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 例嗜酸細胞性胃腸炎的臨床特征和預后分析

2024-01-08 02:11白婭婭唐碧雯胡月亮左君麗姚瑋艷
內科理論與實踐 2023年4期
關鍵詞:漿膜小腸外周血

白婭婭 唐碧雯 胡月亮 左君麗 姚瑋艷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a. 消化內科;b. 老年病科,上海 200025)

嗜酸細胞性胃腸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E)是一種少見的慢性消化系統疾病,以胃腸道組織嗜酸性粒細胞(eosinophils, EOS)浸潤、胃腸壁水腫增厚為特征。1937 年Kaijser 等[1]首次描述該疾病,1970 年Klein 等[2]將其分為黏膜型、肌層型、漿膜型。 1990 年Talley 等[3]提出EGE 的診斷標準,包括存在胃腸道癥狀;病理活組織檢查(活檢)顯示從食管到結腸的胃腸道有1 個或1 個以上部位的EOS 浸潤, 或有放射學結腸異常伴外周血EOS 增多;除外其他引起胃腸道EOS 浸潤的疾病,如寄生蟲感染、EOS 增多癥、克羅恩病、結締組織病、淋巴瘤、原發性淀粉樣變性、Menetrier 病等。

EGE 患者的臨床表現與病變部位、累及范圍和深度有關。EGE 的影像學表現缺乏特異性。CT 可見胃腸道黏膜彌漫增厚或結節樣改變、 腸腔狹窄、腹腔內積液等[4]。 有研究提出小腸CT 對腸道炎癥性疾病的診斷具有重要意義[5],但目前缺乏相關研究探討小腸CT 和小腸磁共振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 MRI)在EGE 中的應用。 內鏡檢查和病理活檢在EGE 的診斷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盡管目前有許多研究探討EGE 的內鏡特征[6-7],但多為病例報道[8],仍缺乏特異性的內鏡下表現輔助臨床診斷,指導病理活檢。 國內關于EGE 的研究多為個案報道或小型病例系列研究,EGE 在我國的疾病自然史并不明確。

本研究收集我院明確診斷為EGE 的患者71 例,分析臨床資料,通過電話隨訪預后,分析患者的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影像學特點、內鏡和病理特征、治療及預后情況。

資料與方法

一、選取對象

回顧性分析2003 年10 月至2019 年5 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瑞金醫院)明確診斷為EGE 的患者71 例。 納入標準:①存在胃腸道癥狀; ②病理活檢顯示從食管到結腸的胃腸道有1 個或1 個以上部位的EOS 浸潤,或有放射學結腸異常伴外周血EOS 增多; ③除外寄生蟲感染和胃腸道以外引起EOS 增多的疾病, 如結締組織病、EOS 增多癥、克羅恩病、淋巴瘤、原發性淀粉樣變性、Menetrier 病等。 排除標準: ①診療信息嚴重缺失;②EGE 診斷不明確;③合并寄生蟲感染、結締組織病、惡性腫瘤、炎癥性腸病等。

二、一般臨床資料及實驗室檢查資料

收集患者姓名、性別、年齡、身高、體重、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實際住院天數、體重變化情況、民族、職業、文化程度、婚姻狀況、吸煙飲酒史、過敏性疾病史、過敏性疾病家族史、食物過敏種類,起病情況及誘因、主要癥狀、確診前癥狀持續時間等。收集實驗室檢查資料,包括血常規、外周血EOS 直接計數、 糞便常規及隱血、 紅細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C 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肝功能、腎功能、血清免疫球蛋白、 血清細胞因子、EOS 陽離子蛋白(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 ECP)等資料。 同時比較分析黏膜型、肌層型、漿膜型EGE 患者的臨床特點,以期全面描述EGE 的臨床特征。 黏膜型主要表現為腹痛、腹瀉和吸收不良等;肌層型為腸腔狹窄、腹痛、惡心嘔吐,嚴重者可導致腸梗阻;漿膜型以富含EOS 的腹水為特征, 伴有腹痛和腹脹。

三、 影像學檢查和內鏡及病理

收集患者腹部增強CT、小腸CT、小腸MRI 檢查資料,詳細回顧檢查報告,記錄影像學描述特點。收集EGE 患者胃腸鏡檢查報告, 記錄內鏡下表現特征。 收集胃腸鏡活檢病理報告,記錄活檢部位數目、活檢組織總數、單個部位活檢組織數目,病理EOS 計數等。以組織EOS 浸潤≥20/高倍視野(high power field, HPF)作為EGE 的病理診斷標準,記錄胃腸鏡病理活檢陽性率。

四、治療及預后

本研究通過瑞金醫院倫理委員會認證,取得患者知情同意后,通過電話隨訪預后,包括激素治療情況、聯合用藥情況、是否復發、復發頻率及誘因,激素治療情況及復發后治療等。復發定義為反復發作類似的臨床癥狀,伴或不伴外周血EOS 升高。

五、統計學方法

運用SPSS 20.0 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 計量資料以±s表示;若資料符合正態分布,則2 組間比較采用Studentt檢驗;若不符合正態分布,以中位數(四分位數)[M(Q1,Q3)]表示,用非參數秩和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相關性分析采用Logistic 回歸。P<0.05 定義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一、一般臨床資料

71 例EGE 患者中男性46 例,女性25 例,男女比例為1.8∶1。 年齡1~75(25.18±21.44)歲。 28 例(39.4%)有過敏性疾病史,其中食物過敏(48.1%)較常見。 在食物過敏中,以奶制品過敏(57.1%,8/14)和蛋類過敏(57.1%,8/14)為主。

二、臨床表現

71 例EGE 患者臨床可表現為腹痛53 例(74.6%)、腹瀉32 例(45.1%)、腹脹19 例(26.8%)、惡心17 例(23.9%)、 嘔吐18 例(25.4%)、 腹水3 例(4.2%)、發熱3 例(4.2%)、便血9 例(12.7%);部分患者可有噯氣3 例(4.2%)、黏液便2 例(2.8%)、腹部包塊1 例 (1.4%)、 低蛋白血癥1 例 (1.4%)。25.4%(18 例)的患者伴有體重下降。 確診前癥狀持續半年以上者(32 例,45.1%)較持續2 周以內(25例,35.2%)及2 周至半年者(14 例,19.7%)多見(P<0.05)。

三、實驗室檢查

71 例EGE 患者中51.1%過敏原檢測陽性。 外周血EOS 計數與EOS 直接計數平均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1.40(0.40,3.94)×109/L 比2.44(0.48,7.23)×109/L,P>0.05]。 EOS 直接計數升高的比例高于EOS間接計數升高的比例 (92.3%比73.2%,P=0.043)。血清白蛋白(albumin, Alb)、前白蛋白(prealbumin,PAB) 降低的EGE 患者分別占36.6%(26 例)、43.7%(31 例)。ESR、CRP 升高的患者分別占14.1%(10 例),21.1% (15 例); 免疫球蛋白E (immunoglobin E, IgE)升高者占45.6%(26/57)。白介素(interleukin,IL)-2、IL-6、 腫瘤壞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升高者分別占44.4%(8/18)、59.1%(13/22)和64.0%(16/25)。 1 例患者檢測血清ECP 水平升高。

四、不同類型EGE 患者臨床表現

71 例EGE 患者中,黏膜型56 例、肌層型4 例、漿膜型11 例。 黏膜型以腹痛(76.8%)為主要表現;漿膜型中腹脹(72.7%)癥狀常見。漿膜型EGE 患者腹脹(P=0.001)和惡心(P=0.033)癥狀占比顯著高于黏膜型EGE 和肌層型EGE。 黏膜型EGE 確診前癥狀多持續半年以上(53.6%)。黏膜型EGE 患者EOS升高的比例顯著大于漿膜型(χ2=10.457,P=0.003)。漿膜型EGE 患者單次復發的比例顯著高于黏膜型(5/6 比4/29, χ2=9.208,P=0.020)。 黏膜型(23/29)、肌層型(1/1)、漿膜型(1/6)EGE 患者多次間斷復發的比例有顯著差異(χ2=9.340,P=0.007)(見表1)。

表1 不同類型EGE 患者臨床表現[±s/%(n)]

表1 不同類型EGE 患者臨床表現[±s/%(n)]

臨床資料黏膜型(n=56)肌層型(n=4)漿膜型(n=11)t/Z/χ2P臨床表現[n(%)]腹痛76.8(43/56)50.0(2/4)72.7(8/11)1.4410.487腹脹17.9(10/56)25.0(1/4)72.7(8/11)14.1300.001惡心17.9(10/56)25.0(1/4)54.5(6/11)6.7980.033嘔吐23.2(13/56)25.0(1/4)36.4(4/11)0.8400.657腹瀉48.2(27/56)50.0(2/4)27.3(3/11)1.6700.434低蛋白血癥1.8(1/56)00--癥狀存在時間[n(%)]2 周以內14.3(8/56)25.0(1/4)45.5(5/11)5.7170.060 2 周到半年32.1(18/56)25.0(1/4)54.5(6/11)2.2160.330半年以上53.6(30/56)50.0(2/4)00.0191.000實驗室檢測指標過敏試驗陽性[n(%)]52.5(21/40)25.0(1/4)50.0(3/6)1.1000.577 EOS 計數(×109/L)1.30(0.38,3.84)2.44(0.21,7.55)2.10(0.89,8.00)2.6050.272 EOS 直接計數(×109/L)2.05(0.45,4.31)-8.60±7.504.2520.119血清IgE(kU/L)143.00(42.55,294.50)166.63±146.19258.00(66.90,648.00)0.9080.635 EOS 升高[n(%)]90.5(19/21)25.0(1/4)36.4(4/11)13.0280.010 IgE 升高[n(%)]44.4(20/45)33.3(1/3)55.6(5/9)0.5660.754 IgA 降低[n(%)]30.0(12/40)33.3(1/3)00.0001.000復發情況[n(%)]復發64.4(29/45)33.3(1/3)66.7(6/9)1.2260.542單次復發13.8(4/29)083.3(5/6)9.2080.020多次間斷復發79.3(23/29)1/116.7(1/6)9.3400.007癥狀持續6.9(2/29)00--復發伴EOS 升高的比例[n(%)]41.4(12/29)25.0(1/4)27.3(3/6)0.6260.731

五、影像學結果

71 例EGE 患者中28 例接受腹部增強CT 檢查,可見黏膜分層強化(62.0%)、管壁增厚(29.6%)、腸系膜淋巴結腫大 (48.1%)、 腹膜后淋巴結腫大(12.5%)等表現。16 例患者行小腸CT 檢查,提示胃腸道管壁增厚(87.5%)、黏膜強化(56.3%)等。16 例患者行小腸MRI 檢查,43.9%提示黏膜分層強化,表現為黏膜層和漿膜層均呈低信號,黏膜下層呈高信號, 抑脂真穩態進動梯度回波序列 (true fast imaging with stead-state precession,true FISP) 上黏膜下高信號未被抑制,提示呈水腫改變(見表2、圖1)。 行小腸CT(10/16)和小腸MRI 檢查(15/16)的EGE 患者以黏膜型為主(見表3)。

圖1 EGE 患者腹部影像學檢查

表2 71 例EGE 患者影像學檢查資料(%)

表3 不同類型EGE 小腸CT 和小腸MRI 影像學特征(n)

六、EGE 內鏡下表現

71 例EGE 患者中51 例(71.8%)接受胃鏡檢查,提示黏膜充血水腫35 例(49.3%)、糜爛22 例(31.0%)、潰瘍8 例(11.3%)、紅斑7 例(9.9%)、息肉2 例(2.8%)病變。 53 例(72.3%)接受腸鏡檢查,其中42 例有詳細描述, 提示黏膜充血水腫25 例(59.5%)、糜爛17 例(40.5%)、潰瘍11 例(26.2%)、紅斑5 例(11.9%)、息肉5 例(11.9%)。 1 例患者行經肛小腸鏡檢查,主要見結腸內黏膜散在彌漫充血水腫呈斑片狀改變,考慮結腸慢性炎癥。 1 例患者行膠囊內鏡檢查,提示胃竇黏膜花斑樣充血、黏膜糜爛,所見空回腸未見潰瘍、增生及血管畸形,小腸絨毛完整、發育良好(見圖2)。

圖2 EGE 患者內鏡下特征

七、EGE 內鏡下病理活檢結果

在51 例接受胃鏡檢查的EGE 患者中43 例接受胃鏡活檢,平均活檢部位數(1.95±1.04)個,平均活檢組織數為(2.84±1.98)塊。 在53 例接受腸鏡檢查的EGE 患者中45 例接受腸鏡下活檢, 平均活檢部位數為(2.44±1.51)個,平均活檢組織數為(3.69±2.50)塊(見表4)。 病理活檢陽性率胃鏡為20.9%,腸鏡為31.1%。 胃和腸組織病理EOS 計數在男性和女性、兒童和成人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胃竇部與十二指腸球部組織EOS 病理計數差異無統計學意義(16.33±17.38 比22.0±12.52,t=-0.822,P=0.422)。 胃腸鏡活檢陽性率與活檢部位數目顯著相關[胃: 優勢比(odds ratio,OR)=1.875,95%CI:1.272~3.379,P=0.012;腸:OR=2.214,95%CI:0.330~1.198,P=0.014],與活檢總數無顯著相關性(胃:P=0.381,腸:P=0.553)。

表4 EGE 患者胃腸鏡病理活檢情況(±s)

表4 EGE 患者胃腸鏡病理活檢情況(±s)

平均活檢部位數(個)胃鏡活檢(n=43)2.84±1.9819.63±14.61.95±1.04食管(n=7)1.14±0.3820±0.00-胃竇(n=42)1.52±0.7116.33±17.38-胃體(n=8)1.63±1.06--胃底(n=2)1.50±0.71--胃角(n=1)---胃腸鏡病理活檢平均活檢數目(塊)EOS 病理計數/HPF十二指腸球部(n=12)1.17±0.3922.0±12.52-降部(n=9)1.44±0.89--腸鏡活檢(n=45)3.69±2.5027.71±17.072.44±1.51末端回腸(n=18)1.61±1.0434.17±18.55-回盲部(n=13)1.46±1.1331.00±17.45-升結腸(n=11)1.55±0.6935.00±15.00-橫結腸(n=18)1.39±0.7022.22±12.78-降結腸(n=20)1.55±0.6920.00±14.14-乙狀結腸(n=24)1.29±0.4622.50±21.04-直腸(n=9)1.22±0.4413.33±8.76-肝區(n=2)1.00±0.00--

八、治療及預后

電話隨訪71 例EGE 患者, 隨訪成功57 例(80.3%), 其中71.9%(41 例) 接受激素治療,77.19%(44 例)聯合其他藥物治療,聯合用藥的數量平均(2.23±0.95)種,包括飲食撤除治療(14/44,31.8%),質子泵抑制劑(proton pump inhibitor, PPI)(30/44,68.2%)、抗過敏藥(11/44,25.0%)、菌群調節劑(15/44,34.1%)、白三烯調節劑(2/44,4.5%)、胃黏膜保護劑(4/44,9.1%)、解痙劑(4/44,9.1%)、神經功能調節劑 (3/44,6.8%)、 促胃動力藥(1/44,2.3%)、吸入性激素(1/44,2.3%)等。 在隨訪成功的57 例患者中,63.2%(36 例)有復發,其中69.4%為多次間斷性復發,25.0% 為單次復發,5.6%的患者癥狀持續。復發誘因包括激素減量(50.0%)、飲食相關(33.3%)、季節相關(11.1%)、感染(5.6%)等。41.7%的患者復發時伴外周血EOS 升高,44.4%復發后再次接受激素治療,均獲得緩解。 漿膜型EGE單次復發比例顯著高于黏膜型(83.3%比13.8%,P=0.007)。黏膜型EGE 多次間斷復發的比例顯著高于漿膜型(79.3%比16.7%,P=0.007)。

九、復發危險因素分析

與無復發患者相比, 復發患者的外周血EOS直接計數水平更高(P=0.01),血清CRP 升高比例更高(P=0.044)。 但CRP 升高的比例暫不能認為是EGE 復發的危險因素(OR=4.75,P=0.058,95%CI:0.946~23.845)。復發患者菌群調節劑的使用率低于無復發者(22.2%比52.9%,P=0.036),腸道菌群調節劑的使用有助于降低EGE 的復發率(OR=0.254,P=0.041,95%CI:0.068~0.946)(見表5)。

表5 復發患者和無復發患者臨床資料比較[±s/%/M(Q1,Q3)]

表5 復發患者和無復發患者臨床資料比較[±s/%/M(Q1,Q3)]

實驗室檢測指標復發(n=36)無復發(n=21)t/χ2/ZP年齡(歲)24.08±17.6632.33±26.34-1.2780.211外周血EOS 計數(×109/L)2.24(0.59~4.83)1.30(0.38~5.73)-1.2000.230 EOS 直接計數(×109/L)4.43±3.050.74±0.852.8710.010血紅蛋白(g/L)134.89±18.99127.71±13.861.5100.137白蛋白(g/L)36.97±5.6235.67±8.240.7110.480 ESR(mm/1h)5.00(2.00~11.50)7.00(0.10~4.15)-0.3410.773 CRP(mg/L)2.00(0.43~15.25)0.74(0.10~28.00)-0.5370.591 CRP 升高比例(%)33.39.54.0580.044 IgG(mg/L)10 137.9±2 420.79 684.0±2 939.20.5250.603 IgG4(mg/L)10.4±6.66.1±5.91.2270.245 IgE(U/mL)169.00(71.80~15.25)100.00(27.55~354.50)-1.1510.250 IgA(mg/L)1 587.9±811.31 460.7±1 171.90.4010.691 IgM(mg/L)1 230.0(912.5~1 447.5)1 075.0(682.5~1 742.5)-1.1700.242 Il-2(μg/L)616.75±290.42764.63±477.12-0.7490.466 IL-6(μg/L)6.41±5.404.88±2.570.7590.459 IL-10(μg/L)5.00(5.00~11.20)5.00(5.00~16.20)-1.5900.112 TNF(pg/mL)8.27(5.81~22.40)13.50(11.94~24.55)-0.3780.705菌群調節劑使用(%)22.252.95.429<0.05 CRP 升高比例(%)33.39.54.058<0.05

討論

本研究收集了近16 年我院明確診斷為EGE的患者,結果顯示EGE 好發于中青年,多與過敏相關,與美國學者Jensen 等[9]的結論基本一致。嗜酸細胞性胃腸道疾?。╡osinophilic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EGID)中,亞洲國家以EGE 為主[10],日本關于EGE的特征類似于其他亞洲國家。 2013 年Kinoshita等[11]的研究表明日本EGE 中男女比例為1.2∶1,本研究中男女比例略高于上述研究。

既往研究表明EGE 可能和食物過敏有關,本研究中39.4%的患者有過敏史,其中以食物過敏最多見,51.1%過敏原檢測陽性,73.2%外周血EOS 升高,45.6%血清IgE 升高,33.8%起病與飲食有關。54.9%患者起病前無明顯誘因, 部分患者外周血EOS 可能正常甚至降低,一半左右的患者過敏原檢測陰性, 因此關于EGE 的發病機制非常有必要進一步研究。 2 型輔助性T 細胞(helper T cell 2,Th2)參與的、EOS 相關的免疫炎癥是目前研究的熱點,多種免疫靶點相關生物制劑已嶄露頭角[12],其臨床療效還需要進一步探討。

臨床表現方面,EGE 患者的臨床表現與病變范圍和累及的深度有關。Talley 等[3]和Chang 等[13]分別收集了美國梅奧醫學中心1950—1987 年和1987—2007 年診斷為EGE 的患者, 根據Klein 分型將其分為黏膜型、肌層型、漿膜型,描述了該病的臨床特征。在Talley 等[3]的研究中,EGE 臨床表現以腹痛最為常見;Chang 等[13]研究中,黏膜型(n=52)主要表現為腹痛、腹瀉,肌層型(n=3)主要為惡心嘔吐,漿膜型(n=4)仍以腹痛為主要表現,同時提出EGE 的疾病譜明顯向黏膜型轉換。本研究中黏膜型56 例、肌層型4 例、漿膜型11 例,臨床表現以腹痛為主,疾病分型和臨床表現均與上述研究類似。

實驗室檢查方面, 本研究中EGE 患者有外周血EOS 計數升高、血清IgE 升高、過敏試驗陽性等,均與Talley 等[3]的研究結果一致。 此外,本研究還發現EGE 患者外周血EOS 直接計數升高的百分比顯著高于EOS 間接計數, 檢測EOS 直接計數可能更有利于準確評估EGE 患者外周EOS 實際升高情況。 本研究發現漿膜型EOS 平均計數與黏膜型無顯著差異, 而其EOS 升高的比例低于黏膜型。 同時, 還發現EGE 患者伴有血清IgG 和IgA 水平下降。 Chu 等[14]的研究發現,EOS 缺乏的小鼠模型中IgA 陽性的漿細胞及分泌型IgA (secretory IgA,sIgA)均減少,可能是本研究中EGE 患者血清IgA下降的可能原因之一。 本研究中有1 例外周ECP 水平升高。 目前有不少研究提出ECP 也許能夠成為EGE 診斷的血清學生物標志物[15],有待深入研究。

EGE 的影像學表現缺乏特異性。 1990 年MacCarty 等[16]收集了美國梅奧醫學中心1950—1987 年診斷為EGE 并行鋇劑造影的患者20 例,分析發現1/3 以上的患者影像學表現正常,黏膜皺襞增厚是EGE 鋇劑造影最顯著的影像學特征。 研究表明,EGE 的CT 影像學表現與EOS 浸潤胃腸壁的部位及深度有關,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結合臨床表現和外周血EOS 增高,可提示EGE 的診斷[4]。 本研究中,28 例患者行腹部增強CT 檢查, 無明顯特異性,需結合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內鏡及病理等綜合診斷。 國內外研究表明,64 排CT 小腸造影在腸道炎癥性病變的診斷中具有良好的應用[5];Han 等[17]也提出小腸CT 和小腸MRI 在小腸炎癥性疾病,如克羅恩病及腫瘤方面有較好的診斷參考價值。本研究中各有16 例患者行小腸CT 和小腸MRI 檢查,小腸CT 黏膜分層強化特有的“靶征”和“軌道征”有助于EGE 的診斷; 小腸MRI 在腸壁水腫診斷方面具有其獨特的優勢。 通過亞組分析發現,行小腸CT和(或)小腸MRI 檢查的EGE 患者均以黏膜型為主,其次為漿膜型, 肌層型少見, 表明小腸CT 和小腸MRI 可能對于黏膜型EGE 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

EGE 患者內鏡表現無特異性,本研究中胃鏡表現以黏膜充血水腫最常見,其次為糜爛,紅斑和息肉比較少見。結腸鏡以黏膜充血水腫及糜爛最為常見。病理是診斷EGE 的關鍵,然而病理診斷EOS 計數切點值尚未統一。 2018 年Kiss 等[18]的薈萃分析中提出, 尚無高質量的研究證據支持胃腸道EOS計數正常切點值的界定。 Silva 等[19]的研究中,回顧性分析了33 名正常兒童胃腸道內鏡活檢EOS 浸潤情況,結果顯示胃底和胃體黏膜固有層深部EOS計數高于淺表EOS 計數, 小腸中盲腸EOS 計數最高,結腸中以升結腸最高,呈逐步遞減趨勢。本研究中十二指腸球部EOS 計數略高于胃竇部, 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胃鏡多數在胃竇部取活檢,胃竇部EOS 計數小于目前EGE 的病理診斷標準, 可能會降低胃鏡活檢在EGE 中診斷的陽性率, 因此建議EGE 患者胃鏡多點活檢,包括十二指腸。 國內溫小恒等[20]的研究建議臨床中懷疑EGE 者應多點、多次內鏡下活檢,特別是在十二指腸處多次活檢。 本研究還發現, 胃腸鏡活檢陽性率與活檢部位數目相關,而與活檢總數無相關性,考慮與EGE 病變范圍散在、呈斑片狀分布有關,因此建議內鏡下多部位活檢,胃鏡包括十二指腸,腸鏡包括末端回腸和盲腸在內的各段結腸, 有助于提高EGE 病理診斷陽性率, 單部位多次活檢并不能提高EGE 病理診斷的陽性率。 同時本研究通過比較不同年齡、 性別EGE 之間的胃腸道病理EOS 計數, 發現胃腸鏡病理EOS 計數在上述組間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考慮本研究為回顧性研究,樣本量較小,期待以后更大樣本的前瞻性研究進一步探討。

本研究結果顯示EGE 的復發以多次間斷復發為主,少數呈持續性慢性復發性病程。 黏膜型主要呈多次間斷復發病程, 漿膜型主要呈單次復發病程。 復發者再次接受激素治療可獲得緩解;與Pineton 等[21]的結果基本一致。本研究中,34.1%的患者接受菌群調節劑治療,復發患者菌群調節劑的使用率低于無復發者,腸道菌群調節劑的使用可能有助于降低EGE 的復發率。 目前認為EGE 的發病與IgE 介導的過敏反應和Th2 參與的免疫炎癥相關,文獻報道[22-23]多種信號分子蛋白在腸道菌群的作用下可調節腸道免疫炎癥反應,本研究結果支持這一結論。

通過對復發危險因素進一步分析,本研究發現EGE 患者較高的外周血EOS 計數和血清CRP 水平可能預示較高的復發可能性;菌群調節劑的使用有助于降低EGE 的復發率。 有學者曾提出,外周血EOS 計數并不能作為評估疾病活動性的可靠觀察指標[24],但復發型患者常伴外周血EOS 升高,因此Egan 等[25]提出血清EOS 升高可用于臨床評估疾病復發可能; 本研究結果與其一致。 既往研究表明,EGE 患者中CRP 水平升高[26], Kinoshita 等[11]的研究描述了日本嗜酸細胞性食管炎(eosinophilic esophagitis,EOE)和EGE 患者的臨床特征, EGE 病變累及小腸時CRP 升高更明顯。 本研究結果顯示復發患者CRP 升高的比例顯著高于無復發者 (P<0.05); 但目前尚無足夠證據證明CRP 升高的比例是EGE 復發的危險因素。

希望未來有更多前瞻性隊列研究描述我國EGE 的臨床特征。

猜你喜歡
漿膜小腸外周血
灌肉
用好小腸經,可整腸除濕熱
鵝傳染性漿膜炎的流行病學、臨床表現、診斷與防控
鴨傳染性漿膜炎的臨床特征、實驗室診斷及防治措施
一根小腸一頭豬
白血病外周血體外診斷技術及產品
改良抗酸染色法在結核性漿膜炎臨床診斷中的價值
成人先天性小腸旋轉不良長期誤診1例
結腸炎小鼠外周血和結腸上皮組織中Gal-9的表達
慢性蕁麻疹患者外周血IL-17和IL-23的表達及臨床意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