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糧食觀到大食物觀的思想進程、現實挑戰與實踐路徑

2023-12-28 19:45吳圣
糧食問題研究 2023年6期
關鍵詞:糧食安全

摘要:為了更好地踐行大食物觀,對大食物觀思想的形成過程和重要意義,以及踐行大食物的基礎現狀和面臨的挑戰等進行了分析。研究發現,我國踐行大食物觀具有良好的基礎條件,但也面臨一些挑戰,特別是食物資源開發不充分、科技創新支撐引領不充足、居民食物消費結構不合理、農產品流通渠道不通暢。對此,提出縱深推進食物資源開發利用、夯實大食物觀科技支撐、加強國民營養宣傳教育、促進農產品供需對接等政策建議。

關鍵詞:大食物觀 糧食安全 食物供給

大食物觀是黨中央基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順應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把握未來食物發展新趨勢等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在《加快建設農業強國 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中強調:“解決吃飯問題,不能光盯著有限的耕地,要把思路打開,樹立大食物觀”。在人口眾多、耕地資源稀缺的國情下,大食物觀成為解決我國食物安全問題的重要途徑,是新時期我國糧食安全和食物發展的目標任務。本文回顧大食物觀思想的形成過程,總結大食物觀的進步性和重要意義,分析踐行大食物觀的基礎現狀及面臨的挑戰,最后提出踐行大食物觀的對策建議。

一、從糧食觀到大食物觀

(一)中國古代的農業與糧食觀

我國自古就有“大農業”的思想,《齊民要術》認為農業應當采取農林牧副多種經營,西漢哲學著作《淮南子》提出“水處者漁,山處者木,谷處者牧,陸處者農”關于因地制宜開發食物資源的論述,《黃帝內經》記載了“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的膳食搭配原則。然而,在“大農業”觀形成的同時,中國傳統農耕文明在戰爭多發、朝代更迭的歷史中也形成了“以糧為綱”的思想。秦統一六國后,農業逐漸由畜牧業轉為種植業,進入谷物生產的農耕時代,食物種類漸趨單一[1]。由于戰爭、農民叛亂等與農業的密切關系,古代政治家提出通過糧食實現富國強兵、掌控社會的思想[2],歷朝歷代統治者對農民格外重視,在“士農工商”排序中,農民被排在了第二位。

(二) “以糧為綱”思想的誕生

新中國成立后,基于歷史傳統和社會共識,官方明確糧食包括谷物、豆類和薯類三大類。建國初期,為了支持工業化發展,國家通過減少農業投入、壓低農產品價格、拉大工農產品比價等方式向工業提供剩余。在這種背景下,糧食的生產和供給顯得非常關鍵。1958年,毛澤東在閱讀斯大林的著作《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時提出了“工業內部,以鋼為綱,農業內部,以糧為綱,其他按比例發展”的思路。1960年,中央在轉發農業部黨組《關于全國農業工作會議的報告》中提出“以糧為綱,全面發展”的農業方針。然而,該政策在執行中逐漸偏離實際,只剩下了“以糧為綱”,兼業經營和家庭副業被打壓。建國初期由于生產力不足,由國家推動糧食生產,確保糧食供給并合理分配與消費,以維持再生產、抵御災荒、確保社會穩定,具有一定合理性[1]。然而,“以糧為綱”實施過程中忽視了其他食物發展,對農副產業、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造成了負面影響。

(三)糧食安全和食物安全的并行

建國初期的經驗教訓讓人們認識到:在重視糧食生產的同時需要發展多種經營,農林牧副漁多業并舉。改革開放之后,人們對“以糧為綱”進行了反思,號召實行“大農業”“大糧食”,充分利用山林、草地、水面、淺海等資源發展食物。改革開放后,雖然我國依然突出重視糧食生產,但多種經營已成為一種共識,農業政策實踐已轉向“大農業”的食物安全。例如,1981年中央轉發國家農委《關于積極發展農村多種經營的報告》提出實行“決不放松糧食生產,積極發展多種經營”的農業方針;1985年中央發布《關于放寬政策,加速發展水產業的指示》推動水產業發展;1988年原農業部啟動“菜籃子工程”建設,一期工程就涉及肉、蛋、奶、水產和蔬菜生產基地及良種繁育、飼料加工等服務體系建設。由于國內“糧食安全”概念與國外的“食物安全”存在差異,許多學者積極呼吁擴大糧食內涵,樹立食物安全觀念。

(四)大食物觀思想的提出與實踐

由于長時期處于糧食緊平衡狀態,我國糧食生產主要追求產量增長。2015年我國糧食實現了“十二連增”,然而卻出現糧食產量、庫存量以及進口量“三量齊增”的現象,使中央認識到我國食物供給出現了問題,即農產品供求結構失衡、資源要素配置不合理、糧食生產成本過高。同時,大豆、玉米等飼用糧的大量進口促使中央進一步關注農林牧漁協調發展。2015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樹立大農業、大食物觀念,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制定了大食物觀的具體措施,對畜牧業、漁業、林下經濟、木本油料等產業發展進行了部署。202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政協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聯組會時指出:“要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從耕地資源向整個國土資源拓展,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宜林則林,形成同市場需求相適應、同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現代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2023年,大食物觀作為宏觀政策進一步得到落實,當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專門提出“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并要求各地“分領域制定實施方案”。

二、大食物觀思想的進步性及意義

從糧食觀到食物觀再到大食物觀,是與時俱進解決我國“吃飯”問題的思路變化,與過去的糧食觀、食物觀相比,大食物觀具有很大的進步性和重要意義(詳見表1)。

(一)擴大食物營養范圍,更好滿足人類生命健康需求

大食物觀是比傳統的糧食觀和食物觀范圍更大的概念。首先,大食物觀不再局限于傳統糧食,而是包括糧食、油料、蔬菜、瓜果、畜禽、水產、微生物等所有食物,包含了人類所需的所有營養素。其次,與傳統的糧食觀和食物觀相比,大食物觀突出營養的重要性,強調更好滿足人類營養健康需求,倡導發展營養導向型農業。大食物觀還注重食物供給結構和消費結構,倡導膳食營養科學。再次,大食物觀不再局限于食物生產,而是涉及研發、生產、流通、消費等全產業鏈,以及食物獲取、攝入、轉化、利用等整個過程。這有助于打破局限于糧食生產的慣有思維,促進社會在種業、加工等各領域各環節的投資和研發,提高食物的生產和供給能力。

(二)突破耕地資源限制,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

大食物觀的食物獲取路徑不局限于有限的耕地,而是將視角擴寬到草原、森林、湖泊等整個國土資源。這些資源可以生產食物,或者通過飼料轉化為食物,或者通過影響環境系統來影響食物的獲取。相較于食物觀,大食物觀強調對食物資源進行開發,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和多樣化的食物需求,這有助于解決我國的食物安全問題。我國人多地少,難以通過有限的耕地生產出足夠國民消費的食物,必須多途徑獲取食物。當前,我國農業發展面臨資源約束趨緊、比較優勢下滑、對外依存度高等問題[3]。拓寬食物來源不僅可以緩解農業資源壓力,還可以減少大豆、玉米等農產品進口,解決我國農業對外依存度高的問題。

(三)追求更高的食物目標,不斷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當前我國已經解決了吃得飽的問題,正在向吃得好、吃得營養、吃得健康轉變。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更加注重食物的營養健康和味覺體驗,對多樣化、個性化、高品質的食物有更多的需求。大食物觀適應了人們食物消費新趨勢,它的提出及實踐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具體表現。同時,大食物觀通過食物與營養提高人們的生命和健康,其所倡導的科學膳食模式,有助于促進居民膳食結構轉型,解決食物結構不合理、“隱性饑餓”等食物消費問題。森林、草原、海洋中的許多食物營養豐富,富含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具有藥食同源的特點,有助于促進人們的健康和生活。

(四)倡導綠色的生產方式,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大食物觀倡導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更加注重生態環境保護,以實現食物的可持續性。傳統產業以勞動和資源密集為特點,對資源環境的利用強度高,這種生產方式對生態環境形成巨大壓力,是不可持續的。大食物觀將食物生產從耕地資源擴展到整個國土資源,有助于減輕對單一資源的依賴性,緩解生態環境壓力,促進食物可持續性。大食物觀注重對食物資源的開發利用,但這種開發是建立在保護的基礎上,要求同資源環境的承載力相匹配,實現人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

三、踐行大食物觀的基礎和現狀

(一)糧食安全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

糧食安全是大食物觀的基礎。我國長期以來糧食面臨緊平衡,不得不將大量耕地、財政等資源用于發展糧食生產。當前我國糧食已處于較充裕的狀態,自2015年以來糧食產量連續保持在6.5億噸以上,谷物自給率超過95%,稻谷和小麥基本完全自給。2022年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486千克,超過人均400千克的標準。糧食安全法規條例、耕地保護制度等不斷完善,形成了高水平的糧食安全保障制度體系。良好的糧食供給形勢和糧食安全保障體制為大食物觀實踐提供了堅實基礎,可以騰出更多的資源投入到糧食以外的食物生產。

(二)資源環境保護取得明顯進展

過去,我國粗放的農業生產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加強了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治理,先后啟動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還草、自然保護區建設、生態補償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經過長期的堅持和努力,我國生態環境已取得根本性轉變,根據《2022年中國國土綠化狀況公報》,2022年我國森林面積2.31億公頃,森林覆蓋率達24.02%;草地面積2.65億公頃,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50.32%。與此同時,我國生態環境保護法治化水平不斷提高,保護生態環境的理念已深入人心。

(三)產權制度改革不斷深入推進

經過多年的改革創新,我國農村土地、草原、自然資源等產權改革不斷深入,為農業資源開發提供了基礎。土地產權改革方面,截至2018年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基本完成;截至2022年已確權集體林地面積1.8億公頃,占全國林地總面積63.5%[4]。草原產權改革方面,自2015年啟動草原確權承包登記試點以來,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許多地方完成了草原確權工作。自然資源資產產權改革方面,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制度已全面實施,首批重點區域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完成登簿,所有權委托代理機制試點正深入推進。

(四)社會需求增加和投資環境改善

首先,居民收入增加推動食物消費轉型升級,對多元化食物有更多需求。隨著人們收入水平逐步提高,對肉蛋奶、果蔬和其他特色食品的需求不斷增加。2017年我國中等收入群體已超過4億人[5],他們更加追求生命價值感受,消費意愿和消費能力更強。其次,社會資本存量不斷充裕,為食物資源開發提供了要素資源。當前我國處于產能、資本過剩的時期,資本缺乏好的投資渠道和投資領域,食物資源開發是新一輪消費浪潮的領域,也是資本下鄉的重點方向。再次,農業農村道路、電力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迅速普及,農村電商、現代物流等快速發展,為食物產業發展提供了支撐。

(五)各領域食物資源開發具備一定基礎

森林資源開發方面,我國林果業、林下經濟發展迅速,蘋果、核桃、油茶、柑橘、板栗、棗等林果面積和產量世界排名首位。2019年我國林下經濟總產值超過9000億元,從業人數超過3400萬,形成了林藥、林菌、林畜、林禽等林下經濟經營模式。水資源利用方面,我國水產養殖占比逐步上升,2016-2021年水產養殖產量與水產總產量的比值從75%增加到81%,海上、灘涂、河流、湖泊、池塘、水庫等養殖得到快速普及和發展。飼草開發方面,我國自2012年開始實施“振興奶業苜蓿發展行動”,2015年開始實施糧改飼政策,經過多年發展,苜蓿、青貯玉米等優質牧草保障能力已有很大提高。設施農業方面,我國是名副其實的設施農業大國,設施農業面積超過284萬公頃,占全球設施農業總面積80%以上[6]。

四、踐行大食物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一)產業發展總體處于起步階段

雖然我國食物資源開發具備一定基礎,但與大食物觀的目標和要求相比,仍處于初步階段。森林資源開發方面,我國森林食物生產經營規模較小,產業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存在組織化水平不足、科技支撐較弱、管理較為粗放等問題。海洋資源利用方面,工廠化養殖總體處于初級階段,養殖方式以勞動密集型為主,養殖設施陳舊,循環水養殖等先進技術普及范圍小,集約化、自動化高效養殖發展不足,海洋牧場建設內容單一。飼草開發方面,優質飼草供給缺乏,難以滿足國內牛羊肉和奶類生產需求。根據農業農村部在《“十四五”全國飼草產業發展規劃》中的測算,要確保牛羊肉和奶源自給率分別保持在85%左右和70%以上的目標,需要1.2億噸以上優質飼草,缺口近5000萬噸。設施農業方面,雖然我國設施農業面積大,但存在科技創新不足、單產水平不高、產業鏈不完善、機械化水平較低等問題,設施專用蔬菜品種缺乏,高端品種依賴進口、價格昂貴。

(二)食物資源開發科技支撐不足

我國食物資源的調查、收集、評價、保存和利用存在不足,多元化食物資源開發的科技研發和產業鏈發展仍較薄弱。許多優質食物資源尚未得到開發利用,木本糧油、木本飼料、特色水果、優質牧草等新品種研發、新功能開發、種養一體化發展緩慢。動植物育種、農業設備等領域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白羽肉雞祖代、優質種牛及精液、瘦肉型種豬、設施蔬菜專用品種,以及農業智能裝備、高端農機裝備、節水灌溉設備等依賴國外進口。加工方面,我國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為2.5∶1,與發達國家3.5∶1的水平存在一定差距[7],食品加工產業存在基礎研究不足、關鍵技術“卡脖子”、智能化程度較低等問題,難以滿足產業高質量發展需求。

(三)居民食物消費結構不合理

我國居民食物消費結構不合理,營養過剩和營養缺乏并存。我國動物性產品、水果、蔬菜、奶類消費量逐年增長,但離《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推薦量還存在較大差距,水果、水產品、奶類消費偏少,食用油和鹽攝入量較多[8]。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科學研究報告(2021)》,我國居民仍然缺乏鈣、鋅、鐵、維生素A、B族維生素、維生素D、膳食纖維等部分營養素。我國營養機構設置不合理、專業人才隊伍短缺,87.7%地市級和97.5%的縣級疾控中心沒有專門的營養工作機構或人員[9]。居民的食物營養認知相對滯后,特別是中低收入人群和廣大的農村地區的居民,合理膳食消費理念亟待強化。

(四)農產品流通渠道不通暢

當前我國農產品流通還存在許多堵點卡點問題。農產品流通各環節運行主體組織化程度低,主體間利益聯結機制不完善,小農戶與大產業、大市場的對接不夠通暢。分散的農業農村形成產地“最初一公里”難題,廣闊的消費群體導致配送“最后一公里”難題。我國物流基礎設施建設不足,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相對滯后,流通成本較高。我國生鮮農產品損耗較為嚴重,其中肉類腐損率約達12%、果蔬類腐損率約達18%,與發達國家5%左右腐損率有很大差距[10]。近年來農業農村發展面臨需求不足問題,居民消費升級存在諸多困難,部分農產品存在產能過剩,好東西難以賣上好價錢。

五、踐行大食物觀的實踐路徑

踐行大食物觀,需要在糧食安全和生態環境保護兩個前提下,充分利用現代高新技術手段,向整個國土資源要食物,多途徑開發食物來源。

(一)縱深推進食物資源開發利用

盡快研究制定大食物觀規劃和實施方案,落實相關配套政策。對食物資源進行調查、統計和評價,摸清現有食物資源情況,掌握食物潛在供給能力。面向森林、草原、海洋、沙漠等國土資源,大力發展森林食品、沙漠農業、海洋牧場、設施農業等現代化農業,推動各類農業產業提質升級。發揮各地區的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例如西北地區大力發展旱作農業、沿海地區大力發展海洋漁業、西南地區大力發展綠色生態農業,形成兼具特色化差異化又相互協調的格局,整體提升我國農業效益和競爭力。

(二)夯實大食物觀的科技支撐

加強育種、高效種養、精深加工、農機裝備、信息技術等方面的科技創新。抓好可食用動植物資源的收集、保護,加強營養成分和微量營養元素研究,強化畜牧、漁業、蔬菜、木本糧油等種業創新研發。推動農機裝備、食品加工、循環種養等技術集成,推進農產品信息化建設,充分將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應用于食物資源開發中。進一步加大科技體制改革,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快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創新研發和推廣應用,提升科技創新整體效能。

(三)加強居民膳食營養宣傳教育

提高居民營養知識和素養,加強食物和營養的宣傳教育,倡導節約、營養、健康的食物消費觀。完善營養標簽標識體系,加強營養標簽知識宣傳,推廣食品包裝正面標識使用。重視家庭層面的食物安全,在國家糧食安全問題已經取得良好成效的背景下,逐步將食物安全的重心轉移到家庭和個人層面。

(四)解決好農產品的流通問題

調整優化農產品的品種結構,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食物資源開發投資,圍繞市場需求生產更多特色生態優質的農產品。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創新產銷對接模式,推動農產品流通企業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聯系與對接。加強冷鏈、倉儲等現代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物流全程標準化、信息化建設,積極發展互聯網電商,降低農產品流通成本。大力推動食物產業與旅游、教育、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促進食物產業的消費帶動。

參考文獻:

[1]劉方健.“以糧為綱”的思想淵源及其評判[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01):30-32.

[2]丁聲俊.中國古代杰出思想家的糧食經濟觀[J].糧食問題研究,2022(01):4-14.

[3]葉興慶.加入WTO以來中國農業的發展態勢與戰略性調整[J].改革,2020(05):5-24.

[4]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EB/OL].(2023-03-06)[2023-06-27].http://www.forestry.gov.cn/main/586/20230311/202006125268497.html.

[5]李慧.中國中等收入群體已超4億中等收入大軍如何“擴群”[N].光明日報,2021-08-26.

[6]楊舒.科技賦能“菜籃子”,設施農業大有可為[N].光明日報,2022-05-26(08).

[7]易紅梅.建設農業強國 推動數字技術和農業產業的深度融合[EB/OL].(2023-08-02)[2023-11-15].https://share.gmw.cn/theory/2023-08/02/content_36739291.htm.

[8]中國營養學會.中國居民膳食指南[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22.

[9]中國營養學會.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科學研究報告(2021)[R],2021.

[10]原瑞玲,翟雪玲.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的現狀、問題和政策建議[J].農村工作通訊,2022(15):19-21.

(作者單位:貴州省農業科學院現代農業發展研究所)

基金項目:貴州省農業科學院青年基金“貴州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與政策體系研究”(黔農科青年基金﹝2023﹞10號)。

作者簡介:吳圣(1989—),男,博士,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糧食安全、農業園區經濟。

猜你喜歡
糧食安全
我國的糧食安全及對策探討
我國的糧食安全及對策探討
城市化背景下的耕地保護
廣義水資源利用效率綜合評價指數的
城鎮化加速背景下河北省糧食儲備形式轉變分析
強化農田水利改革 確保糧食生產安全
農村科學儲糧與糧食安全研究
農地流轉“非糧化”及對糧食安全影響研究述評
中國農業需避免落入產業化陷阱
云南省糧食安全視角下馬鈴薯產業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