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學教師的情緒調節及其策略研究

2024-01-07 10:50顧秋花
文理導航 2024年1期
關鍵詞:情緒調節中小學教師

顧秋花

【摘? 要】教師的情緒對師生關系和教學質量會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關注教師群體的情緒調節能力,指導教師使用積極有效的情緒調節策略對提高教師生活滿意度、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從Gross情緒調節過程模型及積極心理學理念出發,探討教師在教育教學情境下可選擇的情緒調節策略,以此幫助教師更好地管理情緒,提高工作滿意度和生活幸福感。

【關鍵詞】中小學教師;情緒調節;情緒調節策略

近年來,社會經濟飛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需要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滿足,相比經濟水平發展較落后的時代,人們也把更多的關注點從滿足溫飽、身體健康轉移到擁有積極、快樂、幸福體驗的心理健康中。近年來,人們的心理問題及疾病不斷,且類型也是五花八門。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每個社區幾乎每4人中就有1人患有確定的心理障礙,這些病人中只有一半去看過病,看過病的人中只有一半被診斷出來,診斷出來的病人中只有一半得到適當治療。這樣的數據是驚人的,但又真切地說明當下的心理環境環境不容樂觀。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特別重視國民心理健康問題,明確提出加強心理健康服務,提升國民的心理健康素養。各級教育部門為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相關行動方案,但方案更多關注的是學生,而教師群體的心理健康問題鮮少被提及。

楊彥平(2020)在上海隨機抽取4000多名教師進行了一項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就職業倦怠方面來看,調查結果顯示,3.5%的教師出現明顯的情緒耗竭癥狀,有明顯去個性化的占6.6%,10.1%的教師報告在工作中有明顯的低自我成就感。

情緒是衡量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之一,而“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教師的身份在贏得一定社會地位和贊譽的同時,也需承擔相對等的職責和壓力。有人說,“和藹可親,永遠是教師良好教態的注腳”,但“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教師也是普通人,難免會產生一些不利于教育教學目標的情緒反應,所以指導教師使用積極有效的情緒調節策略對提高教師生活滿意度、提升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教師情緒調節的概念及理論

(一)情緒調節的概念

情緒調節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經過近50年的發展,它在情緒心理學領域已然掀起了研究的熱潮。情緒調節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是個體在一定的情緒情境下,通過一定的策略對情緒的發生、發展、體驗和表達施加影響,使情緒朝著健康良好的方向發展,以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因此,筆者認為,教師情緒的調節是在教育教學情境下,為了實現教育教學目標,滿足人際關系的需要,敏銳地覺察、評估自己或他人的情緒,并迅速對自己的情緒和外部行為進行監控和調節的過程。

(二)情緒調節的過程理論

情緒調節過程理論深受認知心理學信息加工理論的影響,主張情緒調節的發生及發展遵循既定的心理過程。在該理念背景下,心理工作者曾一度探討情緒調節與情緒產生是否應該被分離為不同的心理階段。為解決這種爭議,Gross把情緒調節與情緒發生過程進行了有機整合,提出情緒調節過程動態理論。他強調,情緒發生的過程中就蘊含著情緒調節,且在情緒發生的不同階段,可以有不同的情緒調節。這些調節包括情境選擇、情境修正、注意分配、認知重評和行為調整。

雖然不同的人對情緒調節有不同的理解,但與其他研究者的理論相比,Gross的情緒調節過程動態理論更具有開創性和影響力,對隨后的研究及現實生活的實務應用更具理論支持的意義。也為中小學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選擇情緒調節策略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性的理論參考。

二、教師情緒調節策略

情緒調節策略是個體在調節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的過程中所采用的各種策略和途徑。教師的情緒調節可以通過兩個途徑,一個是向上的情緒調節,即教師增強積極情緒的體驗來保持身心愉悅;另一個是向下的情緒調節,即教師可以通過減少或改善消極情緒的體驗達到情緒調節的目的。

(一)消極情緒減弱策略

Gross的理論傾向于研究降低不良情緒反應來達到情緒調節的目的,筆者根據Gross的過程模型,來探討教師在教育實踐過程中可以使用的具體的情緒調節策略。

1.情境選擇策略

情境選擇是教師趨近或避開某些能引發消極情緒的人、事或場合調節情緒,情境選擇常常是人們首選的一種情緒調節策略。比如,班上某位學生,每次請他回答問題時,他都是站起來保持沉默,任憑教師如何鼓勵和等待,他就是不發一言,這種情境讓課堂陷入尷尬的境地,教師耐心告罄,很容易產生生氣的情緒。為避免再次體驗類似的不愉快感受,教師便會回避選擇該生的課堂分享。

所謂“眼不見為凈”,情境選擇確實可以從根源上有效地規避某些負性情緒的發生,但實際的問題只是被人為有意識地忽略了,并沒有得到真正地解決,在新的情境中,類似的情況仍有可能發生。另外,經常使用情境選擇策略逃避消極情緒的教師,其個人處理問題的能力因長期得不到鍛煉而減退,在某種程度上也會影響教師的自我效能感和工作的積極性。

2.情境修正策略

如果說情境選擇是被動逃避問題的策略,那么情境修正就是主動應對問題的策略。情境修正是教師努力地改變所處的情境,通過加強對情緒事件的控制感調節可能產生的負性情緒。比如,有些學生常常忘帶學習資料,教師無法得知學生是蓄謀已久還是無意為之,但忘帶資料確實妨礙某些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教師難免會產生無奈、煩躁的情緒。于是,有些教師會在教室里設置資料柜,資料柜里擺放了本學期各門學科常用的學習資料,如此,改變了情境,未雨綢繆,有效避免了消極情緒的產生。

情境修正策略讓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體驗到更多的控制感,有研究表明,如果個體采取一定的措施獲得情境的控制力或可以確定接下來事態的發展并未脫離自己的掌控,所體驗到的諸如焦慮、煩惱等情緒就會更少。顯然,情境修正策略比情緒選擇更積極,也更能幫助教師體驗到更多的正向情緒。

3.注意分配策略

注意分配是努力讓注意力集中于一個特定的話題、任務,或遠離原來的某一話題、任務,以此達到情緒調節的目的。從這個概念出發,教師可以采用集中和分散兩個注意分配的策略。

集中是指教師專注于情緒事件之外的其他事情,比如,教師可以培養一些興趣愛好或生活樂趣——養花、健身等,這些活動不僅可以幫助教師暫時緩解繁重的教學挑戰帶來的消極情緒,還可以陶冶情操,提升生活的品質,增加積極情緒的體驗;分散是教師有意識地從當下的消極情緒中轉移到令人愉悅的想法或活動中,比如,當身處壓力情境下,教師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如逛街、看電影等,暫時讓自己從消極情緒中脫離。

當人們處于消極情緒事件時,往往容易把自己的身心沉浸在消極情緒中,放大事件后果的嚴重性,極易陷入情緒的旋渦,不能自拔。因此,注意分配就是一個應對該情緒情境的良方,從消極事件當中跳出來,也許能找到解決問題的靈感。

4.認知重評策略

認知重評是對情緒事件的意義重新進行積極的界定和合理化解釋。教師對情緒事件的意義解釋對情緒發生會產生重大的影響。比如,有的教師反映,自己反復講過無數遍的題目再次練習,總是有幾個學生仍然做不到。對此,教師既生氣又無奈,甚至對教學產生倦怠心理。很明顯,這位教師的內心存在一個信念——“反復教過的題目,每一位學生都應該學會,沒學會就是糟糕的!”這是典型的“絕對化”和“糟糕至極”的不合理信念,在該信念的驅使下,教師產生消極情緒在所難免。為此,教師可以通過與不合理信念辯駁的方式幫助自己改變情緒反應——“不同學生的學習、接受能力不一樣,我反復教過的題目,不是所有學生都能掌握”“暫時沒有掌握不一定代表永遠不能掌握,練習恰好篩選出沒有掌握題目的學生,可以在接下來的教學中進行集中輔導”。如此,改變認知方式就可以讓教師的積極情緒流動起來,以更正向的行動投入到教學活動中。

Gross等人通過問卷、實驗等方法對不同人群做過大量的研究,考查各種情緒調節策略的效果,發現認知重評是積極的情緒調節策略,會產生更多的正面情緒體驗和良性的人際互動,具有積極的預測效果。

5.反應調整策略

上述四種情緒調節策略發生在情緒反應激活之前,用來預防、減少消極情緒的產生。而反應調整則是情緒已然形成、情緒反應也被激活,運用一定的行為策略對該情緒施加影響的過程。

常見的反應調整策略有表達抑制和宣泄。表達抑制是壓抑即將或正在發生的情緒,阻止其表達來減少消極情緒的策略。比如,當學校領導分配給教師超出其工作范圍的教學任務時,教師內心萬般不愿,卻不能拒絕,雖會產生厭煩、委屈的情緒,但往往會抑制表達,欣然接受領導的安排。相比較認知重評的策略,經常使用表達抑制策略的教師會有更多心理能量的消耗,雖能減少消極情緒的表達,但并不能減少消極情緒的主觀體驗,反而會在內心更多地感受到積壓的消極情緒和不良的人際互動,屬于非適應性情緒調節策略。

宣泄是通過一定的方式把消極情緒疏導排解出來的策略。宣泄的途徑有很多,但有些宣泄方式,如發脾氣、打游戲等,不僅消耗時間、影響身體健康,還會引發新的情緒困擾。因此,處于消極情緒狀態中的教師,可以通過傾訴、寫心情日記、運動、唱歌等健康的方式為情緒找到一個宣泄口。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通過放松訓練、冥想等可操作性技術緩解自己的生理反應和情緒心理體驗。

(二)積極情緒增強策略

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曾經說:“如果一個人只潛心研究精神錯亂者、神經癥患者,那么他對人類的信心勢必越來越小。弗洛伊德對人的描述顯然是不恰當的,他剔除了人的理想、可以實現的希望以及他身上所具有的上帝般的品質……他為我們提供了心理病態的那一半,而我們現在則必須把健康的另一半補上?!睂處煻?,如果每天把自己的關注點都放在消極情緒上,就會覺得自己的職業生涯暗無天日,但如果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出發,認識教師角色的社會意義和個人價值,就能更多地體驗到教師身份的認同感和幸福感。

有研究者發現,增強教師處理問題的自我效能感對教師積極的心理體驗有重要的影響。教師越是相信自己情緒管理的能力,越是對處理學生問題的能力有信心,就越能從容地應對教育教學中的突發事件,也越能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和愉悅感。有鑒于此,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如教師培訓、講座等方式,提高教師情緒調節、課堂管理的能力和自我效能感,幫助教師增強自我肯定和工作滿意度來增加積極情緒的體驗。

三、結束語

興國必先強師,深化教育改革,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不僅需要培養綜合素質強、專業化水平高的教師,更需要培養情緒管理水平高、心理素質強的教師。當下,關于教師的專業水平和技能已受到了社會各界過多的關注,但對教師心理健康現狀的關心卻很少。另外,對教師情緒調節策略的實證研究還比較缺乏,未來,研究者們可以使用干預的方式,探討情緒的調節策略對教師的不同影響,以期優化策略的選擇,促進教師良好情緒的發展。

猜你喜歡
情緒調節中小學教師
父親缺位對學前兒童情緒能力發展的影響
淺議排球運動員賽前不良情緒的表現形式
大學生情緒調節特征的相關研究
如何提高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教育行動研究可促進中小學教師科研發展
電子白板在中小學教師培訓中的應用探討
中小學教師職前培訓面臨的現狀與解決對策
滄州市中小學獨生子女教師師德狀況調查與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