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念性博物館空間敘事設計研究以柏林猶太人博物館為例

2023-12-29 08:19易西多王樅聰武漢理工大學
湖北美術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紀念性觀賞者猶太人

易西多 王樅聰 | 武漢理工大學

2005年12月15日,在德國首都柏林引來世界建筑界的極大關注:柏林猶太人博物館正式對外開展。這座外形獨特的建筑在方案公布之日起就引起學界的廣泛興趣,彎曲折行的建筑軀體與一道道宛若皸裂傷口的開窗形式以及炫目而冷酷的金屬表皮都足以吸引受眾。這座被稱之為“濃縮著生命痛苦和煩惱”的稀世作品在總占地僅3000m2的狹小空間中折行,其大量使用的虛實并行的線性形象而成為設計的標志性特色為世人矚目。柏林猶太人博物館以卓越的空間敘事功能向世人“講述”了二戰中猶太人的悲慘命運,激發了人們對未來的思考。

一、柏林猶太人博物館的敘事結構模式分析

歷史事件、歷史人物通常被視為空間敘事語料庫的重要素材,而如何在空間、時間維度運用敘事語料庫則需要明確的敘事結構模式。本文將以柏林猶太人博物館為典型研究案例,分別從線性敘事結構和并置敘事結構兩個維度進行分析。

1.柏林猶太人博物館的線性敘事結構

柏林猶太人博物館的線性結構敘事是以時間維度為橫軸,空間場景的線性線索引導著觀賞者參觀瀏覽。在博物館敘事體驗過程中,設計師以線性敘事結構為基準,規劃好相應的場景和展覽區,觀賞者依據導視系統進行沉浸式體驗(圖1)。柏林猶太人博物館的線性敘事結構設計主要溯源自文學敘事理念,這種敘事方式在紀念性博物館空間敘事表達設計中應用的較為廣泛。

柏林猶太人博物館的線性敘事方式可與展覽區展示作品的內容相耦合,采用“閱讀式”的參觀模式,使觀賞者追溯時間線索和二戰歷史脈絡,逐步感受設計師植入的故事情節。在入口處,柏林猶太人博物館共有三種路徑供觀賞者選擇,分別為死亡、流亡和共存,代表了猶太人在二戰歷史環境下的不同命運。參觀路徑以時間變遷為線索,通過搭建多元化的敘事場景,向世人講述猶太人從面臨災難到最終如何得到救贖的故事。柏林猶太人博物館的線性敘事結構共涵蓋了情節的邏輯性、空間結構的連續、時間的戲劇化處理方式。據此,本文將基于這三個維度進行詳述。

第一,情節的邏輯性。從空間敘事理論視角出發,紀念性博物館情節的邏輯性通常包括時間邏輯以及因果邏輯。對于柏林猶太人博物館而言,線性敘事結構對敘事展示內容的選擇有明確要求?!傲魍鲋S”與“死亡之軸”的敘事材料陳述客觀事件,并且事件陳述具有一定的時間邏輯或者因果邏輯。例如,二戰中受到迫害的猶太人如何逐步從流亡之路走向了死亡之路,設計師按照時間順序先后展示了猶太人逃亡、死難或者艱難共存,敘事情節鋪以微弱的光線表達絕望與無助。

第二,空間結構的連續。對于紀念性博物館空間敘事設計而言,線性敘事參觀路徑通常會借鑒文學古典敘事手法,也被稱為“開始”“高潮”“結尾”貫通式的敘事手法,有助于闡明事件本身的時間邏輯關系。除柏林猶太人博物館三條主軸線之外,博物館內還設計了一條“筆直的路徑”。設計師李伯斯金將其定位為“虛空間”,設計靈感來源于猶太民族在二戰中自由被慘遭剝奪的一系列歷史事件,按照起承轉合的設計手法演繹歷史事件的時間序列??臻g結構的連續包括整體性、秩序性、立體性要求。柏林猶太人博物館的場景不僅依據敘事邏輯構建空間場所精神,線性結構的空間序列也不只是落腳于同一平面維度,而是采用多種層級關系形成豐富的視覺效果。

第三,時間的戲劇化處理方式。在線性敘事結構設計中,時間的戲劇化處理通常以顛覆事件發生順序,或者以超出人們意料的展覽順序出現。正常的時間維度是順序,戲劇化處理方式包括倒敘、插敘、獨白。柏林猶太人博物館的入口則是當紀念性博物館的線性敘事參觀路徑與觀賞者的慣性思維發生“碰撞”時,更能給觀賞者帶來視覺沖擊力和精神感悟,以此實現對敘事主題的烘托。柏林猶太人博物館的地下一層岔口分別有流亡、死亡、延續三種路徑供觀賞者選擇,觀賞者可以“打破”事件發生順序,以非線性時間維度組織參觀流線。在岔口植入的時間的戲劇化處理方式使柏林猶太人博物館更具有震撼力。

2.柏林猶太人博物館的并置敘事結構

19世紀后期,線性敘事結構并不能滿足文學作家在作品中的使用,對空間、時間、歷史事件等多線索耦合的并置敘事結構得到重視與發展[1]。在空間敘事設計中,并置敘事手法通常被細分為并置空間、并置時間兩種方式。并置空間的敘事手法是將多條敘事線索進行交叉設計,觀賞者可以依據自身喜好選擇路徑方向,更具有多元化的情節布置效果。并置時間的敘事手法則注重觀賞者的參與,更偏向于具身體驗,通過設計手法將不同歷史時空中的事件“融入”同一時間點進行展示,觀賞者在此空間場域中感受空間情節。

在展示區域,柏林猶太人博物館則設置了兩個并置的敘事線索(圖2)。一條線索是還原猶太人無助和絕望的“虛空間”,也是設計師李伯斯金營造的博物館場所精神;另一條線索是敘述二戰中猶太人的歷史,包括從流亡的過程到死亡的結局。這兩個并置的敘事線索共同向世人表述了猶太人的民族記憶,讓人們感受到猶太人的艱辛歷程。此外,在博物館地下一層岔口處有三個可供選擇的行走路線,通過隱喻的設計手法表明當時歷史情境下猶太人選擇的迷茫。柏林猶太人博物館的并置敘事結構共涵蓋以下三個方面。

圖2 并置的敘事線索(作者繪)

第一,情節的共時性。在柏林猶太人博物館并置敘事設計中,多以兩條及以上的情節線索為設計元素。設計師李伯斯金以某個主題為紐帶,將情節線索進行并置,共同圍繞著場景主題進行敘事。然而,這些情節線索并沒有完全按照時間順序或邏輯關系分布,而是按照相互交融的關系進行共時性排列。柏林猶太人博物館地上和地下兩部分分別圍繞兩種紀念性展示活動,讓觀賞者有種“迷失方向”的體驗感,暗示二戰中被迫離開柏林的猶太人在家園毀滅后的迷茫。

第二,結局的開放性。由于并置敘事路徑往往以多條線索交叉構建空間場景,設計師在線索交叉點并不會對事件本身有明顯的引導或暗示。李伯斯金則在柏林猶太人博物館地下三角形岔口處設計了“流亡”“共生”“死亡”三種路徑,觀賞者依據各自的選擇分別進入霍夫曼花園、直行樓梯或紀念塔(圖3)。在此情境中,柏林猶太人博物館空間敘事的解讀走向可由觀賞者自己選擇。

圖3 參觀路徑的走向(作者繪)

圖4 多線索由并置式向分布式轉換置入空間場域

第三,空間序列的耦合。紀念性博物館并置敘事設計要明晰各個事件線索是否存在交叉,若有交叉的部分,在事件線索分開后又需要按照自身的情節設定展開。事件線索交匯處形成的觸點,在柏林猶太人博物館中則是通過對空間序列的設計和規劃形成富有視覺張力的空間效果。這種設計或規劃就是設計師采用的空間序列的耦合,將歷史事件歷程與科普展示進行并置。柏林猶太人博物館代表性的三種路徑雖大相徑庭,但是在交匯處設計了一個三角形岔口,形成空間序列的耦合狀態。場景、光影、尖銳的墻角都給觀賞者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精神感受。

二、柏林猶太人博物館的敘事語言系統研究

敘事語言作為一門交流的工具,它通過一定的信息傳播,使受眾理解并接受這類信息,從而達到交流的目的。紀念性博物館的敘事語言系統共分為外在語義和內在語義兩個部分。外在語義主要特指紀念性博物館的物理環境以及物質屬性,包括空間形態、尺度、構成要素等。內在語義則是指紀念性博物館的場所精神以及氛圍特征,包括空間氛圍、空間場域、時代特征、認同感和歸屬感等。據此,本文分別圍繞外在語義和內在語義探討柏林猶太人博物館的敘事語言系統,進而歸納總結紀念性博物館的共性特征。

1.柏林猶太人博物館的外在語義表達

建筑的物質屬性以其特有的視覺要素:形態、材料肌理、色彩以及其延伸的圖片及視屏內容來傳遞信息[2]。在探討紀念性博物館的外在語義時,需要關注空間構成要素對受眾的視知覺刺激并傳遞出某些信息??臻g形態作為柏林猶太人博物館的主要外在語義之一,以其特有的點、線、面、體的組合關系而成為異常顯性的視覺特征。折線所顯現出挫折、頑強不屈、堅韌的情懷,正契合了丹尼爾?里伯斯金對猶太人生存的艱難與命運曲折的感知。蜿蜒折行的建筑軀體在良好照應狹小用地空間的同時,也為自身與周邊巴洛克街道環境留出了非常適宜的空間距離,從而使一個全然現代的建筑與周邊環境毫無違和感。依附于建筑軀體之上一道道宛若刀痕一般的窗口,在述說遍體鱗傷的痛楚之時,也為折形增添了許多的艱難。

紀念性博物館的外在語義表達不是簡單的對建筑形式的調整,而是對空間構成要素進行重新組合,借助物理環境重構、轉譯某個歷史場景,從而達到敘事的效果。從柏林猶太人博物館狹小的入口而上,是空間的雙重交叉的主題——“流亡之軸”與“死亡之軸”,在這里通過幽暗的燈光狹窄的交叉直線,運用裝飾、展品、建筑元素將猶太人悲慘的流亡路徑與死亡過程以圖片及影像的方式展示,予人以兩難與無法抉擇的困惑。對于物理媒介而言,置于另一端的“共生之軸”則是通過大量圖文、影像、實物等形式展現了猶太民族為德國和世界文明作出的貢獻。

在柏林猶太人博物館的外在語義表達中,設計師李伯斯金運用了大量的巨石、裝置藝術品、歷史遺物作為表達元素,巧妙地將這些元素按照分布式排列的手法構建了外在語義系統。博物館的“共生”展示區域則是用一根根形態各異的巨石在這個咽喉之道上穿透,正如“如鯁在喉”。為了增強不同的痛感在不同的空間中的吶喊力量,設計師還專門聘請了以色列藝術家卡迪西曼設計了一處裝置,這件裝置藝術品用超過一萬件鑄鐵面具置放在“延續軸線”的狹窄附空間處,以紀念那些在二戰期間被迫害而逝的猶太人。當人們行走在這些面具上時會產生腳踏尸骨的恐怖感,而其擠壓與碰擊出的聲音又與監獄里鐐銬的聲響極度相似,從而令在主展廳的人們滋生另一種恐懼感。

2.柏林猶太人博物館的內在語義表達

柏林猶太人博物館除了大量可視的形態、圖像等表征系統外,還建立了一套相對完整的內在語義系統[3],這就是貫穿整個展示系統的三條軸線——“流亡之軸”“死亡之軸”與“共生之軸”的內在語義系統。

第一,“流亡之軸”蘊含的內在語義。博物館展陳的當然不只是一部猶太人的歷史畫卷,它控訴的是一部猶太人在二戰時期的被迫害史,因此“流亡之軸”蘊含的內在語義是二戰期間猶太人被從德國本土流離于世界各地的顛沛史。該軸線的盡頭則是室外的霍普曼花園,園中有一座由49根傾斜的立柱構成的柱陣。當人們行走在這樣一個傾角約20°的柱陣中時,仿佛有一種坐在諾亞方舟上的飄蕩感受,也預示著猶太人在當時歷史環境中的宿命。

第二,“死亡之軸”蘊含的內在語義。這個軸線展示了猶太人被納粹迫害致死的悲慘命運,其軸線的終端是被稱之為“屠殺之塔”的高聳而狹窄的空間。在整個展示流線中,除了大量圖文及視頻資料記載著這段殘暴的歷史外,“屠殺之塔”就成為這個敘事空間里的內在語義的終極表征。在四壁灰暗冰冷而界面模糊的空間中,只有高聳的頂棚泄下一絲陽光,那是一縷希望之光,讓置身于該空間中的人們感受到陷身囹圄般的無助及毫無希望的感覺。

第三,“共生之軸”蘊含的內在語義。此軸線的內在語義重點表現了猶太民族對德國及世界文明的貢獻及民族不畏艱辛、頑強生存的生命歷程?!肮采S”貫穿二、三、四層的整個展示空間,由此而上的參觀路徑就成為極其重要的豎向空間,空間場域的厚重感蘊含的內在語義將壓抑推向另一個高度。在整個展示流線中,多樣化及多維度的展陳風格令人們充分感受到猶太民族在科學、文學、藝術等多學科上對人類社會所作出的杰出貢獻,同時也令人產生對生命本源意義的思考[4]?!肮采S”的終端同樣是處在一個非常狹窄而不規則的空間形態中,蘊含的內在語義即是對生命本源的思考。

三、柏林猶太人博物館空間敘事的設計啟示

根據本文前面章節對柏林猶太人博物館的敘事結構模式、敘事語言系統的分析,歸納紀念性博物館空間敘事設計通常會遵循整體性、延續性、共時性、藝術性原則。據此,本文進一步凝練柏林猶太人博物館的空間敘事策略,推演得出柏林猶太人博物館空間敘事的設計啟示?;跁r間維度,按照凝練紀念館主題、設計空間敘事節奏、搭配多樣化的材料分別達到喚醒“場景記憶”、實現“情感表達”、營造“敘事氛圍”的效果。

1.多線索耦合喚醒“場景記憶”

對柏林猶太人博物館不同展示區主題線索進行凝練,是為了喚醒觀賞者對歷史場景的記憶,達到空間敘事的效果。設計師李伯斯金通過大量的實證調研,并與歷史學家、幸存者、柏林猶太人博物館籌備方等多方的交流,經過篩選確定了柏林猶太人博物館若干個敘事主題內容[5]。由于柏林猶太人博物館是對歷史的客觀再現與還原,它所傳遞的歷史事件真實性影響博物館觀眾對歷史的了解及態度。因此,博物館敘事主題的確定需要尊重三個原則:一是對歷史事件的尊重;二是敘事主題與空間基調要明確;三是與大眾的認知體系相契合。在多線索耦合喚醒“場景記憶”的過程中,將多個線索分布式重組置入空間場域中[6],有助于紀念性博物館多線索耦合進行敘事設計,并且此方法在柏林猶太人博物館得到了實踐佐證。此外,紀念性博物館內部的展品、敘事線索和觀眾體驗都是在不斷交織與變化的,將敘事題材的完整表達作為多線索耦合的基礎,從而達到喚醒“場景記憶”的效果。紀念性博物館內的敘事線索多來自于敘事題材的設計轉譯,以題材文本作為線索布局的外框架,以線索分布式耦合作為情感表征的手段。由此可見,多線索耦合喚醒“場景記憶”分為敘事題材向線索的設計轉譯、場景內多線索的耦合布局。

第一,敘事題材向敘事線索的設計轉譯。敘事題材的來源通常涵蓋事件、情節、人、環境,敘事題材的確定則需要深入挖掘紀念對象的特征及內涵。在確定宏觀和微觀敘事題材的基礎上,依據不同展示區域的要求選擇線性敘事結構和并置敘事結構。對于空間敘事設計而言,敘事線索轉譯手法主要是圍繞外在語義表達和內在語義表達兩個維度。外在語義表達通過對歷史記憶的觸發,引發人們關于內在語義系統的聯想,從而達到喚醒“場景記憶”的效果。柏林猶太人博物館敘事線索設計轉譯手法有敘述、象征和隱喻。敘述手法則是將紀念性博物館的外在語義系統進行編排,組織空間場景闡述人物生平或歷史事件脈絡。象征手法則是借助外在語義系統和內在語義系統,用以暗示特定的主題和情感。隱喻手法在設計轉譯過程中的應用,通過敘事結構模式、敘事語言系統來暗喻博物館紀念的主題,喚起觀者歸屬感與認同感[7]。這種情境體驗下的歸屬感與認同感就是以設計轉譯為基礎,依托主題喚醒“場景記憶”。

第二,場景內多線索的耦合布局。在柏林猶太人博物館場空間敘事中,主題的凝練之外,設計師李伯斯金充分考慮了場景的設置,如“流亡之軸”到“共生之軸”的選址。在此基礎上,再將場景內多線索進行耦合布局,以達到喚醒“場景記憶”的效果。對于紀念性博物館空間敘事設計而言,結合歷史事件場景進行空間營造是有助于使觀者產生認同感與歸屬感的設計手法。然而,由于部分歷史原因,并不是所有紀念性博物館場地要素都是以歷史事件原址為基礎。因此,設計師可以采用線索耦合布局策略進行歷史場景的再現。具象線索是以通俗易懂的敘事題材為基礎,通過完整且真實的耦合布局方式再現歷史情境,以實現歷史場景的“復刻”。抽象線索則是設計師運用設計符號學方法,提煉內在語義系統的內涵,將線索按照分布式耦合方式排列,逐步引導觀眾步入體驗情境。

2.節奏與敘事結構聯動實現“情感表達”

節奏是柏林猶太人博物館空間敘事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情節的起承轉合實現“情感表達”。正如文學小說或音樂劇,按照敘事節奏設計空間序列,有助于逐步引導觀賞者從初步印象向沉浸式體驗過渡。本文提出了轉折類、舒緩類和復合類節奏分別與敘事結構聯動的策略(表1),依據不同空間敘事效果進行多樣化的“情感表達”。此外,除了情節的把握,空間敘事可以采用敘事參觀路徑的交叉、夸張以及失穩等設計手法達到情感喚起和沉浸式體驗的效果。

由此可見,對于敘事參觀路徑而言,以“情感表達”為目的,也可以使用線性敘事參觀路徑與并置敘事參觀路徑相結合的方式,設置開局空間(敘事的開頭)、過渡空間(敘事的高潮)及結尾空間(敘事的結局)。線性敘事參觀路徑多運用于開局空間的敘事節奏設計,在“情感表達”中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對于過渡空間而言,兩種敘事參觀路徑都可以交叉設計,在“情感表達”中達到心流體驗的效果。結尾空間則是體驗“峰終定律”的結局部分,多采用線性敘事參觀路徑布局空間情節,在“情感表達”中達到流連忘返的效果??臻g敘事節奏要具備一個完整的“情感表達”過程,結合兩種敘事參觀路徑和敘事語言系統完成空間起承轉合的情感序列設計。

再次,設計師可以采用夸張、失穩或錯位等設計手法。柏林猶太人博物館內部空間采用了夸張、失穩等設計手法,快速地引導觀者進入到悲傷、沉痛的情感狀態,并選用反復連續的銳角曲折形狀進一步加強空間場域的渲染。銳角曲折形式具有滿腹痛苦、蘊藏著不滿和反抗的內在語義,表達對歷史事件中遇難者的哀悼之情。對于柏林猶太人博物館內部空間形態的編碼語言而言,多采用使墻體傾斜、屋頂起伏等建筑設計手法,觀者被空間節奏的起承轉合逐步引入壓抑、悲痛的空間,觀者情緒也在空間節奏的高潮部分達到體驗峰值。在空間敘事節奏設計中,當開局空間和過渡空間序列具有“矛盾”“沖突”的態勢,“擾亂”觀者的感知秩序、規則化視覺印象,形成超視覺化的強烈心理感知及精神刺激,從而聯想到20世紀那段悲慘歷史,將觀者的“情感表達”推至高潮。

3.光影與材料嵌入語義系統營造“敘事氛圍”

柏林猶太人博物館敘事語言系統包括外在語義系統和內在語義系統兩部分。兩種語義系統的構建都離不開材料的支撐,設計師依據不同材料的屬性匹配不同的語義信息,從而完成“敘事氛圍”的營造。材料作為柏林猶太人博物館空間建構的載體,是營造“敘事氛圍”的基礎。因此,需要總結歸納不同材料在不同空間敘事語境下的效果,包括肌理、色彩、質感等屬性特征[8]。對于紀念性博物館語義元素構成而言,材料物理屬性則是外在語義的表征代碼,更多的是圍繞觀者的直觀感受、第一印象等知覺體驗。材料“所指”的意涵是內在語義的表征代碼,最終目的是渲染場所精神,營造“敘事氛圍”,使觀者進入冥想、沉思、悲痛的共情狀態。據此,本文分別圍繞材料屬性,光影、新興材料與數字孿生的融入探討如何營造“敘事氛圍”。

第一,材料屬性與語義元素的嫁接。在柏林猶太人博物館空間建構中,物理特征是材料屬性最直觀的體現。物理特征是指材料傳達出來的第一視覺感受,如顏色、肌理、外在質感等。柏林猶太人博物館空間多采用鐵制材料,其物理屬性則是剛硬、冰冷的肌理效果,也就是材料所表現出的冷酷、尖銳的外在語義,會給觀賞者呈現深沉、冰冷之感。李伯斯金通過鈦鋅合金打造而成的“死亡之軸”“共生之軸”營造了壓抑、無助、絕望、觀賞者被恐懼支配的“敘事氛圍”。鋅板外墻的特殊肌理所蘊含的語義元素,通過設計符號學的轉化給觀賞者思想和情感層面的觸動。此外,李伯斯金還將紀念館建筑表皮材料肌理設計成“條形凹槽”,并且延續到紀念館建筑內部。這使得材料肌理蘊含的內在語義系統宛如一道歷史的“傷痕”,觀眾透過材料肌理所形成的“傷痕”,能感受到當年猶太人被困住的悲痛心情。

第二,光影、新興材料與數字孿生的融入。相對柏林猶太人博物館而言,多數紀念性博物館材仍經常選用石材、混凝土、金屬等厚重堅硬的材料來完成“敘事氛圍”的營造。即使材料“視覺語言”過于直白,光影、新興材料與數字孿生的融入也會使得“敘事氛圍”變得更為豐富。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則是通過光影、聲音、新興材料的介入,“12秒空間”以深藍色星空為背景,遇難者姓名以光影的效果消失在星空中,營造了靜謐、悲痛的“敘事氛圍”。此外,輕巧、透明的材料也多應用于紀念性博物館空間營造中,這是借助光影與新興材料相得益彰的新手法。

結語

本文首先通過對柏林猶太人博物館的敘事結構模式進行分析,將其概述為線性敘事結構、并置敘事結構兩種。其次,分別圍繞外在語義和內在語義探討柏林猶太人博物館的敘事語言系統,進而歸納總結紀念性博物館的共性特征。通過解析“流亡之軸”“死亡之軸”及“共生之軸”的敘事語言系統,進而闡明博物館如何表征二戰中猶太人的歷史宿命。最后,本文進一步凝練柏林猶太人博物館的空間敘事策略,推演得出柏林猶太人博物館空間敘事的設計啟示,分別為紀念館主題喚醒“場景記憶”,設計空間敘事節奏實現“情感表達”,搭配多樣化的材料營造“敘事氛圍”,以期為以后的紀念性博物館空間敘事設計提供借鑒和參考。

——

注釋:

① 作者根據陳思宇.歷史事件紀念館的空間敘事設計方式研究[D].江南大學,2021:37改繪。

猜你喜歡
紀念性觀賞者猶太人
基于VR技術的電影交互性與設計方法探究
注重形體藝術表達,塑造全新唱歌表演氛圍
自尊
淺談舞蹈中編導、演員與觀賞者三者之間的關系
中國古典園林植物造景手法在現代紀念性園林中的應用
英國社會是如何對待猶太人的(1066-1656年)
紀念性景觀的隱喻性研究
紀念性景觀的地被植物及其景觀特色研究:以南京市雨花臺風景區為例
猶太人的生意經
猶太人的節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