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清炎癥因子和血小板指標對顱內感染的診斷價值

2023-12-14 06:06冉紹云余秉賢王一童
牡丹江醫學院學報 2023年5期
關鍵詞:開顱血小板細菌

冉紹云,余秉賢,王一童

(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醫學檢驗科,河南 鄭州 450000)

顱內感染是神經外科開顱手術后發生的一種非常常見的嚴重并發癥,包括腦室炎、腦膿腫、硬膜下積膿等,其發生率約占神經外科手術的2.1%~10%,常發生于術后第4天至第12天[1-2]。顱內感染具有較高的后遺癥發生率與病死率,術后發生顱內感染不僅會使患者的病情加重,如果未得到及時有效的診斷與治療,還會延長機械通氣時間和ICU住院時間[3]。因而,如何對顱內感染進行準確的早期診斷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目前,顱內感染的傳統診斷方式有身體特征、腦脊液檢查、血液生化等,其中對腦脊液或膿液進行細菌培養是目前顱內感染診斷的金標準[4-5]。然而,因為抗菌藥物的廣泛應用以及細菌培養的特點,導致檢測的陽性率不足20%,且耗費時間較長,所以,急需一種更為快速、簡單、有效的方法對顱內感染進行有效診斷[6]。據報道[7-8],當顱內感染發生時,細菌會進入血液釋放出內毒素,刺激炎癥因子產生,血清炎癥因子在顱內感染時會發生顯著變化,對感染的發展造成影響。血清炎癥因子雖然檢測簡便,可以在不同時間點反映顱內感染狀況,然而其單一指標診斷效果欠佳[9]。近年來,有研究顯示血小板具有通過包裹外源性微生物與釋放抵抗微生物的介質以直接消滅病原微生物的功能,是最早作用于炎癥部位的細胞,在免疫反應的啟動過程中具有重要價值[10]。本研究旨在分析探討血清炎癥因子和血小板指標對顱內感染的診斷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我院神經外科行開顱手術的326例納入本研究。按照術后是否發生顱內感染分為顱內感染組(31例)與非顱內感染組(295例)。顱內感染組男性18例,女性13例;平均年齡(44.6±7.4)歲;平均手術時間(3.9±1.1)h。非顱內感染組男性183 例,女性112 例;平均年齡(45.1±7.7)歲;平均手術時間(4.1±1.4)h。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顱內感染診斷標準及納入、排除標準顱內感染診斷標準[11]:(1)體溫>38.5 ℃、頭痛、頸項強直等體征與癥狀;(2)腦脊液:白細胞計數>10×106/L,氯化物<120 mmol/L,糖定量<2.25 mmol/L,蛋白定量>0.45 g/L;(3)經細菌培養顯示腦脊液陽性。納入標準:(1)因顱腦外傷進行開顱手術的患者;(2)第1次行開顱手術;(3)年齡18~75歲;(4)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伴有癲癇、老年癡呆;(2)凝血功能異常;(3)伴有顯著的臟器功能障礙;(4)伴有其他感染性疾病。

1.3 方法收集患者術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空腹靜脈血5 mL,分別注入兩個試管內。血小板參數和血清炎癥因子中的白細胞計數(WBC)的檢測,取其中一管靜脈血用XN 2000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日本Sysmex)進行檢測,檢測指標包括血小板體積(MPV)及血小板計數(PLT)、白細胞計數。另一管靜脈血以3 500r/min的速度離心10min,然后取上清凍存備用。血清炎癥因子中白介素-6(IL-6)、降鈣素原(PCT)、C反應蛋白(CRP)、腫瘤壞死因子(TNF-α)采用ELISA試劑盒檢測,購自德國羅氏公司。

2 結果

2.1 顱內感染組與非顱內感染組患者血清炎癥因子比較顱內感染組與非顱內感染組患者在開顱術后第1天血清各炎癥因子水平無明顯差異(P>0.05);顱內感染組開顱術后第3天的血清PCT、CRP、TNF-α水平明顯高于非顱內感染組(P<0.05);顱內感染組與非顱內感染組患者在開顱術后第3天血清WBC、IL-6水平無明顯差異(P>0.05);顱內感染組開顱術后第7天的血清各炎癥因子水平水平明顯高于非顱內感染組(P<0.05);見表1。

表1 顱內感染組與非顱內感染組患者血清炎癥因子比較

2.2 顱內感染組與非顱內感染組患者血小板指標比較顱內感染組與非顱內感染組患者在開顱術后第1天血小板指標無明顯差異(P>0.05);顱內感染組開顱術后第3天的PLT水平明顯低于非顱內感染組(P<0.05),兩組 MPV水平無明顯差異(P>0.05);顱內感染組開顱術后第7天的血清MPV與PLT水平明顯高于非顱內感染組(P<0.05);見表2。

表2 顱內感染組與非顱內感染組患者血小板指標比較

2.3 ROC曲線分析ROC曲線分析結果顯示,血清炎癥因子和血小板指標在開顱術后第1天對顱內感染診斷價值較差(P>0.05);血清PCT、CRP、TNF-α、PLT在開顱術后第3天對顱內感染診斷價值有統計學意義(P<0.05);血清炎癥因子和血小板指標在開顱術后第7天對顱內感染診斷價值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與表4。

表3 血清炎癥因子指標的ROC曲線分析

表4 血小板指標的ROC曲線分析

3 討論

顱腦手術患者因為病情危重,身體的免疫力處于較低狀態,非常容易引發顱內感染[12]。顱內感染會引發患者顱內壓上升、癲癇、腦水腫等,是神經外科的危急重癥[13]。當顱腦手術患者的機體發生顱內感染時,會對中樞神經系統產生刺激,促進細胞因子分泌,進而啟動免疫應答,使得血清中炎癥因子增多[14]。顱內感染的身體特征受多種因素影響并不特別典型,而抗菌藥物的營養使得細菌培養的陽性檢查率低下,且細菌培養需要的時間較長。因而,尋找一種不易被干擾的,靈敏度與特異度均較高的指標對于顱內感染的預后改善有重要意義。

血清WBC、IL-6、PCT、CRP、TNF-α水平是臨床上常用的血清炎癥因子。當機體WBC水平異常升高時提示機體可能發生了細菌感染[15]。IL-6是一種具有多種功能的單鏈糖蛋白細胞因子,在中樞神經系統中廣泛存在,參與機體的炎癥反應與免疫應答[16]。PCT與CRP是在機體遭受細菌攻擊時,會在機體急性表達的指標,其水平會在發生炎癥反應或者組織損傷時迅速升高,常用于各種感染的早期診斷[17]。TNF-α是一種因細菌毒素與其他炎癥因子刺激單核細胞以及巨噬細胞而產生的重要多肽因子,在顱內感染的發生過程中發揮著誘導炎癥反應的作用[18]。本研究對比顱內感染組與非顱內感染組患者的炎癥因子水平進行對比,顯示顱內感染組與非顱內感染組患者在開顱術后第1天血清各炎癥因子水平無明顯差異;顱內感染組開顱術后第3天的血清PCT、CRP、TNF-α水平明顯高于非顱內感染組;顱內感染組與非顱內感染組患者在開顱術后第3天血清WBC、IL-6水平無明顯差異;顱內感染組開顱術后第7天的血清WBC、IL-6、PCT、CRP、TNF-α水平明顯高于非顱內感染組。

血小板在機體的止血以及血栓的形成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還在機體發生感染時起著重要的免疫應答反應,能夠抑制感染組織的損傷而出現反應性的水平上升。有研究顯示[19],血小板水平的升高與不良事件的上升及住院時間延長有密切相關性。多項研究顯示血小板指標在各種感染性疾病如肺部感染、敗血癥等的診斷中具有重要價值[20-21]。本研究結果顯示,顱內感染組與非顱內感染組患者在開顱術后第1天血小板水平無明顯差異;顱內感染組開顱術后第3天的PLT水平明顯低于非顱內感染組,MPV水平無明顯差異;顱內感染組開顱術后第7天的血清MPV與PLT水平明顯高于非顱內感染組。該結果可能是由于血小板與炎癥及感染狀況的改變,會導致MPV與PLT的變化,因而當發生炎癥或者感染時將導致MPV與PLT的發生。

進一步對血清炎癥因子和血小板指標進行ROC曲線分析結果顯示,血清炎癥因子和血小板指標在開顱術后第1天對顱內感染診斷價值較差;血清PCT、CRP、TNF-α、PLT在開顱術后第3天對顱內感染診斷價值有統計學意義;血清炎癥因子和血小板指標在開顱術后第7天對顱內感染診斷價值有統計學意義。該結果提示開顱術后定期對患者的血清炎癥因子和血小板指標進行檢測對于顱內感染的具有一定診斷效果。

綜上所述,在實施開顱手術后對患者的血清炎癥因子水平以及血小板指標進行定期檢測對于術后顱內感染的具有一定診斷效果。本研究仍需前瞻性、多中心、大樣本的研究來進行進一步研究。

猜你喜歡
開顱血小板細菌
偉大而隱秘的細菌
重組人促血小板生成素對化療所致血小板減少癥的防治效果
細菌大作戰
細菌大作戰
腔隙性腦梗死患者血小板總數和血小板平均體積的相關探討
大骨瓣開顱減壓術在對沖性顱腦損傷治療中的應用觀察
細菌惹的禍
快速開顱技術在外傷性顱內血腫合并腦疝搶救治療中的效果
開顱手術后繼發顱內感染的危險因素和治療方法
神經外科開顱術后顱內感染的臨床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