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校共育視角下農村小學生良好習慣養成教育策略研究

2023-12-19 00:53賈心平
成長 2023年11期
關鍵詞:共育家校習慣

賈心平

鎮原縣臨涇鎮中心小學 (甘肅省慶陽市 744521)

1 引言

家校共育、立德樹人是我國德育教育的一種方式。應將理論與實際有機結合起來,使小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正確的三觀。德育是指教師樹立、培養、引導學生逐步形成高尚優良的精神品德,最終以德育為重,促進達成教育和道德最基礎的教育目標。學生父母應當與學校老師積極配合,積極教育和引導學生,讓學生在健康、快樂、和諧的生活中共同成長。小學生的世界觀、情感意識和自身的道德價值觀大多數情況受到學生父母言行的影響。因此,在這個過程中,應充分發揮學生家長的教育和引導作用,利用學生家長的引導作用和榜樣作用,實現家庭教學與引導。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家長應進行積極的聯系,找出學生成長發育過程中的不良行為習慣,積極糾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 家校共育視角下學生習慣養成教育的困境

2.1 家庭對學校培養工作缺乏信任

現在的學校經常組織各種活動,邀請學生家長參加。但是,有些父母經常由于工作原因而無法參加活動,大多數情況下相關的活動不能長時間進行,這使得傳統教育容易出現失誤。這種特殊性和時間連續性需要考慮家校共育的有效性。但實際進行互動時,只有少數家長關注。近年來,學生在學校受傷的報道屢見不鮮,家長會對學校形成一定的擔憂,不再信任學校,擔心老師會傷害學生。因此,要改變這種局面,教師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在教學過程中,借助老師們的實際行動,負面影響將會減少[1]。從某種角度來看,對于學生的家長,教師應該與他們溝通,讓他們與老師一起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有的家長只是口頭上同意了老師對于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建議,但他們并沒有依據老師指導的具體操作方法在家中培養學生的行為習慣,而是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教育孩子。

2.2 家校雙方在習慣教育上角色失衡

一方面,現在有些老師看到自己是教育專業的,認為自己在教育學生方面比家長更專業,家長應該依據老師的想法來教育學生,給予家長的教育空間是非常有限的。另一方面,所謂“尊師重道”的傳統教育思想至今仍深刻影響著許多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他們普遍認為自身確實缺乏一些與習慣教育有所關聯的背景知識,特別是從某種角度看來,這對于那些缺乏知識的年輕父母,因為自身沒有得到真正好的、系統的習慣教育,認為教師所傳授的所有方法都是完全正確、有效的,從而被動配合學習和接受,主觀上放棄對學生教育的話語權,缺乏教育的主動性,造成雙方在培養學生良好習慣過程中地位不平等。此外,鑒于社會壓力,家長們忙于工作,來接送學生時總是十分迅速,一味地把養成習慣的責任推給學校和老師。同時,一些家長對于學生習慣的培養也有自己的想法。父母可能受過高等教育,在工作中處于領導地位,知識淵博,視野開闊。在這樣的父母中,有些父母表現出強烈的優越感。在開展家校合作教育時,他們大多數情況會從工作中帶入一些習慣和思考。他們經常會從內心認為老師應該聽他們的,他們認為自己培養學生習慣的方式是最正確的,不容置疑[2]。

2.3 教師利用家校共育培養學生習慣的能力欠佳

很多教師剛開始工作時沒有豐富的育人理論知識,也無法培養學生的行為習慣。同時,有關家校合作教育以及如何進行有效人際溝通的培訓安排相對較少。因此,很多教師剛開始工作時,并沒有完全掌握相關的知識和技能。教師的崗前培訓和在職培訓相對較少,特別是教師與家長溝通合作方面的培訓更少。在開展家校合作教育活動時,很多時候只是形式主義,缺乏實質內容。

3 農村小學家校共育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策略

3.1 轉變教育觀念

大多數農村學生從小就直接受到來自家庭生活、經濟和文化水平的影響,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在落后的農村,大多家長進行家庭教育時,找不到更有效、更合理、更可行的方法。另外,很多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在這樣的背景下,很多父母對于孩子的教育比較忽視,對學生不正確的行為習慣缺少一定的指引,這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健康成長。小學開展家校共育的真正目的是要求教師和家長努力培養和規范學生價值觀念意識和思想行為意識,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身心健康能得到更全方位、更好的發展,這是至關重要的。教師可以借助家?;?、共同參加教育管理等新理念和新方法,得以更有效、更積極的影響和引導農村家長轉變教育觀念。我們不僅要更加重視學校教師對學生的培養和教育,逐步形成正確良好的品德行為,而且家長還應更加積極自覺地充分參加家庭實踐、家庭管理等日常工作。當家長發現自身的教育方法遇到問題時,家長首先要多加注意,積極與老師溝通,與教師開展互動交流,從而對孩子進行更加科學的教育。在教師的積極幫助和推動下,徹底改變部分家長落后保守的傳統教育思想觀念,努力創造一切條件讓學校和家庭能夠共同探索,找到一條合理的良好家校共育途徑,幫助每一位家長、學生獲得更好、更健康的身心和諧發展環境,從而為學生營造更好的成長環境創造條件。同時,教師也應當與家長一起,指導學校開展各項心理健康教育。要想做到這一點,重點要從如何培養小學生的人格獨立性這一獨特的教育視角出發,尊重學生自己的個性、意愿和能力等,努力維護和培養學生自身獨立完善的人格和自尊心,以更好、更充分地調動學生自覺、積極地參加到德育工作中,逐步形成內外的熱情,確保各項工作活動順利、更好地開展[3]。

3.2 建立學校、家長間平等合作平臺

家校共育的理念是為了能夠更好地為學生們帶來教育管理的效果。首先,需要學校、教師以及家長充分、平等、和諧的有效合作,進行討論和充分溝通,并共同努力尋找制定完善學生成長發展的相關策略,制定全面的教學計劃,使學生的人格得到更好的發展。因此,教師和家長在共同開展教育管理研究時,首先需要盡快改變家長與教師之間不對稱的溝通合作關系,避免讓家長在參加活動中只能被動地扮演從旁協助教師的角色,在一定的從屬地位上,不能獨立地進行對學生的思想教育。相反,需要雙方之間保持平等和自由的合作關系。教師在開展日常課堂教學和輔導活動時,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基本人文知識、技能儲備、文化素養積累和個人思想品德。同時,有組織、有針對性、及時地完成對當前課堂和教學常規的改進,注意認真觀察,發現學生在學習和成長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潛在問題,并及時記錄。然后,家長和教師進行積極的溝通,分析解決。從某種角度看來,教師也需要參照結合學生和家長的及時反饋,對學生的共性問題進行及時認真的調查和解決,進一步增強與家長的及時溝通和信息的交流與合作??梢苑e極與學校構建更加平等的合作發展平臺,制定更加具體、完整、合理的合作辦學工作方案。這樣,能夠讓每個學生在學校老師和家長陪伴的雙重積極引導下,自覺地逐步形成規范的行為意識,糾正了學生的不良習慣。同時,學生也樂于學習,能夠積極參加班級活動,自覺、全方位地進一步提升自身的品德素質[4]。

3.3 完善評價機制

鑒于學生的認知年齡差異較小,農村小學生在整體思維和意識能力方面仍處于發展初期。如果老師或家長不認真維護學生良好的成長和發展環境,那么就有可能讓很多負面的社會因素對他們的學習產生極為負面的影響。評價工作若能順利有序開展,可以有效幫助教師準確了解當前學生的價值觀念、思想品德水平狀況和學習行為意識,并開展有針對性地科學研究,優化課程教學和指導方案設計,使學生最終獲得更好、更健康的成長和發展空間以及學習環境。因此,要全方位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果,教師自身需要在思想觀念的有效引導下,積極創造條件,逐步優化和完善德育教學評價的工作機制。通過家校共育,進行深入、積極的交流與溝通,將學生教育的客觀實際需求與課堂教學的質量相結合,從德育教育研究的特點出發,制定具體教學評分規則和評估方法。這樣,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在老師、家長的指導和支持下,不斷地學習,增強自身的學習能力和自信心,還能讓他們有效地學習,進一步提升他們的思想道德水平。在此過程中,自覺培養、規范學生的自我行為意識,逐步改正各種不良思維習慣[5]。此外,為了更好地保障家校共育的開展,評價活動還需要結合當前教師自身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與當前父母的行為,借助教師自我評價、家長引導和學生的互動評價。這不僅能夠進一步保證德育教育工作水平的提高,而且能夠進一步使教師結合學生當前存在的問題,不斷研究,解決學生存在的實際問題,從而更好地通過家校合作讓教育教學工作順利進行,為學生創造更好、更安全地學習、生活、成長環境,使其順利成長,轉化為高素質人才,適應未來教育發展目標和國家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3.4 培養淳樸的家教家風

家庭教育和家風一般是由家長構建,并進行培養的。家庭教育是樹立優秀家風的最佳形式的實踐載體。同時,優良的家教傳統和家風是保證家庭關系長久、和諧、穩定、健康的精神基石。家教家風能夠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發展形成積極的影響,比如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以及能夠促進學生成為一個健康、文明的學生,使學生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觀自覺發展,培養學生良好的性格特征、道德素養和生活習慣等。從一定程度上來看,構建良好文明的家庭作風,不可或缺的理論基礎應該是創造一種公平、和諧、友愛共存的新型親子家庭關系。如果家庭關系不正常,互相指責、抱怨、爭吵不休,學生可能會處處感受到一個家庭帶來的冷漠、無情和敵意等情緒,在內心最深處很可能會留下一些痛苦的傷痕,甚至可能會深深影響到學生的各種行為習慣。

3.5 在師生溝通過程中滲透德育教育

師生交流溝通工作是班主任了解學生學習信息和各種情況的最重要工作途徑,也是實現班主任與全體學生建立和諧關系的一條重要合作橋梁。班主任尤其應加以高度重視,并注意采用各種有效合理的師生溝通手段方法,取得良好的師生溝通效果。其中,在引導師生主動溝通問題的教育過程環節中積極開展主題德育案例教育,這應該是促進班主任自覺開展課堂主導性德育案例教育實踐的一種關鍵舉措,班主任應該著力加大德育案例主題教育實踐在指導師生情感溝通活動過程活動中的滲透推進力度[6]。

3.6 結合信息技術,構建共育渠道

在信息技術改革發展的背景下,傳統的學校教育模式開始被引入創新,信息技術已廣泛滲透到社會教育和學校教學的方方面面,提高了人與人之間知識的共享、交流和效率,也進一步提升了教育者在培養學生日常良好教育習慣的形成和培養方面的效率。學??沙浞趾侠砝矛F有信息技術,構建集學校、班級、教師、家庭、學生五要素為一體的校園信息服務管理工作平臺,借助當代數字化對全校學生進行有效管理,確保家庭教育內容與學校教育統一和諧,使學校學生人才專業培養等教育實踐工作更加順利開展。教師要成為校園數字化教育和管理信息化的領導者,將班級學生家長在教育、學習、工作、生活等方面的日常表現反饋給教育信息組,使學生的家長能夠隨時實時獲知、了解學生的日常學習情況;而學校的老師也要主動引導學生的家長,定期將學生在家庭生活中的好言行記錄發給老師。一方面,將進一步使學生在學校的行為得到老師的更多關注,也有利于充分激發學生自身行為自律的學習精神,并將在全校營造良好向上的學習氛圍。同時,幫助學生自覺有效地逐步養成這種良好行為。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組建學習小組,制定主題學習指導內容,展示每個學生逐步形成的一連串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這樣,教師就能夠從學習生活內容和研究性學習任務兩個小層次,將學習任務一一分配給所有學生,讓每個學生每天都能在一定的學習時間段內主動完成一項作業,并確保一定的學習時間。同時,主動完成段內相同的家務活。然后,讓其他學生負責上傳學生選用電子信息技術的上述作業內容記錄,同時對所有學生獲得的活動成果質量和完成過程的滿意度進行綜合評價。學生完成教學任務后,評估是否所有學生都有良好健康的日常學習習慣和日常生活習慣。

4 結語

總之,小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要對學生有耐心,讓學生重復良好的習慣,因為每一次重復都是對學生好習慣養成的不斷增強教育。在思維教學中,教師要把握學生的特點,對學生進行習慣養成教育,采取多種教育形式,讓學生愿意參加,注重學生習慣養成教育的實踐活動,從而真正促進學生良好習慣的內化,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在這個過程中,也應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結合家庭教育,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入手,不斷改變、調整家校共育的理念與教學方案,從而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

猜你喜歡
共育家校習慣
家校距離
家園共育·優秀幼兒園親子活動展
家校社共育,推動“雙減”有效落地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為黨慶生
上課好習慣
家園共育·優秀幼兒園親子活動展
當你不喜歡,你就不習慣
你總要習慣一個人
好習慣
家園共育·優秀幼兒園親子活動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