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小學數學教材中的體現
——以四版小學數學教材為例

2023-11-25 09:29王中華羅雪梅貴州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西藏教育 2023年11期
關鍵詞:共同體中華民族意識

王中華 羅雪梅 貴州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正式寫入十九大黨章,在民族工作方面提出“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1]在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概念界定上,青覺等人認為“所謂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在體認彼此生存發展的共性條件與歷史基礎上,秉持共善價值規范與能動維護意愿的復興凝聚心態。成員承載的共同身份屬性是中國國民”。[2]在此基礎上,本文作者認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中國人民共和國各族人民在意識上呈現出“五個認同”,行動上落實共建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理念,各族人民在意識形態上共同朝著同一個目標,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本文立足于這一概念,旨在對小學數學教材凸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狀進行闡釋,分析其存在的問題與不足,探析在小學數學教材中凸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建議與策略。

一、小學數學教材凸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狀

目前我國大力提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青少年的意識滲透教育,但在小學數學教材中凸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這一特點并未十分鮮明。習近平總書記于2021 年3 月在參加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深入開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并特別指出“文化認同是最高層次的認同。要認真做好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工作,全面推行國家統編教材”。[2]由此可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教材中的凸顯是國家對民族團結事業建設的重要舉措,但其主要體現在中小學思想政治、語文和歷史三科課程教材中。但同時小學數學教材也是培養中小學階段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可忽視的一個渠道,本文主要采用內容分析法對四版小學數學教材中所總結出來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行“破譯”。研究對象主要以人教版小學數學教科書(以下簡稱“人教版”)、西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科書(以下簡稱“西南師大版”)、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科書(以下簡稱“ 北師大版”)和蘇教版小學數學教科書(以下簡稱“蘇教版”),分別對四套版本中包含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呈現內容、方式等進行詳細地解讀。

(一)意識體現途徑主要通過插圖和題目

小學數學教材中體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要是通過插圖和題目設置這一途徑來實現。在對教材進行整體解讀的過程中,其插圖和題目設置中體現了包含團結合作、時代擔當、多元一體和民族特色等多方面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學生們通過學習小組活動、小組比賽、民族服飾和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進步等方面所轉化成的數學計算題,使其潛移默化地接受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升文化自信和民族認同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小學數學教材中的體現主要是通過熟悉的問題情境、插圖表現為學生在解決日常實際生活問題中會遇到的情況,見表1。

(二)意識體現主要表現為團結互助和文化自信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小學數學教材中主要體現為團結互助和文化自信意識(見表2)。數學教材主要偏向于計算和空間思維的培養,其區別于思想政治、語文和歷史等偏向意識形態類的教學,將價值引導和文化信仰在數字類教學中進行體現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因此,當前的小學數學教材中所凸顯出來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要體現為團結合作意識,如對插圖中民族服飾數量進行計算,其主要體現我國56個民族是一個大家庭,應團結互助。此外,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十分注重鼓勵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通過師生、同學之間的合作交流去獲得知識經驗,教材中的“你發現什么規律?”等板塊,啟發學生之間相互交流探討去表達自己的想法。簡而言之,小學數學教材中的插圖注重體現以集體為單位進行合作,正如中華各個民族是一個集體、一個共同體。

表2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四版教科書中的體現成分圖

在對四版小學數學教材進行分析時,其中的文化自信包含了我國數學文化、人口增長、科技進步等各方面的發展,這些發展進步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例如西南師大版本四年級下冊的第51頁中,講述了“我國運動員在第28屆奧運會上以12.91秒的成績獲得男子110欄的金牌”,這無疑激發學生對我國運動員和勞動人民創造出來的“奇跡”生發出由衷的自信,這是我國進步的標志,也是各民族文化進步的標志。

(三)意識呈現方式主要是隱性的

目前在我國小學數學教材中所直接體現出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微乎其微,其在小學數學教材中的體現是間接隱性的,以團體活動、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傳統文化知識的源遠流長等方面的插圖講解去傳達團結合作意識、文化自信,通過文化認同鑄牢民族團結之根,凝聚民族和睦之魂。如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在“你知道嗎?”板塊對學生進行知識普及,約2000 年前,中國古代數學著作《周髀算經》中就有“周三徑一”的說法。由此可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小學數學教材中的體現方式主要是隱性的,教師通過在教材課程內容講解的過程中,對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行潛移默化的培養,使得學生意識到我們的文明之所以能夠歷經5000 多年的滄桑而從未中斷,依賴于中華各民族不斷的團結合作和其極強的創造力。通過圖1 我們可以看出,教科書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呈現方式主要是隱形的(見圖1),在四版教科書中對民族特色的直接體現數量為個位數,主要是通過插畫和題目來表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內涵意識,需要教師進行進一步的解釋,學生自主學習無法體會其中所包涵的意蘊。

圖1 蘇教版五年級上冊教材例題

二、小學數學教材體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問題與不足

當前最根本的問題在于人們對于在小學數學教材中體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容與形式并沒有找到一個滿意的方式,小學數學教材作為一種研究數量、結構、變化、空間以及信息等概念的形式科學的理論教學內容,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一種價值引導和文化信仰,在小學數學教材中去體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有其一定難度的。

(一)意識的呈現方式流于形式

四個版本的小學數學教材體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式過于窄化和流于形式,主要是通過教材練習題以及“你知道嗎”板塊進行滲透(見圖2、圖3)。如在西南師大版本一年級上冊的教材第85頁所出現的練習題,“貴州省的民族個數比云南省少多少個?”,在練習題中以插圖形式給出題目,即“云南省有漢族、傣族等26 個民族,貴州省有18 個民族”,四個版本的小學數學教材都以插圖和題目相結合的體現形式,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了解到云南和貴州省的民族數量,但人們似乎認為“只要有少數民族圖畫或文字出現,就是體現了民族團結”;在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的第90頁中的“你知道嗎?”板塊,對數學文化的歷史發展進行了普及,“大約在2000年前,我國數學名著《九章算術》中的‘方田章’就論述了平面圖形面積的算法,”其目的是普及中華數學文化的發展歷史,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但具體實施過程中其意識的灌輸是否能真正體現我們難以得知。

圖2 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教材例題

圖3 人教版二年級下冊“你知道嗎”板塊

由此可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呈現過于流于形式,整本教材都是通過題目和插圖去呈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且不夠深入去挖掘民族特色,使得意識不能多方面多形式地滲透于教材中。因此,目前的小學數學教材的呈現形式不利于培養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二)意識體現的范圍分布不均

四個版本的小學數學教材體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范圍分布情況從整體來看較為分散,西南師大版本的小學數學教材是分布數量最多且分布較廣的一個版本;人教版的分布較少且范圍不均勻;北師大和蘇教版本的小學數學教材從小學中年級才開始有所呈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四個版本中意識的呈現趨勢呈波動性,文化自信方面基本是在3 年級之后開始大量呈現,而團結互助,合作意識是在小學1 年級至4 年級分布范圍較廣,尤其是在插圖中的植樹活動、運動會等集體活動;在4 年級之后,合作意識的呈現次數變少,取而代之的是文化自信的呈現次數開始變多,在這個階段,教材中關于民族特色、科學技術、國家發展等方面的呈現材料增加。在蘇教版和西南師大版本中,六年級教材所呈現的民族方面的材料最多。

如圖4所示,四個版本的小學數學教材體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范圍分布情況不均勻,學生在每個年級所接受到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程度不一樣,不連貫性使得學生的知識并不能形成體系,斷續式的學習使得學生和老師只是在遇到共同體意識方面的內容時一筆帶過,這不利于系統性地培養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圖4 四個版本中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分布情況圖

(三)隱性的呈現方式不利于意識的滲透

四個版本的小學數學教材體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方式主要是隱性的,隱性間接的呈現方式對教師和學生的要求較高,學生無法識別出教材練習題或材料中所隱含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且若在教師的思想素養和教學水平還有待提升的基礎上,教師也很難將有關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方面的內容有效地傳遞給學生。例如在西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第27 頁的例題中,提到了有關蒙古包的圍氈的知識,若教師本人不了解蒙古包,則不能很好地將知識講解給學生。

小學階段的學生心理發展在抽象邏輯方面還有待發展,其不能夠直觀地去理解意識形態方面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如圖8 所示,四套版本的教材都使用了顯性和隱性兩種呈現方式,且均以隱形呈現方式為主[3],均高達80%以上,其中蘇教版高達92.54%。從數量來看,無論是顯性還是隱性呈現方式都以西南師大版居多,其次依次是人教版、蘇教版、北師大版。

表3 四套版本中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顯隱性呈現方式統計表

三、小學數學教材凸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建議與策略

(一)在教材內容編排上體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第一,小學數學教材在內容編排上應該避免跳躍性過大、內容零散、不夠系統等方面的問題,教材知識之間存在斷層,知識的整合性不足既加大了學生學習難度,也不利于整合意識的傳遞。[4]教材內容螺旋式原則的體現需要遵循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順序進行安排,但按照目前的這種拉長時間間距的內容編排方式,并不是幫助學生減輕學習負擔,反而會使學生的知識體系變得零散,缺乏整合性。第二,小學數學教材在內容編排上體現其整合意識,并避免當前插畫過多的情況,插畫的存在應有一定的目的性,有連貫性和銜接性地對“五個認同”方面的知識進行編排,汲取生活中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關素材,積極尋找教學知識點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結合點。[5]在小學數學教材中應該介紹不同民族之間的歷史風俗和生活特色,滲透不同民族多元文化的彼此交流,有利于學生增進了解,獲取更多民族知識,樹立民族團結互助的民族觀念,促進不同民族的團結和共同繁榮進步。[6]第三,教材編排的內容應增加所涉及的各個民族,緊跟時事政策,適時加入與時代相關的事例,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好奇心。每本教科書中所涉及的少數民族元素過少,低頻次的學習元素使得少數民族元素難以在數學教學中深入學生認知,也不利于健全民族觀念,民族融合和民族團結意識的形成。[6]

(二)拓寬教材意識呈現的形式與范圍

第一,小學數學教材中體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范圍應該進行擴展,在每一個年級教材范圍內有意識地去穿插足夠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形式上并不僅限于練習題和一些書本材料,教材應該以任務的形式安排一些培養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任務,這些任務可由家長、學校、社會幫助學生共同去完成。第二,教學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應基于教材中的內容安排,與同學們積極討論解決問題方法的可能性,讓學生意識到教與學的過程是一個團體活動,并且適時向學生傳遞在學習上各民族也是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第三,教師要克服教學惰性,走出知識教學的“舒適區”,教學不僅是對學生進行知識和技能教學,意識形態方面的教育不僅是思想政治和語文等學科的專屬,在數學教材中所滲透的共同體意識教師也應該積極主動地去進行擴展,深度挖掘教材中的精神素養,豐富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知。[7]

(三)教材中意識呈現方式將隱性與顯性相結合

第一,教材是教師、學生、教材與環境間的互動場景,其有利于學生自主建構知識,教師要利用好教材中的插畫設置,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利用真實的情境去滲透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師在數學教材內容的教學中,不能直接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告訴學生,而是需要將相關內容融入課堂教學,也可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豐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手段[8],教師需要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學生樂于接受、不易察覺的方式有意識地滲透給學生,使學生在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其思想、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也得到提升。[9]第二,教材認識應加深,避免淺顯性的認識。對于教材中所呈現的意識,教師應該及時向學生進行傳遞或引導學生進行體會。第三,教師需要意識到學生所學習的理論性知識,如正方形的面積公式,是一種顯性的理論知識教學。意識呈現方式要求將隱性與顯性相結合,這不僅是指間接隱性的意識需要在教師幫助下進行理解,還指教材應該呈現一些符合學生心理認知發展水平的、顯性的、學生能夠獨立自主去體會到其中所蘊含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容,兩者呈現方式的結合能促使學生加深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解。

簡而言之,在對目前不同版本的小學數學教材進行內容分析的基礎上,聚焦育人目標,不斷滲透對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這離不開國家教育部門、教育行業的工作者和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本文主要聚焦于在小學數學教材上如何去進一步整合優化教學方式、教師教學以及教材內容的體現形式等切實保障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教育中的滲透水平和質量,服務于國家課程教材建設。

猜你喜歡
共同體中華民族意識
人的意識可以“上傳”嗎?
愛的共同體
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中華民族的獨立之路
聚焦中華民族之瑰寶“非遺”
構建和諧共同體 齊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體的戰斗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保證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增強“四個意識”發揮“四大作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