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與法治課活動型作業的設計

2024-01-07 10:50黃繼萍
文理導航 2024年1期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設計

黃繼萍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背景下的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地位的提高,“雙減”政策對課程作業優化設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布置實踐類與綜合活動型的作業,讓學生在實踐中反哺理論學習,強化德育素養體驗,更利于實現所學內容的內化于心,外放于行。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活動型作業;設計

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育主題內容豐富,涉及道德、法治、社會、人生等方面,直接影響學生的素質能力的發展。處于重要成長階段的初中學生,教師更應當優化教學方式,充分發揮活動型作業在延伸和鞏固所學知識等方面的作用和價值,讓學生有更多的學習收獲和德育體驗。

一、根據學情布置作業,傾聽學生心聲

貼合學生心理健康等實際情況的綜合實踐類作業布置,能夠讓學生感到教師的關心,從而表達自己的心聲,讓活動型作業成為解決學生日常無法調和矛盾的有效途徑。

如在學習了親情與師生情及友情等單元主題的內容后,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布置作業。從作業背景入手分析,普通家庭出身的學生比較缺乏自信,對自己的認識不全面,無法理性對待人際關系,在對待友誼和師生關系及親情等方面,缺乏正確的認識和方法。初中生大部分都有叛逆心理,普遍存在依賴周圍人又渴望獨立的心理矛盾,對日常面臨的各種矛盾無法高效處理。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布置活動型作業時,需要傾聽學生的心聲,解決學生的各種矛盾。教師可布置交流溝通類型的作業,圍繞“少年說”的活動主題,鼓勵學生向教師或家長、朋友等吐露心聲,說出自己平時不敢說的真實想法,說以往沒說過的話,嘗試調和彼此間的關系。如有的學生圍繞與朋友之間的關系矛盾,在作業中自主設計了試圖緩解矛盾的活動計劃,包括反思自己的不足,分析對方的喜好,設計多種對方體諒和原諒自己的方法,學習藝術溝通技巧等,學生的規劃和反思等能力得到強化,活動的目的性和計劃性更強。教師要求學生將活動中彼此間的對話內容等過程錄制成視頻,上傳至網絡教學平臺。同時,學生需要表達自己的活動想法與感受。

通過布置此類活動型作業,一是讓學生積極參與活動,使其在活動中展現與表達自我,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和交流等能力。二是通過活動的方式,學生因不會表達或不敢說,因為各種沒說出的話,趁此機會表達清楚,讓學生關注關系的維護和處理。三是傾訴對象的反饋,包括對學生的各種表達想法,也包含各種建議,利于學生全面客觀地認識自己和人際關系。三是通過活動性的作業設計,讓學生釋放心理壓力,強化心理健康教育成效。學生對德育實踐活動的新奇教育方式感興趣,參與活動類作業的能動性更強。四是要求學生上傳作業視頻,讓學生了解不同學生的煩惱和心聲,從而獲得心理平衡,在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中,加深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記憶,學會在人際關系中的溝通交流等策略,真正學會感恩。

二、滲透多學科融合理念,豐富作業形式的多樣性

教師在布置活動性作業時,應當更多關注活動形式的豐富性,契合學生的不同喜好,讓學生對作業有更多的自主選擇權,從而提高實踐類作業的質量及效率。

如在學習《法律為我們護航》的相關內容時,知識與能力的教學目標,在于讓學生了解法律保護未成年人的原因,了解法律在司法與學校及社會、家庭等方面給予未成年人的保護,意識到國家對未成年人的特殊關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學目標,是激發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興趣;學會遵紀守法;形成法治意識和法律觀念。為實現新課改與素質教育的要求,確保教學目標落地,延伸主題內涵與中心思想,課后教師滲透多學科融合教育理念,布置多樣化的活動型作業。一是可以布置角色扮演類的作業,根據學生的表演喜好和才能,感興趣的學生形成活動小組,自主編排課本劇,錄制活動視頻并上傳,教師整理成為寶貴的教學素材。如有的活動小組,課后圍繞家庭保護的話題,自主編排了家長逼迫孩子輟學打工的情景劇,小組成員分別扮演家長與孩子、教師等開導者角色,讓學生扮演的觀眾在情景中了解到父母的錯,掌握解決該問題的方法,意識到家庭應當如何保護未成年人,讓學生的思想態度更加端正。二是可以布置美術類的作業,學生圍繞課上學習的內容,根據法律保護未成年人相關的話題,通過創作畫報等方式,將美術作為學生表達自己想法和傳遞心聲的途徑。如有的學生通過圖文并茂的方式,設計了宣傳類手冊,配以卡通圖案,法律宣傳手冊的趣味性和可讀性更強。三是布置音樂類的作業,學生選擇一首自己喜歡的音樂,將歌詞內容改編為課上學習的法律保護相關的內容,讓學生對學習內容記憶深刻。四是語文類的作業,教師要求學生在課后作業中,線上收集法律保護未成年人相關的歷史故事等資料,或是收集相關的古詩詞等資料,也可以將學習內容編創為口訣或兒歌等,提高記憶力,并拓展學生的文化認知,開闊學生的視野,使其能夠認真完成實踐類作業。五是布置藝術類的作業,如表達能力強且外向的學生,鼓勵其通過辯論或演講等活動形式完成課后活動型作業。

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涉及的內容廣泛,在活動性作業設計中注意學科知識交叉,減少學科限制,有助于學生自主構建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從而獲得更多的學習收獲與德育體驗。教師布置豐富的作業形式,學生根據興趣喜好自主形成學習活動小組,減少活動障礙,激發學生的表現欲和成功欲,學生形成學習共同體,更利于高效地完成課后活動任務。

三、加強與生活的聯系,在生活實踐中探究學習

教師課后布置生活實踐類的活動任務,能夠解決學科知行脫節的教育問題,讓學生在德育實踐中體驗生活,通過活動性作業的深刻性與直觀性等特點,讓學科教育回歸本質。

(一)挖掘生活資源

教師在活動型作業的布置中,注重生活資源的挖掘,豐富資源的儲備,確保學生德育熏陶更加全面。如在學習規則相關的內容時,布置了解生活中的規則的綜合實踐活動任務,鼓勵學生調查生活中的各項規則,把握自由與規則間的密切關聯,了解自由是建立在義務和規則基礎之上的,以此強化學生的責任感。教師鼓勵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積極挖掘鄉土資源,深入商場與公園等生活場所,了解各生活區域的社會道德相關的素材,明確并遵守生活中的各項規則制度與社會義務,強化學生的自我管理和約束等能力。

調查內容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明確活動的中心目標,防止出現為活動而活動的不良情況,擺脫作業的形式化與教育的功利性。課后調查類的活動型作業,應當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有一定的現實教育意義,讓學生在挖掘生活素材的同時,深受正確價值觀教育的影響,真正做到課內外的有機整合,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和探究矛盾沖突,切實形成與發展道德品質與法治觀念。社會調查類的作業形式操作可行,避免活動難以展開,盡可能地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調查類的作業布置在難度等方面,能使全班學生受益,面向全體學生,充分發展全班學生的才能與個性。除此之外,教師鼓勵學生自主創新,創造性地完成實踐作業。如有的小組圍繞交通規則的話題,自主制作了交通規則的調查問卷,了解社會不同年齡群體對交通規則的認知程度與信息獲取的途徑等內容。整理獲得的信息資料,或是到各路口充當交通指揮員,記錄闖紅燈的事故發生頻率,發現大部分車禍事故都與不遵守交通規則的原因有關,意識到遵守交通規則的重要性,樹立珍愛生命安全等生命觀念。以此小組協商制作交通規則宣傳手冊等,對社會群體展開交通安全教育,實現所學知識的靈活運用。如有的小組圍繞法律規范的話題展開社會調查活動,在活動中認識到道德規范的特點在于自律性,法律規范的特點在于他律性。有的學習小組圍繞技術規范展開社會調查活動,發現技術規范的特點,體現在搶先性和首創性等方面,更利于拓展文化認知和視野。

(二)放大教育合力

滲透陶行知的六大解放思想、社會即教育等現代化教學理論,整合家庭與社區及社會相關部門的教育力量,讓學生在開放性的活動氛圍中展開綜合實踐,對課上所學內容有更深的理解記憶。如在學習“社會服務”相關的內容時,教師布置公益活動相關的課后作業,學習小組圍繞“社區微公益,傳遞正能量”的主題,協商討論制訂微公益活動策劃方案,通過課后活動深化道德教育中心思想。有的學習小組充當志愿者,到當地的公益或慈善等機構提供社會服務,豐富學生社會服務的實踐經驗,強化學生的服務意識和感恩意識,使其自愿付出勞動。有的學習小組根據環境污染現狀,組織展開了校園環境保護大使的選拔活動,自愿充當環保者,積極參與環境保護的活動。展開此類活動,能夠激發學生的責任感與環保意識,讓學生意識到環保是每個人的責任,從小事做起;學習小組參與校園環?;顒?,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共同保護校園環境;有利于學生環保和領導等能力的發展,使學生積極充當校園環保的引領者,促使校園文化更加豐富;學生對環保人員的辛苦付出更加認可,意識到自己的幸福生活是建立在環保等勞動者身上的,立志尊重并感恩為社會服務和默默付出的勞動群體。在環保的公益活動中,要求學習小組成員深入了解環保知識,小組成員有一定的組織和表達等能力。學習小組通過短片或演講等方式,表達自己對校園環保的見解,展示小組的活動方案與行動計劃。小組制作并粘貼校內宣傳海報,讓更多的師生了解此次公益活動的內容與流程等。也可以借助社交平臺進行宣傳,引起更多師生的注意與支持,提出更多的建議,促使學習小組此次的活動方案更加完善。

教師布置生活類的綜合實踐活動任務,可豐富學生的人生體驗,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品德意識,幫助學生養成高度自律的行為習慣。

(三)鼓勵動手操作

如在學習“延續文化血脈”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在布置活動類作業時,圍繞“探究家鄉傳統飲食文化”的活動主題,組織學習小組展開資料收集和社會調查及動手操作等活動。小組線上收集資料,對比國內不同地區或中西方的飲食文化差異,加強對健康飲食等方面的關注。調查各地區的飲食習慣與方式,提高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自信心。鼓勵學生參與家庭傳統節日的美食制作活動,學生之間相互分享自己制作的家鄉美食,學生在交流與互動中,深刻體會和認識到家鄉的傳統美食文化。有興趣的學生結合自己的所學知識,主動為家庭成員制作健康飲食方案,糾正家庭成員的不良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切實發展學生的理論實踐綜合能力,使其感受到學科內容的人文性與生活化等特點。

四、結束語

將課后作業與綜合實踐類活動形式有機整合,契合學科教育改革的要求,能夠讓學生在德育實踐中豐富學識和增長見識,實現所學知識的學以致用和觸類旁通。教師課后教學內容與學情合理設計活動主題,明確闡述活動的要求與價值,學生以活動小組的形式自主設計活動方案,自主創新活動的流程與形式,并分享小組的活動成果,確保課上所學知識的有效吸收內化與產出性應用,確保學科教學的實效性。

猜你喜歡
道德與法治設計
何為設計的守護之道?
《豐收的喜悅展示設計》
瞞天過?!律O計萌到家
設計秀
有種設計叫而專
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上冊教材研讀思考
蘇教·中圖版《道德與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蘇教·中圖版《道德與法治》小學低年級教材解讀
中小學推出《道德與法治》課程
設計之味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