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學生上學距離對學校服務評價的影響
——基于中西部4省區11縣的實證研究

2024-01-10 11:30吳宏超閆莉蕙
教育與經濟 2023年6期
關鍵詞:上學距離空間

吳宏超,葉 培 ,閆莉蕙

(1.喀什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 喀什 844000; 2. 華南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 廣州 510631)

一、研究緣起

自2001年《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頒布以來,農村中小學歷經20年的布局調整,農村學校教育資源利用效率得到提升,更多農村兒童享受到了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然而,在布局調整的過程中,由于過度追求規模效應而導致小規模學校被大量撤并,學生上學距離變遠,由此產生的上學成本、住宿條件、安全飲食、校園安全等問題如滾雪球般逐漸放大。201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辦好必要的教學點,通過建立寄宿制學校以解決農村學生上學遠問題。2013年,教育部頒布《關于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巨k學條件的意見》,再次重申要合理規劃學校布局,慎重對待教學點的撤并。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控輟保學提高義務教育鞏固水平的通知》,直接提出應避免因學校布局不合理和學生上下學交通不方便造成學生失學輟學,因地制宜妥善解決農村學生上學遠問題。2018年,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的指導意見》,指出妥善處理好學生就近上學與接受良好義務教育的關系,到2020年達到進一步振興鄉村教育,讓兩類學校布局更加合理的目標。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增強公共服務可及性的目標,義務教育作為公共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學齡兒童提供便利可及的教育服務是達成這一目標的內在要求。通過以上這些政策,不難看出國家對農村學生上學距離的關注以及為解決農村學生上學遠問題做出的種種努力。上學距離關乎農村學生受教育權的實現,而教育是斬斷貧困代際轉移的根本之策。在脫貧攻堅戰取得勝利的背景下,農村學生上學距離問題必須長期追蹤監測。

學校服務評價指學生對所在學校提供的服務進行評估和反饋。學校服務評價不僅是滿足學生需求的重要手段,也是促進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有力工具。通過學生的反饋,學??梢愿玫亓私鈱W生對學校服務的感受和需求,及時調整和改進教育服務,營造更好的學習環境,提升學生的學習體驗,促進學生成長與發展。另外,學校服務評價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育服務的效率和質量。學生對學校服務的評價可以為教育部門和學校管理者提供重要的參考信息,幫助制定更科學合理的教育政策和改進措施。

從教育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學校布局調整是以整合教育資源、提高教育資源利用效率的方式來達到優化教育質量的目的,學生以更遠的距離和更長的時間為代價換取一個質量更好的學校。[1-3]該政策實行后,農村中小學服務半徑大幅度增加,農村教育資源得到整合。[4-6]但是對農村學生來說,上學距離過遠將產生諸多負面效應,影響著他們對學校服務的體驗。多位學者對農村學生上學遠引發的安全隱患、成本增加、輟學失學、身體健康等各種顯性問題進行了定性分析,[7-9]也有學者特別指出學生遠離家庭到中心校就學,容易引發自卑、害怕、孤獨等心理危機,尤其是低齡寄宿學生,但缺乏實證證據。[10]相關研究也表明上學距離會對學生入學率[11-13]、學業成績[14-17]、教育質量[18]產生負面影響,并且這種負面影響會抵消由學校辦學條件改善等因素對學生成績帶來的正面影響。[19]長距離通勤所導致的時間成本、交通成本以及經濟成本等額外負擔,會影響家庭對教育投資的考量和決策,從而影響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校對學生的吸引力。[20]再者,如果學生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金錢來應對上學距離增加帶來的挑戰,他們對學校服務質量的要求可能會更高,對學校提供更好的服務和資源的期望也會更強烈。[21]

雖然學術界對合理的學校服務半徑標準研究已初具雛形,但學者更多關注布局調整后農村學生上學的空間距離和時間距離以及二者帶來的顯性影響,對上學距離的認識仍比較局限。當學生離開家前往陌生的大規模寄宿學校,不僅對學習成績有所影響,由此產生的心理距離更是影響著農村學生校園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同學關系、師生關系等,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目前學界已經關注到布局調整帶來的學生心理問題、心理沖突這類隱性影響,但其實證探討還比較缺乏,學生作為政策受益者群體的感受并未得到重視。從學生的角度來看,走更遠的距離、花更長的時間,到一個看起來設施條件更優越的新學校里學習,真的值得嗎?過遠的上學距離會違背政策的出發點嗎?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本文以更系統的視角將上學距離分為空間距離、時間距離和心理距離三個維度進行實證研究,主要聚焦以下兩個問題:第一,農村學生目前上學距離狀況如何?第二,上學距離會不會影響農村學生對學校服務的評價?

二、研究設計

(一)數據來源

本研究所使用的數據來自2019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監測與評價》數據庫,調查廣西、貴州、湖北、云南4省(區)11個縣的農村學生和家長,共收到問卷5169份,剔除無效問卷后共4673份,問卷有效率為90.4%。該樣本具有豐富的異質性,具體來講,來自廣西、貴州、湖北、云南的學生樣本分別為1750、799、1495和809,各占比33.6%、17.1%、32%和17.3%;男生和女生分別占比47%和53%;小學生和初中生分別占比49.1%和50.9%;留守學生和非留守學生分別占比31.4%和68.6%;寄宿生和走讀生分別占比51.3%和48.7%;少數民族學生和漢族學生分別占比60.7%和39.3%。

(二)變量界定

1.因變量

本研究的因變量為農村學生學校服務評價。此變量主要通過學生對學校的整體評價以及與理想學校的差距來進行測量,包括“我很喜歡在本校讀書學習”“本校與我心目中理想的學校差距較小”“同學們對學校抱怨較少”“我相信本校會越辦越好”“學??傮w上能讓我滿意”五個題項。量表選項采用李克特五點量表,1-5依次表示“非常不同意”“不太同意”“一般”“比較同意”“非常同意”,得分越高表示對該題項的評價越高。通過對該維度中所有題項得分的總和求平均數,經標準化計算后形成取值范圍為0-10的學校服務評價總分,數值越大表示對學校服務評價越高。

2.自變量

本研究的自變量為上學距離,通過空間距離、時間距離、心理距離三個維度來進行衡量??臻g距離是學生從家到學校的路程,以公里為單位。時間距離即學生從家到學校所花費的時間,以分鐘為單位??臻g距離和時間距離由學生根據實際情況填寫。心理距離是關于某件事情距離自我、此地、現在遠或近的一種主觀體驗,[22]在Lehman和趙丹等學者的基礎上,本研究通過師生關系、同伴關系、班級氛圍等題項對心理距離進行測量。[15][23]量表選項采用李克特五點量表,1-5依次表示“非常同意”“比較同意”“一般”“不太同意”“非常不同意”,得分越高表示該題項與實際情況相符合的程度越低。通過對該維度中所有題項得分的總和求平均數,經標準化計算后形成取值范圍為0-5的心理距離總分,數值越大表示心理距離越遠。

在趙丹[24]研究基礎之上,再結合調研的實際情況,本研究劃分走讀生和寄宿生上學空間距離、時間距離合理、偏遠和過遠的標準如下:對于走讀生而言,空間距離劃分為3公里內、3-6公里、6公里以上,分別為合理、偏遠、過遠;時間距離劃分為30分鐘內、30-60分鐘、60分鐘以上,分別為合理、偏遠、過遠。對于寄宿生而言,空間距離劃分為6公里內、6-12公里、12公里以上,分別為合理、偏遠、過遠;時間距離劃分為60分鐘內、60-120分鐘、120分鐘以上,分別為合理、偏遠、過遠。調研樣本總體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走讀、寄宿學生上學距離整體情況

3.控制變量

為了更好地解釋上學距離對農村學生學校服務評價的影響,本研究將中西部(中部=0、西部=1)、性別(男=0、女=1)、就讀階段(小學=0、初中=1)、是否留守(非留守=0、留守=1)、家庭條件(家庭收入低=0、家庭收入中=1、家庭收入高=2)、是否寄宿(走讀=0、寄宿=1)、是否少數民族(非少數民族=0、少數民族=1)以及成績(成績低=0、成績中=1、成績高=2)作為控制變量。(1)這里的學生成績由家長評價得出,具體問題為“您孩子在班級里的學習成績是?”,家長從“中上水平”“中等水平”以及“中下水平”中進行選擇。

(三)分析方法

本研究運用SPSS 26.0對問卷數據進行統計分析,采用分層回歸(Hierarchical Multiple Regression)的方法分析三個維度的上學距離對農村學生學校服務評價的影響,具體模型設定如下:

Y=β0+β1X1+εi

Y=β0+β1X1+β2X2+εi

Y=β0+β1X1+β2X2+β3X3+εi

Y=β0+β1X1+β2X2+β3X3+β4X4+εi

①、②、③、④式表示本研究分四層分別分析三個維度的上學距離對農村學校學校服務評價的影響。其中的Y表示因變量,即農村學生對學校服務的評價。第一層為①式,X1為中西部、性別、就讀階段、是否留守、家庭條件、是否寄宿、是否少數民族、成績等控制變量,β1代表控制變量的系數,εi為誤差項;第二層為②式,在①式的基礎上添加X2代表空間距離;第三層為③式,在②式的基礎上添加X3代表時間距離;第四層為④式,在③式的基礎上添加X4代表心理距離。

三、研究發現

(一)農村學生上學距離整體態勢

1.空間距離

走讀學生上學的空間距離總體呈現合理狀態,寄宿學生上學的空間距離總體來看不夠合理。走讀學生上學的空間距離平均值為2.57公里,空間距離合理、偏遠、過遠的學生分別占比為84.51%、8.84%和6.64%。其中,走讀的小學生平均空間距離為2.5公里,走讀的初中生平均空間距離為2.72公里。寄宿學生上學的空間距離平均值為14.11公里,空間距離合理、偏遠、過遠的學生占比分別為44.54%、23.52%和31.94%。其中,寄宿的小學生平均空間距離為10.98公里,寄宿的初中生平均空間距離為15.61公里。

2.時間距離

走讀學生、寄宿學生上學的時間距離總體上均呈現合理狀態。如表1所示,走讀學生上學的時間距離平均值為21.17分鐘,時間距離合理、偏遠、過遠的學生占比分別為90.90%、7.17%和1.93%。其中,走讀的小學生平均時間距離為20.68分鐘,走讀的初中生平均時間距離為22.16分鐘。寄宿學生上學的時間距離平均值為54.87分鐘,時間距離合理、偏遠、過遠的學生占比分別為81.83%、12.67%和5.50%。其中,寄宿的小學生平均時間距離為42.68分鐘,寄宿的初中生平均時間距離為60.76分鐘。

3.心理距離

從整體來看,寄宿生和走讀生心理距離的差距不大。走讀學生上學的心理距離平均得分為2.23分,寄宿學生上學的心理距離平均得分為1.96分。其中,走讀的小學生平均心理距離得分為2.19分,寄宿的小學生平均心理距離得分為1.94分,走讀的初中生平均心理距離得分為2.30分,寄宿的初中生平均心理距離得分為1.96分。由于心理距離還未有統一的衡量標準,將心理距離劃分為0-2分、2-3分和3-5分,分別為合理、偏遠和過遠。據結果顯示,心理距離偏遠、過遠的學生多為西部、家庭收入較低、少數民族、走讀、學習成績中等的學生。

4.弱勢群體學生的上學距離不容樂觀

當前農村走讀生的上學空間距離、時間距離情況較好,這表明近年來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關于全面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的指導意見》等相關政策的推行下,防止學生上學距離過遠的積極成效已經凸顯,農村走讀學生的上學距離基本達到了就近入學的標準。雖然農村學生“上學遠”問題有所改善,但目前仍然存在著一批上學距離偏遠、過遠的農村學生,對這一群體的關注也關系到政策成效的鞏固。樣本中三個維度的上學距離都過遠、偏遠的農村學生的具體情況及占比如表2所示。除了寄宿生以外,上學距離偏遠、過遠的群體主要為西部、家庭收入低、成績中等、少數民族以及初中學生。由此可以看出,目前上學距離偏遠、過遠的農村學生主要為弱勢群體。雖然在相關政策的引領下,針對農村弱勢群體學生的“義務教育有保障”目標已經完成,但是上學距離仍然影響著這類群體受教育權利的獲得,我們需要警惕上學距離過遠成為農村學生輟學失學的潛在誘因。因此,需加強農村弱勢群體學生上學距離問題的持續性關注,鞏固“義務教育有保障”的政策成效。

表2 上學距離偏遠、過遠學生分布(%)(2)本表結果得出過程如下:先篩選出上學空間距離、時間距離和心理距離三者同時符合偏遠或過遠標準的子樣本,再對子樣本的分布情況進行描述分析。

(二)上學距離對農村學生學校服務評價的影響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農村學生上學距離的三個維度呈現出不同特點,本研究采用分層回歸進一步探究三個維度的上學距離對農村學生學校服務評價的影響。經過信度檢驗,本問卷的 Cronbach α系數為0.897,說明有著較高的內部一致性。各模型均通過了1%的顯著性檢驗,VIF值(1.00~1.30)均小于10,故不存在共線性問題。

結果如表3所示,模型一為控制變量模型,各控制變量對農村學生學校服務評價有顯著預測作用。在控制了相關變量后,空間距離、時間距離對農村學生學校服務評價沒有顯著影響;心理距離對農村學生學校服務評價有顯著的負面影響。具體結果討論如下:

表3 上學距離對學生學校服務評價的影響

1.空間距離、時間距離對農村學生學校服務評價沒有顯著預測作用

由表3可知,模型二、模型三調整后R2值均為0.084,表明兩個回歸直線對觀測值的擬合程度較低,即空間距離、時間距離對農村學生學校服務評價的變異解釋度較低,空間距離、時間距離對農村學生學校服務評價沒有顯著預測作用。這表明空間距離、時間距離的遠近不會抵消一個條件更完善學校帶來的效應。當前農村大規模學校的教育質量受到農村學生的認可,農村學生也愿意走更遠的路程、花費更多的時間到一個基礎設施更完善的大規模學校以獲取更高質量的教育機會。對于空間距離,本研究結果顯示,走讀學生上學空間距離平均值為2.57公里,合理范圍占比84.51%,表明大多數走讀學生能夠就近入學,他們空間距離的遠近對學校服務評價影響較小。而寄宿學生上學空間距離平均值為14.11公里,合理范圍占比還不到50%,表明寄宿學生還存在上學距離過遠的問題。因此,寄宿學生的學校服務評價可能會受到空間距離的影響,對于寄宿生的上學空間距離合理標準需要我們關注。對于時間距離,本研究結果顯示,走讀學生上學時間距離平均值為21.17分鐘,寄宿學生上學時間距離平均值為54.87分鐘,二者時間距離合理范圍占比均在80%以上,表明走讀學生、寄宿學生上學時間距離均呈現出合理狀態。

2.心理距離對農村學生學校服務評價有顯著負向預測作用

由表3可知,在增加“心理距離”后,模型四調整后R2值增加,表明模型擬合程度較好,整個模型對農村學生學校服務評價中變異的解釋率高達47.6%。結果顯示,心理距離對農村學生學校服務評價有顯著負面預測作用。心理距離每增加1分,農村學生對學校服務的評價會降低1.193分,因此,心理距離的增加會抵消一個更完善學校帶來的正向效應。在本研究中,心理距離由同伴關系、師生關系和班級氛圍來進行衡量,心理距離較遠往往表現為不良的同伴關系、師生關系和班級氛圍。模型五將心理距離降為同伴關系、師生關系和班級氛圍三個子維度(3)為了符合人的認知習慣,原來心理距離賦分方式與學校服務評價相反,所以這里的三個子維度進行反向計分后再放入模型。再次進行檢測,結果與已有研究一致,即同伴關系、師生關系和班級氛圍是學生對學校服務評價的重要影響因素。[24]同伴關系和師生關系是農村學生校內生活的基本人際關系,大量研究表明,師生關系與學生的品德、學業、智能等方面的發展有著密切聯系,不良的師生關系會導致學生對學校形成消極態度,增加學生問題行為的發生率,影響學生學業成就、心理健康等。[25]同伴關系對青少年情緒問題、問題行為和學校適應等方面有著重要的影響,不良的同伴關系可能會讓學生產生孤獨感,引起學生社會焦慮,衰減學生學習興趣,造成其學習困難甚至輟學等,進而影響學生對學校的滿意程度。[26]此外,根據布朗森布倫納的生態系統理論,大量研究也已經證實,學生處在班級這樣的微系統之中,同伴關系、師生關系并不是各自孤立地對學生產生影響的,而是通過調節或者中介互相作用于學生各個方面。由此觀之,擁有豪華的教學樓、現代化的智慧教室這些“看得見”的硬件設施并不是學生對學校服務的唯一需求,心理距離的遠近也影響著他們的上學體驗,甚至這種“看不見”的隱性條件在他們人生中將產生更深邃、更持久的影響。并且,對于隔離了家庭親情而外出求學的寄宿生來說,他們對這種影響可能更為敏感。因此,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師生關系,營造融洽的班級氛圍,有利于縮短學生心理距離,促進學生對學校形成積極態度,提升學生對學校服務的評價,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

綜上所述,農村學生上學空間、時間距離大體上呈現合理狀態,這說明隨著國家政策不斷調整,農村學生“上學遠”問題已初步得到遏制。但心理距離對農村學生學校服務評價有顯著負面影響,過遠的心理距離會抵消一所更完備大規模學校帶來的效應。當前各級政府對農村學校硬件建設非常關注,雖然暴露在空間、時間上的顯性問題逐漸被解決,但忽視了學校內部建設。學校內部服務和校園文化的缺位,可能會對農村學生的未來發展埋下隱患。

3.上學距離對農村學生學校服務評價影響的異質性

以上分析探究了學生上學距離對農村學校服務評價的總體影響,本研究在模型四的基礎上分別添加上學距離與中西部、性別、就讀階段等變量的交互項,以考察上學距離對不同群體學生學校服務評價影響的異質性,詳見表4。由于上文已經證實空間距離、時間距離對農村學生學校服務評價沒有顯著預測作用,因此該部分只探討心理距離對農村學校服務評價影響的異質性。

表4 心理距離對學生學校服務評價影響的異質性

總體而言,心理距離與中西部、就讀階段以及是否住宿的交互項在回歸方程中呈現1%水平的顯著性,這說明心理距離對農村學生學校服務評價的影響會因為農村學生所在地區、就讀階段以及是否寄宿而存在差異,而不會因為性別、是否留守、家庭條件、是否少數民族、成績的不同而存在差異。首先,相對于中部地區,西部地區農村學生的心理距離較遠,其對學校服務評價就較低。其次,相對于小學生,農村初中學生的心理距離較遠,其對學校服務評價就較低。最后,相對于走讀學生,農村寄宿學生的心理距離較遠,其對學校服務評價就較低。

四、結論及政策啟示

基于中西部4省區11縣市的調查,將上學距離分為空間距離、時間距離和心理距離三個維度,分別對寄宿學生和走讀學生進行實證研究,采用分層回歸探究了三個維度的上學距離對農村學生學校服務評價的影響。主要得出以下結論:

(一)結論

第一,空間距離方面,走讀學生的上學空間距離總體呈現合理狀態,寄宿學生上學空間距離不夠合理,偏遠和過遠的學生比例較高。第二,時間距離方面,走讀學生、寄宿學生的上學時間距離均呈現合理狀態。第三,心理距離方面,西部、女性、家庭收入較低、少數民族、走讀、學習成績中等的學生群體上學心理距離偏遠、過遠。第四,上學距離相關政策成效凸顯,但農村弱勢群體學生上學距離仍存在偏遠、過遠的情況。第五,空間距離、時間距離對農村學生學校服務評價沒有顯著影響和預測效應;心理距離對農村學生學校服務評價有顯著的負面影響和負向預測效應,其對農村學生學校服務評價的影響會因為農村學生所在地區、就讀階段以及是否寄宿而存在差異,

(二)政策啟示

1.設定農村學生上學距離標準,明確空間距離上限

研究結果顯示,農村走讀學生上學空間距離基本在3公里以內,屬于合理范圍,而農村寄宿生上學空間距離平均值在14公里左右,上學路途仍然比較遙遠。目前國家對于上學距離僅規定了“小學原則上1-3年級學生不寄宿,就近走讀上學,路途時間一般不超過半小時”,[4]除此之外沒有更明確的空間距離、時間距離標準。對于走讀學生來說,已有研究中提出的“一千米、半小時”的標準基本適用,[19]但對寄宿生需要另外的標準來衡量。將寄宿生上學空間距離與是否方便進行交叉分析發現,從3公里開始,上學“不方便”的占比就逐漸升高;當空間距離分別為12公里、18公里和27公里時,上學“不方便”頻率占比分別達到第一個、第二個和第三個峰值。因此,12公里應該是農村寄宿學生能夠接受的就近入學的空間距離標準,27公里應是農村寄宿學生上學空間距離的上限。由于地區差異,統一在全國范圍內籠統劃分幾公里和幾小時這樣的標準也不符合我國國情,但是地方必須因地制宜出臺關于上學距離標準,以保障農村學生的受教育權。

2.增加公益型校車服務供給,縮短上學時間距離

2012年,國務院出臺《校車安全管理條例》后,全國各省市遵循“保障學生就近入學、建設寄宿制學校、發展公共交通、提供校車服務依次優先”的原則,制定了相應的校車服務方案來解決學生上下學的問題。其基本思路是首先縮短學生上學的空間距離,在空間距離難以縮短的情況下以校車服務縮短時間距離。政府不僅要提供受教育的機會,還要讓學生能享受到這種受教育的機會,否則政府表面上提供了學校,但由于距離太遠,學生卻無法享受,這也是一種學生受教育權受損的表現。對于農村地區上學時空距離已經過遠的學生,提供校車服務無疑是最直接的解決方式。但是,據相關學者測算,中國校車潛在需求量為50.5萬輛,但目前市場上校車保有量才16萬輛,校車市場的需求和供給之間仍存在巨大的缺口。[27]由上文研究發現可知,上學距離偏遠、過遠的學生為農村弱勢群體,經濟困難很可能是他們進入學校的主要障礙。因此,為保障上學距離過遠學生的受教育權利,政府可以增加公益性校車的供給,采用多元化校車服務形式合理節約校車運營成本,以減輕農村學生由于上學距離過遠而帶來的經濟負擔。

3.促進學校內涵式發展,縮短上學心理距離

在已有研究中,相關政策和學者大多關注寄宿制學校辦學標準、標準化建設,如完善寄宿制學校校舍、食堂、浴室、操場等場地和設施條件,學校已經成為多數農村地區“最好的房子”。本研究結果表明,農村學生上學心理距離對學校服務評價有顯著的負向預測作用,所以關注點就應該從學校的外部建設轉移到內部建設上來,走內涵式發展道路,縮短學生上學心理距離。首先,學校應打破單一評價方式,結合農村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符合農村學生需求的課程設置,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提升課程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為了趕上城鄉一體化的步伐,城市教育焦慮引發的內卷也蔓延到農村校園。以城市學業分數標準談及教育質量,農村學生通常被打上表現不佳的烙印,實際上這里的不佳也可能源于地域信息差限制或師資力量的貧瘠,并非僅源于農村學生本身。學業不是農村學生的唯一出路,成績不是他們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他們也有追求多元化發展的權利,找到適合自己的人生跑道。其次,同伴關系和師生關系是農村學生校內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和諧親近的師生及同伴關系,搭建多樣化的交流平臺,增加師生、生生互動交流的機會,有助于促進校內各成員之間積極情感聯系的搭建和良好氛圍的形成。另外,當農村學生遠離親人來到寄宿制學校,學校不僅僅是學習的場所,在學生們的心中更貼上了家的標簽。教師應積極親近學生,傾聽學生心聲,積極了解他們的家庭背景和生活情況,關注學生的成長和需求,創造一個親切和溫暖的學習環境??傊?農村兒童不僅要有學上,還要上好學;農村學校不僅要是大人眼中“最好的房子”,也要成為孩子心目中“最溫暖的房子”。

猜你喜歡
上學距離空間
空間是什么?
創享空間
算距離
上學啦
每次失敗都會距離成功更近一步
愛的距離
距離有多遠
QQ空間那點事
空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