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舌尖上的美美與共”:民族美食短視頻賦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

2023-12-26 12:36侯琳
廣西民族研究 2023年5期
關鍵詞:短視頻

【摘?要】在短視頻成為信息主要載體的全媒體時代,如何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展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成為一個亟待思考解決的問題。本文以“柳州螺螄粉”的視頻內容傳播為案例,探尋味覺認知與民族文化的互嵌效應與認同機制,探尋其在傳播中如何通過構建“文化共同體”“經濟共同體”“情感共同體”,為民族飲食類短視頻賦能廣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廣西乃至全國構建有形、有感、有效的新型政治傳播矩陣提供借鑒意義。

【關鍵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民族美食;短視頻

【作?者】侯琳,中共廣西區委黨校文史教研部副教授。廣西南寧,530021。

【中圖分類號】D6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54X(2023)05-0052-0006

一、研究問題的提出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指出:“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1],同時要求“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因為互聯網已經成為“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最大增量”[2]。在萬物皆媒、人機共生的全媒體時代,若要在全程、全員、全效、全息的四全過程中牢牢掌握輿論場的主動權和主導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意識,短視頻是不容忽視的重要載體。根據《2022年抖音用戶使用數據報告》,截止到2022年12月,抖音的總用戶數量已超過8億,日常用戶活躍數量7億,人均單日使用時長超過2小時。近幾年,隨著短視頻平臺的不斷改革調整,它的內容產品實現了顯著提升,突破單純的娛樂搞笑無厘頭的模式,在內容產品上向專業化、垂直化發展,強化了分眾化、差異化的傳播格局。而在垂直化的內容產品中,飲食類短視頻一直占據較大的受眾市場,尤其是獨具地域色彩和民族文化特色的少數民族美食更是受到用戶青睞,產生了傳播裂變和口碑效應。少數民族美食烹飪過程獨特,材質用料考究,味道獨特,經過短視頻的展示和推廣,形成了民族文化的互嵌和互動的圖景。少數民族飲食類短視頻在滿足商業拓展的過程中,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開辟出一條無形的“舌尖通道”,成為直抵內心深處的文化橋梁。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研究集中在路徑實施的制度建設、情感認同、文化傳播等維度,對于鑄共的宣傳方式也更多聚焦在國家符號、特定儀式等宏觀視域,而以民族美食類這一特定載體為切口去探尋建設“鑄共”傳播矩陣的相對較少。在新媒體技術的機遇和挑戰并存的現實面前,如何讓民族美食類短視頻成為拓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政治傳播載體,具有重大的實踐意義。本文以“柳州螺螄粉”的視頻內容傳播為案例,找到民族飲食類短視頻賦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新路徑,構建有形、有感、有效的大傳播格局。

二、從味蕾到影像:“舌尖上的”民族文化在短視頻中的認同機制

俏銷全球的柳州螺螄粉以其傳統與現代相融、文化與流行相交、極具辨識度和社交屬性的屬性成為短視頻平臺的熱搜爆款IP,也成為各民族人民舌尖上的集體記憶。這其中的奧妙引發我們的思考:柳州螺螄粉的爆紅出圈,僅僅滿足的是舌尖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其所引發的傳播現象正是本文所要探尋的問題。

(一)味覺與認同

在西方哲學傳統中,存在著明顯的褒揚視聽感覺,貶損嗅、味、觸感覺的傾向。柏拉圖在《大希庇阿斯篇》中指出,“視覺和聽覺的快感就是美”,黑格爾、康德等西方哲學家也總是刻意忽視嗅、味、觸覺的美學價值,而與西方哲學截然不同,中國古代美學一直高度重視味覺、嗅覺等非視聽感官的審美價值。[3]正所謂“舌者,心之官也?!蔽队X思想是以味覺活動結構作為展開基本方式的思想活動、思想方法。中國思想具有明顯的味覺中心主義特征。[4]而飲食習慣和飲食文化是高階層面的認同,對飲食文化的認同代表著高階文化上徹底的歸化。[5]地域性的飲食文化是國民認同、歸屬感的交織場域。各地域飲食文化的統一性聯結、特色型展示、交融性辨明是一條構筑中華飲食文化認同基礎的進路。[6]笠原仲二在《古代中國人的美意識》一書中也指出“中國人的原始審美意識一般直接起源于官能的味覺體驗”。[7]10

飲食是市井百姓的人間煙火,飲食文化是凝聚各民族間情感的紐帶,分布各地的中華民族美食代表了各民族的風土人情、生活習慣,承載著民族的共同歷史記憶,延續著中華文化的血脈,也是各族共享的文化符號之一?!懊褚允碁樘臁?,湖南好辣、江浙喜甜、重慶愛麻,五十六個民族、八大菜系,都承載著各地區獨特的文化特性和地域氣質,凝結的是各民族勞動人民的智慧、凸顯出飲食文化里的民族味覺審美。吃的過程既是滿足食欲和味蕾的生理需求,也是回歸精神家園的情感需求,例如在柳州螺螄粉的飲食短視頻中人們看到的不僅僅是民族地區的飲食文化,更是一代代民族地區民眾對本民族集體記憶的構建和存儲;吃的過程也是市井凡人書寫的人間煙火,有美食才有家的溫暖和靈魂的歸屬,故鄉美食的味道就是讓人安之若素、怡然自得的密鑰。透過美食,通過民族性格、民族情感的認同以及傳統文化、族群認同,讓鄉土認同勾連國家認同,實現對國家認同意識的傳播。

(二)“味覺認知”與民族文化的互嵌效應

相較于以往的結構嚴謹、內容完備的飲食紀錄片,短時頻因為時間、篇幅短小,有利于讓美食視頻發展出樣態的多樣化,滿足不同用戶的個性化需求:既有高端酒店的滿漢全席,也有街邊小巷的路邊攤;既有對食物的探尋、品鑒,也有對食物的解構和理解;既能教授烹飪技巧,也能感受用餐體驗。

在影像層面,柳州螺螄粉在國內外的走紅,不僅僅引發了“吃貨效應”,帶火了廣西地方特色美食,更引起了“舌尖上的鄉愁”的共情,從而讓飲食類題材的視頻內容成為傳播聚變中的“熱動能”。觀看美食類短視頻的過程就是滿足味覺訴求的同時身體情感得以實現的過程。美食通過視覺的影像實現文化的意義。味覺認知往往是在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下實現:時間視角下重新追憶關于味覺的個體記憶;空間視角下在重新發現地域生活版圖。

在文化層面,味覺認知實現了中華飲食文化與視頻影像的互嵌,彼此融合。原本體系完備的中華飲食文化場域被解構為短視頻的離散碎片化的表達,從而賦予飲食話語場域新的內涵:在橫向維度上,它具有廣袤的地域空間,在縱向維度上,具有悠遠的文化印象。影像中的美食在擬態環境中作用于味覺認知的核心環節——身體感官,使飲食類短視頻成為可以連接感官體驗的互動核心因子。當美食與民眾連接在一起時,它就不僅僅是一道美食,而成為了受眾產生自身認同感的源泉,受眾在使用媒介的過程中,也拉進了與媒介的感情。

三、從“人間煙火”到“雅正趣味”:柳州螺螄粉在視頻傳播中鑄牢“共同體”意識

著名傳播學者詹姆斯·凱瑞認為“傳播的最高境界就是建構并維系一個有秩序、有意義,能夠用來指配和容納人類行為的文化世界”[8]。柳州螺螄粉的短視頻正是通過不同側面,讓受眾從食材的選擇配料加工、主食烹飪的各個環節,體會到中國人飲食生活中蘊含特有的儀式、倫理、情感等。這些文化物質是五十六個民族大家庭的黏合劑,讓各族民眾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最終形成了文化上海納百川、經濟上合作共贏,情感上彼此依存的民族共同體。從內容的傳播維度塑造了“民族共同體”的形象矩陣。

(一)文化共同體——民族文化之美

螺螄粉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在柳州出現,雖然迄今為止不到50年的歷史,但柳州人卻早在7萬年前就開始“嗦螺”。在生產力低下的原始社會,因為缺乏有效的勞動工具,柳州先民嘗試過各種方法取出螺肉。正如短視頻中的金句“食得螺滋味,方為柳州人?!痹诼菸嚪鄣摹皻v史基因”里,除了柳州的“食螺”文化之外,還有作為螺螄粉靈魂的“酸食”文化。作為螺螄粉的主要配料之一的酸筍就來源于侗族、苗族的“酸食”文化。在缺鹽少食的年代,為了生存備荒,侗族、苗族百姓不得不另辟蹊徑,逐漸形成將食品腌酸以便長期保存的傳統,這也反映出少數民族同胞在面對困難時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而作為主料的米粉則來自于壯族的“稻作”文化。一碗粉匯聚了“食螺”文化、“酸食”文化、“稻作”文化,還借鑒了中原漢族的飲食技術,是各少數民族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最佳的活態傳承,更是各民族互相包容、互相學習、彼此融合的生動寫照。它不僅承載著各民族文化記憶,更帶動著各民族群眾奔向共同富裕的道路。其火爆出圈是各民族地區不同飲食文化的深度融合碰撞,更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開辟了飲食文化載體的新篇章。

(二)經濟共同體——和諧中國之美

塑造經濟共同體,就需要讓各民族同胞意識到大家共存在一個不可分割的經濟利益圈層中:彼此依賴,互相依靠,有著根本而長遠的共同利益。在這個圈層中,各民族經濟互惠共贏,人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柳州螺螄粉產業發展背后不是地方城市在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活力的釋放,更是各民族群眾團結奮斗創造共同富裕的傳奇。柳州周邊縣區各民族群眾圍繞螺螄粉產業鏈,建設螺螄培育基地,種植木耳、竹筍、豆角等配料農作物,并同時建設酸豆角、酸筍等加工基地,全產業鏈創造了30多萬個就業崗位,從原材料的上游生產到產品的中游加工包裝再到電商的下游銷售物流,創造的就業崗位讓柳州各民族群眾共享發展紅利。柳州螺螄粉成為各民族經濟互相依存的見證,是民族團結奮斗的生動實踐。2021年4月26日,習近平考察柳州螺螄粉生產集聚區時強調“小米粉大產業,做到這么大很不容易。我們鼓勵民營企業發展,黨和國家在民營企業遇到困難的時候給予支持、遇到困惑的時候給予指導,就是希望民營企業放心大膽發展?!绷暯降倪@番話既是對民營企業不斷壯大的贊許,也飽含對民營企業未來不斷實現創新發展的期許。一個大國對一碗粉的重視,背后折射的是國家對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經濟發展、創業就業等民生問題的重視,也是少數民族地區的人民群眾在實現共同富裕的路上銳意進取、創新有為的生動縮影,凸顯一碗粉匯聚“經濟共同體”的意義。

(三)情感共同體——流行文化之美

在網民評選的2020年中國對外傳播的“新四大文化”中,螺螄粉位居第一。將傳統螺螄粉送入速食頂流的是年輕一代,柳州螺螄粉以獨特的味道備受年輕人的歡迎。根據知乎零一數據顯示,在淘寶中搜索螺螄粉的人群里,80后與90后占比最多,同時消費主力軍為學生和白領,以及獨居的年輕人。在“90后”至“00后”年輕人中,有46%的人喜歡宅。[9]目前我國正處于面臨第四次單身潮:根據關于“孤獨感”的研究數據得出的結論:大約有60%的人日常處于孤獨狀態中?!耙蝗耸场背蔀楫數囟际腥说闹饕罘绞?,這些人群更愿意個人獨自完成吃飯、娛樂、消費等日常生活。[10]他們享受獨立、自由、沒有牽絆的生活。疫情期間居家隔離的外部環境要求更是促成了“宅文化”和“孤獨經濟”的深度融合,讓柳州螺螄粉成為熱衷“宅文化”的數字美食家在追求“孤獨經濟”中的消費首選。而與此同時,人們通過社交媒體分享烹煮、食用螺螄粉的感受,構建時尚、陽光、健康的數字美食人設形象。

尤其是在上海疫情期間,不少在上海的廣西學子隔空喊話“想吃螺螄粉”,柳州當地官方媒體發布《上海加油!柳州螺螄粉、柳州螺螄米飯來了!》一文,引來眾多網友熱議:“家鄉的味道是幸福的味道!”此類關于柳州螺螄粉“一人食”類短視頻的廣泛傳播,恰恰實現了在接受“影像”的過程中滿足“味覺”的身體訴求,繼而實現了有效的意義記載和情感表達,修正“現代”對“傳統”的傷害,給處于獨居都市青年群體治愈系的陪伴。這類短視頻助推柳州螺螄粉成為年輕人心中的白月光,也成為形塑共同體的重要黏合劑。

四、從“各美其美”到“美美與共”:飲食類短視頻賦能廣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新路徑

麥克盧漢說“媒介即訊息”[11]39,短視頻作為當下用戶使用度極高的傳播媒介,在成為傳播中華美食故事的重要載體的同時,也必將為賦能廣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開辟新路徑。

(一)地方政府主導,密織“渠道之網”

螺螄粉是誕生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柳州街頭的夜宵美食,柳州市政府恰恰是抓住了“臭”這一獨特標識的美食特點,不斷的培育孵化其地方美食屬性。柳州螺螄粉的制作技藝于2008年入選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二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柳州市政府著手策劃“螺螄粉進京”工程,2015年申請“柳州螺螄粉”地理標志,2021年“柳州螺螄粉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v觀整個過程,從普通街邊的大眾美食到成為“非遺文化”獨特符號,螺螄粉文化品牌的孵化過程中,柳州市政府始終是背后最強有力的推手。正是柳州市政府的堅持不懈,才打造出了傳統與現代相融、文化與流行相交、極具辨識度和社交屬性的非遺品牌。

從螺螄粉的成功案例中,我們不難總結出一個成功經驗,地方政府要深耕本土文化資源,打造屬于本地的獨特美食IP。廣西各世居少數民族在長期生活和發展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飲食,壯族的糯米飯、血腸、竹筒飯,苗族的油茶、酸湯魚、三色飯,京族的風吹餅、糯米糖粥……從傳播的廣度、深度來說,目前這些民族特色美食依然還缺乏從“人間煙火”故事走向“雅正趣味”話題的路徑。地方政府應通過設置議題、制造話題等方式,孵化屬于更多廣西本土的民族美食IP品牌。為此,可充分利用縣級融媒體建構促進地方多維連接的網絡空間??h級融媒體中心因扎根一線,有著最直接的新聞素材,承擔著“打通信息最后一公里”的功能。例如曾榮獲全國優秀融媒體中心的新疆莎車縣融媒體中心,把當地美食和生活妙招等內容運用少數民族語言重新加工制作短視頻,有效拉進與受眾距離的同時,提升當地群眾對中央相關政策的理解,進一步促進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

(二)深耕本土文化,細織“文化之網”

“牢牢把握輿論主動權和主導權,讓互聯網成為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最大增量”,這就需要構建差異化、分眾化的傳播格局,用群眾喜聞樂見、平易近人的敘述話語講述民族美食故事,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大眾化。

1.美食+儀式:“儀式是一種操演語言”[12]66,在特定的儀式氛圍中,崇高而莊嚴、古樸而典雅的儀式感能讓參與者身臨其境被洗禮被陶冶,最終匯聚共同的價值判斷和情感認同。一是通過視頻放大傳統勞作儀式。例如螺螄粉視頻中,嫻熟的工人剝去竹筍外殼制作酸筍的動作、京族群眾出海捕魚“撒網”動作、苗家婦女在烹飪前“梳頭髻”動作等,這些平時勞作中的基本動作通過視頻鏡頭得以放大細化,形成一種直觀的儀式傳播。二是通過視頻整合儀式效果?!俺韵嗨肌笔嵌弊宓貐^節日期間村寨之間相互走訪的民俗活動,將兩個少數民族的聚宴習俗融合傳播,不僅有效的展現苗侗少數民族的文化習俗,而且還增強兩個民族“和睦相處”的互相認同的情感,也讓其他民族群眾得到啟示和了解,促進了公眾的民族文化共同體意識的形成。

2.美食+歌曲:短視頻內容由音樂與敘事畫面兩部分構成。用戶常??吹降膬炠|短視頻,音樂并不僅僅是作為視頻內容的點綴背景而存在,其本身就是視頻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短視頻作品的隱形主線。因此將廣西特色民族音樂與民族美食敘事的緊密結合才構成一條完整的優質短視頻。2023年“三月三”之際,林俊杰在演唱會上突然被歌迷點名演唱《浪漫廣西》(原名《浪漫血液》),這段內容在網絡走紅后,廣西籍歌手立刻改編了這首《浪漫廣西》。這首歌的歌詞里這么寫道:“醬香豆腐皮,不論從哪里來到廣西,八桂風光美食美景,你不會后悔我確定?!北尘爱嬅媾渖狭藦V西各地地方美食:螺螄粉、豆腐皮等等。這首改編的《浪漫廣西》在“三月三”前恰好迎合了整個活動的高潮。廣西崇左“木棉組合”曾創作出多首傳唱度很高的廣西流行民樂。他們的《唄儂情深》:“唄噥就是朋友,軍嘍就是喝酒,來到我們村就是兄弟姐妹”,歌曲節奏歡快、熱情洋溢,發揮出了短視頻的“迷因效應”。將廣西現有音樂與美食資源重組開發,就能讓廣西美食打開新天地的同時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三)回歸微觀敘事,深織“共識之網”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種多元結構、內涵豐富的情感現象。正是基于這樣繁雜豐富的情感因素,一方面它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此項任務更加艱巨,但另一方面也賦予其更廣闊的完善和拓展空間。因此如何從飲食類視頻中聚集人的情感認同,是當下飲食類短視頻可突破的一個視角。

1.聚集“人”物特寫增強情感共鳴

柳州螺螄粉之所以能火爆出圈,也正是因為關注到了背后的“人”物故事。視頻中以“聞臭師”為代表的李永國以奮斗者的形象出現,極大程度地聚焦了普通“人”的奮斗歷程,實現了各族群眾的情感認同。視頻中李永國每天要聞40噸的酸筍,14年里,他從一位普通的農民成為了年薪50萬的“金鼻子”。圍繞著一系列的獨特話題:“普通農民”“高額收入”“特殊職業”立刻形成了熱點,當天即登上微博熱搜,僅新浪微博話題的閱讀就達到2.6億。隨著螺螄粉產業化的發展,螺螄粉產業學院在柳州揭牌成立。涉及綠色食品生產與檢測等7個方向的螺螄粉特色專業開設,該學院將會催生一批極具創新力的新型職業。新時代新格局背景下,一個個具體的普通勞動者正在蓬勃發展、散發光芒”,進而引申出“新時代奮斗中國壯麗畫卷中的一抹底色”這一宏大的主題。這些細節都無疑向全世界傳遞了“有夢想、有奮斗、有機會”“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機會”的和諧社會“可敬”中國形象。因此民族類美食短視頻內容創作也更應該從普通勞動者的個體視角去創作,最終實現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度認同。[13]

2.增強用戶體驗延伸“鑄共”空間場域

各民族人口的高流動狀態是現代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征。人口流動的增加,伴隨的是各民族群眾因缺乏在同一場域生活相處、文化交流,從而缺失民族的集體記憶,造成各族同胞心理距離的疏遠,難以營造和諧共處的社會氛圍。如何營造各民族群眾能共同參與的空間場域,在體驗中加深文化認同和情感認同,需要通過各種方式增強用戶體驗和參與度。柳州市專門設計了螺螄粉文化體驗游的研學路線,包括了螺螄粉產業園、飲食文化博物館等諸多體驗設計。螺螄粉產業園內還專門設計了兩層可同時容納400人、以螺螄粉特色主題的自助體驗館。游客可以親自動手,DIY制作螺螄粉,品嘗各種新品。這一舉措讓柳州螺絲粉的宣傳實現了從線上到線下、從吃到游的樂趣體驗。柳州螺螄粉所實現的“螺螄粉+X”沉浸式體驗模式讓傳播變得簡單有趣,再次激發受眾參與到體驗式傳播的熱情。這種集體體驗營造了全新的各民族同胞共享的空間場域,增強交流和情感的同時鑄牢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五、結?語

綜上所述,“柳州螺螄粉”的成功是通過民族美食與美食產業鏈上的勞動者故事有機結合來實現的?!傲萋菸嚪邸鄙系奈队X認知與民族文化互嵌表達得淋漓盡致。視頻中的“螺螄粉”在將廣西少數民族群眾的生活習慣、精神特質完美詮釋的同時助推了各民族同胞加深對“五個認同”的理解,在紛繁復雜的社會思潮中做到“潤物無聲”。在具體的探索過程中,離不開地方政府主導、聚集小人物的敘事視角。民族美食文化短視頻成為一個重要的文化交流窗口,在構筑“有形、有效、有感”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政治傳播矩陣中成為不可缺少的關鍵一環,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26(01).

[2]習近平.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09-28(01).

[3]秦勇.重構美學的身體之維:從“吃播”熱潮延伸出的美學思考[J].東岳論叢,2019(3).

[4]貢華南.味覺思想與中國味道[J].河北學刊,2017(6).

[5]曹小杰.認同的閾限:媒介消費與移民身份的建構:以新西蘭報刊廣告為鏡像[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8(9).

[6]劉春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飲食文化認同進路[J].廣西民族研究,2021(2).

[7][日]笠原仲二.古代中國人的美意識[M].楊若薇,譯.北京:三聯書店,1988.

[8]胡翼青,吳欣慰.再論傳播的“儀式觀”:一種社會控制的視角[J].河南社會科學,2015(5).

[9]極光大數據.Z世代“宅人”研究報告[EB/OL].(2019-01-31)[2021-02-15].https://www.jiguang.cn/reports/366?ish5=1.

[10]脈脈數據研究院.2017年度白皮書特輯·孤獨經濟[EB/OL].(2018-01-12)[2021-02-15].https://f9.taou.com/whitepaper/2017%E5%B9%B4%E5%BA%A6%E7%99%BD%E7%9A%AE%E4%B9%A6%E7%89%B9%E8%BE%91%E5%AD%A4%E7%8B%AC%E7%BB%8F%E6%B5%8E.pdf.

[11][加]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何道寬,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12][美]保羅·唐納頓.社會如何記憶[M].納日碧力戈,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3]習近平.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09-28(01).

“THE SHARING OF CUISINE BEAUTY”:A STUDY ON THE SHORT VIDEO OF ETHNIC CUISINE EMPOWERING FORGING A ST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Taking the Short Video Dissemination of Liuzhou Luosifen as an Example

Hou Lin

Abstract:In the pan-media era when short videos have become the main carrier of information,how to make full use of new media technology to demonstrate the connotation of “A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has been a question need to be pondered over. This paper takes the video content dissemination of “Liuzhou Luosifen” as an example,explores the mutual-embedding effect and identification mechanism between taste cognition and national culture,and explores how to build a “Cultural Community”,“Economic Community” and “Emotional Community” in the dissemination,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ethnic cuisine short videos to empower Guangxi to forge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and to construct for Guangxi,even for the whole country,a tangible,sensible and effective new political dissemination matrix.

Keywords:Forg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ethnic cuisine;short video

〔責任編輯:奉?媛〕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西南沿邊民族地區縣級融媒體助力民族團結進步路徑研究”(21BXW031)。

①?數據來源:抖音手機應用軟件發布。

②迷因效應:指某個理念或信息迅速在互聯網用戶間傳播的現象。

猜你喜歡
短視頻
“去閱讀”時代短視頻自媒體發展現狀及其文化解讀
移動社交時代短視頻的傳播及營銷模式探析
用戶自制短視頻的受眾研究
后現代視域下新媒體短視頻的美學特征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