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口規??s減和結構老化下中國市場能力提升研究
——基于人口規?;匦臻g理論辨析

2023-12-26 11:41王金營曹澤瀚
治理研究 2023年6期
關鍵詞:消費力規模人口

□ 王金營 曹澤瀚

一、引言

新中國成立70多年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5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和奮斗,國家整體經濟發展水平得到了極大提升,2010年GDP達到412119億元,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1)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滄桑巨變七十載 民族復興鑄輝煌——新中國成立70周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一》,2019年7月1日,https://www.gov.cn/xinwen/2019-07/01/content_5404949.htm。。20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全面邁入了小康社會,實現了第一個百年目標。2022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210207.2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85698元(1.21萬美元),處于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以上(2)國家統計局:《年度數據》,2023年9月29日,https://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未來30年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達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人均GDP應達到發達國家平均水平以上。這需要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和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這是第一要務,也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迫切需求。

然而,中國未來經濟發展面對著來自國內外的挑戰和困難。國際上,逆全球化浪潮、貿易保護主義,以及由于地緣政治引起的局部沖突等因素導致我國外循環經濟環境變得異常不穩定、不確定;在國內,面臨著人口負增長、人口老齡化、勞動力減少和負擔加重使得第一人口紅利衰退,資本要素邊際收益遞減等問題,使得原有經濟發展優勢和動力逐漸消失,對經濟增長產生不利影響。

經典的經濟增長理論已經證明技術進步、要素增長、需求拉動和市場活力是經濟增長的動力源泉。在勞動供給減少和資本要素邊際收益趨微的情況下,技術進步、勞動生產率提高和需求拉動力提升成為未來經濟增長的主動力,而技術進步和勞動生產率提高離不開市場能力提升的支撐。因此,未來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高質量的市場活力和能力。

2020年5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上提出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具備的內需潛力,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3)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習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2020年5月14日,https://www.gov.cn/xinwen/2020-05/14/content_5511638.htm?ivk_sa=1023197a。。在人口規??s減和結構老化帶來的不利條件下,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保持和提升市場優勢和潛力,其關鍵在于如何才能提高居民的消費力,如何使消費和生產處于相互促進的協調關系?換言之,促進未來經濟高質量發展不能夠單純依靠供給側產出能力,也不能夠單純放大需求側的消費力作用,而應該整體依靠綜合的市場能力。本文基于社會治理、市場治理的層面,闡釋在供給側、需求側以及內外循環三個方面如何充分發揮巨大人口規?;匦臻g所具有的優勢及其作用。

二、市場能力的內涵及其決定因素——基于已有文獻的總結和分析

(一)市場能力構成及內涵

馬克思指出,人類一天也不能停止生產,一天也不能停止消費。隨著社會發展,人類的生產和消費越來越離不開市場,市場是由供給側和需求側共同構成。從需求側的消費力看,消費集中體現了人類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正是為了滿足消費者不斷提高的消費意愿,才產生了持續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的動力,由此可見消費需求是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4)劉長庚、張磊:《新時代消費發展需推動消費量質齊升》,《消費經濟》,2018年第4期。(5)厲亞、潘紅玉:《改革開放以來消費升級與進一步促進消費的對策》,《財經理論與實踐》,2019年第3期。。從供給側的產出能力來看,生產決定著消費質量和水平,生產力的提高可以帶來更高質量的產品以及促進產業結構升級(6)魏瓊、趙玲、溫浩:《供給側改革與需求側管理協同背景下薩伊定律與有效需求理論的比較》,《中國商論》,2023年第11期。,從而滿足人們更高層次的需求。此外,新的供給會創造新的需求,投資帶來的新產品可以引致新的消費需求(7)劉鳳義、曲佳寶:《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關于供求關系分析的比較—兼談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濟縱橫》,2019年第3期。,并且投資可以轉換為企業人員的工資收入,擴大消費需求(8)張中華:《論投資與消費的協調高質量發展》,《宏觀經濟研究》,2023年第9期。。

商品流通是追加生產過程,是實現商品價值的必要依托。在市場中,消費需求引導著產品質量和數量變化以及產品結構調整,即供給側產出力和需求側消費力呈現出相互促進、相互滿足的關系。這個關系在外部因素有目的的干預下,構建一個有利于產出力和消費力提升的循環體系。建設高效順暢的流通體系,降低物流成本是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提升產出力和消費力的必然途徑。(9)劉海建、胡化廣:《暢通國民經濟循環與勞動力就業——基于流通標準一體化視角的研究》,《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23年第10期。

由此可見,市場能力是由消費力和產出力以及循環暢通能力構成,是經濟運行和發展的基本要素。市場能力的內涵表現為市場具有的相互作用的產出力和消費力及其完整的供應鏈和循環體系,為經濟增長和發展提供動力的能力。

(二)供給側產出力的決定因素

供給側產出力的決定因素是一個復雜且多維的,涉及到勞動供給、科學技術進步和勞動分工以及與此相關制度和政策,馬克思、亞當·斯密等經典文獻對此均有論及。

人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實現生產必須具備生產資料和勞動力要素。經典的經濟增長理論也表明,只有勞動力投入的增加才能帶來產出的增加和物質財富的增長,勞動供給是勞動生產率提升的基本要素,對經濟增長起著決定性作用(10)都陽、賈朋:《勞動供給與經濟增長》,《勞動經濟研究》, 2018年第3期。。其中,勞動供給的質量即人力資本水平對產出力產生重要影響。此外,勞動力集聚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升,其作用呈現出大城市大于中小城市(11)張鵬飛、李心怡、劉新智:《勞動力的城市集聚提升了勞動生產效率嗎——以我國五大城市群樣本為例》,《調研世界》,2023年第9期。。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闡明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工人的平均熟練度及其應用在工藝上的程度、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是生產力的重要決定因素。鄧小平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重要論斷,并強調只有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才可能有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這符合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力觀和人類歷史上科學技術的重大發現發明推動世界范圍內生產力、生產方式發生深刻變革的事實。技術進步能提高產出力并且可以反過來推動科學的進步,進而帶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的動力。(12)寧佳慧、仇靜莉:《現代社會技術與生產力發展的內在統一與矛盾——以哈貝馬斯的科學技術論為中心的考察》,《社會科學論壇》,2021年第6期。

隨著技術不斷創新和進步,人工智能逐漸改變人民的生活,并進入或影響產業的發展,人工智能對生產力和產出力產生了深刻影響可以促進生產的自動化和智能化,進而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產出力,促進經濟的增長(13)陳彥斌、林晨、陳小亮:《人工智能、老齡化與經濟增長》,《經濟研究》,2019年第7期。(14)曹靜、周亞林:《人工智能對經濟的影響研究進展》,《經濟學動態》,2018年第1期。。

亞當·斯密的觀點表明,經濟增長的決定因素是勞動分工與資本積累,即資本帶來了市場,市場規模的擴大引發了勞動分工的深入。在他看來,分工是勞動產出能力最大精進的原因,分工使得工人熟練程度提升,工人專注一種工作更節省時間,并且機器的發明便利和簡化了勞動使一個工人可以完成多個人的工作(15)李瀚林:《古典經濟學家經濟增長影響因素理論闡釋——基于基本增長方程的視角》,《現代商貿工業》, 2019年第34期。。此外,已有研究發現產業內勞動分工或深化以及區域間產業分工協作會促進新產業的誕生或產品多樣化,進而形成產業網絡發展,從而提高產出力(16)寧佳慧、仇靜莉:《現代社會技術與生產力發展的內在統一與矛盾——以哈貝馬斯的科學技術論為中心的考察》,《社會科學論壇》,2021年第6期。。通過中心城市及其附近城市的建設推動區域分工協作和提高整個城市集群的產業空間分工水平可以進一步提高整體產出力(17)陳彥斌、林晨、陳小亮:《人工智能、老齡化與經濟增長》,《經濟研究》,2019年第7期。(18)吳楚豪、周穎:《區域分工、經濟周期聯動性與經濟增長極建設——國內價值鏈分工的視角》,《南方經濟》,2023年第5期。(19)王露露、楊麗華:《國家中心城市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帶動效應研究》,《科技與經濟》,2022年第5期。。

當然,第五次技術革命也證明,單一地靠技術進步帶來產出能力提升和經濟發展即技術-經濟范式,是存在障礙和不穩定性的,還需要結合社會-政治范式以解決存在的制度、政策等問題,確保勞動生產率的穩定上升(20)楊虎濤:《社會—政治范式與技術—經濟范式的耦合分析——兼論數字經濟時代的社會—政治范式》,《經濟縱橫》,2020年第11期。。

(三)需求側消費力決定因素

根據消費理論,居民收入水平、收入分配、人口規模和結構、受教育水平、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城市化率等因素決定著需求側的消費力。

凱恩斯消費理論表明,總收入對總消費的影響有著決定性的意義,收入增加會帶來消費增加,但消費的增加會小于收入增加,并且邊際消費傾向呈現出遞減的規律。這就意味著收入較高人群的邊際消費傾向低于收入較低人群,收入差距大必然導致社會中有效需求不足。研究表明,收入不平等、城鄉收入差距持續擴大導致了消費需求和社會總需求的不足,并導致經濟出現供需失衡(21)陳斌開:《收入分配與中國居民消費——理論和基于中國的實證研究》,《南開經濟研究》, 2012 年第1期。。并且,城鄉收入差距擴大抑制了農村家庭的生存和享受型商品的消費(22)李江一、李涵:《城鄉收入差距與居民消費結構: 基于相對收入理論的視角》,《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 2016年第8期。,也使整體消費力提升面臨困難。

然而,在一定收入水平和分配格局下,決定社會總消費的基礎因素是人口規模和結構、素質。較大的人口規模會帶來較大的消費量(23)孫業亮、劉厚蓮、閆文凱:《人口變遷與居民消費-基于區域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企業經濟》,2016年第8期。。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消費理論表明,消費者的年齡對個人可支配收入的邊際消費傾向起著決定性作用,這意味著人口年齡結構也會對消費力產生影響(24)趙忠:《如何從生命周期理解我國的收入不平等》,《北京工商大學學報》,2016年第2期。。少兒撫養比上升對居民消費力產生正向影響,老年撫養比上升對居民消費力呈現負面影響(25)郭易楠:《我國人口年齡結構變動對居民消費選擇的影響》,《商業經濟研究》,2020年第11期。(26)陳曉毅:《內生人口結構視角下的人口年齡結構與居民消費率——基于PVAR模型的動態分析》,《中國流通經濟》,2014年第7期。。人口受教育水平對消費力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27)劉曦子、侯銳、陳進:《人口受教育程度對居民消費的影響研究——基于動態面板分位數回歸法》,《西北人口》,2017年第1期。(28)朱廣華、陳萬明、蔡瑞林等:《居民教育、收入與消費水平關系的實證分析》,《統計與決策》,2017年第6期。。實證結果表明居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可以使他們更容易地接受新產品或新平臺,居民受教育程度對電商交易具有正向的促進作用(29)蘇英亮:《電商發展與居民消費動態關系研究——引入居民受教育程度因素的考量》,《經濟理論與實踐》,2022年第10期。。

隨著城市化進程,城市化率的提高對消費力產生直接影響。城市化對居民消費的影響呈倒U型,即城市化發展須達到一定水平才會促進居民消費,隨著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消費習慣和觀念的逐步轉變,提高了居民消費力(30)石貝貝、王金營:《人口發展變化對區域消費影響的實證研究——基于中國省級區域的數據》,《人口研究》,2014年第1期。。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互聯網技術的應用也對居民消費產生著影響,特別是對于居住相對比較分散的農村居民消費產生著顯著的正向影響,并進而縮小城鄉居民的消費差距(31)程名望、張家平:《新時代背景下互聯網發展與城鄉居民消費差距》,《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9年第7期。。

(四)循環暢通力的影響因素

經濟循環暢通能力的影響因素主要表現在消費結構、行政干預、創新體系、行政壁壘、流通體系、人口區域分布等。

消費結構失衡會導致供給側與需求側不匹配的情況出現,研究發現我國在諸如醫療保健、居住、交通通行和通信產業等領域存在供需失衡,產品和服務質量不高、行業壟斷、價格扭曲等導致供給不能夠滿足廣大居民的需求,進而影響經濟循環暢通(32)樂菡、劉社建:《人口轉型與消費結構變遷研究》,《上海經濟研究》,2017年第11期。(33)樂菡:《人口年齡結構變動對居民消費需求的影響研究》,《上海經濟》,2018年第3期。。

政府干預市場過強,導致市場循環失靈。如政府在土地供給上的干預和區域之間存在行政壁壘,均體現了市場中政府干預。土地在經濟循環和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土地具有物質生產作用和作為空間載體的作用。然而,政府過度干預導致我國土地供應結構背離了經濟發展的需求。地方政府會通過對工業用地進行價格補貼以吸引企業到當地投資建廠,導致市場通過土地價格調節企業發展的機制失靈。企業在低價、充足的土地供應形勢下會引發生產規模和生產能力大幅度上升,大大超出產品的需求,出現生產過剩,影響經濟循環(34)姚樹榮、陳鍇民、崔耀文:《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與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政治經濟學評論》,2022年第6期。。此外,行政壁壘對區域產業結構互補、產業結構轉移和協調發展產生著負面影響,區域之間行政級別差距較大以及它們之間隸屬關系,則形成各種行政壁壘,不利于產業要素的自由流動,對區域協調和經濟循環發展產生負面影響(35)琴梅、陳靖、楊蕾:《行政壁壘、市場分割對區域協調發展的影響分析——以西北五省(區)為例》,《甘肅理論學刊》,2014年第2期。(36)張可云、申文毓:《協同發展戰略下京津冀多中心性及不平等問題研究》,《河北學刊》,2023年第3期。。

現代經濟發展主要特征是最終產品生產和最終消費品生產需要諸多中間產品生產,循環暢通需要完整的產業鏈、供應量。如果存在產業鏈和供應鏈不完備情況,則需要國際市場彌補,如此可能面臨部分產業存在“卡脖子”問題,這導致經濟循環中面臨投資生產不能夠得到中間產品供給,產出無法滿足消費的局面。

此外,循環的本質是“互聯互通”,流通體系對國內大市場以及構建雙循環體系起到重要的作用(37)馮明:《十四五時期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的理論邏輯與戰略取向》,《經濟體制改革》,2022年第1期。。然而,我國在2019年的社會物流總費用約占GDP的14.6%,高于西方國家8%左右的水平(38)榮晨、盛朝迅、易宇等:《國內大循環的突出堵點和應對舉措研究》,《宏觀經濟研究》,2021年第1期。,表明物流成本較高,中間環節消耗較大。同時,我國農村普遍存在道路質量較差問題,大多數公路等級低于3級,大大增加了農村獲取或輸出產品的時間和成本。這影響我國物流暢通體系,給經濟循環增添不必要的成本或阻礙。

綜上所述,人口規模、產業分工、勞動力供給和質量水平、勞動分工、科技創新與技術進步是決定供給側產出力的主要因素。在一定收入水平和收入分配平等程度上,人口規模、少兒撫養比、老年撫養比、城市化率、人口受教育程度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市場中消費力的決定因素。消費結構、政府政策、科技創新、物流暢通是內外循環的影響因素。

三、市場能力提升的固有人口優勢和人口負增長的潛在挑戰

(一)未來中國人口發展大勢及其市場能力提升的固有優勢

根據聯合國2022年世界人口展望和作者本人對中國人口未來趨勢的預測,在不同生育率水平下,未來我國人口規模將發生較大變化,如圖1所示。到2035年我國人口總量處于13.6億人到14.4億人之間,到2050年處于12.2億人到14.04億人之間,數量仍然是巨大的。

在2050年之后,生育率變動難以確定一個準確軌跡,據聯合國預測以及國內機構、專家的預測判斷,我國婦女總和生育率會在0.8至2.0這樣一個較大區間變動,而且較大概率處于1.8以下。如此,2100年中國人口規模變動區間范圍將很大。按聯合國低方案結果,中國人口總量到2100年將減少到4.9億,比2020年減少9億,與2050年相比至少減少7.3億。若生育率逐步回升到更替水平附近,到2100年人口總量還能夠維持在12.3億人,人口規模仍然巨大。

圖1 2020—2100年中國人口總量的可能變動趨勢

伴隨著人口負增長,年齡結構更加趨于老化,人口構成也會進一步發生轉變。人口老齡化水平將由2020年的13.5%上升到2050年的28%以上,到2100年可能達到35%以上;勞動年齡人口將大幅縮減,由2020年的9億多減少到2050年的7-8億,到2100年可能只有不足3億;勞動力老年負擔持續增大,由2020年不足20%,增大到2050年的近50%。人口將由原來少兒人口規模大、老年人口規模較小的形態轉變為少兒人口規模較小而老年人口規模巨大的形態。

人口是一個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基礎的核心要素。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巨大人口規模形成的市場優勢和人口轉變形成的結構性人口紅利,帶來了三十多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如前所述,在低生育率作用下,在未來我國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人口負增長和結構老化的人口新形態,但是到2035年和2050年人口規模依然可以保持在12.16億以上,隨著健康水平提升和人均預期壽命不斷增長,以及高等教育的普及,人口受教育水平會進一步提高(39)穆光宗、侯夢舜、郭超等:《論人口規模巨大的中國式現代化: 機遇、優勢、風險與挑戰》,《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23年第1期。。就未來30年看,巨大人口規模和較高人口素質下,需求側無論是傳統產品還是新產品,又或者中高端、奢侈品,都將具有巨大的市場需求。如此則可以容納更加完整的產業體系,而且在巨大需求的推動下,企業或組織的創新成本得以快速攤銷并獲利,從而激發企業和組織的創新動力,推動新產品或新技術的不斷發展。由此可見,需求側仍然保持著人口規模大和素質不斷提升的固有優勢。

在供給側,未來30年我國仍然可以保有巨大規模的勞動力供給和雄厚的人力資本優勢。到2050年,我國勞動規模仍可保持在7億人以上,可實現就業人員的規模至少會達到6億人以上。同時,得益于教育質量和水平提高,健康服務技術進步,我國勞動人口受教育水平和健康水平不斷提高,未來具有本科和研究生學歷的勞動力將分別達到3億和0.8億人(40)王金營:《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與未來人口發展的取與舍》,《社會科學輯刊》,2023年第4期。。巨大的人力資本存量將會有效滿足經濟發展對勞動的需求,且具有推動科技創新的豐厚資源,技術水平和產出力都會得到提高。供給側的產出力仍具有人口規模巨大和人力資本豐厚的固有優勢。

(二)人口負增長對市場能力保持和提升的潛在挑戰

人口發展是一個慢變量,具有持續性和慣性規律,未來30年的發展對2050年之后的人口發展起著決定性影響,人口負增長和結構老化的狀態會在2050年后更加突出。這必然會對市場能力產生沖擊和挑戰。

1.需求側消費力提升的潛在挑戰

我國總人口的減少即少兒人口減少和老年人口增加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市場的整體消費力。在一定收入水平下,大規模的人口縮減會導致我國總體市場規模的萎縮和總體消費力的下降,并且對人口規模處于13-14億高平臺時期建設和形成的現代化城市體系、產業體系、公共服務體系帶來巨大沖擊,可能會因為沒有足夠的人口支撐而損毀。更重要的是,人口減少更多是出生人口減少以及少兒人口的減少,少兒人口是未來的人力資源,對于孩子的投資傾向帶動著整個社會消費需求的方向,少兒人口數量的減少會降低整個社會的消費需求,進而對經濟增長造成負面影響(41)王金營:《低生育率水平下人口發展的經濟后果分析》,《南方人口》,2004年第3期。。出生人口的減少和低生育率反映了青年人生育欲望低,青年人在生育上的認知和行為,反映青年人消費動機更多表現為自我意識和個人主義傾向明顯,這必然帶來當期內需縮減和長周期消費力的減弱。低生育率和少兒人口的減少會導致基礎教育、婚姻市場、住房等消費需求的萎縮。與此同時,一些消費彈性較弱的產品例如汽車、房屋等,會由于人口負增長出現產能過剩的風險,進而降低我國的投資需求(42)李稻葵、厲克奧博、吳舒鈺:《從人力資源總量視角分析人口負增長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人口研究》,2023年第2期。。這表明低生育率和人口規??s減對需求側的消費力無論當前還是未來都會產生沖擊和挑戰。

人口老齡化和老年人口規模的增大會導致居民消費率降低且消費結構發生轉變。研究顯示,老年人的消費觀念相對保守,消費意愿較低,老年人的總體消費水平低于年輕人,因而在收入、分配、涉老服務和保障制度等一定的前提下,人口老齡化對居民消費有抑制作用,不利于提高居民消費率(43)李怡然、李桂:《人口年齡結構對居民消費影響的城鄉差異分析》,《經濟論壇》,2018年第3期。(44)楊菊華:《人口老齡化與中國式現代化的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23年第3期。。同時,隨著人口老齡化不斷上升,老年人對于住房、汽車、奢侈品等產品的消費需求會減弱,對醫療保健、養老照護等服務性消費的需求會不斷上升(45)周廣肅、楊旭宇:《退休與城鎮居民家庭消費:結構差異與機制》,《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3期。(46)李稻葵、厲克奧博、吳舒鈺:《從人力資源總量視角分析人口負增長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影響》,《人口研究》,2023年第2期。,消費結構必然發生顯著轉變。在人口老齡化下激發巨大規模老年人口的消費潛力是提升市場消費力面臨的一個挑戰。

2.人口負增長對供給側產出力提升的潛在挑戰

人口規模減縮和結構老化將通過勞動供給減少、勞動負擔加重、技術進步滯緩、區域人口分布失衡等方面對產出力產生不利影響并帶來挑戰。

人口負增長首先表現為少兒人口和勞動年齡人口的減少,到2050年勞動年齡人口相比2020年至少減少2億,2050年之后,人口負增長加快,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勞動力規模將由2050年7.3-7.8億人下降到2100年的2.4-5.8億人。與此同時,老年撫養比上升迅速,從2020年的21%上升到2050年的53.5%,在2084年達到87.5%即峰值(47)陳衛:《中國人口負增長與老齡化趨勢預測》,《管理學研究》, 2022年第5期。。雖然低生育率和少兒人口減少會在當期釋放部分勞動供給,而孩子是未來的人力資源,長期會導致勞動供給減少。

此外,勞動人口的大幅度下降會導致人力資本存量下降,盡管教育質量以及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在不斷上升,能夠彌補短時期勞動年齡人口減少,使有效勞動供給得到保障,但是從長期看并不能抵消低生育率下大規模的勞動人口減少帶來的人力資本存量縮減。有預測顯示,在人口負增長和結構老化的背景下,我國的人力資本存量到2100年會下降至少20.6%(48)左學金:《我國人口負增長及其經濟社會影響》,《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年第2期。,若生育率不能夠回升到適度水平,人力資本存量將會減少50%以上。勞動年齡人口的大幅度減少、老齡化帶來的勞動負擔加重、成本上升、人力資本存量降低都會在一定技術水平下使得生產能力降低。同時,勞動供給的大幅度縮減會導致已有資本閑置,新資本投資需求不足,資本收益率大幅度降低,甚至由于勞動力供給大幅度減少對已經構建起來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城市體系造成巨大沖擊甚至毀壞,大量城市資本和生產資本閑置而成為負擔,沖擊總體產出力。

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重對于科技創新會產生負面影響。根據王雪飛的研究,人口老齡化與技術創新水平之間呈倒U形關系,當人口老齡化程度較低時對技術創新有促進作用,當人口老齡化達到一定程度后,促進作用消失,并對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產生負面影響,延緩甚至破壞產業轉型升級。(49)王雪飛:《人口老齡化對區域創新水平的影響及對策》,《投資與合作》,2023年第8期。這使得潛在產出能力面臨挑戰。

我國總體人口規模進入負增長后,各省市的區域人口也會陸續進入負增長時代,區域人口增減分異明顯。如果不能優化人口流動遷移的空間模式,使部分地區的人口有序地進入負增長狀態,導致部分地區人口大幅度下降,從而對我國區域產業轉移和升級、分工深化和專業化、產業分工協作、保持產業鏈和供應鏈完整等造成負面影響,最終對整體產出能力帶來挑戰。

3.對循環暢通能力的潛在挑戰

國內大循環的順暢運行關鍵在于供需平衡的協調和相互促進。然而,目前我國內循環發展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供給無法滿足需求、生產得不到有效需求的支撐等(50)賀京同、張斌:《有效供給、消費升級與擴大內需》,《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年第1期。。在需求側引至供給側投資方面,人口負增長帶來的規??s減和結構老化,首先會使我國本就較弱的消費市場進一步萎縮,抑制市場中民生必需商品(諸如住房、家居產品等)的需求,使得本已存在的供需失衡狀態加劇,進一步又會抑制企業的投資需求,從而使循環受阻。此外,人口老化導致我國的整體消費結構發生變化,老年人的文娛教育和醫療保健消費會上升,而這些領域產生的溢出效應對外循環影響很小,難以實現內外循環的相互促進。

在供給側滿足需求方面,人口負增長帶來的勞動力供給不足,特別是青壯年勞動力減少,會導致部分基礎性產業存在勞動力缺口的可能,使得產業鏈和供應鏈存在失衡甚至斷裂風險,抑制生產—中間品供給—最終消費品生產—消費—再生產的內循環(51)榮晨、盛朝迅、易宇等:《國內大循環的突出堵點和應對舉措研究》,《宏觀經濟研究》,2021年第1期。。此外,在整體人口負增長下,空間區域人口增減分異明顯,人口單向流動到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使得某些區域產業轉移、升級和分工因為缺乏足夠的勞動人口而停止,而且勞動力供給減少導致企業用工成本(工資)大幅度上升,從而導致我國內循環體系的中斷。

在社會穩定層面,由于老年人口規模巨大且持續增加而勞動供養持續減少,無論采取現收現付制度還是個人積累賬戶亦或兩者結合,隨著老年人口規模達峰進程加快,養老金支付存在擠兌、突然增加等風險,對本已存在的養老金缺口、醫療保健體系不夠完善、養老的人力資源不足、財政支付能力等產生挑戰,對社會穩定和物價穩定等產生沖擊,對內外循環造成不利影響,循環能力下降。

四、保持和提升市場能力人口規?;匦臻g效應

(一)提升市場能力的人口規?;匦臻g理論機理

人口規?;匦臻g是指在一定人口結構變動和人力資本水平下,人口規模所規定的經濟增長和發展的可選擇集邊界的拓展或收縮幅度,即為經濟發展在動力、途徑和方式上提供的可選擇空間和余地(52)王金營、劉艷華:《經濟發展中的人口回旋空間:存在性和理論架構——基于人口負增長背景下對經濟增長理論的反思和借鑒》,《人口研究》,2020年第1期。。

(1)

(2)

即人口規模足夠大時通過消費結構的變動和升級可保持和提升消費力,需求側消費力提升上具有人口規?;匦臻g。

從供給側看人口規模的作用。經典的經濟增長理論及其相關實證已經證明,勞動供給和人力資本提升是潛在產出能力提高的基礎和保障,而巨大人口規模下可以保障有效勞動供給的相對穩定和人力資本效率的充分發揮。亞當·斯密的觀點表明市場規模的擴大會引發勞動分工的深入,即市場規模和社會分工存在互為因果的關系,并且對經濟發展起著關鍵性作用(53)王金營:《中國人口回旋空間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優勢和作用》,《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5期。。根據斯密-楊格定理,分工取決于市場規模,市場規模擴大能夠促進勞動分工的深化進而形成專業化生產, 從而提高生產效率。從人口規模和社會分工之關系的理論和相關實證分析來看,人口規模和社會分工之間存在如圖2所示的路徑機制關系。由此還可以推出,市場規模足夠大且勞動力供給足夠充分時,通過分工協作和專業化發展可以培育更多樣的產業,擴大生產規模,提升產出能力。

圖2 人口規模在促進社會分工中路徑關系

資料來源:王金營:《中國人口回旋空間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優勢和作用》,《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5期。

(3)

(4)

由此可以證明,在較大人口規模下,通過分工深化和細化可以擴大市場的有效勞動供給,包容更多企業數量、更大企業,從而提高產出能力,且不受人口規模和勞動力規模減少影響。

同理,國土空間廣袤、人口規模大,人口空間分布后各個空間單元有足夠大的人口密度,有利于區域產業分工和轉移聚集,提高區域產出能力。這也表明人口規模巨大在區域產業轉移和產業分工以提升產出力方面存在的回旋空間。

(二)人口規?;匦栽鰪娦枨髠认M力的實現途徑

由于巨大的人口規模,各類消費品的需求均可能是巨大的,而且需求層次差異也較大,使得在市場細分上具有選擇回旋空間。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21年國內汽車市場成交額達到5376.28億元(55)國家統計局:《年度數據》,2023年10月28日,https://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zb=A0H&sj=2022。,國內汽車銷量為2627.5萬輛,其中豪華品牌汽車銷售347.2萬輛,同比增長20.7%,新能源汽車銷量超過350萬輛(56)中國經濟網:《2021年國內汽車銷量2627.5萬輛 車市消費升級趨勢明顯》,2022年1月18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2248179005863426&wfr=spider&for=pc。,其他為低檔車銷售量。2022年全國智能手機銷量約2.56億部,其中高端品牌蘋果占據市場份額第一名為4650萬部(57)Cinno:《2022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銷量蘋果第一、榮耀躍升第二》,2023年1月31日,http://www.cinno.com.cn/industry/news/smartphonesales230131。,占比也僅為18.16%。在旅游住宿業,2021年我國星級飯店客房收入達到562億元,其中五星飯店、三星飯店和二星飯店收入分別為235億元、109億元和12.23億元(58)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2021年度全國星級飯店統計調查報告》,2022年4月15日,https://zwgk.mct.gov.cn/zfxxgkml/tjxx/202204/t20220415_932490.html。,需求層次差異較大。由此可見,在人口規模減少的幅度較小時,需求由不同層次構成和細分產品的需求規模依然巨大,而且會減少某些較低品質的商品或服務消費需求,提高高品質商品和服務的需求規模,從而保持整體消費規模的提升。

我國還處于中等收入國家,低收入群體占比達到40%以上,仍有5.6億人每月收入低于1000元,而且還存在貧富差距大,收入分配不合理等問題。在實現共同富裕的過程中,低收入人群會減少,中等收入人群的規模會上升進而可以帶來高品質商品消費占比的提高,從而提升消費力。2022年農村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實際增長4.2%和1.9%,人均支出實際增長2.5%,增長幅度高于城鎮居民的實際下降1.7%(59)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22年居民收入和消費支出情況》,2023年1月17日,https://www.gov.cn/xinwen/2023-01/17/content_5737487.htm。。這進一步證明低收入人群收入增加會比中高收入人群帶來更高的消費需求,推動消費力的進一步提升。

人口接受較高教育和人口受教育程度持續提升都會對消費水平和消費層次產生顯著影響。巨大人口規模下不同受教育層次的人口都是巨大的,而且高素質的人口可以帶來有效的巨大市場規模。高素質人口通常更能接受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更愿意接受新產品,這可以進一步擴大我國的消費。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表明,當一個人的基礎生理需求即食品、水分等得到滿足后,他的需求層次將逐漸提高。在消費領域,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收入水平的提高會促使人們購買一些高端的產品或新產品。我國的奢侈品市場在2021年達到4710億人民幣并較上年增長36%(60)CNBC:China’s consumers spent $73.6 billion on luxury goods at home last year, up 36% from 2020,2022年1月24日,https://www.cnbc.com/2022/01/24/chinas-consumers-spent-73point6-billion-on-luxury-goods-at-home-in-2021.html。。而且我國消費者生活的幸福感提高1%可以使奢侈品消費需求提高約20%(61)范和生、王燕:《擴大內需戰略實施背景下低收入群體消費能力提升的路徑選擇》,《學術研究》,2023年第7期。。這意味著即使是價格昂貴的產品,得益于人口規模巨大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會形成一個巨大消費力和市場優勢。

研究表明,老齡化會抑制消費,老年人的消費通常更少(62)楊菊華:《人口老齡化與中國式現代化的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23年第3期。。這個結論或者現實是在一定條件下而存在,事實上老年人口存在著還未顯現的消費潛力。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研究顯示,到2030年我國老年消費市場規模將達到13萬億元,并且到2050年會增加到100萬億元,約占我國GDP的33%(63)睢黨臣、張宇晨:《人口老齡化對科技創新的影響——基于需求側的視角》,《社科縱橫》,2023年第1期。。實際上,基于我國巨大的人口規?;匦臻g,即使只有小部分的老年人釋放了消費潛力,這也會是一個較大的市場。2023年2月10日首批4家理財公司發行了18只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截止到6月27日,有10.9萬人購買了這些理財產品,總銷售規模達到7.63億元(64)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創新養老產品、改善消費環境、激發消費潛能——銀發消費讓老年人幸福生活》,2023年8月12日,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8/content_6898105.htm。。從這樣一個案例可見,只要向市場提供適合的和合適的服務和產品,老年人口的消費需求將是巨大的。

由此可見,我國利用巨大人口規?;匦臻g帶來的優勢可以保障我國在需求側的穩定和升級。同時,巨大的市場規模帶來市場需求進而帶來技術創新,而技術創新也會帶來新的市場規模,進而形成相互促進、相互滿足的需求側體系。

(三)人口規?;匦栽鰪姽┙o側產出力的主要表現

對于供給側來說,如前所述,盡管未來人口處于負增長和結構老化,但巨大的人口規模依然會保有巨大規模的勞動供給和人力資本優勢。這一優勢又可以通過分工細化、專業化水平提升、創新和技術擴散進步以及產業空間上的分工協作、產業鏈和價值鏈提升來發揮出來。

我國擁有13億以上人口規模所形成的巨大市場并且具有6億以上具有較高人力資本水平的有效勞動供給,在分工細化和專業化上具有較大的回旋空間。

未來人力資本水平將會大幅度提高,實證還證明人口規模大小對人力資本效率提升存在空間溢出的作用,即隨著中國人力資本存量的增大,有效勞動供給及其所具有人力資本的效率將會在人口規?;匦臻g作用下得到乘數擴大(65)王金營:《中國人口回旋空間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優勢和作用》,《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5期。,提高總體生產力。

由于我國具有巨大的人口規模,決定了各年齡段人口規模也是巨大的。在這一條件下,可以充分發揮健康且具有較高的技術或教育水平的老年人口的作用,一方面使更多的年輕人可以花更長的時間進行專門的人力資本投資,即通過延遲退休或返聘等方式為年輕人接受人力資本投資騰挪出空間,保持人力資本水平不斷提升;另一方面,可通過調整縮短學制和人力資本投資方式,釋放一定規模青年人口進入勞動市場。從而使勞動供給保持在足夠有效的數量上。

基于我國人口規模巨大所決定的巨大市場規模,企業在創新上具有市場驅動力,巨大市場規模為企業創新成本攤銷、新產品市場拓展提供巨大空間,從而母國市場效應使得企業創新所帶來的利潤得到保障,更加具有國際市場競爭力,企業就更加有足夠的資金在更多的領域進行創新,實現產業鏈的穩定和產業的自我發展。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期間強調要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66)陳小亮:《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2023年9月22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7901708682920060222&item_id=7901708682920060222&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t=1695352507493&showmenu=false&ref_read_id=1fe28b18-a1d5-465b-bbd6-4e4a92196f20_1695354649672&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這說明,不管是戰略性新興產業還是未來產業,其順利發展壯大的關鍵是科技創新??萍紕撔率枪┙o側產出力提升的核心動力,而人口規模巨大和產業體系的完善為創新、戰略新產業的發生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和條件。

巨大規模人口分布在我國的廣袤空間,使得各區域具備一定人口密度,并在歷史演進中呈現出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特點。這意味著我國可以充分利用產業發展在不同區域間的不平衡和產業與人口分布的空間回旋余地,優化較為落后地區的產業結構,促進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形成和縮小區域間經濟發展差距(67)王金營:《中國人口回旋空間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優勢和作用》,《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5期。。工業和信息化部的信息顯示,我國產業轉移和升級的效果顯著,新能源、新材料、鋼鐵、食品加工、紡織等產業向西部地區轉移態勢明顯,東部地區承接全球價值鏈高端環節,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效果顯著(68)新華社:《工信部:創新產業轉移合作模式 激發區域發展潛力》,2023年6月21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9294609715787361&wfr=spider&for=pc。。同時,利用我國的空間回旋積極推動區域間的分工協作和協調產業結構發展,提高勞動生產率。這使得我國可以在人口負增長和人口老齡化的背景下仍然保持現代產業體系完整,并通過產業在區域間的分工和專業化發展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產出能力。

信息技術的進步帶來了數字經濟的誕生和發展。近年來,發展數字經濟已成為世界各國為搶奪話語權和提高經濟發展質量的重要手段(69)許憲春、張美慧:《中國數字經濟規模測算研究——基于國際比較的視角》,《中國工業經濟》,2020年第5期。。得益于巨大人口規模的回旋空間帶來的優勢,即巨大的數字經濟市場、完整的產業體系以及巨大的人力資本存量,我國數字經濟發展迅速。截止到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50.2萬億元(6.88萬億美元),總量穩居世界第二,并且數字經濟的發展誕生了數字化媒體、數字化交易和數字化平臺等新產業發展。我國巨大的市場規模為這些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足夠的動力,并促進了基于國內市場而發展壯大的數字化交易平臺形成,如跨國企業騰訊和阿里巴巴(70)趙濤、張智、梁上坤:《數字經濟、創業活躍度與高質量發展——來自中國城市的經驗證據》,《管理世界》,2020年第10期。等的成長和壯大。這些大企業還可以獲得從其他產業例如房地產、傳統制造業剝離出來的勞動供給,在解決就業的同時促進新產業的發展和產出能力的提升。國家和企業可以利用人口回旋空間帶來的優勢,在數字產業保持較高規模的勞動供給和技術創新,推動我國在新產業的知識積累和發展。在利用我國人口規?;匦臻g帶來的優勢得到發展后,也會反哺國內市場,為我國提供足夠的科技創新成功和人力資本,進而實現發展和保持我國的市場能力。

綜上所述,由我國人口規模巨大所決定了在分工細化、新產業分化、專業化提升、人力資本存量巨大、創新和技術進步優勢、區域空間產業分工協作、企業成長等方面具有的回旋空間效應,可保障供給側產出力的提高。

(四)人口規?;匦栽鰪娧h暢通力

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循環暢通是保持市場能力重要體現,這既包含了國內大循環,也應該同時包含參加國際貿易和分工的外循環。只有國內大循環暢通起來,加大開放力度暢通國際循環才能夠釋放和擴大我國巨大市場優勢和人口規模的回旋效應。國內大循環需要充分利用我國人口規模巨大、分布區域廣袤且具有相當人口密度這一回旋優勢,積極推動區域空間產業協作和分工,充分發揮各區域資源稟賦、人力資本和產業的比較優勢,發展關聯產業、完善市場供應鏈,實現區域之間的產業互補,達到整體的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循環暢通。循環的本質就是互聯互通,積極完善和建設全國的交通體系,提高物流速度,降低物流成本。人口規模大及其所擁有的巨大的人力資本存量對國際循環中的產業分工、提升產業轉移中的價值鏈具有巨大的優勢。因此,我國要積極形成以內循環為主,外循環為輔,內外循環相互促進的大循環體系,并通過發揮國內市場的巨大優勢,擴大對外開放,積極擴展國外市場。

五、結論和討論

為應對人口負增長和結構老化加重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對市場能力的沖擊和挑戰,以及國際環境愈發變得不確定帶來的外循環影響,需要充分利用未來30年我國人口規模依然巨大和人力資本存量更加豐厚在勞動供給、分工深化和細化、產業升級和轉移、技術創新和擴散進步、消費市場容量巨大等方面所具有的回旋空間優勢,深化供給側改革和需求側提升,積極發展新質生產力和推動技術創新能力,保持和提升市場能力,為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動力。

總之,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征程上,依然擁有巨大人口規模所帶來市場優勢以及市場能力提升的優勢。但是,這些優勢又面臨著各種障礙、阻礙和耗散因素。諸如,造成低生育率的經濟、制度、文化和社會環境等;區域在公共服務等方面的差距,還存在行政壁壘和各類過度管制,使得生產要素在區域間流動不暢等問題。因而,人口規模巨大所具有的回旋空間優勢不會自動形成,需要高質量的社會治理加以釋放和利用。一是需要通過社會治理降低生育養育成本,降低育兒和工作壓力,營造婚姻和生育友好的社會氛圍和文化環境,提升生育率到適度水平并維持人口規模穩定,減緩低生育率及其后果對市場能力的沖擊。二是要完善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體系,提高人民群眾生活的保障水平。三是通過社會治理,破除制度政策壁壘,取消限制勞動力流動的各種政策和制度,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鼓勵企業到其他區域進行投資,以解決生產要素不能自由流動的問題。

我國還面臨諸如市場扭曲,部分行業工資過低、涉及民生的行業諸如幼兒托育、教育培訓供給不足且收費過高;還存在行業壟斷、區域分割、行政壁壘、政府干預等,這些阻礙了人口規模巨大回旋空間效應的釋放,需要市場治理釋放回旋空間。一是要完善收入分配體系,提高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為提高消費力提供基礎要素;二是要完善市場體系和政策,促進涉及民生福祉和“一老一小”公共服務領域事業的發展,要完善市場監管機制,改善消費者消費環境,避免出現產品質量差、欺騙消費者和壟斷等現象,實現消費力的提升。三是要積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和市場體制機制改革,采取積極的政府政策促進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跨境流通的自由化便利化,推動區域間的分工和協作。四是推進高質量對外開放,推進“一帶一路”高質量建設,加強國際合作,優化國際環境,更大發揮人口規?;匦臻g的效應,實現供給側和需求側的相互滿足、促進,使企業更好地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實現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內外循環相互促進的經濟體系。

總而言之,通過采取積極的社會治理和市場治理可以為發揮回旋空間效應提供基礎要素并擴大回旋空間效應,實現需求側和供給側的循環網絡,提升整體市場能力確保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p>

猜你喜歡
消費力規模人口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轉型為何在加速 精讀
我國消費力不足的多維判斷標準
50億元!目前規模最大的鄉村振興債券發行
當前我國居民消費力不足的主要癥結及其矯治
規模之殤
人口最少的國家
1723 萬人,我國人口數據下滑引關注
Mentor Grpahics宣布推出規??蛇_15BG的Veloce Strato平臺
全面發展與提高消費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