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語文教學中勞動教育的價值意蘊及其落實

2024-01-02 19:53趙鵬程鄭國璐
關鍵詞:勞動育人學科

趙鵬程,鄭國璐

(西華師范大學 教育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0)

勞動教育是促進個體全面發展的重要“一育”,是培養高素質勞動者推動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抓手?!读x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勞動課程標準”)指出,勞動素養是勞動課程所要培養的核心素養,具體包括勞動觀念、勞動精神、勞動能力及勞動習慣和品質四個要素。按照勞動課程標準對勞動的四個要素的解釋,可以將其劃分為認識維度(勞動觀念、勞動精神)和行為維度(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和品質)。勞動觀念和勞動精神側重于對勞動相關的認知看法、情感態度,以及對勞動所持有的信念信仰及人格特質等認識層面;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和品質則注重完成勞動實踐任務應具備的能力及其在過程中形成的帶有穩定傾向的行為和品格特征等行為層面[1]4-5。

勞動教育的全面落實,不能僅靠單一的勞動教育課,還應從學科交融角度積極探究跨界形態下的學科滲透途徑。語言文字的特殊性賦予語文學科育人育才的先天優勢,其“文以載道”的特征能在潛移默化間“以文化人”。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是指教師在組織語文教學時,以語文教材蘊含的勞動教育要素為內容載體,通過恰當的教學方法、路向,在完成語文中心主題教學任務的同時,有目的地從認識和行為兩個維度培養學生的勞動素養,發展學生的勞動觀念、勞動精神、勞動能力及勞動習慣和品質。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的價值意蘊

學科教學中勞動教育的滲透,基于加強勞動教育的相關政策要求和勞動教育內部自生動力需求。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具有豐富的價值意蘊。

(一)落實我國關于加強勞動教育相關政策精神的必然之舉

面向新時代,迎接新挑戰,中國共產黨基于國家戰略高度提出全面發展的育人目標,并從提高勞動者素質需求層面對勞動教育給予了新期冀。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將“勞”與“德智體美”并舉,提出“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2]。2020年《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對勞動教育體系的構建作出總體布局,要求開設勞動教育課程,提出根據學科交融特點有機融入勞動教育[3]。同年7月,《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進一步對勞動教育相關問題作出規劃,再次點明開設勞動必修課及拓展學科滲透的實施途徑[4]。

(二)發揮勞動教育及其他學科育人價值的本真訴求

新時代的勞動教育具有學科交叉性,本質而言,勞動教育與其他學科是一體共存的。一方面,勞動教育具有綜合育人價值,能增智、強體、樹德、育美、創新,是實現其他學科本體育人價值的重要手段;同時,勞動教育本身也是目標,學科教學是學校育人傳道的主要載體,擔負著實現教育目的的艱巨使命,為實現勞動教育,充分激發學科課程的育人價值,學科課程必然挑起滲透、融合勞動教育的重擔。另一方面,勞動教育自身價值的發揮有賴于學科教學。勞動教育涉及的知識、思想與其他學科息息相關,勞動教育自身的思想性、育人性、社會性、實踐性使其不能完全獨立于其他學科。因此,為充分發揮勞動教育的育人價值,各學科教學理應有機滲透勞動教育。

(三)改善勞動教育實施困境的重要手段

當前勞動教育存在異化、弱化等問題[5]。在應試教育“唯分數論”影響下,勞動教育逐步淪為孩子成長賽道上的“陪跑選手”。單一形態的勞動教育被降格、割裂[6],被狹窄化為單純的體力勞動或單一的勞動技能,甚至被異化為教育學生的懲戒手段或調節學習生活的調劑品。脫離其他學科支撐的勞動教育面臨腦體分離、勞教分離的風險[7]。要想擺脫勞動教育困境,就應順從教育整合發展趨勢,從“五育”融合角度出發,將勞動教育與學科課程有機融合。借學科課程的系統化、規范化推動勞動教育的常態化,進而挽救勞動教育被忽視被誤解的尷尬局面。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的現實條件

語文學科與勞動課程在育人目標、課程內容等方面存在共通性,語文課程的學科特點、資源價值等為勞動教育的滲透提供了現實條件。

(一)語文學科課程標準與勞動課程標準具有共通性

作為全面育人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程與勞動課程相互關聯,共同致力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課程目標上,語文課程和勞動課程均指向核心素養的培養,本質上均以育人為導向,力求在課程的學習與實踐中培養學生正向發展所必需的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除了核心素養本質導向的共通性,語文課程總目標中“培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智慧,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建立文化自信”等內容[8],與勞動課程總目標中“形成基本的勞動意識,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培育積極的勞動精神,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是共通的[1]6,其中勞動觀念屬于價值觀教育,勞動精神等屬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在課程內容組織呈現上,《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以“學習任務群”的方式推動課程內容的結構化,并要求每學科用10%的課程開展“跨學科學習”任務群活動。語文學科設置的“跨學科學習”任務群是基于語文學科內部綜合基礎上的主動跨界。此任務群的設置推動了學科間的交流融合,也為勞動教育的滲透提供了平臺。

(二)語文教材蘊含豐富的勞動教育資源

小學語文教材包羅萬象,是滲透勞動教育內容的主要載體。首先,教材中與勞動教育內容相關的文本數量充實。統編小學語文教材選文共649篇,其中,勞動教育相關內容在小學各學段均有分布,共119篇(占比18.3%)[9]。其次,勞動素養要點覆蓋全面?!短锛宜募靖琛贰稇戅r》等課文有利于樹立學生正確的勞動觀念,使其知道勞動的艱辛,進而尊重勞動、勞動者和勞動成果;《寒號鳥》《刷子李》《千年圓夢在今朝》等課文弘揚了勞動創造美好生活、勞動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及精益求精、開拓創新的勞動精神;做手工、剪窗花等活動可以發展學生的基本勞動能力;《胖乎乎的小手》《小猴子下山》等課文可以幫助學生養成愛勞動、勤勞動的勞動習慣和品格。最后,呈現的勞動形式多樣。小學語文教材包含生產性、日常性、服務性三種勞動形式。生產勞動類:如《田家四季歌》介紹了一年四季的農事活動,《千人糕》以“千人”設疑闡述了勞動成果來之不易的道理。日常勞動類:如《胖乎乎的小手》以小見大,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學會自己動手,樹立自我勞動意識。服務勞動類:如《鄧小平爺爺植樹》引導學生主動勞動,植樹造林,服務社會;《拔蘿卜》用生動的故事告訴學生要主動幫助他人,要在勞動中團結協作。

(三)語文課程的學科性質利于勞動教育滲透

語文學科是一門以語言文字的建構與運用為核心,以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為學科性質的課程。在小學階段,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不僅指語言文字的交際作用,也指語文學科在學生學習包括勞動課程在內的其他學科時所起到的工具性輔助作用。人類社會生活離不開語言文字,勞動屬于生活的一部分,勞動的認識和行為維度都依賴于語言文字的指導。

語文教育的人文性是指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念等認識層面的綜合素養教育,而其中也包含勞動素養。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特點能帶領學生以更加細膩、準確、詩意的視角解讀勞動的內涵和過程,進而對勞動的本質及價值有更深入的認識[10]。因此,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學科特點有利于學生進一步理解與把握勞動素養。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的策略

在語文學科中滲透勞動教育的教學工作,應從語文教材內容、語文實踐活動、師師互動三個方面展開,找準滲透的切入點、著力點、關鍵點,進而解決滲透內容、具體路向、方法問題。

(一)以語文教材為切入點,挖掘滲透內容

小學語文教材具有數量多、類型雜、覆蓋廣的特點,是學科育人的重要載體,也是滲透勞動教育的切入點。語文教師應在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意識,遵循語文性原則,主動挖掘勞動要素,尋找語文要素與勞動要素的契合點,厘清二者關系,列出雙要素教學清單,進而根據二者在教學中心主題、教學素養指向上的契合程度分層滲透。

1.開門見山,直接滲透。對于教材中直接以勞動為中心主題且涉及認識維度(勞動觀念、勞動精神)和行為維度(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和品質)兩個維度的內容,教師應基于語文課程與勞動課程育人的共通性,在教學過程中直接滲透勞動教育,充分利用教材講深講透其中內容。如一年級上冊以勞動教育為中心主題的課文《憫農》(其二),教師在解析詩詞“當午”“汗滴”時,可以使用“情境陶冶法”,引導學生融入農民勞作時的情景,體會勞動的艱辛,教育學生尊重勞動、普通勞動者(認識維度);還可以采用“情感體驗法”,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理解詩詞“粒?!薄靶量唷?進而使學生明白要珍惜勞動成果,不能浪費糧食(行為維度)。

2.有的放矢,自然滲透。對于教材中主題與勞動密切相關但側重于單一認識或行為維度的內容,教師應在明確課文教學主題的前提下,有目的地融通語文要素和勞動要素,在講解教材內容時自然滲透勞動教育。如二年級上冊課文《田家四季歌》的內容偏向認識維度(勞動觀念、勞動精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在落實“了解課文中講解了哪些四季農事”的語文教學任務時(語文要素),引導學生感受中華傳統農耕文化的魅力,了解基本的農耕常識(勞動要素);通過分析“文中是如何描寫農作物或農民的”(語文要素),幫助學生樹立尊重勞動、尊重普通勞動者的正確的勞動觀念,領會勤儉節約的勞動精神(勞動要素)。

3.點到為止,適度滲透。語文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隱形勞動教育資源。這類中心主題與勞動并非直接相關,但文本涉及認識或行為維度中某一勞動素養的內容的運用,需要教師發揮教學主導作用。教師要自覺提升自身的勞動素養,理解新時代勞動教育的豐富內涵,主動挖掘、認真提煉隱藏在教材中的勞動要素,根據勞動要素的延展性及課堂教學實際,適當、適時、適量地滲透勞動教育。如六年級下冊的課文《詹天佑》,課文教學重點在于引導學生分析主人公詹天佑的人格品質并學習他的精神,課文內容還涉及勞動素養認識維度中的“勞動精神”要素。因此,在實際教學時,教師應根據課文中心主題講解詹天佑提前兩年完成修建京張鐵路的偉大事跡,在分析人物精神時有意識地適度引導學生學習他不怕困難、開拓創新、砥礪奮進的勞動精神。

(二)以語文活動為著力點,探尋滲透路向

“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四種語文實踐活動是滲透勞動教育的著力點,也是聽說讀寫思的互動過程[8]2。以它們為具體路向滲透勞動教育,可以將語文教材中零散、單一的勞動教育要素在聽說讀寫思的互動過程中有機整合,從而更好地發揮勞動教育的綜合育人價值。

1.識字與寫字:初識勞動。馬克思認為:“語言是從勞動中并和勞動一起產生出來的,這個解釋是唯一正確的?!盵11]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運用語言文字的課程,語文教材中的許多漢字都與傳統勞動相關。如一年級上冊識字課《日月水火》中“田”字展現了傳統農業勞動中的農田形象,“禾”字刻畫出谷穗飽滿下垂時的形象。

在生字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字理識字的方式,利用漢字與勞動的關聯,結合字的形、義等,從多個方面有機滲透勞動教育。如一年級上冊《江南》一課的生字“采”,在教學時可以將其上下拆分,上面代表手(爪),下面代表木,手(爪)在木上即指用手(爪)采摘果實這一勞動行為。這樣講解不僅有利于學生識記生字“采”,還有助于學生理解文中“采蓮”一詞,并通過教學“采”所代表的勞動行為及含義增加學生的勞動常識,激發學生的勞動興趣。

在以識字教學為重心的小學低段,部分漢字與勞動意象結合的施教:一方面,能夠刺激小學生的想象力,將抽象的方塊字具象化為勞動生產物象,更好地識記生字;另一方面,在識字過程中滲透勞動相關知識,能讓學生對勞動有初步認識。

2.閱讀與賞析:品讀勞動。在語文教學中,閱讀是重點,主要包括課內、課外閱讀。在閱讀中滲透勞動教育,關鍵是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解讀文本,讓學生在分析人物形象、賞析勞動場景及剖析文本主題中受到勞動正向價值的熏陶與感染。

在課內閱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教材插圖、文本關鍵詞句等引導學生通過局部細節來感知文本整體,進而指導學生在文本閱讀中感受勞動美、理解勞動意、體會勞動情。

此外,還可以借助“1+X”閱讀模式,由課內導向課外,從單一零散的教材課文拓展到豐富的課外文本,進一步鏈接到“整本書閱讀”任務群,以實現課內外閱讀的跨時空聯動。如六年級上冊表達農民對土地熱愛之情的課文《三黑和土地》,在課后“閱讀鏈接”板塊設置了詩歌賞讀《在希望的田野上》。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編寫思路,將教材內容作為基點“1”,開展以勞動為主題的整本書閱讀活動。在活動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需求選擇有關勞動的某一讀物,并以同伴、師生、親子共讀等多種閱讀形式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品味勞動。

3.表達與交流:感悟勞動?!伴喿x與賞析”是學生由外向內對知識的接納吸收,反之,“表達與交流”則是由內及外的言說,是個體的向外展示,是學生對知識接納吸收、加工內化后的成果體現。這種由內到外的輸出方式是個體對知識的再認識過程。

內部語言的輸出在語文教學中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為口頭表達,二為書面表達,即口語交際和寫作。因此,可以通過這兩種方式引導學生更加深層次地感悟、認識勞動。(1)在口語交際中表達勞動,交流感受。如教師在一年級上冊口語交際“小兔運南瓜”活動中:首先,可以讓學生在家里學“小兔”嘗試搬南瓜;其次,在課堂的交流環節中,讓學生與同桌分享自己搬南瓜的方法,在交流中思考其他方法,在思考中發展學生的創造性勞動思維;再次,讓學生用討論得出的方法搬運教具“南瓜”,在勞動中感受樂趣;最后,在總結環節引導學生說出自己喜歡的方法,用口頭語言表達勞動過程及感受,進而加深學生對勞動的認識。(2)在習作教學中刻畫勞動,抒發情感。勞動是寫作素材的重要來源,而寫作又是個體對勞動實踐認知層面的升華和凝練。教師既可以讓學生從學過的課文中挑選自己喜歡、敬佩的勞動人物進行描寫,還可以依托教材引導學生走進現實生活。如習作教學“生活的萬花筒”,教材在“初試身手”中要求學生“觀察家人炒菜、擦玻璃或者做其他家務的過程,并用一段話將這個過程寫下來”。教師借此可以讓學生將目光放到自己身邊普通的勞動者,用心觀察勞動者的神態、動作及勞動場景,用文字描繪所觀所感。

4.梳理與探究:體驗勞動?!笆崂砼c探究”活動是語文學科內、外的對接,是對學生整理歸類、比較概括等綜合能力的培養。2022年語文課程標準在六大學習任務群中提出了“跨學科學習”任務群。開展語文跨學科實踐活動,可以打破以往教學時間、空間的限制,實現學科、課堂、學校內外的互動,將學生的目光從課堂內轉向更寬廣的自然和社會生活。這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綜合運用在課堂中學習到的語文、勞動等知識,還可以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勞動素養、語文素養等。

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相關內容或社會生活熱點確定跨學科活動的主題。如學習課文《植物媽媽有辦法》時,可以借由文章中心“學會觀察”延伸開展以“小小植物,大大驚喜”為主題的跨學科學習活動。在活動中要求學生親手種植自己喜歡的一種植物,在家人的幫助下查找資料,初步了解該植物培植方法,并用繪畫、文字等方式觀察記錄其生長情況。這樣的活動,使學生綜合運用了語文、勞動、科學等學科知識,還在切身勞動中體會到勞動的快樂,在收獲勞動成果的喜悅中受到鼓舞,鍛煉了動手操作能力,并通過日復一日的勞動實踐懂得“勞動需要長期堅持”的道理,進而養成愛勞動、勤勞動的好習慣。

(三)以師師互動為關鍵點,融通滲透方法

教師是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勞動意識的實際操作者,是影響滲透效果的關鍵。由于教師對勞動教育及其在學科教學中如何滲透的理解不同,因此在真實課堂中的滲透也因人而異。而師師互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個體差異?!皫煄熁釉谥黧w上可以分為個體之間、群體之間、個體與群體之間、個體與自身的互動?!盵12]下面以教師個體為“點”,以教師群體為“面”,探討如何在教師互動中把握滲透方法。

1.點:在個體互動中交融方法。教師個體是師師互動主體中的最小單位,也是貫通滲透方法的基本“點”。其一,在個體自我互動方面,教師應在教學中做到反躬自省。每位語文教師都要堅持與自我對話,不斷總結經驗,提煉理論,升華認識,在教學實踐中驗證、革新方法。其二,在個體與個體互動方面,教師應加強個體間的交流互動。語文教師應主動與勞動課教師溝通交流,積極向優秀語文教師請教,深入研討方法是否能發揮勞動教育價值、是否超出語文學科教學邊界等,爭取在互動中取長補短,將他人優秀的經驗和智慧融入自己的教學,進而形成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和具有鮮明特色的教學風格。

2.面:在群體互動中貫通方法。隨著教育體制的改革和融合育人理念的發展,教師與教師間的交流合作越來越密切,群體向心力、凝聚力對教學工作的影響不容小覷。在滲透勞動教育的過程中,個體與個體互動的力量略顯單薄,因此還需由點及面、由個體帶動群體,群策群力。在語文教師群體內,應提高個體與群體間的合作力,以點帶面,開展勞動教育滲透示范課、優秀教師教學經驗分享會、同課異構等活動;應加強語文教師間的互動,盤活語文學科內部資源,如按學段將小學語文教師分為低段組、中段組、高段組,各學段內再以語文四大教學板塊為依據,分成“識字與寫字”組、“閱讀與鑒賞”組、“表達與交流”組和“梳理與探究”組。如此,在同一學段內橫向推動各教學板塊組間的互動,在不同學段間加強同類教學板塊組間的縱向互動,根據各學段的不同要求、語文各教學板塊的不同特點選擇行之有效的方法滲透勞動教育。

此外,從教育整合發展的趨勢出發,學校各科教師應形成育人共同體。語文教師組應尋求外界合作,主動加強與勞動課及其他學科課程教師群體間的互動。比如可以組織跨學科教學研討會,要求各學科教學組總結分享該學科的教學思維理念、經驗方法等,以求在不同學科領域迸發思維火花,貫通滲透方法,在相同育人導向中協同發力,開展多學科間的跨學科學習活動,以培育新時代全面發展的綜合人才。

猜你喜歡
勞動育人學科
文化育人的多維審視
【學科新書導覽】
勞動創造美好生活
育人鑄魂守初心 賡續前行譜新篇
快樂勞動 幸福成長
土木工程學科簡介
熱愛勞動
“超學科”來啦
拍下自己勞動的美(續)
論新形勢下統一戰線學學科在統戰工作實踐中的創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