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社會責任行為對財務績效的作用機制及其權變條件研究

2024-01-10 01:35鄧德軍羅元鳳
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相關者利益責任

鄧德軍 羅元鳳

(1.廣西大學,廣西 南寧 530004;2.廣西高校統計與管理交叉科學重點實驗室,廣西 南寧530004;3.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大學,廣西 南寧 530007)

1 問題的提出

盡管目前的許多綜述研究[1]似乎證實了企業社會責任行為與財務績效存在正相關關系,但這個問題尚未有完全的結論。研究表明,企業社會責任行為可能通過改變組織內外部資源的多寡來影響財務績效[2],也可能通過改變企業與利益相關方的關系來提升財務績效[3]。然而,如果企業社會責任行為確實與財務績效正相關,為何企業社會責任缺失事件仍屢屢發生? 當然,也有學者認為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的關系受到企業自身特點和外部環境等權變因素的影響[4],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但很少有研究系統地討論這些權變因素如何影響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之間的作用機制。因此,企業社會責任行為如何影響財務績效的問題,至今未能有明確的答案,這嚴重影響了企業在實踐中承擔社會責任的積極性,也阻礙了我國社會責任的發展。

基于以上考量,本文旨在厘清: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之間的聯系機制及其成立的先決條件。為此,本文提出了一個概念框架,從關系機制和能力機制的角度探討企業社會責任對財務績效的影響,并對這些機制背后的假設進行分析。同時討論企業特征屬性以及所處制度環境如何影響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之間的關系。這也是本文的相對獨到之處:引入了一個新的概念框架,從關系和能力機制的視角解釋了企業社會責任如何影響財務績效;利用該框架分析和質疑了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聯系機制所依據的制度假設,回答了在何種條件下企業社會責任行為無法提升財務績效的問題。因此,本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企業社會責任行為的經濟后果,并為組織提供切實可行的見解,幫助它們進一步將社會責任業務與社會期望保持一致,并為責任投資者的投資行為提供實踐啟示。

2 文獻綜述

2.1 企業應否承擔社會責任

學術界對企業是否應承擔社會責任存在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企業不應承擔社會責任,強調并優先考慮企業對股東的財務義務[5],另一種觀點則主張企業應對社會負責,要求企業對廣泛的利益相關者負責[6]。隨即又出現了工具性利益相關者理論,旨在調和這兩種觀點的矛盾。該理論認為,企業承擔社會責任與對股東的財務義務并不矛盾,企業對社會的負責任行為是其長期生存和成功的先決條件[7]。

2.2 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對財務績效的影響

學術界對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但尚未形成定論。部分研究發現,企業社會責任和財務績效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在這種情況下,規范的社會倫理原則被視為企業的成本,導致了負責任企業的財務績效低下[8]。也有研究發現,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之間存在積極的關系,支持了工具性利益相關者理論[9]。還有研究發現,企業社會責任和財務績效之間是U 型曲線關系[10]。更有研究結果表明,企業社會責任和財務績效之間根本沒有關系[11]。

2.3 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關系不一致的解釋

對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之間關系不一致的情況,研究人員給出了不同解釋:有人認為結果的不確定性源自模型設定問題,為此,可通過控制變量(如規模、研發支出和廣告費用)來改進模型[4];也有研究人員關注企業社會績效概念的操作化問題[12]。同時,有人質疑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之間因果關系的方向,指出有更多資源的公司更有能力承擔社會責任,企業社會責任可能成為財務績效的結果[13]。另外,學者還研究了企業社會責任對特定利益相關者(如客戶、員工、供應商、財務分析師、監管機構、民間社會責任運動者和社區)的影響機制,認為企業社會責任可改善企業與其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使財務績效發生變化[14]。

部分學者對企業社會責任和財務績效之間的聯系提出了質疑。有人認為二者關系復雜,不存在普遍關系,應關注它們何時相關以及關系不存在的界限[15],并有學者進一步確定了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之間不再相關的一系列背景和情形[16]。還有人認為,根據經濟學分析框架討論企業社會責任本身是不合理的,因為它將倫理學置于經濟學之下[17]。

2.4 文獻述評

對于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之間的關系,學界存在爭議。為了深入研究企業社會責任對財務績效的影響機制,有必要綜合分析現有研究。分析后發現,現有研究往往只關注某個方面的影響,忽視具體的路徑和邊界條件,未能解釋二者關系的復雜性。因此,本文引入一個整合現有理論解釋的框架,不再重點考慮相關性,而是從固有背景和制度條件的角度對企業社會責任行為對財務績效的影響進行深入探究。

3 企業社會責任影響財務績效的機制及其權變條件

目前,用于解釋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之間關系的理論主要有利益相關者理論和資源基礎理論[18]。利益相關者理論認為,企業的社會責任行為有助于樹立企業正面形象,強化與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提高互信度,降低交易成本,從而增加財務績效。資源基礎觀認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有助于提升企業及其相關方的能力,獲得珍貴且稀缺的資源,形成競爭優勢,最終提高財務績效。

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和資源基礎觀,可構建一個新的概念框架來解釋企業社會責任如何影響財務績效的機制。這些機制可以分為關系機制和能力機制兩類,見圖1。關系機制著重研究公司社會責任行為如何影響利益相關者與公司的關系和行為變化;能力機制則關注企業社會行為對企業自身及其相關方的能力影響。進而詳細分析企業社會責任行為對財務績效的關系機制和能力機制,并重點探討參與者、影響參與者行為的制度結構,以及影響這一過程的調節條件。

圖1 企業的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關聯的機制

3.1 關系(聲譽)機制及其權變條件

關系(聲譽)機制涉及企業社會責任行為對企業與利益相關者之間關系的影響,并導致利益相關者對企業行為的改變。有部分研究試圖概念化不同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的重要性,有的關注利益相關者的屬性和主張,有的關注利益相關者的策略以及在何種條件下他們會動員起來采取行動[19]。

學者們曾用 “隱式” 和 “顯式” 來描述利益相關者與企業之間的關系[20],但該概念并不充分。本文認為,基于 “市場的” 和 “制度的” 機制能更好地描述不同利益相關者與企業之間的關系,因為利益相關者要么與企業在市場交換產品和服務,要么在制度上與企業存在關系。市場關系涉及利益相關者與企業基于市場進行的產品和服務交換,利益相關者包括了客戶、投資者、供應商和員工。制度關系涉及利益相關者通過制度約束來與企業和其他相關者進行交流,但不包括市場上的產品和服務交換,這些利益相關者通常包括媒體、社區和政府等。這兩種關系不同之處在于,市場關系描述了利益相關者與企業之間的直接交換關系;而制度關系描述了構成這些市場關系背景的利益相關者關系,這些制度關系可以是規范性的,也可以是社會運動性質的。

3.1.1 基于市場的關系機制?;谑袌鲫P系的效應包括社會責任行為對企業與投資者、供應商、雇員或客戶關系的影響,該影響能改變相應利益相關者的行為。被討論最多的社會責任行為影響財務績效的機制之一是: 社會責任行為改變了企業在利益相關者心目中的形象[21],企業形象的變化會影響利益相關者對企業及其行為的信任或善意,進而影響企業獲取這些利益相關者提供的資源的多寡[22]。這些資源可以是資本[23]、市場需求和消費者信任[24]或優秀的人力資源[25]?;谑袌龅年P系機制的詳細過程如下圖2 所示。要讓這一機制發揮作用,應當有若干先決條件,而且基本假設應當成立,具體闡述如下。

(1)利益相關者可以獲知企業的社會責任信息

社會責任行為能影響財務績效的第一個前提是社會責任的信息能被捕獲,并可順暢地傳遞給利益相關者[26]。信息可以通過公司的官方披露和報告機制,也可以通過政府監管機構、非政府組織和各種媒體渠道進行第三方信息獲取。只有當企業向利益相關者披露和傳播相關信息,以及/或當非政府組織等第三方組織披露企業正面或負面的社會責任時,這一過程才可啟動。

社會責任信息的關鍵來源是企業自身發布的社會責任報告。但企業自己提供的社會責任報告質量的可靠性和決策的相關性在環境會計的學術文獻中廣受批評[27]。在法制監管薄弱的地區,或當獨立第三方(如非政府組織和新聞機構)無權獲取公司的社會責任履行信息時,企業可能不會提供相關社會責任信息[28],此時,較低的社會責任績效對企業形象、企業與利益相關者關系的影響微乎其微,社會責任績效自然不能影響財務績效。因此,監管執法能力、國家和地方層面的民間社會活動以及社區參與等問題是影響利益相關者了解社會責任行為的關鍵因素。

(2)獲取到的社會責任信息可以傳遞給關鍵利益相關者

第二個前提是獲取到的社會責任信息應傳達給相關利益相關者。但全球化使得供求市場日益分離,與需求側相比,生產過程的社會成本更高,這意味著大多數勞動力問題和環境風險都在生產側。多數跨國公司的原材料采購和生產并不發生在這些企業主要市場所在國,在企業對生產市場施加重大社會成本的情況下,企業的形象及其對需求方的社區關系不會受到直接影響。因此,為了讓企業在需求方的形象受到其生產過程中社會責任行為的影響,必須捕捉其行為信息并將其傳達給需求方市場。

即便信息的獲取和傳輸是完美的,社會責任績效要轉化為財務績效還需要滿足另一個先決條件,即消費者能夠與數千公里之外受影響的利益相關者保持一致,當然,在大多數情況下,由于生產國缺乏足夠的信息基礎設施,關于信息的獲取和傳遞完美的假設是站不住腳的。

(3)企業形象和合法性的變化

假設利益相關者能夠獲得企業的社會責任信息,且企業形象/合法性確實能改變利益相關者的行為。然而,這一觀點建立在企業商業模式高度依賴于形象的假設上。隨著企業縱向分化的加劇,許多行業中的生產、分銷和銷售等職能逐漸分散在不同企業中執行,而不是由同一家企業完成。因此,Bto-B 型企業數量逐漸超過B-to-C 型企業數量。Bto-B 公司的營銷工作通?;谝粚σ坏年P系,相較于B-to-C 公司,企業形象對財務績效的影響較小。因此,隨著B-to-B 公司數量增加,企業形象在社會責任績效對財務績效的影響解釋能力逐漸減弱。

(4)利益相關者行為的變化

假設企業的社會責任信息能夠被獲取并傳遞給相關利益相關者,且能夠改變利益相關者對企業形象的看法,但要讓企業形象在社會責任—財務績效關系中發揮作用,利益相關者(尤其是消費者)應能夠改變他們的行為。利益相關者行為變化的假設是,在利益相關者和企業之間存在有效的市場,即利益相關者擁有必要的選擇權,可以選擇其他企業替代當前企業。

當企業處于強勢地位并與客戶、供應商和員工等建立關系時,企業形象對利益相關者行為改變的影響將不重要[29]。如在與分散供應商關系中,大型零售企業處于主導地位,供應商有限地選擇買家。在這種情況下,大型零售企業可以自由決定其社會行為而不必擔心與供應商的關系,也不必擔心供應商可能轉向其他買家。

(5)企業對社會責任的財務影響的關注

關于企業形象與社會責任之間關聯的機制,還需考慮社會責任行為何時產生效果。大部分研究認為,具有社會責任意識的企業的財務績效更好,其社會責任行為對財務績效的影響是長期的[4]。然而,并非所有企業都關注長期財務績效,尤其是高風險企業可能對未來長期現金流的重要性和價值不太關注,更關注短期問題。因此,對于高風險企業來說,承擔社會責任的動機不足,他們不太關注回報期較長的社會責任行為。

前文對基于市場的關系機制(即企業形象)如何影響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關系及其潛在假設進行了詳細分析。我們認為,對于不同特征和面臨不同制度環境的企業,潛在假設并不一定成立。因此,在研究企業形象(或聲譽)對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關系影響時,應明確適用于該機制的組織和制度前提。接下來就分析第二種關系/聲譽機制:制度機制。

3.1.2 基于制度的關系機制。一些利益相關者與企業沒有直接的市場交易關系,但他們通過代表受影響的利益相關者采取行動,影響企業的社會績效轉化為財務績效。這些利益相關者共同構成了企業經營的制度環境[28],調節和規范了企業的市場交易。圖3 顯示了社會責任行為影響財務績效的制度關系機制發生的過程、基本假定及相應的調節因子。

圖3 制度關系機制作用過程、假定及調節因子

(1)利益相關者獲取社會責任信息

與前面討論的企業形象對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之間關系的影響一樣,要使利益相關者的隱性成本變得明確,首先應能獲取有關的社會責任履行信息,然后將此信息傳遞給相關的利益相關者。但正如在 “基于市場的關系機制” 中所討論的,這種信息的獲取和不同企業社會責任績效核算模式是不完善的,因此限制了利益相關者實際能夠采取的行動。

(2)利益相關者對企業失責行為施壓

要將企業負面的社會責任行為轉化為企業的明顯成本,代表受影響利益相關者的監管者必須有采取行動的能力和意愿[26]。然而,在許多國家,監管和司法機構相對薄弱,這導致企業的負面社會責任行為無法通過罰款或訴訟轉化為明確的成本[30]。而民間社會運動對財務績效的影響潛力主要取決于企業所在國家的民間社會行動者的活動能力[28]。因此,特定利益相關者對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關系的影響取決于企業所在地的社會制度,包括監管執法力度、民間社會活動和整體制度文化環境。

(3)財務影響

制度關系機制對企業財務的影響有兩個方面:一是通過調節企業形象來影響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的關系(在關系/聲譽機制中討論過);二是與企業承擔的罰款、和解或社會運動等直接成本有關,即企業因罰款、賠償和社會運動等造成的直接財務成本應高于通過外部化其成本而節省的資金。因此,在企業形象的間接影響和明確的財務懲罰效應的共同作用下,在一定的假設條件下,企業的社會責任行為才能影響財務績效。

3.2 能力機制及其權變條件

能力機制描述了社會責任行為通過影響企業自身能力和利益相關者能力來改變財務績效的過程。企業依賴于利益相關者提供的資源,每個利益相關者都具有特定的能力。社會責任行為可以對企業利益相關者的能力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進而對企業的財務狀況產生影響。同時,社會責任行為也可能影響企業自身的經營能力,如促進知識創造和戰略學習,從而對企業的財務績效產生影響[3]。

3.2.1 影響利益相關者能力的機制。該機制強調社會責任行為可以通過影響利益相關者能力來影響財務績效。如企業苛待員工可能導致員工績效下降,從而影響企業績效[31]。接下來討論該機制的過程和基礎假設(見圖4)。

圖4 利益相關者能力機制的過程、基本假定及調節因子

(1)社會責任行為影響利益相關者的能力

當社會責任行為對利益相關者產生更大的影響時,對于受影響的利益相關者來說,社會責任行為的驅動作用就更為關鍵,進而對企業的財務影響也更加顯著。例如,針對全球變暖等普遍性問題,要使社會責任行為發揮實質性的影響,需要考慮的是:首先,這一行為必須由大型高碳排放企業來實施,或者需要多個企業共同參與。其次,對于小企業來說,其對推動全球變暖等全球問題的影響較小,因此更好的策略是依賴其他企業的共同努力。這樣才能確保社會責任行為對全球變暖等問題產生真正的影響。

(2)利益相關者能力影響企業財務績效

利益相關者能力的變化并不一定影響企業的財務績效?;谫Y源基礎理論,要讓社會責任行為發揮作用,企業應高度依賴受影響的利益相關者[32]。然而,如果企業并不高度依賴利益相關者,即使企業的失責行為影響了利益相關者的能力,企業的社會責任行為也不會影響財務績效,因為企業可以轉向另一個供應商,獲得與原利益相關者提供的相同資源。例如,大型零售企業通常擁有多個供應商可以選擇,且轉換成本較低。如果零售企業的價格壓力導致其中一個供應商陷入財務困境,該企業可以轉向另一個供應商采購同樣的產品。只有當利益相關者的資源對企業具有價值且不容易被替代時,企業的社會責任行為才能通過能力機制對財務績效產生影響。

(3)財務影響

社會責任行為導致的利益相關者能力變化對財務績效的影響可能有不同的時間跨度。例如,苛待員工可能會產生短期至中期的財務后果,而與全球變暖等大規模問題相關的環境污染可能需要更長時間才會影響到企業。正如前述關系機制中提到的,這種財務影響的時間范圍應與企業的業務模式和風險水平相關。

3.2.2 影響企業能力的機制。大量文獻表明,企業可以通過社會責任行為來研發新產品、優化流程、獲得戰略知識和能力。如改善環境管理可以提高生產過程的效率、降低合規成本、提高生產率并帶來新的市場機會[33]。通過對環境責任產品進行生命周期分析可以促進生產過程和產品概念的創新[34]。企業的環境保護舉措也可能促進節約能源、材料等資源,從而直接為企業節省開支。

為了提升企業的知識、文化、資源和能力,企業需要具備將社會責任行為所產生的有形或無形收益納入其中,并能夠利用這些知識、文化、資源和能力來實現業務目標,并產生財務影響。下面將介紹這一機制的基本過程,并對其中的基本假設進行質疑(見圖5)。

圖5 企業能力機制效應的過程、基本假定及調節因子

(1)社會責任行為提升企業能力

社會責任行為有可能創造與其商業模式和核心業務相關的資源和能力。該能力可能是無形的,也可能是有形的。其中,無形的資源或能力在前面“關系/聲譽機制” 已經討論,這里僅討論有形能力。有形能力,例如以研究設施和工廠形式存在的企業基礎設施,其設計目的是促進社會責任目標的實現,可以提供可持續的競爭優勢來源,但前提是不容易被競爭對手模仿。因此,為了不被競爭對手模仿,企業必須擁有與其有形能力配套的其他能力,且配套的其他能力是其他企業難以建立和維持的[35]。一般來說,通過社會責任實踐獲得的資源和能力,無論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如果它們與企業的長遠目標相一致并有助于實現這些目標,就有可能產生積極的財務影響。因此,在企業能力層面上,將社會責任行為轉化為財務績效的能力機制可能取決于企業是否具備若干資源基礎。

除了資源和能力問題外,企業還需要具備吸收能力[36],即能夠理解并將新知識融入組織中,以維持和實現社會責任行為所產生的有形和無形的內部收益[37]。例如,具有強大環境保護執行能力的組織通常具有更高的運營效率,更加重視學習和創新文化,這些因素對將環境友好實踐融入組織日常生活起著重要作用,并有助于降低企業社會責任行為的成本。

(2)知識、資源或能力被用于實現企業業務目標

社會責任實踐可以促進企業能力的發展,但要實現商業目標,企業必須擁有匹配的無形資源,例如組織結構、執行力、包容的企業文化和管理能力[38]。企業需要具備健全的組織結構和有效的規則體系,以便將社會責任的能力遷移到其他商業活動中。同時,企業需要具備執行力,將社會責任實踐融入整個業務,并建立包容性的企業文化來集成和制度化這些知識。最后,企業管理者應選擇適合企業的社會責任行為和實施方式,以實現更好的財務績效。

(3)財務影響

企業通過社會責任行為產生的能力對財務的影響因企業和階段不同而異。在理想情況下,這種能力應帶來收益大于成本的效果。然而,在不同監管條件下,企業因開發與社會責任行為相關的能力而產生的成本可能會影響投資的可行性。

4 研究結論與啟示

4.1 研究結論

本研究通過解構社會責任行為與財務績效之間的關聯機制,回答了社會責任行為如何影響財務績效的問題,并揭示了社會責任—財務績效之間發生關聯的一系列條件與調節因素。

我們認為,社會責任行為可以通過關系機制和能力機制影響財務績效。然而,這種關系會受到企業自身、地域、整體社會和跨國等各層面的制度因素和機制的調節。此外,關系機制或能力機制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存在互相影響的情況,同一社會責任行為可能會通過多種機制影響財務績效。因此,研究者不能孤立地研究各個機制,而是需要同時考慮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

4.2 研究啟示

第一,僅僅依靠市場的自我調節是不足以推動企業的社會責任行為。學者和實務工作者可以探索新的商業模式,以更好地協調企業的社會責任和財務績效之間的關系,推動企業的社會責任行為。如為加強社會責任行為的工具倫理作用,企業及其利益相關者應更多關注社會責任行為對財務績效影響的不同機制的缺陷,并尋求相應的解決方案。對于某些機制的缺陷,如對社會責任信息獲取中存在的問題,可以通過媒體報道、增加監管和民間社會活動,以及引入第三方審計等方式加以解決。然而,企業固有屬性(如高風險水平或企業形象的戰略不重要)導致的失敗似乎更難解決,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其他補救措施,如改善法規,或企業管理層和股東對規范商業道德的承諾,以確保企業對社會負責任的行為。

第二,對于社會責任投資者來說,并不是所有社會責任績效好的公司和投資組合都能表現出更好的財務績效。因此,在構建社會責任投資組合時,如果投資者的目標是追求高回報,那么更應該考慮企業的商業模式、風險水平以及主要利益相關者所處的社會制度環境等因素。

第三,對社會責任與財務績效之間關系進行定量實證研究的學者而言,可以借鑒本文提出的概念模型。研究人員可以采用結構方程模型同時研究社會責任影響財務績效的關系機制和能力機制及其相互關系,并通過控制情境調節變量,可以更全面地探討社會責任—財務績效之間的關聯。

猜你喜歡
相關者利益責任
使命在心 責任在肩
論確認之訴的確認利益
每個人都該承擔起自己的責任
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的本科教學中教師調課現象審視
環保從來就是利益博弈
絕不能讓“利益綁架科學”
利益相關者邏輯下相互作用大學共同治理機制研究
XBRL的傳播對利益相關者參與程度的影響研究
利益鏈與新壟斷
期望囑托責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