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向問題解決的高中地理教材梳理與整合*

2023-12-10 20:34
江蘇教育 2023年42期
關鍵詞:思政學科教材

陳 軍

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高中地理作為高中階段的重點學科之一,其教學面臨機遇與挑戰。與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相對應的,是新教材的更新,以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為例,在教材內容的編排和板塊設置方面,更加注重對學生整體能力素養的提升,結合新時代背景在思政元素融入課程以及教學路徑方面都提出全新要求。作為高中教師,如何在新課標要求和課堂教學實踐之間搭建有效橋梁,是教學過程中值得深思的問題。筆者認為,這需要教師從問題導向出發,對教材進行系統整合和梳理。

一、明確目標,重視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培育

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內容和重要性受到廣泛關注。教材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基礎,教師更應圍繞教材的板塊和內容,在教學活動中對學生的邏輯方式、學科思維以及應用實踐能力給予關注,從教材出發但又不拘泥于教材,不斷優化高中地理課堂教學。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相關內容在教材中均有所體現,要求高中地理教師透過教材知識的表象來把握學科核心素養的脈絡,通過對此學段多本教材的梳理和整合,在重視學科知識傳授的同時,更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1.養成綜合思維能力

綜合思維是指思維活動中對信息的一種整合,是對事物的整體認知和綜合把握,綜合思維也是學生在高中階段的一種重要的思維方法。綜合思維的內涵、表現、價值等在高中地理課程標準中均有所體現,綜合思維的培養也是教師對教材和課堂不斷深入探究的新契機。地理學科學習與綜合思維養成二者之間具有互助性,即地理學科本身就具有綜合性,學習過程中離不開綜合思維方式,而在學習過程中綜合思維的重復性對學生綜合思維的養成具有加強作用。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冊關于“工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這一章內容的學習中,以珠三角地區為例展開介紹,在對該地區區位因素進行細致分析的同時,首先要嘗試從政治和歷史的角度對此地區進行解讀,幫助學生打破學科壁壘。其次,還可以通過珠三角地區與東北老工業區之間的對比,細致分析二者之間的區別,形成更加全面系統的認識。再次,教師要嘗試將地理圖像作為培養學生綜合思維的重要工具,以圖形或圖像疊加顯示或者圖表對比呈現等方式,將珠三角地區的氣候類型、地理位置、政策因素等綜合呈現,以達到揭示地理原理及規律的目的,這也是對學生綜合思維的培養。

2.關注學習的可持續發展性

高中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培育對高中地理教育理念和學生學習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正確價值觀念以及學習能力的形成,在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中形成正確的具有可持續發展性的認識,以知識性學習上升到能力性養成。

地理學科學習的可持續發展性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性,即通過地理知識學習使學生自覺關注世界乃至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樹立新時代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發展觀念,自覺養成正確的行為習慣。在人教版高中地理選擇性必修3《資源、環境與國家安全》中,通過系統完善的知識框架體系向學生介紹了資源、環境之于地區、國家、世界的重要性。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除了要進行內容的細致講解,還可以結合之前必修教材中一些重要國家的位置、資源、政策等因素,將教材中相關知識串聯,引導學生既要關注理論知識的學習,更要樹立人與自然的正確認知。

另一方面,體現在人自身的可持續發展性,既指向教學者也指向學習者。教師圍繞高中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梳理整合教材,系統優化課堂教學的內容,不僅對學生的學習具有積極意義,也同樣有益于教學者自身的可持續性發展。同樣,核心素養培育下的學生在學習方式、思維能力、實踐水平方面所獲得的提升也將有效運用到學生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對學生今后的成長和發展具有積極作用。

3.培養地理實踐能力

在高中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要求下,教師越來越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學生不僅要掌握基礎理論知識,更要養成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地理學科基礎知識的掌握可以通過考試的形式進行考查,但對學生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查則需要通過兼具教學性和操作性的方式來實現。教師應在梳理整合教材的基礎上,合理利用教材內容高效組織地理學科研學課程,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提出解決對策,在具體的活動中不斷提高學科實踐能力。

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冊中關于人口和城市問題的學習為例,為了將所學知識更好地運用在生活實踐中,教師可以讓學生以自己所在的城市為研究目標,對固定時段內人口流動的數量變化、產業發展趨勢及經濟增長情況等開展研究,學以致用,以此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

二、把準方向,充分挖掘課程思政元素

課程思政對于培養學生正確的政治立場、價值觀念、行為修養具有積極意義,高中地理在課程思政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由于教材編寫內容中對課程思政的隱性表達,所以課程思政的切入點和教育內容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實踐中主動呈現并引導。這不僅促成了地理學科教學和課程思政二者之間的良性互動關系,也更加凸顯地理學科的育人光環。

1.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課程思政的概念也正是基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出的,將主流價值觀和正確思政觀通過學科知識課堂進行傳授,以適應新時代思政教育的新要求。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挖掘地理教材中隱性的思政元素,并通過行之有效的課堂教學實現思政教育。

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其一要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也要把握好學生三觀形成的重要節點,讓學生接受知識教育的同時也成長為一個品德優秀的人。其二要充分發揮地理學科的育人價值,地理教學內容不應停留在教材表面,而應在教授基礎知識的同時,深入挖掘背后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深化地理學科教學的深度和廣度。

2.堅持“潤物細無聲”的滲透性原則

課程思政的重點在于對學生正確價值觀念的引導和培育,在對學生進行思想精神層面教育的過程中,應避免開展過于直接且目的性明顯的教學活動,而應在遵循學生階段成長的規律上進行滲透性教學,幫助學生領會思政教育的精神。這要求教師對教材有高度的熟悉度和敏銳度,以確保在有限的教材內容中盡可能挖掘出更多的思政元素,并將其融入日常的課堂教學過程中。

地理學科教學以教材為基礎,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冊為例,教材中關于地球及地球上大氣、水資源、地貌及自然災害等內容的梳理,實則是從更加寬廣的視角提供了解生存家園的一種方式,由此可以讓學生對地球、大自然形成更加科學的認識,并由此生發敬畏之心。再如,人教版高中地理選擇性必修2 中關于區域發展問題的各單元模塊,涵蓋了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個國家地理環境、產業轉移、區域發展等相關知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人文情懷的滲透,讓學生自覺產生愛國主義情感的同時,也要清楚地認識到當下世界各國所面臨的共同問題,以激勵學生樹立遠大目標,充分發揮學科課堂的思政教育功能。

三、激發活力,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

從教學活動的角度來看,學生作為受教育的主體,課堂是教師和學生實現互動的平臺,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就應該通過完善平臺、改善課堂教學的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1.讓學生活起來

地理教材中所涉及的各類地理環境和自然場景,對于學生來說大部分都是陌生的,容易造成陌生感、低興趣的學習問題。想要提升課堂效果,就應該先激發學生的興趣。在教學人教版高中地理選擇性必修2“城市、產業與區域發展”內容時,以“2022 年北京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為例,教師可以與學生討論冬奧會的舉辦對區域發展的意義,冬奧會舉辦城市的區位特點,以學生所熟悉的事物來激發其學習興趣,并圍繞必修教材和選修教材中涉及的區位因素、資源分布、經濟發展等知識點進行任務設置,引導學生主動成為問題的思考者和解決者,在探究中不斷形成并提高地理學科思維。

2.讓課堂動起來

教師在傳統課堂中扮演著過于重要的角色,這也產生了學生被動學習、參與度不高的問題,在課堂教學改革不斷推進的背景下,教師應該努力減弱對課堂的控制性,將知識灌輸型課堂轉變為學生本位的活動型課堂,引導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學會思考、解決問題,以學生的活力和課堂參與度實現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冊中關于洋流分布的知識學習為例,在對基本知識學習之后讓學生搜集、分享與之有關的事件,具體化洋流對自然環境及人類活動的影響,真正實現知識生活化。同時,課堂探究活動的開展,也應該秉持難易區分、各有側重的原則,對于重點、難點知識可以采取時間和實踐成本較高的課堂探究方式,對于一些易于理解的非難點知識,則可以通過其他效率更高、效果更好的方式實現。

猜你喜歡
思政學科教材
【學科新書導覽】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教材精讀
教材精讀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土木工程學科簡介
教材精讀
教材精讀
思政課“需求側”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