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共產黨領導經濟建設的偉大歷程、輝煌成就與成功經驗

2024-01-09 03:49潘理權
理論建設 2023年6期
關鍵詞:經濟發展

潘理權

(中共安徽省委黨校(安徽行政學院),安徽 合肥 230022)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經濟建設中不斷學習、探索、認識和運用經濟規律,緊密結合實際,制定正確的發展戰略、政策和策略,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積累了許多寶貴的領導經濟建設的經驗。本文在系統回顧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經濟建設的偉大歷程基礎上,總結黨領導經濟建設取得的輝煌成就、積累的歷史經驗,最后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軍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推進經濟建設的光明前景進行展望。

一、中國共產黨領導經濟建設的偉大歷程

回顧黨的百年奮斗歷程,黨領導經濟建設經歷了四個階段。

(一)黨在局部執政時期領導的經濟建設(1927—1949年)

黨領導經濟建設的歷史可追溯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局部執政時期,黨領導根據地和解放區人民“進行各項必要和可能的經濟建設事業”[1]119,為贏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創造了物質條件。

1.解決土地問題,激發農民革命熱情

中國革命最基本的問題是農民問題,農民問題的核心就是土地問題。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贏得了廣大農民對紅色政權的支持和擁護,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的耕作熱情,解除了制約生產力發展的桎梏,為根據地的經濟獨立奠定了基礎。1928 年,毛澤東同志主持制定了黨領導下的第一部土地法《井岡山土地法》??谷諔馉帟r期,為建立和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同時減輕農民負擔,中國共產黨在不改變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基礎上實行減租減息政策。解放戰爭時期,黨在1947 年出臺了《中國土地法大綱》,廢除了封建土地制度,挖掉了帝國主義和國民黨政府的統治基礎。通過土地改革,農民分到了土地,為保護自己的革命果實,農民積極參加人民軍隊,組織人民武裝,建立人民政權。農民的革命熱情被充分激發出來,為鞏固根據地、贏得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民眾基礎。

2.打破經濟封鎖,積極發展工業和外貿

土地革命時期,閩浙贛蘇區率先運用發展經濟的辦法增加財政收入。方志敏認識到“打土豪”的辦法不是長久的辦法,“打土豪”是越打越少的,后勁不足,必須發展自己的經濟才能支撐整個根據地的存在和發展。1934 年1 月,毛澤東同志在《我們的經濟政策》一文中,充分肯定了閩浙贛蘇區的經濟工作。他說:“從發展國民經濟來增加我們財政的收入,是我們財政政策的基本方針,明顯的效驗已在閩浙贛邊區表現出來,在中央區也開始表現出來了?!保?]134當時,中央蘇區建有中央兵工廠、中央被服廠、造幣廠、紡織廠等32 家國有工廠,有力地支撐了蘇區對敵斗爭。

閩浙贛蘇區在1929 年就開始發展對外貿易。方志敏極力鼓勵蘇區政府和民眾同白區民眾做生意,免除他們一定的稅收,并積極保持與景德鎮商會、衢州商會的聯系,建立了陸上、水上對白區的貿易通道,有力地打破了國民黨政府的經濟封鎖?!懊吭聽I業額達二十萬元,可以贏利一萬二千元到一萬八千元?!保?]1932年春,中央蘇區成立了第一家“央企”中華鎢礦公司,毛澤民同志兼任總經理。鎢礦是制造槍炮不可或缺的原材料,國際需求非常旺盛,屬緊俏貿易品。廣東軍閥陳濟棠派人主動與紅軍聯系,并與中央蘇區達成鎢礦交易秘密協議,一擔鎢礦能賣52 塊大洋,有力支撐了中央蘇區的財政運轉??谷諔馉帟r期,陜甘寧邊區利用豐富的鹽業資源,以官督民運的方式增加鹽的運銷,實行對外統制、對內自由的貿易政策,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日偽軍和國民黨對根據地的經濟封鎖,實現了邊區的財政收支平衡。

3.發行金融產品,建立紅色金融制度

黨在土地革命時期就創造性地利用金融工具支持根據地革命和建設,1930 年10月成立贛東北特區貧民銀行。1931年11月7 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不久后就建立了蘇維埃國家銀行,發行紅色貨幣,建立秘密金庫。1933 年,方志敏在閩浙贛蘇區成功發行了第一張紅色股票——閩浙贛省蘇維埃銀行股票。中央蘇區還發行過三期公債共計480萬元,用于支持生產和革命戰爭??谷諔馉帟r期,陜甘寧邊區政府為壯大財力、發展生產,在1941年發行了500萬建設救國公債。

土地革命時期,毛澤民同志作為首任蘇維埃國家銀行行長,建立儲備發行制度、設計印刷紙幣、增加紙幣防偽功能、打擊非法鑄幣、建造秘密金庫,為創立紅色金融制度付出艱辛努力。解放戰爭時期,各解放區貨幣種類繁多且互不相通,嚴重影響了解放區之間的人員、商品、貿易流通。為統一解放區財經,1948 年12 月中國人民銀行在石家莊宣告成立,發行全國統一使用的人民幣。

4.開展大生產運動,自力更生豐衣足食

1941 年皖南事變發生后,蔣介石斷絕了對邊區的財政撥款和援助,同時對邊區采取“封鎖”和“圍困”政策,邊區財政極度困難,四五萬軍政人員缺衣少糧,到了一貧如洗的地步。為此,毛澤東同志采納了陜甘寧邊區政府副主席、無黨派人士李鼎銘提出的“精兵簡政”提案,大量縮減人員編制,組織開展大生產運動,將經濟工作和財政工作的總方針確定為“發展經濟,保障供給”。此外,邊區還建立了一定數量的公營私營工廠、生產合作社、家庭手工作坊等,積極發展工商業。通過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大生產運動,滿足了邊區軍民的大部分需求。

(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經濟建設(1949—1978年)

1.國民經濟恢復與社會主義改造完成

新中國成立之初,經濟上國民黨留下的是一個千瘡百孔的亂攤子。中國共產黨人面對挑戰,迎難而上,全國接管官僚資本的工礦企業2 800多家和金融企業2 400余家,建立國營經濟。1949 年上海解放后,黨和人民政府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和經濟措施,成功組織了同投機資本展開的“銀元之戰”和“米棉之戰”,確保了人民幣的法定地位,打擊了不法投機資本。1950 年,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召開第一次全國財經會議,決定節約支出,整頓收入,統一管理全國財政經濟工作。在各級政府和人民群眾的共同努力下,統一財經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從根本上穩定了物價。毛澤東同志高度評價穩定物價斗爭的意義,稱其“不下于淮海戰役”[3]。在此基礎上,國民經濟得到逐步恢復,1952年工農業總產值創歷史最高。

1953 年,黨中央決定實行“一化三改造”的總路線?!耙晃濉庇媱潱?953—1957 年)期間,蘇聯援建“156項”重點工程。1956年三大改造提前完成,“一五”計劃取得巨大成就。1956 年黨的八大召開,大會以《論十大關系》為指導思想,突出經濟建設的主題,明確“我們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4]73。報告堅持既反保守又反冒進,確立了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的經濟建設的方針。

2.“大躍進”運動與國民經濟調整

1957 年后,黨的八大精神沒能得到很好貫徹,先后出現“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等錯誤,反右派斗爭也被嚴重擴大化。加上自然災害和蘇聯政府背信棄義撕毀合同,國家面臨嚴重經濟困難,1960—1962年國民經濟呈現負增長。1961年1月,黨的八屆九中全會正式決定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4]87方針,采取壓縮基建規模、縮短重工業戰線、逐步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精減職工和減少城鎮人口、緊縮國家財政開支等非常舉措。經過三年調整,國民經濟得以逐步恢復和發展。1964年第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召開,宣布國民經濟調整基本完成,并提出了“四個現代化”的宏偉目標。

3.十年“文革”期間的經濟起伏

“三五”計劃(1966—1970 年)期間,發展國民經濟的計劃經歷了由解決吃穿用轉向以戰備為中心的變化,經濟發展呈現“起(1966 年)—落(1967—1968 年)—起(1969—1970 年)”的跌宕起伏狀態?!拔幕蟾锩遍_始后,1967—1968 年工農業總產值下降,經濟出現負增長,1970 年在高投入政策下“三五”計劃基本完成。1971 年開始實施“四五”計劃,冒進之風有增無減,出現“‘三個突破’的嚴重問題,即職工人數突破6 000萬,工資總額突破300 億元,糧食銷售量突破800億斤,大大超過預定計劃”[5]。1972—1973 年,國務院采取各種措施對國民經濟進行調整,1973 年下半年國內經濟形勢明顯好轉。盡管1974年“批林批孔”運動對國民經濟造成嚴重干擾,但鄧小平同志在主持國務院工作時大力整頓經濟,“四五”計劃任務基本完成,經濟年均增速為5.5%。1976年粉碎“四人幫”標志著十年“文革”結束,這一年中國經濟仍然出現倒退,增速下降1.6%。國民經濟的艱難困境促使中國走向改革開放的發展新路。

(三)黨領導改革開放時期的經濟建設(1978—2012年)

這段時期我國經濟經歷了三輪周期和四次低谷(如圖1所示),每一次走出低谷都有賴于解放思想基礎上的深化改革、擴大開放。

圖1 1978-2012年中國經濟經歷三輪周期四次低谷

1.第一次低谷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初

“文革”的影響造成我國經濟極度困難,通過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破除了“兩個凡是”的思想束縛,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偉大的歷史轉折,標志著我國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

中國農村改革起步于安徽鳳陽縣小崗村。1978 年12 月的一個冬夜,小崗村的18個村民聚集在嚴立華家殘破的茅草房中,簽下了一份包產到戶的生死契約,開啟了中國農村改革波瀾壯闊的歷程。在農村改革取得巨大成效后,1984年黨中央開始將改革的重心由農村轉向城市,從農業轉向國有企業。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加快以城市為重點的整個經濟體制改革。改革的方向是發展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改革的中心環節是增強企業活力,改革的重點是建立合理的價格體系。對外開放則是在“點”上率先突破。1980年,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設立經濟特區。繼而,1984年國家開放了14個沿海城市。1988 年,海南建省成為最大的特區。此后,國家開放了5個長江沿岸城市和17個內陸省會城市,形成了沿海和內陸多點開放的格局。經濟領域的第一輪改革開放使中國經濟擺脫了“文革”后的困境,走出了20世紀80年代初的經濟增長低谷。1985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速高達15.2%。

2.第二次低谷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初

1989年春夏之交國內政治風波之后,西方國家對中國實施圍攻制裁,國內生產總值增速由兩位數的高增長跌落至1990 年的3.9%。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鄧小平同志發表南方談話,掀起了新一輪思想解放大討論,破除了“姓資姓社”的思想禁錮,通過市場化改革和浦東開發開放的帶動,中國經濟重新回到兩位數的高增長狀態。

1992年召開的黨的十四大,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方向。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1994年,財稅體制改革、金融體制改革、醫療制度改革以及價格、外匯、外貿等重點領域的市場化改革全面啟動。同時,中國的市場化改革也打破了部分西方國家對中國進行的圍堵,通過開發開放上海浦東帶動沿江及內陸地區擴大開放,形成了多層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格局。新一輪改革開放為中國經濟注入了新的動能和活力,中國經濟在1992年出現了高達14.2%的快速增長。

3.第三次低谷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

1997 年泰銖爆發危機,由此引爆亞洲金融危機。面對金融危機沖擊和百年洪災考驗,中國加大經濟體制改革力度,加快“入世”談判進程。

在國內改革方面,黨中央、國務院大刀闊斧推動國企、金融、住房、糧食流通、高等教育等領域的改革,以整頓產能過剩行業、化解金融系統風險、增強國內市場活力。在對外開放方面,中國在“入世”問題上取得重大突破。1999 年11 月,在與美國達成關于中國“入世”的雙邊協定后,很快與歐盟等35 個世界貿易組織成員達成中國“入世”的雙邊協議。2001 年11 月10 日,在多哈舉行的世界貿易組織第四次部長級會議審議并批準了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01 年12月11 日中國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第143個正式成員?!叭胧馈焙?,中國加快與國際經貿規則接軌,清理并廢除了一系列不符合世貿規則的國內制度?!叭胧馈睘橹袊某隹诋a品打開了巨大的國際市場,中國因此擺脫了亞洲金融危機的負面影響,一躍成為世界的制造中心,中國經濟出現了第三波超兩位數的高增長。2003 年10 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進一步深化中國經濟體制的市場化改革。

4.第四次低谷源自2008 年美國金融危機的沖擊

中國經濟開始了新常態下調整復蘇的新進程,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2007 年,美國爆發的次貸危機引發全球金融海嘯,給中國經濟帶來巨大沖擊,中國經濟增速從2007 年三季度的14.3%一路下滑到2009 年一季度的6.2%,經濟斷崖式下降導致2 000萬農民工返鄉。面對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中國政府出臺刺激經濟增長的一攬子計劃,通過大規模的政府投資、大范圍的產業調整和振興、大力度的科技支撐和大幅度提高社會保障水平等大水漫灌和強刺激政策,使中國經濟率先走出全球金融危機的陰霾。但由于用力過大過猛,造成許多重復建設,導致經濟結構更加失衡、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更加困難。大規模投資的效力過后,從2010 年開始中國經濟再次出現了持續下滑的態勢。2012 年黨的十八大召開前,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速跌破8%。

(四)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經濟建設(2012年至今)

1.黨中央對經濟形勢作出新判斷

黨的十八大后,黨中央對中國經濟形勢的基本判斷是“三期疊加”,即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政策消化期。面對壓力,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2012 年黨的十八大后,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次外出考察就來到了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帶廣東,向世人發出了“改革不停步、開放不止步”的時代最強音。在2014年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其顯著特點是“中高速、新動能、優結構”,這標志著中國經濟已由過去總量增長為主轉向結構優化為重的高質量發展階段。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在經濟治理和宏觀調控上堅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強調政策上不搞大水漫灌、不搞強刺激,更加注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

2.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013 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問題的決定》,吹響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指明中國經濟深層次供需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端。由于供給體系不能滿足需求升級的內在要求,導致有效內需大量外溢,出現了海購海淘熱潮。因而,要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滿足國內不斷升級的市場需求。國家宏觀調控思路發生了重大轉變,由過去以需求側管理為主轉向在適度刺激總需求的情況下更加注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015 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去產能、去杠桿、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的目標任務,大幅壓縮鋼鐵、煤炭行業過剩產能,2016—2019 年共淘汰鋼鐵產能1.5 億噸、煤炭產能8.1 億噸、煤電產能2 000 萬千瓦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成為貫穿中國經濟中長期發展的一條主線。

3.實施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

2013 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成為新時代擴大對外開放的重要抓手。截至2023年6月底,中國已與152個國家和32個國際組織簽署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一帶一路”的朋友圈越來越大。即便是在一些國家逆全球化、對華遏制打壓的背景下,中國依然堅定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以更加開放的態度實行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的開放,成功簽訂并推動實施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議》),積極申請加入CPTPP(《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和DEPA(《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

4.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2020 年10 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召開。在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即將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即將開啟之際,會議全面謀劃經濟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求扭住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戰略方向,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托國內市場,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是針對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條件、內外環境變化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選擇,對推進黨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指導意義。

二、中國共產黨領導經濟建設取得的輝煌成就

(一)經濟實力實現跨越

1.經濟實力大幅攀升

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經濟總量只有600多億元,2012年上升至53.9萬億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后,經過10 年發展,我國國內生產總值跨越7個10萬億元臺階,2022 年達到121 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位置,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27萬美元,已接近全球高收入經濟體的人均水平。

2.國際影響力越來越大

2006 年以來,中國已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貢獻者,是世界經濟、服務貿易、使用外資、對外投資、商品消費第二大國,更是制造業、貨物貿易、外匯儲備、高鐵里程、高速公路里程等第一大國。2022 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中,中國上榜企業145家,比美國多出21家,再次榮登榜首。

3.社會生產力穩步提高

中國是世界工農業產品的重要產地,220 多種工農業產品產量居世界首位。鋼鐵年產量10億噸、煤炭年產量40億噸,占全球比重均在50%左右,年發電量8 億度,占世界總發電量的四分之一。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大汽車生產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8年居世界之首,也是全球最大的光伏玻璃生產國、動力電池生產國、智能手機生產國。糧食產量連續多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谷物、籽棉、花生、肉類、茶葉、水果產量均居世界第一。

(二)經濟結構持續優化

1.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

中國的三次產業結構從1952年的50.5∶20.8∶28.7升級到2022年的7.3∶39.4∶52.4,經歷了一三二、二一三、二三一、三二一逐步優化升級的過程(如圖2所示)。

圖2 中國1952—2022年一、二、三次產業結構的變化

工業領域,新中國成立前連火柴、肥皂、煤油、水泥、鐵釘都需要進口,到2022年中國制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接近30%,成為世界的制造中心。農業領域,新中國成立前約80%的人口長期處于饑餓半饑餓狀態,2022年全國糧食產量比1949年增長5倍,人均年占有量翻了一番多,保證了中國人的飯碗裝中國的糧食。

2.區域發展協調性持續增強

從推進“三線建設”、鼓勵沿海地區率先發展到統籌推進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區域空間發展格局不斷優化,現已形成以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五個重大國家戰略為引領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3.城鄉發展差距逐步縮小

從土地改革到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從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到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從取消農業稅到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從打贏脫貧攻堅戰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村人口大量向城鎮轉移,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10.6%提升到2022 年的65.2%,提高了54.6個百分點。

(三)創新能力大幅提高

1.科技創新投入持續加強

20 世紀90 年代以來,中國全社會研發投入以年均近20%的速度增長,2022 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超3.09萬億元,研發投入強度首次突破2.5%,基礎研究投入比重連續4 年超過6%。在科技創新投入持續加大的背景下,2022 年中國專利申請量70 015件,位居世界第一。

2.戰略高技術創新不斷突破

從兩彈一星、人工胰島素、青蒿素到載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測、量子科學、超級計算、衛星導航、5G等,我國在諸多領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在量子信息、干細胞、腦科學等前沿方向上取得的一批重大原創成果表明,中國創新能力在諸多高技術領域已由過去跟跑世界逐步走向并跑和領跑世界。

3.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穩步推進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創新是經濟增長的新動能。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科技事業不斷進步,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越來越強的動力。黨的十八大作出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部署,2015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發布。中國在全球創新指數中的排名已由2012年的第34位躍升至2022年的第11位。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人工智能、數字經濟、數字貨幣蓬勃發展,圖像識別、語音識別走在全球前列。

(四)對外開放深入拓展

中國的對外開放經歷了從點到線和由線及面、從商品到服務、從吸收外資到對外投資、從復關到入世再到共建“一帶一路”、從市場型開放到制度型開放的巨大轉變,已經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大格局。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舉辦進口商品博覽會、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設立自貿試驗區,推進海南自貿港建設,修訂《外商投資法》,減少負面清單項目,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成功簽訂并實施RCEP協定,如期達成中歐投資協定等,國內經濟與世界經濟融合越來越深,中國已成為130 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最大貿易伙伴。同時,中國還是全球三分之二以上國家最大的出口市場,也是這些國家重要的進口市場,中國與世界經濟的聯系已越來越緊密。

(五)人民生活顯著改善

中國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49 年的49.7 元上升到2022 年的3.69 萬元,增長超700倍,中等收入群體超過4億人;城鎮人均住房面積從8.3平方米增長到近40平方米,增加近5倍;人均預期壽命從35歲提升至現在的77.9 歲,實現翻番,已超過美國人均預期壽命。截至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文盲率由新中國成立之初的80%以上下降到2.6%。2022 年,勞動年齡人口人均受教育程度年限達9.9 年。建成世界最大社會保障體系,公共衛生和醫療保障能力水平大幅提高。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分別由1978 年的57.5%和67.7%下降到2022 年的29.5%和33%。通過長期持續努力,中國已消除絕對貧困,對全球減貧事業貢獻率超過70%。新時代的中國人民已經從滿足物質文化的需求轉向對美好生活的更高層次的追求。

三、中國共產黨領導經濟建設的經驗總結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經濟建設過程中積累了許多成功經驗,必須長期堅持,并在指導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經濟建設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

(一)堅持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要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不動搖。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能夠創造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的成功密碼。堅持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能夠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制度優勢,能夠保證在經濟建設中集中力量辦大事、克難事,能夠確?,F代化建設戰略目標持續推進,能夠有力有效保證中長期發展規劃落實落地,能夠實現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的有機結合。改革開放的實踐充分證明,堅持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中國經濟發展的速度就快、質量就好,防范風險水平就高,攻堅克難能力就強,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就能得到有效貫徹和落實。

(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耙匀嗣駷橹行牡陌l展理念”是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新時代的具體體現,是黨的初心使命的內在要求,與“三個有利于”“三個代表”“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價值取向一脈相承。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最大范圍、最高程度調動人民參與經濟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明確指出,“黨沒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從來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團、任何權勢團體、任何特權階層的利益”。黨領導經濟建設始終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引領下,打贏了脫貧攻堅戰,9 899萬貧困人口徹底擺脫貧困、實現全面小康,教育、醫療、文化、養老、住房、生態環境等民生事業全面邁上新臺階,廣大人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越來越強。

(三)堅持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

認識、尊重和用好經濟規律是中國經濟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新中國成立后,通過對農業、手工業的改造,建立了社會主義集體經濟,通過公私合營把資本主義工商業逐步改造為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經濟。但計劃經濟時期搞“一大二公”、吃“大鍋飯”,嚴重脫離了客觀實際,違背了經濟規律,抑制了生產力的發展。改革開放后,黨始終堅持市場化的改革方向,從計劃經濟到商品經濟、再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完美結合,實現了經濟體制的華麗轉型。在改革發展中逐步建立起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為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制度保障。

(四)堅持用戰略和規劃引領經濟社會發展

實現現代化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任務,是中國共產黨孜孜以求的奮斗目標。在1954年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中國共產黨第一次提出了“四個現代化”的目標。1964 年,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出:“要在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強國?!保?]931975 年,在社會主義建設遭受了“文化大革命”的嚴重破壞后,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仍然重申了“四個現代化”的目標。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同志從實際出發,對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目標和步驟進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即通過國民經濟翻番地增長,第一步,到1990年解決溫飽問題,第二步,到20 世紀末實現小康,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個重大命題,并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確定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從而將實現現代化的目標由硬實力延伸到軟實力領域。此外,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先后制定了十四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五年計劃),特別是改革開放后制定的九個五年規劃,持續引領經濟社會高速發展,實現了經濟總量跨越百萬億元大關的歷史性飛躍,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

(五)堅持獨立自主同對外開放有機結合

堅持獨立自主是我們黨百年奮斗積累的十條歷史經驗之一,也是黨領導經濟建設的基本原則。獨立自主是在堅持政治獨立和經濟自主的前提下,從本國的實際情況出發,依靠人民,利用內部資源來發展本國經濟。對外開放是指學習和借鑒外國的經驗,充分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國創造的一切先進文明成果,包括引進外國的資金、科學技術、設備等,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獨立自主與對外開放二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一方面,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實行對外開放的基礎;另一方面,對外開放反過來能增強我國獨立自主、自力更生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能力。中國共產黨領導經濟建設的歷史就是一部自力更生與對外開放相結合的發展史。從局部執政時期的自力更生、豐衣足食到新中國成立后積極爭取蘇聯外援、建立了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從改革開放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到新發展階段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從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到構建新發展格局,都充分體現二者的有機結合和內在統一,成為黨領導經濟建設、實現發展目標的有效路徑。

(六)堅持統籌兼顧穩中求進的工作方法

統籌兼顧的經濟工作方法貫穿黨領導經濟工作的始終。無論是在革命戰爭時期,還是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都十分注重搞好國民經濟的綜合平衡。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高度重視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做好“五個統籌”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中央進一步強調要統籌中央和地方關系,統籌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新冠疫情暴發后,習近平總書記又反復強調要統籌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穩中求進是新時代經濟工作的總基調和方法論,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盡管穩中求進在黨的十八大后才明確提出,但改革開放后黨領導經濟工作就一直貫徹著穩中求進的工作方法,如摸著石頭過河、漸進式改革、有序擴大開放的做法,保持戰略定力、樹立底線思維、碳達峰先立后破的要求等,都是穩中求進方法論在做好經濟工作中的具體體現。

總之,黨領導經濟建設的六條成功經驗是一個具有內在緊密邏輯關系的統一體(如圖3所示)。黨是領導中國經濟建設的核心力量,黨的領導是中國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的最根本的原因;發展理念是行動的先導,發揮著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長遠的作用,是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是黨的初心和使命所在,引領著經濟建設的方向目標;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為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提供了堅強有力的制度保障;發展戰略和規劃是引領中國經濟建設的有力有效手段;獨立自主和對外開放的有機結合是中國經濟一路走來取得輝煌成就的實現路徑;統籌兼顧與穩中求進為中國經濟建設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論。

圖3 中國共產黨領導經濟建設的成功經驗邏輯關系

四、中國共產黨領導經濟建設的前景展望

后疫情時代的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呈現高通脹、高利率、高杠桿、低增長的特征。此外,俄烏沖突大大增加了外部環境的風險。2023 年我國經濟開局良好,但依然面臨需求不足、預期轉弱、部分企業經營困難、重點領域風險隱患較多等壓力挑戰,經濟恢復呈現波浪式發展、曲折式前進的過程。從中長期來看,中國發展已經積累了厚實的物質基礎,黨領導經濟建設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中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

(一)經濟韌性強

1.發展基礎雄厚

經過改革開放40 多年的建設,中國經濟已經擁有了完善的基礎設施、豐富的人力資本、雄厚的物質基礎,基礎設施現代化程度全球領先,近9億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4年,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20萬億元,這些都大大提升了中國經濟抗擊外部沖擊和內部風險的能力。

2.產業體系齊全

中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門類最全、配套最完備的產業體系,是聯合國產業分類目錄中唯一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包括41個工業大類、207個中類、666個小類。新冠疫情暴發后,中國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推進產業鏈補鏈強鏈。在世界經濟大幅下滑,產業鏈、供應鏈受到巨大沖擊的情況下,中國的外貿進出口卻創出新高,展現了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

3.市場空間廣闊

中國經濟是大國經濟,擁有960萬平方公里的陸地國土面積,交通設施發達,要素流通便利,市場需求旺盛,經濟發展呈現出“東方不亮西方亮、此業不興那業興”的良好態勢,即便遇到外部困難挑戰,自身發展也依然具有很大的回旋余地。

4.制度優勢獨具

中國具有集中優勢辦大事的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具有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優勢,具有強大的組織力、號召力、動員力和戰斗力,具有自我革命的精神和修正錯誤的勇氣,增強了中國經濟戰勝困難和抗擊打壓的能力。

(二)增長潛力大

1.工業化城鎮化尚未完成

工業化創造供給,城鎮化創造需求。一方面,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發展能夠創造出巨大的高質量的產品供給,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另一方面,城鎮化能夠創造出巨大的市場需求,2022 年中國城鎮化率65.2%,距離城鎮化基本完成還有10個百分點的發展空間,按照城鎮化率平均每年提高0.7~0.8 個百分點計算,城鎮化基本完成還有12~14 年的發展空間。供給和需求相互作用,依然能為中國經濟增長提供巨大的增長能級。

2.消費結構向享受型升級

隨著中國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升,其消費結構正處在快速升級之中,目前消費已經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我國人口規模超過14億,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最具成長性的4億中等收入群體,到2035年中等收入群體將再增加4億,屆時中國將是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這不僅會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強大動力,也將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只要不斷提升居民收入水平,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持續推進共同富裕、增加中等收入群體、改善消費環境,消費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穩步上升。

3.中西部地區的后發優勢

差距就是發展的空間。中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之間存在的差距,就是中國經濟增長的空間所在。逐步消除地區之間發展差距的過程就是中國經濟不斷增長的過程。近年來,西部地區增長態勢良好,隨著基礎設施日臻完善,西部資源優勢加快轉變為發展優勢,西部地區發展的潛力將進一步釋放。

(三)內在活力足

1.改革創新釋放制度活力

改革就是要不斷調整生產關系,使之更加適應生產力的發展。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在新發展階段,全面完整準確地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能夠為中國經濟發展釋放改革創新的巨大活力。

2.“三新”經濟呈現發展活力

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三新”經濟展現出蓬勃向上的態勢。在新技術革命的引領下,我國大數據產業、元宇宙產業、線上消費業態、表情包業態、共享經濟模式、虛擬主播模式等活力迸發,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進程加快演進,呈現產業引領性強、發展潛力大、爆發式增長的特點。

3.追求美好生活激發主體活力

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已成為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要素,人民希望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強烈追求,必將為經濟發展注入巨大活力。

(四)發展前景好

支撐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積極因素沒有改變,我國依然處于重要的發展戰略機遇期。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持續實施簡政放權、減稅降費等一系列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政策措施。企業營商環境不斷改善,在全球排名持續上升。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到2035 年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前景光明、未來可期。

猜你喜歡
經濟發展
“林下經濟”助農增收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增加就業, 這些“經濟”要關注
從HDMI2.1與HDCP2.3出發,思考8K能否成為超高清發展的第二階段
民營經濟大有可為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分享經濟是個啥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擁抱新經濟
“會”與“展”引導再制造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