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基本均衡到優質均衡:專遞課堂助力鄉村教育發展的可行路徑

2023-12-22 06:33林銘莫嘉穎臧鈺杜娟
廣西教育·A版 2023年9期
關鍵詞:鄉村教育義務教育

林銘 莫嘉穎 臧鈺 杜娟

【摘要】專遞課堂是推進義務教育由基本均衡邁向優質均衡的重要舉措。本文基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視角,以廣西P縣專遞課堂為研究對象,通過對該縣專遞課堂前期試驗主講校與聽講校進行實地走訪調研、訪談城鄉學校師生、觀察課堂教學等方式,總結專遞課堂的實施現狀與教學成效,分析其面臨的困境,探討專遞課堂助力鄉村教育發展的可行路徑。

【關鍵詞】義務教育 專遞課堂 優質均衡 鄉村教育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3)25-0004-05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人們對優質教育的需求日益強烈,義務教育正從基本均衡邁向優質均衡。2017年,教育部建立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督導評估制度,印發《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督導評估辦法》,啟動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評估認定工作,為下一階段推進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確立了新目標、指明了新方向,標志著我國義務教育發展正由基本均衡時代走向優質均衡時代。

2019年,時任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推進全國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督導評估認定啟動現場會上指出,要深刻領會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重大意義,準確把握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內涵要義。一是全面發展的理念更鮮明。堅持有教無類,“五育”并舉,因材施教,為每一名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二是標準化建設程度更高。補齊短板,解決大校額、大班額問題,加快提檔升級,做到“校校達標”“項項達標”。三是教師隊伍更強。在優質均衡發展評估辦法中,涉及教師的指標分量很重,要努力實現教師隊伍素質更強、待遇保障更強、管理制度更強。四是人民群眾更滿意。只有指標和人民群眾滿意度雙合格,才是真正的優質均衡。

國內許多學者對優質均衡的內涵與標準進行了解讀。鄭旭東認為判斷義務教育是否實現了優質均衡發展,教師和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應成為其最關鍵、最根本的價值尺度。鄒維認為質量問題、公平問題、活力問題是當代學校發展面臨的三大重要問題,也是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核心價值取向。

綜合以上觀點,本文認為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體現在教育教學方面的標準至少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質量提升的持續發展態勢。優質均衡是以優質為核心,將教育資源作為改善和提升教育質量的重要條件,從而實現均衡和優質的統一,而質量提升是一種不停步的前進狀態,只有起點,沒有終點。二是師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在優質均衡狀態下,學生能夠探索自我、超越自我,獲得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教師能夠實現專業能力長足發展和教學水平持續提升。三是教學資源的高位均衡。質量是均衡的核心標準,應優化空間教育資源布局,提升空間教育資源質量,樹立有質量的均衡觀。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質量”都是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核心追求。而要提高義務教育質量,就必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特別是對于鄉村學校而言,更需要用新型教學理念與方式構建新型課堂。進入“互聯網+”時代,教育信息化為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提供了新思路與新可能,專遞課堂正是基于我國城鄉教育差距而提出和實施的,是促進我國義務教育從基本均衡邁向優質均衡的重要方式。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以縣域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學質量為切入點,通過深入P縣開展實地調查研究,嘗試揭示縣域義務教育質量提升困境的現實表征,剖析其制約因素,并就此提出相應的優化路徑與建議,以期為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提供參考。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本研究選取P縣的幾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作為具體研究對象。P縣屬于廣西基礎教育信息化融合創新實驗區,已進行了專遞課堂一期實驗,主講學校E小學是試點片區的中心示范校,自2020年秋季學期起,與本縣3所小學(A校、B校、C校)建立了穩定的幫扶關系,以專遞課堂的形式與后者共享優質教學資源,目前基本實現美術和音樂學科專遞課堂常態化,并計劃開設信息技術學科專遞課堂。本研究主要采用田野研究法,輔以文獻研究法、訪談研究法和觀察研究法,分前、中、后三個階段。

1.研究前期?;诂F實背景,研究者通過參與專遞課堂實驗座談會與啟動會等方式,初步了解了P縣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現狀,并據此設計了主講校與聽講校管理者、教師、學生的訪談提綱,用于了解P縣專遞課堂助力鄉村教育發展的成效與問題。在訪談調查的基礎上,研究者制作了課堂行為觀察表,通過對專遞課堂優秀示范課與專遞課堂常規課進行觀摩,保證結論的有效性。

2.研究中期。研究者深入專遞課堂主講校E小學與聽講校A校、B校、C校三所小學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調研,對專遞課堂的實施情況、主講教師及輔助教師的態度、主講校學生及聽講校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調查研究。在主講校E小學觀摩專遞課堂優秀示范課2節,跟蹤訪談E校管理者2名(F校長、O主任)、主講教師2名(Z老師、M老師),跟蹤訪談聽講校的管理者1名(A校長)、輔助教師7名,還隨機訪談了主講校與聽講校學生各3名,觀摩美術、音樂常態化專遞課堂4節,進一步佐證訪談內容。

3.研究后期。對訪談結果與課堂觀察進行總結,并結合P縣教育現狀,從學生、教師、學校三個角度分析當前該縣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與優質均衡發展的現狀、問題、成因,以及該縣專遞課堂助力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現狀、問題、成因,探討專遞課堂助力鄉村教育發展的可行路徑。

二、研究發現與分析

(一)鄉村義務教育達到基本均衡,但與優質均衡有較大差距

1.學生學習意愿較為強烈,但學習能力偏弱。調研發現,P縣鄉村學校學生均能公平接受義務教育,鄉村學?;灸荛_齊國家規定課程,學生“不僅有學上,而且獲得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可能性,他們樂學好學”(主講校F校長);學生“對音樂、美術和信息技術等課程有很大熱情”(聽講校A校長)。在這種學習氛圍下,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得到顯著提升,在美術、音樂、信息學科等課程中學習意愿更為強烈。通過觀察課堂發現,該縣鄉村學校學生在美術課堂中積極回答教師的提問,踴躍參與教學互動,樂意將自己的美術作品與他人分享。但由于學生自身的學習基礎薄弱、學習條件有限,導致學習能力偏弱。聽講校C老師表示,“學生在美術和音樂專遞課開始前都會表現得很興奮,但課堂中面對與主講校學生的學習差距時,往往會出現膽怯、自卑的情況”。在多次發現自己較難跟上進度、比不上主講校學生時,聽講校的學生就會減少舉手的次數。在對聽講校學生的隨機訪談中,學生表示“我愿意在課后繼續改進作品,但很少會主動拿給老師看”。這一方面表明學生樂于學習,另一方面說明學生的自我效能感不強。此外,封閉的學習環境、匱乏的學習資源及單一的教學形式,成為制約學生發展的瓶頸。學生強烈的學習意愿和較弱的學習能力不匹配,導致鄉村學校學生學習自信心不足、學習成績不理想。

2.教師教學技能有所提升,但專業發展存在短板。在多種有利政策的支持下,P縣的小規模學校(村級完小和教學點)教師的教學能力得到明顯提升。聽講校E老師表示,“線上的教學培訓既方便又有效,我可以將優秀的教學案例保存下來反復看,學習優秀教師的金點子”;聽講校F老師提到,“我是兼職美術教師,在參與了本縣的專遞課堂后,通過觀摩中心校主講教師的教學視頻,分析她的教案,學會了一些美術技法和教學技巧”。但總體而言,鄉村教師隊伍仍存在結構性短缺、學科素養與教學能力有待提升等問題。結構性短缺問題在小規模學校中尤為突出。我們在訪談中發現,“鄉村教學點雖然能開出課,但難開齊、開好”(聽講校A校長),鄉村學校的音樂、美術和信息技術等學科的課程在語文、數學教師的兼職教學下能基本開出,但由于缺乏專業教師,課堂教學質量難以保證。學科素養和教學能力提升是鄉村學校教師普遍面臨的問題。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的《關于加強新時代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指出,新時代的教師應主動適應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變革。但據調查,P縣鄉村學校教師的信息化教學水平仍有待提升。因此,利用包括專遞課堂在內的新型教學模式強化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彌補當前短板,成為推進鄉村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迫切需求。

3.學校配齊基礎教學設備,但使用效果欠佳。當前,廣大鄉村地區學校的基本辦學條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通過查閱公開文件可以發現,自2019年以來,P縣為150所學校配齊配足了教學儀器設備,為設有三年級及以上班級的教學點配備了46間計算機教室(共有815臺計算機),為100個教學點各配備了1間多功能教室,共建設同步課堂主講端教室33間、聽講端教室115間,建設智慧教室7間。此外,該縣的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均已達到“班班通”100M寬帶網絡接入的要求,完成校園網建設,實現了村級完小及以上學校多媒體設備“班班通”全覆蓋。此前,在政府的支持和學校的配合下,該縣利用基礎教育信息化軟件和硬件設施促進教育公平,為實現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我們在調研過程中發現,P縣鄉村學校硬件設備使用率較低,僅在特定的教學和教研活動中使用,并未實現常態化使用,更缺乏對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的思考。在與B校X老師談及教學設備使用率低的問題時,她認為原因有三點:一是學校教師的年齡在45歲左右,傳統教學習慣根深蒂固,部分教師對信息化教學的接受度不夠;二是學校缺乏專業的設備維護人員,大部分鄉村教師對使用信息化教學設備仍有顧慮;三是教師信息化培訓傾向于學習操作技能,對如何將其與學科教學進行融合不甚明了。

(二)專遞課堂助力鄉村教育發展存在諸多問題

1.學生學情差異導致城鄉學生協同發展成為一道難題。雖然縣域教育基本建設和資源配置整體趨于均衡,但由于經濟社會發展、地理位置、師資配置等方面的客觀原因,城鄉教育差距仍客觀存在。例如,因為師資短缺,縣域鄉村教學點很難開好國家規定課程,教學質量難以保障。經調查發現,P縣城鎮學生的學科素養明顯高于教學點學生。因此,在專遞課堂中會出現聽講校學生跟不上主講校教學進度的狀況。為了改變這種現狀,主講校主動降低了教學要求,卻也出現了“城里的學生吃不飽,村里的學生吃不好”的情況(主講校O主任),最終雖然能夠實現縮小學情差距這一目標,但并不能有效提高整體教學質量。主講校Z老師說道:“我們學校學生與教學點學生學情差異大,為了照顧聽講校的學生,需要降低教學要求、放緩講課速度,這給主講校學生的發展帶來一定影響?!庇纱丝梢?,以教育資源簡單平均化、降低優質學校教育質量的方式進行專遞課堂教學是難以實現優質均衡發展目標的。

2.缺乏協同教研導致城鄉教師專業發展受限。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目標的達成需要高素質、專業化的教師團隊作為支撐,教師隊伍建設由此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一方面,在專遞課堂形式下,主講教師與輔助教師應結成發展共同體,開展協同備課、協同教學、協同教研。由于專遞課堂特殊的組織形式,主講教師和輔助教師處于空間分離狀態,且雙方職責和定位不夠清晰,“專遞課堂的備課和授課工作量都比常規課多,但異地同步上課時得不到聽講校輔助教師的全力配合”(主講校Z老師),導致聽課端的教師被邊緣化,這樣既不利于專遞課堂教學質量提升,也不利于教師教學能力發展。主講校M老師表示,“專遞課堂教學設計由主講端教師獨立完成,聽講端教師的任務主要是管理課堂紀律,并不參與備課”,課堂上教師、學生之間缺乏良性互動,導致聽講端學生沒有臨場感,只能被動“觀看”教學,不能有效參與。聽講校C老師表示,“低年級學生注意力無法長時間集中,專遞課堂又缺少真實感,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另一方面,教師的專業成長是一個持續發展的過程,其核心要義是指教師面對學生時所體現出來的教育智慧。訪談中,主講校教師提出他們自己也需要被“專遞”,學習其他優秀課例,突破教學難點;聽講校的兼職教師則希望能獲得相關學科培訓,“專遞課堂不能大幅提升我們的學科專業水平,我們想多參加一些專業培訓,以更好地解決實際問題”(聽講校D老師)。也就是說,城鄉學校能否為教師專業成長提供充足的“養料”助其搭建成長平臺,將直接決定教師專業成長是否擁有可靠依托。

3.資源單向傳遞導致鄉村學校內涵發展不足。優質均衡階段的城鄉學校必然要走內生發展之路,而內生發展的基礎是孕育內生文化。在基本均衡階段,縣域內大量優質教育資源輸送到薄弱學校,但隨著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優質資源輸送速度和總量遠遠超過了薄弱學校的“消化能力”,“專遞課堂幫我們開出、開好了課,學生們獲得了全面發展的機會,但實際上聽講校的學生較難跟上進度、輔助老師們難以獲得發展機會”(聽講校A校長),因而出現了資源浪費和盲目使用的現象。實際上,專遞課堂的設置不僅著眼于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還著眼于為聽講校教師專業成長提供機會。專遞課堂雖然解決了城鄉學校標準化建設的差距問題,但對更重要的學校內涵發展關注不足。鄉村學校與城市學校相比,對內生文化的培植意識相對薄弱,“專遞課堂幫助聽講校的學生提升音樂、美術、信息技術等方面的素養,但學生在常規課堂中的表現仍沒有明顯進步”(主講校O主任),也就是教學資源對于鄉村學校多是單向輸入,鄉村學校并不能將其內化為自身的發展力量。據調查,以往的專遞課堂更多關注學生的整體水平是否提高,對于利用專遞課堂平臺組織教研活動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有待加強??傮w來看,專遞課堂的實施未能從根本上激發薄弱學校的內生動力,還處于單向輸出狀態。

三、優化路徑與建議

(一)加強協作學習,構建“課上專遞、課下共學”模式

專遞課堂不僅能向鄉村學校輸送優質教育資源,還能實現城鄉學生之間的雙向互動。城鄉學生的協作學習對專遞課堂縮小城鄉學情差距能起到促進作用。因此,專遞課堂中城鄉學生的協同發展問題可以通過加強雙方的協作學習來解決。專遞課堂教學應進一步加強課堂學習主體之間的協作,實現課內優質資源共享、課外合作探究成長。

課前,通過城鄉學生的溝通交流,建立城鄉結對的學伴關系。學伴關系是協作學習的前提,由于城鄉學生學習情況和成長背景不同,建立學伴關系應彼此熟悉與信任,可由教師主導,在課前讓城鄉學生通過信息化設備進行溝通交流,互相介紹彼此的學習和生活背景,縮短城鄉學生的心理距離。

課中,組織開展協作學習活動,促進城鄉學伴牽手。主講校的學生處于真實的線下課堂情境,聽講校的學生處于同步線上課堂情境,專遞幫扶關系往往會使聽講校的學生處于弱勢地位,在參與課堂的過程中往往存在膽怯、自卑的心理。在課前彼此熟悉的基礎上,城鄉學生通過協作學習活動,開展問題討論、學習競答、互相評價等,共同完成學習任務。教師傳遞知識、學生合作交流,不僅能夠共享優質教學資源,還能為學生營造更有代入感的學習情境,促進城鄉學生的學業進步和心理健康發展,縮短城鄉學生的學情差距。

課后,學伴間互相學習本土文化,實現共同成長。城鄉學生可以就學習主題開展實踐活動,將專遞課堂延伸到課外,交流彼此的學習和生活情況。例如,鄉村學校的學生可以幫助主講校學生了解鄉土特色事物,主講校學生則可以幫助鄉村學生了解城市的事物,從而促進城鄉學生的文化交融與思維碰撞。

以“課外溝通交流,課內協作學習”的方式構建“課上專遞、課下共學”模式,能有效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在城鄉學伴間的雙向交流,有助于提升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有利于發展城鄉學生的核心素養。

(二)強化協同合作,打造“名師—專遞”共同體

主講教師與輔助教師的默契配合是專遞課堂成功實施的必要條件,主講教師的教學輸出決定著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輔助教師的課堂管理影響著學生學習的有效性。因此,專遞課堂的良性運轉需要強化協同合作。

首先,加強專遞課堂中的雙師協作。課前,主講教師與輔助教師可以就具體學情進行討論,做好學情差異背景下的專遞課堂教學設計,明確同步專遞教學中需要彼此配合的環節。課中,輔助教師通過異地同步直播開課或異地專門直播開課的方式參與主講校課堂教學,與主講教師密切協作,提供教學支持服務,進行雙師協同教學。課后,積極進行交流和反思,輔助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實踐情況進行反饋、發表見解,主講教師分析實際情況、分享教學經驗,雙方共同改進。一方面,雙師協同備課、教學、反饋,可以避免“主講教師增負,輔助教師架空”的情況,并以優質的專遞教學成效提高雙方合作的成就感;另一方面,雙方在交流研討的過程中可以實現經驗的傳遞,促進雙方共同發展。

其次,發揮專遞課堂的教研作用。專遞課堂不僅可以促進解決師資短缺的問題,還有助于鄉村教師的專業發展。鄉村教師可以深入專遞課堂進行觀摩學習,或對專遞課堂教學視頻進行回看,基于自身學科背景及教學實踐,解讀和學習其中的教學理念、教學設計、課堂組織、資源呈現等,反思自身教學的不足,將學到的教學理念和方法運用到日常教學中。圍繞專遞課堂開展教研活動,不僅可以促進教師專業發展,還有助于專遞課堂內生動力的激發。

最后,打造“名師—專遞”共同體。專遞課堂為“名師課堂”開展教研活動提供真實的教學場景,“名師課堂”為專遞課堂教學質量的持續提升提供師資保障。同時,信息技術在教研中發揮著關鍵性和基礎性的作用,不僅對促進薄弱學校教師的專業發展具有重要作用,還對優化以教師為核心的區域教育資源配置起到促進作用。因此,可以借助專遞課堂打造“名師—專遞”共同體,充分發揮名師的示范引領作用,實現城鄉師資隊伍協同發展。

(三)關注內涵發展,增強專遞課堂內生動力

就學校發展而言,外在“輸血”雖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成效總是短暫的。要想真正提高鄉村學校的辦學水平,還應關注鄉村學校的內涵發展,引導他們將輸入的優質資源進行吸收內化,從中汲取有助于自身發展的能量,實現創新、融合、自主發展。

一要用好專遞資源。外部輸送的優質資源是專門為受幫扶學校所設計的教學資源,具有專門性、針對性和適用性的特點,學校應該用好這些專遞資源。鄉村教師可以在專遞課堂中吸收新的教學理念與方法,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并運用于日常教學;學??梢越鑼_f課堂開發校本課程,將專遞的知識資源與學校的鄉土資源結合,對專遞資源中的新理念、新技術進行探討,思考如何結合學校實際進行校本課程開發,并在專遞課堂中與城市學校進行積極互動,實現城鄉學校常態化交流。

二要強化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專遞課堂的持續性發展需要加強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為此,可以通過專家團隊的介入加強理論和實踐的聯系,堅持以理論指導實踐。專家團隊要深入考察鄉村學校的實際情況,為專遞課堂的有效開展與優化實施提供切實可行的對策,并對城鄉教師開展相應的培訓,幫助主講教師做好學情差異下的教學設計,引導輔助教師提升教學技能及信息化應用能力。在完善與優化的過程中,擴大專遞課堂的輻射面,促使聽講校實現自主發展。

綜上所述,筆者與團隊通過對廣西P縣專遞課堂實施情況進行實地調研,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就此提出相應的優化路徑與建議,以期充分發揮專遞課堂的作用,促進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正惠,蔣平.從基本均衡到優質均衡:民族地區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時代轉向:基于四川民族地區的實證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21,32(2):78-89.

[2]鄭旭東,饒景陽,賈洋洋.“三個課堂”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演進歷史、戰略價值、關系解析與概念框架[J].現代教育技術,2021,31(6):14-22.

[3]鄒維.優質而均衡的義務教育治理:取向、模式與展望[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48(5):176-182.

[4]吳徐莉.論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價值取向調整[J].教育導刊,2014(11):7-9.

[5]郭紹青,雷虹.技術賦能鄉村教師隊伍建設[J].中國電化教育,2021(4):98-108.

[6]杜亞麗,丁娟.優質均衡發展視域下城鄉教師專業成長的三重困境與路徑突破[J].中國教育學刊,2021(2):93-97.

[7]雷勵華,張子石,金義富.優質均衡視角下區域同步互動課堂建設路徑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20,41(12):99-105.

[8]管佳.信息技術助力下的區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以章貢區的探索與實踐為例[J].中國電化教育,2020(7):125-130.

[9]鄒慧明,賀宇虹.教育精準扶貧背景下的專遞課堂:成效、問題及優化[J].課程·教材·教法,2021,41(4):58-65.

猜你喜歡
鄉村教育義務教育
稅費改革與我國義務教育財政體制改革研究
新農村文化建設中教育功能的缺失及其認識論根源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背景下教師資源配置研究的三重解讀
信息技術走進山區教育,揭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新篇章
我國義務教育資源配置的公平問題研究
新型城鎮化進程中鄉村教育治理的困境與突破
民族地區鄉村教育要重視文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