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CNKI數據庫的豫章會館可視化進展

2023-12-25 14:41李剛宋甘露
炎黃地理 2023年11期
關鍵詞:豫章演劇會館

李剛 宋甘露

明清時期,在人口遷移和商品經濟不斷發展的背景下,江西商賈遍布全國,建立了大量豫章會館。近年來,學術界對豫章會館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為探究我國豫章會館的研究進展,現運用CiteSpace軟件對知網數據庫中1988—2023年豫章會館的相關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發現有關豫章會館的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民俗信仰研究、區域性和個案研究、建筑特征研究、形成與分布研究、戲曲演劇研究這五個方面。

會館是明清時期政治、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是人口大規模遷移的見證,同時也是珍貴的文化遺產。明清時期,得益于政策、地理條件等多方面的影響,江西商賈在全國建立了數千座會館。豫章會館又被稱為萬壽宮、江西會館等。近年來,學界對建筑遺產的研究逐漸變得熱門,豫章會館作為升級文保單位,對其的研究雖然起步較晚,但也受到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對豫章會館進行了研究。本文通過CiteSpace軟件對豫章會館的研究進展進行分析,以期為其后續的研究提供參考。

研究方法與文獻數據采集

研究方法

CiteSpace軟件是美國德雷克賽爾大學陳超美博士研發的文獻計量分析軟件,該軟件將可視化技術與科學計量學相結合,對導入軟件的文獻數據進行定性分析,并繪制出相關信息知識圖譜,從而直觀地反映出學科領域的研究現狀、研究內容等。CiteSpace因其強大的功能在國內得到了普遍應用,本文運用CiteSpace6.2.R4對我國豫章會館的相關研究進展進行可視化分析,了解相關文獻研究的整體情況,呈現出相關文獻研究的進展。

文獻數據采集

與其他中文數據庫相比,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中文文獻數量更多,覆蓋面更廣。為確保文獻數據來源的準確性,本文以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作為數據源,以“豫章會館”“萬壽宮”“江西會館”為主題詞,檢索中文文獻,時間范圍設置為1988—2023年,共檢索得到相關文獻644篇。為保證數據分析的客觀性及準確性,進一步將會議、報紙等與主題無關的文獻剔除,最終得到61篇相關文獻作為本文的基礎數據,將這些文獻的題目、作者、摘要、關鍵詞以Refworks格式導出,并導入CiteSpace軟件中進行可視化分析。

文獻數據分析

年度發文量分析

對文獻發文量進行分析可以了解研究主題的學術研究進展。圖1為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收錄的江西會館研究文獻的發文量情況。從圖1可以看出,豫章會館相關文獻的發文量基本呈增長趨勢。2000年以前,由于我國學者對豫章會館研究的重視度不足,所以相關研究沒有全面展開,發文數量較少,學術界對豫章會館的研究處于初步探索階段。我國對豫章會館的研究最早出現于1988年,直至2000年共發文4篇,占相關文獻總數的6.6%。2001年至2014年間,關于豫章會館的研究處于初步成長階段,這一階段的發文數量總體上較2000年前有明顯提高,共發文24篇,占相關文獻總數的39.4%。2015年至2023年上半年,文獻數量持續增多,并且達到了峰值(33篇),這一時期處于持續發展階段。特別是在2018年后,發文數量迅速增加,這一期間發文量占相關文獻總數的54%,表明相關研究已經引起了學者們的重視。

核心作者分析

發文作者是科學研究的主體,通過分析發文作者,能夠了解該領域的核心作者分布。根據普賴斯定律得知,發文量達到兩篇及以上的作者可納入核心作者的范圍。經統計,該領域研究作者共有53位,其中李星、李平亮、汪紅亮等7位作者發文量在兩篇及以上(見下表),是該領域的核心作者。如果核心作者發文數量達到總發文量的50%,就可以形成該領域的高產作者群。而這幾位核心作者文獻發文量占比并沒有達到形成高產作者群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該領域研究還處于發展階段,作者較為分散,沒有形成穩定的核心群體,作者之間的合作并不密切。此外,發文數量為一篇的作者在總發文量中占比較大,可以得知,大多數學者的研究屬于突發性的研究,而非針對該領域進行的系統研究,缺乏研究的連續性。

作者分析圖表

研究機構分析

從文獻發文機構分布能夠看出該領域研究的主力情況。本文運用CiteSpace軟件對這61篇相關文獻的發文機構進行分析,將節點類型設置為發文機構(institution),得到我國對豫章會館研究機構的知識圖譜(如圖2)。該圖譜中共有41個節點,1條連線。圖中節點代表研究機構,數據表明關于豫章會館研究的機構共有41個,其中發文數量較多的機構有江西師范大學、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山西師范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由統計得知,我國豫章會館相關研究機構多以高校為主,各機構之間呈現獨立零散的狀態,網絡密度僅為0.012,說明各機構之間并沒有形成緊密的合作網絡,學術交流急需加強。

研究成果分析

本文對相關文獻關鍵詞共現進行分析得到圖3。由關鍵詞共現得知,除了檢索主題豫章會館、江西會館、萬壽宮頻次較高之外,凈明道、貴州、北京、建筑特征、演劇出現的頻次也較高。通過對關鍵詞共現及文獻內容進行分析,現將研究內容歸納為民俗信仰研究、區域性及個案研究、建筑特點研究、形成及分布研究、戲曲演劇研究五部分。

民俗信仰研究

豫章會館不僅是聯誼同鄉、慈善救濟的場所,更是祭祀鄉神的場所。真君信仰崇拜是江西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對豫章會館的社會文化屬性、建筑特點、商業倫理等都有一定的影響,因此學術界對豫章會館的研究體現在民俗信仰方面。如張璇對明清時期江西會館的神靈文化進行概述,總結了明清時期江西會館祭祀神靈的類型以及各種祭神活動,認為江西會館的神靈崇拜不僅是一種神祇信仰,更是會館的精神所在,從而為江西會館的發展指引了方向;焦玉琴以西山萬壽宮為例,探討了萬壽宮道教信仰與地方社會文化之間的關系,認為凈明道信仰研究在江西移民社會中發揮了促進鄉土文化認同的作用,推動了凈明道的跨區域發展,為人們了解道教與地方民俗文化提供了參考;同是以西山萬壽宮為例,焦玉琴還針對道教信仰對商業倫理的影響進行探討,闡述了江西萬壽宮的凈明道信仰對江右商幫商業倫理進行規范的事實,進一步分析了江右商賈在信仰力量的驅使下建立萬壽宮對移民關系的推進作用;吳啟琳則將西山萬壽宮、鐵柱萬壽宮的崇祀情況與其文化屬性做比較,指出西山萬壽宮的建立是出于對道教凈明道的推崇,而鐵柱萬壽宮的建立則是出于對許遜治水事跡的推崇。

學者們通過研究豫章會館的民俗信仰指出,這一信仰不僅是會館的精神支柱,還促進了江西移民的鄉土認同,推動信仰的跨區域發展,更對江右商人的商業倫理產生了深刻影響。但目前有關豫章會館民俗信仰的研究缺乏系統性的梳理,還需要探討在該信仰文化下產生的社會活動、地方民俗等,以便加深對會館非物質文化的了解并加以保護。

區域性及個案研究

相關學者在研究時對各省份存在的豫章會館關注較多。如在對外省豫章會館的研究中,王曉利闡述了江西會館的興衰、建筑布局等,指出會館衰敗大多是由戰亂導致;黃建勝對湘西地區江西會館的經濟和社會功能進行了較為系統的梳理,認為江西會館對當地的經濟、文化等的發展有重要作用;戴錦楨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以津市萬壽宮作為研究對象,探討了明清時期萬壽宮對地方經濟文化產生的影響,進一步闡明了津市江西會館的管理體制和社會功能;陳政分析了貴州石阡萬壽宮的建筑風格及布局,并對萬壽宮的修葺狀況做了概述;吳怡蕾以貴州石阡萬壽宮為例,探討其在貴州建立的歷史淵源,進一步挖掘石阡萬壽宮的文化意蘊。而對省內萬壽宮的研究多聚焦于西山萬壽宮,如李平亮分析了西山萬壽宮的歷史演變及地方權力體系演變,闡述了西山萬壽宮的歷史地位及其社會影響力。隨著近年來對傳統文化保護的重視,西山萬壽宮的非物質文化受到了學術界的關注。王玉瀟對西山萬壽宮的發展演變進行了概述,并分析了萬壽宮節慶科儀的特點及功能,認為西山萬壽宮節慶科儀中蘊含著豐富的傳統文化,為傳承和發展江西道教文化做出了貢獻。

目前對豫章會館的研究多集中在江西省內及云、貴、川、湘等地區,研究內容大多集中在知名度較高的豫章會館,具有局限性和重復性。在對某一區域或個例進行研究時,需要宏觀微觀相結合,對研究內容進行擴展,豐富豫章會館的研究體系。

建筑特征研究

近幾年,學術界對豫章會館建筑特征的研究逐漸增多。如吳凱以?陽河流域的江西會館作為研究對象,從空間布局、建筑造型、裝飾藝術等多方面對潕陽河流域江西會館的建筑特征進行分析,進一步探討了該流域江西會館建筑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歷史文化價值,為會館建筑的保護提供了參考;羅興姬構建了江西會館的原型和建筑類型的兩大體系,并結合實例對江西會館建筑特征進行了分析,以為之后會館建筑的研究提供借鑒;劉偉分析了白鹿江西會館的建筑造型、平面布局和裝飾藝術特點,并對會館的保護與開發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總結,初步提出了白鹿江西會館的保護和發展措施,為會館的保護工作提供借鑒;楊亞輝等人將目光聚焦于江西省內的會館建筑,對撫州玉隆萬壽宮的建筑特征進行研究,并分析了該建筑獨特的營造手法和空間布局,為贛派建筑研究提供了實證依據。

目前對于豫章會館建筑特征的研究已有一定成果,且對豫章會館這種特殊建筑的保護與發展也逐漸被納入研究重點。但就目前已有的文獻來看,對豫章會館建筑特征的研究角度較窄、研究內容不夠深入,還需要對其建筑特征及文化內涵進行全面的梳理。

形成與分布研究

豫章會館在全國各地均有分布,對豫章會館在各地的形成原因及分布情況的研究有助于學者更好地了解該領域的相關知識。章文煥通過田野調查及查閱古縣志等資料的方式對江西會館在云、貴、川三省的分布情況做出概述,探討了江西會館形成的緣由以及此類建筑所產生的影響;李儲林在前人基礎上將貴州境內的江西會館作為研究對象,對明清時期貴州地區江西會館的分布情況進行了梳理,分析了明清時期江西會館的形成原因及分布特點,認為其形成是受明清時期江西移民大量涌入貴州、江右商幫的活動以及流宦影響的;汪紅亮將研究范圍放眼于國內外,通過閱讀文獻資料對江西會館的分布及建造數量進行統計,進一步分析了江西會館依據黃金水道、陸路交通要道、商業重鎮建立的特點。

學者們在前人基礎上對豫章會館的形成及地域分布發表了自己的見解和補充,為后續豫章會館的研究提供了更多資料。但數據庫中有關此類豫章會館研究的文獻較少,且現有文獻多局限于云、貴、川等地,希望有更多的學者能豐富此類研究成果,彌補研究空缺。

戲曲演劇研究

古時民間為酬謝神的護佑,在部分江西會館中設置了戲臺用來舉行娛神活動。徐翠闡述了谷城盛康鎮江西會館戲樓的建筑結構、布局及裝飾,分析了該會館戲臺演出的班社和劇目題記;公蒗蒗對明清時期贛、湘、鄂、川、渝五省市現存的江西會館劇場進行考察,其通過查閱地方史料記載,結合戲曲的發展線路證明了會館演劇與地方戲曲之間存在互動關系;延保全通過查閱相關文獻及古縣志對云南會澤江西會館的演劇活動進行探討,指出會館演劇是移民和商人們的娛樂活動,并將江西會館演劇進行分類,認為會館演劇主要有團拜和酬神兩種形式。

豫章會館遍布全國內外,其戲曲演劇受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地域等因素的影響而存在差異。從現有文獻來看還難以了解會館戲曲演劇的全貌,深入挖掘會館戲曲史料及其文化意義,需要全面分析會館戲曲演劇的歷史成因、發展變遷等。

以1988年至2023年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中豫章會館的相關研究文獻為樣本,通過CiteSpace軟件對文獻進行分析得出以下結論。第一,豫章會館研究發文量逐漸增多,研究內容趨向多元化,經歷了起步探索(1988—2000年)、初步成長(2001—2014年)、持續發展(2015—2023年)三個階段;第二,從核心作者來看,李星、李平亮、章文煥等7人為該領域的引領者,但作者之間合作不夠密切;第三,通過發文機構的數據統計分析可以發現,發文機構多以高校為主,機構之間合作不夠緊密,研究力量較為松散,學術交流有待加強;第四,通過關鍵詞共現及文獻內容分析,可將豫章會館的研究內容歸納為民俗信仰研究、區域性及個案研究、建筑特征研究、形成與分布研究、戲曲演劇研究五個方面。最后,在未來的研究中希望學者們擴大豫章會館的研究范圍,采用交叉學科方法,豐富研究視角,以更多新的角度和方法對豫章會館進行研究,了解會館背后蘊含的文化內涵、社會價值,并對會館建筑的保護與發展獻策,以補充該領域的研究空缺。

江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人口遷徙推動下豫章會館的傳播與嬗變研究”(項目編號:23YS29D)。

(作者單位:江西財經大學藝術學院)

猜你喜歡
豫章演劇會館
劉江寧作品
江西豫章繡的傳承與發展研究
劉江寧作品
演劇危險:雍正間演劇案件及其戲曲史價值
一巖九飲會館
“富社”天津演劇活動考論
燦若星辰——音舞詩畫《1921·豫章那個班》主題曲
清宮演劇研究之回溯
千年閩商商會會館 煙臺福建會館
鎮遠·兩湖會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