別于他事物的質的規定性。這是制作新聞標題應遵循的一個重要原則。成功的標題往往都很有個性。例如《經濟日報》于1991年8月15日刊發的文章《少數企業“死”不了,多數企業“活”不好》,標題中一個“死”字、一個“活”字,兩字對立,讓標題有聲有色,“個性”盡顯,表達的主題立場也很鮮明。又如《真假干部》(第28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這個標題,通過“真”與“假”的對比,增強了標題的感染力;《他們等不起,我怕來不及》(第30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這個標題,通過“等不起”與“來不及”的對比,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極大地激發了受眾一探究竟的強烈欲望。讓新聞標題既顯靈氣,又抓“眼球”。

(二)擬出有“情感”新聞標題

新聞標題提倡什么,反對什么,應旗幟鮮明?!白髡咔樯?,讀者文生情?!焙玫奈恼鹿逃械奶卣骶褪悄芤郧檎鞣x者。但凡是能打動人的新聞標題,要么抒情于事,要么抒情于理,要么抒情于景,要么直抒胸臆,都具有極強的感情色彩,才會牢牢地抓住讀者的心。歷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中有很多標題都是如此——《3.5萬救命錢留給病友》(第16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看到標題就能讓讀者為之動容,想了解事件因果;《你在天堂聽到了嗎?“一個人”的演出 五個人的樂隊》(第31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讓人備受感動;《我脫貧了》(第31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是第一人稱敘事,“我”講述的自己脫貧了,代入感強,讓受眾感到親切自然、真實可信,也表達了“我”脫貧后無比喜悅的心情。

(三)在新聞標題中設“懸念”

“文似看山不喜平”。制作新聞的標題則更需要講究“曲折”的藝術,要能在新聞標題中設置“懸念”,引讀者“入甕”。在制作新聞標題時,可有意識地將新聞事實中稀奇罕見、不合常理、對比強烈的事實拿出來,在新聞標題中不直說,有意“留一手”,跟讀者賣個“關子”,這往往能極大地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江蘇廣電總臺專題報道《爸爸,遲到十年的“拼圖”》,“遲到”屬于懸念。正常的情況是爸爸在孩子心里的形象早就是清晰的。為什么爸爸的形象卻遲到了十年,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這里邊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呢?受眾急切想知道。又如《5萬公斤鮮牛奶扔進農田》(第13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記者有意在標題上選一些捉摸不透的中性詞,產生歧義,造成歧義,讓讀者在困惑不解中“一覽探究竟”。

其次是采用設問法,在標題中問而不答,引而不發,提出大家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如《醫改“手術刀”該動向哪里?》(第27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等。

三、在“趣”字上做文章

趣,特指新聞標題口語化、接地氣、有趣味性、有文學性。隨著媒體競爭的日益加劇,一條新聞的標題如不能在平中尋奇,或讓人感到趣味有加,那就很難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一)注重新聞標題的口語化,增強報刊新聞的可讀性

時政經濟類新聞報道因為專業性詞語的應用較為普遍,導致標題往往晦澀難懂,這樣的新聞標題雖然能夠突出報刊新聞信息的專業性,但對于普通讀者而言,增加了閱讀難度,很難產生閱讀興趣。融媒體時代對時政、國際、經濟、科技等類型的新聞標題創作提出全新的要求,要盡量符合大眾化口味,以更接地氣的表達方式進行制作,通過口語化的表達更好地滿足公眾的期待。例如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幸福王家“規矩”多》(第28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規矩”是原汁原味的百姓話,接地氣,通俗易懂,受眾看起來感到親切自然、清楚明白,樂于接受。又如《老何告官記》(第26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大山里的“摩托書記”》(第31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等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的標題都很口語化,接地氣。

(二)巧用“諧音?!?/p>

諧音式新聞標題利用漢字音同字不同的特點,在切合新聞事實的前提下,進行合理轉換,達到增強新聞標題抒情色彩,賦予其深刻內涵的目的[3]。如《人民日報》2019年4月17日刊發的新聞報道《廢水少,才能少費水》;2023年8月14日推出的關于農業產業發展的報道《岑鞏:種業豐收 振興有“稻”》等,都巧妙采用了諧音式新聞標題。

當然,諧音式新聞標題對新聞事實應該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切忌生造硬套,要遵循新聞標題的制作原則,必須是新聞事實的濃縮,不能為了標題而標題。

(三)新聞標題中能聞到“辣”味

新聞報道還有一個義務和職能是行使輿論監督權。輿論監督類新聞在制作標題時,一定要依據新聞內容“下猛藥”,既“辣”嘴也“辣”心。例如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陵水怪事:學童竟領教師工資》(第9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不許用人質手段處理經濟糾紛》(第5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第五空間——隱秘的威脅》(第28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等。

以上新聞作品的標題,有的在針砭時弊的同時彰顯了正義;有的顯示了事件的反常,揭露出當事者行為的荒謬;有的以質問式手法,直擊人心。

(四)讓新聞標題富有文采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文章沒有文采,自然不能吸引人看,也不會傳得久遠。于新聞標題也一樣,但凡具有文采的新聞標題,都極具吸引人的魅力,讓人讀之朗朗上口,聽之悅耳舒暢,甚至會有一種詩情畫意的韻味,獲得一種美的享受。對此,制作新聞標題時編輯記者要能“秀”出自己的知識積累,“炫”出自己的文采。例如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黑暗中的風景》(第26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黑暗”比喻盲人眼睛失去光明,“風景”比喻盲人失去光明,但依然渴望光明和美好的內心世界。還有《冬天里的春之聲》(第32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俯身“對話”3000年》(第32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等。

通過以上新聞標題可見,融媒體編輯記者不但要有較高的政治理論水平和對社會的觀察分析能力,還要有很深厚的文化素養、文學功底。需要多誦讀古典詩詞和經典名句,認真領悟其中的寫作意境,做到學以致用。這樣才能讓自己采寫編輯出來的新聞作品令讀者“一見鐘情”。

(五)新聞標題中要有“因果判斷”

新聞標題是對新聞內容的高度概括,其具有提示讀者新聞內容的作用,為抓住讀者“眼球”,可以在創作新聞標題時讓其有因果判斷,而不是簡單的平鋪直敘,進而讓讀者通過閱讀新聞標題就能夠確定自己是否想要閱讀該則信息。隨著新聞信息逐漸增加,讀者沒有充足的時間去了解所有社會熱點問題以及相關大事與政策,因此通過閱讀新聞標題不僅可以讓讀者了解近期社會上發生的焦點事件,還能夠切實節省讀者通篇閱讀新聞的時間。例如《上海證券報》在報道2002年央行年內第四次加息時,將新聞標題制作為《央行出其不意,今起年內第四次加息》,該標題以“出其不意”作為關鍵詞,且突出了“四次加息”的主要內容,讓讀者通過閱讀新聞標題就能夠發現緊張的動態趨勢,同時還在新聞主標題下增加了副標題,將主標題內容結合新聞內容進行拓展,將主要的事件與結果均體現在了副標題上,使讀者通過結合主標題與副標題內容,掌握新聞信息主要內容。對此,在當前報刊新聞標題創作中,需要注意盡可能避免標題出現簡單的平鋪直敘情況。

作為融媒體背景下的黨報黨刊,在做好標題,提升“四力”時,既要能準確地表達出事件的實質,還要能充分地反映出事件發生的前因后果,并充分鮮明地表達新聞事件的立場觀點。例如:《人民日報》2021年3月18日刊發的一篇關于校外培訓亂象的文章《廣告滿天、低價營銷、爆雷跑路,校外培訓行業亂象頻發 |這是做教育,還是做生意》,標題通過引題簡要列舉當前校外培訓亂象,主題則以犀利的提問,直擊問題,一語中的。

結語

綜上所述,新聞標題作為新聞升華的要素,也是媒體人撰寫新聞的基本技能。新聞標題應遵循新聞的真實性基本原則,用真實、精煉、鮮明、生動的標題激發讀者閱讀欲并初步了解新聞內容;要注意標題的精確性,同時通過生活化與口語化增強報刊新聞的可讀性,增加新聞標題的感染力。

參考文獻:

[1]弓倩.讓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新聞標題更加出新出彩[J].傳媒,2022(14):33-35.

[2]毛君勝.淺談新聞標題的創作技巧[J].衛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2020(23):73-74.

[3]張明,劉坤婷.反思與消解:新聞標題的“去性別化”研究[J].新聞愛好者,2022(5):70-73.

作者信息:孫蕙,貴州日報報刊社助理記者。

猜你喜歡
新聞獎新聞標題新聞報道
淺析如何在新聞報道中彰顯以人為本
談新聞標題的現實性
網絡新聞標題與報紙新聞標題的對比
河南10件作品獲第27屆中國人大新聞獎
無意間擊中幽默的新聞標題
河北省第二十五屆人大新聞獎獲獎篇目
深化“走轉改”在新聞報道中踐行群眾路線
如何讓新聞報道鮮活起來
淺談新聞標題的裝扮技巧
新聞報道要求真實的細節描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