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PD 視域下校企合作的價值邏輯與實施路徑

2024-01-02 02:23李維勇楊光李洪昌
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產教校企協同

李維勇,楊光,李洪昌

(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南京 210023)

一、產教融合的困境

新世紀以來,我國職業教育發展迅速,如何向社會輸出高素質技能人才成為當前職業教育界關注的熱點[1]。目前,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已經由規模擴張為主轉向以內涵發展為主階段。然而,目前職業院校發展產教融合面臨著現實困境。首先,由于受到傳統慣性思維的影響,不少高職院校仍然將企業實踐作為院校教學的輔助環節,只是有助于學生未來更好的就業,這種認知導致了不能產生真正的產教融合機制。其次,配套機制重“表”輕“里”缺少深入力度[2]。目前,高職院校產教融合的配套機制不夠成熟,表現在政府對于職業教育評價的指標不夠清晰[3],教育職能部門對現有文件的執行力度不夠。另外,企業投入的配套設施不到位使得產教融合往往流于形式,因為對于企業來說看不到實實在在的效益。第三是產教融合供需渠道“量”多“質”輕[4]。目前,我國職業教育產教融合不缺乏校企合作平臺,但真正意義上的產教融合體系卻沒有構建起來,或者“流于形式”。許多高職院校建立了校企合作的平臺,但大多是“一對一”的合作,由于單一企業資源有限且缺乏合作的內在驅動力,合作往往內容單一、覆蓋面窄、穩定性不強,從而造成校企合作質量不高、效力有限、合作程度不深、對接渠道不暢等問題[5]。鑒于此,本文基于校企合作機制,在UPD 視域下探索構建職業教育產業學院的建設路徑,旨在深入校企合作平臺創建,挖掘真正意義上的產教融合模式。

二、UPD模式的內涵

匯聚上下游企業的產教融合平臺(Upstream firm-Platform-Downstream firm,簡稱UPD)[6]是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和研究形成的融合技術供給側(技術鏈上游企業)和人才供給側(學校專業)資源、搭建兼具技術服務與人才培養功能的平臺,以創建更精準服務用人企業(技術鏈下游企業)需求的校企協同育人模式(見圖1 所示)。

圖1 UPD模式結構圖

UPD 模式借鑒了商業生態系統理論協調不同利益主體、形成互利共生格局的策略,基于對上、下游企業參與人才培養不同動機的分析,搭建雙功能平臺,滿足各方利益訴求。平臺市場化運營的技術服務業務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上游企業“拓展產品市場、降低客服成本、提高產品認同度”的訴求,并賦予平臺自我造血功能;平臺的人才培養功能滿足了下游企業“獲得與新技術配套人才”的訴求和上游企業培養潛在客戶的需求;而學校通過平臺的運行,形成了高水平的專兼融合師資團隊,獲得了先進的教學資源,拓展了廣闊的就業渠道。合作三方中的任一方對平臺的支持都將獲得另外兩方的回報,從而構成了互利共贏的良好生態。平臺運行得越好,所產生集聚效應就越大,匯聚的企業就越多,三方的獲利也就越大。這一新的合作架構,將參與平臺建設和人才培養變成了上下游企業自身發展的內在需求,突破了高職院校落實產教融合、推進校企協同育人的瓶頸[7]。

在UPD 模式下,職業院校(人才供給側)與技術鏈上游企業共同搭建產教融合平臺,將上游企業的技術標準和規范轉化為教學標準和教學資源,通過平臺的集成和轉化,產業先進技術被融入教育教學過程,可有效解決教學內容滯后問題。此外,平臺的集聚效應還會吸引技術互補型上游企業不斷加入合作,從而匯集了用人企業所需要的多種技術,保證了教學內容的技術含量,增強了人才供給的有效性[8]。上游企業作為技術供給方,其所呈現的技術是下游企業生產的主流技術,并且引領下游企業是上游企業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上游企業為擴大自身產品的推廣應用、支持平臺滿足客戶培訓需要,會及時將最新的產品(設備、軟件、技術標準等)投入到平臺上,并主動對業務團隊進行技術培訓,使專任教師的技術水平可以與企業工程師同步提高。而平臺為下游企業提供市場化的技術服務,在市場驅動下及時更新服務設施,提高團隊服務水平,倒逼教師技術水平的持續提升,因此客觀上保證了教學設備、實訓環境與企業的生產實際同步甚至超前更新。

對比發現,在UPD 模式下,平臺通過市場化運營,匯聚了大量的上下游企業,形成了校企“一對多”的合作格局。上游企業群為專業提供多方面的技術、設備和師資,下游企業群為專業提供多種就業渠道,校企協同育人的深度、廣度都得到拓展[9]。平臺的運作呼應了上下游企業不同的利益訴求,技術服務功能既為下游企業提供了生產支持,也幫助上游企業拓展了市場;人才培養功能既為下游企業提供了適用人才,也為上游企業積累了潛在客戶。此“基于技術與人才供給側融合的UPD 校企協同育人模式的構建與實踐”項目獲2018 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三、UPD模式下校企合作的價值邏輯

根據赫爾曼·哈肯的協同學理論[10],“協同”是一種“協調合作”,協同的動力來源于合作主體利益需求協同,而協同的效果則主要表現在協同效應。高職院校和企業建立校企合作模式如果達不到1+1>2 的協同效應,校企合作必然會流于形式。我國高職院校與企業的合作正經歷著從無序逐漸走向有序、從形式化逐漸走向內涵化這樣一個自我完善和發展的過程,因此,基于合作主體的利益需求和合作協同的價值效應,高職院校與企業共建產教融合平臺是傳統校企合作模式的深化,是未來校企合作的主流機制。

(一)合作主體的利益需求是推動產教融合深入發展的“源”動力

企業推動產教融合的目的在于企業價值實現,不同企業的價值實現方式是不同的,例如,對于上游企業來說,經濟回報與市場拓展是其與高職院校合作的主要需求;而對于下游企業來說,他們是上游企業的客戶,需要的是技術多樣化、商家多元化、服務資源整合化等。面對這些不同合作主體的利益需求,高職院校需要整合,以滿足各種產業鏈需求。由此,不能再把校企合作看作是短期行為的項目合作,而需要強調合作的有效性和長效性[11]。

在當前的校企合作中,推動產教融合深入發展的“源”動力不足仍然是高職院校面臨的較為普遍的難題。不解決“源”動力問題,就難以解決諸如合作形式單一、深度不夠,產教融合供需渠道“量”多“質”輕等一系列問題,更談不上校企合作的穩定性和持久性,也就無法達到“校企協同育人”的預期目標。怎樣解決“源”動力不足問題?首先要弄清學校與企業利益需求的差別、處于產業鏈不同環節的企業的需求差別[12]。在合作主體利益需求整合過程中,高職院校應當采取主動,針對合作中的不同需求設計校企協同的合作架構。

(二)合作協同的價值效應是推動產教融合深入發展的“永久”動力

高職院校與企業建立校企合作模式如果達不到1+1>2 的協同效應,合作系統會陷入熵增原理,合作系統必然走向耗散,這樣的合作系統是不可能具備推動產教融合深入發展的“永久”動力的。校企合作是一種非競爭性戰略聯盟,是以上下游節點為中心的聯盟形式,是一些不同需求整合基礎上的協作創新戰略組織,也是不同利益主體在自我組織保障行動后的產物。事實上,上游企業和下游企業在與高職院校合作聯盟體系中出現了不穩定因素,甚至威脅到合作的可能性。在這種情況下,以節點為中心的合作協同聯盟必須從外部尋找解決方法,使環境資源進一步整合和形成更大的聯盟,產生更加穩定的合作協同價值效應。也即校企合作只能遵循合作協同的價值效應優勢才能通過熵減機制的合作獲得推動產教融合深入發展的“永久”動力。校企合作聯盟的功能不僅是以數學的方式增加,還可以通過定性轉化為系統的整體功能而形成。由此,校企合作模式必須從外部環境獲得外在的變革力量,正是為了各方的利益需求而產生非線性的創新機制[13]。

(三)合作協同的資源共享和互補性是推動產教融合深入發展的“內在”動力

校企合作能夠促進資源的共享和互補,這是赫爾曼·哈肯協同學理論中所強調的“內在協同”,通過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進一步提高教育和產業的競爭力,從而推動產教融合的深入發展。這里的“內在協同”其實就是一種開放、共享、共贏的“平臺思維”。目前,產教融合的根本問題仍然在于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兩張皮”未有效解決,推動產教深度融合就是為了解決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在結構、質量、水平上不能很好匹配的問題。通過合作協同的資源共享和互補性機制可以深化產教融合,推進校企合作,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讓企業進校園,行業企業專家進課堂,深度參與人才培養,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擴大就業創業。同時,學校要通過平臺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實現學校與產業同向發力、共贏發展,促進科技成果及時向產業轉移轉化。政府要支持學校與產業骨干企業深度合作,整合互補性資源,共建產教園區、科創新區、研發基地、轉化中心,打造創新綜合體,促進“政產學研金服用”融合發展。

(四)合作協同創新引領和人才培養是推動產教融合深入發展的“未來”動力

校企合作也能夠激發創新和人才培養,這是赫爾曼·哈肯協同學理論中所強調的“外在協同”,通過雙方的技術、經驗和人才等方面的交流和協作,進一步促進創新發展和人才培養,推動產教融合的深入發展。推動產教融合深入發展的持久動力來源于合作的戰略思想和底線思維。校企合作是為了一時之需、解決燃眉之急,還是為了長久之策、持續發展?前者帶有合作的偶然性,后者則是校企協同合作的必然性。由此,合作協同的創新引領和人才培養必然成為校企協同合作的內在目的和動力,必然訴求于突出多元辦學格局的體制構建。通過構建多元辦學格局形成良性協同資源共享和互補性平臺,為學校專業與產業、專業群與產業鏈、學校與行業雙向互動協同發展提供持續的內生動力。通過平臺創新打破信息靜態模式,構建學校專業與產業、專業群與產業鏈、學校與行業同治互動格局,推動行業與企業、市場組織等其他主體參與職業教育的改革發展,職業教育賦能產業補鏈、延鏈、強鏈的實踐,讓職業教育找準方向、明確目標、實現發展,釋放職業教育發展的內驅動力,實現職業教育自身的社會價值、地位和作用的發揮。

四、UPD模式下的產業學院建設

為貫徹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全面推進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任務[14],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簡稱南信院)重點圍繞信息技術應用創新、智能科技、智能制造、智慧交通等產業領域,引入華為、中興、阿里云、中電科技集團、中檢集團、埃斯頓、西門子、阿里巴巴、網龍網絡等上游企業,基于UPD 模式共建8 個產業學院,以聯名企(上游企業)、促雙元(產業鏈、教育鏈)、強載體(產業學院)的設計思路,提升學校校企合作水平。

(一)產業學院的架構

在“雙高”建設規劃中,南信院根據深化“政校行企”四方聯動的產教融合改革要求,全面促進產業鏈、創新鏈、教育鏈有效銜接,打造一批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技術創新、企業服務、學生創業等功能于一體的示范性人才培養實體[15],為產業學院設計整體架構如圖2 所示。

圖2 UPD模式的產業學院架構圖

基于UPD 模式的產業學院的整體設計思路:

1.服務一個專業群

產業學院應該在特定的專業領域中與龍頭企業共建,形成緊密的產教融合關系,確保學院的教學和科技創新與行業需求密切相連,以滿足市場和社會的需求。

2.打造3 個平臺

人才培養平臺:建立以產業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體系,培養符合企業要求的應用型和創新型人才,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協同創新平臺:促進學校、企業、科研機構之間的深度合作,共同開展科技創新研究,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學校的科研水平。

社會服務平臺:為社會提供技術咨詢、技術服務、技術培訓等方面的支持,加強產業學院與社會的聯系和互動,推動產業發展和經濟繁榮。

3.建立一套機制

學校應建立完善的產教融合體制機制,包括政策法規、組織架構、管理流程、考核評估等方面的制度和機制,確保學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具有長期性和穩定性。

4.成立一個產教聯盟

政府、學校、企業和社會應共同成立一個產教聯盟[16],以便更好地協調產教融合各方面的資源和力量,共同推進產業學院的發展和社會經濟的繁榮。這個聯盟可以承擔產業學院的各項規劃、組織、管理和運營工作,從而實現各方面的利益共贏和合作共贏。

在UPD 模式下,充分發揮產業學院在資源協同、合作育人、技術創新、促進服務等方面的作用,可以推進產教深度融合,形成獨具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實現共贏發展。

(二)校企雙元協同育人

專業群建設是“雙高計劃”的關鍵,是學校質量、特色和品牌發展的重要抓手。一個專業群要有一個產業學院。產業學院是推動教育鏈、人才鏈和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的重要載體。通過專業群與產業學院的聯動,支撐專業群“產教雙平臺支撐,校企雙主體育人”人才培養模式,將UPD 上游企業的技術、人力、設備、業務等資源引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推進校企協同育人。

1.校企雙元育人

依據行業企業需求,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優化課程體系,建設優質教學資源,提升教學信息化水平。聯合UPD 上游企業,校企共同開發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教學資源庫、在線開放課程及虛擬仿真實訓平臺,建立資源共建、共享及更新的機制。大力推進數字化教學資源的應用,為在校學生、企業員工和社會提供泛在、便捷的學習服務。優化教材開發、選用、審核機制,快速對接行業產業技術發展,及時開發活頁式和工作手冊式教材;結合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開發線上線下融合的新形態一體化教材。建設省級虛擬仿真實訓中心,運用虛擬仿真實訓教學項目開展教學。南信院與上游企業聯合牽頭制定現代通信技術、云計算技術應用等專業國家教學標準,共建國家級教學資源庫和實訓基地,推動在線開放課程建設、國家規劃教材建設和教學資源建設。

2.現代學徒制建設

聚焦UPD 下游企業的實際需求,在各專業群全面推進“招生招工一體、企業學校一體、工作學習一體、教師師傅一體、學生學徒一體”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17]模式。模式通過校企共建企業實踐課程教學標準,強化實崗培養,有效融合學校的知識教育、實踐能力培養和企業的技能教學、職業素質培養,使學生在學習中熟悉企業工作的范圍和環境,提升學校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的匹配度,為長三角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提供支撐。制定校企導師選拔、聘用、培訓、考核與管理辦法;制定現代學徒制實施和學分制試點辦法、現代學徒制企業遴選辦法、學徒培養評估年度報告制度,開發現代學徒制信息化管理系統。南信院與昆山開發區及其企業共建“昆山學院”現代學徒制,實施“開發區政府+學校+園區企業群”現代學徒制共建模式,獲首批教育部現代學徒制試點項目,并獲省教學成果一等獎。

3.“1+X”證書制度試點

以“1+X”證書試點為契機,推進復合型人才培養。試點UPD 上游企業的“1+X”證書,根據職業技能等級標準和相應專業教學標準要求,將證書內容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18],優化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深化教學方式改革,參與國家“學分銀行”制度試點,推進“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證書”的復合型人才培養。南信院作為江蘇省電子信息大類“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協作組組長單位,積極發揮引領示范作用,組建“1+X”證書認證中心,成立相關證書江蘇省師資培訓基地和區域考試培訓基地,引入企業資源,開發課證融通X 證書教材和實訓項目,引領、推進全省職業院校電子信息大類專業的試點工作。

4.“課程思政”教學改革

聘請UPD 上下游行業“工匠”和專業人士共建工匠工作室,實施“工匠精神”職業素養養成計劃,以“知、情、意、行”為要素,以嚴謹專注、敬業專業、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為核心,將工匠精神納入專業培養目標和課程教學目標。圍繞職業技能培養與工匠精神養成相融合的導向和要求,推廣任務式、項目化、角色扮演等基于工作情境的教學方法,增加學生作為“職業人”的學習體驗[19];積極探索校企共建的融媒體思政案例,不斷增強課程思政的親和力、吸引力、實效性和獲得感,全面提升課程思政教學效果;基于“工匠精神”深化實習實訓改革,完善實踐教學體系,充分發揮實訓、實習和頂崗實習在職業精神培養上的重要載體功能?!皟x器儀表標準操作”課程通過深挖愛國愛崗、精益求精、開拓創新等思政內涵,獲批教育部課程思政示范項目及全國課程思政教學名師和團隊榮譽稱號。

(三)政產學研協同創新

1.ICT 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建設

ICT 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是江蘇省高等職業教育產教融合集成平臺。平臺通過與華為、阿里云、新大陸等上游企業合作,并整合“網絡與通訊工程”國家級實訓基地、江蘇省科技廳移動增值業務研發與測試服務中心、江蘇省工業互聯網人才實訓基地等資源,建成“ICT 協同創新中心”,組建ICT 技術應用科研團隊,為上游合作企業提供客戶培訓、技術服務、科技攻關、智庫咨詢,為下游長三角地區運營商(電信、移動、聯通)、通信服務類企業(中郵建技術有限公司、中郵通建設咨詢有限公司等)、政企網客戶(國家電網等)等智能產業提供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通信等方面的售后支持、員工培訓和人才供給,同時為專業群提供教學資源、實訓基地、混編師資等資源。

2.創新創業工匠工坊建設

“南信·騰訊云”工匠工坊是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與騰訊云計算(北京)有限公司、南京第五十五所技術開發有限公司共建的全國首批騰訊云“互聯網+創新創業”工匠工坊人才培養基地。工坊面向“工業軟件+新興領域軟件+服務領域軟件”特色產業發展體系,搭建“校園+研發園+創業孵化園”三園合一的特色大學生IT 創新創業項目孵化基地?;赨PD的生態圈企業,構建“創新創業普適教育+創新創業項目實踐+虛擬公司運營+創業成果孵化+資源政策扶持”的漸進式培養、螺旋式上升的雙創實踐平臺,共同制定學生創新創業扶持計劃(五個扶持階段:項目入孵申請階段、項目審核階段、審核通過階段、簽約孵化項目階段、項目孵化實施階段),構建一流的數字人才創新創業項目孵化平臺(包括創意機制、產權機制、創業支撐機制和創業流通機制),引入“騰訊云+”創業扶持計劃,為學生提供創業項目咨詢、創業孵化平臺、技術支持、風險投資支持、營銷扶持等服務。同時,將孵化器模式融入創新創業服務,組建創業團隊,在技術手段、管理、專利、消費市場開發、投資融資等方面提供“一對一”的管理咨詢服務。在此情況下,打造一支全面整合的創業師資隊伍,率領學生轉化創新創業項目實踐科研成果。

3.協同創新團隊建設

建設技能大師工作室,以專業群為依托,遴選UPD 平臺中的省技術能手、省技能狀元、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等,以帶徒傳技、技術攻關、技術創新、技術推廣、技藝傳承等為目的,培養一批能解決生產技術難題、改進企業產品工藝、解決生產技術難題的骨干教師和具有絕技絕藝的技術技能大師,指導學生參加技術技能、創新創業等大賽,同時承擔或參與行業性、區域性技術培訓,形成學校的品牌效應。建設產業教授團隊,選聘科技企業家、技術主管、能工巧匠到學校擔任產業教授和專業帶頭人,突出“產業+教授”’特點,幫助把脈專業人才定位,重構人才培養方案,開發崗位課程“素質+技能”菜單體系,深入推進現代學徒制試點,并依靠產業教授協助整合企業人才資源,強化企業兼職教師執教能力培養。建設科技副總團隊,充分發揮科技副總的橋梁作用,疏通企業人才和創新資源進入高職院校的新通道,打通高職學院人才和創新資源反向進入企業的新路徑,打造融通各種資源、銜接各個產業、激發各方活力的“系統鏈”,實現校企雙方互相支持、互相滲透、優勢互補、利益共享,促進學校文化與企業文化、產業需求與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深度融合。

(四)深化集團協同發展

UPD 模式下的產業學院以構建校企命運共同體作為合作的頂層政策“深度設計”,是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體現,也是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發展方向。校企命運共同體充分彰顯了職業教育的類型價值,促進了教育和產業體系人才、智力、技術、資本、管理等資源要素的集聚融合。

1.產業學院理事會建設

建立法人治理結構,由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理組成產業學院理事會,形成校企共建、股份合作、政府主導、區域共享的產業學院建設模式,實現設置法定、職責明確、運轉協調、有效制衡的管理機制。以南信院與中國質量認證中心(簡稱CQC)共同投資1000 萬元建成的混合所有制產業學院—中認南信檢測學院為例,學院注冊成立混合所有制企業中認南信(江蘇)檢測技術有限公司,實施理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發揮CQC、江蘇省工信廳(學校主管單位)、學校及檢測服務生態圈企業的作用,建立與之相適應的資源協同、成果共享、創新激勵和績效評價機制、權力制約和監督機制,共同開展質量檢測、人才培養、技術培訓、創新創業等活動。該公司以技術技能積累為紐帶,促進人才培養、團隊建設、技術服務有機結合、協同推進、相互促進、整體提升,實現校企合作命運共同體。公司成功獲批認定江蘇省首批產教融合型試點企業,并納入省產教融合型企業建設培育庫。

2.職教聯盟建設

基于UPD 模式,深化“政校行企”四方聯動產教融合改革,共建職教聯盟,是推動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舉措,是實現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和提升職業教育質量的重要途徑,是進一步探索校際合作、校企合作的創新之路。由南信院牽頭,聯合華為、中郵建等企業以及國內中高職院校,共建“長三角5G 數字化人才職業教育聯盟”,本著“共建共享”“平等互利”“合作共贏”的原則,圍繞“推進高校間合作交流、實現聯盟高校資源共享、5G 研究與成果推廣應用、促進5G 產業生態體系發展”四大內容,開展專業建設研究與實踐,加強成員在教學、科研、師資培訓等方面的合作,為校企共建專業、共育人才搭建平臺,在國內ICT 領域人才培養中發揮重要的引領和示范作用。

猜你喜歡
產教校企協同
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探析
產教融合 商以富國
蜀道難:車與路的協同進化
基于產教結合下的中職電子教學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進應用型人才培養實現校企生三方共贏
“四化”協同才有出路
產教融合:時尚產業的蛻變之路
校企聯合對人才培養的作用
校企合作運行機制初探
三醫聯動 協同創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