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園“新街角青年”的演化階段研究*

2024-01-03 08:51范琳琳孟維杰
中國校外教育 2023年6期
關鍵詞:街角青少年校園

范琳琳 孟維杰

一、引言

“街角青年”遠離社區建設,脫離主流社會,缺乏穩定可靠的生活來源以及參與社會進步和見證歷史變遷的機會,擁有穩定的內部組織結構,社會危害性大,是社區青年群體中的邊緣人群和一個潛在的亞犯罪青少年群體[1]。

然而,學者符平提出,在當前的社會轉型時期,出現了一個新的群體——“新街角青年”,這一群體同樣需要被關注。與以往研究對象“街角青年”不同,“新街角青年”主要由在校學生和職業青年組成。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還受到家人的保護、監督和教育,并未完全脫離主流社會,但其接受的社會化教育程度不足,相對于主流青少年而言是邊緣青少年,相對于青年群體而言是弱勢青少年[2]?!靶陆纸乔嗄辍迸c“街角青年”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系,其社會危害程度雖然低于“街角青年”,但是在行為上與“街角青年”有很大的相似性,處于主流社會個體向“街角青年”發展的初級階段。如果放任其繼續發展,“新街角青年”無疑會滑向“街角”,成為真正的“街角青年”。本文研究對象為校園“新街角青年”,即“新街角青年”中的在校學生,年齡范圍為15 至20 周歲。當在校學生長期與“街角青年”交往,往往無心向學,如不對其加以正向引導,嚴重者可能會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從這一角度看,校園“新街角青年”的存在對國家政策以及學校文化、社會環境等產生的影響不可忽視,需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二、校園“新街角青年”:一個亟須梳理的概念

校園“新街角青年”隸屬于“新街角青年”群體,具有“新街角青年”的部分特征。校園“新街角青年”由于自身所在家庭和學校教育的失敗,以及各種不良因素的綜合作用,受“街角文化”吸引,為尋求庇護而結識“街角青年”?;诖?,研究認為,校園“新街角青年”是與家庭和學校聯結薄弱,并受“街角文化”影響而向“街角青年”尋求庇護的在校學生。

校園“新街角青年”的“新”,是指其與“街角青年”相比有諸多不同之處。第一,“街角青年”成分復雜,包括學生、務農或無業青年等,他們大多處于一種無人管束的狀態,沒有正當職業,沒有固定的經濟來源,在社會流動中缺乏向上流動的機會;而校園“新街角青年”是在校學生,受到家人的監督和教育,具有家庭經濟依附性的特點,仍有向上發展的機會。第二,“街角青年”具有“灰黑”交融的特點,甚至會涉及黑社會性質組織,而校園“新街角青年”的反社會意識沒有“街角青年”那么強烈。第三,“街角青年”脫離主流社會,更形成了具有社會文化屬性的心理認可、價值趨同和行為認定的亞文化體系,他們因共同的價值觀而聚在一起,具有強烈的歸屬感及身份忠誠意識。而校園“新街角青年”只是將“街角生活”當成一種娛樂方式,這一群體并沒有形成內部的文化體系,結識“街角青年”是為了尋求庇護。為了尋求充分的庇護,校園“新街角青年”往往同時隸屬于不同的小團體,相較于“街角青年”高度的組織性而言,顯得較為松散、缺乏秩序。

以往學者主要集中在對“街角青年”的研究,對校園“新街角青年”涉及較少。從現有研究成果來看,符平首次提出“新街角青年”的概念,并且較為系統地從亞文化、差異交往理論、社會控制理論及心理壓力等角度對“新街角青年”的形成原因進行概括[2]。其他研究雖未明確提出校園“新街角青年”這一概念,但指出“街角社會”作為一個神秘的、隱性的“灰色社會”,對某些在校學生有著強大的吸引力,這些學生在“街角文化”的影響下可能成為“街角青年”的“后備軍”[1]。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與“街角青年”交往的在校生逐漸引起關注。郭娟社會互動理論的視角,探索了“街角青年”的基本特征及其在校內和校外兩個場域下社會互動的特征[3]。研究中明確提及了在校學生,也就是本研究中的校園“新街角青年”,與“街角青年”的互動,并表明其互動的主要目的是尋求“街角青年”的庇護。綜上,以往研究并沒有將校園“新街角青年”作為一個單獨的群體進行研究,往往將其與“街角青年”混為一談,缺乏對校園“新街角青年”的具體性和針對性研究。本研究深入到校園“新街角青年”這一群體中,基于校園“新街角青年”的真實生活資料,應用扎根理論歸納、提煉出校園“新街角青年”的演化過程,對探究校園“新街角青年”這一群體的產生原因尤為重要。

三、研究方法與過程

(一)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訪談法。調研初始階段,研究者以心理輔導老師的身份接觸、識別、選取符合校園“新街角青年”特征的研究對象。本研究對校園“新街角青年”的特征選取標準為:與“街角青年”存在密切交往,如經常一起吃飯、聚會,并且遇到困難向“街角青年”尋求庇護等。當研究者與校園“新街角青年”這一群體成員逐漸熟悉后,征得校園“新街角青年”群體成員同意,根據訪談大綱對其進行訪談。

本研究主要采用扎根理論對訪談資料進行分析。扎根理論是一種自下而上的質性研究方法,通過對收集的資料進行歸納、編碼和比較分析,最終形成新的理論或概念[4]。研究過程主要是對收集數據進行逐級編碼,包括三個步驟,依次為開放式編碼、主軸編碼、選擇性編碼。扎根理論適用于探究人們尚未了解或者了解有限的領域,是一種探索性的質性研究方法。目前對校園“新街角青年”這一群體的研究較少,因此,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論的方法探究校園“新街角青年”的演化過程。

1.研究對象

為了研究校園“新街角青年”的演化過程,本研究選取了20 所學校為調研地點??紤]到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在管理方式上存在差異,因此,在選取調研學校時,按照學校性質也進行了劃分。調研學校涉及初級中學(私立2 所/公立6 所)、高級中學(私立2 所/公立3 所)、中等職業學校(私立1 所/公立2 所)以及本科院校(私立1 所)、??圃盒?私立1 所/公立2 所 )。為保證調研內容更全面,除對校園“新街角青年”進行調研外,研究對象還包括家長(1 人)、老師(21 人)、學校安保人員(5 人)、學校周邊商鋪老板(3 人)以及部分社會人士(3 人),調研人數共99 人。

2.資料分析工具

在相關理論及專家意見的基礎上,編擬訪談提綱。主要包含受訪人員的基本信息、家庭情況、學校生活狀況、個人發展與社會流動情況、客觀生活狀態以及對自我的認識等六個方面。比如“你和父母感情怎么樣”“結交社會大哥對你的發展有什么幫助”“談一下你的戀愛經歷”……對于學生、家長、老師、保安、商鋪老板等不同的訪談群體,主要圍繞校園“新街角青年”的以上情況進行訪談。對研究對象的訪談時間控制在1 小時之內,防止時間過長導致訪談內容失真。在每次訪談結束后,及時對訪談資料進行整理、歸納,并根據訪談結果對訪談提綱進行修訂,直到訪談資料不再提供新的信息,即達到理論飽和度要求。

(二)研究過程

1.開放式編碼

開放式編碼是將研究資料逐句進行分解、分析,在不帶有主觀偏見和預設的前提下,對訪談文本進行概念化處理,并將概念進行歸類,形成不同的范疇[5]。通過對訪談材料進行開放式編碼,最終形成250 個初始概念和35 個范疇。

2.主軸編碼

主軸編碼的任務是在開放式編碼的基礎上對范疇進行進一步的歸納,意在厘清各范疇之間的邏輯關系,將相似的主題范疇歸為一類,形成類屬[6]。本研究共形成11 個類屬,詳見表1。

表1 主軸編碼結果

3.選擇性編碼

選擇性編碼是對主軸編碼進行精練和整合,通過對所有類屬進行系統分析,挖掘出不同類屬之間的邏輯關系,從而發展出理論框架。本研究對11 個類屬進行歸納,總結出校園“新街角青年”發展歷程的3 個核心類屬,分別是弱化階段、失衡階段和認同階段,結果詳見表2。

表2 選擇性編碼結果

四、校園“新街角青年”演化過程模型

根據三級編碼之間的邏輯關系,本研究構建了校園“新街角青年”演化過程模型圖(圖1)。如圖所示,當普通學生在經歷弱化階段、失衡階段、認同階段后,成為校園“新街角青年”。在這一時期,如果任其輟學、繼續惡化,他們會轉化成為真正的“街角青年”,接下來對校園“新街角青年”演化過程的三個階段進行詳細分析。

圖1 校園“新街角青年”演化過程模型圖

(一)弱化階段

弱化階段主要指普通學生與家庭、學校的聯結弱化,即家庭和學校對學生的控制功能弱化。校園“新街角青年”演化過程中弱化階段模型圖見圖2。以往研究認為,青少年犯罪是青少年與社會的聯系削弱的結果[7]。與家庭聯結弱化的主要原因為家庭結構破裂、親子關系疏遠、教育內容偏倚、錯誤的教養方式和家庭不良榜樣等,這五個因素導致校園“新街角青年”處于非正?;募彝キh境中。已有研究發現,非正?;募彝キh境會妨礙青少年的社會性發展[8],更容易出現叛逆心理[9],嚴重者還會引發心理損傷[10],形成不健全的人格[11],習得錯誤的行為[12]。

圖2 弱化階段模型圖

校園“新街角青年”處在非正?;募彝キh境中,在缺乏管束的情況下,極易出現各種問題行為?!拔腋改鸽x異,我爸經常出去應酬不在家,我爸管我挺松的,我抽煙也不管?!保∟S-03)校園“新街角青年”父母的教育內容偏倚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只重視學習成績的提升,忽略了對孩子品行、道德等方面的培養;二是對教育不重視,堅持學習無用論,忽視孩子的文化成績?!拔覌屍綍r就只管我學習,我爸就完全不管?!保–X-08)由于父母忙于工作,校園“新街角青年”隔代養育的現象非常突出?!拔液臀覡敔斈棠桃黄鹱?,我爺爺奶奶對我好,我說我不想上學了,我爺爺奶奶就說不愿上就算了?!保℉J-01)而隔代養育往往導致溺愛、嬌慣情況的發生,對校園“新街角青年”放任自流,更助長了校園“新街角青年”養成肆意妄為的性格。校園“新街角青年”的家庭成員往往會樹立不良的榜樣,而這種不良榜樣給校園“新街角青年”造成的負面影響會產生很大的危害?!拔业郧耙不焐鐣?,他后背那個大刀疤我看了都犯怵?!保–X-08)另外,二孩的到來引起父母與青少年在認知、情感、行為方面出現偏差[13],致使青少年無法感受到來自家庭的溫暖?!拔野謰屔チ?,他倆就是覺得大號練廢了,想練個小號,我想干什么他們管不著?!保⊿D-04)校園“新街角青年”錯誤地認為父母有了二孩之后,就不再關心自己,甚至放棄了自己,從而缺乏來自家庭的安全感和歸屬感。

校園“新街角青年”與學校聯結弱化的主要原因包括學校錯誤的教育方式、校園欺凌以及學校管理存在問題?!袄蠋熎鋵嵰膊还芪覀?,我這樣的就是老師嘴里的‘害群之馬’?!保℉J-07)應試教育的弊端與分流政策的壓力,導致學校教育“唯分數論”。校園“新街角青年”成績不理想,在得不到家長、老師重視的同時,還要承受“貼標簽”所帶來的傷害。教室后排成為校園“新街角青年”的固定位置,空間上的隔離感使其更加渴望被關注[14]。社會控制理論中“奉獻”的社會聯結表明,青少年將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傳統的價值目標時,投入程度越高,越不容易犯罪。研究發現,如果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也得不到老師和父母的表揚,就會缺乏“遵從危機感”,很容易出現越軌和犯罪行為[15]。

不良的代際情感互動導致校園“新街角青年”在遭遇校園欺凌后向父母隱瞞情況[16],在得不到來自家庭和學校支持的情況下,去尋求“街角青年”的庇護?!拔以趯W校要是受欺負了,從來不找老師和父母幫忙,一般都是在外面找大哥幫忙?!保–X-06)調研過程中還發現,很多學校要求學生會負責學生考核工作,但是部分學生會成員在收受學生的“好處”后,偽造考勤報告,隱瞞違紀情況,為青少年脫離學??刂铺峁┝丝沙酥畽C?!拔覀儗W校學生會部長就收錢,一次收50 塊錢,沒錢了就跟著要,到時候可以幫我們把考勤記錄上的名字畫掉?!保∟S-03)這說明,校內不良的管理方式也是使在校學生成為校園“新街角青年”的原因之一。另外,校內商鋪違規銷售香煙、電子煙等問題,無形中也助長了校園里的不正之風?!拔覀儗W校不讓抽煙喝酒,但是我們都去商店偷偷買,老板和我們都熟?!保∟S-06)

家庭的不幸、學校的失責以及社會的歧視,使得這些青少年被迫提前以一種不成熟的狀態接觸社會。他們外在表現為行為越軌,內在卻是孤立無助、充滿矛盾的,將庇護自己的希望寄托于他人。

(二)失衡階段

以往研究發現,留守兒童在得不到親人慰藉、同伴支持和教師關愛等社會聯結時,會產生“無回應處即絕境”的感覺[17]。調研過程中發現,青少年在與家庭和學校的社會聯結弱化后,也會產生同樣的感覺,本研究認為這時的青少年進入了失衡階段。校園“新街角青年”演化過程中失衡階段的模型圖見圖3。

圖3 失衡階段模型圖

校園“新街角青年”在家庭中缺少溫暖,在學校中師生關系差,又受到同學的排斥。他們缺乏關注與尊重,其心理需求往往得不到滿足,遇到困難時也會產生“求助無門”的感受,因此渴望尋求庇護?!罢J識社會人之后,真的感覺挺光榮?!保≦C-07)校園“新街角青年”盲目崇拜“街角青年”,本質上是一種偶像崇拜偏差,校園“新街角青年”獨立思考的能力不足,對事物的分析較為片面,因此在對偶像的選擇上存在偏差[18]。新一代的青少年見證了社會的巨變,生活體驗更加豐富,獨立意向強烈,加之對“街角青年”的盲目崇拜,因此在接觸“街角青年”后,更容易被吸引[19]。調研過程中發現,校園“新街角青年”特別重視面子,認為無論做什么事面子都很重要,為了有面子去結識“街角青年”、為了有面子而抽煙以及為了有面子去娛樂場所?!叭ゾ瓢啥嘤忻姘?,我就愛去酒吧,有錢人才能去酒吧?!保–X-05)

校園“新街角青年”認知失衡主要包括認知觀念錯誤、價值取向錯誤、盲目崇拜“街角青年”以及法治觀念欠缺?!艾F在就得多享受,去酒吧喝個酒,唱個歌,平時和朋友去洗洗腳,沒必要累死累活的,學習好有什么用?!保‵D-03)校園“新街角青年”意識不到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只有“混得好”才最重要,這是其認知偏差的重要表現。也正是因為他們接受的文化教育不足,導致其重視“兄弟義氣”。為了所謂的“兄弟義氣”而盲目參與違紀違法行為,同時也導致校園“新街角青年”形成錯誤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崇尚享樂主義與拜金主義。

校園“新街角青年”主要處于青春期,成長中的諸多煩惱往往從青春期開始產生,當父母或是整個成人世界不能順從其心意發展,往往誘發許多沖突,導致其情緒情感波動大?!拔移獠恍?,一點就炸了,說發火就發火了?!保–X-06)校園“新街角青年”有強烈的獨立意向,迫切地希望獨立開展自己的生活,及早進入社會工作,對成人世界充滿向往?!拔揖筒辉敢獗还苤?,我現在就想早點獨立,抓緊工作掙錢養活自己?!保℉J-04)青少年在脫離了家庭和學校的聯結后,渴望獲得關注,但在強烈的需求、錯誤的動機、脆弱的情緒情感、獨特的個性及片面的認知這五方面的相互作用下,錯誤地認為“街角青年”的生活就是自己所追求的“出人頭地”的生活??傊?,此時期的青少年由于不完全的社會化,加之“街角青年”的強大吸引力,導致其處于極度失衡的狀態。

(三)認同階段

認同階段是指處于失衡階段的青少年在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響下,將“街角文化”內化于心,并對此產生認同,轉變為校園“新街角青年”。校園“新街角青年”演化過程中認同階段的模型圖見圖4。認同階段的主要表現為在校學生認同“街角”亞文化、認同學校不良風氣、沉迷娛樂場所和越軌同伴交往。

圖4 認同階段模型圖

目前,一些“街角青年”閑暇時間大多聚集于網吧、游戲廳等地方[20]。娛樂場所雖然有管理者負責監管維護,但很多經營者往往貪圖經濟利益或者擔心被打擊報復,對聚集的“街角青年”并不能起到監管控制作用,縱容了“街角青年”的不良行為[21]。并且一些娛樂場所違規經營,允許未成年人進入?!熬W吧有的地方不讓未成年進,我們學校門口有個網吧能讓未成年進?!保‵D-01)不僅如此,學校附近也存在“街角青年”的惡性聚集空間[22],都為青少年提供了接觸到“街角青年”的機會?!耙坏椒艑W校門口就有很多人,他們也不知道在干什么,就天天一到放學就在那等著,我就覺得他們可神氣了?!保–X-04)

青少年學生時期的社會支持主要來自同伴,青少年的偏差行為與同伴密切相關[23]。很多普通學生都是在不良同伴的帶領下結識了“街角青年”,“街角青年”的休閑玩樂引發了青少年的向往?!敖纸巧鐣眱炔康牡燃壟c制度,激發了青少年“提高地位”的斗志,不知不覺中成為“街角青年”的“后備軍”?!拔医洺T诙兑?、快手上看到有的視頻,兄弟們一起拍的,感覺特別講義氣,然后就跟著他們學了?!保∟S-01)最后,隨著網絡自媒體的不斷發展,一些丑惡的社會現象通過各種途徑吸引著青少年的注意,一些與主流文化相悖的亞文化也在不斷侵蝕著青少年的身心健康[24]?!敖纸俏幕弊鳛椤敖纸乔嗄辍碧赜械膩單幕w系,可以給予青少年心理慰藉,滿足其不努力便可以獲得享受的需求,對青少年有著強大的吸引力。失衡狀態下,孤立無援的青少年渴望得到關注與庇護,誤認為在“街角社會”里可以實現自己的期望,滿足他們被主流社會拋棄之后的心理欲求。然而這種期望的實現,只是畸形社會化的結果,是對主流社會的夸張模仿與抵抗,是亞文化社會的內部流動。

五、對策與建議

基于對校園“新街角青年”演化階段的分析,主要從兩個方面對校園“新街角青年”提出教育策略:一是阻斷校園“新街角青年”演化階段的形成,即防止在校學生轉變為校園“新街角青年”;二是促進校園“新街角青年”回歸路徑構建,即幫助校園“新街角青年”逃離“街角”,回歸主流學校生活。在這兩種對策中,都需要強化家庭和學校的聯結作用。

(一)阻斷校園“新街角青年”演化階段的形成

1.增強家庭聯結

通過對校園“新街角青年”演化階段的分析,發現在校生轉變為校園“新街角青年”的首要原因在于家庭聯結減弱。因此,預防在校生轉變為校園“新街角青年”的首要策略在于增強家庭聯結。首先,家長應該采取民主的教養方式。家長要尊重孩子,給予孩子參與家庭活動的權利,形成融洽的家庭氛圍。其次,家長應該以身作則。避免對青少年造成不良影響,在生活中規范自己的行為,逐步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改善其不良行為。最后,家長應該處理好二孩問題。很多青少年誤認為二孩的出現分走了父母對自己的關愛,導致親子關系出現裂痕。因此,家長應該在生二孩前做好對青少年的安撫工作,使其明白父母的關愛不會隨著二孩的到來有所減少。家長還應做到對孩子一視同仁,引導兄弟姐妹之間互相愛護,有助于解決親子沖突,提高家庭親密度。以往研究也證實,良好的親子關系建立有助于增強青少年的自我認同,樹立積極自我[25]。

2.增強學校聯結

學校聯結弱化是在校生轉變為校園“新街角青年”的重要原因。因此,預防在校生轉變為校園“新街角青年”還應注意增強學校聯結。首先,教師應該耐心教育青少年,構建融洽的師生關系。當學生出現問題行為時,應該細致分析其出現問題行為的原因,而不是盲目批判。教育不是單純的說教,而是對學生內心深處的觸碰。其次,學校應該改變“唯分數論”的教育方式。成績不是評判學生優秀的唯一標準,老師應該堅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堅持多元化發展,豐富和完善評價機制,引導青少年正確認識自己。最后,學校應注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建設,配備專門的心理咨詢室,當學生出現情緒情感問題時,可以為其提供相應的心理咨詢服務,保證其心理健康發展。同時,學校應該開辦相應的心理健康講座,普及心理知識,提供情緒調節策略,以幫助青少年關注并調節自身出現的情緒情感問題,及時調節負面情緒,避免在情緒沖動的情況下,做出越軌行為。

3.加強社會監督

校園“新街角青年”的形成與復雜的外在社會環境因素密切相關。娛樂場所的監管不力及學校周圍“街角青年”的聚集對于青少年來說是巨大的隱患。因此,應加強社會監管力度,對娛樂場所進行嚴格的監控與管理,嚴禁未成年人進入。對學校周圍的不良社會人員進行監管,減少其對在校學生的負面影響。其次,也應注意對網絡企業在社會文化內容傳播方面進行監管。青少年沉迷于“快手”“抖音”等自媒體軟件,思想又在“街角文化”的影響下受到拜金主義、物質主義等亞文化的侵蝕,道德文化水平低下,缺乏對優秀的傳統文化的認同。當務之急應凈化網絡環境,遏制低俗、色情等信息在網絡上的傳播,同時通過多樣化傳播形態弘揚優秀的傳統價值觀,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質。

(二)校園“新街角青年”的矯正策略

1.完善社區幫教服務體系

除家庭、學校之外,社區也是校園“新街角青年”的主要活動場所。為助力校園“新街角青年”的回歸,社區應整合家庭、學校及社會資源,加快支撐體系建設。一方面,社區可以通過居委會了解校園“新街角青年”的基本情況,整合社會資源,招募志愿者開展心理知識宣講,為校園“新街角青年”提供個體咨詢和團體輔導,為他們盡快回歸、融入主流社會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另一方面,家校社協同,通過開展社區家庭親子活動等方式,為校園“新街角青年”創設溫馨的生活、學習環境,使他們重燃對家庭、學校生活的渴望,遠離“街角”生活。

2.家校聯動,關注校園“新街角青年”的人際需求

社會規范理論認為,社會控制對越軌行為起到預防作用,當人們不受社會規范的制約時,必然導致越軌行為的發生[26]。家庭是對個體進行社會控制的最初場所,學校是除家庭外對個體進行社會控制的另一個重要機構,是個體從家庭走向社會,成功實現社會化的重要環節[27]。首先,校園“新街角青年”的家長面對校園“新街角青年”的越軌行為時,往往感到無力管教,于是便放任校園“新街角青年”,不再對其進行管束。這樣的教養方式使得校園“新街角青年”認為自己被父母放棄,進而缺乏對家庭的歸屬感。因此,家長不應放棄校園“新街角青年”,應該對其充滿希望和信心,耐心教導,讓校園“新街角青年”意識到自己是被父母關心和接納的,這可以使他們的人際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獲得滿足。

其次,由前文可知,校園“新街角青年”人際需求嚴重缺失,所以向“街角青年”尋求庇護,而滿足校園“新街角青年”人際需求的重點在于減少家庭和學校對校園“新街角青年”的排斥心理。校園“新街角青年”由于學習成績不佳,違反校規校紀,在學校中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排斥,常年處于教室后排位置。這不利于校園“新街角青年”的自身發展,不僅會造成他們獲得的教學資源減少,也會使其遠離班集體,缺乏對班級和學校的歸屬感。因此,老師應該接納校園“新街角青年”,為其創造融入班集體的機會,避免令其感受到老師和同學對他們的排斥。當校園“新街角青年”獲得來自家庭和學校的關注時,就會增強其與家庭和學校的內在情感聯結。

3.家校共育,增強生命意義教育

從社會控制的視角看,青少年生命意義感缺失的外在表現就是越軌和犯罪行為[28]。所以,生命意義感的獲得也是校園“新街角青年”回歸主流社會的重要原因。生命意義感是指個體積極尋找自身生活的意義并感知人生有意義的程度,是一種能給予個體方向感和價值感的目標[29]。調研過程中發現,很多校園“新街角青年”在社會上“闖蕩”之后,發現社會生活并沒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簡單,加之經過家庭和學校的教育,法律意識增強,逐漸理解學習的意義,責任感也得到增強,對未來有了合理的規劃,激發了其回歸主流社會的想法。具有強烈生命意義感的個體認為自己的生命是重要的、有價值的,他們知道自己的生命意義和目標,會調控自己的行為,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標,具有較強的自我控制能力[30]。

提升生命意義感最直接的方式是進行生命教育,要引導校園“新街角青年”明確人生的方向。具體而言,是要使其對人生有敬畏之心,要充分認識到生命只有一次,從內心深處對生命充滿珍視與虔誠,承擔起自身的責任,提高生命質量。首先,幸福的家庭生活是對校園“新街角青年”進行生命教育的起點。家長應該具備相應的生命教育知識,發揮家長自身的資源優勢。言傳身教,注意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的養成,給校園“新街角青年”帶來積極正面的影響,以推動校園“新街角青年”的生命教育。其次,學校應該開設專門的生命教育課程,配備專業的老師和相應教材。生命教育課程應該立足青少年的實際生活,課程涵蓋生命安全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思想道德培養、心理健康教育、未來人生規劃及法治教育等豐富多元的內容。同時,可以通過開展生命教育主題活動和講座,引導校園“新街角青年”探索生命價值,并以課外活動為載體,潛移默化地對校園“新街角青年”進行教育,既豐富了校園生活,也豐富了校園“新街角青年”對生命意義的理解,體會到生命的無限可能,保持對生活的熱愛。

六、結語

新華社2021 年2 月發布的《保師生平安,掃黑除惡力護校園一方凈土》明確指出,校園應是最安全陽光的一方凈土,及時掌握涉黑惡勢力侵害校園的線索問題,從源頭上防范黑惡勢力侵害校園和師生安全[31]。校園“新街角青年”長期與“街角青年”保持聯系,逐漸成為黑惡勢力滲透進校園的突破口,雖然其反社會性不高,但勢必對校園安全造成威脅。通過研究校園“新街角青年”的演化過程,明晰在校學生轉化為校園“新街角青年”的因素,有助于家庭、學校和社會從源頭上預防校園“新街角青年”的產生,并幫助其回歸主流社會,這對于維護校園安全、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猜你喜歡
街角青少年校園
街角有“海綿”
青少年發明家
街角窗口
校園的早晨
春滿校園
《老街角》
激勵青少年放飛心中夢
讓雷鋒精神點亮青少年的成長之路
他為青少年開展普法教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