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學理講政治”的三種導向

2023-12-20 18:40李榮庭
大學·課外閱讀 2023年11期
關鍵詞:價值導向政治性問題導向

摘? 要:“政治性與學理性相統一”的關鍵,在于“以學理講政治”的過程中堅持三種導向:作為出發點的問題導向、作為突破點的內容導向及作為升華點的價值導向。這三種導向環環相扣、互為首尾,成為“以學理講政治”的前提、內在要求及核心要義,共同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提升“立德樹人”工作的實效性。

關鍵詞:政治性;學理性;問題導向;內容導向;價值導向

中圖分類號:G416?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33-0015-04

基金項目: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2020 年度教學研究項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研究”(項目編號:2020sz02);陜西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一般課題項目“三學期制背景下《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教學模式改革研究”(項目編號:SGH21Y0023)。

作者簡介:李榮庭(1992—),男,碩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堅持“八個相統一”。在“八個相統一”中,“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處于首要地位。學界對于“政治性是講好思政課的前提”已達成共識,但對于如何“以學理講政治”的闡發還有待深入。從關于“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1]的論述來看,已經從內在指出了“以學理講政治”的三種導向:問題導向、內容導向和價值導向。其中,問題導向是“以學理講政治”的前提,能增強思政課的針對性;內容導向是“以學理講政治”的內在要求,能增強思政課的理論性和親和力;價值導向是“以學理講政治”的核心要義,能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這三種導向環環相扣、互為首尾,共同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提升“立德樹人”工作的實效性。

一、問題導向:“以學理講政治”的前提

明代陳白沙有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睂λ颊n教學來說,不怕教師經不起學生的追問,就怕學生心中根本沒有問題。因此,“以學理講政治”首先就要做到以問題為導向。堅持問題導向,就是以問題意識為引領,通過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形成完整的閉環,實現“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

(一)問題要有針對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強調“思政課的政治引導功能”時,指出“要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而不是將思政課講成“簡單的政治宣傳”。由此可知,簡單的政治宣傳方式不僅不能實現思政課應有的教學效果,而且還會嚴重降低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何以解決?破題之道便是轉換教學思路,教師不再“填鴨式”對學生進行意識形態教育硬灌輸,而是正視學生的困惑,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情況大體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學生心中沒有問題,不帶任何預設和期待來上課;另一類學生則是帶著心中的困惑而來。對于前者而言,當下沒有困惑并不意味著未來沒有疑慮。相反,這類學生的問題是不確定的。在教學互動的過程中,因為新知識和新觀念的刺激,很可能會激發這類學生產生一些自己都預想不到的問題;對于后者來講,他們的問題則是確定的。這類學生的問題一般是在日常生活和實踐過程中形成的,且可能會對他們接受新觀念起到決定性作用。如果能把這類問題解釋清楚,掃清相應的認知障礙,便有助于學生接受新觀念。反之,未能有效回應,則會嚴重影響教學效果。無論是哪一類問題,學生雖有所感,但不一定能清楚無誤地將問題說清楚、講明白。對此,需要教師提前準備,精心設計,巧妙引導,主動提出或引導學生給出一個有針對性的問題,以便進行探討和解決。

(二)分析問題有方法

提出問題只是第一步,接下來便要對問題進行合理有效的分析,否則只會加重學生的困惑,讓問題成為難題。分析問題的方法和依據是確定的,而非無跡可循、憑空編造的。從“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來看,分析問題的方法就是進行批判性分析。只有批判的學理,才是透徹的學理。所謂批判,就是澄清前提和劃定邊界[2]。

批判性分析不是簡單地否定某種知識,而是分辨清楚這種知識在什么前提下適用,同時又在什么范圍內不成立。這種分析問題的方法,有兩大顯著優勢。一是批判性分析更具客觀性??梢杂欣碛袚亟o出論點和論據,論證不同知識的適用范圍,比口號式地否定某種知識更有說服力,更容易令學生信服;二是批判性分析更符合教育規律。從一定程度上來講,否定學生接受的觀念就是否定學生本人,肯定學生掌握的知識就是肯定學生本人。批判性的否定自然比單純的否定更容易讓學生接受,從而能更好地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以“英雄史觀”為例,簡單講述如何進行批判性分析。不少學生會對“人民史觀”這一觀點提出疑問,認為是英雄人物創造了歷史。教師在分析這個問題時,可以先不否認英雄人物在具體事件中的貢獻和作用。同時,引領學生站在歷史長河的維度,在底層邏輯上厘清歷史規律的決定作用。讓學生明白歷史的發展方向不是單個事件、具體瞬間的扭轉乾坤,而是以人民群眾為主體、相互聯系的諸多事件共同作用的結果。這樣,既對“英雄史觀”進行了批判性分析,解決了學生心中的困惑;又講清楚了“人民史觀”的真正內涵,讓學生理解得更為深入、準確。

(三)解決問題講策略

分析問題有批判性分析的方法,解決問題同樣有其策略。這種策略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要立足根本,放眼長遠。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從這個意義上講,思政課教學不僅要解決學生的當下問題,更要抓住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全面發展的健康學生。學生會從自身的感性經驗出發,提出各種不同的問題。這些問題中,有不少是有效的。但其中也有很多是淺層次的,并不適合逐一進行解答。因為就問題論問題不僅不能滿足學生的深層次訴求,相反還會因時間耗費過多而錯失解決根本問題的良好時機。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教師一定要分清主次,在“立德樹人”的根本問題上多下功夫,順帶解決其他次要問題。

二是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解決問題要注意方式方法。在思政課教學中,學生的多元化也使得教師面對的問題十分多樣。不同的學生會提出不同的問題,不同的問題則有不同的解決方式。有的問題,教師可以在課堂上以“理直氣壯”的姿態進行“驚濤拍岸”式“言傳”;而有的問題,則適合在課堂外以“潤物無聲”的“身教”來完成。只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才能針對性地解決好問題。

二、內容導向:“以學理講政治”的內在要求

“簡單的政治宣傳”一方面是因為問題缺乏針對性,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內容空洞乏味。如果有充實的內容和合理的論證作支撐,思政課教學自然不會再是“簡單的政治宣傳”。因此,“以學理講政治”必然要堅持內容導向[3]。

(一)學理本身有深度

“以學理講政治”堅持的學理是馬克思主義學理,而不是別的學理。有批評者認為馬克思主義誕生于十九世紀,思想已經過時,不再適用于當今人類社會。這種認知既是對哲學的誤解,更是對馬克思主義的誤讀。

哲學不會因為年代久遠就失去自身的魅力,相反,它恰恰要通過時間的篩選來證明自身的價值。中國的孔子和孟子,古希臘的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都是兩千多年前的歷史人物,但他們的哲學思想在今天依然熠熠生輝,馬克思主義更是如此。馬克思主義在過去一百多年,深刻影響了人類社會和世界歷史的走向。西方哲學家海德格爾和薩特,對馬克思的思想深度和歷史貢獻都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二十世紀末,在西方媒體組織的“千年思想家”評選活動中,馬克思位居首位。這些都足以說明,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仍然具有生命力,并沒有過時。只有結合時代問題,深入挖掘馬克思主義理論,并以此回應學生層出不窮的追問,才能體現馬克思主義的學理深度。

(二)結合政治有高度

堅持“以學理講政治”,就要“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那該如何理解“徹底的思想理論”呢?一種聲音認為,“徹底的思想理論”就是保持馬克思主義學理的純粹性和徹底性。在“以學術講政治”時,應該僅以馬克思主義的學理內容去講政治性的東西,而不能把其他內容摻雜到馬克思主義的學理中??梢哉f,這種觀點的錯誤在于,沒有正確認識學理性與政治性的關系。

學理性與政治性并不是完全對立的,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相互促進。??戮驮v過:“權力和知識是直接相互連帶的;不相應地建構一種知識領域就不可能有權力關系,不同時預設和建構權力關系就不會有任何知識?!睆倪@個意義上講,不存在完全純粹的學理,也不存在完全獨立的政治。因此,“徹底的思想理論”不僅包含馬克思主義的學理內容,還應該把學理和其他內容結合到一起,比如把學理與政治相結合。學理與政治相結合,一方面能在二者互動的過程中,推動學理的深度發展和厚度積累,另一方面也能為思政課教學提供學理支撐和解釋框架,切實做到“不能用學理性弱化政治性”。

(三)融合生活有溫度

學理不僅要結合政治,還要與日常生活相融合。首先,從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出發,實踐對認識具有決定作用。馬克思主義的學理內容不是憑空構想出來的,而是來源于日常生活的實踐活動。從這個意義上講,學理內容與日常生活本就不是相互對立的存在。日常生活是學理內容的原生形態,學理內容是日常生活的自覺表達。二者相融合,一方面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體驗學理內容的現實呈現,實現學理內容的自我更新;另一方面可以在學理層面上揭示日常生活的種種問題,指明日常生活的方向和意義。其次,從教育自身的規律來說,存在共情現象。人天然會對同類事物產生認同感和親切感。教師如果單一地使用學術語言進行教學,固然可以體現“學理”的專業性,但也會讓學生產生距離感和不適感。

“學理”一旦與日常生活相融合,便從空洞乏味的理論轉變為自帶溫度的養料。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認識,就不再是遠在天邊的大道理,而是日常生活中的小故事。只有這樣的學理,才是“徹底的思想理論”,才是能夠說服人的理論。用生活本有的溫度讓學理接地氣,可以避免出現“從書本到書本的書齋式運用”傾向[4]。

三、價值導向:“以學理講政治”的核心要義

“簡單的政治宣傳”不是思政課追求的目標,但政治引導是思政課必不可少的基本功能?!耙詫W理講政治”便成為實現思政課政治引導功能的新方式。同時,為了避免“用學理性弱化政治性”,堅持價值導向就成為“以學理講政治”的核心要義。教師要實現“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就要打好價值認知的基礎,抓住價值引領的時機,以是否產生共鳴作為實現價值認同的依據。

(一)價值認知打基礎

堅持價值導向,首先要打好學生價值認知的基礎。從認識的規律來講,對新事物的接受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價值認知的基礎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理解。

一是從學生成長規律的層面來講,要為“立德樹人”的總體目標打好價值認知的基礎。打好價值認知的基礎,就是要結合不同學段學生的認知特點進行分步教學,為實現“立德樹人”的總目標服務。大中小學思政課課程目標一體化設計便是鮮明的例證。對于學生來講,小學階段重在培養道德情感,初中階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礎,高中階段重在強化政治素養,大學階段重在增強使命擔當[5]。學生只有在中小學階段打好價值認知的情感、思想和素養基礎,才有可能在大學階段增強使命擔當。

二是從教書育人規律的層面來講,要為不同學段的階段目標打好價值認知的基礎。在完成總體目標的頂層設計后,對階段目標的具體落實便成為影響工作成效的關鍵一步。在思政課教學中,學生對于具體知識的掌握,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對此,教師一定要提高對第一堂課及每次課程導入部分的重視程度。只有在開端處抓住學生,才能打好價值認知的基礎。否則,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前期脫軌必然導致后期無法實現預期的教學效果。

(二)價值引領抓時機

堅持價值導向,就是抓住適當的時機對學生進行價值引領。在當前的思政課教學中,多是采用“貼標簽”的方式進行價值引領。通常做法是在知識性學習結束后,以引用詩歌、名言警句或領導人講話的形式,生硬地進行拔高。由于缺乏自然的過渡與充分的鋪墊,這種做法不僅不能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反倒被學生誤解為課堂即將結束的信號。

價值引領不應當簡單地固定在某些膚淺的外在形式上,而是要巧妙地融入教學內容中,在適當的時機進行有效的價值引領。對時機的強調,歷來是中國古代教育家關注的重點。孟子稱贊孔子為“圣之時者”,旨在推崇孔子不拘泥于定法,“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鬃幽馨盐蘸米鍪碌臅r機,就在于他對各方面的情況都有深入的了解,因此才能對學生做到因材施教。古圣先賢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對思政課教學同樣適用。

對時機的把握,離不開對教學內容的深入理解和對學情的全面分析。需要注意的是,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不一定能夠等到恰當的時機,這就要求教師一定不能被動等待時機,而要主動創造時機。主動創造時機,就要采用多元化的方式。比如,可以從理論的內在邏輯展開,充分論證,為價值引領做好前情鋪墊;也可以從重大歷史事件入手,尋找歷史與現實之間的內在關聯,以前后相應之勢做好價值引領;還可以從學生關注的現實問題出發,抓住“牛鼻子”,在共情之中實現價值引領。

(三)價值認同生共鳴

堅持價值導向,要以價值認同作為判斷工作是否有效的依據。價值導向的落腳點是價值認同。價值認知和價值引領環節所做的工作,都是為實現價值認同服務的。如果學生最終沒有達成價值認同一致,則說明前期的工作并沒有做好,甚至是無效的。既然價值認同如此重要,又該以何種標準來衡量?其實,價值認同的表現形式是多樣的。

情感共鳴是價值認同的感性外顯?!爸挥写騽訉W生,才能引導學生”,教師付出真情才能感染學生。當學生被教師身上的真情所打動時,自然能夠感受到背后所傳遞的價值是有力量的。若這種影響力又能惠及他人,學生自然會為之點頭、擊掌和贊嘆,用情感表達認同。思想共鳴是價值認同的理性表達。有的學生不滿足于情感上的認同,想要在理性層面進行深度追問。如果理論對現實問題的解釋力,對社會現象的批判力以及對當下世界的建構力,都能令人信服。學生自然會在思想深處產生共鳴,用理性的思維表達認同。價值共鳴是價值認同的自覺呈現。在這個層面理解價值,其內涵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價值對于人,既不再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也不再是空洞抽象的概念,而是內化為一種堅定的信念。學生會感受到一種召喚,內心充滿強烈的使命感,用自覺的行動表達認同。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 求是,2020(17):4-16.

[2] 吳曉明. 馬克思主義的當代意義[N].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03-06.

[3] 李榮庭,郭洪水. 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的教學探索——以“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為例[J]. 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0(17):29-30.

[4] 侯麗羽,張耀燦. 論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三種基本形態[J]. 馬克思主義研究,2018(12):143-148.

[5] 劉小惠. 大中小師生攜手并進,共顯思政課育人本色[N]. 現代教育報,2022-12-13.

(薦稿人:殷旭輝,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陳華康)

猜你喜歡
價值導向政治性問題導向
把牢信訪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翻譯的政治性與有效性
網絡政治參與與傳統政治性理的轉變
基于價值鏈導向的會展旅游產業鏈提升研究
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地方政府公共服務績效評估的價值導向分析
簡析公共政策制定過程
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小學數學問題導向式教學策略研究
克拉瑪依區社區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研究
十八大以來黨的紀律檢查體制改革:理念、思路與路徑
《瑯琊榜》淺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