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三角很忙”等六則

2024-01-03 10:15
中共合肥市委黨校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科創合肥長三角

長三角很忙

長三角,真的很忙!

“包郵區”一年一度的重要會議即將召開,兄弟省市“串門”互訪,各類論壇展會輪番上演,各種產業鏈聯盟相繼成立……走進長三角,火熱的氛圍撲面而來。

長三角越忙,三省一市協作的能量就越強,越能攪動區域經濟發展格局。

長三角的能量到底有多強?

長三角力量

放眼全國,人人都聽說過長三角,這里是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

首先來看體量。2022 年,長三角以全國4%的國土面積、17%的常住人口,貢獻了約24%的經濟總量和25.3%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全國經濟總量第一的“最牛地級市”蘇州,在長三角;全國24 個萬億城市,長三角有8 個;全國城市經濟總量TOP10 中,長三角有4 個。

全國經濟總量最高的縣級市昆山,在長三角,2022 年突破5000 億元,比貴陽、蘭州等省會城市還要高。全國百強縣中,長三角坐擁“半壁江山”;全國52 個“千億縣”,長三角有31 個。

也正是龐大的體量,讓長三角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壓艙石、動力源,承擔著率先形成新發展格局的重要作用。

說完了體量,再來看長三角的“體質”怎么樣?

很優秀。最能反映“體質”的便是科技創新能力。

長三角擁有上海張江、安徽合肥2 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全國約1/4 的“雙一流”高校、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年研發經費支出和有效發明專利數均占全國1/3 左右,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研發強度均超過3%。截至2022 年底,三省一市科創板掛牌上市236 家硬科技企業,占全國比重達到47.1%。

豐富的科創資源,讓長三角成為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高地,增添了長三角勇當科技和產業創新開路先鋒的底氣。

說一個大家可能不知道的現象,華為手機業務雖然在粵港澳大灣區,但芯片研發卻主要在長三角。有專家形象地將長三角比喻為中國參與世界產業比拼的“重要玩家”。

龐大的體量和優秀的“體質”,讓長三角的體能強壯,即強大的輻射帶動力,發揮著改革開放新高地的作用。

從全國來看,長三角處在沿海經濟帶與長江經濟帶的交匯點,陸海聯動與外部世界連為一片,鏈接全球。因此,長三角經濟發展的水平越高,對兩大經濟帶和“一帶一路”的拉動作用就越強。

在長三角一體化座談會上,高頻出現的“率先”“先鋒”“高地”等關鍵詞,就是長三角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責任擔當的體現。

說完了長三角的地位和作用,策叔再來說說長三角的“四兄弟”。

越走越親,越抱越緊

先說“龍頭”上海,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城市之一,是全國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和科技創新中心,在先進制造業領域具有雄厚的研發基礎和產業化能力,能夠為長三角配置全球資源提供服務和支撐。

有人把上海比作“大喉嚨”——吞吐著資本、人力、信息、機會等優質要素資源,服務于整個長江經濟帶乃至全國,沒有人能忽視這種大勢。

其次說江蘇,中國第二經濟大省、第一大制造業強省,科教資源豐富、開放程度高,是全國重要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和先進制造業基地。

再來說浙江,民營經濟基礎好,市場活力強,數字經濟發展特色鮮明,是全國數字經濟創新高地、對外開放重要樞紐和綠色發展新標桿。

最后說安徽,創新活躍強勁、制造特色鮮明、生態資源良好、內陸腹地廣闊,特別在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后發趨勢,形成了極具辨識度的產業地標。

2018 年,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三省一市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相互賦能,越走越親,越抱越緊。

要知道,放眼全國,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重大區域戰略中,叫“一體化”的只有長三角。

這是長三角的重要戰略定位之一,打造區域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為全國區域一體化發展提供示范。

我們看到,長三角建立了三省一市協商溝通和聯動合作常態化機制。

無論是官方的“三級聯動”,三省一市黨政“一把手”互相“串門”,輪流承辦座談會,還是民間的企業家聯盟、產業鏈聯盟,都建立了成熟的合作機制,為全國的區域經濟合作提供示范。

我們看到,中新蘇滁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中新嘉善現代產業園等一大批省際產業合作園區在長三角建立,打破了行政壁壘,為共建合作園區提供了示范。

我們看到,全國首個跨省生態補償機制試點——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已成為全國流域生態文明治理的樣板;上?!耙痪W通辦”、浙江“最多跑一次”、江蘇“不見面審批”、安徽“皖事通辦”等制度創新,從長三角走向全國,成為各地數字政府建設的標桿和示范。

……

類似這樣的示范還有很多,這里不再展開。6月5 日,2023 年度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將在安徽舉行,屆時會向社會公布很多最新合作成果。

既然安徽是2023 年的輪值方,策叔就向大家介紹一下安徽,特別是安徽加入長三角以后的變化。這好比在一個地方舉辦大型活動,要向外界推介一下這個地方。

“最大的發展紅利、最大的發展動能”

策叔看到,現在的安徽“流量”很高,“頂流安徽”“風投合肥”等話題被外界津津樂道,也吸引了很多代表團前來考察學習。

安徽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流量和話題,很大程度上都是得益于長三角一體化。

2018 年,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將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安徽整體被納入長三角。

納入長三角一體化,與中國經濟最強、最發達的省份站在一起,就是安徽身份和標簽的改變,顛覆了外界對安徽的固有印象和認知。這就好比世界互聯網大會期間舉辦的那桌大佬飯局,大家關注的重點從來不是吃了什么“飯”,而是哪些人參加了“局”。

特別是自2020 年8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合肥主持召開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以來,安徽吸引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度,產生了從未有過的話題感。

正如安徽省委書記韓俊多次強調的:“安徽借上長三角的‘東風’、搭上一體化的‘快車’,是最大的發展紅利、最大的發展動能?!?/p>

兩個“最大”集中體現為:安徽進入了以上海為龍頭的高端要素資源、高能級市場主體、高層次人才的集聚和配置高地,成功嵌入全球產業鏈、參與高端供應鏈分工,迎來經濟社會全方位、深層次的改變。

拿最直接的“錢”來說,僅2022 年,滬蘇浙在皖投資在建億元以上項目4371 個、實際到位資金超過1 萬億元。

在全省域參與、全方位融入長三角一體化中,安徽所獲得的,絕不是單純的經濟數字可以體現的。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現在,安徽干事創業的方法發生了變化。

企業家早餐會、產業鏈圖譜、賽馬機制、畝均論英雄改革等,很多新打法都透出滬蘇浙的味道,以至于有人說:“安徽越來越像一個經濟大省,有了發達地區想問題、做事情的影子?!?/p>

更有一位專家比喻說:“安徽加入長三角,好比一個成績一般的學生,加入一個最牛班級,周圍都是成績很好的學生,不僅會帶著他學,自己也會更加努力地學?!?/p>

善于乘大勢,才能成大事。安徽的快速發展,就是把握住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大勢,乘勢而上、順勢而為,進而實現了在區域發展格局中的地位形象顯著提升,在國家發展全局中的戰略地位更加凸顯。

放眼全國區域經濟格局,只有安徽“戴”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兩頂“帽子”。這讓安徽成為鏈接長三角與中部地區的樞紐,進一步放大了安徽獨特的經濟地理價值:連接南北、承東啟西、通江達海的市場腹地和發展空間。

最直接的體現便是高鐵。一位區域經濟專家說:“無論是東來的,西去的,還是南來的,北往的,高鐵都得過安徽?!痹诎丝v八橫高鐵網中,就有三縱三橫經過安徽。

這種獨特的經濟地理價值,讓安徽在堅持上海龍頭帶動,蘇浙皖各揚所長,協同推進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中,有了更多的擔當和作為。

長三角向西,經過安徽,可以拓展經濟腹地和流動空間,打造引領全國、面向全球的世界級城市群。中西部地區向東,通過安徽,加快承接長三角優質資源輻射擴散,獲得發展紅利。

當然,要激活安徽獨特的經濟地理價值,就得堅持上海龍頭帶動,攜手蘇浙,揚皖所長,主動靠上去、全力融進去,努力實現新的更大發展。

“只有一個更強大的安徽,才有能力為長三角、中部地區乃至長江經濟帶發展做成更多的事?!币晃簧虾5闹菐鞂<艺f道。

2023 年度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即將在安徽舉行,屆時會商定很多一體化的大事要事,三省一市也將會變得更忙。

在全力拼經濟的當下,一個更“忙”的長三角,映射出的正是生機勃發的中國經濟。

(作者:姚成二;來源:“決策雜志”微信公眾號2023年6 月)

風勁潮涌奮楫先——長三角地區奮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大江奔流,以萬里積蓄之力,在東海之濱孕育一片發展熱土。

“四葉草”迎風綻放,國家超級計算無錫中心里爭分奪秒,數字西湖一鍵導游,巢湖之濱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九章”量子計算原型機等高精尖技術讓人目不暇接……

長三角,35.8 萬平方公里,不到國土面積的4%,創造著中國近1/4 的經濟總量,超過1/3 的進出口總額。

長三角,中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現代化建設大局和全方位開放格局中的戰略地位舉足輕重。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深刻認識長三角區域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結合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相統一,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抓好重點工作,真抓實干、埋頭苦干,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不斷取得成效?!?/p>

奮力打造全國發展強勁活躍增長極、全國高質量發展樣板區、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引領區、區域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新時代改革開放新高地……牢記總書記的囑托,上海、江蘇、浙江、安徽三省一市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一幅中國式現代化的長三角新圖景正加速繪就。

踏上這片充滿活力的土地,感受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動能,聆聽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強音。

貫徹新理念,勇當高質量發展排頭兵

清晨的義烏西站,一聲汽笛鳴響,滿載小商品的“義新歐”班列啟程前往西班牙馬德里,開啟中國小商品“賣全球”的新旅程。浙江義烏市中心的義烏國際商貿城內,7.5 萬家商鋪笑迎八方來客。

曾經,“雞毛換糖”起步,義烏小商品逐步走向世界;今天的義烏小商品,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越賣越紅火。

47 個行業商會、1.5 萬余名設計師助力創新研發,布局185 個海外倉,7.5 萬個商鋪同步上云,在便利通關等多個領域出臺改革措施100 多項……今年一季度,義烏市進出口總值達1184.4 億元,同比增長11.4%,“世界超市”喜迎開局之年開門紅。

小商品折射大活力。今年以來,作為中國經濟重要增長極的長三角地區經濟承壓前行,“底盤”穩固,亮點紛呈,彰顯高質量發展的強大韌性與底氣。

蓬勃發展的經濟、水韻靈動的畫卷、書香浸潤的文化、溫暖富足的生活……5 月20 日,《水韻江蘇2023》宣傳片亮相第三屆江蘇發展大會,一批百億級重大產業項目成功簽約。一手補足短板,一手鍛造長板,江蘇聚鏈成群,奮力筑起高質量發展的“高原”。

403 秒!位于安徽合肥的世界首個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取得重大成果,穩態長脈沖高約束模式等離子體運行時間刷新世界紀錄。以可控核聚變階段性成果為代表,安徽省大科學裝置持續發力,催生了一系列尖端科技成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在上海,第四屆“五五購物節”啟動首月線下消費日均近80 億元,而線上舉辦的“2023 上海雙品網購節暨數字生活節”實現網絡零售649 億元,高質量發展扮靚高品質生活。

勇當高質量發展排頭兵,今年一季度,滬蘇浙皖國內生產總值(GDP)總量逼近7 萬億元大關,GDP 增速均保持穩定增長,呈現出經濟持續復蘇回升的良好發展態勢,高質量發展活力持續迸發。

記者沿著一條高速公路,探尋這里的發展密碼。

上海松江區,曾經是上海的農業區、傳統制造業區。2016 年初,松江區對G60 高速公路沿線產業布局進行深入調查研究,最終得出結論:謀求轉型發展,必須向規劃要品質、向存量要空間、向科創要動力、向質量要效益。

貫徹新發展理念,上海松江區將上千畝房地產用地調整為工業用地,沿G60 高速公路前瞻布局,銳意推動長三角地區分工協作,把產業鏈規模做大,G60 成為名副其實的“科創走廊”。

歷經兩次擴容,如今的G60 科創走廊已納入安徽合肥、安徽蕪湖、安徽宣城、浙江湖州、江蘇蘇州、浙江嘉興、浙江杭州、浙江金華8 座長三角城市,九城貢獻了全國1/15 的GDP,上海松江變身長三角地區重要的先進制造業集聚地、科創策源地。

“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笔徍锌萍季志珠L曹潔說。

“向創新要動力,向質量要效益?!毙凶唛L三角,聽到最多的,是對新發展理念的深刻理解,看到最多的,是高質量發展的行動自覺。

20 世紀80 年代的飯菜票,到90 年代各式手提袋、臺掛歷,“印刷城”溫州龍港聞名全國。然而傳統產業的同質競爭,讓這里的發展日漸乏力。

“傳統產業不是不可以發展,關鍵是怎么實現高質量發展,沒有科技賦能的印刷只能算是粗加工?!饼埜凼杏∷b行業協會執行秘書長梁孝克感慨。

通過AR(增強現實)技術,平面印刷圖案在電子屏幕上栩栩如生,還能與人互動;借助NFC(近場通信)技術,手機與名片輕輕一碰,信息即被傳輸至通訊錄……轉型升級邁大步,龍港全市印刷產業去年科研投入比前年增長44%。

“以創新論英雄”“以畝產論英雄”“以碳均論英雄”……在長三角,許多地方正以新的考核機制開路,用市場力量倒逼,退出低端無效產能,擴大中高端有效供給,推動經濟結構實現整體升級。

構建新格局,勇當科技和產業創新開路先鋒

“中國自力更生路上的 ‘里程碑’!”5 月28日,國產大飛機C919 圓滿完成首個商業航班飛行。這背后是對長三角地區科技創新和制造業實力的檢驗。

“公司圓滿完成兩萬余個零部件的力學性能檢驗?!闭f到參與C919 試飛取證的檢驗工作,航天海鷹(鎮江)特種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長高志強滿臉自豪。

C919 總裝所需約10%的零部件、50%的鋁材和50%的復合材料結構件是“鎮江制造”;航空工業合肥航太電物理技術有限公司為飛機雷達罩進行雷電防護試驗;浙江西子勢必銳航空工業有限公司提供空氣沖壓渦輪發電機艙門……上海、合肥、杭州、蘇州、江蘇鎮江等長三角城市加快自主創新、強鏈補鏈,共圓中國人的“大飛機夢”。

“長三角區域要發揮人才富集、科技水平高、制造業發達、產業鏈供應鏈相對完備和市場潛力大等諸多優勢,積極探索形成新發展格局的路徑?!绷暯娇倳泴﹂L三角一體化發展提出的明確要求,激勵長三角地區干部群眾銳意進取、奮勇爭先、埋頭苦干,勇當我國科技和產業創新的開路先鋒,率先形成新發展格局。

長三角不僅要提供優質產品,更要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給,支撐全國高質量發展。

安徽合肥高新區,遠近聞名的“量子大道”,是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首條量子保密通信網絡“京滬干線”、首臺光量子計算機的誕生地。

走進國盾量子科技園,合肥量子城域網總控制中心大屏上,8 個核心網站點、159 個接入網站點輻射的光波,織就一張覆蓋合肥的量子密鑰分發網絡,成為國盾量子堅持自主可控、壯大產業生態的縮影。

去年8 月,中國規模最大的量子城域網——合肥量子城域網正式開通?!傲孔油ㄐ女a業轉化成熟、規?;瘧煤軓V,合肥量子城域網已鏈接超90 項業務?!笨拼髧芰孔蛹夹g股份有限公司技術專家谷風波告訴記者,量子通信技術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國盾量子從最初只有十幾個人的創業團隊到成功上市,已成長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同樣在合肥,新型顯示產業“從無到有”,打破“缺屏之痛”。京東方累計投資超1000 億元,提供就業崗位超2.5 萬個,帶動100 多家配套企業來當地發展,合肥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顯示屏基地之一。

上海是開放前沿、創新高地,江蘇實體經濟強勁,浙江民營經濟發達,安徽擁有門類較為齊全的工業體系和厚積薄發的科技資源……三省一市,單拎出來一個,都是響當當的角色。今天,伴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扎實推進,四地攜手前行、一體化發展,為率先形成新發展格局打牢堅實基礎。

這是高級工程師朱向瑩的一天:7 點,上海浦東家中早餐;8 點,在浦東張江產業園恒馭生物研發中心討論研發項目進展;14 點,在嘉善經開區的恒馭生物檢測中心二期辦公;19 點,回到浦東家中。

作為復旦大學畢業的博士生,朱向瑩所創立的恒馭生物已成為全球生命醫療創新企業賽道中的黑馬,為何要選擇兩地發展?

“浦東公司主攻研發和銷售,嘉善公司主要負責產業化,能夠充分滿足公司各方面發展需求?!敝煜颥撆e例說,憑借嘉善為企業提供的創新券,公司兩年內分別向浙江大學、復旦大學購買了超過百萬元的研發服務,極大推動了企業加速創新發展。

協同推進長三角港航一體化發展、共同籌建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立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聯合攻關合作機制、加強數字經濟跨區域合作、同步舉辦“五五購物節”活動……高標準規劃,高質量推進,共同探索形成新發展格局的路徑,滬蘇浙皖攜手奮進邁向未來。

打造新高地,在新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開放

虹橋,上海人耳熟能詳的交通樞紐,而今天的長三角人,更喜歡叫它“大虹橋”。

總面積7000 平方公里、覆蓋長三角14 個區縣……2021 年2 月,《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總體方案》獲批,擘畫出“一核兩帶”的發展藍圖,引領長三角高質量發展。

從上海的虹橋到長三角的虹橋,三省一市通力協作,共建開放的“大虹橋”:上海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正加快打造區域開放型經濟新高地,蘇州打造“北向拓展帶”,嘉興加速構筑“金南翼”,合肥打造國際金融后臺服務基地。

國際化、世界級,是長三角的鮮明氣質。展開地圖就會發現,作為橫貫東西、暢通南北、連接陸海的重要樞紐,沿海經濟帶、長江經濟帶、“一帶一路”在這里相交,大樞紐聯通全球,46 個開放口岸星羅棋布,開放“家底”相當殷實。

“著力落實新發展理念,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推進更高起點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同‘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相互配合,完善中國改革開放空間布局?!笔讓弥袊鴩H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習近平總書記賦予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重大使命。

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三省一市奮力打造高水平開放平臺,對接國際通行的投資貿易規則,放大改革創新疊加效應,培育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營造市場統一開放、規則標準互認、要素自由流動的發展環境,構建互惠互利、求同存異、合作共贏的開放發展新體制。

“6+365 天”,上海虹橋進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虹橋品匯)的直播間里,琳瑯滿目的進博會“網紅”產品與市民“零距離”。

“進博會溢出帶動效應持續放大?!鄙虾:鐦驀H進口商品展銷有限公司總經理蔡軍說,截至目前,虹橋品匯平臺累計讓7 萬多款展品變商品,在全國開設了21 家分中心,2022 年平臺交易額近120 億元。

“吃改革飯、走開放路、打創新牌”,一路走來,長三角始終保持著改革開放再出發的蓬勃朝氣和昂揚銳氣,加快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

從土地摘牌到正式開工,僅用一周;從簽約到產品下線,僅用5 個月,這是信義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在安徽自貿試驗區蕪湖片區感受到的發展“加速度”。

“拿地即開工”,申請材料精簡72%,得益于“分段施工許可+承諾制+容缺受理”審批新模式,短短一年間,信義集團已接連在蕪湖投資智能裝備、光伏、設備出口等各類項目6 個,總投資達100 億元。

從2013 年中國第一個自由貿易試驗區——上海自貿區開啟“破冰之旅”,到2020 年中國(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揭牌,長三角地區已實現自貿試驗區全覆蓋。堅持先行先試、制度創新,對標國際一流標準改善營商環境,長三角以開放、服務、創新、高效的發展環境吸引海內外人才和企業安家落戶。

“2019 年至2022 年共推出制度創新成果112項,復制推廣38 項,著力推進重點項目108 個,形成高質量發展重要支撐?!遍L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執委會副主任張忠偉說。

天藍海闊、百舸爭流,上海洋山港的四期碼頭,無人駕駛搬運車來回穿梭,將集裝箱送到堆場指定位置,可實現24 小時連續作業。

洋山港四期,在“一帶一路”倡議和長江經濟帶國家戰略中應運而生,又在服務融入國家戰略中發展壯大。近年來,隨著“一帶一路”建設和自貿試驗區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等重大國家戰略的實施,洋山港吞吐量連年創新高,國際中轉與水水中轉比例持續增長,國際樞紐港地位逐漸確立。

“洋山港是臨港新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重要標志,要對標世界最高標準最高水平,利用臨港新片區的設立和政策制度創新,努力服務好新時代的國家發展戰略?!迸R港新片區管委會有關負責人表示。

海鐵聯運、鐵水聯運,如今,越來越多人流物流從長江經濟帶匯聚長三角,又從這里聯通“一帶一路”。在洋山港,近百條國際航線互連互通,見證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巨輪巍然前行。

“從長三角出發,輻射全國,對接世界”“把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放在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全局中進行統籌謀劃”“服務國家發展大戰略、大格局”……行走長三角,時時刻刻感受著高質量發展的大胸懷、大手筆、大氣魄。

海納百川,聚勢向前。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勇立潮頭、披襟向洋的長三角,正在新征程上譜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作者:余建斌、吳秋余、常欽、方敏、白光迪、竇皓、田先進、歐陽潔;來源:《人民日報》2023 年6 月)

長三角一體化推動高質量發展

全國首個跨省域的國土空間詳細規劃,在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發布;上海三區、江蘇三市、浙江兩市分別與皖北八市結對幫扶建設的10 個省際產業合作園區,全部掛牌落地;數字長三角共建聯盟揭牌、長三角政務服務跨省通辦遠程虛擬窗口上線發布……連日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動作頻頻。

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2020 年8 月20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合肥主持召開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時強調,要深刻認識長三角區域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結合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相統一,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抓好重點工作,真抓實干、埋頭苦干,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不斷取得成效。

滬蘇浙皖攜手共進,各揚其長,奮力開創長三角一體化新局面。

共鍛長板,打造發展強勁增長極

中國科技大學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擁有合肥首個建成運行的大科學裝置。這段時間,上海華東理工大學的在讀博士研究生邵翔,正與課題組成員在這里開展氫能領域實驗?!伴L三角科技資源的開放共享,為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創造了有利條件?!鄙巯枵f。

張江、臨港、浦江、合肥、蘇州5 個國家實驗室掛牌運行;G60 科創走廊、沿滬寧產業創新帶、環太湖科技創新圈建設步伐加快;“科大硅谷”面向全球招募合伙人,三省一市開放共享23 個大科學裝置、4 萬余臺大型科學儀器,長三角科技創新券在三省一市互聯互通,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確定15 個首批聯合攻關項目,安徽與江蘇率先建立南京都市圈外國高端人才工作許可互認制度……滬蘇浙皖各揚其長,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成為長三角地區高質量發展的強有力支撐。

2022 年,長三角三省一市相互間技術合同輸出25273 項,技術交易金額1863.45 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0.3%、112.5%。上海松江到安徽合肥的G60 科創走廊,已擁有超過全國1/5 的科創板上市企業和1/8 的高新技術企業。集成電路產業規模全國占比接近60%,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和人工智能產業規模全國占比均在1/3 以上。一批世界級產業集群加速形成,讓長三角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不斷提升。

共破壁壘,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

一體化,要打破行政邊界,提高政策協同,讓要素在更大范圍暢通流動。5 年來,三省一市以一體化思路和舉措,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加速建設一體化發展示范區。

提速“硬聯通”,三省一市“抱”得更緊。截至2022 年底,長三角鐵路運營里程超1.37 萬公里,其中高鐵6700 公里,占全國1/6。2022 年,長三角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占全國比重38%,以軌道交通為骨干的一體化綜合交通網絡初步成型。在江蘇,67 條省際毗鄰公交線路開通,11 條久未解決的省際“斷頭路”,如今已通車8 條。

推動 “大流通”,區域市場建得更大。截至2022 年底,三省一市在科創板掛牌上市的硬科技企業有236 家,占全國比重47.1%。上海證券交易所在長三角區域布局了35 個上市服務基地及工作站,滬蘇浙皖甬五地銀保監局發布政策,提供靈活便利的融資支持;《制藥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等12 項長三角區域統一標準的制定,“滿意消費長三角”行動的開展,G60 科創走廊知識產權行政保護協作中心的建立,為各類經營主體創造了更加良好的發展環境。

優化“大環境”,貿易投資更加便利。自貿試驗區合作實現新突破,寧波片區與蚌埠片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合肥港—洋山港“聯動接卸”監管模式正式落地……深化改革,讓發展后勁十足;擴大開放,讓發展動能更強勁。

共建共享,提升長三角群眾幸福感

6 月下旬,江蘇蘇州軌道交通11 號線即將運行,將與上海地鐵11 號線無縫對接。家在上海浦東、畢業后選擇到蘇州工業園工作的張宜軒很是驚喜,“這不就是同城生活嗎? ”

對2.37 億長三角人來說,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最直接感受,就是生活的“同城化”和“品質化”??缡〈蛟扉L三角“水鄉客廳”,聯合開展長江“十年禁漁”,實行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推進危險廢棄物跨省轉移監管……2022 年,長三角41 個城市平均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83.0%,較2018 年上升7.3 個百分點;594 個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優良率達89.4%。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普惠的民生福祉。

2022 年9 月,長三角三省一市同步立法,率先實現社??ㄔ诮煌ǔ鲂?、旅游觀光、文化體驗以及社會保障、醫療衛生、金融服務等領域的一卡多用、跨省通用。此舉一出,讓長三角群眾多了“一家人”的認同感。

率先啟動異地就醫門診費用直接結算試點,長三角41 座城市的1.5 萬余家醫療機構,均可跨省直接結算,累計惠及1300 萬人次,涉醫療費用近36 億元;軌道交通“一碼通行”已實現長三角10 個城市乘客軌道交通掃碼便捷通行……從共建到共享,長三角人的“民生幸福圈”不斷擴容。

今年是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第二個3 年行動計劃的收官之年,217 項具體任務目前進展順利。一個經濟活躍強勁、創新能力躍升、營商環境優良、要素流動通暢、綠色美麗宜居、公共服務便利共享的一體化發展新格局,將成為長三角新圖景。

(作者:吳焰、韓俊杰、徐靖;來源:《人民日報》2023年6 月)

高質量: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最強音”

不久前,00 后大三學生江夏從合肥市出發,全程換乘32 輛公交車,途經696 個站點,用了4天3 夜,途經8 座城市,返回上海上學。一路下來,江夏真切感受到了長三角一體化的融合與便利。

“長三角企業要搶抓機遇,與千行百業共建長三角產業生態,推動通用人工智能加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更多行業和應用場景中落地開花?!? 月3 日,長三角企業家聯盟發布的《通用人工智能合肥宣言》如是說。

《宣言》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凸顯的企業責任,更是長三角一體化背景下,長三角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共同期許。

不久前,一季度GDP 十強城市“揭榜”,長三角占據4 席。2022 年,長三角GDP 總量達29.03萬億元,約占全國的24%。目前,我國24 座GDP超過萬億元的城市中,有8 座來自長三角。

數據印證著一個共識:長三角是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

2021 年,合肥市與比亞迪一期項目從談判到簽約僅用23 天,從簽約到動工僅用42 天。10 個月后,比亞迪合肥基地項目整車下線儀式就在長豐縣下塘鎮舉行,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合肥速度”令人驚嘆。2022 年,合肥比亞迪汽車有限公司實現產值148 億元,而今年1 至3 月,公司就已實現產值124.2 億元。

要知道,長豐縣曾經是國家級貧困縣,下塘鎮不過是一個以“下塘燒餅”贏得薄名的小鎮。變化的背后,是安徽疾步追趕的決心。

“2022 年全國新能源汽車產量超700 萬輛,其中,長三角新能源汽車產量達280 萬輛,占全國產量‘半壁江山’、占全球四分之一?!遍L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工作人員、上海市發改委長三角處副處長黃超明說,“都說‘全球新能源汽車看中國,中國新能源汽車看長三角’,長三角已成為觀察全球新能源汽車動態走勢發展的窗口?!?/p>

5 月22 日,長三角G60 科創走廊第五屆科技成果拍賣會暨上海市職工創新成果轉化交易平臺首拍在上海舉行。今年G60 科技成果拍賣會累計成交額在去年50.18 億元的基數上再次實現井噴式增長,首次突破100 億元。

“今年春節后上班第一天,我們就向蘇州工業園區生物綜合服務中心提交申請,加入了試點?!碧K州藥明巨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孫靜告訴記者,他們參加的是長三角區域特殊物品風險評估結果互認改革試點,通過評估結果共享互認,解決同生產商、同種特殊物品在不同關區需重復實施風險評估的難題,審批時限壓縮至1 個工作日。

“我們還在全國首創‘長三角一體化海關真空包裝等高新技術貨物布控查驗協同模式’,目前已有18 家企業參與試點,為企業降低運營成本約800 萬元?!碧K州工業園區海關負責人介紹。

在浙江,開放統一大市場正在加速推進:共同開展長三角區域性“一帶一路”綜合服務平臺建設試點;浙滬簽署深化小洋山區域合作開發框架協議;長三角期現一體化油氣交易市場基本建成,實現浙油倉單在上期所掛牌交易;杭州、嘉興聯合上海、南京、合肥獲批首個跨區域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杭甬溫國家要素市場配置綜合改革試點方案報國務院審批。

安徽中新蘇滁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中國、新加坡兩國合作,江蘇、安徽跨省合作,蘇州、滁州跨市合作共建的園區,也是蘇州工業園在國內“復制”的第一個園區。

“今年2 月入駐園區,僅僅用了43 天,我們第一批產品就投入試產,創下集團公司的最高速度紀錄?!卑不账拱菘粕锟萍加邢薰究偨浝韽垐蛘f。

支持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并上升為國家戰略五年來,滬蘇浙皖三省一市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堅持規劃先行、滾動推進,堅持各揚所長、共拉長板,堅持點上突破、以點帶面,堅持常態長效、務求實效,緊密攜手、協同發力,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各項工作提質增效。

長三角擁有上海張江、安徽合肥2 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全國約1/4 的“雙一流”高校、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年研發經費支出和有效發明專利數均占全國1/3 左右,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研發強度均超過3%。截至2022 年年底,三省一市科創板掛牌上市236 家硬科技企業,占全國比重達47.1%。

2018 年以來,三省一市GDP 占全國比重始終保持在24%,8 個地級以上城市入圍全國“萬億俱樂部”,占全國1/3。2022 年,長三角地區生產總值已達29 萬億元,以占全國1/26 的面積,1/6 的人口,連續五年創造全國近1/4 的經濟總量,誕生了世界第六大城市群。

2019 年5 月,長三角“一網通辦”正式上線,三省一市依托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公共支撐能力,推進跨省業務協同,深化數據共享應用,不斷提升長三角跨省服務速度、深度、廣度和溫度。

滬蘇浙皖協力合作,共建開放的“大虹橋”。目前,上海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正加快打造區域開放型經濟新高地,蘇州打造“北向拓展帶”,嘉興加速構筑“金南翼”,合肥打造國際金融后臺服務基地,聯通國內國際的“彩虹橋”星光閃耀。

長三角,全國“經濟壓艙石、發展動力源、改革試驗田”的作用愈加凸顯。國際化、世界級,是長三角的鮮明氣質。深化開放發展、強化外向型經濟,是打造強勁活躍增長極的重要支撐。

(作者:常河、顏維琦、蘇雁、陸健、馬榮瑞、丁一鳴、孟歆迪、武鷺帥;來源:《光明日報》2023 年6 月)

“基金叢林”讓企業拔節生長

70 年前,這里是7 萬人口的小縣城;20 年前,GDP 在全國排名80 名開外;近10 年,這里卻一路跑進全國20 強,躋身“萬億城市俱樂部”,成為除北京外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布局最密集的城市。這里就是合肥。

“押寶”京東方、“投注”長鑫存儲、投資蔚來汽車……一系列出手精準的“神操作”,被總結為政府培育產業的“合肥模式”,也讓當地在網上獲得“全國最牛風投機構”的贊譽。合肥做對了什么?“合肥模式”可以復制嗎? 如何從“科技資源大市”變身“科技創新強市”?

近日,廣州日報“高地行思錄”調研團隊帶著這些疑問,從產業投資和科技創新兩個方面“問計”合肥。

三個故事看“逆襲”國有資本“以投帶引”,構建退出機制

“十幾年前,這里還是一片荒地?!彼緳C孫師傅邊說邊把車開出湖底隧道,繞過大劇院,駛入湖城共生的風光畫卷:煙波萬頃,水天一色,數十座寫字樓佇立在對岸綿延的綠意間。誰曾想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合肥,不過是“五平方公里五萬人,五條馬路五盞燈”的格局。

講合肥的“逆襲史”,繞不開三個故事:

2008 年,合肥拿出三分之一的地方財政收入,引進當時虧損超過10 億元的京東方,建設國內首條液晶面板6 代線,一舉打破新型顯示器嚴重依賴進口的情況。

2016 年,合肥產投與兆易創合作啟動總投資1500 億元的長鑫存儲內存芯片自主制造項目,為國家在該領域打開全新局面。

2020 年,合肥建投聯手三級國資平臺籌資70億元,幫助蔚來走出“至暗時刻”,隨著比亞迪、大眾等龍頭及配套企業先后進駐,一座“新能源汽車之都”正在崛起。

一次投資,引一個龍頭,帶一串鏈條,興一片產業。故事背后的“合肥模式”不斷被總結、分析、學習,有哪些“知識點”?

合肥市國資委規劃處相關負責人介紹,合肥這套以國有資本引領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模式,其核心可凝練為“以投帶引”四個字。該模式下,合肥以建投集團、產投集團、興泰控股三大平臺公司為投資“操盤手”,抓住創新驅動戰略要點,瞄準產業發展方向和國家政策導向,實現戰新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蓬勃發展。

“我們也曾探討是代替的‘代’,還是帶領的‘帶’,最終明確是‘帶’,強調‘有為政府、有效市場’兩個結合?!彼f。

“合肥模式”另一個重點是構建了國有資本退出機制,形成“國資引領→項目落地→股權退出→循環發展”的投資模式?!百Y本不是取之不盡的,必須流動起來,而且為把控投資風險,也要設計退出通道?!痹撠撠熑苏f。合肥在京東方6 代線、8.5 代線項目完成投資退出時收益差不多200 億元,“不僅干成了項目,實現了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目標,還能把賺的錢投到新的未來的項目上?!?/p>

重要的是,這筆錢還能用在“延鏈補鏈強鏈”上,圍繞產業鏈條上下游打造產業集群。在新橋智能電動汽車產業園區,蔚來合肥區域總經理余東明介紹,蔚來從2020 年底啟動供應鏈近地化項目,過去三年,蔚來位于安徽省內的合作伙伴從約60 家增加至約120 家。如今,合肥已經成為最適合智能電動汽車產業發展的地區之一。

“最牛風投城市”憑什么不是“風投”是“產投”,不是“賭博”是“拼搏”

要實現這樣的良性循環,意味著要一路保持“高勝率”,這幾筆極為“冒險”的巨額投資更是考驗眼光。難怪外界會給合肥貼上“最牛風投城市”標簽,驚嘆于它的精準預判和“大戰必贏”。

對此,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書記虞愛華曾回應:“合肥不是‘風投’是‘產投’,不是‘賭博’是‘拼搏’。賭博是有今天沒明天,拼搏是抓今天贏明天;賭博靠的是手氣,拼搏靠的是手藝?!?/p>

問題來了,合肥的“手藝”是什么? 或者看看“故事的B 面”:在“造芯潮”中,各地投資建廠熱情高漲,但也有一批項目停擺“爛尾”,個別項目規劃投資規模甚至達到千億級別。合肥如何避免發生這種情況?

合肥市建投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宏卓向記者分析,原因可能在于,當地政府和國資與引進團隊沒有深入探討項目后期推進工作,彼此都高估了對方后續運作能力。在他看來,專業、擔當、誠信是“合肥模式”的關鍵。其中專業也體現在,合肥從項目洽談開始就會慎重決定合作的股權結構、投資后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以及后續運營、管理、退出等細節。

李宏卓分享了一個例子,幾年前建投集團接洽一個引進項目,對方一直在合肥和另一城市間猶豫?!拔覇枌Ψ嚼习?,‘你有沒有發現,我們之間談項目談得很細,怎么投、投多少、投完怎么辦,甚至怎么運作,很多問題爭論得很激烈。那個城市有沒有這樣? ’對方說那邊態度很好,但沒有拿出很詳細的投資方案協議,說是‘合肥給N 個政策,我就給你‘N+1’?!弊罱K該項目選擇落地合肥。

下一個問題是,怎么能“拼”對方向?

人是關鍵變量。在合肥市投促局的采訪中,記者發現,懂產業、懂技術、懂政策的行家里手,不僅在“操盤手”隊伍中,也在干部隊伍里。

“局里的所有干部,或是掛職來的,都要干一件事,研究透徹一個產業?!痹摼指本珠L江小軍拿出250 頁的《合肥2023 重點產業招商指南》說,這本書都是該局工作人員編寫的,涵蓋合肥市重點發展的16 條戰新產業鏈。其中對集成電路又細分為汽車半導體等4 個產業,詳細分析其產業趨勢、市場布局、產業政策,并列出產業鏈全景圖、目標企業和招商對接平臺等。

“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什么都要學。招商干部追求的是,做到‘外行看起來你是內行,內行看起來你不外行’?!苯≤娬f。

那么,“合肥模式”最難復制的是什么?

在采訪中,記者收到了不同但又相似的答案:縱向看,主政領導“一任接著一任干,一張藍圖繪到底”,保持產業戰略定力;橫向看,統籌全市“一盤棋”,從投資決策到服務推進,各級各部門各類主體形成合力。

對“工業立市、產業強市”將近20 年的堅持,造就如今的合肥。在“合肥模式”的帶動下,2022年,合肥市戰新產業產值同比增長14.3%,占全市規上工業的比重由2012 年的24.4%提高到2022年的56.2%,戰新產業對全市工業增長貢獻率由2012 年的30.5%提高到2022 年的78%。合肥“芯屏汽合”“急終生智”戰新產業異軍突起,一大批產業新地標迅速崛起。

“合肥模式”向何方布局“基金叢林”,覆蓋企業全生命周期

“合肥模式”仍在不斷迭代發展中。

去年3 月,合肥市高質量發展引導基金成立,注冊資本200 億元。至此,合肥構建起“政府引導母基金+天使/科創/種子基金+市場化基金”的國有“基金叢林”,為地方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力。

“多年耕耘,我們布局了一條覆蓋科技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基金體系?!焙戏适挟a投集團旗下創新投公司總經理裴曉輝介紹。合肥通過種子、天使基金有針對性地投資科技含量高、發展前景好的初創型小微科技企業。項目發展到一定程度,由政府引導基金等“接力投”,“只要項目足夠好,基金鏈可連續投資覆蓋到企業最終上市。這就是我們的打法?!?/p>

投早投小投科技,風險很大,如何支持這些社會資本“不敢投、不愿投”的早期項目? 裴曉輝用24 個字總結了天使基金的制度創新——讓渡收益、風險共擔,風險容忍、盡職免責,市場估值、協議退出。

“允許市場化估值,允許股權協議退出。就是國有基金按照市場化估值進入,協議退出保障了科技創業團隊通過回購獲得激勵,保障對企業的控制權。如果沒有這個政策突破,就要走資產評估作價、‘招拍掛’退出,對于早期項目而言,流程太長,基本就沒法投了?!迸釙暂x說,“很多地方政府來合肥調研,都關注到了天使基金這個端口,此創新的政策設置,也是保障基金真正投資到小微企業的關鍵?!?/p>

投早投小投科技,需要更敏銳的產業觸覺和精準的技術眼光。裴曉輝介紹,產投集團有一支近80 人的團隊,負責項目現場做盡調?!拔覀儓F隊是用項目練出來的,不是在看項目,就是在看項目的路上。團隊招人是理工科優先,確保對硬科技的方向把握和深入理解’?!?/p>

也許正是這樣對科學的理解與敬畏,讓合肥在前瞻布局空天信息、量子信息等未來產業更有底氣?!皬奈鞑康胶戏是?,我們也考察不少城市,最終更感受到合肥的支持和誠意,也看到本地領導對空天產業的理解?!敝锌菩菆D測控技術公司總經理牛威對記者說。該公司今年2 月成為國內首家空天信息及商業航天新三板掛牌公司。據悉,中科星圖旗下的星圖資本,也將和合肥市高質量發展引導基金等共同設立和生星圖空天信息與智能產業基金。

“合肥模式”在自身迭代中不斷拓展“朋友圈”,共同成為推動這座城市發展的“合伙人”。

科技創新看這“科里科氣”的城市氣質

“科里科氣”,一個合肥人的最新口頭禪,說的是城市里無處不在的科創氣息。

合肥“逆襲史”必講的第四個故事發生在53年前。當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下簡稱“中科大”)歷經曲折落戶合肥。作為中科院直屬高校,中科大的落戶連帶來的是中科院各大科研院所的接連布局。大蜀山下,蜀山湖里,山水環抱之間有一個不到三平方公里的小島,過去叫董鋪島,現在它有一個更加聞名遐邇的名字,那就是科學島,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的所在地。

自1978 年成立以來,這里下設7 個研究所,擁有30 多個裝備優良的重點實驗室、研究中心以及10 多個大型技術物理實驗平臺,先后建成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 (又稱東方超環,“人造小太陽”)和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等兩個重大科學裝置。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中科大等高校院所為合肥插上了騰飛的翅膀:2004 年,合肥被科技部批準成為國家首個科技創新型試點城市;2017年,合肥成為繼上海之后第二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城市;“祖沖之”“九章”“墨子號實驗衛星”“熱核聚變”“鐵基超導”“嫦娥鋼”等一批國際領先的原創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近10 年,合肥GDP 連續跨越8 個千億臺階,總量突破1.2 萬億元,增長近2 倍;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由615 戶增長到6412戶、增長9 倍。

“合肥的創新優勢可謂從無到有、從有到優,我們一直以來也將科技創新作為城市發展的重點,在科技創新領域全力投入?!?989 年,合肥首次將“科教興市”作為發展基本戰略后,歷任主政者都將科技創新視為全市發展的核心。合肥市科技局副局長洪芳告訴記者,近10 年,全市財政科技投入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由4%增長到17.8%;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 比重由2.78%增長到3.46%。

從頂層設計來看,合肥一直圍繞著如何將科技創新驅動產業發展而布局。2021 年,合肥市委科技創新委員會成立,在“科技即產業”的理念下,統合全市科創工作,首創成立5 個市級科技成果轉化專班,常態化對接省內外重點高校院所,開展項目發現、挖掘、策劃、轉化和服務工作。

2022 年,一個以中科大等高校院所全球校友為紐帶的“科大硅谷”啟動建設。截至目前,這里對接中科大校友已超1300 人次,各類投資機構超120 家,中科大公示的35 個賦權試點項目里九成落地于此?!捌骄刻鞂?-5 個團隊,落地1-2個項目,平均每天幫助企業完成300 萬元左右融資”,“科大硅谷”服務平臺公司董事長吳海龍自豪地說。

從中科大到“科大硅谷”,合肥的“科里科氣”肇始中科大,但并不止步中科大。當“科里科氣”成為一座城市最鮮明的氣質,科技創新的“關鍵變量”也正在加速轉變為合肥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

(作者:方晴、徐雯雯;來源:《廣州日報》2023 年7 月)

安徽“科大硅谷”生態趨好活力足

“吸引我們的是‘科大硅谷’濃厚的科創氛圍。我們團隊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下稱 ‘中科大’),周圍不少創客就是我的中科大校友?!焙戏手锌苾炋夹畔⒖萍加邢薰究偨浝聿贂r磊說,“我們利用大數據技術建立碳監測與優化減排系統,助力能源行業綠色轉型?!拼蠊韫取趧摌I輔導和投融資等方面提供專業的服務,助力團隊的科研成果順利從實驗室走向市場?!?/p>

在操時磊眼里,今天的“科大硅谷”是一座承載未來的“筑夢空間”,與合肥的科創氣質完美契合,吸引著各領域的創業創新者。數據顯示,近兩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碩士、博士留在當地工作的比例分別達到43.5%、44%。

作為安徽科技體制創新 “試驗田”,“科大硅谷”究竟有著怎樣的創新活力?“科創之樹”如何在這里孕育生長? 記者日前走進這座“創新之谷”一探究竟。

拆除“籬笆墻”開辟新賽道

等離子體清洗設備、鋼絲繩智能在線監測平臺、智能盤煤機器人……位于“科大硅谷”蜀山園內的科創驛站科學島站內,大科學裝置“沿途下蛋”的很多成果在這里“生根發芽”。

“得益于科學島上大科學裝置——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的科研成果延伸轉化,公司攻克了非接觸式傳感器的核心關鍵技術,并已實現了新產品的應用落地,明年將實現規模量產?!焙戏寿F專電磁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松年告訴記者,在“科大硅谷”,企業很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生態合作伙伴,助力企業實現產品快速創新迭代。

鼓勵在皖高校院所和“科大硅谷”新型研發機構開展人才雙向交流、以校友資源為紐帶鏈接全球高端科創資源、成立全國首個場景應用創新促進中心……以“科大硅谷”為抓手,安徽加大改革創新,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協同發力,加快拆除阻礙科技成果轉化的“籬笆墻”,構建科學家敢干、企業敢闖、資本愿投的創新生態,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與新興產業聚集地,為高質量發展積蓄新動能、新優勢。

“改革打破了束縛科技成果轉化的體制性障礙,極大鼓舞了科研人員投入創新創業的熱情?!敝袊茖W技術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執行院長康宇說。

登高遠眺,湖光山色之間,一條以科學島命名的林蔭大道串聯起大科學裝置區、科學島和“科大硅谷”的科創街區,形成“科大硅谷”的一道山水科創走廊。

“我們加快校城融合發展,與中科大、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緊密合作,探索‘科創+城市更新’機制建設科創載體,推動前沿科技‘沿途下蛋’,將最好的資源、最美的風景留給科創?!痹诤戏适惺裆絽^區長楊森看來,實現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強,既要以靈活的政策助力科創企業勇闖“無人區”,也要用包容的機制陪同科學家一起坐熱“冷板凳”。

孵化“科創種”培育“產業苗”

距中科大一路之隔一棟樓宇的外立面上,“科里科氣科創驛站-科大站”幾個藍色大字在夏日陽光的照耀下分外醒目。

記者看到寬敞明亮的大樓內,咖啡吧、共享會議室、路演中心一應俱全。驛站負責人朱安石告訴記者,在這棟樓內,由中科大組建的安徽應用數學中心,瞄準我國工業軟件的“卡脖子”技術領域開展科研攻關,孵化出九韶科技、高斯智能等多家“硬核”科創企業。

“團隊經過多年不懈探索,突破工業軟件的底層核心技術,研發出自主可控的工業軟件幾何內核——科大九韶內核?!卑不諔脭祵W中心相關負責人說,基礎科研是一粒種子,有了適宜的土壤、光照和濕度,才能開花結果。

給予優質初創企業首貸100%風險補償,引導基金容錯率升至50%;用“基金+獎補”方式支持“樓棟創新聯合體”發展;省內高校院所學生在“科大硅谷”創業可保留三年學籍……開放包容的創新生態、直達“痛點”的政策供給,悉心呵護著創新創造的種苗,并源源不斷為其注入充足的養分。

“企業在不同發展階段有不同的需求?!薄翱拼蠊韫取狈掌脚_公司董事長吳海龍說,“我們的創新機制,打造市場化的綜合服務平臺,為科創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務,助力創新的種子成長為枝繁葉茂的產業大樹?!?/p>

孕育新生態 激活新動能

科技創新的成果只有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才能發揮其最大價值。

發揮歐美同學會、中國科大校友會等“橋梁”作用,“科大硅谷”面向全球招募逐夢未來的“合伙人”,實施未來產業多點爆發計劃,促進科創和產業有機融合,推進空天信息、量子科技、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集聚發展。

產業大樹的成長離不開金融之水的灌溉。安徽創新投融資模式,推動科創和金融協同發力,設立總規模300 億元的“科大硅谷”引導基金,致力于“投早投小投科技”,同時,吸引國內外頂尖投資機構,在“科大硅谷”共同打造總規模2000 億元以上的“基金叢林”,形成覆蓋項目全生命周期的基金體系。位于“科大硅谷”核心區的中安創谷科技園二期甫一開園,就實現滿園入駐,聚集了一批來自全球的創新團隊和科創基金。

這是一場擁抱未來的“雙向奔赴”。

“從上海到合肥,沖的是這里的科創生態和產業前景。作為‘科大硅谷’的全球合伙人,今年我們計劃在合肥建設科創總部,以基地+基金的模式,深度參與當地科技成果的發掘和產業轉化?!痹漆顿Y本首席執行官高超說。

“我們設立了未來產業成果轉化基金,將風險容忍率提高80%,打造‘科大硅谷’風投創投街區,目前已招引22 只近500 億元基金規模入駐,同時,依托‘鏈通高新’和‘大手拉小手’雙品牌,加快場景挖掘和應用示范創新?!痹诤戏矢咝聟^管委會主任宋道軍看來,抓住“科大硅谷”建設契機,通過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雙輪驅動,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之舉。

深空探測實驗室、量子信息未來產業科技園、國際先進技術應用推進中心……依托優質的科創資源優勢,“科大硅谷”加快打造新型研發機構,暢通“源頭創新-技術開發-成果轉化-未來產業”全鏈條創新體系,為現代產業發展積蓄動能。

創新發展,未來可期。到2025 年,“科大硅谷”將集聚科技型企業、新型研發機構、科創服務機構等超1 萬家;培育高新技術企業1000 家,上市公司和獨角獸企業50 家以上;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制度成果,打造全國科技體制創新的標桿。

(作者:王菲;來源:《經濟參考報》2023 年6 月)

猜你喜歡
科創合肥長三角
合肥的春節
合肥的春節
科創引領,搶跑新賽道
科創走廊“乘風起”
緊扣一體化 全面融入長三角
科創“小燈泡”:從傘說起
保護人類健康的科創產品
“首屆長三角新青年改稿會”作品選
合肥:打造『中國IC之都』
長三角瞭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