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背景下廣播電視新聞采編分析

2023-12-26 01:07鄭碧清
記者觀察·下旬刊 2023年8期
關鍵詞:廣播電視背景互聯網+

鄭碧清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在互聯網的推動下各類新媒體平臺如雨后春筍般涌起,新媒體的出現打破了傳統的媒體格局,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呈現出相互融合之勢。在廣播電視新聞領域,以央視為代表的這一類主流媒體率先開創了廣播電視新聞與新媒體融合的先河,使廣播電視新聞迎來了“互聯網+”的全新變革。在這樣的背景下,對廣播電視新聞采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編是新聞生產的重要一個環節,是新聞制作的重要基礎,新聞采編的質量和效率直接關系到新聞的傳播力、價值力和影響力。面對當前復雜的媒體環境,要想更好地發揮廣播電視新聞作為傳統主流媒體的引領作用,采編工作就要加快適應“互聯網+”時代的特點,真正做到乘勢而上,實現廣播電視新聞采編工作的全面優化與創新。

“互聯網+”背景下廣播電視新聞采編工作的新特點

內容豐富性

“互聯網+”時代廣播電視新聞采編內容更具豐富性?;ヂ摼W本身具有高度的開放性特征,其信息承載量是非常大的,“互聯網+新聞”的出現使得備類網絡平臺日益成為新聞信息傳播的主要載體,網絡平臺中的信息五花八門、類型多種多樣,給廣播電視新聞工作者提供了強大的信息源。新聞采編工作者可以借助互聯網進行各種熱點和趣事的網羅與收集,使得新聞采編素材更具豐富性。除此之外,“互聯網+新聞”在內容的呈現方式上具有多樣性的特征,對圖像和文字進行了豐富和延伸,出現了許多新的新聞傳播形態。比如短視頻新聞、漫畫新聞、AR新聞等。這些都給廣播電視新聞采編工作帶來了新的啟示,采編人員在進行新聞內容的呈現時,開始探索聲音、文字、圖像、視頻等多要素的整合,增強了新聞的豐富性。

對象平民化

“互聯網+”背景下,廣播電視媒體在走一條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的道路,在這個過程中,廣播電視新聞的受眾更加廣泛,已經不再局限于電視機前的觀眾,各大新媒體平臺的用戶和廣大網民都可以借助身邊的備類移動智能終端設備,打開網頁、客戶端或者是通過廣播電視的新媒體賬號隨時隨地地觀看電視新聞,了解最新的熱點資訊。受眾群體的擴大使得工作人員在進行新聞采編的過程中要更多地體現大眾化傾向,開始更多地把視角轉向平民,將普通民眾和發生在人民群眾身邊實實在在的事情作為采編的對象,從而制作出大眾喜聞樂見的、符合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新時代新聞。以上海電視臺為例,上海電視臺在“互聯網+”背景下推出了全新的日間融媒聯播節目《民生一網通》,這檔新聞節目把目光聚焦到了平民百姓身上,對老百姓生活中面臨的急難愁盼問題進行跟蹤解決,通過多渠道互動,實時為百姓答疑解惑。這就最大限度地擴大了廣播電視新聞的采編對象和采編范圍,體現了新聞采編工作更具平民化的特點。再比如中山廣播電視臺在“互聯網+”的背景下,于2022年7月開辦了廣播新聞節目《灣區夜歸人》,從表現形式、制作手法、媒體平臺等方面全面進行融合,聚焦深夜奮斗的勞動者,如凌晨一點的中醫院急診科醫生、鎮街值夜班的公安分局民警、臺風天24小時堅守水閘的一線員工、公路夜間養護的工人、圖書館的夜讀人、沙崗墟夜市擺攤的追夢人等,用一次次真實聽見、看見后的采訪記錄,致敬我們身邊努力與堅守的平凡人,使節目更具可聽性、可看性、貼近性和傳播性。

方式多樣化

“互聯網+”背景下廣播電視新聞采編方式日益多樣化。在傳統的新聞采編工作中,采訪人員需要依靠雙腳來跑新聞,編輯人員則需要用一支筆來撰寫和修改稿件,最終呈現的新聞報道是以圖像加文字的形式透過電視機屏幕傳遞給受眾的。但這種傳統的采編方式很難滿足互聯網時代的需求,也使觀眾產生了審美和視覺疲勞,進而影響廣播電視新聞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因此在“互聯網+”時代,廣播電視新聞開始探索多樣化的采編方式,比如以官方新媒體渠道進行線上新聞內容的加工和整理,實現在線編輯和新媒體發布;借助移動通信技術進行視頻采訪、連線采訪;利用直播技術進行在線直播。這些新的采編形式的出現極大地提升了新聞采編的效率,也使得廣播電視新聞節目形式更加豐富,更能夠滿足當前受眾的多元化需求。

渠道多元化

“互聯網+”背景下廣播電視新聞采編信息傳遞渠道日益多元化。在傳統的新聞生產與制作模式下,電視新聞的采編信息主要是通過電視臺,以數字頻道和電視機為載體傳遞給廣大受眾,信息傳播渠道較為單一,并且存在一定的時空限制。而隨著信息技術、移動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新聞信息的傳播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聞信息可以通過各種新媒體渠道實現快速、廣泛且高效的傳遞。當前有不少廣播電視臺開始著手建立全媒體傳播矩陣,統籌微博、微信、抖音、B站、視頻網站以及自有客戶端等諸多渠道,打造“中央廚房”,實現新聞采編的高效集成和分眾傳播。這不僅極大地提升了廣播電視新聞信息的覆蓋面,同時也打破了信息傳播的時空限制,從而為受眾提供更為方便快捷的新聞信息傳播服務。比如中國“飛人”蘇炳添在東京奧運會上以9秒83的優異成績創造了亞洲新紀錄,為祖國贏得榮譽,為家鄉中山增添光彩。在他載譽榮歸之際,2021年10月12日中山市特舉辦簡單而隆重的歡迎會,中山廣播電視臺對蘇炳添返回母校中山市體校的全過程進行了多渠道、全方位的報道及直播,在“互聯網+”背景下,除了推出新聞采訪、微信推送外,同步在中山廣播電視臺的中山手機臺APP中還推出了《“添仔”回來啦!——中山鄉親喜迎“亞洲飛人”蘇炳添回家》“圖文+短視頻”網絡直播節目,直播采用“手機+單反相機+無人航拍機”現場實拍的技術手段,多角度、全方位地在第一時間將蘇炳添返回母校中山市體校的全過程呈現在網絡觀眾眼前。當天直播吸引幾十萬人次觀看瀏覽,并引來其他媒體的轉發轉載,獲得了極大的社會關注。

“互聯網+"背景下廣播電視新聞采編面臨的挑戰

時效性挑戰

“互聯網+”在給廣播電視新聞采編工作帶來重大變革與創新的同時,也使其面臨著一定的風險挑戰,首先就是在時效性方面。新聞之所以被稱為新聞,其重點就在“新”上,因此時效性可以說是新聞的生命,時效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新聞的價值?!盎ヂ摼W+”背景下,媒體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誰搶占了新聞發布的先機,誰就擁有更大的影響力和輿論引導力。但是對于廣播電視新聞媒體來說.出于電視新聞的嚴謹性和權威性,在新聞生產過程中有著一套比較嚴格的采編審核流程,廣播電視新聞采編人員不可能像其他的網絡媒體或者自媒體一樣過度追求新聞的時效性,更不能陷入唯流量論、唯點擊率的怪圈。因此在“互聯網+”時代,廣播電視新聞采編面臨著時效性和內容質量協調統一的挑戰。

真實性挑戰

“互聯網+”背景下,廣播電視新聞采編工作還面臨著真實性的挑戰。在互聯網環境下,廣播電視新聞采編的信息源更加豐富,內容更加多樣,許多新聞素材都來自于互聯網。但是,面對浩如煙海的網絡信息,如何對其進行有效甄別就成為了一大難題和挑戰。就當前的互聯網信息環境來說,整體上并不樂觀,網絡中充斥著各種各樣的低俗、媚俗、虛假、夸張、不良的信息,信息質量參差不齊,再加上互聯網的虛擬性特征,很多信息源頭和真實性根本無從查證。廣播電視新聞采編人員在收集、整理和應用網絡信息時需要慎之又慎,否則就會嚴重影響電視新聞的權威性和公信力。

同質化挑戰

“互聯網+”背景下廣播電視新聞采編還面臨著同質化的挑戰。雖然網絡平臺為新聞傳播提供了新的載體,也打破了新聞信息傳播的時空限制,增加了新聞信息的總量,但由于受到信息繭房的影響,各類媒體所掌握的信息資源差異性不大,對于一則發布到互聯網平臺的熱點新聞,經常會看到多家媒體爭相轉載,即使不是轉載,內容也大多是“換湯不換藥”。對于同一個新聞事件,受眾無論打開哪家媒體發布的報道,所獲取的信息都是差不多的。這種同質化現象在一定程度上會弱化內容質量,使有深度、有價值的新聞越來越少,也不利于提高新聞媒體的競爭力。因此對于廣播電視新聞采編工作者來說,必須要積極應對同質化的挑戰。

“互聯網+”背景下廣播電視新聞采編的優化策略

創新思維模式

“互聯網+”背景下,要提升廣播電視采編工作的質量,使采編工作更能夠凸顯互聯網時代的新特點,首先就要求新聞采編工作者實現思維模式的創新。具體來看,一方面要求廣播電視新聞采編工作者打破傳統的思維定勢,擺脫“等”“靠”思想,明確新聞不是等來的,增強新聞采編的主動性,樹立起互聯網思維,依托各類互聯網平臺積極主動地進行新聞熱點和輿論動態的捕捉。根據最新的時事熱點和輿論動向組織相應的專題策劃,力求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從而更好地保障新聞的時效性。例如,在東京奧運會期間,我國跳水新星全紅嬋吸引了全國人民的目光,湛江電視臺新聞采編人員及時抓住這一熱點和輿論動態,組織策劃了相應的專題報道,并且到全紅嬋在湛江的老家獲取了許多第一手的信息。在全紅嬋奪冠之后緊跟著發布了專題報道,引來了包括央視在內的多家媒體的轉載。

強化新聞內容價值

“互聯網+”背景下,面對日益復雜的信息傳播環境,廣播電視新聞采編工作必須要始終堅持內容發力,將保證內容質量作為首要原則,著力解決內容同質化、碎片化、淺層化的問題,重塑電視新聞媒體的話語權和影響力。首先,在進行新聞采編工作時,要加大對新聞內容的審核力度,尤其是對于通過網絡渠道發布的新聞,由于其具有更大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因此必須要保證編輯發布內容的真實性、嚴謹性和客觀性??梢越⒉删幦藛T的第一責任人制度,強化采編人員的主體責任,確保網絡發布新聞的質量。其次,新聞采編要更加注重對新聞內容的深度挖掘,要在尊重客觀事實的基礎上,深層次地反映社會本質,實現正向輿論價值的引導。同時針對一些熱門新聞事件和話題,采編人員要不斷變換新聞視角,轉換切入點,用全局性的眼光來拓寬新聞的廣度,從而做出全方位、立體式的深層報道,凸顯廣播電視新聞內在的價值影響力。

強化多元互動

“互聯網+”時代,廣播電視新聞采編工作要不斷適應互聯網的發展特點,更好地利用新媒體技術強化與受眾的交流與互動。比如,采編人員可以直接利用新媒體賬號,如微博官方賬號、微信公眾號等,就有關的新聞話題發起互動和交流,廣泛地傾聽大眾的想法,收集群眾的意見和觀點,從而為采編工作打開思路,使采編人員掌握更多有用素材。再比如,采編人員積極學習新媒體技術,掌握短視頻新聞、漫畫新聞等的采編、拍攝、剪輯技巧,通過多元化的內容呈現,給受眾提供高品質的新聞影像作品。

綜上,面對“互聯網+”的沖擊和挑戰,廣播電視新聞采編工作者應該具備相應的創新思維和求變精神,始終堅持內容發力、渠道匯流、形式創新,真正構建起與時俱進的采編工作新體系,使廣播電視新聞占據“互聯網+”時代新的輿論高地,切實推動廣播電視新聞事業的健康和長遠發展。

猜你喜歡
廣播電視背景互聯網+
“新四化”背景下汽車NVH的發展趨勢
《論持久戰》的寫作背景
晚清外語翻譯人才培養的背景
周六廣播電視
周日廣播電視
周五廣播電視
周三廣播電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