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言文字運用之正確使用常見的修辭手法

2023-12-26 18:06黎麗
關鍵詞:借代喻體比喻

黎麗

高頻考點

《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中對本知識點的要求是:“正確使用常見的修辭手法”,并且明確了“常見的修辭方法有:比喻、比擬、借代、夸張、對偶、排比、反復、設問、反問”。它主要考查考生在具體語言環境中對常用修辭手法進行判斷、評價及運用的能力。

一、比喻

1.定義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兩個不同性質的事物的相似點,用甲事物喻乙事物。

2.結構

比喻一般由三部分組成,即本體(被比喻的事物)、喻體(根據本體延伸出來的事物)和比喻詞(比喻關系的標志)。

3.分類

(1)明喻。本體和喻體都出現,中間用比喻詞“像”“似”“仿佛”“猶如”等詞聯結。常見的形式:甲像乙。

如: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體和喻體都出現,中間沒有比喻詞,常用“是”“成了”“變成”等詞聯結,把某事物比擬成和它有相似關系的另一事物。常見形式:甲是乙。

如: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3)借喻。不出現本體,直接敘述喻體。但借喻不同于借代,借代取兩事物的相關點,借喻取兩事物的相似點。常見形式:甲代乙。

如:他搖曳這一頭的蓬草,沖出門外上學去。

(4)博喻。連用幾個喻體從不同角度反復設喻,說明同一個本體。

如: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的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4.表達效果

(1)化平淡為生動。

(2)化深奧為淺顯。

(3)化抽象為具體。

(4)化冗長為簡潔。

二、比擬

1.定義

把物當作人,或者把人當作物,或者把甲物當作乙物來描寫。其形式是: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2.分類

(1)擬人(把物當人來寫)。

如: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2)擬物(把人當物或把甲物當乙物寫)。

如:她們看見不遠的地方,那寬厚肥大的荷葉下面,有一個人的臉,下半截身子長在水里。

3.表達效果

增強語言的生動性和形象性,引起情感共鳴。

4.比喻與比擬的區別

(1)比擬重在“擬”,把甲事物當作乙事物來寫,甲、乙兩種事物彼此交融,渾然一體;比喻重在“喻”,把甲事物比作乙事物,甲、乙兩種事物之間一定得有相似性。

如:他確乎有點像一橡樹,健壯、沉默,而又有生氣。

從他的外貌、氣質特征聯想到橡樹,兩者有相似點,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

(2)比擬中,本體必須出現,擬體一般不出現;比喻中,喻體必須出現。

如: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層層的葉子中間……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運用了比擬的修辭手法,卻沒有出現姿態“婀娜”、神態“羞澀”的人(擬體);后一半“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剛出浴的美人”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出現喻體“明珠”“星星”和“美人”。

(3)比擬是“擬此為彼”,其修辭特點往往體現在動詞上;比喻是“以此喻彼”,其修辭特點往往體現在名詞或名詞性短語上。

三、借代

1.定義

不直接說出某人或某事的名稱,而是借用與它密切相關的另一事物的名稱去代替。

2.分類

(1)特征代本體。

如: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用“綠”和“紅”代指“葉”和“花”。

(2)工具、材料代本體。

如:等到驚蟄一犁土的季節,十家已有八戶亮了囤底,揭不開鍋。

“囤”是裝糧食的工具,用“亮了囤底”代指缺糧;“鍋”是做飯的工具,用“揭不開鍋”代指“沒飯吃”。

(3)專名代泛稱。

如: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用“杜康”代指“酒”。

(4)具體代抽象。

如:槍桿子里面出政權。

“槍桿子”代指“武裝奪取政權”。

(5)部分代整體。

如: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3.表達效果

(1)以簡代繁,以實代虛,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2)可以引人聯想,收到形象突出、特點鮮明、具體生動的效果。

4.借代和借喻的聯系

(1)共同點

借喻和借代,本體都不出現。

如:林沖踏著亂瓊碎玉,飛奔而去。

“亂瓊碎玉”是指“雪”,而“雪”并未出現。

如:那邊來了兩個紅領巾。

用“紅領巾”代“少先隊員”。

(2)不同點

借喻的兩個對象稱為本體和喻體,借代的兩個對象稱為本體和借體;借喻的喻體與本體之間存在相似性,借代的借體與本體之間存在相關性。

如:林沖踏著亂瓊碎玉,飛奔而去。

“亂瓊碎玉”本義是指細碎的玉,與“雪”有相似之處。

如:那邊來了兩個紅領巾。

“紅領巾”與“少年隊員”無相似之處,少年隊員是需要佩戴紅領巾的,因此兩者之間存在著相關性,用特征代本體。

5.明喻還原法

借喻可以還原為明喻,借代不能還原成明喻。

如:林沖踏著亂瓊碎玉,飛奔而去。

改寫成“林沖踏著像亂瓊碎玉一般的雪,飛奔而去”,就成了比喻句了。

如:那邊來了兩個紅領巾。

改為“那兩個人像紅領巾”很明顯念不通。

四、夸張

1.定義

為了追求某種表達效果,對原有事物進行合乎情理的擴大或縮小。

2.分類

(1)擴大夸張。故意把客觀事物說得大、多、高、強、深等的夸張形式。

如: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2)縮小夸張。故意把客觀事物說得小、少、低、弱、淺等的夸張形式。

如:教室里安靜得連針掉在地上都聽得見。

(3)超前夸張。在時間上把后出現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張形式。

如:他一點胃口都沒有,飯還沒入口,就已經飽了。

3.表達效果

(1)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質和特征。

(2)鮮明地表現出作者的感情態度。

(3)增強語言的生動性和形象性。

五、對偶

1.定義

字數相等或大致相等,結構相同或相似,意義相關或相反的兩個短語或句子對稱地排列在一起。

2.分類

按內容可分為:

(1)正對: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襯的對偶形式。

如: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2)反對:上下句意思相對或相反的對偶形式。

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3)串對:又稱“流水對”。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遞進、因果、假設、條件等關系的對偶形式。 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按形式可分為:

(1)工對,就是字數、詞性、結構、平仄、用字等均符合對仗要求。

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2)寬對,就是基本符合對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形式要求稍寬松一點。

如:黃流不解涴明月,碧樹為我生涼秋。

3.表達效果

(1)形式整齊,結構對稱,達到一種均衡的美感效果。

(2)詞句凝練概括,富有表現力。相關關系事物間的表現集中鮮明;對立事物間的對比強烈,褒貶分明。

(3)節奏鮮明,音韻和諧。

六、排比

1.定義

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相似、內容相關、語氣一致的短語或句子組合而成。

如:大堰河,含淚的去了!同著四十幾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同著數不盡的奴隸的凄苦,同著四塊錢的棺材和幾束稻草,同著幾尺長方的埋棺材的土地,同著一手把的紙錢的灰,大堰河,她含淚的去了。

2.表達效果

(1)感情集中,富有層次(或并列或遞進)。

(2)增強氣勢,便于抒發感情。

(3)句式整齊,節奏感強,有音韻美。

七、反復

1.定義

為了強調某種思想、突出某種情感,重復使用某些詞語或句子。

2.分類

(1)連續反復。接連重復相同的詞語或句子,中間無其他詞語間隔。

如: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2)間隔反復。重復運用的詞語或句子間間隔其他詞語或句子。

如:春天把希望托付給楊柳,于是,楊柳吐出了新芽;母親把希望傾注給我們,于是,我們在陽光下茁壯成長。

3.表達效果

(1)在說理文章中起強調作用。

(2)抒情寫景,感染力強。

(3)承上啟下,劃段分層。

(4)加強節奏感,增強旋律美。

4.排比與反復的區別

(1)構成的因素不同

排比,是結構相似、意思相關的短語或句子的排列。

如:我努力,我奮斗,我開心。

反復,是相同的短語或句子的重復。

如: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2)數量不同

排比,結構相似的短語或句子必須三項或三項以上。

如:我努力,我奮斗,我開心。

反復,相同的詞語出現兩次就行。

如:盼望著,盼望著。

八、設問

1.定義

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明知故問,自問自答或只問不答。

如:這是什么精神?這是國際主義的精神,這是共產主義的精神。

2.表達效果

(1)引起讀者注意,啟發讀者思考。

(2)使語段層次分明,結構緊湊。

(3)可以更好地表現人物的思想活動。

九、反問

1.定義

反問也叫反詰,是為了加強語氣,用疑問句的形式來表達確定的意思。

2.分類

(1)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

如:四十多個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圍,使我艱于呼吸視聽,那里還能有什么言語?

(2)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

如:我難道沒有應該受到責備的地方嗎?

3.表達效果

(1)加強語氣,增強表達效果。

(2)能激發讀者感情,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4.設問與反問的區別

設問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而反問則明確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內容;設問主要是提出問題,引起注意,啟發思考,然后自己回答,而反問主要是加強語氣,用確定的語氣表明自己的思想,答在問中。

如: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此句運用了設問的修辭手法。先提問“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然后回答“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如: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此句運用了反問的修辭手法。表達的意思就是“冬天來了,春天不會遠?!?/p>

設題方式

從目前的高考修辭手法命題來看,題型由先前的客觀題,變為現在的主觀題;從分值上看,由原來的3分,變為現在的5分或者6分。從這些變化可以看出,考查修辭的題難度有所上升。以全國卷為例,題型主要有如下幾種形式:

一、客觀題

(2022年全國甲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國槐在我國不只是一種常見的良木,而且作為一種文化元素融入傳統文化之中。比如被奉為“神樹”,種植在敬神祭祖的社壇周圍;作為吉祥的象征,種在庭前屋后。古代社會,槐樹還是三公(太師、太傅、太保)宰輔之位的象征,并出現了一些由“槐”字構成的具有政治寓意的詞,如槐岳(朝廷高官)、槐蟬(高官顯貴)、槐第(三公的宅第)等,槐樹因此也受到讀書人的喜愛。

下列選項中,黑體詞和文中“槐蟬”所用修辭手法不同的一項是(? )

A.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

B.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C.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

D.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

分析:文中“槐蟬”是借代,代指高官顯貴。A項借代,用“管弦”代指音樂。B項借代,用“桑梓”代指家鄉。C項借代,用“蛾眉”代指楊貴妃。D項比喻,是否定喻:“心”是本體,“木石”是喻體。故選D。

參考答案:D

二、主觀題

1.修辭手法的構成和表達效果

(2021新高考I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傳統文化展現傳統節日,傳統節日傳承傳統文化。剪紙燈謎,描繪城鄉風物;秧歌花鼓,傳播時代精神?;饦溷y花踏歌行,古風新韻頌文明,一席汁醇味正的文明盛宴,讓市民近距離感受到傳統文化的深厚魅力和傳統節日的濃厚氛圍。

文中畫橫線的句子使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請簡要分析其構成和表達效果。

分析:本題考查考生正確使用常見的修辭手法、理解表達效果的能力。

構成從結構、字數、意義、聲調等角度去分析,表達效果應結合內容從語言、節奏、感染力、思想內容等角度進行分析。

參考答案:①構成特點:“剪紙燈謎”和“秧歌花鼓”都是并列式的名詞性詞組,對仗工整;“描繪城鄉風物”和“傳播時代精神”都是動賓式結構,其中“描繪”對應“傳播”,“城鄉風物”“時代精神”均為偏正結構、名詞性質,對仗工整,字數相等,詞性相對,意思相關,上下兩句構成一組對偶。

②表達效果:形式上,音節整齊勻稱,頓挫感強;內容上,點面結合,凝練集中概括力強。突出了我國傳統節日的內容和傳統節日的價值。

2.原句、改句比較題

(2023年全國乙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倆老頭焦不離孟,孟不離焦,年下辦年貨,一起去,四月十八奶奶廟廟會,一起去;開會,一起到場;送人情出份子,一起進門。生產隊有事找他們,隊長總是說:“去!找找倆老頭!”“倆老頭”不是“兩個老頭”的意思,是說他們特別親密的關系,類似“哥倆”“姐倆”,按說應該叫他們“老頭倆”,不過沒有這么說話的,所以人們只能叫他們“倆老頭”。

文中畫線的句子如改成:“年下辦年貨、四月十八奶奶廟廟會、開會、送人情出份子,都一起去?!闭Z義基本相同,但原文表達效果更好,為什么?

分析:本題考查考生賞析句子的表達效果的能力。

從修辭角度分析,原句中的“一起去”反復出現四次,運用反復修辭。改句沒有運用修辭,原句的排比和反復修辭使描寫性的語句起到了強調的作用,突出了倆老頭關系密切,形影不離。

從句式和語體色彩分析,結合倆老頭的語言特點來看,整個文段運用了口語化的語言。畫線句為短句,改句為長單句,短句屬于口語的一種特點,這與整個文段短句化的口語特點相符,而改句為一般的長單句,與整個文段的語體不協調。

從用詞角度分析,原句比改句多使用了“到場”“進門”這樣的動詞,動詞的加入,讓描寫性語言更生動,生動地描寫了倆老頭一起來開會,一起去送人情出份子的事件,讓語言更有畫面感。改句沒有使用這樣生動的動詞,因此沒有這樣的效果。

參考答案:①從內容上,強調了倆老頭,郭老頭、耿老頭做任何事情都在一起,表現出了兩人之間情感的深厚。②從結構上,相同的、類似的句式,句式整齊形成較強的語言氣勢,具有音韻美。

提分要領

從近三年高考真題來看,每年都有對修辭手法題的考查,考生務必要重視。下面針對??碱}型提供一些解題思路:

一、客觀題

考生一定要熟悉九種修辭格的特點,尤其要明辨一些易混淆的修辭格。如比喻與比擬、借喻與借代等。

二、主觀題

1.修辭手法的構成和表達效果

此類修辭題一般有兩種命題形式:一為未給出修辭類型,二為已給出修辭類型。賞析修辭題的答題步驟也要因題型的不同而作出相應改變,具體如下:

未給出修辭類型時,步驟如下:第一步,判斷運用了何種修辭手法;第二步,結合文本分析手法。要掌握各種修辭的特點、結構等,結合文本進行分析,考生要有文本意識,重視運用修辭的作用;第三步,回答表達效果。各種修辭的表達效果的用詞,考生要熟練掌握,并結合文本,最后表達成文即可。

已給出修辭類型與未給出修辭類型的答題思路類似,此題型不需要考生判斷出修辭手法,降低了難度。

2.修辭簡要分析

此類修辭題會考查“比喻的相似性”,考生在答題時要先指出文本中何處運用了比喻,然后弄清楚本體和喻體分別是什么,再結合本文把本體與喻體的相似之處找出來,最后組織答案。

3.原句、改句比較

此類修辭題是近兩年的新題型,不僅考查修辭,還考查句式、詞語、語言風格等,因此,考生作答時,思維一定不要僅僅局限于修辭。答題步驟如下:第一步,找不同。對比分析,改句與原句在表達方式、表達內容上有什么不同;第二步,定范圍。在第一步的基礎上進行深入思考,注意原句的表達方式有什么特點,表達內容有什么內涵,確定從哪幾個方面來回答。第三步,析效果。在第二步的基礎上對原句的表達方式、表達內容的效果分別進行分析。

直擊高考

(2023年新高考Ⅰ卷)閱讀下面文字,完成小題。

天是越來越冷了,祥子似乎沒覺到。心中有了一定的主意,眼前便增多了光明;在光明中不會覺得寒冷。地上初見冰凌,連便道上的土都凝固起來,處處顯出干燥,結實,黑土的顏色已微微發些黃,像已把潮氣散盡。特別是在一清早,被大車軋起的土棱上鑲著幾條霜邊,小風尖溜溜的把早霞吹散,露出極高極藍極爽快的天;祥子愿意早早的拉車跑一趟,涼風颼進他的袖口,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一哆嗦,一痛快。有時候起了狂風,把他打得出不來氣,可是他低著頭,咬著牙,向前鉆,像一條浮著逆水的大魚:風越大,他的抵抗也越大,似乎是和狂風決一死戰。猛的一股風頂得他透不出氣,閉住口,半天,打出一個嗝,仿佛是在水里扎了一個猛子。打出這個嗝,他繼續往前奔走,往前沖進,沒有任何東西能阻止住這個巨人;他全身的筋肉沒有一處松懈,像被螞蟻圍攻的綠蟲,全身搖動著抵御。這一身汗!等到放下車,直一直腰,吐出一口長氣,抹去嘴角的黃沙,他覺得他是無敵的,他剛從風里出來,風并沒能把他怎樣了!

下列例句和文中畫線句都有“……似的”,試分析二者有什么不同。

例句:不過我們也不能過于依賴互聯網,像互聯網可以解決所有問題似的。

【解析】本題考查考生鑒賞修辭表達效果的能力。需結合畫線句的前后句分析“像……似的”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對比品味與例句表意上的不同。

【參考答案】例句,根據“我們也不能過于依賴互聯網”可知,互聯網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故此處的“像……似的”具有否定意味,而文段中,根據前文“涼風進他的袖口”可知,祥子此時全身冷得像洗了冷水澡一樣,“使他全身像洗冷水澡似的”使用了打比方的手法,“像……似的”表示“與……相似”,表述更加形象。

2.(2022新高考Ⅱ卷)閱讀下面文字,完成小題。

這小城并不怎樣繁華,只有兩條大街,一條從南到北,一條從東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十字街口集中了全城的精華。十字街上有金銀首飾店、布莊、油鹽店、茶莊、藥店,也有拔牙的洋醫生。這小城里面以前住著我的祖父,現在埋著我的祖父。

我生的時候,祖父已經六十多歲了。我長到四五歲,祖父就快七十了。我還沒有長到二十歲,祖父就七八十歲了。祖父一過八十,祖父就死了。

從前那后花園的主人,而今不見了。

那園里的蝴蝶,螞蚱,蜻蜓,也許還是年年仍舊,也許現在完全荒涼了。小黃瓜,大倭瓜,也許還是年年的種著,也許現在根本沒有了。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還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間的太陽是不是還照著那大向日葵,那黃昏時候的紅霞是不是還會一會兒工夫變出來一匹馬來,一會兒工夫變出來一匹狗來,那么變著。

文中畫線的句子除了比擬以外還使用了哪種修辭手法?請結合原文分析其表達效果。

【解析】本題考查考生鑒賞修辭表達效果的能力。三個句子中都存在著結構“那……是不是還……”,由此可知使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可以豐富文章內容,增強語勢,抒發情感。

【參考答案】排比。①使內容豐富:以三個結構為“那……是不是還……”的句子,用細膩的筆觸從不同角度一一展現“我”對園中各種美好景物的回憶。②增強語勢:三個結構相似的句子排列連用,有力地抒發了“我”對曾經的樂園的無限懷念和一切美好終將逝去的惆悵。

試題演練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江南的雪總是那么新鮮,它是江南的冬天里開放的曇花,美麗且短暫。所以江南人士,也總是要懷著賞花的心情看雪,對那忽然一夜間白茫茫的山野感到無比的新奇。即便你是北方人,怕也會要對江南的雪發生別樣的心情。因為這里的雪,它生得很嫩,像小雞小鴨的雛兒的絨毛,很輕很輕地覆蓋在山野上,稍有陽光的觸摸,它們就承受不住,會融為清清的水滴,洗出泥土上的新綠。

如今,雪是白了滿山。從山中扯出一條澗來,澗上是些白的胖乎乎的卵石,清泉反倒扭出一道烏亮,潺潺地往著山外流去。而田間是白茫茫的,近看卻另有風景,因為那雪間,總是有一些蓋不住的青苗,探出幾片青青的葉子,還有一些冬天開放的小黃花,它們也會在雪中亮出幾朵驚喜。水塘中更能見到一些水鳥,它們在一些枯荷間游弋,被雪擠得小了的空間,并未使水鳥們感到困難。如是放眼看那山間的農戶,紅墻黑瓦的房屋,已讓白雪壓得低矮,一縷淡藍的炊煙,裊裊地飄往山中,屋后的竹,也是垂下了枝頭。

我以為,江南的雪景,最美麗的,要算那冰凌了。雪后一場小雨,那積雪的枝頭會忽然掛起無數冰凌,如水晶般透明剔亮,陽光照在上面,折射出千萬種光芒。最是那紅梅臘梅,滿樹的梅花開放,忽然悉數凍在冰凌中,就如水晶中的花了。而花的細微處被冰凌放大,清亮又朦朧,冰的千種,花的千種,構成一個美妙而神奇的童話世界。那么,加以幾處殘雪的點綴,幾束陽光的照耀,幾只鳥雀的啼鳴,幾道山泉的流淌,人在其中,夢耶幻兮,不知進入何境。

文中使用了多種修辭手法,全部正確的一項是(? )

A.比擬、排比、借代 B.比喻、排比、夸張

C.比喻、比擬、夸張 D.比喻、比擬、排比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紅樓夢》中詩詞數量大,樣式多,內容豐富,不僅在當時前無古人,在今天也后無來者。曹雪芹不僅讓詩詞的作用發揮到最大,而且讓大觀園中的群芳成立詩社,將寫詩填詞由個人抒情上升到群體詠嘆。詩社將《紅樓夢》的詩意雅趣推向了高峰,也將其悲劇性演繹到了極致。白海棠純潔嬌艷,卻擋不住秋風肆虐,“芳心一點嬌無力,倩影三更月有痕”;桃花嬌柔鮮妍,卻經不起秋雨摧殘,“淚眼觀花淚易干,淚干春盡花憔悴”;柳絮潔白輕盈,卻禁不住命運戕害,“空掛纖纖縷,徒垂絡絡絲,一任東西南北各分離”。

不能想象,《紅樓夢》如果沒有了這些詩詞,會是怎樣一副蒼白面孔!林妹妹不會是那個才思敏捷的林妹妹,湘云不會是那個出口成章的貴族少女,寶玉只會成為一個徹頭徹尾不學無術的紈绔子弟。

文中畫橫線的句子使用了引用和排比的修辭手法,請結合材料簡析其表達效果。

答: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這是一片古老的土地,自春秋戰國時期,原始先民就在這里居息和繁衍,在這片土地上開創了自己獨特的文化。這是一片神秘的土地,數不盡的上蒼饋贈和厚重的歷史文化,無不閃耀著絢麗奪目的光彩。這是一片豪邁的土地,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經這里,穿林海、爬雪山、過草地、飛奪鐵索橋……這里的山山水水,留下了英雄們不朽的傳奇。紅軍的脈搏,跳動在康巴大地,激勵著康巴兒女踏上脫貧攻堅新的長征路??蛋蛢号辉冈偈刂S富的旅游資源受窮,而是將“美麗戰勝貧困”的口號在全州上下叫得山響!康巴大地從一滴水到一條河,從一株草到一棵樹,從一塊石頭到一座山,處處是風景??蛋偷念I導者深知,只有用雙腳丈量,才能探明它們的價值,才能揭開它們神秘的面紗,讓這些養在深閨的靚麗景點展示在世人面前。當他們走遍康巴的山山水水,一個全國領先的“全域旅游”構想噴薄而出,一場史無前例、波瀾壯闊的精準扶貧偉業拉開帷幕。

文中畫橫線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辭手法?請簡要分析。

答:

4.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方言既是來自故鄉的慰藉,也是地域文化的底色。于個體而言,讓人們產生強烈的親切感和歸屬感并代表著一種輕松愜意、充滿煙火氣的市井生活氛圍,寄托著當代挺進城市闊別故土的年輕人共同的鄉愁。方言是鐫刻在我們身上獨有的印記。

每種方言都有自己的特點,每種方言的背后都有獨特的地域文化?;ヂ摼W時代是一個個性化的時代,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內容是缺乏傳播力的,而千姿百態、獨樹一幟的內容往往更受青睞。從這個意義上講,互聯網為方言的傳承和保護提供了新的契機。

文中畫橫線的句子使用了比擬和比喻的修辭手法,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其表達效果。

答:

5.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一些在暢銷書排行榜上占據前列的書,內容雖不足觀,但在書名、封面上做足了文章,加之有名人的“傾情推薦”,再憑借一系列營銷策略激發起讀者的購買欲望。而這種圖書一旦暢銷,類似的選題便會大量顯現,粗制濫造往往與跟風炒作相伴而生。書中沒有真知灼見沒什么,如果有一些不準確甚至錯誤的表述,就會導致一些負面的效應。對于讀者來說,這樣的書買得越多越糟糕。

好書為什么沒人買呢?原因有很多。比如,當代社會生活節奏快,很多人無法靜下心來讀那些深刻、厚重的好書,找一些輕松、平庸的書來消遣也無可厚非。讀者找到一本適合自己的書,好比海底撈針,難度很大。面對如此龐大數量的圖書,書店即使面積再大,書架再多,也難以承載。據說,目前一本新書的銷售時間大概是3個月。這就意味著,一本新書在書店的書架上擺放了3個月,如果少人問津,無論內容如何,都將下架回倉,其在圖書零售市場上的生命就宣告終結了。

文中畫橫線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請簡要說明并分析其表達效果。

答:

6.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

一日三餐,中國人每天都離不開筷子。我們的祖先一開始是用小木棍兒撥食食物中的野菜、樹葉,慢慢地,熟能生巧,用小木棍兒的技藝越來越高,直到把兩根小木棍兒使得上下翻飛,巧得如同自己的十指一樣靈活自如,筷子就誕生了。

手持筷子時,拇指、食指在上,無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間,如此簡單的兩根東西,把杠桿原理運用得得心應手。在烹調過程里,筷子可以用來檢查、攪拌、品嘗食物,手指能做的事,它都能做;筷子不怕高熱,不怕冰凍,手指不便做的事,它也能做??曜邮侨祟愂种傅难由?!筷子一頭方、一頭圓??晡卜?,便于持執;筷頭圓,便于使用。從寓意上講,有方有圓,也象征了為人處事的原則和方法。方,就是方方正正,面對原則問題,做到“肅若秋霜”,寸步不讓。圓,就是圓潤周全,處理問題能注意方法,靈活機動,不拘泥呆板?!俺址叫袌A”,方圓得宜,就容易營造和諧的人際關系;如若相反,就好比倒拿筷子吃飯了,不僅方形的筷尾會讓口舌難受,也很有可能握不住筷子而“落地驚神”!

文中畫橫線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夸張的修辭手法,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其表達效果。

答:

猜你喜歡
借代喻體比喻
精練幽默用借代
初識借代手法
比喻
借代句
比喻最愛
《紅樓夢》比喻的喻體類型研究
什么是比喻
從喻體選擇對比哈薩克語和漢語比喻的民族差異
喜馬拉雅
再析比喻義的“像……似的”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