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中國糧食安全的實踐樣態與戰略意義

2023-12-28 19:45徐晶晶
糧食問題研究 2023年6期
關鍵詞:糧食安全

摘要:糧食安全事關國計民生和社會穩定,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糧食安全思想,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糧食安全論述,探討新時代中國糧食安全面臨的國際形勢與國內背景。通過兼顧糧食數量安全與質量安全;保障糧食自主安全與合作安全;統籌糧食生產安全與生態安全的實踐樣態,對新時代推進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保障我國新發展格局、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供有力保障。

關鍵詞:糧食安全 大食物觀 新安全格局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在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國際環境日益嚴峻和我國邁上民族復興新征程的時代背景下,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論述,對于確保我國糧食安全、促進高質量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新時代中國糧食安全的形成背景

新時代中國糧食安全的重要論述,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糧食安全思想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關于糧食安全論述,立足于全球糧食安全所面臨的客觀形勢,回應了我國糧食安全工作的時代關切。

(一)理論背景:新時代糧食安全觀的理論依據

新時代糧食安全觀是從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糧食安全論述出發,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糧食安全思想,由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十八大以后不斷豐富完善形成,其理論邏輯一脈相承。

1.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糧食安全論述。馬克思、恩格斯高度重視糧食生產與安全,他們的諸多著作中涉及糧食安全的論述。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食物的生產是直接生產者的生存和一切生產的首要條件”[1],認為糧食安全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必要前提。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強調:“當人們還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質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證的時候,人們就根本不能獲得解放”[2],認為糧食充足安全是人們獲得解放的重要基礎。

2.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糧食安全思想。中華民族是人類農業文明的引領者,縱觀歷史發展,歷代統治者都十分重視農業生產,將糧食作為重要的國家物資,擺在治國安邦的最重要位置。從糧食生產角度,孔子要求統治者“使民以時”,荀子認為圣王之道應該順天時得地利,做到“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谷不絕,而百姓有余食也?!薄豆茏印氛J為:“不生粟之國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充分重視糧食生產和儲備的重要性。

3.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家糧食安全論述。黨的十八大以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認識到糧食安全是國家總體安全的重要內容和基礎,始終把解決好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提出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為核心戰略思想的新時代糧食安全觀。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推動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可控,不斷提高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家糧食安全論述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有重要意義,是對新時代如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有力回應。

(二)國際背景:全球糧食安全面臨的客觀形勢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糧食安全問題越來越成為一個全球性問題,深刻地影響著世界各國經濟政治局勢。全球變暖極端天氣的頻發、突發的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國際糧食產業鏈風險的增加都是全球糧食安全所面臨的客觀形勢。

1. 氣候變化為糧食生產帶來壓力。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農業生產仍無法擺脫靠天吃飯的局面,自然因素仍然是誘發世界糧食危機的直接原因。全球變暖是不爭的事實,氣候變化引起的氣象災害頻率越來越高,降水的區域性和季節性更加不均勻,農業生產的不穩定性增加,給全球糧食生產帶來更多的風險和挑戰。中國氣象局首席氣象專家毛留喜認為,“十四五”時期,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總體弊大于利。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和近幾年頻繁出現的極端天氣對糧食生產產生較大影響。

2. 突發公共事件影響國際糧食貿易。俄烏沖突等國際重大突發公共事件,對全球糧食生產、流通和消費產生消極影響。在生產環節,重大突發公共事件限制了勞動力和農資的投入,直接對糧食的生產環節產生了制約;在消費環節,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的爆發往往會導致居民收入水平的下降和糧食價格的上漲,削弱了人們的糧食購買和消費能力;在流通環節,重大突發公共事件可能導致國內糧食運輸受阻,以及國際貿易中斷,阻礙了糧食生產和需求的有效對接,加劇糧食危機爆發的風險。

3. 國際糧食產業鏈風險持續增加。面對糧食消費需求剛性增長、資源環境承載力約束以及糧食生產成本提高的現狀,中國糧食進口需求不斷擴大,國際糧食產業鏈的穩定性成為影響我國糧食安全的重要因素。國際糧食產業鏈受到地緣政治、自然災害和貿易政策等多種因素影響,在中美持續貿易戰、新冠疫情和俄烏沖突的復雜國際背景下,國際糧食產業鏈風險持續增加,我國需要提升對進口糧食的自主管控能力,積極主動參與國際糧食安全治理,降低國際糧食供給輸入性風險,全方位保障中國糧食安全可持續發展。

(三)國內背景:我國糧食安全面臨的現實困境

從規模和數量上看我國是世界農業大國,但從效率和質量層面來看農業大國與農業強國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距,我國農業現代化短板突出。大國小農的分散經營格局,生產要素向城市單向流動,餐飲浪費和糧食產后損失都是我國糧食安全面臨的現實困境。

1. 大國小農的分散經營格局困境。中國大國小農的分散經營格局可以追溯到鐵犁牛耕時期,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在中國擁有著悠久的歷史,1978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從組織形態和經營模式上再次使得小農成為我國最基本的農業生產經營單位。新時期農業全球化競爭的大環境下,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業生產經營格局對于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社會和諧穩定起到積極作用,但一定程度上成為我國邁向農業強國的制約因素。細碎化的土地生產經營,使得我國糧食生產難以形成規模效益。小農生產缺乏自我發展能力,大多以短期獲利為前提,以提高產量為目標,在農業生產方面科學技術的投入動力不足,小生產與大市場之間存在矛盾,一定程度上使得我國糧食產品國際競爭力不足。

2. 生產要素向城市單向流動加速。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一個民族內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業勞動同農業勞動的分離,從而也引起城鄉的分離和城鄉利益的對立?!盵3]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城市和農村經濟社會面貌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城鄉關系不斷調整,城鄉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但從現實來看,受到城鄉收入差距較大、城鄉資源配置的不協調、城鄉治理體制的差別化等因素的影響,土地、人才、技術、資金等要素更多地呈現出向城市“單向”流動的趨勢。城鄉發展不平衡使得鄉村社會糧食生產潛力難以得到充分發揮。

3. 餐飲浪費和糧食產后損失嚴重。糧食安全事關人類生存,節糧減損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節約糧食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溫飽問題得到逐步解決,城鄉居民食物消費結構不斷升級,餐飲浪費現象開始抬頭,“大胃王”“吃播”等不良社會風氣扭曲餐飲文化,造成“舌尖上的浪費”。除了餐飲環節的浪費外,在糧食存儲、流通、加工環節也存在著大量的糧食損耗。依靠科技創新、健全監管體系,實現糧食全鏈條減少損失對于保障糧食安全、保護資源環境和促進公共健康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二、新時代中國糧食安全的實踐樣態

堅持人民至上,兼顧糧食的數量安全與質量安全;堅持自立自信,保障糧食的自主安全與合作安全,堅持胸懷天下,統籌糧食的生產安全與生態安全,是新時代保障糧食安全的必然選擇。

(一)堅持人民至上,兼顧數量安全與質量安全

糧食安全是重要的民生問題,需要堅持人民至上的原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樹立大食物觀,從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發,掌握人民群眾食物結構變化趨勢,在確保糧食供給的同時,保障肉類、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各類食物有效供給,缺了哪樣也不行?!盵4]大食物觀既指食物的數量眾多、來源廣泛、種類繁多,又指食物品質優良、營養健康、綠色環保,從數量和質量兩個基本維度展開,構建多元化的食物生產結構,做好食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滿足人民多樣化食物消費結構。

1. 糧食安全從數量安全維度來看,是以糧食生產數量為追求目標,以谷物生產為重點內容,以解決人民“吃飽飯”為核心任務。糧食安全不僅強調產量也強調產能,糧食生產數量的提高需要具備豐富的糧食生產資源、高產的糧食生產技術的推廣、配套的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農民種糧積極性的提高來保障糧食綜合生產能力。1949—2022年,我國糧食總產量從1.13億噸增長到6.87億噸,自2013年以來,我國糧食產量一直保持在6億噸以上,糧食生產與供應數量持續增長,糧食安全保障能力持續提升。中國用全球9%的耕地和6%的淡水資源,貢獻了世界25%的糧食產量,為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零饑餓”目標,作出了重要貢獻。

2. 糧食安全從質量安全維度來看,是以糧食生產質量為追求目標,推動食物系統向營養健康轉型為重點內容,保障人民“吃好飯”為核心任務。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健康觀念的養成,人們所需要的食物類別更加豐富、食物結構更加優化、食物品質更加優良。踐行大食物觀就要回應民眾的營養需求,提供安全有保障、質量有標準、產品有標識的優質食物。大食物觀反映著中國居民膳食消費水平正在由溫飽向全面小康轉變,人們的食物消費理念從“吃得飽”向“吃得健康”轉變,實現了食物安全與營養健康的有效結合。大食物觀進一步拓寬了糧食安全邊界,為我國農業發展轉型指明了新方向,為構建新時代國家食物安全體系開辟了新的戰略路徑。

(二)堅持胸懷天下,保障自主安全與合作安全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糧食安全水平不斷提高,以低于世界人均水平的水土資源保障了高于世界人均水平的食物消費能力。中國糧食安全取得的成就,一方面歸功于中國聚焦科技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國內糧食自主生產能力不斷提升,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中國平衡利用好國內國際糧食市場,加強全球糧食安全治理能力建設?!皥猿中貞烟煜隆笔侵袊伯a黨的重要歷史經驗之一,中國在保障國內糧食自主安全的同時,致力于實現全球糧食安全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糧食在生產與消費過程中自主安全與合作安全的統一。

1. 聚焦科技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鞏固糧食自主安全支撐力?!稗r業的出路在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的關鍵在科技進步和創新”[5]農業科技進步是糧食持續增產和農業提質增效的有效保障。種優則糧豐,提高我國糧食的單產水平,需要加大對優質種子的科技研發力度。攻關保障糧食安全的關鍵核心技術,培育出高產、優質、綠色的優異品種,讓老百姓的飯碗端更營養健康??萍紕撔履軌蛸x能農業生產要素,提升農業生產工具的智能化水平,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農業科技的進步能夠為我國糧食安全打下堅實基礎。小農分散經營是我國農業生產經營的基本形式,擴大農業科技成果應用范圍需要加大農業服務體系,加大農機購置和應用補貼力度,打通科技進村入戶的“最后一公里”。

2. 平衡利用好國際國內糧食市場,把握糧食合作安全主動權。中國糧食安全與世界糧食安全緊密相連,世界糧食安全面臨的多重挑戰將內化為中國糧食安全治理挑戰,國際市場風險波動的持續加劇對我國糧食安全保障提出更高要求。加強糧食生產能力建設,夯實糧食產能基礎的同時,拓寬糧食進口來源渠道,促進糧食進口來源、渠道和結構的多元化,增強糧食供應鏈韌性。積極展示開放和合作的負責任大國形象,以推動國際糧食安全治理為抓手,攜手應對日趨嚴峻的糧食危機。以提升糧食供給保障能力為底線目標,以增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為基礎目標,以強化可持續發展能力為發展目標,切實提高中國糧食供給保障能力,共同實現全球糧食可持續發展目標,是我國大國責任與擔當的體現。

(三)堅持系統觀念,統籌生產安全與生態安全

糧食生產安全與生態安全相輔相成,生產安全理念蘊含著綠色可持續的生態理念,生態安全又為糧食高質量生產提供生態保障,二者統一于人們不斷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必須堅持系統觀念。萬事萬物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聯系的、全面系統的、發展變化的觀點觀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發展規律?!盵6]新時期保障糧食安全,從系統工程和全局角度統籌生產安全與生態安全提供了科學思想方法。

1. 生產安全理念蘊含著綠色可持續的生態理念?!熬G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理念,認為“綠水青山”本身蘊含著巨大的自然價值,科學合理的開發能夠使其轉化為“金山銀山”,使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生產力超越了傳統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的二元對立狀態。秉持生產安全理念,促進生產力發展的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美好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有機統一,是保障中國糧食生產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社會主義生產能夠以人民為中心,尊重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用綠水青山作為生產安全理念來發展經濟,提升糧食生產過程中的生態效率,以綠色產品和綠色環境贏得金山銀山。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產品和美好生活的需求,在經濟發展中保護自然環境,在保護自然環境中發展經濟,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2. 生態安全為糧食高質量生產提供著生態保障。糧食安全的關鍵在于糧食產量的有效供給,糧食產量受到耕地數量和耕地質量的影響。耕地資源作為糧食生產不可替代的載體,是農業生產的根本保障,也是維護生態系統平衡的重要基礎。生態環境污染導致的食品安全事件凸顯了糧食產業綠色生產的重要性,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糧食及重要農產品長期穩定安全供給,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提升糧食生產環境的健康水平,需要建立耕地分級保護機制,依據資源環境承載力,科學地優化糧食生產布局。深化農業科技創新,探索節肥節水新路徑,形成可復制的耕地質量提升模式,全面增強單位耕地的糧食產出能力。降低糧食在收獲、加工、流通、儲藏、消費過程中的折損率,引導居民建立合理的營養膳食結構,倡導社會形成節約糧食的社會風氣,提高糧食的有效利用率。

三、新時代中國糧食安全的戰略意義

新時代中國糧食安全論述全面回答了糧食安全戰略與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糧食安全問題和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糧食安全問題與美麗鄉村建設之間的關系。

(一)堅持大食物觀,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形勢需要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樹立大食物觀,發展設施農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大食物觀是在新的歷史時期面對農業生產成本上漲、水土資源約束加劇,人們消費需求提升、飲食結構變化,國際形勢多變、貿易壁壘加劇等問題,而做出的具有多樣性和可持續性的糧食發展戰略布局,是黨中央對傳統糧食安全觀的發展和完善。

1. 大食物觀同市場需求相適應,全方位開發食物資源,將食物供給從“糧食”拓展到“食物”。食物供給不僅包括小麥、稻米和玉米等谷物糧食供給,還需要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保障肉類、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各類食物有效供給,在保障糧食產量增收的同時豐富食物品種,提升食物品質,實現各類食物的供求平衡。大食物觀體現了糧食安全從保障人們溫飽的基本需求向保障全體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轉變,體現了國家農業發展目標從側重糧食數量安全向糧食數量安全、質量提升、營養健康、生態環保、可持續發展等多元目標轉變,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形勢需要。

2. 大食物觀同環境承載力相匹配,多途徑拓寬生產空間,將生產資源路徑從“耕地資源”拓展到“整個國土資源”。中國地域廣闊、地勢復雜,平原、盆地、丘陵、山地、高原交錯分布,自然資源多樣性為塑造“大食物觀”奠定了客觀基礎。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樹立大食物觀,加快構建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植物動物微生物并舉的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分領域制定實施方案?!盵7]大食物觀突破了食物主要來源于耕地的傳統農業思維模式,將有限的耕地資源拓展到廣闊的山林湖海上,結合環境承載力深度挖掘食物開發潛力,全方位利用國土資源,因地制宜“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宜林則林”[8]。

(二)維護國家安全,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的時代訴求

“國家安全是民族復興的根基,社會穩定是國家強盛的前提”,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解決好人民吃得飽、吃得好的糧食安全問題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農業發展的經濟問題,而且是一個事關國家整體安全的政治問題。糧食安全成為國家整體安全重要組成部分,是十八大以來我們黨理論與實踐創新的重要成果之一。

1. 健全國家糧食安全體系,增強維護國家糧食安全能力。在體制機制上,壓實各級政府的政治責任,增強維護國家糧食安全能力。從田園到餐桌糧食系統涵蓋了多個環節,涉及了數量安全、營養保障、資源環境等重大命題,需要農業生產、國土資源、科技創新、商務合作、衛生健康等多個部門協調推進,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健全國家糧食安全體系。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確保國家食物安全需要國內國際雙向發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妥善處理國際貿易與我國糧食安全之間的關系,提升糧食安全國際治理和制度創新的話語權,營造健康的外部市場環境。

2. 建設現代化糧食生產體系,構建糧食安全新發展格局。在科技支撐上,農業科技創新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支撐。提高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產業化、裝備化水平,利用新技術提高糧食生產率,延伸產業鏈,提升糧食在烘干倉儲、冷鏈保鮮等方面的科技水平,推動糧食生產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在種業發展上,推動種業振興,打造糧食生產芯片,加大對種業研發和創新的支持力度,提升種業科研創新成果轉化效率,“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在糧食供應鏈上,推動種子、化肥、農藥、農業機械、農業科技人才等農業生產要素的跨區域流動,優化區域農業資源配比。加快農產品跨區域調運和儲備效率,形成安全、高效、可持續的現代化糧食供應體系,筑牢國內糧食穩產保供根基,構建糧食安全新發展格局。

(三)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應有之義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自然界同勞動一樣也是使用價值的源泉”。主張人類應該在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基礎上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崩砬寮Z食安全與美麗鄉村建設的內在聯系,對于新發展階段鄉村生態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1. 傳承優秀農耕文明,彰顯糧食生產的綠色發展理念。中國是農業古國,幾千年精耕細作的傳統農耕文化中蘊含著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樸素農業綠色發展理念。傳統農耕文明強調農業生產與自然生態的和諧統一,為確保糧食收成,農業生產講求“天時”“地利”,順應四時變化,農民需“以時入山林”,統治者需“以時使民”。同時重視生態平衡,《孟子》中提到“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合理有序地開發自然資源,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糧食生產的綠色發展理念深嵌在傳統農耕文化內涵之中,新時期筑牢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底線,全方位保障食物的有效供給,需要傳承優秀農耕文明。

2. 保護鄉村生態環境,提升糧食生產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農業的底色是綠色,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主戰場。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僅包括對糧食數量與質量安全的需要,還包括對優質生態產品與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實現糧食生產的高質量發展,要協調糧食產業發展與鄉村生態保護之間的關系,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們對于優質、綠色、營養的農產品需求不斷提升,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保護鄉村生態環境,實現糧食生產的綠色轉型,保障糧食品質安全的同時實現糧食生產的可持續發展,是新時期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現實需求。

參考文獻:

[1]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715.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7.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0.

[4]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推動社會保障事業高質量發展上持續用力[N].人民日報,2022-03-07(01).

[5]習近平關于國家糧食安全論述摘編[M].北京: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2023:43.

[6]高舉中共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0.

[7]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4.

[8]習近平關于國家糧食安全論述摘編[M].北京: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2023:88.

(作者單位:中共郎溪縣委黨校)

基金項目:2023年度宣城市黨校系統課題“習近平糧食安全重要論述的理論淵源、科學內涵與價值意蘊”(XCDXQT2301)。

作者簡介:徐晶晶(1993-),女,安徽宣城人,中共郎溪縣委黨校助理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鄉村文化。

猜你喜歡
糧食安全
我國的糧食安全及對策探討
我國的糧食安全及對策探討
城市化背景下的耕地保護
廣義水資源利用效率綜合評價指數的
城鎮化加速背景下河北省糧食儲備形式轉變分析
強化農田水利改革 確保糧食生產安全
農村科學儲糧與糧食安全研究
農地流轉“非糧化”及對糧食安全影響研究述評
中國農業需避免落入產業化陷阱
云南省糧食安全視角下馬鈴薯產業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