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例乳腺癌化療致Ⅳ度骨髓抑制并發中性粒細胞缺乏伴發熱患者的藥學監護*

2023-11-23 10:13陳麗思黃曉玲許光俊陳歸榮王夢芝
中國藥物濫用防治雜志 2023年10期
關鍵詞:中性骨髓粒細胞

陳麗思,黃曉玲,許光俊,陳歸榮,王夢芝**

(東莞市長安醫院1.藥學部臨床藥學科,2.藥學部,廣東 東莞 523843)

化學藥物治療(簡稱化療)是治療癌癥最為有效的手段,但由于大部分的化療藥物具有血液系統毒性,可能導致全血細胞尤其是造成中性粒細胞數顯著減少[1]。中性粒細胞缺乏伴發熱(Febrile neutropenia,FN)患者屬于一組特殊的疾病人群,由于中性粒細胞缺乏患者免疫功能較為低下,病原菌、感染灶難以明確,炎癥的癥狀以及患者體征常表現不顯著,發熱可能是其感染的唯一特征,如果未能及時對患者進行合適的抗菌藥物治療,感染相關導致的死亡率較高[2]。本文通過介紹臨床藥師對一例乳腺癌化療后Ⅳ度骨髓抑制并發FN 的患者治療進行藥學監護,分析其Ⅳ度骨髓抑制及FN 抗感染治療中藥物應用的合理性,分享會診及藥學監護經驗。

1 臨床資料

1.1 基本資料

患者為一43 歲女性,身高1.5 m,體重48.5 kg。2023 年1 月3 日—22 日因“發現右側乳腺腫物半年余”,入住東莞市長安醫院乳腺外科,2023 年1 月5日行真空輔助下右側乳腺腫物旋切術。

1.2 檢查與診斷

2023 年1 月10 日該患者在全麻下行“右側乳腺癌改良根治術 ”。術后病理:①(右乳癌灶剔除術后)組織,殘腔周圍炎性肉芽組織增生,未見癌組織,周圍纖維囊性乳腺??;②(右乳)自檢皮膚四側切緣、乳腺四側切緣、基底切緣及乳頭未見癌組織;③(右腋窩)淋巴結未見癌轉移(0/12)。2023年1 月22 日出院診斷:右乳腺浸潤性導管癌,Ⅲ級,PT2N0M-,Ⅱ期;分子類型:三陰型。

1.3 治療與隨訪

2023 年2 月7 日患者行“輸液港植入術”。2023年2 月12 日患者行第一次化療,具體用藥方案為:多柔比星40 mg+紫杉醇(白蛋白結合型)400 mg,并予止吐、護胃等以預防化療反應?;颊呋熯^程順利。2023 年3 月7 日患者行第二次化療,化療方案為:多柔比星40mg+紫杉醇(白蛋白結合型)400 mg+卡鉑460 mg,化療前予地塞米松、護胃、營養心臟等藥物預防化療反應。

2023 年3 月16 日患者因“右側乳腺癌術后第二期化療后8 天骨髓抑制”再次入院,入院查體:體溫(T):36.5 ℃,脈搏(P):98 次/min,呼吸(R):20 次/min,血壓(BP):115/86 mmHg。輔助檢查結果:復查后血常規:白細胞(WBC):0.53×109/L,中性粒細胞(ANC):0.072×109/L,淋巴細胞數:0.368×109/L,中性粒細胞%:13.86%,血紅蛋白(Hb):112 g/L,考慮化療后Ⅳ度骨髓抑制。入院診斷:①右側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化療后骨髓抑制(Ⅳ級);②惡性腫瘤化學治療后恢復期;③右乳腺浸潤性導管癌,III 級,PT2N0M0,Ⅱ期;分子類型:三陰型;④輸液港植入術后。

2023 年3 月16 日下午患者出現發熱(最高體溫38.3℃)、咽痛、乏力,予患者長效升白針后復查,血常規:WBC:0.3×109/L。入院第2 天,血常規:WBC:0.6×109/L,中性粒細胞數:0.095×109/L,中性粒細胞%:15.47%,RBC:3.50×1012/L,Hb:95 g/L。醫師予告病重,并單間隔離保護,患者有發熱,予二代頭孢菌素(頭孢替安與頭孢呋辛)預防感染治療。2023 年3 月17 日最高體溫38.8 ℃,PCT:0.057 ng/ml,超敏C 反應蛋白:29.9 mg/L,多次復查后,患者的WBC 及ANC 指標仍呈持續性下降(表1),不排除化療后嚴重不良反應,繼續予短效升白針對癥及相應抗感染等治療,出現中性粒細胞減少后主要用藥情況(見表2)。3 月17 日臨床醫師咨詢臨床藥師后開具臨床藥師會診單,并于3 月18 日邀請臨床藥師進行院內會診。3 月18 日患者自訴咽部疼痛,進食少,吞咽困難,臨床藥師當日會診后建議:鑒于患者目前中性粒細胞缺乏伴發熱,免疫功能較差,其感染灶難以明確,感染癥狀和體征均不明顯,建議盡早開始經驗治療,將此前二代頭孢菌素升級為抗假單胞菌的β-內酰胺類藥物,可選擇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鈉,或者頭孢他啶初始經驗抗感染治療。臨床醫師采納臨床藥師建議,開具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鈉進行抗感染治療,并予西瓜霜、開喉劍、霧化、冰鹽水漱口、中醫等對癥處理,3 月20 日至22 日患者經治療后白細胞已升至正常,3 月16 日送檢血培養藥敏,3 月22 日結果為陰性。醫師評估患者當前已度過危險期,一般情況良好,于3 月22 日辦理出院。

表1 患者血常規檢查結果

表2 出現中性粒細胞減少后主要用藥情況

2 討論

2.1 骨髓抑制的藥學監護

傳統化療藥物引起最常見的血液毒性就是骨髓抑制,患者經過第2 期化療后第8 日出現Ⅳ度骨髓抑制,本病例臨床表現為中性粒細胞減少,血紅蛋白濃度降低(貧血)。入院第1 日:WBC:0.53×109/L,中性粒細胞:0.06×109/L,根據《抗腫瘤藥物引起骨髓抑制中西醫結合診治專家共識》符合Ⅳ度骨髓抑制診斷標準:有惡性腫瘤病史,近期有進行化療;WBC<4.0×109/L,為白細胞減少癥;ANC<2.0×109/L,為中性粒細胞減少癥;血紅蛋白濃度降低至正常水平以下為貧血[3]。且共識中提及除了藥物因素外,患者本身的因素,符合女性;以及疾病的狀態,符合既往有放療或化療史,也是引起骨髓抑制的重要危險因素?!吨袊R床腫瘤學會(CSCO)腫瘤化療相關中性粒細胞減少癥規范化管理指南(2021)》指出:人粒細胞刺激因子(G-CSF)、聚乙二醇化重組人粒細胞刺激因子(PEG-rhG-CSF)是預防與治療腫瘤放化療后引起中性粒細胞減少癥的有效藥物[4]。本案例患者行第1 次與第2 次化療方案后均已預防性給予G-CSF,0.4 ml 皮下注射,qd 治療,同時在3 月16 日入院后出現Ⅳ度骨髓抑制后亦持續給予G-CSF,按照指南中要求,G-CSF 持續用藥直至患者在化療后,其中ANC 從最低點恢復回升至2.0×109/L 以上?;颊叩腤BC 與ANC 在第2 次化療后第12 天(3 月20 日)已恢復至正常范圍內。醫師3 月19 日及時停用G-CSF,臨床藥師認為該患者G-CSF 停藥時機掌握合理。

2.2 對患者化療后FN 的藥學監護

中性粒細胞減少癥是最為主要的血液毒性,FN又是最為嚴重的臨床并發癥,根據《中國中性粒細胞缺乏伴發熱患者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南(2020 年版)》[5]中對FN 的定義,其ANC<0.5×109/L。本案例患者ANC 為0.06×109/L,也同時符合嚴重粒缺標準(ANC<0.1×109/L),患者入院后當日下午發熱腋溫為38.3 ℃,滿足腋溫≥38.0 ℃,因此該患者FN臨床診斷明確。一般在化療后的7~14 d,中性粒細胞的最低值出現,直至14~21 d 后才得到恢復[6]。該患者的乳腺癌化療用藥方案,按照惡性腫瘤患者發生FN 的危險分層級方案[5],使用了3 種細胞毒藥物:多柔比星+紫杉醇+卡鉑組成化療方案,FN 發生風險>20%,臨床藥師評估屬于高風險方案。因此,醫師除了給予G-CSF 外還對癥進行了退熱處理,給予了靜脈輸注丙帕他莫2.0 g,用于發熱短期治療。說明書中用法用量上要求對于體質虛弱的成人每次給藥劑量為1g,而臨床藥師認為由于患者當前符合體質虛弱情況,可適當降低丙帕他莫的劑量為1.0 g。

2.3 初始經驗性抗感染治療藥物的調整

FN 患者使用抗菌藥物的指征就是發熱,盡管該例FN 患者病原菌培養出結果為陰性,無法明確致病原,但考慮到此類患者的病情嚴重、病情進一步進展后死亡率較高。所以盡快啟動抗菌藥物治療方案能夠顯著改善FN 患者的預后,可降低由于細菌感染所致的嚴重并發癥及病死率,因此強烈推薦盡早開始經驗性應用抗菌藥物治療[7]。

FN 患者中感染部位最為常見的為肺部,其后依次為上呼吸道、肛周、血流感染等。革蘭氏陰性菌是最常見的致病菌,其中主要包括大腸埃希菌、銅綠假單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嗜麥芽窄食單胞菌、鮑曼不動桿菌[8]?;颊呷朐撼跗?,臨床醫師選取了第二代頭孢菌素(頭孢替安與頭孢孟多)這2 個品種進行抗感染治療FN,臨床藥師指出這一抗感染治療方案不合理,該患者嚴重中性粒細胞缺乏,又出現咽痛發熱及乏力等癥狀,高?;颊哽o脈使用的抗菌藥物,其抗菌譜必須能廣譜覆蓋銅綠假單胞菌和其他嚴重革蘭氏陰性桿菌,而頭孢替安與頭孢呋辛作為第二代頭孢菌素類藥物,其抗菌譜無法覆蓋。因此,臨床藥師經過會診后通過危險分層、感染部位、耐藥危險因素,綜合評估患者情況后,采用了升階梯策略經驗性抗菌藥物治療。指南中指出,若患者病情尚平穩,中性粒細胞缺乏伴發熱前可確定無耐藥菌定植、此前并無耐藥菌感染的患者可采用升階梯策略[9]。臨床藥師因此提出需要調整患者初始經驗性抗感染方案,更換抗菌藥物的品種,最終選擇了抗假單胞菌活性較強,能夠廣譜抗菌的β-內酰胺類藥物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鈉4.5g,ivgtt,q12h 進行初始經驗抗感染治療。且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鈉與治療原發疾病的藥物(化療藥物)之間也不存在毒副作用的疊加。

2.4 抗感染藥物使用療程及抗感染停藥時機合理性判斷

對于不明原因發熱的中性粒細胞缺乏患者,在經過抗菌藥物經驗性治療后,若患者ANC ≥0.5×109/L、穩定退熱達48 h,可考慮停用抗菌藥物[6]。對于接受抗感染治療72~96 h 后,未能明確病原菌的FN患者,該患者抗菌藥物的使用已符合臨床的停藥指征,其使用療程合理。若抗菌藥物初始治療48 h 后,仍持續發熱患者病情進展,需咨詢臨床微生物專家的建議。本案例患者細菌培養結果陰性,屬于未能明確病原菌的FN,化療后第11 日啟動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鈉4.5 g,igvtt,q12h 抗感染治療,化療后第11 日開始患者體溫從38.5 ℃下降至36.5 ℃,證明抗感染治療起效,因此臨床藥師提出繼續維持原方案治療的建議,醫師采納建議。直至化療后第14 日,患者體溫已退熱至正常體溫,ANC指標0.775×109/L,ANC% 48.63%,因此抗感染藥物療程使用合理,停藥時機判斷恰當。在患者整個用藥期間,臨床藥師通過每日的藥學查房,監測患者血常規指標,在抗感染治療全過程當中并未出現不良反應,治療過程較為順利。

3 小結

3.1 FN 病情進展影響后續化療治療效果

通過本次病例患者的病情變化,可以體會到FN患者病情進展迅速,病情進展惡化有可能會限制接下來的化療藥物方案的用量,影響化療的連貫性,部分化療患者有可能為此推遲或者中斷化療,從而影響最終治療效果,甚至有患者會并發出現嚴重感染造成死亡。

3.2 對FN 進行成功管理

醫師及時識別并給予相應處理,才能夠對FN 進行成功管理。因此臨床藥師發現潛在或實際存在的用藥問題后及時提出意見解決,才能夠穩定FN 患者病情。后續還需要加強FN 患者在院的用藥教育,化療后續的自我監測也是非常重要不容忽視的一環。在化療用藥期間,為避免重度骨髓抑制情況出現,患者應當遵醫囑,每周都定期復查血常規指標,測定中性粒細胞與白細胞等指標情況,為覆蓋患者的ANC 谷值,準確評估患者粒細胞減少風險程度,同時告知患者在化療后第9 日~14 日每日自行測量體溫,如發現FN 癥狀,需及時就診并進行相應治療。若患者的WBC 水平過低,免疫力較差,還需要將患者預防性隔離,每日做好消毒病房工作,同時對于貧血或血小板減少癥患者也需要給予相應的對癥處理治療。

3.3 臨床藥師參與藥學監護

臨床藥師通過參考相關指南,全程參與了該例化療后骨髓抑制引起FN 患者抗感染治療的會診及換藥過程,當患者病情未見好轉時及時給予抗感染治療建議,治療結果滿意,保障了患者用藥安全。在本次病例中,臨床藥師運用所學專業知識,為臨床醫師解決了實際存在的用藥問題,積極參與到臨床治療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協助醫師解決現實發生的用藥問題。臨床藥師對于已經發生FN 的患者,通過綜合評估考慮患者的病情、結合抗菌藥物作用特點以及致病菌種類,為臨床醫師提供合理的藥物治療方案。

猜你喜歡
中性骨髓粒細胞
Ancient stone tools were found
經方治療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引起發熱案1則
宮頸癌術后調強放療中骨髓抑制與骨髓照射劑量體積的關系
英文的中性TA
贊美骨髓
骨髓穿刺涂片聯合骨髓活檢切片在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診斷中的應用
高橋愛中性風格小配飾讓自然相連
FREAKISH WATCH極簡中性腕表設計
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綜合征的治療進展
誤診為嗜酸粒細胞增多癥1例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