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識凝聚與場域塑造:媒體生態文明報道的亮點、問題與提升路徑

2023-12-10 07:51連少英付亞男
中國記者 2023年10期
關鍵詞:議題文明受眾

□ 連少英 付亞男

2012年,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首次把“美麗中國”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媒體作為對內提供必要信息、提振生態建設信心,對外傳遞中國生態建設聲音、增強生態文明建設國際影響力的重要主體,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因此,探究媒體生態文明報道的亮點、問題與提升路徑,不僅可以優化生態文明報道格局,構建綠色傳播框架,也能為我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創造有利的輿論環境,推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本文從生態文明報道的特點分析入手,對媒體的生態文明報道實踐進行宏觀分析,以客觀呈現生態文明傳播的亮點,歸納總結存在的不足,并嘗試提出具有建設性的對策和建議。

一、生態文明報道的特點

根據新聞內容和議題的不同,傳統新聞報道可以分為多種類型。在新聞傳播學界,有關自然和環境的相關報道通常被稱作“環境新聞”,即“用新聞手段傳播人們關心的種種環境信息,是變動著的環境事實與新聞的表達或傳播方式的完美結合”。近年來,隨著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全球重點治理事務被廣泛提及與推進,“環境”成為“生態”范疇下的一個子議題,“環境新聞”也更多地被稱作“生態環境新聞”或“生態文明新聞”,納入生態傳播的框架中。兩字之差,報道內容從單純的環境問題延伸到了生態關系層面,成為囊括環境以及與環境有關的一切生態議題的特殊新聞報道類型。這同時也決定了生態文明報道不僅具有環境新聞報道的一般特點,也具有自身的特殊屬性。

有學者把環境新聞的特點概括為:公眾性、科學性、調查性和揭秘性,聚焦人與自然環境的矛盾及其產生的社會問題,重在將人類環境現狀告知受眾,引起社會關注。相對而言,生態文明報道在報道環境的基礎上更集中地體現“生態文明建設”的導向和落腳點,將環境問題延伸到包括氣候、資源等不同要素的系統性生態范疇?;诖?,生態文明報道的特點可以概括為以下三點。

首先,生態文明報道的涉及面較廣,可延展的社會人文空間較大。單就“環境”和“生態環境”兩詞進行比較,“環境”指的是某一特定生物體或生物群體周圍一切事物的總和,包括溫度、水質、土壤、光照等自然因素;而“生態環境”是指圍繞著生物體或者群體的所有生態因子的集合,或者是指環境中對生物有影響的那部分因子的集合,其包括自然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環境質量、氣候變化和氣候適應能力、資源利用和循環利用、環境污染和污染物治理、生態修復和生態保護等多元話題,與社會治理、經濟、文化等領域的聯系更加緊密,呈現出涵蓋范圍大、牽扯面廣、時間周期長的特點。

其次,生態文明報道的科學性和專業性較強,具有一定的接受門檻和知識背景。除了要保證新聞事件的真實性,生態文明報道還要追求科學意義上的準確和嚴謹,將客觀、精確的信息傳達給受眾,并引導他們對報道對象形成正確的認識。因此,生態文明報道對記者的專業要求十分嚴格,一方面要具備有關生態環境的專業知識,能夠深刻地認識報道對象及其特性;另一方面也要具備新聞傳播的專業技能,把晦澀、艱深、抽象的專業問題轉化為通俗、生動、形象的語言,提高報道的可讀性,讓讀者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第三,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是由時代與社會賦予的,因此,生態文明報道在輿論導向上具有一定的時代性和政治性。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并將其列入國家發展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自此成為黨和國家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媒體作為黨和政府的耳目喉舌,在業務實踐上需要服務黨和國家的事業全局,體現黨的意志,反映黨的主張。在此背景下,生態文明報道也具有顯著的黨性和人民性,需要滿足時代與國家的需求。

綜上所述,生態文明報道是集高覆蓋性、強專業性和重導向性于一身的報道類型,在具體操作中需要涉及泛化的議題、處理艱深的專業科學知識,并兼顧主題宣傳和輿論監督的傳播職能,最終實現精細化的生態傳播、通俗易懂的科學傳播和導向正確的政治傳播。

二、媒體生態文明報道的亮點與不足

總體來看,媒體的生態文明報道在議題挖掘、形式創新、主題宣傳和輿論監督等方面涌現出眾多優秀的新聞作品,備受社會矚目;但在輿論關注的全面性、均衡性、規范性和專業性上亦有些許不足,在生態文明報道的系統化、精準化和常態化等方面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一)報道議題多元化,但報道視域不夠寬廣

對于生態文明相關議題來說,實現生態信息的傳播以及生態信息系統的運行是媒體的基本任務。當前,我國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完成了眾多突破,在生物多樣性、污染防治、氣候變化治理等重要議題上都取得了顯著成績。與此相應,生態文明報道也廣設議題,既有對宏觀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的宣傳和介紹,又有對具體微觀的特定區域的生態保護與修復的關注。借助多議題、多視角和多形式的新聞報道,將新聞事實及時、準確地告知社會公眾,并進行深度解析,強化了媒體的信息傳達功能。

然而,由于生態文明范疇的牽涉面較廣,若要對我國的生態環境相關情況進行有機、整體的系統報道,需要在時間、空間和議題上做到 “全面”與“均衡”。當前,生態文明報道傾向于關注生態較為脆弱的中西部地區,將目光聚焦于當下突發問題的解決,對于生態環境較為穩定的東部地區、常規性的生態環境議題關注較少,較少對未來生態環境演進的預測和展望性視角,致使當前的生態文明報道仍停留在短時的熱點關注,常態化報道的視域不夠寬廣。比如,有的媒體在世界地球日、世界野生動植物日等與生態環境相關的節日時所做的報道,單純是借節日之勢,報道內容局限于節日當天開展的宣傳活動,對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和現實實踐的傳播缺乏系統性、整體性設計與呈現。

(二)報道樣態豐富新穎,但個別內容過度娛樂化、淺薄化

隨著數字技術和智能技術的迅猛發展,生態文明報道的呈現形式和內容風格都發生了深刻改變。當前,媒體已能廣泛且靈活地使用圖文、視頻、動新聞、可視化圖表、直播等多種內容呈現形式對生態環境新聞進行“包裝”,在語言敘事風格上也趨向于生動化、趣味化。這一改變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生態文明報道與受眾間的距離,將專業、枯燥的專業性科學知識化為通俗易懂的“故事”和形象美觀的“畫面”,讓受眾更容易理解與接受。如《人民日報》推出的“把自然講給你聽”系列報道,邀請相關專家學者對某一特定領域的信息進行科普介紹。其表達一改晦澀難懂、堆砌術語,多處引用詩詞,使用文學化、故事化的語言對專業知識進行講解,在保持科學性的同時又兼具了生動性,受到廣大讀者喜愛。此外,還有央視網與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合作創辦了ipanda頻道,每天以短視頻或慢直播的形式對大熊貓的生活習性、作息活動等進行介紹,吸引了廣大網友沉浸式觀看。這些傳播形式的創新,有效提升了傳播效能,對生態文明建設理念有效落地、入心入腦起到很好的輿論助推作用。

在形式與內容不斷推陳出新,報道風格不拘一格的同時,我們也看到,個別媒體在進行生態文明報道時以流量為導向,設置眾多博人眼球的噱頭,出現個別報道的娛樂化、淺薄化現象,衍生出諸如“嚴肅新聞萌化”等現象,削弱了生態文明觀的傳播與引導效果。這些問題亟待規范與管理,媒體需從流量的熱榜上冷靜下來,以真實性、專業性等傳統職業理念與報道原則自我約束報道行為。

(三)輿論導向正確堅定,但報道深度及專業性有待加強

媒體對大眾具有重要教化與輿論引導作用。作為響應黨和國家戰略工作部署的傳播力支撐,生態文明報道承擔著主題宣傳和輿論監督的重要責任。媒體生態文明報道的導向十分鮮明,堅定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激濁揚清,扶正祛邪。一方面,對先進、成功的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經驗和成就進行宣介,引導受眾形成正確的生態文明觀;另一方面,對反面案例進行嚴格監督,從而約束和規范相關從業者和受眾不當的生態行為。比如,新華社記者采寫的《“東北黑土保護調查”系列報道》,通過明察暗訪揭露“黑土”貿易的真相,報道一出,立刻引起廣泛關注,最終推動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實實在在地以媒體的輿論監督保護了東北黑土地,踐行生態文明建設理念。

但由于生態環保意識不足及環保領域記者的專業知識儲備不夠,一些生態文明報道仍停留在事實表面,僅僅能完成低層次的信息告知,而不能揭露問題背后的本質。未能將對客觀事實的深入報道與媒體的正面導向有效結合起來,因而傳播效能有所弱化。

三、提升媒體生態文明報道效能的路徑

“全面提升生態文明”,是生態文明建設在新發展階段的歷史任務,是生態文明建設發展到一定程度后,根據當前國情所制定的發展目標?!叭嫣嵘钡膶崿F,不僅需要媒體完成常規新聞報道,更需要在議題設置、內容呈現方式和輿論導向上發力,將生態文明報道真正做到常態化與系統化,以傳播助推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成效。

(一)延伸報道視域,以系統均衡的報道議題框架提升受眾認識

生態環境議題要做到廣、泛、全。首先,在話題內容上要做到全方位審視生態環境,多側面關注環境問題,既關注社會現象,又重視個案監督,在不同的問題和取向中尋求不同的議題。其次,在時間和空間視角上,以“全程媒體”為發展目標,議題設置盡量覆蓋生態環境保護的全歷程,盡可能地涉及所有區域,從常規議題中挖掘新的視角和觀點,由此形成系統、均衡的生態關懷視角,引導受眾全面提升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的認知框架,在全社會層面形成正確的生態文明觀。

(二)訴諸多樣態媒介形式,以全息場景提升敘事話語效能

隨著互聯網通信技術的迅速發展,我們已經進入數字化時代。數字媒介文本在表征形式上也呈現出三大顯著特征——符號呈現的視覺轉向、語義修辭的情感轉向和情景創設的游戲轉向。主流媒體要想做好生態環境報道,也應該訴諸報道的數字化、智能化,借助技術優勢,搭建有益于生態傳播的適配場景,提高受眾在閱讀或觀看報道時的沉浸感。另外,也要加強報道與受眾在社交和情感上的連接,改革生態傳播語態和敘事話語方式,用“共情點”和“儀式化”打破生態信息的專業壁壘,讓“全息傳播”“全員參與”“全員共享”成為生態文明傳播的輿論場景。

(三)秉持建設性理念,以“雙輪驅動”凝聚社會共識

踐行生態文明建設理念,不僅需要思想上的深刻認識,還需要落實到強有力的行動。媒體應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在報道中秉持新聞報道的建設性理念,做好主題宣傳和輿論監督的“雙輪驅動”,面向受眾做好內容供應和需求連接,面向社會問題提供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打通各方利益交匯點,凝聚社會共識,促進社會行動。

四、結語

生態文明報道是集高覆蓋性、強專業性和重導向性于一身的報道類型,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全面進入新發展階段亦對媒體生態文明報道提出了更高要求。作為弘揚生態文明觀的領頭羊,新聞媒體要深諳生態環境報道的屬性和特點,進一步加強生態文明報道的系統性與專業性,借助多樣態的媒介技術與場景,綜合提升報道的落地效能,為生態環境建設掃除障礙,譜寫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

猜你喜歡
議題文明受眾
請文明演繹
例談群文閱讀中議題的確定
漫說文明
科學議題歡迎君子之爭
用創新表達“連接”受眾
對不文明說“不”
用心感動受眾
媒體敘事需要受眾認同
電視節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眾
文明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