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職院校服務技能社會建設路徑與實踐

2023-11-29 13:48周夢茹
河南農業·教育版 2023年10期
關鍵詞:實現路徑高職院校

周夢茹

關鍵詞:高職院校;技能型社會;實現路徑

一、技能型社會的內涵

(一)以國家重視技能為戰略導向

政府作為一個國家政權體系中依法享有行政權力的組織 體系,具有強大的公共服務能力,在技能社會建設中發揮著 主導作用[1] 。國家一方面以政策制定為引領,以具體的建設 目標為導向深化職業教育改革,推動職業教育走向高質量發 展道路,另一方面以充足的資金投入助力技能型社會建設, 為技能型社會建設取得顯著成果提供經濟基礎。

(二)以社會崇尚技能為價值使然

社會崇尚技能是維系技能型社會常態化的環境基礎[2] 。 “十四五”時期,要在思想上根本破除“重知識輕技能”的 觀念,形成社會崇尚技能的時代風尚,全面優化人才成長環 境,加強技能文化與社會氛圍建設。通過大力宣傳技術技能 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的突出業績和社會貢獻,努力營造學習 技能、尊重技能、崇尚技能的濃厚社會氛圍。

(三)以人人學習技能為實現途徑

豐富職教形態,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打通人才學習 成長通道,成為我國職業教育在新歷史時期的主要任務。一 方面,要樹立實現途徑的系統觀念,以職業發展理念促進職 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另一方面,要立足當下的重 點難點,大力進行制度創新與供給,創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 的教育體系,擴寬高職教育服務全民的范圍,進一步整合普 職教育、老年教育、繼續教育、社區教育等資源,加大投入 建設靈活開放的教育體系,實現線上線下、校內校外人人均 可學習技能的職教形態。

(四)以人人擁有技能為努力方向

實現人人擁有技能的目標,必須以堅持高質量人才培養 為主要抓手。職業院校要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將產教融 合、校企合作落實落地,著力推進專業鏈、產業鏈、人才 鏈、創新鏈的有效對接,推進職業教育與區域發展的有效對 接。深化“三教”改革,在培養“雙師型”教師、創新教材 形態、適應生源多樣化特點制定個性化多元化培養方案、加 速推動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等方面積極探索。 強化類型教育特征,實施中國特色學徒制、“崗課賽證”融 通培養、1+X證書制度等,為人人擁有技能這一目標提供可實現途徑。

二、高職院校服務技能社會建設的價值意蘊

(一) 現實價值:輸送高技能技工人才,緩解人才供給 矛盾

隨著“十四五”時期的到來,我國的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產業的升級轉型也在不斷加快,這就更加加劇了高技術技能人才供給的矛盾。高職院校作為輸送高素質技能人才的重要實施單位,首先,高職院校在技能培養過程中強化基礎知識的學習,不僅致力于基礎知識的培養,還注重學術能力的提升,為學生學習技術技能奠定基礎。其次,在培養高技能人才的過程中推進產教深度融合,發展校企合作,加強實訓基地建設,與具備條件的企業在人才培養方面共創符合企業發展、符合生產一線工作要求的人才培養方案,完善技術技能人才所需要的配套政策,實現校企優勢互補、資源共享。

(二)核心價值:服務區域社會建設,助推產業升級步伐高職院校依托職業教育集團資源,巧借政府資源,整合校企資源,通過產業、行業、企業、職業、專業“五業”聯動,打造服務技能社會建設聯動平臺。首先,高職院校通過社會培訓、社區學院建設,打通輻射區域技能人才成長通道,提供多樣化的培訓形式,從而實現區域技能人才的梯隊建設,充分發揮高職院校服務區域社會建設的教育屬性。其次,高職院校依托自身的教育資源,對接周邊企業,緊貼企業生產實際,通過產學研一體化建設高質量專業群,以點到面,逐步輻射到上下游產業。建設高標準示范企業鏈、產業鏈和專業鏈,再以專業鏈孵化高質量企業來推動區域產業升級,真正發揮了職業院校的帶動引領作用。實現學校與區域產業經濟的深度融合發展[3]。

(三) 終極價值:重塑技術價值訴求,打造濃厚技能文化底蘊

構建良好的文化環境能夠從社會價值理念、風俗、行為習慣等方面影響個體的職業培訓意愿。營造崇尚技術技能的文化氛圍,有助于厚植技能社會發展土壤[4]。校內:創設崇尚技能的文化氛圍。首先,高職院校通過課堂、班會、社團活動等活動,或者通過抖音、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大力弘揚技能文化、大國工匠精神、勞動精神等,大力宣傳和舉辦各類技能競賽,為高技能人才提供同臺競技的平臺。其次,推進資歷框架建設,探索實現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之間的互通互聯,通過激勵制度營造濃厚的技能文化氛圍。校外:高職院校一方面通過校企合作,帶領學生參觀優秀企業,使學生切身實地感知企業文化、企業工匠精神,從而達到文化培育的目標。另一方面,高職院校聯合社會和企業,烘托技能文化的良好氛圍,吸引社會勞動者學習技術技能,實現技能成才的路徑宣傳,從而達到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

三、高職院校服務技能社會建設的實現路徑

(一)履職五大職能

1、以培養人才為根本使命。培養人才作為高職教育的首要職能,最主要的任務就是為國家的現代化建設輸送大批的高質量、高層次、高素質的技術技能人才,這類人才需要相應的高職院校培養,高職院校把培養人才作為第一任務。

2、以科學研究為助力轉化。高校承擔著科學研究的重要職能,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科研是促進高職院校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助推力量,科研成果的研究與轉化是檢驗高校師資力量和科研力量的試金石,可以為高職院校帶來良好的經濟收益,又能體現高職院校的辦學水平。因此,高職院校在教授文化知識的同時,要勇敢走出“象牙塔”,主動承擔起科學研究的重任。

3、以社會服務為主要責任。高職院校通過校企合作、產教融合進行人才培養,通過專業優勢和技術優勢進行科研成果轉化,通過開展社會培訓豐富社會服務職能。日常教學和科學研究是進行社會服務的基礎條件,社會服務是日常教學和科學研究的現實轉化。沒有教學基礎知識的傳授,就無法進行人才培養,無法解決高技能人才的供需矛盾,無法進行社會服務。沒有科研成果的轉化,就無法精準對接周邊產業,無法發揮成果的轉化價值。

4、以文化傳承創新為價值導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边@對于高職院校發揮文化傳承創新的職能有重大現實意義。中華優秀文化不僅要繼承、要發展,更要創新。高職院校不僅要發揮好教師和學生作為文化傳承的主體作用,更要發揮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職能。

5、以國際交流合作為目標導向。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深化拓展平等、開放、合作的全球伙伴關系,致力于擴大同各國利益的匯合點?!备呗氃盒W鳛槲幕瘋鞑?、科教融合的重要載體,通過高職學校間的國家交流與合作,加強文化交流與融合,促進知識傳播,是促進學?!半p高”建設和高水平職業本科建設的重要途徑。

(二)深化“三師”融合

所謂“三師”融合是指由高職院校專職教師、企業工程師和產業技能大師組成的高水平師資隊伍。

1、提升“三師”綜合實力。第一,提升專職教師實力。高職院校根據校內專職教師的專業素養和個人素養的特征,通過組織校內培訓、外出學習或下企業鍛煉等方式,不斷豐富教師專業知識,提升生產實踐能力,提高對產業的認知,從而打造出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第二,實施專兼結合。為打造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引進企業工程師參與各項教學活動。一方面,企業工程師與專職教師一起備課、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企業工程師把產業的新標準、新技術、新要求引入到日常的教學過程中,使專業培養與企業需求緊密結合。另一方面,企業工程師承擔一部分教學任務,企業工程師具有高超的技術技能水平,通過課堂講授,加深學生對產業技術的認識,提升學生技術技能水平。第三,樹立行業標桿。通過引進產業技能大師,充分發揮產業大師的技術技能優勢,學習其身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僅提升人才培養的數量和質量,扶協青年教師成長,而且傳承一種精益求精的工匠文化,為高職院校樹立“大國工匠”典范打下基礎。

2、專職教師深耕專業知識,夯實學生基礎。企業工程師對接企業生產一線的技術標準和制度提升學生的專業認知。產業技能大師幫扶青年教師技能成長,拔高高職學生的技能水準,為技術能手、行業能手培養人才?!叭龓煛备魉酒渎?、彼此支撐,通過深化“三師融合”,增強人才培養隊伍的實力,為技能型社會建設輸送高素質、高質量的技術技能人才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三)強化四項支撐

1、強化人才培育支撐。人才培育作為高職院校的第一要務,是促進技能社會建設的重要舉措。高職院校通過打造校企合作育人平臺和教育數字化共建共享實現人才支撐。第一,打造校企合作育人平臺。校企合作主要是指學校和企業相互合作,共同建立的一種培養模式,面對日益激烈的社會環境,學校為了更好地提高教育質量,與專業相對應的企業合作,有針對性地為企業培養、輸送人才。通過學生日常學習與企業鍛煉兩種方式,夯實基礎知識,鍛煉實踐能力,既實現學校與企業資源的共享,又能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高校通過加強校企合作,可根據社會需求培養專業性、技能型人才,并和市場接軌,同時通過校企合作促進理論、實踐深度結合,在教育教學全過程貫穿新型教育理念,促進教育行業發展[5]。第二,建設教育數字化資源。教育數字化是指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高職院校以數字化教學資源作為教學活動的重要支撐,以轉型驅動教學方式和教學模式的改革,持續加快國家級、省級、校級資源庫建設,繼續開發精品在線開放課程、虛擬仿真實訓中心等優質教育教學資源,更好地推動職業技能資源的共建共享,為人才培養奠定基礎。

2、強化技術技能積累支撐。技術技能積累能力是職業院校將技術積累進行有效轉移、轉化和整合而形成人才培養 要素的能力,是在與企業深度合作基礎上,職業院校自身能 力不斷演化的結果。提升職業院校技術技能積累能力是職業 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是提高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 量、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完善國家創新體系的需要[6] 。高 職院校通過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促進產業和企業、企業和 學校之間的技術創新轉化,使技術技能知識的積累和人才培 養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從而提高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 實現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

3、強化技能文化傳承支撐。技能文化作為多元化技能價值體系的一部分,其教育價值在于促進高職院校培養的多樣性,技能文化建設能夠引領職業教育的類型化價值[7]。高職院校作為技能文化傳播與傳承的主陣地,在培育人才、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以及國家交流與合作的過程中,弘揚大國工匠、能工巧匠、德技并修的工匠精神,同時營造崇尚技能、尊重勞動的校園文化氛圍,不斷傳播技能文化的魅力,均衡技能文化在教育價值中的協調性與教育性,最終促進技能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4、強化社會服務支撐。近年來隨著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水平也取得巨大提升。目前高職院校的社會服務主要集中在人才培養、技術支持、人才培訓等方面。首先,高職院校聯合政府、學校、企業各大主體,打造“技能共同體”,創建技能社會建設聯動平臺。其次,高職院校開展的一系列技術技能培訓,提高培訓人群的技術競爭力,提高受訓者的技術技能水平,增強他們的人才競爭力。最后,高職院校提供技術支持,促進賦能區域產業轉型升級。高職院校通過校企合作對接企業,聯合企業進行科學研究,提供技術支持助力企業科研攻關,實現科研成果的轉化與推廣,全面提升區域服務效能。

(四)推進技能文化內涵建設

技能文化具有對學生塑造的作用,這種塑造是全方位的,對堅定學生的職業信念、激發學生學習職業知識技能的意志與熱情、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行為習慣都具有內在的作用。這種內在作用作為一種源動力對實現目標的作用力遠遠超過來自外部的壓力[8]。對一個職業院校的學生來說,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是其成為職業技能人的兩大必要條件,而職業能力的獲得可以通過學習專業知識、專業技能,而職業素養需要通過更加深入地引導和教育以及潛移默化的影響和熏陶才能轉化為學生的內在素養[9]。

1、專業文化。專業文化目前沒有統一的定義,根據文化的屬性以及專業特征,可以將專業文化理解為在長期的專業建設中,對標人才培養方案和專業特性積淀的專業文化。專業文化象征著高職院校專業建設過程中的軟實力,是技能社會建設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底蘊。

2、校園文化。校園文化以學生、教師為主體,是校園內的一種群體文化,校園文化是整體文化的一部分。要建設校園文化,既需要發揮學校的各項優勢資源,營造良好的技能培育環境,也要通過組織各種校園活動,如,社團宣講、各級技能大賽和能工巧匠的宣傳活動、“世界青年技能日” 等,將技能文化的種子種植在每位師生的心中,同時,也要 積極主動為學生搭建技能展示平臺,鼓勵學生參加各種技能 大賽,實戰本領,反思差距,通過以賽促教、以賽促學的方 式體會技能文化的魅力。

四、人文素養的培育

以往的高職教育過分強調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素養,過分注重學生的技術性、職業性的培養而忽視了學生人文素養的塑造。隨著職業教育的發展,高職院校應將文化傳承與創新作為一項重要職能,把教育文化擺在重要位置。高職院校通過人文通識教育、重視德修并技的思想、傳播大國工匠的精神充分發揮教育文化的作用。

技能型社會建設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院校作為技能型社會建設過程中的重要實施單元,應積極發揮培養高質量技術技能人才的教育優勢,協同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質量與數量、增強技術技能積累、開展社會培訓、傳承技術技能文化、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等,為構建高職院校服務技能社會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

猜你喜歡
實現路徑高職院校
論新疆民族互嵌型社區的建設:現實背景、基本概念和實現路徑
經濟責任審計發揮國家治理作用的實現路徑
論紅色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及實現路徑
淺議人民銀行金融穩定職能的實現路徑
國際私法法典化的挑戰與實現路徑
“一帶一路”戰略與鹽城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思考
淺析紅色文化與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職院校韓語專業畢業生就業現狀分析
多元智能理論視角下高職院校體育課程評價體系的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