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社會工作學生的專業認同探析

2024-01-03 00:59藍宇蘊謝麗嫻
高教探索 2023年6期
關鍵詞:專業認同

藍宇蘊 謝麗嫻

摘 要:在我國內地高校專業發展中,社會工作學生的專業認同度相對偏低,并成為制約社會工作專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問題。本研究以埃里克森自我認同理論為視角,就內地高校社會工作學生的專業認同展開探析。研究發現,與市場經濟密切關聯之功利性價值的嚴重沖擊、社會工作初期發展階段對專業認同的制約、高校既有微觀體制機制給專業發展帶來的影響等等,均是引發或強化高校社會工作學生專業認同程度偏低的主因。建構與培育有助專業認同提升的新社會價值觀、在擺脫階段性約束中建構有助社會工作專業認同提升的穩固社會基礎、在高校體制機制改革中關注專業認同的改變,是全面系統轉變社會工作專業認同狀況的基本路徑。

關鍵詞:社會工作專業;專業認同;自我認同理論

最近三十多年來,我國大陸的社會工作專業教育,在社會現代化的強力推動下,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自上世紀80年代末有高校率先設置社會工作專業,并開始培養學生起,就拉開了改革開放后境內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發展的序幕。截止到2020年,全國有330多所高校開設有社會工作的本科專業,截止到2022年,全國共有180所高?;蜓芯繖C構開設有社會工作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授權點。歷經幾十年的發展,高校社會工作專業教育雖取得顯著成績,但迄今為止,如何辦好高校社會工作專業,如何增強社會工作學生的專業認同意識,仍然是一個懸而未決的難題。一個專業的未來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高校在校生的情況,甚至與其總體性專業認同狀況密切相關?;诖?,本研究針對高校社會工作學生的專業認同展開探討,以求給高校社會工作專業教育與學科的發展提供參考。

一、問題的提出

在高校專業教育中,專業認同由于與大學生的學習動力直接相關,而顯得尤為重要。社會工作是以“助人”為中心的專業,需要為有社會服務需求的群體提供專業化的幫助,而其專業“助人”背后的驅動,無疑很依賴于行為主體的意愿。其中,作為潛在主體的高校社會工作學生,如果沒有基本專業認同的支撐,僅助人意愿培育就困難重重。我國內地高校的社會工作專業教育中,長期面臨以下幾個問題。第一,高考生以社會工作專業為第一志愿的報考率與錄取率偏低。對華南師范大學社會工作專業(以下簡稱華南師大社工專業)108位學生的問卷調查顯示,第一志愿錄取者僅有10人,占比不足一成,完全未填報而純屬調劑者共26人,占比達到24%。第二,在讀高校社會工作專業學生中,轉專業者比例較高。華南師大近年轉專業情況表明,學生起初以考上較理想學校為目的,而以社會工作專業為跳板并在入校后轉入其他專業者人數較多。華南師大社會工作專業在近四屆且每屆不足50人的專業班級中,共轉出47人而轉入者則為零。事實上,高校社會工作專業普遍存在招生規模小、以調劑錄取新生為主、轉專業較多與生源結構不甚理想等問題。第三,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生進入社會服務及相關對口行業的就業者比例較低,且有學歷與畢業學校層次越高,直接對口就業反而越少的情況。以上種種從不同側面表明,高校社會工作學生的專業認同度相對偏低。

獲取內在與外在認同(identification)是人之為人的一種普遍訴求。所謂認同,意指向自己更優者在心理及行為上的認可,借此可緩解心理及行為上的不確定性乃至內心焦慮及挫折,專業領域同樣如此。內地高校社會工作專業教育中,專業認同度普遍偏低的問題,不僅是長期存在的一個痛點所在,且是制約社會工作專業高質量發展的一個顯性問題。此外,由于社會工作專業本身實務性很強,在社會工作專業教育與其所對應的社會服務行業之間,還存在著相當密切的互動關系,其中,社會服務行業欠成熟的總體狀況及其種種負效應,均會以直接或間接方式傳遞到專業教育領域,這在全面拉低高校社會工作專業認同的同時,也會反過來給社會服務業的發展帶來種種負效應。如此循環往復,再疊加上我國社會工作專業本來就是西方社會的“舶來品”,難免面臨文化制度的適應問題以及本土化的挑戰,這無疑進一步強化了高校社會工作學生的專業認同問題。

二、相關研究回顧與理論分析視角

(一)研究回顧:專業認同與社會工作專業認同的相關研究

國內外關于專業認同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專業認同內涵、評價標準、測量工具及影響因素上。其中的國外專業認同研究,大多交織在職業認同的探討中,測量工具主要是基于問卷,有將其與SARSA事件等社會因素、學校教育、支持性工作環境及就業期望等相聯系而進行探索的,并有將其與認知認同、情感認同、行為認同和社會認同相結合而進行探討的傾向。[1]國內專業認同大多圍繞大學生或特定群體展開,并聚焦在專業認同的影響因素中。諸如,有強調專業認同是自我評價基礎上對專業與自身發展關系的認識以及對專業接納的過程[2],有把專業認同從情感認同、匹配認同、價值認同、身份認知和行為認同維度進行探討的[3],有將專業認同結構與專業價值、專業認識、專業教學、專業環境和專業偏見維度相結合而進行探討的[4],有針對研究生的專業認同特點而從認知性、情感性和持續性維度進行探討的[5],有在對不同高校、年級及專業學生的調研基礎上,指出專業認同與專業認知、專業教學、社會環境以及親緣友緣關系等因素相關[6],并且專業認同還與學生條件、就業前景、社會輿論、學校及家庭環境等因素相關。[7]另外還有研究認為,大學實習對職業或專業認同呈正相關并影響其專業認同程度[8],而專業認同度又對學習動力、倦怠程度、心理健康產生重要影響[9],而專業認同度高者在職業規劃方面往往會有更優異的表現[10],且可有效預測其職業決策,其中情感因子的預測力最強,認知因子則居于其次。[11]上述關于高校專業認同的研究,涉及面比較廣,但與國外同類研究相比,研究成果較少并且涉足深度有限,關于測量工具的開發應用更少。

在我國高校社會工作專業教育中,對專業認同探討具有傾向性的研究結論是,總體專業認同度偏低。[12]圍繞于此雖有角度不同但是大同小異的解釋,如有從認知、情感以及行為持續性研究專業認同的影響因素者[13],有從個人特質、年級、大學前了解、學校類別、專業實習等方面展開探討者[14],有從社會工作專業角色評價與社會評價不高、職業化與本土化進展較緩慢、專業可替代性強等方面展開探討,并認為這些因素才是誘發專業自我貶低的主因[15];有認定專業認同障礙是與制度環境及高校管理力度不足,如與師資素質不高、專業對口率與學歷及職稱偏低、學術產出較弱、教學配套不齊、實踐基地不足、專業圖書等資源不足,并且與對口從業報酬不占優勢、工作強度大與發展空間小、地域性與“轉業性”流失頻繁等相疊加而使問題更嚴峻,制度環境優化和高校管理體制機制改革是改變專業地位與認同狀況的關鍵[16],有從畢業生就業意愿形成機制中解釋專業認同的制約因素者,提出要在對口就業意愿與專業認同的相互建構的關系中強化專業認同與從業意愿[17];有從宏觀體制角度進行分析,認為相應體制機制未有系統化設計,舊體制造成本專業崗位不足與社會認同度不高[18];有從社會認同與社會資本視角進行分析并認為,行業認同度不高、職業定位模糊、畢業生流向資本收益較高行業或職業[19];有從社會認知度低、薪酬低、理想現實差距大、身份尷尬、崗位和發展方向不清、職業規劃難等因素中發掘專業認同不高之因并提出對策建議者[20];有從社會工作起步晚與滯后經濟社會發展角度解釋專業認同者。[21]以上這些大多有調查支撐的研究表明,高校社會工作學生的專業認同問題雖呈現方式多樣,但均與系統化的緣由相關,在此路徑下展開更深入的探究是走出專業認同困局的根本之道。

(二)理論分析視角:埃里克森自我認同理論

本研究的主要理論分析視角,是心理學家埃里克森(Erikson,E.H.)提出的自我認同(self-identity)理論。該理論亦稱自我同一性理論,其核心內涵特指,人在心理及情感上對人對事的自我認可與接納的狀態[22],是“一種熟悉自身的感覺,一種知道‘個人未來目標’的感覺,一種從信賴的人中獲得所期待的認可與內在自信”[23],且這種認同是內在外在兼具的,不僅有內在的自我認可,還有可感受到的外在環境對自我的認可,即是全方位的認可狀態。埃里克森自我認同理論主要關注人對自我系統化的同一性、一致性或連續性的認可,包括在個人和集體層面的認同,前者是自我層面的一種認可體驗,后者則是社會層面的一種認可體驗。埃里克森自我認同理論建立在個人與社會雙重維度的基礎上,且處在不斷反思與調整的過程中。此過程恰好與個人的心理社會性發展階段相關,并體現在不同生命周期及其健康人格的形成過程中,而且在人的不同生命周期,自我認同是在化解危機中完善的,是在克服自我角色混亂中獲得更具確定性的自我認同,并建立起恰當的自我認同。

埃里克森自我認同理論既關注主客體關系的建構,也關注自我認同與青少年社會心理發展中心理認同的調節與健康人格的形成問題[24],因在埃里克森看來,人之生命以不變的順序及周期展開,是由人的生物、心理與社會諸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是經歷不同階段的心理社會性發展過程的結果。大學生恰好處在自我認同發展的關鍵時期,雖然自我認同建構的彈性空間很大,但大學生自身在人生經歷和認知方面存有較大局限,面臨處理角色認同與混淆、人際關系親密與疏離等矛盾關系,容易引發心理焦慮與沖突等問題。如果這些問題難以得到解決或緩解,自我認同甚至人格發展就可能會遭遇不同程度的扭曲??傊?,埃里克森自我認同理論,特別是其關于心理社會性發展的解釋,在高校專業認同的建構、培養與形成中,都是很具啟發意義的透視角度。

三、高校社會工作專業認同建構的制約因素

在本研究中,專業認同特指高校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及其未來可能從事職業的一種心理認可與接納,并主要體現在專業價值、專業行為及專業情感層面。大學生就特定專業的認同度高低,是諸多因素包括專業自身特點、社會環境、親友態度、校園文化等交互作用的結果。如果從表象看,高校社會工作學生的專業認同度不高,與體制外的人力資源及其社會保障機制、一線社會工作者的職業認同度偏低、高考生與家長及其親屬對社會服務業持有不同程度的消極態度等因素相關,也同我國志愿服務總體規模小、結構單一、參與范圍狹窄與社會影響力有限等因素相關,另外還與社會工作專業的知曉度與認知度較低、作為社會服務業主要載體之社會組織的種種問題相關。而這些問題均給高校社會工作學生的專業認同帶來種種負效應。

(一)功利性社會價值觀給社會工作專業認同的沖擊

社會工作專業固有的價值理念,是專業認同實現的自帶“工具”。在高校社會工作專業教育中,學生普遍認可并且對其專業價值做出正面的感知和評價,主要緣于社會工作是現代社會的一種制度化體系,是社會保障與社會福利制度的貫徹執行,也是政府與非政府組織合力提供規范化社會服務的體現,擁有強大政府力量的支持。就其核心價值而言,社會工作專業由于關注弱勢群體利益與社會公平正義的實現,圍繞助人自助、以人為本、社會關懷和弱者支持等社會價值展開工作,因而,是社會的良心專業,融入優良品質和操守是其專業價值的基本要求??陀^地說,社會工作秉持的基本價值,恰恰也是現代人類社會所倡導的共同價值,對這種專業價值,社會工作學生往往有在更深刻理解基礎上的認同。華南師大社會工作學生關于本專業價值的認同度達到99.17%。換言之,源于自身的專業價值與行動規則,社會工作專業認同的獲得,擁有與其專業屬性直接相關的天然優勢。

然而,專業認同并非單純由專業價值所決定,而是由所在專業和行業的經濟利益、社會聲譽、專業情感等因素共同決定的,并且更是當下主流社會價值綜合作用的呈現。專業認同是聯結學生主體意愿及行為與客體環境之間的“橋梁”,尤其外在環境就是通過專業認同進而影響從業意愿的。我國現階段的主流社會價值,與市場經濟機制全面滲透密切相關,功利主義價值理念已成為主導性的社會價值觀,這與社會工作專業價值存在一定的反差。社會工作領域基本歸屬在非營利范圍,專業畢業生如對口尋求就業崗位就主要集中在工青婦與社區服務等部門,這些工作崗位論薪酬水平總體上都比較一般。而在當下高校學生的專業認同中,意向性從業興趣很重要[25],年輕人的主流就業選擇,往往是以薪酬吸引力、崗位挑戰性與穩定性為取舍標準,所蘊含價值取向與社會工作價值取向之間還是有較明顯差距,并給社會工作專業認同帶來不利影響,很容易抵消社會工作固有價值給專業認同帶來的正面效應,且此因果邏輯還有相當普遍的適用性。有臺灣高校社會工作學生的專業認同調查顯示,多數學生持有中等認同,實習經歷、專業訓練時長與興趣等與專業認同呈正相關,社會環境影響顯著。[26]其中,社會精英階層價值取向與就業預期也對大學生專業認同產生直接作用??傊?,功利性社會價值及氛圍,給高校學生及其親友網絡的專業認同以影響,并不可避免地滲透在高校社會工作學生的專業認同中。

(二)社會工作初期發展階段及其對專業認同的制約

我國社會工作專業仍處在初期發展的特定階段,由這個階段性特點所決定而具有很強的政府依賴性和“社會”依賴性,兩者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專業認同的總高度,甚至也在相當程度上框定著高校社會工作學生的專業認同高度。

首先,社會工作初期階段的特定發展狀態及其很強的政府依賴性,圈定了學生專業認同的限度。初期階段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發展,很依賴如教育主管部門的支持、推動。作為關注弱勢群體和以社會公平為依歸的社會工作專業,其教育發展很需教育制度及政策的配合跟進,包括依賴具有制度保障的教育資源投入。與此同時,社會工作專業的實踐性很強的特點,實際也強化了其政府依賴性。在社會工作教育與專業實踐的關系中,專業教育是很依賴專業實踐的發展的。而政府是社會工作專業實踐的推動者,尤其是購買專業服務的最大行動主體。在此,一方面,社會工作專業制度與專業地位的獲得,如專業技能的權威認定、社會服務法律制度及政策的出臺,如作為社會工作主流就業陣地的社會服務業,其制度政策的制訂、頒布與監督落實,服務資源投入等,都離不開政府“在場”。此外,社會工作專業發展還需要政府更徹底從“以政代社”、“政社不分”、“包辦社會”遺留問題中走出來,專業教育與專業認同才有更大拓展空間。而以上諸多政府性依賴的實現,均是提升社會工作專業認同的促進因素。

其次,社會工作專業發展初期的特定狀態及其“社會”依賴性,也不同程度地圈定了大學生專業認同的總體限度。社會工作既然以扶貧濟困、幫助有需求者為己任,其本身在由“政府、市場與社會”形諸而成的理想現代社會系統中,作為“社會”領域的社會工作,必須有充足“社會性”的保障。在社會工作專業發展的政府依賴性與“社會性”依賴性這一充滿“悖論”的關系中,就初期發展階段而言,同樣對“社會”領域具有很高依賴,因而,只能處在“社會性”匱乏而“無以依賴”的困境中。由于長期大政府格局的影響,我國社會領域一直處在艱難發育中,遠未形成較理想的現代“社會”系統。大學生無論是在社會工作專業教育還是在專業服務參與中,其專業態度不夠積極,尤其是專業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中的薪酬相對偏低,往往成為高校學生專業評價中的一個減分項。另外,我國參與社會服務的社會組織數量與規模仍然比較小,自身規范不足和未形成穩定高效的運行機制,同時,高校自身也未能與社會組織建立多元化合作機制等。還有,從與社會工作專業服務相關的志愿服務領域看,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參與,主要是以政府或黨團組織的大型活動為主,形式與內容均與社會工作專業之間缺乏直接關聯,這些都給社會工作專業發展與專業認同培育以很大的制約。

(三)高校微觀體制機制給專業認同帶來的限制

我國高校治理的重要特點,是自上而下的強行政化取向。長期以來,我國高校專業并非是按專業規律布局的,而主要是按行政邏輯設置的,這給專業教育和專業認同帶來無處不在的行政化“后遺癥”。在高校體制機制中,有礙專業發展的制約因素至少有兩個:一是高校專業發展中扶強而不扶弱的傾向,嚴重弱化了社會工作等弱勢專業的地位。我國高校行政力歷來都比較強勢,在專業資源獲得與行政權介入強弱之間,有高度同構的特征,并通常誘發了強專業更強、弱專業則難以由弱變強的問題。高校社會工作專業基本屬于新建專業,配套建設尚在進行中。其中,與初始落腳點相關,社會工作專業一般歸屬在社會學、公共管理學、哲學、法學、歷史學等學院或系所之內,專業地位一開始在其所在學?;驅W院,均帶有一定的邊緣性。而更具實質性影響的情況是,由于近幾十年來高校普遍秉承實用主義的專業發展原則,績效評價基本簡化為論文發表、著述出版、科研經費及獎項的獲得。在這種考核評價標準之下,實務性強、重實際能力培養,并關注與行業建立業務關系的社會工作專業,特別是在專業師生的績效考核上,難免就會表現得相對弱勢。而這種考核機制再疊加上專業發展初期階段固有的弱勢特質,社會工作專業往往成為被高校行政力量所“優化”、甚至是被取締的對象,毫無疑問會影響專業建設與專業認同意識的發展。

此外,在我國高校專業教育發展中,長期存在根深蒂固的重理論與輕實踐的傾向,不利于社會工作專業認同的成長。作為“舶來品”,我國高校社會工作專業課程開設,基本是參照發達國家的通行做法,普遍開設有社會工作導論、小組工作、社區工作、個案工作、社會政策、社會研究方法、社會工作倫理、社會工作行政、老年社會工作、家庭社會工作,以及社會學、心理學等相關課程。從這些課程中不難發現,與其他專業更偏重講授式教學課程的安排相比,社會工作專業課程則有更多的實踐性或參與式教學內容。恰恰是因其擁有更多的實踐性或開放式教學安排,這在讓社會工作學生獲得更多社會參與機會的同時,社會中不利于專業認同的種種問題,也滲透到學生的專業意識及專業認同的形成中,如過于功利性社會價值也乘機介入,給大學生的專業認同及職業認同帶來一些困擾。

? 四、促進高校社會工作專業認同的對策思路及建議

由于專業認同教育是專業發展的動力之源,對大學生學業效果與未來職業發展有著很重要的影響。[27]應當說,專業認同不僅是專業使命的要求,也是高校專業教育效果的呈現。在我國仍然處在社會工作早期發展階段的特定條件下,大學生面臨的專業認同問題和挑戰是全方位的,既有來自高校、政府與社會各自因素的影響,也與這些因素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場域背景密切相關。其中,在社會工作專業的主要產出中,與社會效益、精神價值、情緒價值的實現高度相關,而這些價值的顯現,往往更難以度量并更依賴長期潛移默化及累積。伴隨我國經濟的飛躍式發展,在人們的物質生活有更充分保障的條件下,尋求社會精神價值的實現,也會越來越成為一種趨同性的社會追求。在我國未來的社會發展中,發動與推動越來越多人參與到與社會工作相關的事業中,高校社會工作的專業認同自然就會有越來越堅實的社會基礎。

(一)建構有助促進專業認同的社會價值導向

正如前述論及的,高校學生就某專業的認同高低,與其社會經濟發展的總體環境密切相關。只有當社會大眾逐步樹立起社會效益取向的發展觀之時,高社會工作專業認同的達成,才會擁有廣泛的價值基礎。由于宏觀社會結構對個體專業認同有深度的塑造作用,而我國在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以來的發展歷程中,所秉持經濟主導且具有結構性特征與相當固化效應的單一發展觀,顯然不利于非營利領域的良好發育和成長。恰恰與此相關,無論是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社會服務行業,還是企業社會責任或公益慈善領域的發展,均深受這種發展導向的牽引,給大學生甚至尚未進入高校的“準大學生”以不良的專業導向。就此意義而言,營造有利社會工作專業成長的新社會結構及其社會價值土壤,才能逐步沖毀過于功利主義社會價值的根基。

客觀地說,伴隨近年來對長期形成的、以經濟發展為主導的發展觀的不斷超越,我國社會已經發生一定程度的轉型,即由過去單一經濟取向及功利主義價值觀具有相當偏向性的發展,轉向以物質與精神發展并重、個人與社會發展并重的發展觀,給社會工作專業認同的促進,營造更適宜的社會“土壤”。與此相關,高校學生中并不看重經濟維度的職業預期者在不斷增加,其中,表達有意投身到社會工作相關領域去就業的人數明顯增多。對華南師大社工專業在讀生的問卷調查顯示,很熱愛自己專業并愿意投入學習者有25%的比例,而熱愛本專業并愿意投入學習者有64.81%,兩者相加已接近專業學生的九成,且在這些學生的職業預期中,基本明確自己未來職業定位就在本專業的相關領域者達到77.78%。此外,還有研究者發現,近年報考社會工作專業的高考學生均有所增長,并間接說明高校學生的專業意愿已發生微妙的變化。[28]與社會發展的未來趨勢相關,無論是社會工作專業相關領域的就業前景還是專業認同傾向,都有向好發展的預期和跡象,如果在專業教育中能夠因勢利導,社會工作專業認同的促進,有望收獲事半功倍之效。

(二)在擺脫階段性約束中建構專業認同的穩固社會基礎

專業認同社會基礎的建構,除社會價值的培育之外,還尤其依賴系統化社會聯動機制的建立。而形成政府主導、各社會主體包括社會組織參與的社會體制機制,是社會工作專業化、職業化與本土化發展的建構基本路徑,也是促進社會工作專業認同之社會基礎的必須。鑒于社會工作事業現階段發展具有很強政府依附性的特點,無論是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發展還是社會服務行業的發展,除了需要加強政治經濟制度創新之外,同樣需要加強社會福利、社會保障制度及其機制的創新,為此,政府主導下的社會工作籌劃、決策、執行與監督的落實到位均至關重要。據統計,在我國當下的公共體制機制中,直接參與社會工作發展的黨政部門,至少有十八個以上,各自職能與利益角度均有差異,不少相互間并無行政隸屬關系,難以形成合理的分工合作關系。鑒于此,還需要在我國的頂層制度設計中,提供協調性的體制機制安排,以形成更具整體協調性的社會工作專業教育和行業系統,這樣才能給社會工作專業友好型社會氛圍的營造,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我國與社會工作發展相匹配的社會體制機制之建構,仍在摸索中,而要走出專業認同限制至少需關注以下幾點。一是,現階段社會工作專業發展政府依賴性很強,尤其對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及政策具有很強的依賴。推動政府部門參與相關法律制度及政策的建構,如助推社會服務組織與社會工作職業制度的不斷完善,讓社會工作專業既有穩定的職業預期,同時又有良好公眾認知,并形成具有法律制度及政策保障的生態系統,從根本上提升社會工作的專業認同。二是,由于社會工作專業發展具有很強的“社會性”依賴,其“社會性”培育同樣成為改變并提升專業認同的重要因素。社會工作就其性質而言就歸屬在“社會”領域,其作用發揮主要通過社會組織來實現和體現,即社會工作職業化、專業化等社會工作事業的發展,依賴服務型社會組織的表現,建立高校聯合諸如工會、婦聯、共青團等樞紐型社會組織的互動合作機制,讓專業學生參與到這些機制的運作中,進而可以在實操中提升專業認同意識。三是,營造與社會工作專業價值相關的新型社會成就觀與價值觀,通過培植全社會對助人價值的認知,包括與宣傳部門合作,倡導與培植助人理念的新型成就觀;通過對社會服務行業的人物、事件與經驗報道,或通過專家專欄、廣播電視與互聯網等形式,培育人文情懷并抵消過于功利化價值的影響,讓社會工作價值理念獲得更廣泛社會認可,給并不能從職業中獲得很高經濟報酬的職業注入新的社會成就觀,以提升社會工作的專業認同和職業認同。

(三)在高校微觀體制機制改革中提升社會工作的專業認同

高校是專業教育發展的最主要陣地,也是專業認同意識培育的核心載體。一般而言,專業發展歷史越長,專業資源積累就會越充分,專業實力往往就會越強,對學生的專業認同也越有助益。如果以此為標準來衡量,社會工作專業認同顯然處于不利地位。作為改革開放后獲得關注與發展的新型專業,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整個配套系統,其建立健全均處在逐步發展的過程中,甚至面臨需要通過打破傳統思路、調整專業規模與結構、改變專業發展“馬太效應”的格局、增加新型專業資源的投入等舉措,才能給專業認同創造基本前提條件的問題。由此,相對高校專業教育而言,就需要通過不斷的專業體制機制創新,即改變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微觀體制機制,營造良好專業教育環境,以逐步強化社會工作學生的專業榮譽感與認同感。

針對強化專業認同的高校微觀體制機制創新,改變學校資源配置形式,向社會需求旺盛而處弱勢地位的專業傾斜至關重要。為此,第一,在高校微觀教育系統中,通過人才培養機制創新,以改變社會工作專業的邊緣地位。如通過健全專項扶持制度以提升弱勢專業的地位。建立專項的專業扶持計劃,可以為弱勢專業發展作鋪墊。社會工作專業與非政府、非營利行業直接相關,就業經濟預期較弱,學??赏ㄟ^更多專業資源投入,諸如吸納優質師生、完善圖書資料庫、拓展實踐基地、更新實驗配備、鼓勵師生參加更多專業活動等,獲得更多專業發展資源,藉此提升專業地位與專業歸屬感。第二,針對不同專業建立具有針對性的專業培養方式。目前高校專業人才培養仍然存在單一化和專業區分度不高的問題。為此,針對社會工作實踐性強的特點,讓學生在強化實務教育的同時,更好地把握專業本質,增強學生的專業意識。甚至可從開展學校社會工作服務入手,培育專業認同意識。在發達國家和地區,學校社會工作服務是普及性的社會服務領域。我國高??稍诮梃b基礎上開展這類專業實踐,既可為專業探索提供更多范例,也可讓學生在服務環境中強化專業意識。第三,通過績效評價機制改革,建立多元化專業績效評價標準,如可增加更多實務取向的績效評價標準,提升社會工作師生的專業成效感和認同感。

參考文獻:

[1]HEUNG Y J,KWONG W E.Severe A- 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Outbreak Promotes a Strong Sense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Among Nursing Students.Nurse? Education Today,2004(25):114.

[2]彭艷紅.加強專業認同,促進學生發展:高師院校小學教育專業(中文方向)學生專業認同狀況及教育對策研究[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1(5):89.

[3]廖婷婷.福建省普通高校體育專業學生專業認同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4]李海波.新建本科院校學生專業認同及對擇業行為影響的實證分析[J].高教論壇,2014(11):14.

[5]王頂明,劉永存.碩士研究生專業認同調查[J].中國高教研究,2008 (8):34.

[6]李志,王琪琪,齊丙春.當代大學生專業認同度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高教探索,2011(2):133.

[7]常佩雯.大學生專業認同的影響因素及提升對策[J].高等財經教育研究,2016 (2):34.

[8]何聲鐘.地方高校英語師范生身份認同調查與分析[J].教師教育研究,2017 (3):26.

[9]李巍巍,韓冰,胡秦.我國大學生專業認同研究綜述[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1(12):21-22.

[10]李榮,申洪嬌,張瑞芹,馮占春.護理本科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專業認同的關系[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1(7):25-26.

[11]毛興永.高校師生的專業認同及其與職業決策困難的關系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研究生論文,2011.

[12]陳清丹.社會工作專業學生對專業認同的調查:對北京地區三所高校的調查研究[J].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05年增刊.

[13]李朋杰.中國首屆社會工作專業碩士生專業認同研究:以武漢市為例[D].華中農業大學研究生論文,2012.

[14]衡孝慶,劉玉蘭.大學生專業課程認同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研究:以江蘇省社會工作專業為例[J].社會工作,2011 (5).

[15]李建紅,王乾.基于社會認同理論的社工大學生專業認同研究[J].邢臺學院學報,2016(1).

[16]閉偉寧,羅樹杰,李紅.廣西高校社會工作教育發展問題初探:基于廣西8所高校的調查[J].社會工作,2013(3).

[17]林誠彥,張興杰,曾細花.專業認同影響從業意愿路徑的實證分析:以社會工作專業為例[J].高教探索,2013(3).

[18]毛明華,陳贊暢.從社工人才大量流失看社會工作發展:基于當前社工畢業生流向的思考[J].社會工作(下半月),2007 (8): 45-46.

[19]聶德民,宋守華.大陸社工人才流失現象的社會學解讀[J].社會工作,2009(12):62-64.

[20]白新睿.大學生社工流失成因分析與對策研究[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10(6):96-98.

[21][26]廖正濤.社會工作專業認同感及其影響因素研究:以四川地區高校為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34(11):187-190.

[22]GOODWYN A. The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English Teachers.English in Australia, 2004(1):122-131.

[23]ERIKSON E H. Identity and Life Cycle. New York Norton,1959:118.

[24]李姿.大學生自我認同危機與建構:基于埃里克森的同一性理論[J].大學,2020(9).

[25]李國珍,徐乃斌,雷明珠.社會工作專業學生對本專業認同感的狀況調查:以武漢市為例[J].社會工作,2008(2).

[27]胡小愛.高校大學生專業認同研究述評[J].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11(5): 14-17.

(責任編輯 劉第紅)

收稿日期:2023-07-26

作者簡介:

藍宇蘊,華南師范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謝麗嫻,廣州中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廣州/510631)

猜你喜歡
專業認同
學前教育專業實踐教學的性質與價值
專業變遷:源自意義的多重追尋
淺談提高大學生專業認同的策略
高職生專業認同與學習情緒關系的研究
高職學生的專業認同現狀及對策研究
玉雕專業學生專業認同的實證研究
藥學類本科生專業認同的原因與對策研究初探
高職院校護生專業認同研究進展
心理咨詢從業人員專業認同問卷的編制及信效度檢驗
公安院校大學生學習動機對專業認同的影響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