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水詩韻概說

2023-12-26 13:47西中文
大學書法 2023年5期
關鍵詞:韻部詩韻押韻

⊙ 西中文

近年來,關于古體詩詞用韻的問題有許多討論,意見紛紜,令初學者莫衷一是。事實上,這也確是一個很多寫詩人關心和困惑的問題,故有弄清楚的必要。

詩詞的新舊聲韻之爭,由來已久。當年啟功先生寫《詩文聲律論稿》,書成后唐蘭(立庵)先生認為,介紹詩文聲律的知識固然必要,但是還不夠,還應該把其中的道理說清楚。啟功先生說:“我不敢捅這個‘馬蜂窩’?!庇哪膯⒗袭敃r還寫了一首詩送給唐立庵先生。詩曰:“傖父談詩律,其難定若何?平平平仄仄,差差差多多。待我從頭寫,由人頓足呵。欲偕唐立老,一捅‘馬蜂窩’?!边B啟功先生都忌憚如此,可見這是一個十分棘手的敏感問題。

要說清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平水韻”和“新詩韻”是怎么回事。本文就從這個問題談起。

一、關于“平水韻”

中國的文字起源很早,大約3600 年前的甲骨文,已經是很成熟的文字了。和印歐記音文字不同,中國的文字是以象形為基礎,音形義相結合的文字,人們關注的首先是字形而非字音。對于文字的研究也是先從字形開始,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是最早的字典,該書就僅限于字形的分析,僅在分析形聲字時指出聲旁。而對讀音的專門研究是晚到佛教傳入中國之后才開始的。到公元6 世紀末7 世紀初,陸法言等人所著《切韻》的出現可以說是音韻研究史上的劃時代事件。它開創的音韻學研究的體例延續1000 多年,經過后人的不斷完善,形成一個相當完備的體系。不但準確地反映了中古音的面貌,而且對推動唐詩宋詞的繁榮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切韻》這本書后來失傳了,唐人孫愐根據《切韻》編了一部《唐韻》,這本書也失傳了。但宋人陳彭年、丁度等根據這兩部書增補修訂的《廣韻》《集韻》卻保存至今。它們都屬于《切韻》系統,只有分部寬窄和收字多少的不同。比如《切韻》分韻部193 個,《廣韻》《集韻》均分為206 個;所收字數,《廣韻》也超過《切韻》一倍以上,《集韻》又超過《廣韻》將近一倍。當初編《切韻》有兩個目的,一是為寫詩的人定一個標準,一是為了審音。唐宋人寫詩填詞,都是遵照這個標準的。

《廣韻》《集韻》這樣的書卷帙浩繁,不便攜帶,于是就有許多《韻略》之類的簡編本行世。同時為了科考舉子們臨場寫詩的方便,官方也頒行“禮部韻”。成書于公元1252 年(壬子)的《壬子新刊禮部韻略》(著者劉淵,山西平水人),以及稍早的平水書籍(官名)王文郁編的《平水韻略》這兩部書對后世寫詩的人影響最大,這就是后來的“平水韻”。平水韻根據《廣韻》《集韻》中“同用”和“獨用”的原則,以及唐宋人寫詩用韻的實踐,對韻部進行了大量的合并簡化,從原來的200 多個韻部簡化為106 個韻部。稍后的金人張天錫編了一本《草書韻會》,元代陰時夫編了一部《韻府群玉》,分韻也是106 個,故也屬于平水韻系統。平水韻為元代以后的詩人普遍采用。清人編的《佩文詩韻》及有關寫詩的工具書,如《詩腋》《詞林典腋》《聲律啟蒙》《笠翁對韻》《龍文鞭影》《詩韻合璧》,等等,都是按平水韻編排的,其影響至今仍在。

二、關于新詩韻

所謂新詩韻,不是今天才有的。早在元朝,這個問題就出現了。宋季世變,北人南遷,蒙古人、通古斯人占據中原,北方語音發生了很大變化。元人建都北京,稱“元大都”。元代的雜劇十分發達。這種主要在元大都演出的雜劇使用的是北方方言,和此前文人寫詩所使用的平水韻完全不是一回事。元人周德清便根據元雜劇的用韻情況,編寫了一本新的韻書《中原音韻》。這本書完全跳出了《切韻》系統,取消入聲,平上去三聲通押,共分為19 個韻部,后來又被人簡化為13 個韻轍,稱“十三轍”。這個音韻系統至今仍是戲劇和說唱文學的用韻標準。

《中原音韻》雖然對古體詩詞影響不大,但它的確反映了元代以后北方語音的變化。簡單說來就是:平分陰陽,濁上變去,入派三聲。既然語音變化了,寫詩用韻是不是也要跟著變?于是就有人提出在平水韻之外編出新的詩韻。這就是“新詩韻”的緣起。

“新詩韻”的版本很多,比較重要的是兩種。一是明朝人編的《洪武正韻》。這是明朝以官方力量組織當時的一流學者如宋濂、樂韶鳳、劉基、汪廣洋等人編寫的。該書主要參照北方語音,又照顧寫詩人的傳統習慣。保留入聲字,分韻76 部,平上去各22 部,入聲10 部。按說這部書的觀點比較折中,應該是各方都能接受的。然而事實是,寫詩的人并不買賬,“學士大夫,束之高閣,不復省視”。雖有明朝歷代帝王的推舉,又有楊時偉作《洪武正韻箋》,也仍然沒有流行起來,“終明之世竟不能行天下”。后來這部韻書被南曲作為用韻的標準了。

還有一部書是《中華新韻》,民國三十年(1941)由國民黨政府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這本書完全以北方語音為標準,分部按照《中原音韻》分18部(比“中原音韻”少一部)。

所謂“新詩韻”大體上不出以上兩種的范圍。主要區別在于有無入聲字。無入聲字的是純粹的北方音,有入聲字則是折中的產物。

三、寫詩為什么要用平水韻

平水韻所反映的是中古時期的語音情況,與今天的語音相比,的確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按理說詩詞用韻應該與時并進,采用今天的語音才對。但仍然有相當多的寫詩人不愿用新韻。這究竟是為什么呢?難道是寫詩的人都太保守嗎?非也。原因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平水韻”屬于《切韻》系統,這個系統歷經1000 多年一代代人不斷地研究,形成了對漢字語音完整的認知體系。主要包括讀音、發聲部位、發聲方法、送音方式、清濁以及音值等幾方面。與之相應的是一套完善的辨音審音系統,如反切、聲紐、等韻等。具體說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1.聲紐?!肚许崱返葧鴱捻嵞傅难芯块_始,而對韻母的研究主要是歸納韻部。到了唐朝,人們又開始了對聲母的研究。和韻母的研究一樣,聲母的研究也始于佛教界。呂介孺《同文鐸》載;“大唐舍利瓶字母三十,后溫首座(守溫和尚)益以‘娘、滂、幫、床、微、奉’六母,是為三十六母?!甭暷敢卜Q聲紐,共三十六個:

重唇音:幫、滂、并、明

輕唇音:非、敷、奉、微

舌上音:知、徹、澄、娘

舌頭音:端、透、定、泥

齒頭音:精、清、從、心、邪

正齒音:照、穿、床、審、禪

牙音:見、溪、群、疑

喉音:曉、匣、喻、影

半舌音:來

半齒音:日

2.反切。這是佛教傳入中國之后,在翻譯佛經的過程中,中國學者受梵文字母悉曇的啟發,發明的一種為漢字注音的方法。反切簡單說來就是用上字的聲母與下字的韻母相切,但上下字并不是隨意選的。我們看傳統音韻學的聲紐比現代漢語拼音字母的聲母多15 個,這是因為聲紐不但是聲母,而且包含發聲方法、發聲部位、音值音量等信息。反切下字和被切字必在同一韻部而且必須在同一韻類。反切上字在發聲方法、發聲部位、音值音量方面也必須與被切字相一致?!肚许崱废到y韻部的確定就是根據這個原則。唐人有一首詩,題為《嘲內》:“呼石常為十,喚針卻作真。忽然風雨至,卻道是天因?!痹诂F代漢語里,“石”和“十”,“針”和“真”,“陰”和“因”,拼音完全相同,但在音韻學里,它們的發聲部位,發聲方法有所不同,因此,其反切和韻部是不同的。如“石”是“常只切”,緝部,“十”是“是執切”,昔部(平水韻并入緝部);“針”是職深切,侵部,“真”是側鄰切,真部;“陰”是于金切,侵部,“因”是于真切,真部。在唐代的時候,它們的口語讀音也是不同的。這位詩人的太太可能不是中原人,所以對這些音讀不準。

3.發聲部位。有兩種說法:五音和七音?!拔逡簟笔侵复?、舌、齒、牙、喉,南宋鄭樵撰《七音略》又增加半舌音和半齒音。三十六母即是根據發聲部位和發聲方法來分的。比如“幫、滂、并、非、敷、奉”六母都是唇音,前三個是重唇音(現代語音學叫雙唇音),后三個是輕唇音(現代語音學叫唇齒音)。其中“幫、非”屬全清,“滂、敷”屬次清,“并、奉”屬全濁。

4.發聲方法。發聲方法是指產生聲音的方式。傳統音韻學提出“戛、透、拂、轢、揉”的概念?!瓣奔慈?、塞擦音中的不送氣音,“透”即塞音、塞擦音中的送氣音,“拂”即擦音,“轢”即邊音,“揉”即邊音和半元音。

5.清濁。古人早就注意到各地方言有清濁的不同?!肚许崱ば颉氛f:“吳楚則時傷輕淺,燕趙則多傷重濁?!彼^清濁,主要區別是送氣與否。清濁又分為“全清”(不送氣、不帶音的塞音、塞擦音),“次清”(送氣不帶音的塞音、塞擦音),“全濁”(帶音的塞音、塞擦音),“次濁”(帶音的鼻音、邊音、半元音)。

6.音值。音值即音量的大小,它決定于發音時口的開合程度。分為二呼四等:開口洪音(相當于普通話的“開口呼”),開口細音(相當于普通話的“齊齒呼”),合口洪音(相當于普通話的“合口呼”),合口細音(相當于普通話的“撮口呼”)。

“二呼四等”的音值概念既涵蓋聲母,也涵蓋韻母,只有二者一致,才能構成反切。韻母按四等分成不同的類別,反切下字以此為定,然后據此找到聲紐同等的字。如“汝移切”,查下字“移”為支韻三等字,據此再找上字“汝”屬日紐,在日紐三等字下是“兒”字,這就是“汝移切”所切的字。宋以后出現一種專門的學問——等韻學。主要典籍有《七音略》《四聲等子》《韻鏡》《切韻指南》《切韻指掌圖》等。劉鑒《切韻指南》有一首“明等第”的歌訣:“端精二位兩頭居,知照中間次第呼。來曉見幫居四等,日非三等外全無?!?/p>

以上這些,主要是用于審音,并非專門為寫詩所用。但“平水韻”正是建立在此基礎之上,因此,這些就是“平水韻”所依據的學理基礎。

李清照在《詞論》中說:“詩文分平側,而歌詞分五音,又分五聲,又分六律,又分清濁輕重?!薄肚许崱废到y給每個漢字制定了一個身份證和檔案,里面有這個字完整的身份信息。寫詩的人用起來心里踏實。好比用人單位招聘員工,有了身份證和檔案,單位才能放心使用。而新詩韻系統就缺乏這樣的基礎,所以用來寫古體詩詞就會有諸多不便?;蛟黄胀ㄔ挷皇怯衅匆魡??但這只相當于一個簡易身份證,上面只有姓名、性別,其他檔案信息一概沒有,這讓用人單位怎么使用呢?普通話的審音不是專為寫詩制定的,而平水韻則是寫詩專用的韻書。

第二,提倡新詩韻的一個主要理由是:從古到今,語音變化很大,故寫詩用韻要與時俱進,跟上時代。這個看起來高大上的理由其實是經不起深究的。中國由于歷史和地理的原因,自古以來都處在北人南遷的過程中。宋元以后,北人南遷的規模更是空前的,這自然會帶來語音的變化。古代的中原人很多已遷往南方,而今天的中原人也許是通古斯人、蒙古人或更遠的北方人的后裔。中國的地理特點是中間有橫亙的山脈,通道極少。南遷的人大多是從豫東南的淮河水路下江浙閩粵的。古中原音與這些地方的方言相結合,就形成了如今三個最大的方言區,即吳越方言區、閩臺方言區和粵港方言區。這些方言區保存有大量的中原古音。比如入聲字,現在的北方普通話已經沒有了,但在上述三大方言區里還有完整的保留。所以在音韻學界有一個說法:音韻變化不但要看古今,而且要看南北。比如金昌緒的詩:“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北狈饺俗x起來,“兒”和“啼”“西”并不押韻。但在《廣韻》里“兒”讀“汝移切”。至今江浙人仍然讀“ni”,并沒有不押韻的問題?!棒~韻”的“虛”“居”“書”在普通話里也不押韻。章碣《焚書坑》:“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踊椅蠢渖綎|亂,劉項原來不讀書?!爆F在河南南部的人把“書”讀“xu”,非常押韻。再說入聲字,它是寫詩詞不可缺少的,尤其是填詞。有不少詞牌規定用入聲韻。因入聲字短促高亢,鏗鏘有力,是其他聲調所不能代替的。僅僅因為北方話里沒有入聲字,就把入聲韻從詩韻中排除,似乎是過于武斷了。

明朝人編的《洪武正韻》本來是一個折中的方案,大體是北方音加入聲字。但它背離了音韻學的學理,而且分部較粗,故寫詩人不愿意用。拿到今天,這部韻書更不合適了。因為它既不合普通話的規定,又不合南方人的口味。在普通話里,早已“入派三聲”,保留入聲字就等于破壞了普通話的審音原則。

音韻改革,不能光考慮北方人的口音,當然也不能光考慮南方人的習慣?!捌剿崱焙孟窨雌饋碛悬c偏向南方人,其實是當時南北方口音相結合的產物。而且它是歷史的產物,是過去一直存在的,有扎實的學理基礎,更重要的是用它來寫古體詩詞非常方便。

“音韻學”有四個分支:古音學、今音學、北音學和等韻學。其中今音學就是研究中古音的,它是音韻學研究的基礎和起點。古音學也是在今音學的基礎上開展起來的。從時間上看,今音學的研究至今已有1500 多年,而古音學從明末顧炎武算起,也不過400多年,北音學至今也才800 多年。所以可以說學界對中古音的認識是最深入的。平水韻正是建立在今音學基礎上的。而所謂“新詩韻”屬于北音學,這個系統起于元雜劇,后來也主要是服務于說唱藝術,和古典詩詞沒有直接的關系。要把北音學改造得像今音學那樣適合于寫詩詞,且不論有無必要,即使有必要,可想而知那是多大的工程!

第三,“平水韻”所屬的《切韻》系統,是一個書面語音系統。中國從先秦時期開始,就形成了專門的書面語言,也就是所謂的“文言”,也稱“雅言”?!盾髯印氛f:“楚人安楚,越人安越,君子安雅?!本佑螝v四方,所以不能用方言,必須用雅言??鬃犹岢觥皶摹钡母拍?,又說:“言之不文,行之不遠?!卞X基博先生說:“推孔子之意,若曰‘當今之下,各國國語雖不同,然書還是同文;倘使吾人言之無文,只可限于方隅之流傳,而傳之遠處,則不行矣’?!保ā秶鴮W必讀》第二輯序言)南北朝時期,經過大規模的人口遷徙,南北的語音差別越來越大?!肚许嵭颉分赋觯骸皡浅t時傷輕淺,燕趙則多傷重濁,秦隴則去聲為入,梁益則平聲似去?!倍肚许崱穼徱舻臉藴?,主要是根據當時的中原音,并參照吳越音。參與討論的顏之推在《顏氏家訓》中透露了一點信息,他說:“共以帝王都邑,參校方俗,考核古今,為之折中,榷而量之,獨金陵與洛下耳?!?/p>

編著《切韻》的目的有兩個,一是用于寫詩作文,一是用于審音。陸法言在《切韻序》里說:“欲廣文路,自可清濁皆通;若賞知音,即須輕重有異?!边@里所說的,都是就書面語而言?!皬V文路”是指散文、應用文,即如以氣盛的古風體詩,押韻也可以寬一些;而格律詩和以韻勝的古風體詩則屬于“賞知音”的范疇,就必須弄清清濁開合、輕重洪細。詞是可以配樂的,故必須合于宮商。

《切韻》編成不久,科舉制度開始實行,正好為科舉考試寫詩用韻提供了現成的標準,進而帶動了隋唐兩宋詩詞的繁榮興盛。正因為有了這個音韻標準,我們今天讀古人的詩,便不覺得有語音的障礙。如其不然,可以設想,河南人杜甫寫的詩,四川人李白寫的詩,還有浙江人孟郊、江蘇人李紳寫的詩必然千差萬別,就連當時的人讀起來都別扭,更別說流傳到今天了。那時來自天南海北的舉子在京城會試,大家用的都是統一的書面語言,寫詩用的是統一的韻書,這對中國文化的有效傳承無疑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所謂“新詩韻”所依據的北音學,并沒有一個完備的書面標準。說唱藝術雖以《中原音韻》和“十三轍”為張本,但各地的地方戲用韻很不一致。戲劇唱腔與音樂相伴,用韻的差異不是問題,但在書面藝術的詩詞中,如此粗糙的用韻標準當然就很不合適了。

“五四”新文化運動中,胡適等人提倡文學改良,鼓吹“言文合一”,一時形成風氣。有著數千年傳統的書面語言“文言”遂廢棄不用,大家都改寫口語化的白話文。在此背景下,不但出現了口語化的自由體新詩,而且有人提倡寫古體詩也應該用新韻,使之更符合口語。于是廢除平水韻的呼聲一時甚囂塵上。1941 年由國民政府頒布的《中華新韻》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出臺的。因為涉及言文合一以及文學改良的問題,新舊詩韻之爭就成了革命和守舊的試金石。使得很多人談韻色變,諱莫如深。主張舊詩韻的似乎等于守舊派,當然很多人不愿戴這個帽子。這就是為什么啟功先生說不敢捅“馬蜂窩”的緣故。啟功先生雖然寫了《詩文聲律論稿》,但他也表示不贊成舊詩韻,說它是“舊體詩最大的一塊絆腳石”(《漢語現象論叢》)。

“五四”時期的“文學改良”是有成就的。白話文的流行就充分證明了它的成功。然而是否能真正做到“言文合一”,仍然是值得懷疑的。事實上白話文和口語仍然有很大的距離??谡Z雖然生動活潑,但有方言的不同,完全記錄方言口語的書面文字是很難遠距離和長時間傳播的。這又回到孔子在幾千年前提出來的命題:“言之不文,行之不遠?!笔聦嵣?,百年來的白話文也形成了一套書面語言。有人稱之為“新八股”或“洋八股”。就脫離口語這一點而言,和文言文并無本質的不同,至于水準的高下,那就見仁見智了。

既然是書面的語音系統,它當然和任何地方的口語都不會完全吻合。所以在讀古詩詞的時候,總會有覺得不押韻的地方。但我們知道它是書面語音系統,符合“平水韻”的規定,就等于說它在書面上是押韻的。至于不同地方的人讀古詩詞,盡管用本地的口音去讀。這既不妨礙理解,也不影響美感。為了押韻(其實是自己理解的“押韻”)而勉強變音是不可取的。比如李商隱的《登樂游原》:“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焙芏嗳俗x起來不押韻,但山西的一些地方口音,把“yuan”讀成“yun”,正好是押韻的。這樣是不是我們大家都讀“yun”呢?我看沒有必要。正像我們用普通話寫的文章,不一定都要求別人用普通話去讀一樣。陳景寔《觀塵因室詩話初集》在談到杜甫詩《石壕吏》前幾句“不押韻”的問題時說:“此篇音節既美,聲韻無阻,即讀‘人’‘看’字本音,未嘗不可?!?/p>

至于古詩詞的吟誦問題,有很多說法,啟功、華鐘彥、葉嘉瑩等人都談過這個問題,但說法有所不同。朱光潛在《詩論》中說:“中國人對于誦詩似不很講究,頗類似和尚念經,往往人自為政,既不合語言的節奏,又不合音樂的節奏?!蔽衣犨^老輩人吟誦,確如朱先生所言。吟誦有三個特點:一是南腔北調,一是搖頭晃腦,一是拖長腔。南腔北調是為了避開方言口語對書面韻的干擾,搖頭晃腦是為了玩味詞句,拖長腔則是為了辨平仄四聲,尤其是辨入聲字。在吟誦中,悠長的平聲字和短促的入聲字形成鮮明對比,抑揚頓挫的節奏美格外突出。吟誦并無統一的規定和曲譜,各人根據自己的理解、需要和習慣來讀,故難怪朱光潛先生說是“人自為政”了。

有人說現在既然有了普通話,大家都用普通話寫詩不就行了嗎?問題沒那么簡單。普通話也是超方言的,普通話和北京話最接近,但也并不等同。試問詩人們的普通話是否都很標準,不必翻字典就可以隨心所欲地拈韻寫詩?有人說古人寫詩不用查韻書,這個說法是不對的。古人寫詩大多要借助工具書。白居易《醉吟先生傳》曰:“好事者相過,必為之先拂酒罍,次開詩篋?!薄霸姾D”是什么?“詩篋”就是《紅樓夢》第三十七回所說的“韻牌匣子”。把同韻的字裝在一個抽屜匣子里,用時拿出來,在里邊挑字。今天即使用普通話寫詩,也須借助字典正音(不排除有人普通話特別標準,不用查字典,不過大概是少數)。這和用“韻牌匣子”是同樣的道理。試問用《新華字典》正音真的比用《佩文詩韻》正音省事嗎?

第四,主張平水韻,還有一個比較現實的理由。我們今天所說的古體詩詞,主要指唐詩宋詞,這無疑是古詩詞的鼎盛時期。今天的人學習古詩詞,一定要大量地閱讀這個時期的作品。當你讀了幾百首唐詩宋詞在肚子里的時候,自然對平水韻也了然于心了。學詩都從模仿開始,有人還喜步古人韻,在此過程中,自然對平水韻就逐漸熟悉了,也有感情了。在這樣的情況下,你寫詩為什么還要換用新詩韻呢?可以想見,主張新詩韻的人,大約是沒有經過學習模仿前人的過程,對平水韻不熟悉,沒感情,才想要另起爐灶的吧?

這樣說,并非僅僅是為了遷就習慣。事實是,平水韻好比土壤,唐詩宋詞的奇葩就是在這種土壤里培養出來的。今天我們重新培育這種花,為什么一定要把土換掉呢?比如我們在舞臺上扮演古代的故事,當然要讓人物穿古代的衣服,說古代的語言,沒有人認為這有什么不對。那么寫古體詩為什么一定要用新韻呢?

其實這也是一個怎樣繼承傳統的問題。想一想我們今天為什么還喜歡古詩詞?無非是因為它精巧的形式、優美的節奏、動聽的音韻、多樣的風格、巨大的容量、雋永的味道。要把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繼承下來,就一定要充分地向古人學習,就像學習書法要大量臨帖一樣。相信在學詩的過程中,對古人經典下過大量“臨帖”功夫的人,對“平水韻”一定會有不一樣的感受。那些主張新詩韻的人恐怕多數缺少這種功夫。這種人寫的什么“七律”“七絕”除了符合字數的規定,詩味、詩格、意境、技巧統統都談不上。這樣的東西,還能叫“古體詩”嗎?

四、關于音韻改革

我們主張今天寫詩仍然須用“平水韻”,并說了很多平水韻的長處。但并不是說“平水韻”就是完美無缺的。只是說拿“平水韻”和新詩韻以及普通話韻相比較,它是最適合寫古體詩的音韻標準而已?!捌剿崱笔恰稄V韻》和《集韻》的簡化本,為了方便攜帶檢閱,“平水韻”把《廣韻》的206 韻合并為106 韻。雖然這種合并也有一定的根據,但仍然存在粗糙和茍簡的問題,故有人說“平水韻”有點不倫不類,使用起來也有很多麻煩。比如《廣韻》“元部”下注“魂痕同用”,“平水韻”就干脆把這幾個韻部的字都歸入“十三元”。以致此韻部韻母太多,清濁不分。使用起來很容易混淆?!霸焙汀盎辍薄昂邸痹谒逄茣r期韻母相近,發音相類,但到宋朝時,二者發音的差別就漸漸顯露出來。元人劉鑒編《經史正音切韻指南》,在“歸攝”的時候就把“魂痕”歸入“臻攝”,而把“元”歸入“山攝”?!皵z”是音韻學的一個概念,凡韻腹相同或相近,韻尾相同或部分相同都可以歸為一攝,本來是一個很粗的概念。劉鑒把《廣韻》的206 個韻部歸為“十六攝”,即便如此,“元”和“魂”“痕”也未歸在一起。宋人填詞,往往也是把二者分開用的。所以清戈載在編《詞林正韻》的時候,就把“十三元”中所含“魂”“痕”二韻的字歸入“十六部”和“真”“文”二韻的字放在一起,而把“元”韻的字歸入第七部,和“寒”“刪”“先”韻的字放在一起。今人寫詩,可以參考這個辦法,在用“十三元”的時候,把“元”韻的字和“魂”“痕”韻的字分開使用。

同樣的情況還有“九佳”和“十灰”?!稄V韻》“佳”韻下注“皆同用”,“灰”韻下注“咍同用”?!捌剿崱本椭苯影选敖浴辈⑷搿凹选表?,“咍”并入“灰”韻。造成這兩個韻部也很混亂。晁說之《打球圖》:“閶闔千門萬戶開,三郎沉醉打球回。九齡已老韓休死,無復明朝諫疏來?!薄盎亍迸c“開”“來”總覺不協?!对~林正韻》把“平水韻”之“九佳”中原“皆”韻的部分和“十灰”中原“咍”韻的部分并在一起,列為第六部,而“九佳”中原“佳”韻的部分與下平聲“六麻”并在一起;“十灰”中原“灰”韻的部分則和“四支”“五微”“八齊”通用,列在第三部。這樣北方人讀起來順口多了,南方人也沒有什么妨礙。寫詩也可以比照這個原則處理。

平水韻的主要問題是茍簡。陸法言在《切韻序》中對“支脂、魚虞共為一韻,先仙、尤侯俱論是切”的現象表示不以為然;《廣韻》《集韻》分部206,本來已經合并了很多韻類。據陳澧、黃侃、周祖謨等人的研究,其實206 韻部中包含的韻類有300 個左右。寫詩押韻當然不一定分得那么細。正如唐孫愐《唐韻序·后論》所說:“若細分其條目,則令韻部繁碎,徒拘桎于文辭?!钡驯緛硪呀浐喕?06 韻再合并為106,似乎也太簡了一些。其中還是把陸法言認為應該分置的“支”“脂”“先”“仙”“尤”“侯”合并了?,F在看來,有些韻的合并沒什么不順口的地方,有些就留下很多后遺癥。明白這一點,我們在使用“平水韻”的時候就寧可從嚴,以避免與現在的讀音差距過大。

啟功先生說:最早編《切韻》的目的不是為寫詩押韻。此論值得商榷?!肚许崱ば颉分兴岬降摹坝麖V文路”“若賞知音”,難道不是指寫詩作文嗎?其中舉了很多前人的音韻學著作如呂靜《韻集》、夏侯該《韻略》、陽休之《韻略》等,無疑也都是為寫詩用的。起碼為寫詩文押韻是編韻書的主要目的之一。正是從三國以來韻書的不斷出現,使詩人們在押韻的問題上逐漸達成共識,這才出現了魏晉六朝格律詩的成熟。我們舉《文心雕龍》上的一個例子。其《明詩》篇末贊曰:“民生而志,詠歌所含。興發皇世,風流二《南》。神理共契,政序相參。英華彌縟,萬代永耽?!边@里押的韻是“含、南、參、耽”。在后來歸納的“十六攝”中同屬“咸攝”,在韻圖中同屬“外轉三十九開”,其中“南”“耽”屬舌音一等字,“參”屬齒音一等字,“含”屬喉音一等字。而在“平水韻”里,這幾個字同屬下平聲“十三覃”。這難道是偶然的嗎?難道不是在《切韻》形成以前,音韻界、文學界在審音分部上已經存在某種共識了嗎?啟功先生舉《切韻·序》中“我輩數人,定則定矣”這句話,證明《切韻》的作者“用強硬手段來編輯這部書”,這完全是一種誤解?!肚许崱ば颉吩诹信e了前人的許多音韻學著作之后,認為它們“各有乖互”,使取韻人莫衷一是。既然需要一部統一的韻書,就要有人來承擔這個責任。當時參與討論的九個人是劉臻、顏之推、盧思道、魏彥淵、李若、蕭該、辛德源、薛道衡、陸法言,他們都是當時頂級的學者。他們自認為有能力、有資格對“乖互”之處做一個裁斷。如果用“我輩數人,定則定矣”這句話來證明《切韻》這本書是幾個人“拍腦袋”定的,那就太有點厚誣古人了!

猜你喜歡
韻部詩韻押韻
詩韻二胡,國樂傳承
押韻押出韻味兒
從淄博方言看聊齋俚曲的兒化問題
論《中華通韻》15韻部的科學性
菊花詩韻
李紳詩歌用韻考
騎途雨紛紛,古城詩韻韻
我給小雞起名字
四季詩韻
Watch Out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