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動名構式語義建構的選擇機制

2024-01-02 05:49牛儒雅
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刷子構式義項

牛儒雅

(1.河南大學 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后流動站, 河南 開封 475001;2.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 外國語學院, 河南 鄭州 450046)

關于構式的意義,學界大致有三種主要觀點。第一種認為,構式本身具有意義,構式義獨立于構式中的組成部分,動詞語義的增殖是構式賦予的[1];第二種認為,構式的意義是由進入該構式的動詞決定的,而非構式本身[2-3];第三種認為,構式義與其組成部分,尤其是動詞的語義,關聯密切[4-5]。

基于前文對“刷N”構式語義生成機制的探討[6],本文的觀點與第三種觀點類似,即認為構式的整體語義與其組成部分密不可分。除此之外,筆者還認為,動名構式的多語義不僅源于動詞與名詞的聯結,還源于名詞對動詞語義凸顯的次結構的闡釋。這說明由動詞與名詞聯結而成的合成構式的不同語義不僅取決于作為側面決定體的動詞的語義,而且名詞不同語義特征的凸顯在其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動詞與名詞的搭配既是一種語法搭配關系,也是一種語義搭配關系(動作與受事的搭配),還是一種認知搭配關系(自主成分與依存成分的聯結)。既然如此,動詞與名詞的語義凸顯在動名構式表達原型義項與非原型義項時對其影響和作用程度是否相同?動詞在與名詞搭配時是否都處于支配名詞的地位?如果不是,動詞與名詞之間在選擇關系方面的機制又是什么?為了解答上述問題,本文擬以常用動名搭配“刷N”為例,先考察其原型義項和非原型義項,再對比動詞“刷”與名詞“N”的語義凸顯作用,從而探索動名構式語義建構的選擇機制。

一、“刷N”構式的語義闡釋

根據語料結果,動詞“刷”與名詞“N”的語義凸顯在“刷N”表達原型義項與非原型義項時的作用是有所差異的。這里先探討“刷N”構式的原型和非原型義項,再考察不同義項的原型性程度。

(一)“刷N”構式的原型義項和非原型義項

原型范疇理論[7]指出,一個范疇內部有原型成員和非原型成員。原型成員是該范疇內最具代表性的成員,非原型成員是與原型成員的某一特征具有家族相似性的成員,兩者之間并沒有明確的邊界?!八”構式的語義范疇是由原型性程度不同的義項組成的。筆者通過BCC語料庫共搜集到47359個“刷N”構式,通過篩查,最終確定有效“刷N”詞條數為457條。結合《現代漢語詞典》第1版到第 7版中動詞“刷”的語義演化,發現“刷N”除了表達“(用刷子)清除某物(的某處)”“(用刷子)涂抹某物(于某處)”“淘汰某人”這3種常規義項,還衍生出7種非常規義項。其中,“刷N”的非常規義項是指動詞“刷”與不同名詞搭配時衍生的釋義,且從語料中這些搭配義出現的時間范圍來看,它們主要出自21世紀以來的這段時期,因此也屬于“刷N”搭配的新義項。根據這兩類義項在BCC語料庫中的使用頻率,整理出“刷N”構式的語義類別,見表1。

表1 “刷N”構式的語義類別

對“刷N”原型義項的確定除了根據詞典中相對固化的“刷”的釋義,還需要看該義項是否是“刷N”構式語義范疇中的中心成員?!八”構式的語義是由若干義項組成的圖式網絡,該語義網絡由其原型義項向上、向外進行例示或擴展。由動詞“刷”的詞義演變歷程可知,“刷”在詞典中的義項是其相對的基本義項,也是經歷了長期的語言使用過程而固化下來的常規義項。從表1中統計的前3個常規義項“刷N”的語義占比來看,“刷N”1、“刷N”2高于“刷N”3。不僅如此,“刷N”3顯然由“刷N”1引申而來。據此,筆者將“刷N”的前2個義項“(用刷子)清除某物(的某處)”“(用刷子)涂抹某物(于某處)”視為其語義類型中的原型義項,其他義項便構成了“刷N”構式的非原型義項。

從對語料的觀察可知,當“刷N”構式為原型義項時,與其搭配的名詞多數都保留了各自的基礎義項,此時名詞與動詞“刷”是常規關系,屬于“刷+N”的典型搭配。關于常規關系,徐盛桓[4]認為,在V+N結構中,V表示的動作和N表示的事物是緊密聯系的,即不存在不以事物為參照的赤裸裸的動作;同樣事物在形成的過程中,其自身具有的特性和功能的顯現,也一定是以某種動作為基礎的。直觀地講,“刷N”的動作不但離不開“刷”的施動者,也離不開動作發生的時間、工具、方式、對象等。不難看出,“刷N”原型義項的搭配大多就體現為上述討論的常規結構。這樣的常規搭配通常表示的是一個動作事件。根據該動作事件所表達的語義可以推測出其中包含以下4個要素:動作的實施者、動作的對象、動作的實施方式以及動作可能達到的目的。通過這些構成要素可將這一動作進一步拆分為:施動者使用某種刷具→多次并反復移動摩擦某物(的某處)→達到清潔某物或將某物涂抹于某處的目的。該動作(方式、方向、施力范圍)、工具、目的三位一體,由此可以歸納出“刷N”作原型義時的語義特征,這些特征都可能成為“刷N”不同語義相互聯系的重要依據?!八”表示“(用刷子)清除某物(的某處)”“(用刷子)涂抹某物(于某處)”時的語義特征主要可概括為以下8個:

①重復性。在一般情況下,“刷N”表示的動作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過反復多次持續進行同一動作才能完成的行為。

②移動性?!八”表示的動作不僅具有重復性,而且還常常是由上到下、由前到后、由內至外、由左至右移動。

③施力性?!八”表示的動作多數體現出對物體進行一定范圍的反復施力過程。

④工具性?!八”表示的動作對物體實施作用時往往需要借助某種工具。

⑤順次性?!八”表示的動作通常是沿著一定的方向進行的。

⑥目的性?!八”表示的動作通常都具有一定的目的性。

⑦快捷性?!八”表示的動作在大部分情況下都具有速度快、效率高的特征。

⑧完成性?!八”表示的動作具有重復施力和速度快的特點,因此動作的完成程度一般較高。

由此,可根據凸顯特征的多寡區分出其他非原型義項的原型性程度。需要指出的是,雖然“刷N”1與“刷N”2都為原型義項,表達的都是在反復施加力的作用下,施動者使動作作用的對象發生變化,但兩者的目的不同。前者是使其接觸面的物質被清除,以恢復原本的潔凈狀態,是一種“從有到無”的狀態更替過程;后者是使其接觸面被某物覆蓋,是一種“從無到有”的狀態更替過程。此外,“刷N”構式的原型和非原型義項之間沒有明確的邊界,“刷N”構式是由原型性程度不一的語義組成的圖式網絡。

(二)“刷N”不同義項的原型性程度

“刷N”構式的語義經歷了由歷時到共時的不斷演化。發展至今,“刷N”已衍生出7種新義項。這些新義項并非隨機產生,而是與其原型義項語義凸顯的特征密切關聯。結合上述原型義項的4個動作要素和8個語義凸顯特征,筆者將“刷N”整體的構式義歸結為“使用刷具反復對某物施力(以達到某種目的)”。事實上,“刷N”構式不同的義項皆是以其整體的構式義作為高層級圖式展開,并以展開的原型義項中語義凸顯的特征為基礎,進而延伸出不同的非原型義項?!八”各義項之間的聯系具體分析如下:

1.“刷N”3“淘汰某人”義明顯由其原型義“(用刷子)清除某物(的某處)”引申而來。典型的例子如“刷人”,表示“將某人淘汰(清除)”??梢钥闯?“刷N”3動作主要作用的對象由原型義中的“物”擴展為“人”,此動作過程并不涉及動作所憑借的工具或動作的實施方式,重點凸顯的是反復進行比較并篩選。由此,“刷N”3的語義凸顯特征主要包括①重復性、②移動性、⑥目的性。

2.“刷N”4“快速劃動以扣除余額”義與其原型義中語義凸顯的②移動性、③施力性、⑤順次性、⑦快捷性、⑧完成性特征有關。規約示例如“刷卡”,它暗含了潛在的由持卡人將卡置于刷卡機內進行具體的接觸性移動行為。從該動作的實施方式來看,它與“(用刷子)涂抹某物(于某處)”表示的涂抹所涉及來回移動的特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區別僅在于前者表示的動作是一種單向順次的移動方式。進一步觀察還可以發現,“刷N”7“(劃動)瀏覽某物或網絡平臺上的信息”義可理解為上述“快速劃動某物”義項的延伸。兩者都是由“劃動”這一動作引發的行為,不同的是前者表達的是一種動作過程中所伴隨的目光移動,不凸顯原型義中動作的目的性;而后者表達的是一種具體的位移義,并且凸顯了與原型義相關的目的義?!八”7的語義凸顯特征有②移動性、⑤順次性、⑦快捷性。

3.“刷N”5“更新某物”義表達了兩種不同的結果義,分別是“更新某物以覆蓋其原始面貌”和“更新某物以還原其初始狀態”。筆者認為,前者在概念底層與“刷N”原型義項中的“(用刷子)涂抹某物(于某處)”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它們都表示通過反復施力的動作過程以覆蓋事物原本的面貌從而實現更新。試比較“刷墻”和“刷紀錄”,后者則與“(用刷子)清除某物(的某處)”具有概念層面的對應關系,它們反復施力的結果都是使動作對象恢復原狀、還原為初始狀態,如“刷鍋”與“刷機”。由此,“刷N”5分別凸顯了原型義中②移動性、③施力性、⑥目的性、⑧完成性特征。

4.“刷N”6的“用電子設備掃描以識別、讀取或錄入某種信息”義所表達的動作特征與“快速劃動某物”義表達的劃動行為類似,可視為其劃動義的延伸。它們的不同之處在于,前者語義凸顯的位移事件是一種內部感知的虛擬運動,后者則是一種可以看到的沿固定路徑移動的劃動行為。由此,“刷N”6語義凸顯的特征主要有②移動性、③施力性、⑤順次性、⑥目的性、⑦快捷性、⑧完成性。

5.從“刷N”8“梳理某物”義表示的動作實施方式可以看出,它較為明顯地衍生于其原型義項凸顯的工具性特征。由原型義項中動作實施所憑借的工具“刷子”這個義素,進而引發了梳理這一動作,且該動作實際上繼承了原型義項“(用刷子)涂抹某物(于某處)”涉及的涂抹動作表示的①重復性、②移動性、③施力性、④工具性、⑤順次性的行為方式,比如“刷尾巴”指“使用刷子反復梳理尾巴”。與“刷N”原型義項中的工具性特征具有密切關聯的還有“刷N”10“憑借或依靠某物”義。該義項詞義較為虛化,表達的工具性行為由原型動作所憑借的工具這一特征抽象而來,需借助具體的情境才能正確識別。由此,它的語義主要凸顯了工具性特征。

6.“刷N”9“頻繁或持續做某動作(以達到某種目的)”義較為復雜,它分別具有4種下位義??梢钥闯?該動作過程主要衍生于“刷N”原型義項中①重復性、②移動性、⑥目的性、⑦快捷性的特征。典型的示例如“刷劇”“刷票”“刷題”等。它們都表示“頻繁或持續做某動作”義,但由于與“刷”搭配的名詞語義凸顯不同,因此動作實施目的也不同。

依據“刷N”非原型義項凸顯的語義特征的數量區分出“刷N”構式義項的原型性(prototypicality)程度等級,如表2所示。

表2 “刷N”構式非規約義項的語義凸顯特征

由表2可見,在“刷N”構式的非原型義項中,原型性程度最高的是“用電子設備掃描以識別、讀取或錄入某種信息”義,最低的是“憑借或依靠某物”義。由此,“刷N”構式不同語義的原型性程度可采取由左至右依次遞減的方式進行排列,其中凸顯特征數量相似的按照該義項下“刷N”構式的使用頻率區分如下:“刷N”1>“刷N”2>“刷N”6>“刷N”4>“刷N”8>“刷N”5>“刷N”9>“刷N”7>“刷N”3>“刷N”10。

二、動詞“刷”與名詞“N”對“刷N”的語義選擇機制

綜上,“刷N”的原型義項與非原型義項之間并非涇渭分明,而是相互聯系的一個語義網絡,本文重點關注動詞“刷”與名詞“N”在原型和非原型義項“刷N”構式中的語義選擇機制。

(一)原型義項“刷N”構式中動詞“刷”對名詞的限制

通過前文對原型義項“刷N”構式(即“刷N”1和“刷N”2)語義建構過程的分析可知,合成構式“刷N”的語義與動詞“刷”本身的規約義(詞典中的義項)“用刷子清除或涂抹”直接相關。此時動詞是整個搭配結構的核心成分,是“刷N”構式中的側面決定體(profile determinant)?!八”構式繼承了“刷”的語義凸顯,表達一種強動作性的“刷”過程,同時也以其語義特征為基礎、有限制地選擇與其搭配的名詞。也就是說,原型義項下“刷N”構式中的動詞“刷”制約了其后名詞的范圍,其中大部分“刷N”構式的整體語義基本未發生轉移或引申。如:

1.“刷N”1:“(用刷子)清除某物(的某處)”

原型“刷N”1構式的名詞性賓語通常為:

[+廚房用具類]:刷鍋 刷碗 刷盤子 刷杯子

[+衣物類]:刷衣領 刷帽子 刷拖鞋 刷被子

[+家具類物品]:刷馬桶 刷地板 刷浴缸

[+人體器官類]:刷牙 刷舌苔 刷腳后跟

[+食物類]:刷螃蟹 刷南瓜 刷蘋果

[+處所類]:刷廁所 刷廚房 刷屋頂

2.“刷N”2:“(用刷子)涂抹某物于某處”

原型“刷N”2構式的名詞性賓語通常為:

[+墻體類]:刷墻 刷門

[+化妝類物品]:刷睫毛膏 刷腮紅 刷眼影

[+黏稠類液體]:刷漆 刷蜂蜜 刷油 刷膠

[+顏色類]:刷紅色 刷白色

[+宣傳類產品]:刷標語 刷海報 刷廣告

可以看出,上述“刷N”構式的整體語義較為透明,動詞與名詞各自保留了語義凸顯的基本特征。其中,動詞“刷”語義凸顯的圖式性次結構分別為“易附著污漬的實體”和“可涂抹的實體”,由此限制了其后與之搭配的名詞范圍與共現條件,抽象類或不可觸摸類等事物便無法進入“刷N”1與“刷N”2構式中,比如“刷情感”“刷風”等。

根據Benson[8]的研究,這類原型義項的“刷N”構式通??梢暈樽杂纱钆渲械摹白杂山M合”。判斷的基本標準是將其與其他類語言中相對應的詞匯進行比較,若一個二語習得者能夠較為容易地將一個搭配用自己的語言逐詞泛化出來,那么就可以推斷該結構為“自由組合”。筆者發現,與動詞“刷”的原型義項較為直接對應的英語詞匯分別是“brush”“paint”“wash”。下面是它們在《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中的中英文釋義:

brush:[1] to clean, polish, or make smooth with a brush(用刷子刷凈/刷亮/刷平順)

[2] to put sth on sth using a brush(用刷子涂/抹)

[3] to remove sth from a surface with a brush or with your hand(用刷子或手拂/撣/擦掉)

paint:[1] to cover a surface or object with paint(在……刷油漆)

wash:[1] to make sth/sb clean using water and usually soap(洗;洗滌)

據此,原型義項的“刷N”構式可譯為由動詞brush、wash、paint與名詞搭配的動名構式,如:

刷牙——to brush one′s teeth

刷鞋——to brush one′s shoes

刷廁所——to brush the toilet

刷碗、刷盤子——to wash dishes

刷眼影——to brush eye shadow

刷海報——to brush the poster

刷墻——to paint the wall

有鑒于此,在原型義項的“刷N”構式中,動詞是整個搭配結構的中心成分,選擇與之搭配的名詞有一定的限制,即動詞“刷”的語義凸顯特征制約了其后名詞賓語的范圍。其中,“刷”與其后的名詞性賓語結合緊密,兩者基本上都以規約義項參與到合成結構表達的語義中。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同義轉換,它們也不享有完全對等的語義內容。比如,“wash”和“paint”與名詞搭配時的規約義并不凸顯重復性、快捷性的特征,并且“wash sth”的動作所涉及的工具一般為“手”,如“wash your face”“wash vegetables”等;雖然“brush sth”作規約義時的語義凸顯特征基本與“刷N”類似,但一旦涉及“刷卡”“刷屏”等類似的非常規搭配,“brush”便無法再與這類名詞進行組配。此外,由于“刷N”構式語義的衍生導致動詞“刷”的詞義泛化,使“刷”的搭配能力逐漸增強,進而衍生出較多的抽象名詞與其搭配的情況,比如“刷話題”“刷動態”“刷存在感”等。但根據COCA語料庫,“brush”作及物動詞時多與具體的名詞進行搭配,例如“brush your chin”“brush the grill”“brush the foot”等。

認知語法主張語法是音義結合體,即不同的語言表達形式象征著不同的語義。正如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所言,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語言結構所表達的語義亦如此。

(二)非原型義項“刷N”構式中名詞對“刷”的限制

認知語法的自主/依存聯結分析模型[9-11]聚焦于依存成分對自主成分的選擇限制,較少關注自主成分對依存成分的影響。從語料中可觀察到,作為自主成分的名詞對“刷N”構式的整體語義也有突出貢獻。

根據分析,動詞“刷”凸顯的圖式性次結構得到不同名詞語義凸顯的具體闡釋,才進一步導致了“刷N”構式搭配語義的增殖??梢哉f,“刷N”構式之所以衍生出眾多不同的非原型義項,與不同名詞與動詞“刷”的搭配以及名詞的語義凸顯對“刷”語義凸顯的闡釋不無關聯。因此,名詞語義的凸顯對“刷N”構式表示的動作義同樣也具有一定的限制作用,比如“刷劇”“刷指紋”等。在一定情境因素的作用下,名詞“劇”的語義凸顯為“可以投放在電視上的包含劇情的視覺實體”,與“刷”聯結后,“刷劇”的語義凸顯為“在一段時間內持續觀看連續劇”這一長時間觀看某物的過程。名詞“指紋”的語義凸顯亦是如此,如果“指紋”不具備代表個人身份信息的特征,那么“刷”與“指紋”也無法組構為“掃描指紋進行身份識別”的動名構式“刷指紋”。像“刷劇”“刷指紋”這類“刷N”構式中的動詞義處于動態的變化中,已非常規意義上的“刷”義,整體語義也發生了引申與擴展,并且部分“刷N”難以進行同義替換。類似的“刷N”構式如:

刷屏——短時間內在網上發送大量信息(多指重復的),使覆蓋屏幕。

刷臉——通過人臉識別技術進行身份鑒定、考勤或支付。

刷紀錄——用新的紀錄更新或覆蓋舊的紀錄。

刷好評——通過虛假操作,短時間提升自己店鋪的好評率,吸引更多的顧客。

刷下限——不斷挑戰某人的底線,毫無信譽可言。

刷存在感——希望自我得到重視,受到廣泛關注的心理。

這類非原型義項下的“刷N”構式較難與“刷”建立起直接的聯系,并且不能像上述“刷N”構式那樣用英語中“刷”的同義詞來替換,如“刷屏”“刷臉”不能分別譯為“brush the screen”“brush your face”,正確表達應該是“flood the screen”“scan your face”。從動詞“刷”來看,通過與不同名詞搭配,它由原本的“用刷子清除和涂抹”義,衍生出上述“頻繁或持續不斷”“掃描”以及“更新或覆蓋”等義項。但不管是表示原型義項還是非原型義項,動詞“刷”與名詞的搭配選擇都較為廣泛,而名詞則不盡然。從名詞本身來看,“屏/臉/夜/紀錄/好評/存在感”等名詞選擇與“刷”搭配,一方面是由于情境因素的制約作用,另一方面是由于它們在對“刷”語義凸顯的圖式性次結構界標做出具體闡釋時,合成構式“刷N”的語義凸顯受到名詞語義凸顯的影響和約束。因此,這類“刷N”構式的相互關系是名詞對動詞的選擇,即名詞在與“刷”的搭配選擇上有一定的傾向性。

還有一類非原型義項的“刷N”構式表示的動作可以用同義動詞進行替換①,筆者通過BCC語料庫對其逐一進行了檢索驗證:

刷信用卡——劃信用卡

刷二維碼——掃二維碼

刷BOSS——打BOSS

刷任務——做任務

刷頭發——梳頭發

刷人——淘汰人

上述所列的“刷N”構式,都能在語料中找到它們相對應的同義搭配。這也說明“刷”表示“劃/掃/打/做/梳/淘汰”等義,不是來自詞典,也很難將其歸因于“刷”的本義,應該說是來自名詞對動詞“刷”凸顯的次結構界標的具體闡釋。從動詞“刷”與名詞的語義聯結過程來看,名詞的語義凸顯同樣對動詞“刷”的語義起了一定的限制作用。比如名詞“信用卡”語義凸顯的是“享有透支現金功能的信用憑證”,“信用卡”對動詞“刷”凸顯的圖式性界標做出具體闡釋,兩者聯結而成的“刷信用卡”語義凸顯的是“刷信用卡透支現金”這一行為。由此可見,名詞“信用卡”所具有的性能影響了“刷N”構式表達的整體語義。從搭配關系來看,這類“刷N”構式以名詞為中心,因為能與“刷”搭配的名詞數量龐大,而這些名詞除了選擇與其語義凸顯特征相對應的動詞,還可以選擇“刷”作為一種替換。因此,動詞“刷”是這類名詞被選擇的對象,即名詞“N”并不強制性地與“刷”搭配。

綜上所述,原型義項和非原型義項的“刷N”構式在內部組構上有著不同的搭配機制。在原型義項的“刷N”構式中,動詞是整個搭配結構的中心成分,是合成結構的側面決定體,選擇與之搭配的名詞會受一定的限制,即動詞“刷”的語義凸顯特征制約了其后名詞賓語的范圍。其中,動詞“刷”與名詞“N”的語義保持了各自的本義,語義內容基本未發生轉移或引申,而且這類“刷N”構式還可以進行直譯。在非原型義項的“刷N”構式中,名詞對整個合成結構的語義具有制約作用,動詞作為側面決定體的角色有所弱化,名詞的語義被凸顯出來,選擇與其搭配的動詞會受一定的限制。其中,由于不同名詞與“刷”搭配,合成結構中動詞“刷”的語義發生了轉移及引申,“刷N”構式也進而衍生出多種義項。這類“刷N”構式可分為兩種:一種是難以進行同義替換的,如“刷屏”“刷臉”等;一種是可以用另一類義詞進行替換的,如“刷卡—劃卡”“刷頭發—梳頭發”等。這兩類“刷N”構式都無法進行直譯。這也說明詞與詞之間的搭配不僅可以使其衍生出多種義項,還可以使有關詞項的語義發生改變??傊?“刷N”構式與其組成部分“刷”和“N”之間是相互選擇、相互限制和相互聯系的。

三、結語

本文以常用動名搭配“刷N”的語義建構過程為基點,考察了“刷N”構式的原型義項和非原型義項,并探討了不同義項的原型性程度,進而對動名構式“刷N”組成部分的選擇機制進行了探索。本文的研究結論可對Goldberg構式語法中動詞的語義增殖問題進行一定的修補和完善。構式語法認為,構式是獨立的語言單位,它的意義獨立于句中詞匯成分的意義[1]。也就是說,在動名構式中,構式自身是有意義的,它獨立于動詞的語義而存在,并且動詞的語義增殖是由動詞進入的構式所賦予的。然而通過分析以上“刷N”構式組成部分語義凸顯的選擇機制可以看出,名詞的語義特征同樣對整個動名構式的語義有制約或限制作用,可以說“刷N”構式的整體語義與成分結構的語義密不可分。由此可見,動名構式的語義是雙向選擇的,動詞的語義增殖不僅僅源于構式義,還源于動詞與名詞的語義聯結以及名詞對動詞語義凸顯的次結構的闡釋。

注釋:

①這里的同義替換暫不考慮兩者語義凸顯上的差異。兩者意思并非完全相同,只是字面義上具有相似性。

猜你喜歡
刷子構式義項
“新潮”的舊刷子
Look and Guess眼力大比拼
О НИХ СУДАЧИЛИ НА УЛИЦАХ
從語法構式到修辭構式再到語法構式
大刷子洗澡記
兩用成語中的冷義項
“XV的(不)是Y”構式探微
Enhanced Precision
從語法構式到修辭構式(下)
一種新的“不是A是B”構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