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學科支撐:心理健康教育學

2024-01-03 02:54俞國良?何妍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2024年1期
關鍵詞:研究范式心理健康教育

俞國良?何妍

俞國良教授指出,“心理健康問題既有基礎研究的屬性,又具有應用研究的性質,更可能屬于基礎應用研究的范疇,這決定了心理健康教育應是多學科的研究對象,需要多學科協同‘作戰’”,交叉融合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發展趨勢,多學科融合研究及其研究范式的變革,將為心理健康教育注入新的生命活力。從本月起,主編訪談欄目將邀請俞教授暢談心理健康教育的交叉融合研究與學科支撐,以期推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方法的科學性、研究程序的完整性、研究結果的規范性、研究結論的可靠性,以及研究成果的適用性。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學科支撐;交叉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學;研究范式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4)01-0004-07

俞國良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心理研究所所長

教育部全國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詢委員會副主任

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秘書長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精神衛生和心理健康專家委員會委員

交叉融合是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大趨勢

何妍:俞教授好!您在多個場合談到“多學科交叉融合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發展大趨勢”,這一趨勢背后的推動力來自哪里?

俞國良:基礎研究獲取的知識成果,必須經過應用研究方能發展為實際運用的形式。心理學以基礎研究為主的心理健康問題研究,通過教育學以應用研究為主的心理健康問題研究發揮作用,而兩者的交叉融合研究才能真正使研究成果效益最大化,并衍生出新的研究生長點,即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這屬于應用基礎研究的范疇,指的是那些應用方向已經比較明確、利用其現有成果即可在較短期間內取得理論、技術、產品和效益突破的基礎性研究。隨著社會發展需要和科學方法論的進步,多學科交叉融合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發展大趨勢,伴隨而來的研究范式的變革將為新學科——心理健康教育學誕生奠基。

心理健康教育的交叉融合研究有其時代背景,是由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趨勢所決定的。隨著社會發展,國家和政府越來越重視國民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先后頒布了多部綱領性文件、政策。顯然,國家和政府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度重視,與四十年來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社會實踐有關,與社會轉型期的社會心理與社會心態有關,更與大力加強德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推進和實施素質教育有關。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更是促進全體學生全面發展、創造性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深入貫徹落實“立德樹人,育人為本”的必然要求。新時代、新科技、新生態對創新人才提出了新要求,知識經濟、信息社會和大數據時代的人才,首先應該是心理健康的?,F代生理學家和腦科學家一致認為,從事創造性學習和創造性活動,要以個人的心理正?;蛐睦斫】底鳛榛緱l件。然而,如何達到心理健康或心理正常,就需要通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健康服務來實現。而教育是一種十分復雜的社會現象,它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密切的聯系。因此,無論從宏觀還是微觀角度研究教育,都更加需要運用多門學科的知識、理論和方法,進行交叉融合的綜合研究。

何妍: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干母學科是心理學和教育學,這兩門學科的歷史演變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交叉融合研究提供了什么樣的基礎和啟示?

俞國良:從歷史的角度,心理健康教育的交叉融合研究也是由它的主干母學科的歷史演變決定的。心理學思想源遠流長,作為一門學科誕生于哲學的懷抱。使心理學作為一個獨立學科,從哲學中分離出來應歸功于心理學家馮特,他1879年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同時開拓了兩種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取向,一是用自然科學中的定量方法研究個體心理學;二是用社會科學中的定性方法研究民族心理學。就心理健康而言,20世紀20年代,西方的釋夢和自由聯想技術等心理健康研究成果就開始被介紹到中國。一些使用行為療法原理分析心理障礙的研究也開始出現,心理學家丁瓚還在多地建立了心理學診所,其研究與實踐都是定性與定量研究的結合。隨后由于多種原因,心理健康研究在我國一度中斷,直到80年代這方面的研究才重新開啟。率先從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開始,開展了大量心理健康方面的理論探索與實踐研究。時至今日,已經從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領域逐步拓展到社會生活中的各個方面。

教育學也同樣,1806年,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問世,這是教育學作為獨立學科的重要里程碑。從教育思想發展史看,他是第一個企圖建立教育學科學體系的人,即在倫理學基礎上建立教育目的論,在心理學基礎上建立教育學方法論。20世紀初,在實驗心理學的影響下,德國教育家、心理學家A.拉伊和E.梅伊曼創立了實驗教育學,試圖釆用實驗心理學的方法來研究教育學。他們認為教育學應該是記載并闡釋教育事實的科學,主張用實驗的方法研究教育活動中師生的心理狀態,這為教育學的研究方法打開了“另一扇窗”,開啟了教育學與心理學交叉融合研究的征程??上Ш镁安婚L,“出師未捷身先死”,很快被其他教育思潮淹沒。因為教育學更多具有應用研究的屬性,需要解決現實生活中的諸多教育難題,這是心理學作為基礎研究所無法替代的。

何妍:回到心理健康教育本身,是哪些主要因素在推動著心理健康教育朝著交叉融合的方向演進?

俞國良:心理健康教育的交叉融合研究,也是由心理健康研究本身的發展特點所決定的。目前,在心理健康研究的選題、對象、方法和內容上日趨呈現出許多新的特點,單一的心理學或教育學的研究范式已無法滿足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際需要。

一是心理健康研究選題的廣泛化。從研究選題上看,以往心理健康研究多集中在對各類群體心理健康的標準、影響因素以及干預效果等方面的探討。近年來,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化,心理健康的研究選題更加廣泛、范圍更加拓展,并且緊扣時代熱點與社會發展需要。從宏觀方面看,研究者開始重視并探索了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的構建問題。與此同時,我國也開展了一些大規模的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如中國兒童青少年身心發育特點調查、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質調查研究等。從微觀方面看,隨著積極心理學的興起,研究者對影響心理健康的一些新的積極心理資源,如自我同情、自我提升、積極情緒等開展了相關的研究。從實踐效果看,我國心理健康研究也重視對新療法效果的檢驗。目前已有研究者對一些新的心理治療方法,如對閱讀療法和繪畫療法、寫作表達的效果進行了研究。

二是心理健康研究對象的多元化。目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仍然是我國心理健康研究的重點。通過對中國知網文獻的檢索發現,我國學生群體是被研究最多的對象。對這一群體關注的心理健康問題包括厭學、抑郁、焦慮、人際沖突、戀愛、求職壓力等。除此之外,心理健康的研究對象還廣泛涉及教師、醫護人員、企業員工、軍人、警察、公務員等。從職業分類來看,教師和醫護人員是被研究最多的群體,農民則是被研究最少的群體。對于職業群體的關注主要涉及職業壓力、幸福感、職業倦怠、職業認同、勝任力等方面。另外,也有一些研究者對運動員群體、老年群體、少數民族群體、農民工群體以及災后群體、心理障礙患者群體進行了研究。特別是軍人包括退役軍人,也開始成為心理健康研究的一類主要群體。由此可見,與以往把單一學生群體作為主要研究對象相比,目前我國心理健康研究的對象業已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

三是心理健康研究方法的多樣化。傳統的心理健康研究方法一般采用問卷法和訪談法居多;從研究設計上來看,橫向研究設計居多。近年來,隨著我國心理健康實驗研究的增多、研究內容的深化,心理健康的研究方法呈現多樣化的特色,開始注重多學科交叉結合。從數據收集方法來看,除采用問卷法和訪談法之外,還采取了元分析的方法,通過系統分析和總結梳理以往研究成果來提出新問題與新思路。干預研究的增多,也是我國近年來心理健康研究方法方面的一個顯著變化。從研究設計上看,多采用了橫向研究以及少量縱向研究設計。與國外相比,我國需要對心理健康的研究采用更加多樣化的設計,包括前瞻性的研究設計和回溯性的研究設計等。此外,隨著認知神經科學的興起,對心理健康的基礎研究也開始運用ERP和fMRI等研究手段。這些新技術、新方法的使用,使心理健康的基礎研究更加準確和深入。隨著認知神經科學、生物醫學的發展,運用腦成像技術、基因技術以及分析技術探討心理障礙的神經機制,逐漸成為心理健康基礎研究中的熱點問題,并積累了許多原創性的研究成果。目前,有關這一領域的主要研究成果集中考察了孤獨癥、恐懼癥、精神分裂癥等心理障礙的神經機制。

四是心理健康研究內容的豐富化。從研究內容上看,心理健康問題的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都開始進入研究者的視野,并展開了全方位的研究和探索,尤其是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交叉融合研究,從應用基礎研究的角度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與規律。例如,符合不同年齡特征和我國國情的心理健康標準的研制,心理障礙和心理疾患形成的社會心理機制與病因學研究,情緒調節在預防心理疾患與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中發揮的作用機制研究,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關系,等等。在實踐領域,更深入系統地關注心理社會因素對心身健康的影響,特別是積極心理學對維持個體心理健康的影響,并通過對各種危險因素的干預提高人們的心身健康水平。在理論上將現在的心理健康領域理論流派加以整合,深入探討生活方式與身心障礙的關系及其致病機制;研究遺傳與環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在心理疾患和精神疾病發生發展中的規律,尋找潛在病因,確定生物神經標記物;在應用上強調心理健康干預的全社會參與,通過心理、行為、精神醫學檢查方法的整合技術,實現心理疾患、精神疾病的早診斷早治療。

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范式的變革為新學科誕生奠基

何妍:回顧學科發展史,我們看到心理學與教育學的關系非常緊密,在很多領域都有交叉融合研究。具體到心理健康教育領域,心理學和教育學及二者的交叉研究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范式的形成與發展分別發揮了什么作用?

俞國良:心理學與教育學關系密切,前者是后者的基礎與依據,后者是前者的指導與應用,它們在學科發展中不僅相互影響、相互借鑒,而且在許多領域都有相同的研究主題。在心理健康教育領域,心理學在方法論、實驗設計等方面對其有一定影響,而教育學在理論分析、實踐應用等方面做出了特殊貢獻。

從心理學、教育學交叉融合研究的歷史進程看,其研究范式的形成有一個過程。隨著19世紀初期機能主義思想的發展,哲學、心理學和教育學之間的交叉融合也在發展。在這種背景下,心理學方法論大行其道,加之教育實驗本身即是學生身心機能發展在教育領域的一種嘗試,教育實驗中的交叉融合思想自然應運而生。這一時期裴斯泰洛齊、赫爾巴特、蒙臺梭利和杜威等人的教育實驗,已經滲透著心理學方法論的光芒。在裴斯泰洛齊教育實驗中,他明確地把心理學方法作為教學的基礎,提倡“教育心理學化”。繼裴斯泰洛齊之后,赫爾巴特試圖在心理學基礎上建立教育學方法論。他認為,“教育作為一種科學,是以實踐哲學與心理學為基礎的。前者指明目的,后者指明途徑、手段……”顯然,赫爾巴特已經注意到實驗科學方法的重要性,在觀念心理學的基礎上提出了明了、聯想、系統、方法四個階段教學理論。19世紀末期,蒙臺梭利在發展機能主義實驗方面作出了新的貢獻,以“兒童為中心”將教育實驗科學化的進程又向前推進了一步。20世紀初,杜威接受了皮爾斯的實用主義哲學方法論和詹姆斯的機能主義心理學思想,為心理學與教育學的交叉融合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從心理學、教育學交叉融合研究后形成的成果看,值得一提的是,19世紀末在歐洲和美國形成的實驗教育學派,這是一種完全在實證主義精神影響下的教育教學實驗活動,它所創立的科學主義教育實驗模式是教育學發展中的重要里程碑。其背景是廣泛汲取了19世紀中葉以后實驗心理學、兒童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成果。確實,當時心理學的迅猛發展為實驗教育學派的產生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就心理測量學來說,達爾文的思想為研究者理解個別差異提供了理論框架。1870年,巴索羅梅首次用問題表法測量2000名小學生入學時的心理狀態;1894年,法國比奈發表論文,開始探討測量心理能力,并在1905年與醫生西蒙編制了世界上第一個標準化的心理測驗比奈-西蒙量表;1897年,德國的艾賓浩斯首創填充法測量學生智力;1904年桑代克出版了《心理與社會測量》一書,這是心理與教育測量理論和技術發展的重要標志。從此,各種成就測驗量表如算術量表、作文量表、智力量表和興趣測驗、人格測驗、教育測驗等相繼問世。心理與教育測量技術的發展為教育實驗的研究提供了方法支持。

此后,實驗心理學的方法在教學研究領域得到了獨立的運用,即在教育實驗中開始采用實驗心理學中的測量、統計與實驗設計方法。毫無疑問,作為心理學與教育學交叉融合研究的實驗教育學派,首次把科學主義實驗的模式經由心理學引入教育實驗中來,促進了教育實驗的科學化和規范化發展。這種心理學的實驗研究演化而成的實證主義范式的教育實驗,正是心理健康教育所倡導的研究范式。這里,值得一提的是,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的結構主義認識方法論對教育實驗從傳統的科學主義模式和傳統的經驗主義模式中走出來,發揮了重大作用。皮亞杰運用發生學的觀點對結構主義進行再思考,提出了結構主義的認識論思想。他認為,認識的發展是一個不斷建構的過程,只有將建構主義和結構主義結合起來,才能說明認識是怎樣獲得的,并強調所有結構都是建構起來的,都離不開主體對客體的活動。他所創立的“臨床實驗研究方法”為教育實驗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新視角。例如,布魯納的教育實驗和認知發現學習理論、布盧姆的掌握學習理論和奧蘇貝爾的有意義言語學習理論等,就是結構主義思想的產物。目前在西方,教育實驗方法論的新發展體現著一種有機融合的思想,即把以往的經驗主義與科學主義統一為既是整體的、又是分析的現代結構主義的方法。顯然,教育研究從定量研究轉向與定性研究并重的方法論。一句話,只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需要,無論心理學的量表法、實驗法、統計法,還是教育學的調查法、文獻法、歷史研究法,都是適合的。

何妍: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心理學與教育學的交叉融合研究發生了哪些新的變化,這些新變化將如何推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范式的變革?

俞國良:現在,我們正面臨社會轉型的新時代,社會發展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機會,經濟發展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條件,科技發展更是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鮮活的教育內容、先進的教育方法和科學的研究范式。所有這些變革,為心理學與教育學的交叉融合研究提供了可能。例如,社會心理學研究方法論特別關注社會環境如何塑造人的心理與行為,人又是如何創造和改造社會環境,以及個人和所屬群體在各種環境中如何行動。與心理健康問題相關的代表性研究成果是“973計劃”的“攻擊與親和行為的機理和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突發事件的群體心理反應特征、演化規律及管理干預”,理論成果是社會心理服務及其體系建設。其中,心理健康服務是社會心理服務的核心。再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與主要內容”為例,美國研究者提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應進一步與學校教育相結合,其目標應該定位在培養學生在現實生活中良好的發展功能,聚焦于全體青少年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而非個別學生的心理行為問題癥狀。除從個體內部入手培養與心理健康相關的態度、能力外,芬蘭的一項研究還嘗試通過校園生態系統的改善,來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來自澳大利亞、美國以及芬蘭的研究表明,加強青少年與學校的聯系,建立支持性的師生關系,能有效降低他們風險行為發生的概率,并提高他們的學習動機、學業成就和心理健康水平。最近,美國國家科學院、國家工程院、國家醫學院和國家科學研究委員會聯合發布了一份報告,明確指出教育學研究不僅可以而且應該學習借鑒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和規范。

因此,我們需要重新認識研究對象,重新審視原來的研究范式,重新定位自己的研究思維。不可諱言,目前的教育存在諸多問題,如重知識輕能力、重智育輕德育、重結果輕過程等,問題的實質在于研究者依靠原有的經驗和自身的經歷來詮釋研究范式,缺乏科學性、針對性和普適性,對問題的研究停留在表面現象上;心理學對教育學的支持不足,教育研究成果缺乏客觀性、有效性;基礎科學問題尚未取得突破進展,導致應用研究“摸著石頭過河”。教育研究能力和方法也是一個“瓶頸”,主要表現是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明顯分割,界限分明,交叉融合遠遠不夠。人們總是習慣從社會科學的宏觀角度來開展教育研究,形成了以經驗范式為主的研究方法體系,重思辨輕實證,而自然科學也有“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傾向。

有鑒于此,在心理健康教育多學科研究范式下,強調心理學與教育學交叉融合研究,賦予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更多客觀的、科學的邏輯屬性,重要的是改變傳統的研究思維定式,教育學研究要走出“經驗論、思辨式”傳統研究范式;心理學研究要走出“實驗論、學院派”傳統研究范式;構建以人作為研究的基本對象,以人的發展為研究核心,以現實教育問題為導向,運用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堅定地站在教育學的立場上,不斷強化心理學與教育學研究范式的有機結合,開展跨學科的交叉融合式研究,這就是新時代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新范式。顯然,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方法的科學性、研究程序的完整性、研究結果的規范性、研究結論的可靠性、研究成果的普適性,任重而道遠。

構建新時代符合中國國情的心理健康教育學學科

何妍:心理學和教育學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兩大支柱,二者的交叉融合研究推動了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范式的發展與變革,同時也催生了心理健康教育學這一新興學科的誕生。您是如何界定心理健康教育學的,我們應該如何理解這個新學科?

俞國良:社會和現實的需要,使心理健康教育從曾經的邊緣地帶終于進入研究者的核心視野。今天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一個體現科學價值的學術領域。毫無疑問,強化心理學與教育學研究范式有機結合、開展跨學科交叉融合研究的結果,便是催生了一門新興交叉學科——心理健康教育學學科。

眾所周知,對一門學科定義的科學界定,蘊含著該學科的研究對象和學科性質,同時也反映了該學科研究的內容和目標。對心理健康教育學的定義,首先必須明確心理健康的概念。對此,無論國內國外,研究者從不同的認知和經驗出發進行了定義。我們認為,心理健康是指一種適應良好的狀態。包括兩層含義:一是無心理疾患,這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條件,心理疾患包括各種心理及行為異常的情形。二是具有一種積極發展的心理狀態,即能夠維持自己的心理健康,主動減少問題行為和解除心理困擾。心理健康既指心理健康狀態,也指維持心理健康,預防心理障礙或行為問題;既包括消極情緒情感的減少,也包括積極情緒情感的增多,進而全面提高個體心理素質的過程。

據此,我們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學是運用心理學和教育學的理論知識和方法技術,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原理與不同年齡階段的特點、規律及其教育效益的一門學科。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一是要根據受教育者不同年齡階段的身心特征和教育規律,來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這是學科的前提;二是要重視充分運用心理學和教育學的理論知識和方法技術,來分析和解決心理健康的實際問題,這是學科的性質;三是要圍繞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原理與不同年齡階段的特點、影響因素和發展規律,為預防、干預和教育工作奠定基礎,這是學科的內容或對象;四是要高度關注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益和結果,提高受教育者心理素質、心理潛能和心理和諧水平,這是學科的目標。

何妍:任何一門學科的確立,首先必須有清晰的研究對象,如何科學界定心理健康教育學的研究對象?

俞國良:我們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學的研究對象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理,其主要對象范圍包括:心理健康的概念、標準和影響因素;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目標、任務、方法和途徑;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學、教育學學科的關系,與腦科學、遺傳學、精神病學、認知科學、社會學、管理學學科的關系,等等;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創新人才培養的關系;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內容與教學活動的設計。二是研究不同年齡階段心理健康教育的特點、規律,該領域的對象范圍包括: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心理健康教育。三是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影響因素、教育效益和社會價值,其主要對象范圍包括: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態環境建設;家庭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及其促進;社區心理健康教育與社區心理健康服務;心理健康測評工具開發與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評價;心理健康問題對社會的影響、對策及其教育價值。

何妍:學科性質決定了一個學科的發展方向,我們應該怎樣理解心理健康教育學的學科性質?

俞國良:對心理健康教育學的學科性質,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詮釋。我們以為,心理健康教育學作為一門邊緣學科,與其主干母學科——心理學、教育學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是由心理健康教育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范圍本身的特點所決定的。心理健康問題既受個體心理因素的影響,又受教育和文化環境因素的制約。心理健康教育學既吸收心理學的研究成果,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來觀照心理健康問題;又吸收教育學的研究成果,用教育學的理論和觀點來解釋心理健康問題、提出教育對策,從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學成為心理學與教育學交叉點上的邊緣學科。它不僅從母學科中吸收了大量營養,而且還從其他學科中不斷汲取養分,從而促進自身的成長與發展。因為心理健康問題受到社會、環境、教育、文化、人格與生物等多因素的制約,這不僅決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學的“邊緣學科”性質,而且也決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學的研究主題,本身就屬于可以從不同方向探索的“邊緣問題”。

從前面所講的概念界定、研究對象、理論體系和研究方法來看,心理健康教育學是一門獨立的邊緣學科。不可諱言,它雖然從心理學、教育學等母體學科中吸收了不少有益的東西,并在此基礎逐步形成,且今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學發展還將不斷從中吸取養料,但它既不是某一學科的附屬品,也不是上述學科的簡單拼湊和“大雜燴”。它將從心理學、教育學兩門學科的孕育中脫胎而出,形成具有心理學、教育學等學科所不具備的特征和理論,成為一門具有獨特理論觀點與體系的獨立的新學科。我們相信,心理健康教育學作為一門獨立的邊緣學科,雖然仍有對母學科的依賴,但它所具有的“反哺”功能,同樣能夠為心理學、教育學的發展做出自己獨特的貢獻。事實上,不僅心理健康教育學與心理學、教育學等不存在絕對界限,其他人文社會科學也同樣,以人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彼此之間總是存在著相互交叉、相互接近和相互影響的現象。

何妍:新時代,構建符合中國國情的心理健康教育學,才能更好地服務于我國的教育事業與社會和諧發展,探索中國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學發展道路,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來著力?

俞國良:構建新時代符合中國國情的心理健康教育學學科,源于現代社會科學發展歷史所集腋的經驗教訓,形成于當前世界心理學、教育學發展錯綜復雜的環境。我們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學研究要避免走模仿和追隨西方研究的老路,應扎根于中國教育現實和國家發展需求,毫不猶豫突顯中國“國情”、追求中國“特色”。這條心理健康教育學中國化道路必須經歷:驗證對比國內外研究成果,研究中國人心理健康教育中特有的和重要的心理現象,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心理健康教育學概念、理論及研究方法等過程,其基本途徑是學習、選擇、中國化。在此基礎上,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學中國化的發展道路,即面向社會,在社會實踐中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學,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學的理論與學科建設,使心理健康教育學為我國教育事業與社會和諧發展提供支持和幫助。

第一,面向社會現實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學。面向社會現實,以問題為研究導向,這是中國心理健康教育學前進的主要方向,否則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研究中國人的心理健康現象,應該讓十三億中國人自己代表自己“說話”。

一是逐步積累中國的研究材料,克服“拿來主義”。我們有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報告,從設計、方法到結果,幾乎全是模仿外國的;論著的體系與國外同類書大同小異,如此下去,就不可能建立起我們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學。中國人與外國人雖然有共同的心理特點,但更重要的是具有不同的特點。

二是選擇合理的研究課題,克服研究的盲目性。心理健康教育學的研究課題不外乎來自理論和實踐方面,而更多的是來自教育實踐。當前,改革開放的社會實踐正渴望我們提供大量有價值的心理健康教育學的科學依據,同時也為我們提出了一系列帶有方向性和根本性的重要研究內容。

三是加強應用研究,克服研究脫離實際的傾向。心理健康教育的特征及其規律是研究工作的出發點,教育實踐呼喚心理健康教育學。但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學和教育實踐存在著嚴重脫離的現象,這與實現心理健康教育學為時代服務的宗旨是不相稱的。我們從研究實踐中深深體會到,心理健康教育學要向社會證明自己的價值,必須加強應用基礎研究,舍此別無他路。

第二,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學的學科建設。在實現心理健康教育學研究中國化的道路上,我們強調理論聯系實際,強調應用,并不是放棄基礎理論與學科建設。今天,心理健康教育學發展的另一根本任務是實現其本身的現代化,即加強學科建設。

一是明確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與國外的差距,艱苦奮斗,盡快縮小這種差距。從研究課題上看,主要包括研究的年齡范圍、研究的具體內容及其深度、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等方面的差距。從研究的方法學看,國外20世紀20年代之后就開始注重研究科學化,經過半個多世紀,已發展起專門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方法的方法學,包括設計、測量、統計和評價等。從研究手段、工具看,由于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國外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中,采用了現代化的技術設備,如錄音、錄像、電子計算機、現代化觀察室、實驗室等。這對于深入研究個體的心理健康問題是有幫助的,特別是計算機輔助教學系統和錄像系統。

二是組織各方面的人才,融合多學科的知識,來共同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學。在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今天,如果要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有所突破,有所前進,光靠專家學者本身的工作是不夠的;應該組織各方面的人才,融合多學科的知識,來共同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學。這里的關鍵是發展橫向聯系,開展跨地區、多學科的科研協作。國內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者在自愿、平等、互利、協商原則下,開展校(單位)際協作、取長補短、互通信息、各地取樣,共同突破一個課題。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還可以開展與國外學者的合作研究,跨文化、跨地區、跨國家共同探索感興趣的心理健康教育學問題。

總之,面向社會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學和心理健康教育學現代化是統一的,是互相聯系、彼此制約、相輔相成和不可割裂的兩個方面。面向社會,在實踐中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學是其本身現代化的基礎;只有實現心理健康教育學本身的現代化,才能夠更好地實現心理健康教育學為時代和社會服務。

編輯/衛 虹 終校/孫雅晨

猜你喜歡
研究范式心理健康教育
我國犯罪論體系之變革及刑法學研究范式之轉型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學音樂教學的重要舉措
高中班主任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及對策研究
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體育教學中的全面滲透
構建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大學生心理問題應對新模式
論我國刑事錯案防范的研究范式
行為會計理論與應用研究綜述
從生態倫理觀到生態學馬克思主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