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營村莊:村集體促進農民共同富裕的實踐過程與內在機制
——基于川西Z村的個案分析

2024-01-01 21:49張新文
探索 2023年5期
關鍵詞:共同富裕村莊集體

張 龍,張新文

(南京農業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5)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我們堅持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著力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堅決防止兩極分化?!痹谕苿尤w人民共同富裕的歷史進程中,實現農民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要條件和應有之義,決定了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實現程度。當下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具體地看,共同富裕面臨著農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動力不足、貧富差距較大、階層利益固化等多重困境,而單純地依靠自上而下的項目投入或自外而內的資本下鄉等外部力量不僅造成了資源輸入內卷化與資本擠壓村莊等困境,同時阻礙了鄉村高質量發展。在這種資源嵌入性梗阻的困境下,需要通過再造村莊主體性與能動性以整合嵌入性資源與內生性資源,聚合發展合力,激活鄉村內生性發展動能。而村集體作為內生于村莊的、兼具經濟發展與社會公平的復合型組織(1)本文所指的村集體是基層黨組織領導的村民委員會和村集體經濟組織三位一體的復合型組織體系。,具有組織同構、要素集聚、資源整合等疊加性優勢[1],能夠通過促進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推動農民共同富裕。

1 文獻梳理與問題提出

關于村集體與農民共同富裕之間的關系,學界大致形成了價值功能、驅動模式和路徑創新三個維度的研究理路。價值功能視角強調村集體對農民共同富裕所發揮的重要功能,主要包括促進產業發展以增加農民就業機會與優化農民收入結構[2]、改善農民福利與遏制兩極分化[3]、利用村社組織再造搭建農民共同富裕的組織軸心[4]等多個方面。驅動模式視角指出村集體可以通過不同的模式促進農民共同富裕。比如,從驅動主體來看,包括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模式[5]、政府主導模式[6]、“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產業化聯合體模式[7];從驅動對象來看,主要包括產業帶動型、為農服務型、資產租賃型、資源開發型等幾種模式[8]。路徑創新視角注重村集體促進農民共同富裕的手段與措施。主要是通過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實現農村社會發展的“動能轉換”[9];通過增強村集體作為產權主體的實施能力,建構集體與個體之間互利共贏的產權共同體[10];通過“資本的經營嵌入性”提升農業經營績效,強化其興農富民的帶動效應[11];通過維持地域特色形成有競爭力的品牌,增強品牌輻射能力,實現集體經濟持續增長[12]。

總體上看,既有的研究從不同側面刻畫出村集體促進農民共同富裕的運作邏輯,但仍面臨著以下三個方面的挑戰:其一,價值功能視角雖然指出了村集體對農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作用,但缺乏兩者之間的運作機制與邏輯關聯的深度分析。其二,驅動模式視角主要是在基層實踐中歸納集體經濟的發展模式,缺乏理論上的總結與觀察。其三,路徑創新視角聚焦于增強村集體的能力,忽略了村集體與其他主體之間的聯結與協同。而經營村莊機制不僅揭示了村集體與農民共同富裕的運作機制,而且提供了一個深層次的理論觀察窗口,同時彰顯出了以村集體為本位、多元主體協同參與的主體結構。換言之,經營村莊機制深度契合了農民共同富裕所要求的發展與共享的統一、效率與公平的協調。因此,本文從經營村莊的角度出發,并以川西Z村個案為分析對象,闡釋村集體促進農民共同富裕的經營過程與內在機制。

本文的經驗材料來自筆者及所在團隊于2023年2月24日至3月29日在川西Z村所做的田野調查。Z村地處C市P區西北部平原地帶,距離市區25公里。全村面積2.0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 930畝,下轄9個村民小組,共529戶、1 704人(2)2020年Z與J村合并成新Z村,合并之后全村有16個村民小組,共1 445戶、4 469人。全村地形為平原地貌,版圖面積5.3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 441.5畝,由于本文所討論議題聚焦于原來的Z村,故此在文中主要使用原來的數據。。截至2022年底,Z村村集體資產達11 179萬元,集體經濟收入622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2萬元。近年來,Z村獲得了全國鄉村振興示范村、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軍民共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單位、全國文明村、全國美麗休閑鄉村、全國百強村等榮譽稱號。

2 經營村莊:村集體促進農民共同富裕的分析框架

經營村莊構成了村集體促進農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機制。經營村莊的核心在于它的主體結構、經營過程和內在機制?;诖?本文將從經營村莊的內涵與特征、經營村莊的運作過程和內在機制方面搭建村集體促進農民共同富裕的關聯性分析框架。

2.1 經營村莊的內涵與特征

學界對經營村莊的理解主要是從基層政府、村干部和村集體、村企關系等經營主體視角展開討論。不同的經營主體所期待的經營目標、承擔的經營角色與擁有的資源稟賦不同,從而能夠塑造出不同的經營過程與經營結果。

以基層政府為經營主體的視角認為經營村莊是鄉鎮政府在多元激勵下,借助項目進村的形勢要求,集中體制內資源打造某個村莊。其目的是滿足自身的政治與經濟層面的利益訴求[13],并將經營村莊的角色定位分為“謀利型經營者”[14]47-52和“公益型經營者”[15]兩種不同的類型。而基層政府主要發揮自身能動性,達致“經營”和“公益”之間適度均衡。

以村干部和村集體為主體的視角認為經營村莊是以經濟能人為主體的村干部通過將自身前期積累的經營管理經驗移植到村域,依靠對村莊的經營實現村莊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與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16]。村干部經營村莊主要表現為一種“富人治村”模式。這種模式過度依賴富人的個人關系與管理經驗,蘊藏著權力集中與經營失敗的風險[17]。因此,不能僅僅依靠村干部的個人稟賦經營村莊,需要通過“有為集體”整合資源,推動村莊發展與村民致富[18]。

以村企關系為主體的視角將經營村莊實踐劃分為“村莊型公司”和“公司型村莊”兩個階段。前者指的是在企業發展初期,企業對村莊資源依賴程度高;后者是指隨著企業的發展壯大,企業獲得了相對于村莊的優勢地位[19]。無論是“村莊型公司”還是“公司型村莊”,都是“村企合一”模式在村域范圍內的具體呈現,同時也是一種村企邊界模糊的制度安排。在“村企合一”的村莊關系中,企業往往是內生于村莊的“在地化”企業,這種關系模式遮蔽了外來企業與村莊之間關系的闡述。因此有學者用“村企合作”[20]和“村企統合”[21]等更具包容性的概念框架闡釋經營村莊的主體模式及其運作機制。

縱觀經營村莊的前期研究成果,可以發現:經營村莊的主體呈現出多元交織的狀態。聚焦于基層政府的研究忽略了村集體的主體性,但僅僅依靠村集體也無法獲取村莊發展的全部資源。村企關系視角雖然指出了企業對村莊發展的重要性,但缺乏對村企之間具體角色與地位的分析,容易造成企業資本擠壓甚至吞噬村莊的發展空間。因此,經營村莊應當是村集體、政府、企業等多元主體協同參與的過程。村集體作為連接市場、國家與鄉村社會的關鍵樞紐,具有其他主體所不具備的資源、權力與信息優勢,能夠成為經營村莊的核心主體。政府在經營村莊中起政策引導和財政支持作用。企業主要以資本、技術和人才激活村莊的市場能量。政府和企業不能直接代替村集體介入村莊的經營??傊?經營村莊的主體理應是村集體為主導的“村企合作、以村為主、政府支持”的復合性主體模式。

本文所說的經營村莊是指以村集體為主導的多元主體協同參與,利用市場機制和企業經營的理念與方式,在經營土地、經營產業與經營項目等多重復合型經營的基礎上,提升村莊資源要素的配置效率,激活村莊內源發展動能,以促進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的過程。經營村莊具有以下幾個特質:第一,以市場為導向,遵循“成本—收益”的理性觀念,注重各種資產、資源與要素的投入產出效率;第二,以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為重心,強調通過促進村莊集體資源開發、集體資本積累與集體資產增值來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第三,以實現村莊公共利益和共同富裕為價值旨歸,經營村莊并非像經營企業一樣要獲取經濟利益的最大化,而是要在集體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強化農村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供給、提升農民收入水平以及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傊?經營村莊蘊含著經濟性、發展性與公共性、共享性相結合的復合性特征。

2.2 經營村莊與農民共同富裕:運作過程與內在機制

通過經營村莊促進農民共同富裕,實質上包含了“做大蛋糕”與“分好蛋糕”兩個核心內容[22]?!白龃蟮案狻弊⒅毓餐辉V械摹案辉!?對應的是經營村莊中的“經營性”?!敖洜I性”注重通過經營土地、經營產業、經營項目等經營活動以激活村莊集體經濟發展動能。其目的是在促進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的基礎上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優化農民的就業結構和收入結構,以此奠定農民共同富裕的經濟基礎?!胺趾玫案狻睆娬{共同富裕中的“共同”,對應的是經營村莊中的“村莊性”?!按迩f性”指的是土地由成員共同所有,土地權利由成員均享的分配型共同體[23]。它強調通過村社自主性、內源性發展、分配正義以促進村莊場域內的權利、資源、機會的公平分配。在村集體經營村莊的實踐過程中,“經營性”和“村莊性”作為農民共同富裕的一體兩面,兩者互為條件,孰輕孰重取決于鄉村經濟的發展階段。在當下大多數的鄉村發展情境中,如何通過村集體的“經營性”發展集體經濟以“做大蛋糕”是這些村莊面臨的首要問題。同時,在發展的基礎上,也要注重分享蛋糕的公平性與公正性。

從經營村莊的運作過程來看,經營村莊主要包含經營土地、經營產業、經營項目三個維度。首先,在經營土地維度,有學者指出經營土地是指基層政府在土地征用、土地開發和土地出讓的基礎上,依托財政和金融手段形成“三位一體”的土地經營模式[24]。也有學者提出另外一種經營土地的模式,即通過村集體自主開發、利用土地的模式促進土地資本化,將土地的級差收益與增值收益留在村莊內部[25]。本文在后一種經營土地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經營土地是指村集體在面臨土地零散化、碎片化與低效利用的困境下,通過對農用地、宅基地、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等不同性質的土地進行調整、規劃和管理,以重塑土地空間格局、優化土地利用結構、提升土地利用效率與促進土地資源價值顯化的過程。其次,經營產業指的是以農業產業、農村空間、農耕文化為基本依托,以一二三產業有機融合為路徑,以實現產業鏈延伸、產業結構升級、產業功能拓展為表征,以提升農村市場競爭力、優化農民就業結構和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為目標的動態的、系統的、聯動式的發展過程。最后,經營項目是指在項目資金自上而下的“發包”與“打包”的過程中,村集體利用各種機遇、策略和技術“包裝”“設計”與“推介”村莊,使其在項目競爭中能夠脫穎而出,從而達到吸引上級注意力以及爭取上級項目、政策、資金支持的過程[26]。從這三者的關聯來看,經營土地是經營產業和經營項目的前置條件,經營產業是經營土地和經營項目的目標指向,經營項目為經營土地和經營產業提供了政策、資金上的強力支撐。

從經營村莊“何以可能”的角度來看,村社自主性機制、內源性發展機制、分配正義機制三者合塑了經營村莊中村集體促進農民共同富裕的內在機制(如圖1所示)。首先,村社自主性一方面意味著村集體在與多個經營村莊主體互動與博弈的過程中能夠保持相對主體性與獨立性,尤其是在面對“部門下鄉”和資本下鄉的過程中,能夠避免“被項目俘獲”以及“被資本綁架”[27];另一方面揭示了村集體能夠將自上而下的項目資源與自外而內的資本資源內部化為村社集體資源,從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28]。其次,內源性發展是在與外源性發展相比較的基礎上提出的。外源性發展主要是借助外來的主體,利用外部的政策、項目、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促進村莊資源開發與經濟增長。但這種發展模式往往會導致鄉村的依附性、扭曲性與破壞性發展,從而加劇村莊的衰落[29]。內源性發展在批判外源性發展的基礎上,強調要尊重村莊主體性,通過挖掘鄉村本土的人才資源、文化資源和其他物質資源以提升村莊自我發展能力與自主創新能力。最后,分配正義指的是在機會均等基礎之上的差異分配原則,這種分配原則有利于實現社會中最弱勢群體的最大利益[30]76。具體到村莊場域范圍內,分配正義是要保障全體村民平等地享有參與村莊經濟社會發展的權利和機會,在此基礎上讓發展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村域范圍內的弱勢群體[31]。從三者之間的關系來看,村社自主性是內源性發展和分配正義的基礎,內源性發展是村社自主性和分配正義的動力來源,分配正義構成了村社自主性和內源性發展的重要保障。

3 經營過程:村集體促進農民共同富裕的Z村實踐

從經營過程來看,經營村莊包含經營土地、經營產業、經營項目三個維度的主要內容。經營土地構成了經營村莊的資源基礎,它通過土地整合促進了土地資源價值顯化。經營產業是經營村莊的重要目標,它在一二三產業融合的基礎上推動了村莊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經營項目構成了經營村莊的重要支撐,它通過強化政策支持提升了村集體經營土地和經營產業的信心。

3.1 經營土地與土地資源價值顯化

經營土地指的是村集體促進土地資源價值顯化的過程,可以從經營土地的性質和經營土地的組織基礎兩個方面來解析這個過程。從經營土地的性質來看,Z村的土地經營可以從農用地、宅基地、集體建設用地三個方面討論。首先,對農用地的集中經營可以追溯到2002年。當時Z村面臨著農地撂荒、村集體空殼、村莊發展瓶頸等結構性困境,村“兩委”在外出考察學習之后認識到土地集中經營與統一規劃是村莊得以發展的基礎。具體地看,Z村農用地的集中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三分地集中,即在2002年開始通過每人集中三分地促進適度規模經營,在村集體通過向村民播放發達村莊視頻的思想動員以及為農民代繳農業稅的利益動員下,最終集中了100多畝農用地,并通過流轉給村內的經營大戶獲取土地租金收益;第二個階段是農地成片集中,由于前面的三分地集中所采用的是生產小隊內部集中的方式,這種方式并沒有打破村域范圍的耕地碎片化,因而Z村在2006年通過成片集中的方式打破了隊與隊之間的土地界限,這次農地調整促進了500多畝土地向村集體集中,為全村農地適度規模經營奠定了基礎;第三個階段是全村農地集中,Z村從2009年開始對全村范圍內的零散地塊進行歸并整理和集中整治,到2019年年底,全村農地集中1 900余畝,占全村耕地的97%。其次,從宅基地的經營來看,宅基地經營的核心是通過宅基地的整治獲取建設用地指標,以“增減掛鉤”的形式汲取村莊建設所需要的項目和資金。Z村在2007年開始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通過“拆院并院”方式整理了村民原有的宅基地、院落等,通過這種“拆并結合”的方式新增了440.8畝建設用地指標。其中215畝作為安置村民的新型小區及基礎設施用地,另外200多畝建設用地指標采取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的辦法置換到城市使用,實現土地置換收益1.3億元。最后,在經營集體建設用地維度,主要是通過土地入市的方式獲取土地出讓的增值收益,Z村在2015年將原有的村辦復合肥料廠、預制構件廠和村委會老辦公樓等碎片化、利用率低的土地整合為集約化的、便于交易的集體建設用地,通過這種整合獲得了13.45畝的建設用地,并通過在縣公共資源交易服務中心掛牌交易,最終以52.5萬元/畝的價格獲得了706萬元的土地出讓收益??傊?Z村通過不同性質的土地整治和土地經營合理調整了土地結構和空間布局,充分釋放了土地資源的價值和潛力。需要強調的是,農用地、宅基地、集體建設用地等不同性質的土地整理是一種整體性、系統性的土地綜合整治,且這種土地綜合整治要以有利于村莊整體規劃和產業發展為導向。

從經營土地的組織基礎來看,土地股份合作社是經營土地的核心組織設置與經營載體,它在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以及豐富土地經營方式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功能。在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維度,Z村土地股份合作社(3)土地股份合作社在Z村被稱為“Z村蔬菜專業合作社”,但實質上它是一種土地股份合作社,屬于集體經濟組織,為避免歧義,本文稱之為土地股份合作社。的主要功能在于:一方面,將分散到戶的承包地重新集中起來統一規劃、統一安排,在此基礎上進行專業化、規?;?、集約化的生產與經營,由此獲取土地經營的規模收益;另一方面,通過合作社提升復墾土地質量以及完善道路溝渠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在具體的經營方式層面,Z村土地股份合作社通過土地出租、土地出讓、作價入股、集體自營四種方式經營土地。土地出租的風險最小,能夠給村集體帶來穩定的收入來源。土地出讓可以在短時間內以土地資源資本化的方式為村莊帶來巨大的現金流,有利于完善村莊基礎設施建設。其劣勢在于土地是不可再生資源,僅僅依賴土地出讓不具有可持續性。土地作價入股是Z村經營土地的普遍形式,即通過與企業合作的方式分享經營土地的增值收益。這種方式有利于疏通社會資本下鄉的制度通道,建構村企之間緊密型利益聯結關系,但它的經營風險要高于土地出租和土地出讓。集體自營是通過集體自主投資、自主運營、獨享收益的方式增強村莊自我造血功能、撬動村莊內生發展動能,但這種獨享收益伴隨的是更高的經營風險。不同的土地經營方式蘊藏著不同的風險與收益。而Z村通過多元化的經營組合方式既避免了單一經營所蘊藏的市場風險,同時也拓展了集體的經營空間、增強了集體的經營韌性與經營的可持續性。

3.2 經營產業與三產融合發展

經營產業主要是以村企合作為主體,通過一二三產業的優化組合促進產業結構升級與產業發展。從具體的組合形式來看,經營產業可以分為一二產業、一三產業、二三產業三種不同的融合方式。其中,一二產業融合表征著農業產業鏈條的延伸,一三產業融合折射了農業功能的拓展,而二三產業融合彰顯了工業旅游的全新價值。

首先,在一二產業融合方面,主要是通過二產帶動一產的方式提升農業產業縱向融合水平,延伸農業產業鏈與價值鏈以及優化農業產業結構。Z村主要是以現代農業產業園的組織和管理方式推進一二產業融合發展?,F代農業產業園能夠以優質的農業技術和現代管理理念為紐帶,立足于當地特色資源稟賦和農業產業發展需求,有選擇地介入農業生產、加工、流通和銷售等環節,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完善農業產業體系,推動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32]。Z村在2007年開始建立現代農業產業園,并依托當地適合種植蔬菜的技術優勢、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促進了農業產業的優化升級。比如在農業生產方面,利用現代農業科技建立蔬菜育苗中心,打造創意農業觀光園,并引進澳洲無土栽培技術試種蔬菜10余畝;在農產品加工與銷售方面,通過規劃種植區和蔬菜初加工區,引進5家企業(業主)入駐,在此基礎上打造“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地利益共同體,形成了龍頭企業帶動綠色蔬菜生產以及農副產品產、加、銷為一體的農業產業鏈與利益鏈。一二產業的融合將第一產業的富余勞動力吸納到了第二產業,有利于農民分享一二產業融合的增值收益,提升農民的工資性收入。

其次,在一三產業融合方面,主要是挖掘農業的生態、文化、教育等多種功能,通過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建構多功能深度融合的新產業、新業態體系,激活鄉村發展動能。Z村在一三產業融合方面呈現出一種動態的發展歷程。由于地處水源保護地,Z村2010年之后關停了復合肥料廠、預制構件廠、樹脂廠等高能耗、高污染的工業企業,Z村也因此面臨著解決被關停企業員工就業問題以及村莊產業發展問題等困境。在此情境下,Z村制定了推進一三產業互動、農旅融合的產業發展規劃。在2010年通過引入第五季投資有限公司,打造以“媽媽農莊”為主體的4A級創意農業觀光景區(4)“媽媽農莊”是融觀光農業、婚紗外景基地、酒店、餐飲、會務、運動休閑、鄉村旅游度假、當代藝術觀賞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生態旅游項目。。此項目打造了“一三聯動、以旅助農”的典型樣板,對以后第三產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帶動作用。此后,Z村逐步引入藍莓園、草莓園等農業觀光采摘項目。在2015年,Z村與成都邁高公司合作打造第五季·香境文旅商業綜合體,形成了以獨特川西民居建筑風格為主體,集鄉村民宿酒店、餐飲美食街、特色手工體驗坊為一體的情景院落式商業街區,健全了Z村旅游產業功能配套。一三產業融合所催生的新產業、新業態為Z村農民創造了多元的、豐富的自主就業機會,有利于提升農民的經營性收入。

最后,在二三產業融合方面,主要是秉承“工業旅游”的價值理念,通過農副產品加工流程的展現以及與觀光旅游相結合,營造產業互動的良好氛圍。Z村的滿江紅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滿江紅)深度契合了二三產業融合的發展路徑。作為Z村豆瓣行業新發展方向的引領者,滿江紅致力于豆瓣文化的弘揚和三產融合發展。依托Z村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蓬勃發展的鄉村振興文旅產業,滿江紅企業逐步實現了現代農業和休閑農業融合發展之路,從最初的加工生產技術站穩腳步,到后期通過豆瓣博物館向游客展示豆瓣生產的制作技藝與流程,在游客深度游覽與互動的過程中提升他們的參與感與體驗感(5)資料來源于Z村滿江紅食品有限公司案例概述。。其核心是通過豆瓣加工流程的展現營造富有文化特色的旅游場景,而后以觀光旅游所產生的客源釋放消費潛力,帶動企業產品的銷售。通過這種二三產業的交互作用映射出了一種彰顯地域特色和鄉村價值的產業體系。

Z村通過縱向的產業鏈條完善與橫向的農業和工業的產業功能拓展建構了相對完善的產業生態系統和產業共同體,在此基礎上提升了產業綜合競爭力和產業發展韌性。這種完善的產業體系不僅可以盤活村莊閑置的資源、資產,提高農民的財產性收入,而且可以通過產業集聚提升農民的工資性收入和經營性收入,讓農民群體分享全產業鏈、價值鏈與利益鏈的增值收益。

3.3 經營項目與獲取政策支持

如前所述,經營項目的核心是要把握政策機遇,獲取政策和項目的資金支持。Z村無論是經營土地抑或是經營產業都離不開經營項目的強力支撐。換言之,經營項目深嵌于經營土地和經營產業之中。在經營土地維度,無論是農用地、宅基地還是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它們的調整與集中都離不開項目的支持。比如在農用地集中方面,在2006年土地股份合作社成立之后,Z村向縣級農發部門爭取300多萬元的項目資金,用于修建溝、橋、路等基礎設施。這些項目資金改善了農業生產基本條件,為農業產業化經營奠定了設施基礎,同時獲得了由農地改善所產生的級差地租,即農地流轉租金的提高。在宅基地集中方面,Z村在新型社區建設的過程中把握住了縣政府在2005年發布的“拆院并院”的政策試點和在2007年實施的土地綜合整治“增減掛鉤”項目。這些政策和項目為社區內部道路修建、配套設施建設、院落復墾等奠定了資金基礎。在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方面,Z村抓住了縣政府在2015年發布的關于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改革試點的政策機遇,這一政策打通了Z村土地入市的制度阻隔與政策通道。正如Z村前任黨委書記所言:“當時在土地集中的時候,如果沒有項目和政策支持,村集體根本不可能集中土地。因為村集體本身是沒有足夠的能力調整乃至經營土地的?!币簿褪钦f,項目和政策的支持增強了村集體經營土地的信心和能力。

同樣,在經營產業維度,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與產業之間的融合也離不開項目的支持。這主要體現在項目對村莊的直接支持和項目所產生的連帶效應。一方面,在項目直接支持方面,Z村在推進產業升級的過程中得到了項目的資金支持。比如Z村在建設自主經營的“鄉村十八坊”(6)鄉村十八坊是Z村利用集體資源,整合鄉村工匠,采用前店后坊的運作方式,集產品制作展示、體驗銷售為一體的特色產業。時直接得到了政府的專項資金支持。另一方面,項目的連帶效應指的是項目資源下鄉對資本的吸引作用。換言之,由財政項目所支撐的村莊基礎設施建設塑造了村莊吸引資本進入的通道和平臺。前述所說的第五季投資有限公司、邁高公司等企業之所以選擇Z村投資,其中比較重要的一點就是Z村能夠獲得政府的項目支持。項目支持不僅意味著可以改善資本進入的投資環境,降低企業前期的投入成本,同時也映射出了該村的建設與發展有政府的大力支持。這在某種程度上降低了企業的投資風險、提升了企業經營在政治與行政層面的合法性。

4 經營條件:村集體促進農民共同富裕的內在機制

村集體通過經營村莊促進農民共同富裕需要一定的經營條件才能得以成功。這些條件主要包括村社自主性機制、內源性發展機制、分配正義機制。村社自主性是村集體維系經營能動性的主體基礎。內源性發展有利于激活村集體和村民參與經營村莊的內生性動能。分配正義塑造了村集體持續地、穩定地經營村莊的重要保障。

4.1 村社自主性機制

如前所述,村社自主性是村集體與多元利益主體博弈時能夠保持主體性并將外部資源內部化的過程。具體地看,村社自主性主要通過內部整合能力和外部博弈能力彰顯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內部整合能力是村莊自主性得以形成的基礎,主要指的是村集體能夠自我維系內部秩序,提升內部凝聚力,建構村莊認同感與歸屬感的能力。Z村主要是從民主決策、情感動員、以村莊公共利益為導向建構自身的內部整合能力。首先,在民主決策方面,Z村有一個長期形成的慣例,即凡是涉及村民利益的核心議題都要征求村民意見,經村民代表大會和村民大會討論通過。比如土地集中、清產核資、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認定等都要經過村集體和村民之間的反復討論與協商,直到絕大多數村民同意才統一推行。通過這種民主協商和民主決策塑造了尊重村民主體地位和話語權的公共空間。這種公共空間場域有利于村集體和村民進行利益協調、責任回應、沖突化解[33],進而達成集體與個體之間的共生共贏,同時促進村莊公共價值、公共輿論、公共秩序的再生產。其次,在情感動員方面,主要是利用村域范圍內豐富的親情、友情、人情等情感關系營造村莊情感互動氛圍。Z村在2003年再造集體經濟的初期,為打消村民對發展集體經濟的疑慮,主要通過情感宣傳與情感動員喚醒村民的集體記憶與集體情感,使村民產生對集體再造的情感共鳴與情感信任。在具體的土地集中過程中,也大量利用情感動員的方式降低動員難度,強化村民對村集體組織在情感上的依賴感和歸屬感。最后,在以公共利益為導向方面,Z村自1965年建村以來,就確立了以村莊整體利益為導向的奮斗目標。讓Z村村干部和村民引以為豪的是,Z村通過八任書記的無私奉獻、接續用力,一任接著一任干。每一任村書記都在各自的時代背景下做出了有利于村莊整體發展的戰略選擇,對村莊的發展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Z村正是通過這種講民主、講共識、講團結形成了強大的內部凝聚力、整合力與向心力,使其在與外部主體博弈時具有厚重的內部支撐。

從外部博弈能力來看,村集體在與外部的政府和市場互動的過程中并非依附性的損缺主體,而是有自身獨立性的能動主體。它能夠與外部主體平等的合作與聯合,并在此基礎上利用各種機會擴展自身權益。從村莊和上級政府的關系來看,Z村在獲取上級項目支持的過程中并非一味地“迎合奉承”,而是融入自身的想法與發展意圖。比如在2016年縣國土局為Z村做了村莊整體規劃,在征求Z村意見的時候,Z村黨委書記指出對這個規劃并不滿意。因為此規劃中的產業布局、發展目標并不符合村莊的實際情況。在多次互動與博弈中,縣國土局根據Z村的要求重新做了規劃。從村莊和外部資本之間的關系來看,Z村在吸引資本下鄉的過程中,秉承的一個重要的理念就是資本是經營村莊的工具而非主人,不能以犧牲村莊整體利益為代價被資本所“裹挾”甚至“吞噬”。此外,Z村對資本的無序進入始終保持一種謹慎的態度,即并非所有的資本都會被接納,而是選擇與村莊整體規劃、發展戰略與共同富裕等相符合的項目與企業。當然,Z村之所以有能力和“底氣”選擇性吸納資本下鄉,這與Z村所營造的良好的營商環境密不可分??傮w來看,村社自主性塑造了經營村莊的組織基礎與主體基礎。換言之,只有具有主體性的村集體才能夠掌握村莊的發展權,并在此基礎上利用自身的能力稟賦和積極作為決定村莊資源利用方式、村莊發展目標以及利益分配方式,最終實現農民的共同富裕。

4.2 內源性發展機制

內源性發展的關鍵是在村莊主體性的基礎上盤活村莊的內部資源,撬動村莊內生發展動能。其核心特征包含村民的參與性、村莊發展的開放性以及村莊發展的可持續性三個方面[34]。首先,從村民的參與性來看,村民是推動村莊發展的能動性與主體性力量。因此,動員屬地村民參與是激活村莊發展動能的關鍵。Z村村民參與集體經濟發展可以分為動員型參與和自愿型參與兩個階段。在集體經濟發展的初始期,村莊的土地集中、確權確股、土地入市、集體資產分配等都需要動員村民參與。在集體經濟發展穩定期,Z村建構了相對完善的產業融合體系。產業融合的溢出效應讓村民分享了大量的產業鏈與價值鏈的增值收益,尤其是旅游產業的興起帶動了相關產業鏈條的延伸,由此激發了村民參與的主動性。比如村民廣泛參與建設與運營的產業具體包括18家手工作坊、3家精品酒店、15家旅游民宿、6家特色餐飲、1家露營基地等。其次,村莊發展的開放性強調村莊不可能脫離外部環境而獨立與封閉地發展,它總是要從外界獲取資源、信息與能量。Z村除了與政府和資本合作促進集體經濟的發展,還通過打破村莊的地理與行政邊界拓展了村莊的發展空間。隨著Z村的產業擴張與持續發展,原本以土地為基礎的資源資產無法滿足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的需求。因此,在2020年,Z村通過與J村合并成立了新的Z村,合并之后的村莊版圖面積為5.3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5 441.5畝,比原來擴大一倍有余。這種強弱互補的合并不僅拓寬了原有村莊新型集體經濟的發展空間,而且探索出了村與村之間相互協作的新路徑,促進了兩者之間的資源共享、產業共興與聯動發展。最后,村莊發展的可持續性強調土地的節約利用以及人才的培育和更新。在土地節約利用方面,Z村認為土地是村莊發展的核心資源,任何一個村莊發展都避免不了在土地上“做文章”。但土地的不可再生性是村莊以地謀發展的掣肘因素,因此Z村在經營土地的過程中強調要節約與優化土地利用結構。尤其是注重建設用地的存儲與規劃,不能單純以賣地的形式獲取暫時的利益,要為村莊的發展留存充裕的后備資源。在人才培育方面,人才是推動村莊可持續發展與振興的第一資源。Z村主要通過“內育外引”的方式優化村莊的人才結構。從內在培育來看,一是村干部培養方面,形成了Z村完善的“老帶新”輔導機制,即在每個部門聘請一位老干部來輔導新干部,其核心是將組織與動員群眾的經驗、策略與技術傳遞給新干部;二是在產業發展方面,積極發掘和培養村莊內部各領域能工巧匠和鄉土人才,比如“鄉村十八坊”中的酒坊、醪糟坊、醬油坊等都是將本村內部工匠的傳統技藝轉化為了村莊特色產業發展優勢。從外部引才來看,主要是以鄉情鄉愁為紐帶感召和引導青年人才返鄉工作,比如,Z村分別主管黨建與產業振興的兩位黨支部副書記就是返鄉人員的典型代表??傊?從內源發展與經營村莊的關系來看,內源發展構成了經營村莊的動力來源。換言之,只有在村莊保持開放的基礎上動員村民群眾廣泛參與以及注重資源的節約利用與人才培育,才能激活村莊的自主造血功能以及促進村莊可持續發展與共同富裕。

4.3 分配正義機制

分配正義從類型上可以劃分為制度分配正義和實質分配正義兩個維度。制度分配正義在村莊場域內體現在通過制度賦權為農民提供“歸屬清晰、權能完整、流轉順暢、保護嚴格”的財產性權利。Z村的制度賦權包括成員權認定和股份賦權兩個方面。一方面,成員權認定是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占有的集體資產股份、參與集體管理決策、分配集體收益的“權利證明書”。Z村在2011年通過制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界定辦法明確了成員對集體資源資產的各項權利,具體是將清產核資后的資產均分給1 704人,并規定“生不添、死不減”。但近幾年隨著村莊人口的變動,又制定了“生添死減、五年一次”的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調整機制,這種動態調適機制不僅深度契合了當地村民的利益訴求與價值偏好,同時更加彰顯了集體資產的制度分配正義。另一方面,股份賦權是通過股權設置和股權管理的方式明晰集體成員的股權份額。Z村在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之后便制定了“保底收益+效益分紅”的土地股份收益分配制度。這種股份制使得村民與土地之間的關聯由實物形態的土地權利轉化為價值形態的股份權利,因而村民的收益會隨著股份合作社經營收益的變動而變動。從Z村股份合作社成立以來,其所分配的收益呈現出一種穩步提升的狀態。從2009年開始,合作社將支付給農民的土地保底收益定為每人每年1 200元,此后采取固定保底收益和浮動效益分紅的方式逐步提升收益分配。比如,2010至2012年村民每人效益分紅200元,2013至2014年為300元,2015至2017年為350元,2018年為 400元,此后基本保持不變。由此可見,制度分配正義的目的是使每個村集體成員都有機會、有權利、有資格平等地、公正地分享集體資源資產所產生的增值收益。實質分配正義在本文中指的是村集體通過矯正正義縮小不同群體、不同階層之間的收入差距。Z村所采取的矯正正義的手段是最大限度地將就業機會和集體福利向弱勢群體傾斜。在就業機會分配方面,Z村強調本村企業要優先解決弱勢群體的就業。比如村股份合作社招聘的農業產業工人大多都是55歲以上、在就業市場競爭能力弱的本村人。在集體福利分配方面,Z村給不同年齡段的老人發放數額不等的“村福利金”,并且給入托兒童提供補助??傊?通過這種制度與實質分配正義不僅增強了村民對村集體的信任感與認同感,而且營造了穩定的村莊社會環境,而穩定有序的環境構成了經營村莊的堅實保障。

5 結論與討論

Z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實踐表明:經營村莊是村集體促進農民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徑。在經營村莊的過程中,經營土地、經營產業、經營項目三位一體構成了經營村莊的主要內容。從這三者的關聯來看,經營土地是經營產業和經營項目的前置條件。經營產業是經營土地和經營項目的目標指向。因為經營產業所塑造的產業融合與產業升級是優化農民就業結構、提升農民收入的核心,也是村莊得以良性運行與持續發展的關鍵。經營項目為經營土地和經營產業提供了政策、資金上的強力支撐,由政府項目所提供的村莊基礎設施建設是吸引資本下鄉的重要原因。在經營村莊的運作過程之中,經營土地、經營產業和經營項目是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它們共同構成了經營村莊體系“大廈”的“基石”。從經營村莊的條件來看,經營村莊包含了村社自主性機制、內源性發展機制、分配正義機制三個方面。其中,內源性發展是村社自主性的外在呈現形式,也就是說只有具有自主性的村莊,才能夠塑造村莊的內源性發展動能,形成有利于村莊公共利益的分配正義機制。具體地看,村社自主性在提升內部整合能力和外部博弈能力的基礎上塑造了經營村莊與農民共同富裕的主體基礎,內源性發展在動員村民參與、保持村莊開放性以及促進村莊發展的可持續性的基礎上構成了經營村莊和農民共同富裕的動力來源,分配正義通過制度與實質分配正義締造了經營村莊和農民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

本文所提出的經營村莊給其他村莊集體經濟發展與共同富裕帶來的啟示有以下幾點:首先,農村土地資源是集體經濟發展與農民共同富裕的首要資源。村集體需要掌握對土地的所有權、支配權與管理權,并通過土地整合促進土地資源優化利用與價值顯化,進而為村莊產業結構升級與集體經濟發展奠定資源基礎和空間基礎。其次,村莊產業發展是集體經濟與農民共同富??沙掷m運作的重要條件。村集體要通過農業產業鏈延伸、產業功能拓展和三產融合優化農民的就業結構與收入結構,以此搭建村集體與農民之間緊密型利益聯結紐帶,塑造兩者之間共創、共享、共富的均衡狀態。再次,要建構村莊的主體性。一方面,村集體要有主體意識和獨立意識,要主動謀劃村莊未來的發展方向,根據村莊不同的空間區位、發展階段和資源稟賦因地、因時制宜地確定村莊的經營方向與經營模式,選擇與本地情境相符合的發展路徑;另一方面,村集體在與外部主體互動與博弈的過程中,既要防止被外部力量所裹挾,又要利用外部力量撬動內生性發展動能,使其為村莊集體經濟發展與公共利益服務。最后,要將村莊視為一種財產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以村莊整體共同富裕為價值旨歸。村集體要清楚經營村莊的目的是依托村莊發展所產生的紅利縮小不同群體之間的收入差距,最終實現農民的共同富裕。

本文也有以下兩個方面的不足:一方面,本文通過個案來分析村集體促進農民共同富裕的運作邏輯,集中在村域范圍內部的討論,缺乏對村際范圍之間的共同富裕研究;另一方面,本文主要聚焦于如何通過經營村莊中的“經營性”提升村莊的綜合生產能力與自主發展能力,對村域不同階層之間的財富與利益分配研究則相對不足。

猜你喜歡
共同富裕村莊集體
論中國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我為集體獻一計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華人時刊(2021年21期)2021-03-09
我的小村莊
村莊,你好
警犬集體過生日
村莊在哪里
動物集體賣萌搞笑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