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事管理國家一流專業建設實踐探討
——以武漢理工大學為例

2023-12-26 10:13劉克中劉敬賢肖進麗
航海教育研究 2023年4期
關鍵詞:海事課程體系專業

馬 勇,劉克中,劉 奕,劉敬賢,郝 勇,肖進麗

(武漢理工大學 航運學院,武漢 430063)

一、引言

2019年,教育部決定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助力引領全面推動包括新文科在內的各項學科建設,旨在推動我國高等教育向著世界一流水平邁進,為海事教育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和活力,加快了海事教育的轉型升級和高水平發展。同年,教育部辦公廳下發了《關于實施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雙萬計劃”的通知》,決定在2019—2021年,建設一萬個左右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和一萬個左右省級一流本科專業點,旨在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2023年,教育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印發《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就調整優化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工作作出部署,指出應突出優勢特色,以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為引領,做強優勢學科專業,形成人才培養高地,做優特色學科專業,實現分類發展、特色發展。

武漢理工大學海事管理專業是首批列入國家“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專業之一,是教育部直屬高校中唯一直接面向海事系統培養專門人才的專業,是我國海事人才培養的搖籃。該專業建設始終堅持“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工程技術背景、水上交通管理能力和法律知識的高素質管理人才,為國家和海事行業發展服務”的辦學理念。近年來,世界水路交通工程科技呈現以“安全、智能、綠色”為主的發展趨勢,各國及國際組織均在謀劃海事科技未來發展,著眼培養“適應能力強、實干精神強、創新意識強”的智慧海事創新人才,海事管理專業傳統人才培養體系難以滿足我國對于水路交通發展的需求。

2022年,得益于先前海事管理專業建設水平、專業綜合改革取得的進展以及人才培養情況等方面的良好表現,海事管理專業成功入選國家一流本科建設點。對于專業發展本身而言,入選國家一流本科建設點,有利于吸引優秀教師資源和生源,提升專業的競爭力;同時,還能得到國家和政府的支持以及學校的資源傾斜,有利于專業建設。在此契機下,海事管理專業積極探索面向海事系統人才出口量、專業類別歸屬、培養模式與課程體系設置、專業建設責任主體、學生專業認可度等專業建設問題的解決方案,建設以海事業務活動為核心,以數據分析與運用能力為特色,研究解決海事安全、航行保障、船舶防污等方面理論、方法和技術問題的寬口徑特色專業,培養“適應能力強、實干精神強、創新意識強”的智慧海事創新人才,服務海洋強國、交通強國、長江經濟帶等戰略及“一帶一路”建設。

二、海事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定位

專業的人才培養定位,決定了該專業需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及其應具備的核心素養,只有明確了專業的人才培養定位,才能對人才培養目標科學定向。專業的人才培養定位通常是根據行業發展趨勢與需求以及專業特征等因素確定。

(一)水運交通行業發展趨勢與需求

海事系統作為國家水上行政執法的重要力量,“十四五”時期海事系統需要全面履行“三保一維護”職責,即保障水上交通安全、保護水域環境清潔、保護船員整體權益、維護國家海上主權。一支數量充足、素質優良、實干創新的海事人才隊伍是推動“陸??仗臁币惑w化水上交通運輸安全保障體系建設,服務交通強國、海洋強國戰略的重要支撐與堅強保障。2019年,國務院印發《交通強國建設綱要》,明確指出要培育高水平交通科技人才,打造素質優良的交通勞動者大軍;《2019年智能航運發展指導意見》將“加強智能航運人才培養”列為智能航運發展的十大任務之一。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水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新技術不斷融入水運交通行業。就海事系統而言,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推動“陸??仗臁币惑w化水上交通運輸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實現“大融合、大協同、大中樞、大服務”,全力構建“多維感知、高效協同、智能處置”的現代化的水上交通動態管控新格局,基本形成“水上大交管”動態管控新格局是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的主要任務。同時,海事管理專業承擔著服務海洋強國、交通強國、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及“一帶一路”建設,推動航運業向綠色化、智能化轉型的歷史重任,需要培養能夠擁有綜合運用交通、信息、管理等多學科基礎理論,了解物聯網、區塊鏈、大數據、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海事方面應用情況與發展趨勢的高精尖人才。

(二)海事管理專業特征

海事管理專業是具有工科背景的管理學專業,專業理論基礎教學重視數理化知識傳輸,物理學、力學、電子學、信息技術等課程為學生提供了扎實的工程研究基礎;課程設置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海事頂崗實習、海上航行實習、創新課程設計等實習實訓環節培養學生優秀的技術應用實踐能力;教學和科研方面注重學生的工程實際應用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本科生培養實施導師負責制,讓學生參與導師的科研、工程項目,在工程實踐中培養了學生解決工程問題的思維與能力[1]。

海事管理活動屬于綜合性質的管理與調節活動,其管理對象涵蓋船舶、船員、港口、航道、海洋工程、海洋資源與環境等多個領域,既有經濟管理的特征,也有技術管理的特征,還涉及法律、政策等方面的內容。因此,海事管理專業的學科交叉屬性很強,需要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管理學、經濟學、工程學、法學等多個學科的理論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航運業是一個國際化的產業,涉及各國之間的貿易和物流,需要遵守國際海事法律法規和標準,作為其管理與調節者,海事行業是一個具有國際性的領域。因此,海事管理專業人才必須具備國際化的視野和能力,包括了解國際海事法律法規、掌握國際貿易規則、了解國際航運市場動態等。此外,海事管理還需要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航運相關機構和企業進行合作和交流,以推動海事事業的國際化發展。

基于以上行業發展趨勢與需求以及專業特征等因素,海事管理專業是具有交通運輸工程學科背景的專業,融合交通運輸、公共管理、數據工程、人工智能、計算機等多學科領域知識,培養服務國家戰略和行業需求,具有多學科交叉的復合知識背景,滿足國情需要的國際化高層次、高素質海事管理專門人才。

三、海事管理一流專業建設困境

國家一流專業是教育部全面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和新時代全國高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推動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做強一流本科、建設一流專業、培養一流人才,全面振興本科教育,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能力,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重要舉措。入選專業應全面落實“以本為本、四個回歸”舉措,積極推進“四新”建設,不斷完善協同育人和實踐教學機制,明確專業定位及特色優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根據以上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需求和海事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定位,海事管理專業應圍繞“海事綜合管理人才”“海事工程技術人才”和“海事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目標,著力培養懂管理、有技術、愛科研的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國際視野的復合型高素質拔尖創新性人才,努力打造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水上特色本科專業。歸納起來,當前海事管理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還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一)出口人才無法滿足海事系統需求,缺乏競爭優勢

當前,海事管理機構及航海保障等單位人才需求較大,每年交通運輸部直屬海事機構招收應屆畢業生超過1000人,與海事業務相關的事業單位及省屬海事管理機構等人才需求估計超過1500人。而國內開設海事管理本科專業的高校主要有武漢理工大學、大連海事大學、北部灣大學、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廣州航海學院、山東交通學院等,每年培養學生數量不到300人,遠遠少于海事系統的實際需求。近年來海事系統吸納海事管理專業學生的人數逐年減少,以2023年度國家直屬海事系統招錄(不含航保)為例,招錄835人,海事/航海/輪機/船海/勞動保障/法律/船電等專業整體聯合招錄65人,以海事管理為獨立招錄條目僅11人。從數據上可以看出,國家直屬海事單位的評價體系中,海事管理專業畢業生與航海/輪機/船海/勞動保障/法律/船電等其他水上交通專業相比,未能體現獨特競爭優勢,難以滿足海事系統的實際需求。

(二)專業學科歸屬與專業人才培養定位不匹配

海事管理專業具有工管結合的獨特優勢,在工科教育的基礎上,貼合海事系統的工作性質,加入必要的公共管理能力培訓,天然具備了適應交通行業崗位多樣化的柔性,為海事系統輸出了一批懂技術、會管理的優秀復合型人才。而根據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0年版)》,海事管理專業屬于管理學門類公共管理類專業,授予管理學學士學位,這與海事管理專業主要為我國海事管理機構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的辦學初衷和現實情況存在一定的不匹配性。海事管理機構屬于交通運輸行業,且其業務與航海技術、港航工程、船岸通信、船舶工程等相關度強,工程實踐特征強于管理學特征。

(三)課程體系冗余,對人才培養目標支撐度不高,多學科交叉不足

海事管理專業涉及航運、港口、船舶等諸多領域,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學生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掌握和應用相關技能和知識,才能真正成為合格的海事人才。同時,隨著經濟全球化和航運業的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海事管理專業的國際性逐漸增強,學生需要了解國際海運規則、國際貿易規則、國際船級社等相關國際組織,掌握跨文化交際能力,以適應國際化的工作環境。

船舶航行安全管理是水上交通安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海事管理專業學生作為未來從事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的主力,了解掌握航海技術相關船舶結構、船舶航行的基礎知識是相當必要的。因此,考慮到海事管理專業很多知識和航海技術具有同質性,海事管理專業課程體系設置時,簡化借用航海技術課程體系的痕跡較為明顯,如“船舶引航”“海上貨物運輸”“船舶操縱與避碰”等航海技術必修課程直接設置為海事管理專業核心課程,忽略了兩個專業對核心知識掌握要求的差異性,導致課程體系的冗余,對培養方案的支撐度較低。

2004年以后,海事系統參照公務員錄用機制招收海事工作人員,增大了海事管理專業畢業生進入海事系統的難度,促使畢業生就業渠道向多元化發展[2]。在此背景下,根據學生對于自身就業情況的反饋,海事管理專業在核心課程的基礎上做了一定程度的延展,在促進學生就業渠道多元化發展的同時,也造成部分課程知識重復,增加了學生學習壓力。同時,傳統“航海知識本位型”課程體系下,其他學科知識融入較淺,特別是與計算機、信息、文法等學科交叉不足、融合不深,專業知識體系與當前海事系統對復合型、高層次海事管理人才的需求適應性有待加強。

(四)專業建設主體缺失,工作導向機制有待提升,缺乏自我改進的動力

海事管理專業有一支年齡結構合理、國際化視野開闊的師資隊伍,共有專業教師19人,其中教授6人(首席教授1人、博導4人,獲國家級人才稱號4人次,省部級人才稱號5人次),中國交通教育終身成就獎1人,交通運輸行業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人,產學研特聘教授/專家5人,精品課程名師1人。教師獲博士學位比例達90%,均具有海外1~6年留學背景,同時,邀請了嚴新平院士團隊講授專業課程。教師隊伍雖根據教學相關性、互補性組成了教學團隊,包括兩個省部級團隊,但大部分團隊的本質仍是停留在課題研究層面的教改項目,并沒有真正影響本科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實際資源和行政權限。海事管理專業的專業建設本質上仍是停留在專業負責人負責制,針對專業的長期規劃和教學改革在一人統籌之下難免出現力有不逮、管中窺豹。

同時,專業建設工作導向機制有待提升,缺乏合適的任務驅動模式與目標績效獎懲機制。任課教師沒有動機、權限和資源從專業發展如何契合外部變化的角度去完善課程體系、改變授課方式,只需要固守原有的課程安排和教學內容就能維持收入,缺乏自我改進的動力,陷入遵循既往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的路徑依賴。

(五)學生專業認同感差,學習積極性低

海事系統作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國家水上主要行政執法力量,在保障水上交通安全、保護水域環境清潔、保護船員整體權益、維護國家海上主權等方面肩負著重要使命,發揮著積極作用。而海事管理專業作為我國海事高素質人才培養的搖籃,是支持海事系統建設的重要人才基地,是國家建設的重要支撐專業。武漢理工大學海事管理專業招生按照陸上專業招生,依托211大學具有非常優秀的生源。然而,由于學生對海事管理專業及其發展前景缺乏充分的了解,加上社會對“冷門專業”的狹隘解讀[3],海事管理專業的學科內容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是從未接觸過的知識領域,學生往往難以理解其對于國家建設的重要性和廣闊的發展前景。因此,海事管理專業轉專業率一直偏高。

四、海事管理國家一流專業建設改革主要思路與具體措施

(一)轉變海事人才培養理念,科學定向人才培養目標

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海事領域中的應用使得現代海事業務組織模式較傳統發生了深度變革,海事發展的新形勢也對海事專門人才的專業素養、知識儲備、實踐創新能力等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戰[4]。面對以上挑戰,海事管理專業將以工管結合、多學科交叉為抓手,以智慧為主導,探索海事管理育人新途徑,打破傳統單一學科推進的理念,以交通強國、海洋強國等國家戰略和交通運輸行業對智慧海事管理人才的需求為導向,以“公共管理知識、海事業務能力、數據分析技能”為核心能力,培養具有多學科視野和專業管理素質,能驅動行業創新、服務航運經濟發展、引領海事未來變革的國際化高級管理專門人才,實現海事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科學定向。海事人才培養目標如圖1所示。

(二)申請海事管理納入交通運輸類專業,授予工學學士學位

相較于公共管理類和管理學學位,交通運輸類更貼合海事管理專業的行業背景,工學學位更符合海事管理專業工管結合的內涵。其優勢體現在如下三個方面:其一,授予工學學士學位,需按工程教育認證通用標準制定培養方案,增加教學環節中的實習、實訓內容,可顯著增強學生的工程實踐、創新創業能力,提升學生的業務實踐水平;其二,海事、航保招錄中可將海事管理納入交通類名錄,學生可填報交通大類專業崗位,一定程度上擴展了學生就業渠道,擴大了學生面向海事系統就業的體量;其三,海事管理專業進入交通類目錄,可將交通運輸、交通工程、航海技術、輪機工程、飛行技術、交通設備與控制工程、救助與打撈工程、船舶電子電氣工程等海事系統相關專業的部分背景知識納入交通大類培養的各項工作中,凸顯專業集群優勢。

圖1 科學定向海事人才培養目標

(三)構建“三強”人才多元協同培養模式,建設特色課程體系

新時代海事管理專業應以培養“適應能力強、實干精神強、創新意識強”的智慧海事創新人才為目標,服務海洋強國、交通強國、長江經濟帶等戰略及“一帶一路”倡議,打造政產學研深度融合新機制,形成學校與海事主管機構、航運企業、知名院校和科研機構等多元協同育人的培養模式,如圖2所示。

圖2 “三強”人才多元協同培養模式

具體改革措施如下:其一,構建開放性、多層次、立體化的實踐創新教學平臺,充分發揮海事管理專業所擁有的國家水運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水路交通虛擬教學示范中心、教育部智能航運與海事安全國際合作基地、教學實習船、海事大數據實驗室、海事調查與情景推演實驗室等實訓、實踐、實習基地的作用,以基礎實踐為根本,以創新型實踐為主體[5],以項目/任務驅動為教學手段,以孵化科研創新創業成果為標桿,涵蓋校內實驗室、校內和校外實踐基地、線上虛擬仿真實驗室及創新創業基地四個層次,全方位提升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其二,加強與國外著名高校的合作,邀請外教授課,幫助學生了解國內外海事動態前沿,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和全球化視野;其三,與海事部門、知名航運企業合作,邀請海事專家、企業精英作為導師,為學生提供實踐指導和職業規劃建議,幫助學生了解面向海事系統的就業前景、崗位要求、職業規劃等方面的知識,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就業競爭力。

知識本位課程體系在知識選擇上過分重視學科本身的邏輯和結構,導致傳統海事管理專業課程體系中航海類基礎課程占據大量學分,而這些航海類基礎課程部分內容存在多處重合,部分內容對海事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支撐度極低。學生往往需要耗費大量學時學習重復的、無效的知識,損耗精力的同時消磨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海事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應以產出為導向,緊扣海事管理專業復合型、高層次海事管理人才培養目標與行業需求。具體措施如下:其一,整編航?;A類課程,合并精簡同質化課程,剔除對培養目標支撐度不夠的教學內容,建設3~4門專業基礎知識金課,在保證培養目標達成度的情況下縮減冗余課程;其二,緊扣“公共管理、海事業務、數據工程”三大海事主題課程模塊,同時突出專業知識體系與計算機、信息技術的聯系,引入數據庫技術、大數據分析等課程加深技術賦能,使知識體系“軟”“硬”皆備、管理與技術并重。調整后海事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如圖3所示。

圖3 海事管理專業特色課程體系

(四)建立專業建設團隊制度,明確責權利,激發教學團隊及教師個體的活力

無論是管理學的“指揮統一”還是經濟學的“產權明確”原則都指出,提高效益的第一原則是明確事務的負責主體或收益損失的產權單位,設立專業建設團隊負責制度就是要將專業建設的職責和權利賦予明確的個人和團隊,使其具有明確的目標、可用的資源和可行的手段進行本科專業的改革和建設[6]。海事管理專業應由專業負責人牽頭從專業發展、學緣結構、學術方向和年齡結構的角度出發組建核心團隊,為公共管理、海事業務、數據工程等三大海事核心方向分別配置專業秘書,同時從其他院系、海事系統、企業聘請專家顧問,幫助負責人推進專業建設改革。專業建設團隊結構如圖4所示。專業建設團隊制度可以監督和協助專業負責人完善專業改革方案,既防止負責人出現精力不足、考慮不周或一意孤行等問題,又能促進其他教師積極參與,集思廣益。

圖4 專業建設團隊結構

同時,應該依據海事系統人才培養需求與海事管理國家一流專業建設要求,進一步規劃和分解專業建設目標任務,建立健全專業建設、教學改革考評獎懲機制,進一步釋放各教學團隊活力,充分發揮廣大教師的主觀能動性,構建不甘雌伏、個個奮進的學科專業建設氛圍。教學團隊自我改進體系如圖5所示。

圖5 教學團隊自我改進體系

(五)加強課程思政教育,提升學生培養過程全鏈條參與度,激發學生自我提升的動力

在新時代“大思政”育人格局下,課程思政是高校人才培養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7]。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水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8]:對外開放范圍不斷擴大,領域不斷拓寬,層次不斷加深;“一帶一路”在互聯互通中發揮了重要支點作用;交通強國、海洋強國建設正向縱深發展。在此背景下,海事管理專業作為支撐高水平對外開放,共建“一帶一路”,建設海洋強國、交通強國的重要支撐專業,應夯實學生理想信念,培養學生“講好中國故事”。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海事教育教學全過程,建立遞進式課程思政體系(如圖6),注重培養學生將個人遠大理想與抱負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家國情懷[9]和知行合一、篤行致遠的求學態度。同時,要發揮海事管理專業所擁有的國內一流的教學科研實驗實踐平臺作用,增加主動學習課時比例,提升學生培養過程全鏈條參與度,潛移默化中使海事管理專業學生領悟所肩負的引領航運業安全、綠色、智慧發展的使命,增強其專業自豪感、認同感,提升其學習積極性,激發其自我提升的動力,降低海事管理專業學生轉專業率,使學生畢業后積極投身交通強國、海洋強國建設的工作之中。

圖6 遞進式課程思政體系

五、結語

當前海事管理專業發展仍然面臨諸多問題,主要體現為海事管理專業在面向海事系統的學生出口量、專業類別歸屬、課程體系設置、教師專業建設參與度、學生專業認可度等諸多方面的困境。而入選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正好為海事管理本科專業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同時也對海事管理本科專業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海事管理專業應抓住機遇,成立專業建設團隊,對海事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及人才培養模式全面改革;精簡課程體系,促進學科交叉,兼顧課程思政;立足于交通行業與區域經濟發展,社會需求與個性發展結合,服務國家海洋強國、交通強國戰略,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拔尖創新人才和引領行業的復合型卓越工程技術及管理人才。

猜你喜歡
海事課程體系專業
信息精要與海事掃描
一句話惹毛一個專業
信息精要與海事掃描
信息精要與海事掃描
信息精要與海事掃描
專業降噪很簡單!
專業化解醫療糾紛
更聚焦、更深入、更專業的數據分析
以創新課程體系引領學生發展
民法課程體系的改進和完善思路*——以中國政法大學的民法課程體系為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