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蒲袆撔滦实膭討B演進、區域差異及其收斂性研究

2023-12-27 12:48馬浚鋒馬浩鑫
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23年4期
關鍵詞:基尼系數效率區域

馬浚鋒 馬浩鑫

(1.福建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7;2.廣州大學教育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一、引言:高校應當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排頭兵”

科技立則民族立,科技強則國家強。 科技創新不僅是全球經濟格局中大國博弈的主戰場,也是擺脫傳統的粗放型增長模式,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制勝法寶”。 十九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2022年,《求是》雜志第9 期發表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從核心技術攻關、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提升、科技體制改革、全球科技創新網絡構建以及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建設等五個方面對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作出了部署要求。[1]在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國家戰略要求下,高校作為創新引擎,尤其是高水平研究型高校,更是被國家寄予了厚望。 從基礎學科來看,一流學科群建設成果突出,2022 年ESI 最新學科排名中,371 所高校的1 785 個學科進入全球前1%;從科研人才來看,高校擁有的基礎研究隊伍、國家創新團隊、中科院院士、“國家杰青”“國家優青”以及“千人計劃”“萬人計劃”人數占全國總數都在半數以上乃至占80%以上,單就2020 年,高等學校投入的基礎研究人員就高達42.7 萬人,同時擁有一支龐大的本科生、研究生科研梯隊;從科研基地、平臺和信息來看,全國542 個國家重點實驗室,依托高校建設的就有228 個,占比42%,覆蓋了我國主要重點基礎學科點;而且,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項目和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等各類基金項目中,來自高校的首席科學家牽頭的項目均占半數以上①數據來自國家中組部、科技部和教育部官方網站,截止時間為2020 年12 月。;頻繁的學術交流活動以及豐富的圖書資源使高校能夠及時掌握研究最新進展。因此,高校成了當之無愧的原創性科研創新的“國家隊”,且應當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排頭兵”。

目前學界對高??蒲袆撔滦实南嚓P研究主要遵循兩條研究路徑:一是投入導向的高??蒲袆撔滦实挠绊懸蛩匮芯?。 這類研究聚焦于微觀或中觀層面,探討學術帶頭人、科研團隊、科研平臺以及制度環境等因素對高??蒲袆撔碌挠绊慬2],認為高等教育系統作為一個充滿競爭的復雜綜合體,大學在全球范圍內的科研競爭核心在于吸引、留住學術帶頭人,同時,培養和提升學術帶頭人的綜合能力對于科研創新至關重要[3]。 關于高??蒲袆撔聢F隊建設,大部分研究側重管理機制和績效評價,認為知識互補、技能多樣的團隊結構以及適當的團隊規模更有利于高校的科研創新[4],因為團隊內的學術合作伙伴更能夠在隱性、復雜知識中受益,激發創新活力[5]。 在科研平臺及其制度環境方面,先進的科研場所、精密的實驗設備是科研人員施展才華、實現科研創新的舞臺,政府創新投入更是對市場創新投入具有顯著的擠入效應[6];同時,研發補貼[7]、科研資助[8]及其成果收益權改革[9]均對科研績效的提高具有持續性效果,其中,科技成果權屬混合所有制改革能夠顯著提高高校創新效率[10]。 二是產出導向的高??蒲袆撔滦实膮^域、省域以及院校異質性研究。 從全局上看,我國高校整體創新效率值較低,尤其在成果轉化階段的效率水平較低,耦合協調度處于失調階段[11],高校并未為我國重大創新戰略提供足夠支撐,較低的創新效率導致投入到高校的科技資源難以轉化為經濟績效[12];然而,東部地區較其他區域高校具有較高的創新效率[13]。 而在跨省城市群之間,盡管我國城市群高??蒲行拭黠@提升,但是非DEA 有效城市群仍然占比較高[14];同時,高校R&D 知識溢出與區域創新能力也存在較大差異[15]。

綜上所述,從學術帶頭人、科研團隊結構與規模到科研平臺建設、管理制度改革,從全局到區域、城市群、省域再到院校層次,目前學界已對高??蒲袆撔滦实挠绊懸蛩?、區域異質性做了大量探討。 這些研究循著問題導向與理論突破、宏觀與微觀互構相結合的路徑,在應然與實然層面上為高??蒲袆撔滦恃芯康於饲捌诨A。 然而,大部分研究仍然局限于高??蒲袆撔滦实撵o態分析,而且忽視了空間因素對高??蒲袆撔滦实挠绊?,也鮮有研究考察高??蒲袆撔滦实目臻g收斂機制。 鑒于此,本文結合Malmquist 指數對高??蒲袆撔滦蔬M行動態分析,并納入經濟空間、地理空間因素,挖掘其空間分布特征,全面把握高??蒲袆撔滦实膭討B演進規律、區域差異以及收斂性特征,以期為我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發展格局的構建提供現實指導。

二、研究設計

本文選用我國境內31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作為樣本對象,時間跨度為2001—2020 年,能夠較為全面地反映出“十五”至“十三五”規劃期間的狀況,并在空間上納入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的區域范圍概述。 數據來源于各年度《中國統計年鑒》《中國教育統計年鑒》《中國教育經費統計年鑒》以及《高等學??萍冀y計資料匯編》。 具體研究設計如下:首先,構建超效率DEA-Malmquist 模型,測算各年度的高??蒲袆撔滦?,并根據核密度估計結果考察高??蒲袆撔滦实膭討B演進態勢。 其次,基于高??蒲袆撔滦实臏y算結果,通過Dagum 基尼系數及其分解法,考察區域間的空間差異。 最后,構建空間效應的β收斂和俱樂部收斂模型來驗證高??蒲袆撔滦实目臻g收斂過程。

(一)基于超效率DEA-Malmquist 的高??蒲袆撔滦蕼y算

高??蒲袆撔滦始仁歉叩冉逃l展程度的一個直接表征,也是反映高等教育活動中科學研究系統投入-產出的結果變量。 以隨機前沿生產函數為代表的參數方法只能處理單維度的科研創新情況,而以數據包絡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簡稱DEA)為主的非參數計算則能夠有效測評多維的生產效率前沿面。[16]目前學界亦已普遍使用DEA 對決策單元(Decision Making Unit,簡稱DMU)進行資源調配能力、資源使用效率等多方面能力的綜合衡量與評價。[17]然而,作為相對績效評價方法,當DMU 的資源調配能力較為接近時,傳統DEA 模型便容易產生錯誤估計。 因此,本文采用超效率DEA 模型測算高??蒲袆撔滦?,從而克服估計偏誤。 與此同時,由于傳統的DEA 模型僅僅是對同一時期的DMU 資源配置效率的靜態分析,難以實現DMU 之間的連續多期的動態對比,因此,為彌補其不足,更好地測算高??蒲袆撔滦实膭討B特征,本文采用DEA-Malmquist 指數分析方法對高??蒲袆撔滦蔬M行測算,投入-產出指標體系見表1。

表1 超效率DEA-Malmquist 下的高??蒲袆撔滦释度耄a出指標體系

其一,投入指標的選擇。 盡管高??蒲谢顒拥姆绞?、種類、過程錯綜復雜,但是,就投入角度講,高校開展科研活動所需的資源投入無非包括人力、物力和財力。 因此,本文分別選擇教學與科研人員(人力投入)、高校數(物力投入)和科研經費(財力投入)作為高??蒲袆撔滦试u價的投入指標。 由于人力投入指標中的教學與科研人員在專業技術職務上存在結構性差異,不同專業技術職務(正高、副高、中級及以下)的教學與科研人員所擁有的課題經費、實驗儀器和攻關團隊均有差異,進而影響科研創新效率,這就意味著人力投入指標存在質量差異;物力投入指標中的高校也存在結構性差異,“雙一流”建設高校在辦學條件上優于其他高校,這種由院校辦學層次不同帶來的質量差異很可能影響科研創新效率。 因此,為體現投入指標的質量與結構,本文對教學與科研人員指標進行結構化處理,正高、副高、中級及以下的教學與科研人員分別為1.5、1.2 和1[18],重新計算得到教學與科研人員的人力投入指標;“雙一流”建設高校和其他高校分別以1.5 和1 進行結構化處理[19],重新計算得到高校數的物力投入指標。

其二,產出指標的選擇。 從科研活動的主要特征上講,高??蒲袆撔滦实漠a出指標應涵蓋創新人才培養、科研成果和成果轉化等方面。 以往研究較多使用畢業生數衡量人才培養,使用學術論文、出版著作數衡量科研成果,以及使用專利授權數衡量成果轉化狀況[20],這類指標屬于規模性指標,難以突出創新人才培養、科研成果和成果轉化的質量。 鑒于此,本文以優秀博士畢業生數衡量創新人才培養,并在反映科研成果和成果轉化的規模性指標的基礎上,分別引入高被引與熱點文獻、國家三大獎、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和技術轉讓收入。 對質量產出指標的引入主要有以下考量:第一,博士作為高層次培養人才,其較強的專業知識能夠深入參與科研過程,推動科研活動的開展,而優秀博士畢業生就意味著其畢業設計具有創新性,反映的是科研創新的質量;第二,與學術論文、出版著作等規模性產出指標相比,高被引與熱點文獻更能夠體現高校在基礎研究上的原創性創新;第三,國家三大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是我國科研活動中最具含金量的獎項,代表著國家的科研實力,是科研創新產出能否對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最佳表征,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則代表著科研創新活動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程度;第四,科研創新活動的價值依歸是成果轉化,而技術轉讓收入是科研成果應用于工業生產活動的直接表征,如果科研成果無法通過技術轉讓產生社會效益,那么科研創新活動就會變成“無源之水”。

(二)Dagum 基尼系數測算與分解

一般來說,基尼系數(Gini Coefficient)和泰爾指數(Theil Index)常用于衡量人們或者地區間收入差異狀況。 隨著研究拓展,這些方法已被廣泛用于刻畫教育平等或公平問題。[21]盡管傳統基尼系數和泰爾指數能夠反映區域教育發展失衡程度,但無法有效解決區域教育發展失衡的來源問題。 Dagum[22]提出的基尼系數及子群分解方法,能有效克服傳統基尼系數和泰爾指數等指標帶來的子樣本分布、交叉重疊和區域差異問題。 據此,本文構建Dagum 基尼系數,從整體刻畫高??蒲袆撔滦实膮^域差異,Dagum 基尼系數值越大,則意味著高??蒲袆撔滦实膮^域發展越不平衡。 其計算公式為:

式(1) 中,k為總的區域個數,i和r表示區域內的省份序號,nj和nh分別表示j和h區域內的省份個數,y代表的是高??蒲袆撔滦?,n為總的省份個數,本文為31,ˉy為高??蒲袆撔滦实木?。 Dagum基尼系數分解的思路是:將總的基尼系數分解為區域內差異Gw、區域間差異Gnb和超變密度Gt。 三者之間的關系滿足G=Gw+Gnb+Gt。

(三)空間收斂機制

收斂概念最早由Barro 和Sala-i-Martin 提出,分為σ收斂和β收斂。[23]σ收斂采用標準差、變異系數等指標進行衡量,用來描述差距縮小的趨勢,是一種絕對收斂狀態,難以區分區域間的資源稟賦差異。β收斂則來源于新古典經濟學中的經濟趨同理論,包括絕對β收斂與條件β收斂,Baumol 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俱樂部收斂”[24],認為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收斂水平,呈現出俱樂部特征。 在本文語境中,由于地方政府之間存在策略模仿的標尺競爭,β收斂意指高??蒲袆撔滦瘦^低的地區相比于高??蒲袆撔滦瘦^高的地區具有更快的增長速度,不同地區內高??蒲袆撔滦实脑鲩L率與其初始水平呈負相關;那么,根據不同地區的β收斂水平則能夠考察其俱樂部特征,即是否存在俱樂部收斂。 絕對β收斂是指在科研資源投入水平等完全相同的情況下,不同地區的高??蒲袆撔滦孰S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收斂至穩態水平;而條件β收斂模型則承認區域間的資源稟賦差異。 考慮到我國區域間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差異,本文根據Galor[25]的檢驗思路,增添地方財政支出分權(FDexp)、城鎮化率(cityratio)、財政供養人口(pop)、地區人均GDP(prGDP)和每十萬人口大學生數(student)作為控制變量,構建條件β收斂模型檢驗高??蒲袆撔滦实目臻g收斂過程,表達式為:

式(2)中,i為省域,t為樣本年份。yt+1為第i個省域在第t+1 期的高??蒲袆撔滦首兓?,采用對數差分計算的高??蒲袆撔滦实脑鲩L率來表示。 lnUESRIit表示第i個省域在第t期的高??蒲袆撔滦?。α為截距項;β為收斂系數,若β <0,且通過顯著性水平檢驗,則表明不同地區的高??蒲袆撔滦蚀嬖谑諗啃?,反之則為發散性。Controlsit為一組控制變量,γ為系數向量。ρ和δ為空間效應系數;ωij為空間權重矩陣,表示省域i與省域j之間的空間關系;由于我國東、中、西部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呈現非均衡狀態,各省域有著明顯的階梯性劃分,使得地理距離的設定與我國國情不相適應,容易割裂省域間的實際空間聯系,因而本文舍棄地理距離空間權重矩陣,將地理相鄰空間權重矩陣(WN) 與經濟距離空間權重矩陣(WE)設置為核心矩陣進行參數估計。νt表示時間固定效應;μi表示省域固定效應;εit為隨機擾動項。

三、實證結果與分析討論

(一)高??蒲袆撔滦实奶卣髅枋雠c動態演進

1.高??蒲袆撔滦实恼w特征

高??蒲袆撔滦实臏y算結果如圖1 所示。 時間維度來看,從“十五”至“十二五”期間,盡管略有波動,但四大地區高??蒲袆撔滦试谡w上均呈現上升趨勢。 而到“十三五”期間,除了西部地區之外,其他地區的高??蒲袆撔滦手刀汲霈F嚴重滑坡。 可能的原因是,高等教育規模擴招后,地方政府提高了包括科研經費在內的高等教育財政投入,在一段時間內快速推動高??蒲挟a出的提高,但是,當高等教育發展的后發外生優勢、規模效應逐漸喪失,地方政府競爭下的區域高等教育發展不可避免陷入高投入、低效益的“規模陷阱”,抑制了高??蒲袆撔滦实某掷m提高。 表面上看,“十五”至“十二五”期間,高??蒲袆撔滦试鲩L非???,但是這種快速增長是以規模投入為主、技術進步相對不足、治理效能低下為內核的,然而,“粗放型”的資源投入并不能為高??蒲袆撔聨碇苯有б?,它掩蓋了我國區域高等教育發展的結構扭曲和空間錯配問題,保證資源合理利用才是推動高??蒲袆撔赂哔|量發展的關鍵所在。

圖1 “十五”至“十三五”時期高??蒲袆撔滦实恼w態勢

2.基于Malmquist 指數的高??蒲袆撔滦蕜討B分析

為進一步分析高??蒲袆撔滦实哪甓茸兓厔?,采用Malmquist 指數測算2001—2020 年高??萍紕撔碌膭討B效率,結果如表2 所示。 從整體上看,盡管全要素生產率(TFP)呈現上升趨勢,并在“十二五”期間達到1.003 的有效增長,但受規模效率變動的影響,2001—2020 年高??蒲袆撔碌娜厣a率指數的均值僅為0.989,總體下降了1.1%。 隨著高等教育規模效應的逐漸喪失,科研投入的邊際產出正在下降,說明今后技術進步對于提高高??蒲袆撔滦势鹬鲗ё饔?,推動技術進步才能從根本上提升我國科研創新效率。 四大區域中只有西部地區仍能夠通過規模效率變動(SEC)進而提高綜合技術效率,其他區域均已達到規模效應拐點;而在各區域內只有吉林、江蘇、浙江、甘肅四個省域的全要素生產率指數是增長的,其他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全要素生產率指數都處于下降狀態。 從Malmquist 指數分解可知,純技術效率的提高是今后各區域越過規模效應拐點,實現高??蒲袆撔滦食掷m增長的主導因素。 這也進一步驗證了技術提升對于高??蒲袆撔滦实闹匾?。

表2 2001—2020 年不同地區高??蒲袆撔翸almquist 生產率指數及其分解

表3 2001—2020 年不同時期高??蒲袆撔翸almquist 生產率指數及其分解

進一步地講,綜合技術效率(TEC)在2001—2020 年期間總體上呈現震蕩升降的趨勢。 比如,伴隨著規模效率變動從“十一五”規劃期間的1.001 降至“十三五”規劃期間的0.997,綜合技術效率從2016 年的0.977 上升到2019 年的1.011,增長率為3.4%,究其原因主要是純技術效率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進而影響綜合技術效率的變動,意味著高??蒲袆撔滦实奶岣唛_始從“投入規模拉動”轉向“治理質量拉動”。在比較綜合技術效率與純技術效率的變動趨勢后,發現兩者軌跡接近,表明純技術效率可以作為評價高??蒲袆撔滦适欠裼行У年P鍵指標。 技術進步效率(TC)在2001—2020 年的平均值為0.991,意味著技術進步效率仍未能有效地促進高??蒲袆撔滦实奶岣?,但是,在總體上,技術進步效率呈現震蕩上升趨勢,從2000 年的0.957 上升到2020 年的0.975,增長率為1.8%,表明高??蒲袆撔禄顒拥摹巴度?產出”效應正在改善,需要持續通過技術進步提高高??蒲袆撔滦?。

3.動態演進

本文采用核密度估計分析高??蒲袆撔滦实目臻g動態演進態勢,揭示高??蒲袆撔滦试趨^域間的分布位置、分布形態、空間延展性以及極化趨勢等特征,結果如圖2 所示。

圖2 高??蒲袆撔滦实暮嗣芏裙烙?/p>

從分布位置上看,四大地區的高??蒲袆撔滦拭芏确植记€的中心均出現逐漸右移的情況,表明高??蒲袆撔滦食尸F上升趨勢。 其中,西部地區高??蒲袆撔滦时3殖D攴€定上升,但東、中部以及東北地區都出現局部波動現象,且在“十三五”規劃期間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左移現象,意味著這三個地區都出現下滑趨勢。 從分布形態來看,四大地區的高??蒲袆撔滦什町惓尸F先擴大后縮小的趨勢。 具體而言,各區域高??蒲袆撔滦史植嫉牟ǚ宄省吧仙陆怠椒€”的趨勢,且主峰的寬度逐步收縮,這說明高??蒲袆撔滦试诳疾炱趦鹊膮^域差異性具有縮小的跡象。 東、中部和東北地區的高??蒲袆撔滦什町愖兓尸F縮小趨勢,而西部地區高??蒲袆撔滦史植记€的主峰峰值呈現逐年上升趨勢,表明地區內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差距在逐漸擴大。

從空間延展性看,東、西部地區高??蒲袆撔滦实目臻g分布都出現了向右拖尾的現象,原因在于東部和西部地區內存在高??蒲袆撔滦省皹O點”,比如東部的北京和江蘇、西部的陜西和四川等高等教育發展“強省”;然而,隨著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的實施,區域間高??蒲袆撔滦实牟罹嗾谶M一步減小。 從極化現象上看,四大地區的高??蒲袆撔滦史植级即嬖跇O化趨勢,且出現不同程度的多峰極化,這說明區域內的高??蒲袆撔滦什罹嘁廊淮嬖?,但在“十三五”規劃期間,極化趨勢從開始的十分明顯逐漸回歸到單主峰態勢,表明區域內的高??蒲袆撔滦手饾u呈現均衡發展。

(二)高??蒲袆撔滦实膮^域差異與分解

1.總體差異

圖3 展示了高??蒲袆撔滦实目傮w基尼系數及四大地區的區內、區間基尼系數走勢。 考察期內,高??蒲袆撔滦实目傮w基尼系數值呈現反復升降,但在整體上趨于上升的態勢。 具體來看,總體基尼系數由2001 年的最小值0.066 增長到2002 年0.098,表明地區差異在迅速擴大。 隨后2003 年又降到0.071,之后在較長的時間之內,總體基尼系數值的變動保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范圍內波動,漲跌浮動不超過35%。 但2017 年總體基尼系數迅速增長到0.099,增長率為43.5%,并且在2020 年達到最大值0.118。 這意味著高??蒲袆撔滦实膮^域差異愈發明顯,由資源稟賦、區位和制度等差異帶來的地區高等教育非均衡發展的空間格局呈現擴大趨勢。

圖3 高??蒲袆撔滦实目傮w與區內、區間基尼系數走勢

2.區域內差異

從圖3 中可以看出,高??蒲袆撔滦实膮^域內差異具有明顯的空間異質性。 從演進態勢來看,東部和中部地區的高??蒲袆撔滦什町惷黠@要大于西部和東北地區,且呈現大幅上升的趨勢;反觀西部、東北地區基尼系數值在波動變化中呈現下降趨勢,區域內高??蒲袆撔滦示哂小白汾s效應”。

具體來看,東部地區的高??蒲袆撔滦驶嵯禂翟?013 年之后開始出現大幅度上升,凸顯區域內部的非均衡態勢。 究其原因,高??蒲袆撔滦适艿降胤浇洕l展水平的制約,區域內不同省市在科研人力資本水平、科研經費投入等方面的差異造就了其高??蒲袆撔滦什罹嗟某掷m擴大。 例如,2020年,北京高校的科研經費投入是河北高校的8 倍之多;同時,人力資本投入是天津的3 倍。 地方政府只有為高校提供充足的科研經費,才能促進當地高校的科研創新發展,而財力相對有限的地方政府無法提供高??蒲械幕颈U?,導致高??蒲袆撔滦实膮^域差異問題愈發嚴重。 然而,得益于近年來國家對于西部地區高等教育專項資金的支持,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和“西部之光”等人才計劃彌補了西部地區資金不足和人才匱乏的劣勢,且東北振興計劃的實施提振了東北地區的整體經濟社會發展。 因此,可以發現,考察期內,西部、東北地區內科研創新效率的基尼系數波動變化較為平緩,高??蒲型度氲目傮w差異不大,區域內部高等教育發展形成相對均衡局面。

3.區域間差異

圖3 顯示,高??蒲袆撔滦实膮^域間差異特征可以從差異大小與差異走勢兩個方面加以解釋。 從差異大小上看,東部—東北、東部—中部的區域間基尼系數差異值較大,其均值為0.089 和0.083;東部—西部和中部—東北次之,均值為0.771 和0.072;中部—西部和西部—東北基尼系數差異均值為0.069、0.058,區域間差異相對較小。 從差異走勢來看,“十五”至“十二五”規劃期間,盡管區域間基尼系數值波動頻繁,但在總體上處于小幅波動,而到了“十二五”規劃期間,區域間基尼系數值都出現大幅度上升趨勢,表明區域間的高??蒲袆撔滦食尸F非均衡發展,高等教育地方化趨勢開始明顯加劇,地方政府逐漸成為內生于區域高等教育系統的推動者。

4.區域差異來源

圖4 展示了高??蒲袆撔滦实膮^域內差異、區域間差異和超變密度的貢獻率,可以看出,“十五”至“十二五”規劃期間,高??蒲袆撔滦实膮^域差異主要來源于超變密度差異,其貢獻率均值為49.13%,意味著高??蒲袆撔禄顒拥膮^域同質化發展現象突出,強調以規模投入為主的粗放式發展。 但從變化趨勢來看,以2017 年為分水嶺,超變密度差異的貢獻率總體呈現下降態勢,而區域間差異貢獻率總體呈現上升的趨勢,并在2019 年之后超過超變密度差異,表明地區間差異的逐漸擴大是值得警惕的問題。

圖4 高??蒲袆撔滦实膮^域差異貢獻率走勢

(三)高??蒲袆撔滦实目臻g效應收斂檢驗

模型適配檢驗得出空間杜賓模型(SDM)具有更好的有效性,且Hausman 檢驗在1%顯著性水平下拒絕原假設。①受篇幅限制,此處不再列出固定效應模型與隨機效應模型的Hausman 檢驗過程。 感興趣的讀者可向作者索要。因此,本文使用雙向固定效應的SDM 模型對高??蒲袆撔滦实目臻g收斂過程進行檢驗,結果如表4 所示。 模型(1)—(2)結果顯示,無論是在地理相鄰空間權重矩陣下,還是在經濟距離空間權重矩陣下,高??蒲袆撔滦实摩?收斂系數均顯著為負,這就表明,盡管我國各地經濟社會發展狀況迥異,但是高??蒲袆撔滦蚀嬖陲@著的條件β收斂過程,亦即高??蒲袆撔滦瘦^低的省份具有比高??蒲袆撔滦瘦^高省份更快的科研創新發展速度,高??蒲袆撔滦什町愃綄⑼ㄟ^空間溢出效應逐漸縮小。 通過比較β收斂系數絕對值大小可以發現,相較于經濟距離空間權重矩陣,高??蒲袆撔滦试诘乩硐噜徔臻g權重矩陣下具有更快的收斂速度。 模型(3)—(6)結果顯示,東部、中部、西部以及東北地區的條件β收斂系數均為負顯著,說明四大地區的高??蒲袆撔滦食尸F俱樂部收斂特征;結合收斂系數絕對值和空間外溢系數來看,即使區域間高??蒲袆撔禄顒拥臈l件不同,空間收斂速度也不同(東北地區>西部地區>東部地區>中部地區),但在空間溢出效應的擴散作用下,高??蒲袆撔滦嗜詴諗康礁髯缘姆€定狀態,實現“從集聚中走向均衡”。

表4 高??蒲袆撔滦实目臻g效應β 收斂檢驗與俱樂部收斂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地方財政支出分權、城鎮化率、財政供養人口、地區人均GDP 和每十萬人口大學生數對不同地區的條件β收斂過程產生了不同的影響。 第一,地方財政支出分權對高??蒲袆撔滦十a生了負面影響。 這是因為,在科研管理制度不完善情況下,地方政府的大量財政經費投入可能造成“高成本、低效益”的重復建設、資源錯配現象。 第二,城鎮化率對高??蒲袆撔滦视绊懜鞑幌嗤?,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促進了東中西部高??蒲袆撔滦氏蚋咧凳諗?,但對東北地區呈現負效應。 這說明,城市化的推進加快了人才的合作交流,進而促進高??蒲袆撔滦侍岣?,但是,東北地區作為人才流出地,城鎮化進程需要與地區自身發展相契合。 第三,鑒于科研人員是高??蒲袆撔碌闹髁?,如果政府以充足的財政預算保障科研人員生活需求,那么,高??蒲袆撔滦示湍芤愿斓乃俣认蚋咧凳諗?。 第四,地方經濟發展水平對東部、西部的高??蒲袆撔滦十a生正向影響,區域經濟發展與高??蒲袆撔滦实奶岣呋ダ采?,形成經濟與創新雙螺旋增長。 第五,高等教育規模擴張能夠促進中部和西部地區高??蒲袆撔滦氏蚋咧凳諗?,卻對東部地區和東北地區呈現負向影響。 這意味著,中西部高等教育規模效應未到拐點,規模擴張能夠促進高??蒲袆撔滦实奶岣?;然而,當東部與東北地區的規模效應越過拐點時,高??蒲袆撔滦实某掷m提高應注重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

四、研究結論與政策建議

本文借助超效率SBM 模型和Malmquist 指數測算了2001—2020 年我國31 個省域內的高??蒲袆撔滦?,并通過核密度估計、Dagum 基尼系數及其分解和空間效應收斂機制分析了高??蒲袆撔滦实膭討B演進、區域差異及其收斂性。

(一)研究結論

第一,考察期內,盡管高??蒲袆撔滦食尸F穩定的上升趨勢,但是,在總體上仍處于較低水平。 其階段性特征表現為,“十五”到“十二五”時期,當高等教育擴招帶來的規模效應開始逐漸喪失時,高??蒲袆撔滦适芤幠P首儎拥挠绊戦_始下滑;但到“十三五”時期,當高等教育規模趨于穩定時,純技術效率的變動將通過提高高等教育治理水平拉動高??蒲袆撔滦实奶岣?,支撐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第二,考察期內,盡管高??蒲袆撔滦实膮^域異質性特征明顯,但均處于效率改進階段。 東部地區的高??蒲袆撔滦首罡?,東北地區次之,之后依次為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 高??蒲袆撔滦食尸F“領跑型”“跟跑型”和“追趕型”的區域梯度格局,但隨著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的實施,該區域高??蒲袆撔滦实玫搅溯^大的提高。

第三,核密度估計顯示,高??蒲袆撔滦实牡貐^差異逐漸縮小,區域高等教育發展的協調性水平逐漸升高。 從階段性特征上看,“十五”至“十二五”期間是高??蒲袆撔滦噬仙^快、地區差異凸顯的階段,而在“十三五”時期,隨著高等教育治理能力、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的深入,高??蒲袆撔滦实牟町愖兓巡幻黠@,協調性水平較為一致,區域高等教育發展也相對均衡。

第四,Dagum 基尼系數及其分解結果顯示,考察期內,高??蒲袆撔滦实目傮w基尼系數呈現穩定的下降趨勢,空間范圍內高??蒲袆撔滦实膮^域差異正在緩慢縮??;西部地區區域內差異最大,東北地區區域內差異擴大速度最快,而中部地區的高??蒲袆撔滦始捌浒l展水平的空間差異正在改善;對差異貢獻率分析得出,高??蒲袆撔滦实恼w差異主要是由區域間差異主導的,表明高等教育地方化趨勢正在加劇,地方政府成為內生于高等教育系統的推動者。

第五,空間效應β收斂檢驗發現,區域間高??蒲袆撔滦什町惥嬖陲@著的條件β收斂過程,且兩種空間權重下的高??蒲袆撔滦蚀嬖诳臻g溢出效應,呈現出俱樂部收斂特征,由此產生的“輻射效應”在空間溢出作用下能夠帶動高??蒲袆撔滦瘦^低的弱勢地區向高值地區收斂,并降低“虹吸效應”的負面影響。

(二)政策建議

其一,優化科研管理制度環境,解放科研人員“手腳”,釋放科研創新活力。 一切宏觀都源于微觀,一切行為都源于制度。 高??蒲袆撔滦实暮暧^問題源自微觀上的各種政策扭曲,而科研主體的微觀行為都受制于歷史延續下來的政策強干預。 諸如科研經費“管得過死”、預算調劑困難,迫使科研人員無奈之下只能通過“偷”經費、課題多次申請等手段變相獲取勞動報酬,造成了學術界的一些亂象,以及課題申報過細等科研管理制度不健全往往束縛住了科研人員的手腳,制約著科研創新效率的提高。 因此,通過完善科研管理制度環境,改善科研治理的技術效率,促進高??蒲袆撔滦实奶岣?。 科研管理制度的設計應充分尊重科學規律,減少以績效為導向的課題審核、考核評價,盡可能為科研人員提供方便,培養科研人員的科研素養,提高科研人員的待遇。 同時,原創性科研創新周期長、出成果慢等客觀規律注定了越是有重大價值的基礎科研工作,研究的周期越長,若沒有持續的經費投入,研究往往被迫中斷,科研環境需要包容原創性科研的不確定性,科研制度需要調動一切資源為原創性科研提供充裕、持續的科研經費投入,使科研人員甘于、安心坐“冷板凳”。

其二,區域協調一體化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應充分發揮東部高?!皫ь^”作用,帶動高??蒲袆撔滦省皬募壑凶呦蚓狻?。 受所處區位、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再加上歷次重點大學建設政策的傾斜,我國東部高校形成高等教育資源的集聚效應,其他地區高校的科研投入水平相對較低,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高??蒲袆撔滦实摹榜R太效應”。 隨著區域協調一體化的快速推進,不同區域之間的交流聯系更加頻繁,資源要素在區域間的流動也日益明顯,一個地區的發展愈發受到周邊其他地區的影響,“先富帶動后富”逐漸成為區域協調發展的主要模式。 而且,本研究發現,高??蒲袆撔滦实目臻g效應能夠推動區域間發展實現由空間集聚到空間溢出。 因此,各級政府應推動建立有效的高?!奥撁恕?,借助多種渠道構建科研資源和成果共享機制,依托東部高校的“極點”作用促進其他地區高??蒲袆撔滦屎蛯W術競爭力的提升,利用空間溢出效應實現區域均衡發展,同時充分發揮中西部高校特色,因地制宜利用地方產業,加強校企合作以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發揮其自身的“造血”功能,突破科研創新效率的“瓶頸”。

猜你喜歡
基尼系數效率區域
提升朗讀教學效率的幾點思考
基尼系數
基尼系數
新視角下理論基尼系數的推導及內涵
分區域
全國總體基尼系數的地區特征研究
基于嚴重區域的多PCC點暫降頻次估計
跟蹤導練(一)2
“錢”、“事”脫節效率低
國家統計局首次公布10年基尼系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