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質生產力理論的生成邏輯、原創價值與實踐路徑*

2024-01-10 13:43廖曉東
江海學刊 2023年6期
關鍵詞:生產力科技發展

李 政 廖曉東

引 言

“新質生產力”是習近平總書記2023年9月在黑龍江考察期間首次提出的概念。新質生產力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重大創新與發展。相對于傳統生產力而言,新質生產力涉及產業和領域新、技術和模式新,主要依靠創新驅動,是科技創新在其中發揮主導作用的生產力,是新型勞動者與勞動資料的有機結合,代表著生產力的躍遷與升級方向。(1)劉志彪、凌永輝、孫瑞東:《新質生產力下產業發展方向與戰略——以江蘇為例》,《南京社會科學》2023年第11期。發展新質生產力意味著以制度、管理、文化、理論等創新促進高水平科技創新,再以科技創新促進產業創新與升級,進而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支撐和引領高質量發展,從而獲得區域與國家競爭優勢和發展的主動權。(2)韓永軍:《新質生產力本質是高新科技驅動的生產力》,《人民郵電》2023年9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論述進一步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又一新的重要成果,(3)李政、廖曉東:《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理論、歷史和現實“三重”邏輯》,《政治經濟學評論》2023年第6期。是中國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國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有重大理論價值與實踐意義。

從傳統生產力到新質生產力的理論生成邏輯及其發展演化

生產力是人類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保護自然以及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能力,是人類在此基礎上進行社會生產的能力。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及構成生產力要素的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變化,生產力水平得以不斷提升。一部人類的歷史,就是生產力水平不斷提升的歷史。生產力理論是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生產力水平的變化,生產力理論經歷了從傳統生產力理論到現代化生產力理論即新質生產力理論的發展及演化過程。

(一)生產力概念的提出與早期發展:從最初的土地生產力到勞動生產力再到社會生產力,逐漸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生產力理論體系

最早提出“生產力”(productive forces)概念的法國經濟學家弗朗索瓦·魁奈認為,“農業是生產的自然源泉”,只有通過農業生產才能實現經濟增長,具有生產性的勞動只有農業勞動。(4)吳斐丹、張草紉選譯:《魁奈經濟著作選集》,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第372頁。這里所說的生產力實際上指的是土地生產力。隨后,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出“勞動生產力”的概念,認為分工可以提高勞動的生產力,從而增加生產量。(5)[英]亞當·斯密:《國富論》,孫善春、李春長譯,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年版,第116頁。法國經濟學家讓·巴蒂斯特·薩伊在其著作《政治經濟學概論》中提出“生產力的比例”理論,認為生產力的比例取決于生產要素的供給情況,而生產要素的供給情況又取決于市場供求關系。(6)[法]薩伊:《政治經濟學概論》,陳福生、陳振驊譯,商務印書館1963年版,第86頁。英國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在《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中提出“比較生產力”的概念,認為不同國家生產力的差異取決于土地、勞動、資本等生產要素的供給情況以及它們的價格。(7)[英]大衛·李嘉圖:《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周潔譯,華夏出版社2013年版,第65頁。德國經濟學家弗里德里?!だ钏固卣J為生產力是一種客觀存在,是由交換價值決定的,并強調一個國家的生產力水平是該國財富和福利的關鍵決定因素,主張國家應該通過適當的政策來促進生產力的發展。(8)[德]弗里德里?!だ钏固?《政治經濟學的自然體系》,楊春學譯,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第59頁。馬克思、恩格斯則是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聯系視角,把生產力作為生產關系的決定因素。(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5頁??偟膩碚f,生產力概念經歷了多個階段的發展和演變,從最初的土地生產力到勞動生產力再到社會生產力,逐漸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理論體系。

(二)馬克思的生產力理論:從物質生產力到社會生產力再到自然生產力的三級演進

生產力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核心理論,馬克思的生產力理論經歷了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馬克思認為,生產力是指有勞動能力的人和生產資料相結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推動社會進步和歷史前進的最活躍、最革命的決定性力量,生產力水平是衡量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根本標準。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生產力概念主要表現為一種“物質生產力”,即生產力的物質性方面,它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構成了“生產方式”或“生產形態”,這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基礎。(10)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35頁。隨著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研究的深入,馬克思開始認識到生產力的社會性方面。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生產力不僅包括物質生產力的物質性方面,還包括生產關系的方面,即“社會生產力”。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的生產力發展表現為一種“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這種生產力的發展是通過資本家與工人之間的矛盾和斗爭實現的。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的生產力發展具有一種“自我規定”的性質,這種性質表現為一種“歷史必然性”,即生產力的發展必然會突破原有的生產關系,產生新的生產關系,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11)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6頁。這種“自我規定”的性質是馬克思對生產力概念的獨特理解,也是馬克思對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貢獻之一。馬克思晚年開始關注生態問題,對自然生產力進行了初步探討,認為自然生產力是不同于社會生產力的另一種形態的生產力,它與自然生態環境密切相關。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自然生產力受到了破壞和摧殘,因此需要尋找一種新的生產方式來保護和利用自然生產力,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12)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第159頁??傊?馬克思的生產力概念是一個不斷發展的概念,從最初的“物質生產力”概念逐漸演變為包括物質性和社會性兩方面的“社會生產力”概念,并且馬克思在其晚年關注自然生態問題時開始探討自然生產力的概念。馬克思關于生產力概念的演化不僅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發展,也反映了人類對生產力概念理解的不斷深化和進步。

(三)生產力的時代性和關鍵要素演變:從基于較低科技水平和普通生產要素的傳統生產力到基于高水平科技創新和數據、算力等生產要素的新質生產力

生產力反映的是生產過程中人和自然之間的關系。生產關系反映的是生產過程中人和人之間的關系。二者共同構成生產方式,決定了人類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和制度形態,其中生產力起決定性作用。生產力水平集中體現了一定時期人的能力素質、文明程度和科學技術水平。生產力可分為個人生產力、企業生產力、國家和社會生產力以及物質生產力和精神生產力。生產力水平取決于生產力系統中各構成要素特別是核心要素的功能。生產力系統的構成要素主要包括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這些構成要素的特征和內容也在不斷發展演變。其中,勞動工具是勞動資料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衡量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客觀依據。生產力水平受勞動者素質和技能、勞動對象、生產工具和生產要素、生產方法等因素影響。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三要素是生產力的實體性要素,是生產力的“硬件”構成,也是一切時代的生產力所共有的基本要素,而科學技術、管理、文化則是生產力的無形要素,是生產力的“軟件”構成??茖W技術是起決定性作用的生產力要素,因而被稱為“第一生產力”,但不同時代和發展階段科學技術在生產力中的重要性并不相同。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在不同發展階段所掌握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方法以及勞動者素質、技能和勞動對象都會不斷演化。人類社會生產方式與文明形態會隨著生產力的躍遷而不斷進步。傳統的生產力主要是基于較低科技發展水平的生產力,是與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相適應的生產力,是包含普通勞動者、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的生產力,土地、勞動、資本等是其核心生產要素。新質生產力則是基于較高科技發展水平的生產力,是與數字經濟、智能經濟相適應的生產力,是以科技創新為主導的現代化先進生產力,企業家精神和數據、算力等成為其新的核心生產要素。新質生產力體現的是包含人工智能和數字科技的現代化生產資料、生產工具和生產方法,以及高素質勞動者和新的勞動對象、生產組織方式,為社會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力。隨著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理論也應運而生,成為生產力理論體系中新的重要組成部分。

新質生產力的理論內涵與核心特征

新質生產力并沒有一個標準的定義。不同發展階段都有其相對應的傳統生產力和新質生產力,每一次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都會形成適應當時發展階段要求的新質生產力。例如,隨著蒸汽機、內燃機與電氣、信息技術、數字技術的發明與應用,生產力發展水平也依次經歷了以馬力、電力、網力、算力為標志的階段。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新質生產力,是適應中國式現代化和數智化時代發展要求的,具有更高科技發展水平的現代化生產力,是以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為新生產工具,以數據等為新生產要素,以高素質人才、企業家、科學家為主要勞動者,以新材料、新能源為主要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新載體,以培育發展新動能為目標的新型生產力。

(一)新質生產力是以科技創新為主導,基于關鍵核心技術突破而形成的高能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是相對于傳統生產力的概念,是社會生產力經過量的不斷積累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當新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便與舊的生產關系發生沖突,最后在多種社會因素的多邊合力作用下,產生一種與新質生產力發展基本相適應的新的生產關系,從而推動社會不斷向前發展。同時,從歷史發展進程來看,科學技術的創新一直推動著經濟的發展,引發了生產力的深刻變化和人類社會的巨大進步。隨著全球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尤其是在我國經濟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后,對于傳統生產力的依賴已經不可持續,此時以科技創新為主導的新質生產力便應運而生,其具有更高的融合性、創新性和科技含量,更符合現代社會的發展要求,更符合經濟轉型發展的需要。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受到多方面的影響和推動,包括政策環境的支持、市場機制的引導、社會資源的投入、科技進步的支撐等。同時,新質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也將帶動整個社會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變化與升級。因此,新質生產力的產生是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共同推動的結果,不僅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提升國際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義是“以新促質”,即通過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起點是“新”,關鍵在“質”,落腳于“生產力”。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一是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是技術創新。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新興技術的應用為生產力提供了更強大的動力。例如,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的突破和創新,提高了生產效率,優化了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并創造了全新的商業模式。二是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是知識的創造、傳播和應用。新質生產力強調知識、技能和創意的重要性,這使得知識經濟在新質生產力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知識的創造、傳播和應用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關鍵。三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表現形式是數字經濟。數字經濟也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和存在方式,它將傳統產業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通過數字化手段提高生產效率、推動產業升級。例如,電子商務、移動支付、共享經濟等的興起,正推動整個經濟結構的轉型與升級。

(二)新質生產力具有“兩高”“三化”“三性”的核心特征

一是“兩高”:新質生產力以高質量、高效能為基本要求。新質生產力突破了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不再以增加物質財富為唯一目標,而是以提高質量和效率為基本要求,注重資源的高效利用和環境的可持續性。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主要以增加物質財富為目標,追求數量的增長,而忽視了質量的提升和資源的集約利用,這種增長方式導致了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等問題,不利于經濟的長期可持續發展。而新質生產力則注重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通過技術創新和智能化改造等方式實現生產過程的自動化、智能化和網絡化,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同時注重資源有效利用和環境保護。這種生產方式可以在減少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的同時,提高生產效益和經濟附加值,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

二是“三化”:新質生產力以數智化、網絡化、綠色化為基本特征。新質生產力以數字技術為驅動,利用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實現生產過程的自動化、智能化和網絡化,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并降低成本和能耗。通過互聯網、物聯網等技術,企業可以實現生產過程的全面數字化,從產品設計到生產制造、質量控制、物流配送等各個環節都實現智能化和自動化。同時,人工智能等技術的運用可以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減少人力資源的浪費,從而帶來生產方式、管理方式、商業模式的變革和創新,推動企業更好適應市場需求和行業發展趨勢,提高經濟附加值和社會效益。此外,新質生產力也能推動綠色技術和產業的快速發展和創新,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三是“三性”:新質生產力以實現創新性、融合性、可持續性為基本目標。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通過不斷研發新技術、新工藝、新模式,實現產業轉型升級,提升產業的競爭力和附加值。同時,新質生產力在發展中注重跨界融合,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產業之間的協同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跨界融合的特點,可以推動不同產業之間的資源共享和協同創新,有利于培育新興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經濟持續發展和社會不斷進步。此外,新質生產力注重綠色發展,通過采用清潔能源、節能技術等,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傳統經濟發展模式往往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而新質生產力則強調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注重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有利于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三)新質生產力是傳統生產力的躍升和質變

從政治經濟學角度來看,與傳統生產力相比較,新質生產力涉及的主要領域是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科技含量較高,其關鍵是依靠創新驅動發展,是科技創新在其中發揮主導作用的生產力,代表著一種生產力的升級與躍遷。新質生產力的提出,不僅意味著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強調以產業升級構筑新競爭優勢、贏得發展的主動權,更注重科技創新、高質量發展與新興產業的融合,代表了生產力未來的革新和發展方向。新質生產力與傳統生產力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詳見表1):一是科技含量存在顯著差異。新質生產力,也稱為知識型生產力或信息型生產力,通常涉及數字化、自動化、智能化等新興技術領域。這種生產力模式高度依賴科學技術知識和專業技能,具有較高的技術含量。傳統生產力則主要依賴資源開發和物質生產技術,對于科技和知識的依賴程度相對較低。二是發展模式存在顯著差異。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模式通常以創新和知識為基礎,通過技術創新和流程優化來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注重持續改進和創新,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和競爭環境。傳統生產力的發展模式則更傾向于通過增加投入和擴大規模來提高產量和銷售額,對于創新和知識的依賴性相對較低。三是與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關聯度存在顯著差異。新質生產力與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聯系非常緊密,人工智能、物聯網、生物技術等新興領域的發展為新質生產力提供了廣闊的應用前景和發展空間。傳統生產力則相對較少涉及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其發展主要基于現有的技術和市場??偟膩碚f,新質生產力更加注重科技創新、高效能和新興產業,能夠更好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

表1 新質生產力與傳統生產力的區別

新質生產力理論的時代特征與原創價值

“新質生產力”理論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原創價值,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重大標志性成果之一,揭示了新時代中國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新趨勢和新規律,進一步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內涵,為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指導。

(一)新質生產力理論進一步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體系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不同,生產關系和支配生產關系的規律也就不同。生產力不僅決定著生產關系的發展和變革,也是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在《資本論》中,馬克思既說明了生產力是什么,也說明了決定生產力發展的簡單要素和發展要素是什么。馬克思指出,“生產力,即生產能力及其要素的發展”。(13)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第106頁。這說明,生產力是生產滿足人們需要的產品的能力,體現了人們適應、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勞動過程的簡單要素包括勞動、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生產力要素的發展推動著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力要素的發展包括兩重含義:其一是原有的生產要素更新,如生產工具和原材料的更新;其二是新生產要素的加入和發展。(14)穆艷杰、馬德帥:《馬克思哲學思維方式變革視角下“生態生產力”論析》,《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3期。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并不斷創新發展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鄧小平同志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重大論斷,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科學技術之于生產力重要性的深刻認識和正確把握。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的重要論斷,強調創新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核心地位,并要求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這一系列創新理念和創新戰略的提出,對于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新質生產力是生產力由量變到質變的一種新形態,是科技創新由發揮輔助作用到發揮主導作用的生產力。新質生產力的提出,意味著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成為國家與區域經濟發展的主攻方向,體現了立足新發展階段、新發展格局,我國以產業升級構筑新競爭優勢、贏得發展主動權的必然要求??梢哉f,新質生產力進一步豐富并創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對東北等區域振興和全面推動中國式現代化有重要指導作用。

(二)新質生產力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重大標志性成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行。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行,就在于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并用以指導實踐?!?15)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5頁。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歷史時期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實現的新的飛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的論述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重大標志性成果,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新質生產力概念的提出,反映了數字經濟時代經濟發展的新規律、新要求。相對于傳統生產力的資源密集型和高能耗等特點,新質生產力具有高效能、高質量、高水平等特點。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既符合以數字經濟為潮流的現代經濟發展的趨勢,又有助于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16)李政、廖曉東:《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理論、歷史和現實“三重”邏輯》,《政治經濟學評論》2023年第6期。對傳統產業的高新科技化改造是新質生產力的一個重要方面,通過引入新科技手段和設備,對傳統產業的生產流程、管理方式進行優化和升級,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例如,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對生產線進行智能化改造,實現生產過程的自動化和信息化,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高新科技的產業化是新質生產力的另一個重要方面。高新科技的研究和開發需要轉化為實際的生產力,才能真正發揮其價值和潛力。通過推動高新科技的研究、開發和產業化,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可以帶動新經濟增長點的不斷涌現,推動經濟的持續發展。生產治理的數字化、智能化是新質生產力的第三個方面。通過數字化和智能化技術,可以實現生產過程的全面數字化管理和監測,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例如,利用物聯網技術實現設備的互聯互通和智能化控制,利用云計算等技術實現數據的集中管理和分析,從而提高生產效率和決策效率。

(三)新質生產力揭示了新時代中國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新趨勢和新規律

新質生產力、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代表新時代中國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新趨勢,三者之間是相互關聯的概念,都涉及技術含量高的新領域。新質生產力是指不斷發展的、技術含量高的生產力,包括數字化技術、網絡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生物技術等多種表現形式。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不僅可以提高生產效率和質量,而且可以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和社會財富。新興產業是指不斷涌現的、具有創新性和前瞻性的產業,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智能制造、數字經濟等產業領域,具有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可以帶動傳統產業的升級和轉型。未來產業是指未來可能出現的產業,代表了未來科技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可以為未來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帶來新的動力和機遇。未來產業包括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數字經濟、新材料等領域。新質生產力、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新質生產力是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的基礎和支撐,而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則是新質生產力不斷發展和應用的重要領域。同時,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快速發展也需要新質生產力的不斷創新和升級。

加快形成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實踐路徑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一個系統工程,關鍵是依靠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始創新、突破性創新加快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發展。形成新質生產力需要政府、企業、高校、科研機構、金融機構等共同努力。

(一)加強科技創新和科技自立自強水平,夯實新質生產力的科技支撐

縱觀人類發展史,創新始終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和生產力提升的關鍵要素??萍紕撔率峭苿有沦|生產力形成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能夠提供新的技術、新的生產方式、新的產業形態和新的經濟增長點,從而推動社會生產力的變革和進步。新質生產力的形成需要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加強科研機構和高校的合作,推動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和應用,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從而不斷推動社會生產力的變革和進步,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一是建立科技創新平臺,整合政府、科研機構、高校、企業等各方的資源,形成協同創新的局面。平臺可以提供技術支持、人才交流、項目合作等服務,促進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和應用。二是加強科研機構和高校的合作??蒲袡C構和高校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加強兩者之間的合作可以促進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和應用。當前,應通過共同開展科研項目、聯合培養人才、互相開放實驗室等方式來加強合作。三是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萍汲晒D化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關鍵環節。要加強對科技成果的評價、轉化和推廣,通過建立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加強科技成果宣傳、制定科技成果轉化政策等方式來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四是加強產學研合作。產學研合作是促進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重要途徑,關鍵要從建立產學研合作基地、開展產學研合作項目、加強產學研人才交流等方面著手。五是支持創新創業。創新創業是推動新質生產力形成的重要途徑,應通過建立創新創業平臺、優化創新創業政策、加強創新創業宣傳等方式來支持創新創業。

(二)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打造新質生產力的產業載體

在人類歷史上,每一次重大科技進步都通過改進勞動工具和提高勞動者素質,帶來了勞動生產率的極大提高和產業結構的快速優化升級,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而新質生產力作為當前先進生產力的具體表現形式,推動著未來產業的誕生和成長,也需要未來產業的支撐。同時,新質生產力的不斷更新和壯大,也需要在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持續迭代優化升級的過程中得以實現。近年來,全球經濟增長的新產業引擎,無一不是由新技術帶來的新產業,例如,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和大數據等新技術已經成為新產業引擎的核心驅動力。這些新技術的發展,不僅帶來了新的經濟增長點和產業機遇,也推動了全球經濟的持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是未來發展的方向,也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來源。一是通過給予財政補貼、稅收優惠、技術研發資金等方面的支持,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同時,引導社會資本投入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其快速發展。二是針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制定相應的產業規劃和發展戰略,明確產業發展重點和優先領域。例如,在新能源領域,可以優先發展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在新材料領域,可以優先發展高性能材料、智能材料等。三是推進產業技術創新,支撐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快速發展。四是培育產業集群,依托集群效應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通過政策引導和支持,促進相關企業在一定區域內集聚,形成具有競爭優勢的特色產業集群,進而借助集群優勢促進企業間的合作與交流,提高產業整體競爭力。

(三)加快產業轉型升級與高質量發展,形成新質生產力發展動能

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是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提升企業競爭力的關鍵步驟,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途徑。在傳統產業中,許多企業存在生產效率低下、資源利用率不高、環境污染嚴重等問題,制約了企業的持續發展和產業的轉型升級。通過技術進步、管理創新、節能減排等方式,傳統產業可以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轉型升級,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實現可持續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等新生產力的出現,將為產業的升級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同時,新質生產力注重科技創新的驅動作用,以創新為關鍵要素,可以推動產業向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方向發展。一是加大對傳統產業的技改投入,推廣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推動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發展。二是推動產業融合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和轉型升級。引導不同產業之間加強合作,促進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技術等與傳統產業的融合,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三是建立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同時鼓勵企業加強內部培訓和人才引進,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四)培養高素質勞動者,構建新質生產力所需的人才保障

科技的發展需要具備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人才來推動,只有掌握高素質的人才,才能將科學技術轉化為實際生產力,實現科技與生產的緊密結合。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要一支具備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國際視野的人才隊伍,特別是企業家隊伍和科學家隊伍。因此,必須通過加強教育、培訓和人才引進,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和能力,培養符合新質生產力所需的創新與創業型人才,進而加快新技術的研發和應用,促進新產業的培育和經濟高質量發展。一是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加強企業家、科學家等人才隊伍建設,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和科學家精神,完善人才發展體制機制,優化人才發展環境,提高人才自主創新能力,促進人才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二是推進教育現代化。深化教育改革,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加強學科交叉和融合,促進產學研用合作,構建更加科學、靈活、多元化的教育體系,提高教育質量,培養高素質人才,為新質生產力提供人才保障。三是優化人才結構。制定具有針對性的人才引進和培養政策,以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到新質生產力建設中。一方面,通過提供優惠的稅收政策、科研經費支持、創新創業平臺等,吸引高層次人才投身創新創業;另一方面,鼓勵政府、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加強合作,共同推進人才引進和培養工作。四是建立科學的人才評價機制,以能力和業績為導向,注重實踐和貢獻,推動人才評價的科學化、規范化、市場化。五是營造良好的人才環境。加強人才服務保障,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條件,激發人才的創新活力。同時,通過提供創新創業的平臺和資源,鼓勵人才在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創業實踐等方面發揮才能,促進新質生產力的轉化和應用。營造尊重人才、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文化氛圍,激發人才的創新活力,促進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

(五)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特別是創新合作是促進新質生產力形成的重要途徑。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處理好開放式創新與科技自立自強的關系,積極參與國際科技合作和交流,引進國際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我國企業走向國際市場,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一是引導企業、科研機構和高校參與國際科技合作計劃,如國際大科學計劃、國際科技合作項目等,從而引進國際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科技創新和發展。二是引導企業加強與國際先進企業的技術合作、產業合作,提升我國企業的技術和管理水平,從而推動產業發展。三是鼓勵企業引進國際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消化吸收與再創新,縮短研發周期,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四是鼓勵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提升企業的品牌形象和國際競爭力,實現全球化發展。五是加強國際人才交流與合作,建立國際化的人才庫和人才交流平臺等,提升我國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

猜你喜歡
生產力科技發展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科技助我來看云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科技在線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把“風景”轉化成“生產力
科技在線
科技在線
人口紅利與提高生產力
“會”與“展”引導再制造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